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傷仲永》教案3。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傷仲永》教案3”,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傷仲永》教案3
第5課《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膹U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yǎng)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自己確定發(fā)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fā)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fā)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fā)表議論,以此引發(fā)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5.傷仲永王安石[宋]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可根據(jù)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huán)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shù)恼Z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p>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jù)。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擴展閱讀
《傷仲永》表格教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準備教案課件的時刻到來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表格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學科
語文
章節(jié)
第一單元
題目
5、傷仲永
主備人
Xiaoya123
課時
兩課時
時間
1、2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ǎ數(shù)恼Z言。
教法
課前預習、補充資料、研討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體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可根據(jù)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4)檢查自學效果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2、環(huán)謁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泯然眾人矣
5、賢于材人遠矣
6、或以錢幣乞之
7、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譯課文。
教師糾正、點撥
七、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八、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九、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十、作業(yè)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jù)。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教師明確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傾聽、理解、感悟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
由學生提出剛才范讀時不當?shù)牡胤剑『汀±蠋熞黄鸸餐m正。
全班齊讀全文。
學生講述
認真記筆記
理解記憶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聽老師講解、當堂強化記憶、及時檢查掌握情況,并記好筆記
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掌握得好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學生回答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和 老師一起回顧、總結
獨立完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明確答案后,整理記筆記
學生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本文語言特點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體會本文語言尤為精練的特點以及豐富的表現(xiàn)力。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自由發(fā)言。
與老師一起回顧、理解把握
獨立完成作業(yè)
貼近本課主題、內容導入,自然貼切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了解作家和作品
了解課題含義
學習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掌握課文大意
夯實基礎
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人人參與教學,共同完成翻譯課文的任務
初步感知課文
讀中學,讀中悟
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檢查第一課時學習效果
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突破本文重
點
突破本文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
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讓學生學會體驗與反思
梳理本文的思想與觀點,深入理解本文
檢查第二課時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課后反思
附《傷仲永》同步訓練測試題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邑人(?。┉h(huán)謁(?。┎荒芊Q()日扳()泯()mǐn然( )或以錢幣qǐ之(?。?/p>
二.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未嘗識書具( ) 即書詩四句( )邑人奇之( )
環(huán)謁于邑人(?。┓Q前時之聞(?。┦兆鍨橐猓ǎ┳渲疄楸娙?)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受之天也().泯然眾人矣().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父異焉()稍稍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邑人奇之(?。┵t于才人遠矣(?。﹦t其受于人者不至(?。?/p>
三、.翻譯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意。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名。。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矣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體現(xiàn)方仲永非凡天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其具體做法是
⑹.。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4).文章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5)結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聯(lián)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傷仲永》教案
《傷仲永》教案
教前聚焦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墒牵澈蟮暮x,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皞弊直澈蟮暮x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jù)他的表現(xiàn),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墒?,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huán)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敝儆?,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fā)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專家點評:
在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教師別出心裁地采取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的方法,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fā)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軒)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么?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yōu)秀文化呢?我認為,后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里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shù),不是為求得“營養(yǎng)”。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么,怎么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里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都需要反復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復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后,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于學生的閱讀角色發(fā)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yǎng),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傷仲永導學案
七年級語文導學案《傷仲永》編號:03號
班級:姓名:學號:
學習內容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
3、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課時:第一課時
形式:獨學
二、學法指導: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課時:第一課時
形式:獨學
三、學前預習
1、了解作者及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給下列字注音
隸()扳()謁()邑()矣()泯()稱()卒()焉()耶()
四、學中探究。
1、加點字詞解釋。
(1)傷仲永()(2)世隸耕()(3)未嘗識書具()(4)忽啼求之()(5)父異焉()()(6)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7)并自為其名()(8)收族為意()(9)自是指物作詩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觀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賓客其父()()(13)或以錢幣乞之()()()()(14)父利其然也()
(15)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16)余聞之也久()()()(17)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18)泯然眾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賢于材人遠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譯。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翻譯: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翻譯: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翻譯: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翻譯:
(5)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譯:
(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翻譯:
課時:第一課時
形式:獨學+小展示
時間:20分鐘
要求:異質對學后,5、6號同學爬黑板小展示。
課時:第一課時
形式:獨學+小展示
時間:25分鐘
五、課堂探究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
答: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方仲永的聰明反映在哪些地方?
答:
4、文章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答:
5、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文章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
6、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7、方仲永的遭遇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答:
課時:第二課時
形式:獨學+小展示+大展示
時間:40分鐘
要求:獨學后組內小展示;全班進行大展示
六、拓展訓練
有貨玉帶者,子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還見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無乃: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勞乎?亟還之!”旦生平不置(購)田宅。曰:“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兄子睦①,頗好學,嘗獻書求舉進士②,旦曰:“我嘗以大盛為懼,豈可復與寒士爭進!”至其歿(死)也,子素③猶未官。
【注釋】
①睦:王睦。②進士:做官。③素:王素。
1、解釋下列詞語
(1)有貨玉帶者貨()(2)呈旦呈()(3)安得自見安()(4)頗好學士頗()(5)嘗獻書求舉進士書()舉()
2、翻譯下列句子
(1)系之,安得自見
(2)我嘗以大盛為懼,豈可復與寒士爭進!
3、讀完此文后,你有什么收獲?
課時:第三課時
形式:獨學+群學+大展示
時間:40分鐘
要求:小組分工承擔問題,課前把小組成果寫到黑板上,課堂教師組織大展示。
七、鞏固訓練(課堂上進行檢測)
1、加點字詞解釋。
(1)傷仲永()(2)世隸耕()(3)未嘗識書具()(4)忽啼求之()(5)父異焉()()(6)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7)并自為其名()(8)收族為意()(9)自是指物作詩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觀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賓客其父()()(13)或以錢幣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16)余聞之也久()()()(17)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18)泯然眾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賢于材人遠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