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7《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語文小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第16課,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青山不老》教案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蹦闶侨绾慰创@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yè)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延伸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正確讀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⑶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與方法:
⑴初讀全文,探究奇跡是什么。
⑵再讀課文,探究奇跡是怎樣創(chuàng)造的。
⑶審讀課題,探究奇跡的價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這位普通的山野老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培養(yǎng)植樹造林等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16課,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青山是什么樣的山?不老一般指人,這里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閱讀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這位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3、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這奇跡?
4、老農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
5、作者對他有什么看法?
6、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7、你想對老農說什么?
三、學生自學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回答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的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農創(chuàng)造的奇跡。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⑴學生讀文,找出哪些地方具體地描寫了這奇跡。
⑵多種形式的讀,然后談談感受。
教師:在我國這樣的綠洲隨處可見,作者為什么單單把這塊綠洲稱為奇跡?
3、交流資料。
4、教師播放多媒體:
展示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漠化的圖片與青蔥林海的畫面,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師:是啊,老農所處的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可是,他還是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我們對拉農僅只于驚嘆嗎?請談談你對他的看法。
5、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對老農有什么看法?學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樣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
⑵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這片綠洲,實際上指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的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7、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小結:是啊,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zhí)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學生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8、讀到這里,你想對老人說什么?
教師:是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動拯救綠洲,拯救田園,拯救地球,拯救我們自己。我們期待: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惡劣險峻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
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⑵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⑴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⑵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⑶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關于青山不老教案教學設計精品,歡迎您來閱讀并提出寶貴意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青山不老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教學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yè)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教學后記: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惡劣險峻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簡陋艱苦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C案)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評: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⑵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
①大環(huán)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huán)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評: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評:本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艱苦
[總評:設計者用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將課堂主動權合理地交還給學生,體現了略讀課文教學敢于放手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的點撥又引領著學生對課文內容層層深入,使學生從對奇跡產生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B案)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p>
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文章。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案范文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所以老師在寫教案時要不斷修改才能產出一份最優(yōu)質的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組的第四篇課文。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篇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實和過去相互對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可貴精神。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均來自偏僻的山區(qū)農村,整體看語文基礎比較差,參差不齊,學習主動性不強,大部分膽子較小,不敢勇于回答問題。
1、學習興趣與基礎。只有少部分人喜歡語文學習,大部分學生不太喜歡語文學習。整體上學生基礎不夠扎實,兩極分化較大。
2、課堂發(fā)言情況。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回答問題不夠主動、積極,還有少部分從不發(fā)言。
3、朗讀感悟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對課文感悟不深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水平還可以,但有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到令人不敢相信。,朗讀水平一般而且積極性不高。
4、主動學習情況。絕大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足,預習課文的任務不完成;課堂自主學習效率不是很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認識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fā)思考,敢于質疑。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fā)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對比圖片,導入新課
1、播放土地沙漠化的課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青山圖,提問:這幅畫面又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3、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觀看圖片、暢談感受。
2、觀看圖片,暢談感受。
3、朗讀課題,激發(fā)興趣,進入新課學習。
通過圖片的對比,感受奇跡,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讀閱讀提示,找出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自學課文:
(1)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咋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
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檢查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1、在閱讀提示的啟發(fā)下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根據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字詞,概括課文內容。
讓學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老人創(chuàng)造了咋樣的奇跡?重點引導:
(1)窗外是參天的楊樹。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提問:這段描寫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15年啊,綠化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感知老人所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
(3)楊樹、柳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引導學生切實感受老人所種的樹在防風沙及水土流失方面所起的作用。
2、組織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這些奇跡的?
3、組織討論: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引導學生從老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上去思考作者這樣說的含義。
小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他的生命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位老人讓我們領悟到mdash;mdash;mdash;
1、交流文中相關語句,感受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
2、交流語句,感受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所處的環(huán)境和過程。
3、探討青山不老的含義。
(1)跟讀: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2)了解二者的字面意思。
(3)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作者這樣說的原因。
(4)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緊扣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適時補充課外資料,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四、拓展訓練,深入體會。
1、讓學生自由度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2、拓展談話:了解了老人的事跡,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嗎?對于老人的女兒、老伴和村干部,你又想說些什么呢?
1、閱讀,勾畫,同桌交流。
2、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對老人說,或者對對老人的女兒、老伴,對村干部說。說出真實感受。
讓學生通過勾畫、誦讀體會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積累好詞佳句,通過拓展說話深化認識。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艱苦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
評價等級
評價目的
優(yōu)(5)
良(4)
中(3)
我能認真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fā)言
能否認真專注
遇到我會回答的問題都主動舉手
能否主動參與
發(fā)言時聲音響亮
能否自由表達
我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活動,能與其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獨立思考
我和指出同學錯誤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贊賞
是否欣賞自我
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否流利、有感情朗讀
教學反思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3、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4、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5、存在不足
(1)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huán)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huán)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chuàng)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態(tài)價值。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胶橛肯碌哪嗦褡×藰涞南掳虢?,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p>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案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N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R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教案
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2.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3.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概括內容
同學們上課前都預習了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二、學習課文,初知“奇跡”
快速瀏覽:老人用15年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體會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來體現這了不起的奇跡)
三、自讀自悟,感悟 “奇跡”
主要圍繞“這一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這一問題展開教學。
1.批注閱讀——這了不起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2.全班交流(圖、文、影像結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奇跡。)
預設一: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h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墜?!雹劬驮谌绱穗U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chuàng)造了這塊綠洲。
(1)理解“肆虐、盤踞”這兩個詞的意思和作用。
(這兩個詞本來是寫人的,作者就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
(2)作者引用了縣志上記載的一段話,能說說它的意思嗎?它有什么作用?
(3)大風肆虐,怪物盤踞。我們通過影像再來直觀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樂)
(4)出示PPT:
讀出畫面:小組合作,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感悟環(huán)境之惡劣。
那一次,狂風過后,樹木斷的斷,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來襲,老人……
那一次,沙塵暴后,老人……
(5)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樣的老人?(學生板書)
(6)同學們,我們抓住“怪物盤踞”讀進去,想開去,老人在惡劣條件下植樹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就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預設二:
學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邊交流一邊提醒學生歸納板書“你體會到一位怎樣的老人”。
3.練習:走進老人心里。
過渡:就是在環(huán)境這樣惡劣的地方,這位瘦小的老人,過著清苦的生活,忍受著老伴、朋友離去的孤寂,癡心不改,執(zhí)著種樹,堅守了15年,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PPT:
走進心里:自讀自悟,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
看著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繼離世,老人想:
目睹與自己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兒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總是說:
……
4.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書,能夠結合上下文,讀進去,想開去,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來讀讀剛才找到的這幾個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惡劣的環(huán)境擋不住老人前進的腳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堅定的信念)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變不了老人植樹造林的初衷,因為)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此時此刻,我們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賞“奇跡”畫面,朗讀。
現在,你還僅僅只感悟到這畫面的美嗎?(樹和人一樣勇敢)
四、升華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采用圖文結合、補充材料等形式升華學生的理解,從而領悟“青山不老”與“另一種東西”的含義。)
1.同學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這位老人——馬永順,他的名字格外響亮。出示PPT(配樂):
圖片及文字:65歲那年,他住進了深山,專心植樹造林。
圖片及文字:2000年,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他的足跡。
圖片及文字:伊春市“馬永順植樹造林基地”啟動;人們自覺投入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來。
2.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農創(chuàng)造的奇跡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評價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遠不老)
3.總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抓住了詞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了課文,讀出了畫面,走進了老人的內心世界,讀懂了老人創(chuàng)造的這片綠洲,不僅是一個奇跡,更是給予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收獲著一片綠洲,更收獲著人生的啟迪。
四、運用語言,拓展練筆
過渡: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語想要對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說吧,請把你的感動化作優(yōu)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課文中的語言化做自己的語言,或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方法,給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寫一封信。
1.小練筆:《給老人寫一封信》
2.全班交流。
點擊查看更多: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案設計
《青山不老》是一篇很好的課文,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⑵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p>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
①“大環(huán)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②“小環(huán)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艱苦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級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2、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2、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這里不僅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還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他們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纏綿悱惻,有的驚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著偉大.今天,我們這節(jié)語文課就來講述一個平凡老者的不同尋常的故事(板書:青山不老)
二、讀課前提示,明確本課的閱讀要求。
1、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讀課文,感悟奇跡。
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1、學生討論回答
2、解讀奇跡
15年?。【G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
明確:很長
師: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
生:(齊讀)綠化了8條溝、7條防護林帶、3700畝林網
師:一畝約667平方米,我們羅店中學的校園面積差不多30畝,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停頓)(123個)
師: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
師:(引)奇跡已然創(chuàng)造,我們就要用心去品讀,找出具體描寫這一奇跡的句子讀一讀。
明確:第一自然段
師:(引)樹木營造了欲滴的綠色,我們身邊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楊挺拔,那么這里的樹是什么樣的?
生:讀(楊樹、柳樹一層層的綠梯)
師:樹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兇猛,龐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黃土,樹土的關系在老人心里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明確: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農民有了沃土才會有希望,而樹恰恰是保證水土流失的關鍵,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樹造林上,這樹是他的命根,這樹是他的希望,這樹就是詮釋他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
四、引導學生了解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同學們,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為什么在這里植樹就這么難呢?
明確:大環(huán)境,風沙肆虐
明確:干旱、霜凍、沙塵暴
明確:環(huán)境異常險惡
知識鏈接
師:晉西北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fā)區(qū),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
師(引)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樣辛酸的故事呢?
明確:早出晚歸
明確:七位同伴五位過世
明確:風雨同舟的老伴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師: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fā),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師(引)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明確: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
明確: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fā)高大起來(課件出示)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生交流匯報
師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師(引)巍巍青山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棵棵楊柳記載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類的足跡,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義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讓我們滿懷敬佩、崇拜、感激之情與作者同呼:青山是不會老的!
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延續(xù),而且隨著青山萬古長青。
六、暢談感想
師: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什么?
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