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樹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合歡樹》學案。
《合歡樹》學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2、品味作者沉靜、淡然的語言風格所具有的情感張力。
3、體驗并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2、品讀淡然的敘述背后的情感張力。
教學方法:
以朗讀帶動理解;師生共同研究、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品味母親的愛
問題:能回憶懷念母親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鐵生這篇文章為什么選擇合歡樹來悼念母親?
明確:母親對合歡樹的精心照料是她呵護關心我的寫照。
追問:為什么從母親照料合歡樹的過程能看出是她照顧“我”的寫照?母親照料合歡樹的過程和母親對“我”的關心照顧有什么具體的相似之處?
交流要點:
對合歡樹希望的表現(xiàn):
“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會,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
“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p>對“我”的希望表現(xiàn):
●對治好“我”的希望: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
●對“我”從事寫作的希望:
“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p>母親的話中體現(xiàn)出的小心翼翼又滿懷希望,一方面盡力維護殘疾兒子的尊嚴,一方面激勵和鼓舞兒子寫作的信心。
比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親對我寫作的表現(xiàn)的不同態(tài)度。
交流后明確:母親對“我”對合歡樹都抱有無限的希望,希望合歡樹能開花,希望“我”由寫作闖出一條路以獲得生活的信心。
三、品味“我”的悲傷和思念
方案一問題:這棵合歡樹身上有母親的影子,凝聚著母親對“我”的愛,而“我”又是怎么對待這棵合歡樹的?
明確:忘記找借口不看老惦記著主動想去看
追問: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變化?
交流后明確:
忘記:“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還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的這種悲痛?
“我搖著車躲出去”“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p>找借口不看:“抖”字體現(xiàn)出我的難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對愧疚的理解:同樣被母親寄予希望的合歡樹終于開花了,而我卻尚未成功。(“后悔兩年前沒有自己搖車去看看?!保?p>老惦記著:體現(xiàn)了思念之深。
主動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況下想去看的,我在寫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歡樹告慰母親在天之靈。
小結:“我”之所以對合歡樹有這樣的態(tài)度變化主要是因為在“我”對母親的無盡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親當初的希望都實現(xiàn)了,她卻不在了。
拓展《我與地壇》中的相關語段,加深體會。
四、主題深化
總結:
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fā)現(xiàn)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真可謂是:“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倍髡咭院蠚g樹為題想必是為了借“合歡”寄托他們母子之間無法實現(xiàn)的遺憾,在這樣的一歡一悲的兩極間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為之震撼。
再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由父母親精心呵護成長起來的樹呢?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傾注了心血寄托著深切的希望。
相關閱讀
《合歡樹》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高中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合歡樹》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合歡樹》教案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母親的母愛以及作者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和沉重的內(nèi)疚交織的感情。
2.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寓意。
3.體會現(xiàn)實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的母愛。
二、教學重點:
1.作者母親母愛的特殊性
2.合歡樹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難點:
“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初步體會作者母親對他的愛、母子情深。
聽朗讀錄音《秋天的回憶》
請學生朗讀《我與地壇》節(jié)選
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學生默讀《合歡樹》
(第一課時結束時,布置思考題:見第二課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二)、作者母親是普通的母親,母愛的利他性與無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是母愛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親她具有所有母親所擁有的母愛。同時,由于兒子的傷殘、兒子的倔強,這種母愛與一般母愛是有她的特殊性的,應當去解讀去體驗(體會文章中相關的語句包含的母愛)。
共性
(1)給“我”治?。?br> ▲“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肖像描寫)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薄澳赣H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保▌幼髅鑼懀?br>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語言描寫)
作者的母親為什么要用偏方為兒子治?。渴窍<饺f一的可能的出現(xiàn),是持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tài);自將兒子的胯部熏成燙傷后,母親一味自責,如果傷口不好的話“她非瘋了不可”。我想這就是母愛,無私、執(zhí)著、堅定、寬厚、仁慈。如果醫(yī)術上有可能,任何母親都會說,把我的腿換給兒子。
(共性的愛的表現(xiàn)可略去,請一位學生朗讀有關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請學生找出相關段落,然后全體朗讀,體會母親語言的深層含義)
(2)為“我”借書:“她到處去給我借書”
(3)推“我”去看電影:“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
(4)鼓勵“我”好好寫作:“你小時侯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br> 母親鼓勵兒子寫小說則是這個母親更深層次的愛心?!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早年看過一部日本故事片《狐貍的故事》,當小狐貍成年之后,母狐貍撕著咬著將小狐貍趕出家門,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樂中小狐貍孤獨的走向遠方,開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實人類亦如是。作為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父母要早一步離開塵世,所以讓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會是千千萬萬母親的心愿,所以狐貍的“放棄”養(yǎng)育是母愛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親的幾句話意蘊很深。
“那就好好寫吧?!薄髡叩慕庾x是母親對他治好腿終于絕望了,因為母親別有考慮了。
“我年輕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首先照應了文首作文得獎和母親自小喜歡文學的事,而深層的意思是二十來歲,無論你我,都有創(chuàng)作的沖動,寫小說,搞創(chuàng)作是一個普通人“應有之義”,不是一個殘疾人所專有,更不是僅僅為將來謀生的手段去寫小說,她用自己平靜的言語掩飾內(nèi)心的不安,以這種方式去維護一個殘疾兒子做人的尊嚴。任何一個偉大的母親對自己殘疾的孩子總希望當一個普通孩子養(yǎng)著,但她們又總是“為之計深遠”,所以作者說“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偉大的母愛!
(三)、可以表現(xiàn)母愛的東西很多,作者為何獨選“合歡樹”?文中幾次出現(xiàn)“合歡樹”?分別有什么作用?
合歡樹是作者情感的一種寄寓,并折射作者對母愛對命運對生命的感悟。合歡樹,落葉喬木,夏天開紅色的花。得名由來:對稱的葉子,入夜就兩兩相合的緣故。而作品中的合歡樹是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處寫到合歡樹:(1)通過鄰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歡樹;(2)寫合歡樹的由來,似乎是當初誤以為的“含羞草”,歷經(jīng)變遷,長成一棵樹影婆娑的參天大樹;(3)通過剛來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寫合歡樹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過那個孩子長大后憶起童年往事時會跑去看那棵合歡樹,卻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怎么種的。(可略講)
深層形象,可能沒有標準答案,見仁見智罷了。大體可以作如下的解讀:
合歡樹這個象征體體現(xiàn)了生命現(xiàn)象,
——合歡樹的成長經(jīng)歷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有類似之處。合歡樹是作者個人命運的寫照,通過對合歡樹的描寫表現(xiàn)作者的命運的一種感悟。
——母親是合歡樹的栽種著、呵護著,母親雖然已經(jīng)去世了,但母親還活在人間,就活在那棵合歡樹里,因為那棵樹是因母親的雙手、母親的心靈而存活下來、并枝繁葉茂的。合歡樹是母親曾經(jīng)活在世上的見證,象征著母親的芳澤和恩德造福于兒女與他人。小孩看到的樹影,不僅僅是樹影,更是一位偉大母親的身影,母愛的恩澤已經(jīng)滲透生命的深處。。他對樹影兒的注視是母親的芳澤對他的吸引,是心靈的感應。
——合歡樹是觸動作者思念母親的載體,母親為他犧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殘廢,母親可能有另一種活法。合歡樹融入作者對母親無以回報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綿綿情思與合歡樹共存。合歡樹是母子合歡的感情附麗。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樹想到母親的心情這個小孩子可以理解為一種生命現(xiàn)象,對合歡樹庇蔭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歡樹是誰種的,怎么種的。生命對母體有與生俱來的依戀,合歡樹既是母子合歡的感情附麗,作者將自己對母親,對合歡樹,對自己命運的感懷,遷升到整個生命現(xiàn)象的嘆喟與感悟。人處于逆境不必驚慌,人生或許不可避免的會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許并不存在。新陳代謝不可抗拒,而生命總那樣因因相陳,敬重生命,母愛永存??!
(四)、同學介紹自己的文章《啊,母愛》
教師介紹冰心的《紙船》(朗讀錄音)和泰戈爾的《仿佛》
《合歡樹》測試
《合歡樹》測試
第一部分:
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
B、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攤換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C、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饒幸獲獎,母親已離我整整七年了。
D、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照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2.朗讀下列句子,說說把重音放在哪幾個詞上,才能充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加“·”)⑴(母親)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⑵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哪!”
3.課文寫母親對合歡樹由沒心思照顧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心理變化?
4.“我”對合歡樹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情?
第二部分:(一)
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霸僭囈换兀辉嚹阍趺粗罆]用?”她每說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后來她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拔夷贻p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了。
5.關于母親,選文寫了兩件事,請分別加以概括。
⑴
⑵
6.選文按順序組織材料。
7.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⑴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
⑵她到處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⑶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了。
8.從選文可以看出母親對“我”怎樣的感情?
(二)懂你
①收到父親寄來的包裹和信,有幾分意外。因為我春節(jié)剛從老家回來,父親也從未寫信給我。
②匆忙展開信箋:“小振,春節(jié)讓你帶的干酸菜、臘腸、咸肉你怎么忘了帶上呢?丟三落四的毛病怎么還沒改,看你以后怎么辦呀?一個人出門在外,照顧好自己……近來從電視上得知北方沙塵暴厲害,我和你媽十分擔心……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有時間往家里多寫信。”信雖不長,卻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在我的記憶里,父親對我?guī)缀跏遣唤饲榈摹?br>
③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我高考的第一天,我以為父親會送我去考場,可是他只說了一句:“我有事先走了,考好點兒?!本妥吡?。當時我委屈極了:為什么別的父親都送自己的孩子去,他就不能?!
④結果高考我落榜了。百無聊賴中,我選擇了南下打工。然而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很不情愿地告訴父親時,得到的卻不是安慰和鼓勵,他尖刻的語言,把我僅剩的一點自尊也擊得粉碎,傷痛的滋味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心有余悸。
⑤出門那天,我還是特別希望家人來送我,可是不僅他沒送,家人都沒來送行。我知道,這肯定是父親的阻撓。我對父親的怨又多了一分。
⑥轉(zhuǎn)眼工作好幾年了,父親也退休多年,可時間并沒有沖淡我對他的憎恨。直到這次回家,母親說出事情的真相,我才恍然大悟。她說:“小振,你這樣做太傷你父親的心了。過去他是做過傷害你的事,可都是為了你好——怕你在家總有優(yōu)越感。他不是怕你不能成材,擔心的是你不能成人!于是有意激勵你奮發(fā)圖強。為此我不知道和他吵過多少次。你走那天,他不讓我們送你,可又擔心你承受不了,好幾天坐臥不安,悶著頭抽了十幾盒煙。你現(xiàn)在每封寫給我的信他比我看得還仔細,這次知道你要回家過年,早早地準備好了許多你喜歡吃的于酸菜、臘腸、咸肉。上次為了曬臘腸,踩著凳子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在醫(yī)院住了好幾個星期……”
⑦這次春節(jié)回家,父親滿以為我會多住幾天,然而我卻只有七天假。我走的時候,父親把晾在竹竿上的干酸菜、臘腸、咸肉取下來幫我裝了好幾袋,說是以后一個人在外很難吃到老家的東西了。最后我嫌行李多不方便,心想這些東西超市或許也有賣的,于是走的時候就偷偷地拿掉了。
⑧想不到父親卻把它寄過來了。這就是父愛!可我卻恨了父親這么多年,現(xiàn)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應該。其實,父親一直是愛我的,只是方式特殊罷了。
⑨鋪好紙,提起筆,我提筆寫下——
⑩敬愛的爸爸、媽媽……
9.本文向我們敘述了怎樣的事?以什么為線索來敘事的?
10.第2自然段中寫“我”收到父親的來信后,“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可為什么在“我的記憶里,父親對我?guī)缀跏遣唤饲榈摹?
11.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做過哪些傷害過“我”的事?
12.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愛?請舉兩例說明。
⑴
⑵
13.本文第8自然段說“想不到父親卻把它寄過來了。這就是父愛!”難道這些干酸菜、臘腸、咸肉就是父愛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合歡樹》答案
1.A 2.略 3.略 4.合理成文即可 5.⑴母親為我治病。⑵母親鼓勵我走創(chuàng)作的道路。(意近即可) 6.時間 7.⑴寫出了母親因無意把我燙傷而內(nèi)疚的心理。⑵母親為鼓勵我走上寫作之路而費盡心血。⑶對母親不能知道我寫作獲獎的消息而遺憾。(意近即可) 8.成理成文即可 9.本文作者向我們講述了逐漸理解父親的全過程,是以感情為線索來敘述的?!?0.因為過去父親一次次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1.高考時不送“我”去考場;落榜后,我決定南下打工,非但得不到安慰和鼓舞,聽到的卻是尖刻的挖苦;出門那天,父親不僅不送,還勸阻家人來送行。 12.⑴父親為了激勵“我”奮發(fā)圖強,在“我”出門打工的那天,不讓家人為“我”送行,自己卻好幾天坐臥不寧,悶著頭抽了幾十盒煙;⑵知道“我”過年回家,早早準備好了“我”愛吃的東西。(意近即可) 13.這些酸菜、臘腸、咸肉雖然在別處也能買到,但它代表的父愛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這些酸萊、臘腸、咸肉是父親為我親自晾制,且為此摔傷住過醫(yī)院,它飽含父親的心血,飽含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深的愛。我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愛是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表現(xiàn)出來的,他們的愛是無償?shù)?,是無私的。(意近即可)
《三棵樹》教案
《三棵樹》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2、理解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nèi)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二、教學重點: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diào)。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苦楝樹--幼小無依
枇杷樹--含蓄深沉
石榴樹--熱烈奔放
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qū)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zhí)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
那么兩相對比的話,我們在果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么精神?(提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是他擁有的三棵樹,但是應該說在其余大部分的時間里,他沒有得到樹,那么關于樹的其他的情節(jié),請你概括一下―――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教師補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xiàn)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看作者這一生,他種過樹,但是苦楝樹只能種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難以抗拒的天災毀了,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難感受到生存的無依、無奈。)后來我擁有了兩棵果樹,但是七年之后,它們依然離我而去,作者連續(xù)使用兩個埋葬,表現(xiàn)對逝去的一種哀悼,可見他情感的悲傷與凄涼,那種得而復失的感覺不是簡單的傷心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無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災而離開,而這兩棵樹被城市的建設所毀。結果“我”的樹消失了,“它們原來并不是我的樹”。那么“我的樹到底在哪里”?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詢問:“我的樹在哪里”,請思考為什么作者一直在尋找樹呢?結合作者的情感脈絡來分析,沒有樹會對“我”有怎樣的影響?
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jié)。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tài)。
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樹與人共生和諧的環(huán)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視自然?聯(lián)系現(xiàn)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為什么?
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diào)。
(五)、總結課文:人與樹的依存關系、對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jīng)擁有的三棵樹,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六)、拓展(表達訓練):
教后記:感情線索的把握較為簡單,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還需教師多加引導??梢宰寣W生暢所欲言,只要從文章中找到支撐。
《三棵樹》賞析指導
《三棵樹》賞析指導
與前面兩首詩相比,《三棵樹》在語言、形式上,沒有太多鮮明的“詩化”特征:詩人只是用平白、洗練的口語,書寫了日常生活中一個平凡的場景:“三棵伐倒的樹/棄在小路的邊緣”?;蛟S一般讀者會認為,詩人關注的應該是那些幻想中的、非現(xiàn)實的事物,但這首詩在風格上卻有一種強烈的“寫實性”,長短不一的詩行,就像是變焦的鏡頭,直接記錄了發(fā)生的一切。然而,雖然在形式上、風格上,這首詩相當“散文化”,但我們在閱讀它的時候,仍能感受到一種特殊的詩意,一種讓人悄然動容的抒情力量。那么,這種詩意、這種抒情力量,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這首“散文化”的詩歌,又在何種意義上區(qū)別于散文呢?這首詩恰恰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可以說明在分行、押韻之外,詩歌與散文之間更為微妙的區(qū)別。
正如上文所言,這首詩有一種強烈的“寫實性”,詩人仿佛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忠實地描繪了三棵樹的形象。然而,這種“寫實”并不等同于純客觀的記錄,而是處處滲透了詩人的同情和想像,這突出表現(xiàn)在擬人手法的應用上。這首詩通篇都是建立在樹與人的某種類比關系之上的:在一開始,三棵倒在路邊的樹,被比喻成“三條盲漢”,“它們親密地擠在一起交談”,“三條盲漢”這個比喻,不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樹木的粗壯,也給讀者留下這樣一種懸念:樹怎么會失明呢?在隨后的詩行中,“樹”不斷被賦予人的知覺、人的情感,它們就像傷殘的人體,在詩人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落日的余暉被比喻為“一層鮮血”,樹枝與樹葉的接觸、交疊,也被說成是伸向同伴的臂膀,而“兩個傷口像一雙眼睛,表達著哀怨”一句,更有驚心動魄的效果:原來,在詩人的帶動下讀者是一個外在的觀察者,但在這里,被觀察的對象──樹,仿佛也睜開了眼睛,從紙面上回看讀者。在這一“回看”當中,讀者也被迫卷入了這個事件,像目擊者那樣不再外在于這個事件,而是不得不面對它,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沖擊。因而,擬人手法的應用,并不單是一種修辭,服務于新奇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一種特殊的感染力,讓世界上無生命的事物,也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知覺和感情,也讓讀者有了一種感同身受的可能。
三棵樹與擬人手法相關的,是詩歌內(nèi)在情感的潛在變化:在詩歌的開始部分,保持了一種冷靜的旁觀,語調(diào)中甚至還包含了一絲幽默,但隨著詩行的展開,詩人的情緒進一步凝重,仿佛隨著觀察的深入,她的態(tài)度正如上文分析的,也從“旁觀”變?yōu)橐环N“卷入”,似乎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分享到樹木的痛苦。在“伐木者把它們遺忘,夜即將來到”之后,這種分享痛苦的情緒達到了高潮,詩人的筆觸也從樹轉(zhuǎn)向了自己,在與樹木的廝守中,“那樹脂會像火一般把我燃燒”,人與樹在此時已不分彼此。就是在這種高潮中,詩歌戛然而止了,最后黎明到來,“而天明時我們將無聲無息/被一片離別的痛苦所籠罩”,在無聲無息的平靜當中,激烈的情緒表達被抑制了,但也變得更為厚重、深邃了。
借助擬人的手法,也借助態(tài)度與情緒的變化,這首具有“寫實”風格的詩作,并非單純描摹了外部的現(xiàn)實,而是在對現(xiàn)實的描繪中,形成了一種更集中、更獨特、更內(nèi)在的體驗和表達。這充分說明了詩之所以為詩,在于詩人能夠使語言擺脫一般的日常使用,煥發(fā)一種活力,表達出全新的經(jīng)驗,就像在這首詩中所發(fā)生的,“三棵樹”被賦予了生命,詩人引領讀者進入了一個物我交融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