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1有的人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課時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xiàn)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節(jié)):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zhàn)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節(jié)):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jié)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tài),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tài)。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互相照應,2、3、4節(jié)分別照應5、6、7節(jié)。(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xiàn)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3、4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5、6、7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jié)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xiàn)魯迅的高尚品質(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xù)。(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tǒng)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jié)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wǎng)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延伸閱讀
有的人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渺小鴻毛卑微唾棄滅亡美麗偉大泰山崇高愛戴永生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jù)朗讀表現(xiàn),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guī)痛蠹艺垇砹艘晃焕蠋?。聽,他來?)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jié)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jié),指名練習第二小節(jié),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jié)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有明顯的節(jié)奏,更表現(xiàn)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fā)現(xiàn):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jié)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jù)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jié),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5、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tài)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tài)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tài)度呢?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
6、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7、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六、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你發(fā)現(xiàn)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七、課堂小結,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八、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队械娜恕肥顷翱思以诩o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ㄈ绻茉囍\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jié)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雖死猶生騎人民恨
對比
雖生猶死俯人民愛
蘇教版《有的人》教案5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jié)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jié)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jié)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tài)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jié)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jié)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jié)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jié)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jié)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jié):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jié):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tài)度的對比。
第57詩節(jié):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
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
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灞鹊乖诔潭壬细M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
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jié)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jié)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于其他詩節(jié),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fā)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xiàn)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三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學設計三”,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魯迅的詩《自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導入:人都有生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tài)度。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學生舉例,教師評析、小結。
2、根據(jù)本課內容,介紹魯迅的《自嘲》和散文詩集《野草》。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3、聽錄音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學生自讀詩歌。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詩的第一節(jié)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jié)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節(jié)分別與上面三節(jié)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結局)
小組合作,閱讀研討
1、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每節(jié)詩的后兩行)
2、詩歌的首節(jié)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體會每節(jié)詩歌中感情。
指名朗讀詩歌,讀出各節(jié)的真情實感。(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的內在感情)
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小節(jié)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細讀詩歌,體會詩歌對比的寫法。
《有的人》教案14
二十五有的人
臧克家
學科
時間
年級
設計單位
主備人
參與人
語文
2014.6
八年級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中提到的兩類人,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教學模式
教學理念:以合作探究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模式:“學、探、測”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
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三】作者、背景
介紹成詩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四】自主導學
1、自由朗讀詩歌。
2、找出能體現(xiàn)這是紀念魯迅的詩句。
(通過“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和“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引導學生理解魯迅的為人民服務,甘愿犧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2質疑問題、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朗讀詩歌。
2、思考本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運用對比、反復來突出中心是本詩寫法上的最大特點。
3、分析對比項首節(jié)中的“活”與“死”的含義。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師出示對比的表格
請學生用文中的詩句或短語共同填寫表格
(1)對比。這首詩的每一節(jié)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tài)度的對比。
第2~4小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
第5~7小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5、請同學結合兩類人的表現(xiàn)用一句話概括“有的人“具體指什么人。
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tǒng)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jié)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
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五】合作探究
1、學習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面對詩題,聯(lián)系詩歌內容,你會想到那些問題呢?
明確:“有的人”是指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歌既然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為什么卻又以“有的人”為題?詩歌揭示了一個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據(jù)你的體會和經驗,學習詩歌可以從那幾個方面入手?
明確:讀詩歌,品字詞,析詩句,賞手法,悟哲理。
2、詩歌內容鑒賞
過渡:下面就讓我們用“讀、品、析、賞、悟”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歌。
(1)感情朗讀全詩
要求:注意感情的處理,語速的把握,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重音的恰到好處。
學生讀詩,學生點評,教師指導。
(2)讀詩歌第一小節(jié),小組合作探究下面問題: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板書加點的詞語,下同)
①這節(jié)詩中有兩個“活”兩個“死”,你能說說它們不同的含義嗎?
明確:第一個“活”是指軀殼活著,第二個“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個“死”是指靈魂腐朽,第二個“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為什么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明確:因為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雖生猶死,他們的行為,為人民所痛恨,他們的生活,為人民所不齒,他們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爛發(fā)臭。
③這種人是什么人?
明確:反動統(tǒng)治者
④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明確:因為他們?yōu)榱巳嗣竦睦婢瞎M瘁,死而后已;人民永遠懷念他們,他們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⑤這種人是什么人?
明確:魯迅及革命者。
⑥小結第一段的內容: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
3、讀詩歌第二至四段,小組合作探究下面問題:
①第二至四段三個小節(jié),分別從那三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表現(xiàn)。
明確:從“對人們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追求”、“對社會的作用”三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不同的表現(xiàn)。
②“把名字刻入石頭”是什么意思?
明確:是指給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樣理解“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明確: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④為什么“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明確:這種人為滿足個人的窮奢極欲,他們勢必要欺壓別人,剝削別人,所以他們活著,別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別人就不能好好地活著。這句詩說明,反動統(tǒng)治者與廣大人民是完全對立的兩個階級,存在著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這三個小節(jié)的詩行中,你覺得那幾個詞用得形象生動。你能找出來品味一下嗎?
明確:“騎”這個典型動作,加上“呵,我多偉大”這句典型語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動派的殘暴無恥。
“俯”這個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個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地刻畫了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的形象。
“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反動統(tǒng)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寫出了魯迅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寫出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對統(tǒng)治者的驕橫殘暴。
“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寫出了魯迅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精神。
⑥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標題里提到“魯迅”名字,詩中并未出現(xiàn)魯迅二字,你能從詩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魯迅名著的提示詩句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提示性詩句略)好處:暗合題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詩味。
4、讀詩歌第五至七段,小組合作探究下面問題:
①“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確: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靈魂早已死去,他們?yōu)槿嗣袼积X,因此說,“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②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fā)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③你能把兩種人不同的表現(xiàn)及相應的結果連在一起嗎?
明確:騎在頭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遠記住
名字刻入石頭——————名字爛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別人不能活——————下場可看到
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抬舉得很高
男生讀表現(xiàn),女生讀結果,教師板書。
④這三個小節(jié)的詩中,你認為哪幾個詞用得好,找出來品味一下。
明確:“摔”字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力量之大。
“垮”字寫出了反動統(tǒng)治者失敗的命運。
“記住”表明魯迅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爛”字表現(xiàn)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的統(tǒng)治者的強烈憎惡之情。
“很高很高”是詩人對魯迅的熱烈贊頌,是對魯迅的熱烈擁戴,也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魯迅的無限愛戴。
5、背誦全詩,歸納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及革命者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統(tǒng)治階級,深刻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為敵的必然滅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賞寫作特色。
①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詩人為了突出魯迅崇高而偉大的形象,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你能從詩歌中找出一例來嗎?這首詩的對比有什么特點?你能說說對比的作用嗎?
明確:第一小節(jié),把兩種不同的生命價值進行對比,以渺小反襯高尚,以丑襯美,以惡襯善。
第二至四小節(jié),把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表現(xiàn)作對比。
第五至七小節(jié),把兩種人由于不同表現(xiàn)而導致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
特點: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對比中襯托,使魯迅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加突出。
②現(xiàn)在你能否說出,詩歌既然為紀念魯迅而作,卻為何以“有的人”為題?
明確:詩中是通過揭露批判反動統(tǒng)治者來襯托魯迅,因此,以“有的人”為題對全詩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兩種人,兩個對立的方面。
③除了對比手法,你還能欣賞出什么手法?
明確:反復的手法。
④反復有幾種形式?
明確:有兩種,一是詞語反復,二是句子反復。
⑤反復手法運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充分抒寫了詩人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⑥還有什么手法嗎?
明確:這首詩紀念魯迅,主要不是介紹魯迅生平,追記魯迅的業(yè)績,并作出評價,而是對比議論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特別提出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從而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啟示我們?yōu)槎鄶?shù)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議論用語生動形象,如以“騎在人民頭上”與“俯下身子”表現(xiàn)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以“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表現(xiàn)愿為人民作出最大犧牲的人生命長在,精神永存;以“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xiàn)人民對獻身于人民事業(yè)的人的擁
【六】反饋檢測
1、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2、人應該怎樣活著?
總結預置。總結這節(jié)課所學。
作業(yè):將“我愿做的人”補充完整,寫一篇450字左右的日記
板書設計
第一類人第二類人
卑鄙自私對高尚無私
鄙視憎恨比崇敬贊美
教學反思
有的人教案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關于有的人教案3_課堂實錄_案例,歡迎您來閱讀并提出寶貴意見!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聯(lián)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jié)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jù)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有的人》教學設計3,有的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的人教學反思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老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編寫一份教案。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有的人教學反思”,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jié),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上完本課之后,有幾點想法
1、了解魯迅,溫故而知新,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魯迅熱”。同學們響應我的號召,紛紛收集了魯迅的相關資料和故事,有兩位同學甚至將資料結集打印,出了書。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學的魯迅的作品和有關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溫故知新。
2、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得流暢;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jié),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后出示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的評價,升華感情后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師,應立足語文教學,參與教改,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青少年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健康的成長。
3、善于啟發(fā)思考,學生學有所思。在兩次讀后,請學生說自己對詩歌的發(fā)現(xiàn),能啟發(fā)學生說出對比的運用、詩歌小節(jié)之間的關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表格式教案15
課題:二十五?有的人
上課教師: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對詩歌的愛好。
2、了解這首詩對比、反復的寫法和前后呼應的結構特點。
3、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深刻理解這首詩的思想。
重點:了解這首詩對比、反復的寫法和前后呼應的結構特點
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深刻理解這首詩的思想。
課前準備:
板塊
?教師活動的問題串設計
學生活動串
設計
目標達成及
反饋串設計
一、
導入新課
3、導入語:“在黑暗的舊中國,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過人民前進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減弱光芒,卻被時間磨練得愈來愈亮?!边@句話贊美的是誰呢?
4、介紹作者魯迅及其作品
5、介紹寫作背景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寫作背景
師引入課題
師介紹作者及其作品、寫作背景
二、
初讀詩歌
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詩歌,找出能體現(xiàn)這是紀念魯迅的詩句。
思考:1、“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他們是什么樣的人,結局分別怎樣?作者對他們是怎樣的感情?
2、“俯下身子給人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源出何處?什么意思?
自由朗讀詩歌
獨立思考后同伴說一說
教師巡視
指導
師組織交流
三、
品讀詩歌,理解內容
1、集體朗讀詩歌,思考:
本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對應和對比)
有的人活著——肉體和生命還存在
他已經死了;——精神已經消亡
有的人死了——肉體和生命消亡
他還活著?!裼来?/p>
2、填表格(見ppt)
思考其作用:歌頌魯迅及革命者,鞭撻反動統(tǒng)治者
3、請將某一句詩或某一小節(jié)詩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內涵的成語、詩句或名言警句表達出來
集體朗讀,獨立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
思考?回答
教師巡視
個別指導
四、
朗讀訓練
比較閱讀
(1)、小組合作朗讀
要求:
⑴????“/”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并用“.”標出重音。
老師示范: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⑵對詩節(jié)作朗讀分工。
⑶朗讀時注意抒發(fā)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感情。
組織評價:建議評價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節(jié)奏、重音處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嗎?
3、讀出詩歌所蘊涵的感情了嗎?
(2)比較閱讀
讀泰戈爾的《某人》,問:
1、《某人》贊頌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
(默默無聞的人,奉獻,不求回報的人,被大家愛戴的人)
2、它與《有的人》有何相似之處?
(都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
3、做人要做怎樣的人?
(默默無聞的人)
先小組分工朗讀
互糾
朗讀比賽
小組互評
閱讀
思考
回答
巡視指導
組織比賽
互評
組織閱讀分析
五、小結
結束語:保爾·科察金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侯,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斗爭?!?/p>
聽講
感悟
自省
對學生進行情感思想的滲透
《有的人》教案教學設計13
教學設想: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重點
理解文中提到的兩類人,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討論、誦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二、導入新課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xiàn)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jié)):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zhàn)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jié)):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jié)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
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tài),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tài)。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互相照應,2、3、4節(jié)分別照應5、6、7節(jié)。
(2)這首詩使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3、4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5、6、7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jié)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xiàn)魯迅的高尚品質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xù)。(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五、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六、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tǒng)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jié)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七、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八、布置作業(yè)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wǎng)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有的人》相關鏈接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相關鏈接”,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親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詩文基礎。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fā)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創(chuàng)作的《難民》《老馬》等詩篇,以凝練的詩句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長詩《罪惡的黑手》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偽善的面目,這些詩是他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已成為我國現(xiàn)代詩史上的經典之作。這個時期,臧克家的詩篇幅短小,卻頗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著黃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有的人》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xiàn)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同年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fā)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寫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有的人》說課稿2
《有的人》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lián)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由此他寫下了這一首哲理詩這首詩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哲理詩的開頭將構成詩意高潮的警句呈現(xiàn)給讀者,可謂奇峰突起接下來發(fā)揮詩歌的形象化的特點,用比喻闡明哲理,詩中提煉了幾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對比中深化主題,從而抒發(fā)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頌揚魯迅先生“俯手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在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聯(lián)系,根據(jù)以上教學理念,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這樣確立這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學習詩的凝煉,傳神的詞語;
學習朗讀,培養(yǎng)對詩歌的愛好
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運用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詩歌的朗讀是重點
難點是難以理解的詩句和詩中運用的典故
3、學生情況分析:
在學習《有的人》以前,初三學生已經在第三冊學習過詩歌,第六冊的第一單元也是詩歌,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能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感情
二、說教法
我在教學設計設計這節(jié)課時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來選擇教學方法
朗讀法: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范,不在理論解說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舍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古語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途徑,在本節(jié)課中我教學設計設計了以下幾個學法:
從學生學習活動來說,這節(jié)課是四個板塊:
一是朗讀感悟,培養(yǎng)朗讀能力,更多關注基礎薄弱學生,落實本課最基礎的目標
二是探究法,培養(yǎng)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過語言分析、信息整合,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隱性目標
三是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yǎng)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聽說讀寫”為訓練主線,學生通過朗讀、模仿續(xù)寫、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思維形式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教師用大屏幕打出內容,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齊讀
教師魯迅,讀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請同學們齊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事別十三年,詩人臧克家依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語的教學設計設計貼近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師生合作研究探索
1、聽錄音,朗讀
2、師: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生:學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聽錄音,能夠初步感知詩歌的整體內容及感情色彩,讓學生暢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讀的技巧)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jù)你對詩歌的理解,教學設計設計朗讀
生:自由朗讀
師:請同學朗讀
生:讀(兩位讀完以后)請大家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
3、師:找出了他們朗讀中的優(yōu)缺點,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齊讀這首詩
(《語文課程標準》中大力倡導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師:很好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jié),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wǎng)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教學設計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思想內涵,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等等】
討論、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師:好哪一位同學愿意代表你們小組打頭陣?
生:講述評點有沒有同學補充?
師:材料準備:(教師適當點撥,補充精華處)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币痪洹净脽粞a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huán)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zhàn),為人民勤懇工作
3【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幻燈】詩人馮至的十四行詩《魯迅》中這樣寫到——你走完了艱苦的行程,艱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5兩種人的不同命運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7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師: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幻燈】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教學案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2.情智目標:
①認識目標:能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②感情目標:學習魯迅">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教學時間】(一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互閱作業(yè)
(二)感情調節(jié):
1.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著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余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xié)的斗爭。而他是怎樣對待人民的呢?他對人民可謂鞠躬盡瘁,。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2.介紹成詩背景: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三)自學互幫
自學內容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自學方法:
1.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作者在詩中以鮮明的態(tài)度寫出了哪兩種人?詩人對這兩種人各作了怎樣的描述?請找出相應的詩句。
3.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通過什么手法加以表現(xiàn)的?
自學內容二:品味語言,誦讀體悟。
自學方法:
1.詩中有許多詞語用得很妥帖,請找出部分體會其作用。
2.找出你感受最深,覺得最值得體味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并與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
(四)反思小結
學完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獲?
(五)當堂練習
(六)課后作業(yè)
《有的人》教學設計一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學設計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認識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xiàn)的生詞。
【方法與能力】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情感與思想】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拓展與延伸】搜集一些關于魯迅的材料,進一步了解魯迅這個人。
【重、難點突破】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閱讀提示,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有的人
二、聽朗讀錄音,并結合課本,理解全詩寫了哪些內容。
教學提示:其實,這是以分層的方法來理解詩意,要讓學生懂得,詩也是可以分段的。由于時代背景的緣故,學生對于每節(jié)詩的內容理解可能不太準確,所以不能苛求,教師可作適當?shù)谋尘把a充,或者結合本單元前三篇課文來理解,效果會更好一些。
教學參考: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jié)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jié)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jié)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三、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交流詩中的疑問。
教學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識的緣故,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可能會困難一些,因此,對于詩中的一些難點,以學習材料的形式分發(fā)給學生自學。
教學參考:
詩中重、難點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一句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這是全詩提綱挈領的小節(jié),抓住它品讀全文,就會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tǒng)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呵,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tǒng)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tài),對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yè)。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p>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翱倘搿币辉~,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tǒng)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lián)想,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按猴L”“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zhàn)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2)對詞語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tǒng)治者,他們雖然“活著”,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jié)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
②活: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③死: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④騎: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tài)。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動派,打倒反動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xiàn)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四、指導朗讀
教學提示:誦讀是理解本詩和體會詩人情感的最好方法,一定要讓誦讀貫穿于教學的全程。
給學生講解:無論是散文也好,詩歌也罷,朗讀都要注意: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語勢的強弱,還有停頓、重點詞語的特殊處理等。希望他們能夠從錄音中得到朗讀詩歌的感性體驗與初步方法。
由于詩歌強烈的抒情性,應該以“朗誦”的方式進行,與一般課文的朗讀技法上有一定的“夸大”。
教師的范讀在本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學生朗讀欠缺地地方進行教師示范朗讀,以突破難點。
1、聽詩歌朗誦錄音,學生可小聲跟讀,之后,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教學提示: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要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
詩的每一小節(jié)都用對比寫,每一節(jié)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中可以考慮采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節(jié)前后兩句話的對比;二是第二小節(jié)和第五小節(jié),第三小節(jié)和第六小節(jié),第四小節(jié)和第七小節(jié)的對比朗讀;三是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jié)第一句和第五小節(jié)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朗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
2、情感體會
教學提示:在對詩句的理解中,在對詩的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并帶著這種濃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詩句誦讀中去。
教學參考:
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tǒng)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五、寫法指導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教學提示與參考:由于前面在理解詩意與有感情地誦讀中已經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jié)都用對比寫,每一節(jié)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了。
六、作業(yè):
課下找一下魯迅的散文詩《野草》讀一讀,加深對魯迅先生的認識。
板書設計(文字版):
板書設計(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