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赤壁之戰(zhàn)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語文教案-赤壁之戰(zhàn)》。
語文教案-赤壁之戰(zhàn)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lǐng)、調(diào)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17赤壁之戰(zhàn)
二、學生交流背景,解題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孫、劉聯(lián)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zhàn)雙方都是哪些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jié)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曹操率兵攻打東吳,因為士兵坐不貫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軍的戰(zhàn)船、軍營,曹軍大敗而逃。或簡要的評價人物也可以)
3.檢查預習生字、新詞的情況。
①讀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葦、硫、磺、纜、盔(組詞)
②注意字形
眺:右邊筆順丿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③詞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shù):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diào)兵遣將:調(diào)動兵力,派遣將領(lǐng)。泛指調(diào)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蛘虝r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jīng)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jié)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jié)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jié)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谋磉_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谋磉_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主要內(nèi)容?jAB88.COm
2.追問:雙方都是誰?交戰(zhàn)原因是什么?曹操憑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書:曹操80萬
周瑜3萬
3.導語
這就是雙方當時的基本情況,東吳3萬人,而北魏80萬人,弱小的東吳面對的是強大無比的北魏,而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怎樣呢?弱小的東吳戰(zhàn)勝了強大無比的北魏。這就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也正是留傳至今,聞名于世的原因。那么,東吳軍隊究竟怎樣戰(zhàn)勝北魏軍隊的,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速讀引路,精讀細品
(一)我們通過速讀已經(jīng)理清了赤壁之戰(zhàn)的前因后果,可這個故事,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請你快速默讀,在你認為需要討論的地方作上記號,試著給全文提幾個主要問題。
(二)梳理歸納問題,課件顯示。
1.赤壁之戰(zhàn)前,雙方的形勢怎樣?
2.雙方安排了哪些戰(zhàn)術(shù)?
3.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80萬,原因在哪里?
(三)速讀與精讀結(jié)合,解疑
1.回憶釋疑的方法:
(1)尋找式速讀全文,找到解決問題的段落。(找)
(2)輕聲自讀找到的段落。(讀)
(3)畫下你認為能解決問題的詞句。(畫)
(4)細讀句詞,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議)
2.學生按以上四步自讀自悟。
3.自學反饋。
(四)課件演示
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出發(fā)、炸降、點火、著火、大勝)
(五)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原因1:
(1)課件顯示描寫曹操的句子。從這些詞句可以看出曹操這人怎么樣?(輕敵)
A.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2)朗讀訓練:讀出曹操輕敵的語氣。
原因2: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曹軍號稱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
C.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對方弱點)
原因3:
畫出有關(guān)句子讀議東南風對火攻戰(zhàn)術(shù)的幫助?(船速快、火勢大、蔓延快)
這說明(巧用天時地利)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20條船里裝滿蘆葦,上面鋪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著。
B.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聽得背后鼓聲震天,周瑜的兵逃來了。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考慮安排周詳)
(六)小結(jié)原因:東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雖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對強大的敵軍,東吳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動腦筋,想辦法,看準對手的弱點,狠狠地打,使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
三、總結(jié)
1.讀了這個故事,你體會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2.在文章的寫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學本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直奔重點,創(chuàng)設情境,用作戰(zhàn)圖和人物畫像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順序地介紹本文,并根據(jù)疑點讓學生展開辯論以完成本課教學。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zhàn)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姆椒?。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仗的順序。
探究活動
1.搜集和閱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評出講得好的同學。
2.辦一個展覽,把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guān)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閱讀體會。
3.對書中的人物進行簡單的評析。
編輯推薦
小學教案 赤壁之戰(zhàn)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yǎ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募舨眉记珊陀脤υ挶憩F(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鈥湻解€?、鈥溩溻€潯⑩€溄€潯⑩€準€澋卻實囊庖搴陀梅?,掌芜@€湹胤解€潯⑩€湵泵駙€?、鈥溒拮逾€?、鈥溒涫碘€潯⑩€溈梢遭€?、鈥湷躋燴€澋裙?jié)a翊室宓那穡礅€溣阝€濃€溎蒜€澋任難孕櫬實撓梅ā?/p>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xiàn)象鈥斺€敹窒嗔床⒎撬舸省?/p>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鈥溩遠撂崾鋸€?,仲x觥蹲手甕肥潛嗄晏逋ㄊ貳!凍啾謚健返牟牧顯蚶醋約痛宥洗貳度盡貳?/p>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鈥斺€敾平砭鷚?。疙d鼐С聳貧穡┐笞約旱木率盜Γ岬嘏?,芯暭嗴分劣柲局面?/p>
三、檢查預習作業(yè)。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jù)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lián)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jīng)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lián)盟。
①魯肅向?qū)O權(quán)獻策并勸說劉備聯(lián)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quán)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①東吳內(nèi)部鈥満外€濃€溦解€澚腳梢餳制紓乘嘣俅嗡搗鍶?,坚定抗曹爵櫮(?段);
②孫權(quán)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quán)決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quán)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jù)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jié)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鈥斺€斎辭菜嘈校?/font>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quán)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鈥溄較展蹋忠巴蚶錚棵褚蟾?。鈥潱ㄒ笱饈停合展題€斺€斚找峁蹋皇棵疋€斺€斃習儺?;殷笭Z€斺€敺岷窀蛔?。)鈥溔艟荻兄說弁踔室?。鈥潱ń饈停河銹€斺€斦加?;资鈥斺€斪時盡⑵窘?。)这段话即_治雋司V葜匾?,又符豪w鍶廈娉乒碌男囊?。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另樴敝u降鈉鷚蠔托災?,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讱W治雋爍髖傻那榭觶孩倭醣硇巒觶硬恍ê獻鰨兄罱?,各有彼此。(有的向着臐摂]械南蜃耪獗摺#諏醣贛氬儆諧鷙?,寄X⒂諏醣?,贝夞(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quán)有利。
2、魯肅根據(jù)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鈥湼О測€潱ǜ坷#渙硪恢摯贍蓯橇醣贛肓醣礅€溛ダ脞€潱?、背离),则宜柄F賈ㄏ氚旆ǎ?,壹s茫ǔ刪停┐笫攏ㄖ改廈娉乒輪攏?/p>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zhàn)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quán)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quán)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鈥溙煜驢啥ㄒ測€潯b€溈治偎肉€?、鈥溔辭菜嘈銹€潱燴€溈肘€澮燴€溂粹€?,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祪e康謀厝恍浴?/p>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鈥斺€敺冢?/font>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quán)派出魯肅時,局勢發(fā)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quán)結(jié)好?
明確:①宣權(quán)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quán)的鈥湸廈魅駛葩€潱ù戲泵髦?、仁爱慈凰|?,韭斖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x詮糯災性行?,江你暘表,故称鈥溄礅€?。震}且桓齬糯幕J叮親#┯⒑潰蹋ǘ跡┕椋ㄊ茍└劍ㄒ欄劍┲?。蓮B娼駁氖撬鍶ǖ鈉返潞駝嘸八玫擬€溔撕外€澨跫?。接媹?zhí)擁乩褪盜Ψ矯胬此得鰨衡€溡丫萘ぃǖ毓悖?,兵精粮多鈥潱ㄊ盜π酆瘢"鬯得魑餼奘瞧接溝娜?,菢I(yè)氐閆?,不宜覕埧。从三烦C胬純矗醣負穩(wěn)ズ未右丫智宄?,故结果必定蕷鋩湵干踉免€潯?/p>
4、既然鈥湵干踉免€?,为什镁b乘嗷掛脛罡鵒晾叵擔?/p>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jié)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jié):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lián)合抗曹的基礎。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quán)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quán)、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②采用攻心戰(zhàn)術(shù),反激孫權(quán)。諸葛亮指出了孫權(quán)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lǐng)吳越之眾 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lǐng),動詞。中國:曹操占據(jù)的中原地區(qū))。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quán)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quán)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ㄖ该麑W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蠈④姟#ㄒ髮W生講解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quán)與劉備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jié)果是什么?
明確:權(quán)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tài)過渡。)
6、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quán)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lián)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xiàn)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quán)書的內(nèi)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diào)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diào)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zhàn)(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zhàn)。)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zhàn)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zhàn)書在孫權(quán)部下產(chǎn)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quán)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lǐng)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zhàn)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quán)主戰(zhàn)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shù)臅r機,待權(quán)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qū)O權(quán)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quán)的立場上,為孫權(quán)著想,使孫權(quán)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jié)果是使孫權(quán)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孫權(quán)內(nèi)部主降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孫權(quán)經(jīng)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zhàn)。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quán)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八、布置作業(yè)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zhì)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quán)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yè))②割據(jù)江東,地方(方圓)數(shù)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后患:馬超、韓遂在關(guān)西割據(jù)。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quán)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quán)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zhàn)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lǐng),掌握軍權(quán),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著,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quán)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quán)?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quán)的擔心。從愿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quán)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quán)親自帶兵續(xù)發(fā),作后盾。
三、小結(jié)第2-5段。
這五段為第一部分,寫孫、劉聯(lián)盟形成的經(jīng)過戰(zhàn)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赤壁之戰(zhàn)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lián)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于寫戰(zhàn)前準備(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①可燒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燒,指用火燒的辦法攻擊。走,使動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個之字。
②蓋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只船排在最前頭。著,居于。
③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后置。燒溺,或燒或溺,是選擇關(guān)系。
④操行軍多華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lǐng)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zhàn)是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典范戰(zhàn)例。處于優(yōu)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聯(lián)系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③降卒心懷狐疑,內(nèi)部不穩(wěn);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zhàn)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jié)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zhàn)機,正確采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一)結(jié)構(gòu)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zhàn)》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jié)構(gòu)形式、思路線索,全 部呈現(xiàn)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合,繼而寫了孫權(quán)內(nèi)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 赤壁會戰(zhàn)。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lián)盟而進行 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quán)確立聯(lián)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 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zhàn)略相持南北對峙、戰(zhàn)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 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勸意)。其中,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孫劉聯(lián)盟 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quán),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quán)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 為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 ,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在促使孫權(quán)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quán),企 圖讓孫權(quán)放棄聯(lián)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quán)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 擴開大計,提醒孫權(quán)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lián)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 孫權(quán),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quán)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zhàn)》無論是敘寫發(fā)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且又一氣 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 為經(jīng),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gòu)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發(fā)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xù)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 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guān)系外,還有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而這些因果關(guān)系正好體現(xiàn)出令人信 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quán)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fā)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 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quán)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quán),何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 對孫權(quán)的說服,又哪有孫權(quán)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quán)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 戰(zhàn)例?那又怎么會出現(xiàn)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zhàn)》一文中走筆的軌跡 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jīng)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 的態(tài)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構(gòu)內(nèi)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jù)足,言辭盡透情態(tài)、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qū)O權(quán)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quán)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婶斆C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quán)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狀態(tài)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jié)束談話。這 末一句強調(diào)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fā)了孫權(quán),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jié)果真的如 此,權(quán)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quán)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 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事業(yè), 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shù)弥獎渌胫?,便立即陳述東吳優(yōu)勢, 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yōu)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cè)直砻鲃渫?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 ,體現(xiàn)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quán)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 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jù)主動。于是他先發(fā)制人,與權(quán) 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xù)兩次反激孫權(quán),使得孫權(quán)從根本上斷 絕與曹操的關(guān)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lián)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quán)提問之機,將劉 、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zhàn)術(shù)(不習水戰(zhàn))、軍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quán)在聯(lián)合問題上的疑慮。 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lián)盟必然產(chǎn)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quán)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lián)劉的思想, 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quán)能發(fā)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結(jié)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quán)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 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 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 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jù),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 指出孫權(quán)優(yōu)勢已失,而曹操優(yōu)勢明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 。這從孫權(quán)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quán)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quán)改變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對孫權(quán) 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jù)在前,結(jié)論隨后。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 ,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quán)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qū)O權(quán)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 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quán)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quán)抗曹決心的目的 。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quán)無限忠貞之情。
最后寫的是周瑜對孫權(quán)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quán)在環(huán)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jié)論。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shù)者用兵之患,同時向?qū)O 權(quán)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quán)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里(私下)復見孫權(quán),針對曹 操遺權(quán)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 ),并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quán)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冻啾谥畱?zhàn)》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 ,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fā)、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zhàn)》,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人物放到內(nèi)外部矛盾斗爭的焦點上來 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據(jù)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tài)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 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六、課堂練習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
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 (動詞,應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
將:
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 (名詞,將領(lǐng))
求救于孫將軍 (名詞,高級軍官)
彼所將中國人 (動詞,率領(lǐng))
將順江東下 (副詞,將要)
治:
共治曹操 (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 (動詞,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 (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 (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動詞,臨時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 (名詞,次序)
方:
助畫方略 (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 (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 (副詞,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斷動詞,是)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 (副詞,于是,就)
騎乃得過 (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為:
為孫權(quán)長史 (wi 動詞,是)
為操后患 (wi 動詞,成為)
動以朝廷為辭 (wi 動詞,做)
保為將軍破之 (wi 介詞,替)
安能復為之下乎 (wi 介詞,在)
恐為操所先 (wi 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i 動詞,通謂)
于:
求救于孫將軍 (介詞,向)
見權(quán)于柴桑 (介詞,在)
肅追于宇下 (介詞,到)
受制于人 (表被動,被)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zhàn)》教案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zhàn)》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課文分析
是歷史故事,是依據(jù)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關(guān)情節(jié)改寫的。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課文一開頭告訴“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寫出兩軍隔江相對的形勢。然后點出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這就是火燒赤壁的起因。
2、黃蓋向周瑜獻策,提出火攻之計,這是因為:曹軍80萬,我軍才3萬,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另外,曹操把船都連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3、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只有3萬,卻能打敗曹軍80萬。因為黃蓋、周瑜知已知彼,看準了敵人的弱點,發(fā)揮了自己的優(yōu)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二、重點學習: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簡要復述課文。怎樣做到長話短說呢?例如,對《赤壁之戰(zhàn)》我們要抓住時間:東漢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黃蓋。課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兩點:1、曹操率兵南下,要奪取東吳,與周瑜的兵隔江相對。2、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曹操叫人把船連起來,鋪上木板,練水上打仗的本領(lǐng)。第二段雖屬于事情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定計,但不是重點,可以復述得簡略些,只要點明黃蓋定了什么計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我們可以分五個步驟簡要地復述清楚,注意哪些該復述,哪些可刪去,哪些可合并。
三、難點分析:
(難句理解)“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具體的內(nèi)容?因為下文有這一計策的描寫:黃蓋寫信向曹操假降,趁東南風起的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著,船上裝滿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后面拖著幾只小船向北岸駛?cè)?。等船隊離曹營很近時,就命令士兵把火點著,士兵們上了小船,解開纜繩,讓20條火船沖進曹操的船隊。
課文這樣寫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避免了內(nèi)容的重復,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密,語言簡潔,引人入勝。這是寫文章的一種技巧。
四、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描述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公元1xx年)開始,到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歷史故事,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各個統(tǒng)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小說結(jié)構(gòu)宏偉嚴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簡潔流暢,以至成為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頂峰之作。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太原人。他根據(jù)《三國志》和有關(guān)傳說資料,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寫成了這部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zhàn)教學設計與反思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zhàn)教學設計與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赤壁之戰(zhàn)
教學目標:
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并復述這些內(nèi)容。
3、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
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并復述這些內(nèi)容。
3、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并復述這些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問:“這是哪部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歌?”
2、交流:你對《三國演義》知多少?
(三國的名稱、三國的主要人物、三國所處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國的曹操打敗了蜀國的劉備,企圖一鼓作氣消滅東吳,一統(tǒng)天下。面對強兵壓境,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合起來,于是在赤壁爆發(fā)了一場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設疑:“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遙遠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為什么歷史要記錄下它?人們又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還津津樂道?請大家?guī)е@個問題,邊讀邊思考。注意讀準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詞語。
2、交流——“步步為贏”
(1)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調(diào)兵()將自不()力波浪()()不防備
迎風()望丟()棄()無心()戰(zhàn)不()其數(shù)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個詞語?
(3)選擇1個或幾個補充完整的詞語,說一句或幾句和《赤壁之戰(zhàn)》有關(guān)的話。
三、突破重點,精思研讀
(一)理清“火攻”的步驟
1、師生合作讀文章第3段。
對呀,3萬對50萬,如此懸殊的兵力,黃蓋也深知寡不敵眾,所以他對周瑜說:“(),但因為他看到曹軍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p>
2、正如周瑜所說火攻是個好主意,關(guān)鍵是怎么打?
指名朗讀課文5——11小節(jié),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敗曹軍分哪幾步?試著用簡短語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體逐步展示:寫信詐降、乘風行船、火燒曹船、曹軍大敗。
(二)精讀每一步,學習復述,體會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這一戰(zhàn)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為什么?
A——黃蓋詐降
1)展示黃蓋給曹操寫信的內(nèi)容(個人讀)
2)引導學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黃蓋的信為什么會歡喜得不得了?從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準備用火攻攻打曹軍為什么還要寫信詐降呢?
c從曹操接信后的舉動看,你覺得曹操的弱點是什么?
B——趁風駛船
1)展示兩軍對陣圖,指名劃出風向。
2)思考討論:
a課文中哪幾處寫到東南風?(用直線在文中標出)它與火攻有什么關(guān)系?請找到其中的關(guān)鍵詞說說理由。
b東吳乘風而來的船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C——火燒曹營
1)從課文9、10小節(jié)中找出描寫火勢旺盛的句子,你覺得哪幾個詞用得特別好?為什么?(重點體會“都”、“封”、“竄”)
2)齊讀三句話,再次體會“火攻”的妙處——揚長避短
(三)分步復述
1、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真讓人贊嘆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招,試著說一說。
2、學生精彩片段復述交流。
3、根據(jù)提綱,試著復述全文。
4、小結(jié):看著提綱,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就是這樣一步步將這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描述下來,使得文章條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讀到這里,你從這場戰(zhàn)役中收獲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總結(jié)歸納,課外拓展
1、齊讀最后一節(jié),展開想象:
堂堂一代梟雄曹操從華容道倉皇逃命后,當他回到北方,回首這次大戰(zhàn),他會對著部下黯然長嘆:“?!?/p>
2、學生想象發(fā)言。
3、激發(fā)豪情,出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同學們,歷史的腳步匆匆,而長江的水依然滔滔,那遠去的硝煙,那逝去的火花,已隨風而飄,但在這場著名的戰(zhàn)役過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來到長江邊,深深地懷念、深深的贊嘆,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
4、用你喜歡的方式誦讀。
5、總結(jié):正是有無數(shù)像赤壁之戰(zhàn)這樣的戰(zhàn)爭、事件串起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輝煌的歷史,也正是有無數(shù)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筆用他們的激情創(chuàng)造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游歷其中,沒有一個炎黃子孫會不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業(yè)
記一記: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
講一講:《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
讀一讀: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
[板書]
29赤壁之戰(zhàn)
知己知彼
天時地利
揚長避短
[教案說明]
本篇是一個故事情節(jié)很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同樣很強的課文,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復研讀了教材和本單元訓練重點后,同時又結(jié)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并復述這些內(nèi)容。3、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積累語言。其中,復述又成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
一、走進名著。
通過電視劇主題歌,通過交流自己搜集的關(guān)于《三國演義》的相關(guān)資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蘇軾的《赤壁懷古》和布置的課后作業(yè),目的就是擴大閱讀教學的容量,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豪情,引導學生更多的關(guān)注名著和古詩文,接受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熏陶。同時誘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課內(nèi)課外相溝通,現(xiàn)代與古代相融合,養(yǎng)成他們多方面收集、處理相關(guān)信息的好習慣,幫助他們學得深、學得透、學得全,從而引發(fā)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
二、精讀“火攻”片段,學會復述。
“火攻”是3萬東吳兵士打敗80萬曹軍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于是我通過制作形象生動的課件輔助于整個教學,根據(jù)學生的自主選擇依次出現(xiàn),隨后再對“火攻”的四個環(huán)節(jié)逐一進行研讀,找句子、朗讀、思考問題。在對這些環(huán)節(jié)熟知后,我又指導學生進行復述“火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后請學生復述整篇課文,從而保證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參與,一起進步。
“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人都有進步”,這始終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步步為贏”的知識技能的小練習,既體現(xiàn)了練習由易到難的變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引發(fā)全體學生閱讀的強烈興趣,給他們自己學習的空間;同時又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的特點有一個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課文的主題。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記載的那一場扣人心弦的戰(zhàn)爭一樣,我也在激動的情緒和緊張的氛圍中上完了35分鐘,回顧一下,整堂課中,我自認為完成得比較滿意的是:
1、直觀生動的課件讓我的課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課件,無論是3萬東吳大軍和80萬曹軍對峙的示意圖,還是火燒曹營的錄像,都讓學生們非常輕松地了解了“火燒赤壁”的全過程,記清每一個步驟,身臨其境,瞠目結(jié)舌,為我的課增色不少。
2、“步步為贏”吸引所有的眼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還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試圖讓一些學困生參與,結(jié)果很不錯。于是,小小的勝利激起了他們隨后的學習興趣,整堂課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們學有所獲,品嘗了勝利,這讓我如愿以償,更是意外的驚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遺憾,整堂課我的教學步履總顯得那么匆匆,因為時間實在匆忙,于是復述只是“火攻”的四個步驟,少了課文的完整復述,顯得不夠完整;因為時間匆忙,課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蘇軾的《赤壁懷古》只成了草草的齊讀一遍,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讓我的初衷——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顯得單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篇幅的加長,課堂容量的不斷加大,如何提高我們的35分鐘課堂效率?如何在這有限的35分鐘里將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學生領(lǐng)悟的內(nèi)涵和學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傳授于他們?這的確太需要我們具有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領(lǐng)。
同時,我的教學設計中,還是缺少一點二期課改的精神體現(xiàn),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質(zhì)疑問難的求異思維。像這堂課,我就可以讓學生評價一下“黃蓋寫信詐降”這一做法你贊成嗎?為什么?或者評價一下曹操這個人。雖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來的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但這節(jié)課上卻只字未提。我想,也許時間太緊,無法單獨有環(huán)節(jié)來展開,我可以設計為課后作業(yè)呀!
這堂課從備課到制作課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時間,但我覺得很充實,通過這樣的實戰(zhàn),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日益成熟起來,思考的問題也多起來,反思后的收獲也更加豐富了?!敖虒W相長”,這話一點都沒錯!
關(guān)于六年級的語文上28赤壁之戰(zhàn)教案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從而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六年級的語文上28赤壁之戰(zhàn)教案”,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黃蓋寫信騙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黃蓋來降。
且說江東,天色向晚,周瑜斬了曹操派來詐降的將領(lǐng)蔡和,用血祭旗畢,便令開船。黃蓋在第三只火船上,獨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書“先鋒黃蓋”。蓋乘一天順風,往赤壁進發(fā)。是時東風大作,波浪洶涌。操在中軍遙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④“大笑”一詞表明什么?]忽一軍指說:“江南隱隱一簇帆幔(àn),使風而來?!辈賾{高望之。報稱:“皆插青龍牙旗。內(nèi)中有大旗,上書先鋒黃蓋名字?!辈傩υ?“黃蓋來降,此天助我也!”來船漸近。程昱觀望良久,謂操曰:“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辈僭?“何以知之?”程昱曰:“糧在船中,船必穩(wěn)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tǎnɡ)有詐謀,何以當之?”[⑤這句話寫出了程昱怎樣的性格特點?]操省悟,便問:“誰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頗熟,愿請一往?!毖援?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數(shù)只巡船,隨文聘船出。聘立于船頭,大叫:“丞相鈞(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拋住?!北娷婟R喝:“快下了篷!”言未絕,弓弦響處,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亂,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黃蓋用刀一招,前船一齊發(fā)火?;鸪蔑L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fā),煙焰漲天。[⑨黃蓋為什么在距曹營二里處點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huán)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句導讀:黃蓋近距離點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這幾句話生動地描繪了火攻的壯觀場面,說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導讀:第2自然段講黃蓋借助東風,實施火攻。
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后數(shù)人駕舟,冒煙突火,來尋曹操。[⑩“跳”“冒煙突火”這兩個詞的作用是什么?]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只大船,已自著了。張遼與十數(shù)人保護曹操,飛奔岸口。黃蓋望見穿絳(iànɡ)紅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進,手提利刃,高聲大叫:“曹賊休走!黃蓋在此!”操叫苦連聲。[句導讀:從“叫苦連聲”中可以看出曹操無比懊悔的心情。]張遼拈(niān)弓搭箭,覷著黃蓋較近,一箭射去。此時風聲正大,黃蓋在火光中,那里聽得弓弦響?正中肩窩,翻身落水。
段導讀:第3自然段講火燒曹營,黃蓋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傷落入水中。
卻說當夜張遼一箭射黃蓋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尋著馬匹走時,軍已大亂。黃蓋軍中將領(lǐng)韓當冒煙突火來攻水寨,忽聽得士卒(zú)報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將軍名字?!表n當細聽,但聞高叫“義公救我!”韓當一聽知是黃蓋,急忙叫人救起。見黃蓋負箭著傷,咬出箭桿,箭頭陷在肉內(nèi)。韓當急為脫去濕衣,用刀剜。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zhàn)(第一課時)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老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編寫一份教案。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zhàn)(第一課時)》,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2、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nèi)容,改課文分段。
3、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的相互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
(板書3萬>80萬)
(1)、問:哪個多,哪個少?指名學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萬兵,你能打敗人家的80萬大軍嗎?
(2)、在我國古代的三國時期,就有一個叫周瑜的大將軍,以自己的3萬軍隊擊潰了曹操的80萬軍隊,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板書:以少勝多)這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樣以自己區(qū)區(qū)的三萬兵力擊敗曹操的80萬軍隊的呢?這節(jié)課,老師就帶領(lǐng)大家去尋找答案。一起來學習一下(板書:19、赤壁之戰(zhàn))我們先看這個題目
題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課題的意思就是: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爭。究竟這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曲蕩氣回腸的歌曲吧!領(lǐng)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壯觀與激烈吧?
2、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多媒體出示: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魚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師念此詞一遍,說三國,道三國,一直以來人們都為三國的故事所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三國演義》的故事,的是一起來談三國。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談一談三國吧。大家看這首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告訴我們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是什么?隨機板書:長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盡英雄問:《三國演義》大家認識三國演義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還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學習的《赤壁之戰(zhàn)》,請大家今天我們要熟悉那些人物?他們是不是稱得上是英雄?
3、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準音,給每個小節(jié)標上記號。
2、仔細讀每一小節(jié),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檢查自讀情況
1、問:通過讀課文,那些人物在本書中出現(xiàn)了?他們能不能稱得上是英雄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jié):周瑜——統(tǒng)率三軍、擊潰曹軍;黃蓋——獻計火攻,火燒曹營;曹操——驕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談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們再來思考這幾個問題。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
1、敵眾我寡、不宜久持、應速戰(zhàn)速決2、曹操戰(zhàn)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zhàn)船及其帆篷、繩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
1、曹操驕傲自大,盲目樂觀2、曹操深信黃蓋的話
3、黃蓋的船偽裝的好,使曹操不容易發(fā)覺其中有詐。
過渡:通過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讀書是比較認真的。下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一節(jié)一節(jié)的瀏覽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束的過程。
5、指導分段
1、曹操率軍欲滅東吳,周瑜調(diào)兵遣將。這應當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黃蓋獻計,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敵船應是妙計殲敵的經(jīng)過。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的伏筆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的伏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后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nèi)容時,不至于產(chǎn)生突兀懷疑之感。
《赤壁之戰(zhàn)》中,多次巧妙運用伏筆,使文章一波三折,回環(huán)照應,頗具特色。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蔽恼乱婚_始就交待了雙方駐兵的地理位置,為后文周瑜火燒曹營埋下伏筆。
“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辈苘姲汛B起來,是曹操克服不習水戰(zhàn)的措施,而這一點恰恰又是曹軍的致命弱點,使周瑜有機可乘。這又為下文周瑜“火攻”做了鋪墊。
另外,文中四處提到的“東南風”也很重要。不但與前文雙方駐兵位置呼應,而且為“火攻”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一天,東南風很急……”這一句點明了風向、風力,伏下重要的一筆;“……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這是借風行船;“二十條船趁著東南風沖進曹操的船隊”,這是借風火攻??梢?,沒有東南風的幫助,火攻計策難以成功。
“周瑜帶著兵船跟在后面,”這一伏筆同樣很重要,一方面可迷惑曹操以為是追兵,從而對黃蓋的船不加防備;另一方面和文章后面寫周瑜帶兵追殺曹軍回環(huán)照應。
可見,文章中恰當運用伏筆,不僅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動,結(jié)構(gòu)嚴密,而且使人讀起來有趣、有味,有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之妙。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助讀
《赤壁之戰(zhàn)》是從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節(jié)選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學習這篇課文,需掌握下面幾點。
(一)要了解故事的“前因”
《三國演義》是講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quán)各據(jù)一方,長期混戰(zhàn)的情況。曹操力量最強大,要吞并劉、孫,劉、孫就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抗曹。劉備派了諸葛亮到孫權(quán)處協(xié)助作戰(zhàn),吳國都督周瑜因為“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想用火攻,但當時一直吹西北風,急得生了病。接下來就發(fā)生了本課這個故事。
(二)要了解故事中的故事
課文中講了曹操、周瑜兩軍隔江相對的形勢以后,就講吳國老將黃蓋看到曹軍的弱點,提出火攻的計謀,周瑜同意了,黃蓋就給曹操寫信假投降,結(jié)果順利地取得了勝利。其實,這中間還有“龐統(tǒng)巧施連環(huán)計”、“蔣干偷書”、“苦肉計”和“借東風”等故事,是本課編者在節(jié)選時刪去的。我們通過電視節(jié)目或連環(huán)畫冊了解一下這些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了解故事的“后果”
課文中講周瑜大敗曹軍后,曹操從華容道逃跑了。心地狹窄的周瑜見諸葛亮果然“借”到東風,更加妒忌,就派人去殺他,而諸葛亮早有所料,在大將趙云的保護下回去了。周瑜氣得吐血身亡。諸葛亮馬上調(diào)兵遣將,派了大將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潛伏在華容道上,結(jié)果因為某些原因,關(guān)羽放了曹操,使“三國演義”的故事繼續(xù)下去了。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預習解析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預習解析”,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課文題解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位處長江兩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鐫刻著“赤壁”二字?!冻啾谥畱?zhàn)》這篇歷史故事,是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guān)章節(jié)改寫的。公元208年冬天,孫權(quán)手下的周瑜、黃蓋等針對曹操的弱點,在赤壁用計打敗了曹操。這是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14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難點: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懽鞯姆椒āA私狻盎鸸ァ笔欠帜膸撞竭M行的。
●重點生字
率:shuài
帶領(lǐng):率領(lǐng)。統(tǒng)率。率隊。率先(帶頭)。率獸食人(喻暴君殘害人民)。輕易地,不細想,不慎重:輕率。草率。率爾。率爾操觚(“觚”,供寫書用的木簡;意思是輕易地下筆作文)。爽直坦白:直率。坦率。大概,大略:率常。大率。遵循:率教。率禮。模范,楷模:表率。漂亮,俏皮(亦作“帥”):這字寫得率。姓。率lǜ比值,兩數(shù)之比:效率。稅率。概率。圓周率。出勤率。增長率。
筆畫數(shù):11;部首:玄
造句:不要輕率得做決定。
瑜:yú
美玉?!茶べぁ砤.大乘佛教的派別之一,稱“瑜伽宗”;b.印度哲學的一派,此派注重調(diào)息、靜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澤,喻優(yōu)點:瑕瑜互見。瑕不掩瑜。
筆畫數(shù):13;部首:王
造句:瑜加是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種健身術(shù)。
遣:qiǎn
派,送,打發(fā):派遣。遣送。差(ch乮)遣。調(diào)(di刼)遣。遣返(遣送回到原來的地方)。遣散(s刵)。遣詞(說話、寫文章運用詞語)。排解,發(fā)泄:遣悶。消遣。遣興(x宯g)。遣懷。
筆畫數(shù):13;部首:辶
造句:他已經(jīng)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
橫過水面:渡船。渡橋。渡河。擺渡。強渡。遠渡重洋。由此到彼:渡過難關(guān)。轉(zhuǎn)手,移交:引渡。過河的地方:渡口。渡頭。
筆畫數(shù):12;部首:氵
造句:只要我們堅持到底,就一定會渡過難關(guān)。
策:c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鞭打:策馬。鞭策。激勵,促進:策動。策勉。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杖:策杖。中國數(shù)學上曾經(jīng)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與“籌”相似。計謀,主意,辦法:上策。獻策。決策。政策。策劃。束手無策。書法用字名稱,指仰橫。姓。
筆畫數(shù):12;部首:竹
造句:政策好了,農(nóng)民都過上了好日子。
滔:tāo
彌漫,充滿:滔天。滔滔。倨慢:“士不濫,官不滔”。
筆畫數(shù):13;部首:氵
造句:他惡行滔天,一定會遭到報應。
眺:tiào
望,往遠處看:眺覽。眺矚。眺望。遠眺。目不正,斜視。
筆畫數(shù):11;部首:目
造句:站在這里眺望遠山,真是別有一番風景。
幔:màn
張在屋內(nèi)的帳幕:幔帳。幔子。布幔。窗幔。帷幔。
筆畫數(shù):14;部首:巾
造句:這里的夏天家家都掛幔帳來防蚊蟲。
遮:zhē
擋:遮蔽。遮擋。遮攔。遮陽。遮沒(m?)。遮陰。掩蓋,掩蔽:遮丑。遮蓋。遮瞞。遮掩。遮人耳目。古同“庶”,眾多。古同“者”,這。
筆畫數(shù):14;部首:辶
造句:這里的樹葉遮住了陽光,正是乘涼的好地方。
葦:(葦)wěi
〔蘆葦〕見“(葦)蘆”。
筆畫數(shù):7;部首:艸
造句:蘆葦叢是孩子們的樂園。
硫:liú
一種非金屬元素,普通稱“硫磺”或“硫黃”,可用以制火藥、火柴、殺蟲劑等,亦可用來治皮膚病。
筆畫數(shù):12;部首:石
造句:這種硫磺皂殺菌很有效。
磺:huáng
〔磺胺〕a.有機化合物,抗菌藥;b.“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類藥物的總稱?!擦蚧恰骋姟傲颉?。
筆畫數(shù):16;部首:石
造句:硫磺可以用來制作火藥。
纜:(纜)lǎn
系船用的粗繩或鐵索:纜繩。纜索。纜樁。解纜。泛指許多股擰成的像纜的東西:電纜。鋼纜。用繩索栓住:纜舟。一縱不可纜。
筆畫數(shù):12;部首:纟
造句:電纜周圍是危險區(qū),孩子們不要到那里去玩。
盔:kuī
用來保護頭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頭盔。鋼盔。盔甲。形狀像盔或半個球形的:帽盔兒??^(“頭”讀輕聲)。盆子一類的器皿:瓦盔。
筆畫數(shù):11;部首:皿
造句:敵人被攻擊的丟盔棄甲。
●課文生詞
赤壁之戰(zhàn)(chìbìzhī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役。之,古漢語中的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de)”。
東漢(dōnghàn):朝代名。公元25年至220年,建都洛陽,也稱后漢。
隔江相對(géjiāngxiāngduì):課文指孫權(quán)的兵馬在長江南岸,曹操的兵馬在北岸,雙方軍隊隔著長江相互對峙。
東吳(dōngwú):指三國時期的吳國,因地處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所以歷史上稱東吳。
號稱(hàochēng):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是曹軍名義上說是八十萬,其實沒有那么多。敵人號稱二個師,其實只有兩個團的兵力。
相持(xiāngchí):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定睛(dìngjīng):集中視力。睛,指眼珠。
失信(shīxìn):答應別人的事沒有做到,失去信用。
只道(zhǐdào):只以為。道,以為。
●近反義詞
近義詞:率領(lǐng)——帶領(lǐng)相持——對峙計策——計謀
隱隱約約——朦朦朧朧防備——防護
反義詞:奪取——放棄不計其數(shù)——屈指可數(shù)
失信——守信波浪滔天——風平浪靜
●課文成語
無心應戰(zhàn)(wúxīnyìngzhàn):沒有心思和對方的戰(zhàn)斗。課文指曹軍完全喪失了斗志。
調(diào)兵遣將(diàobīngqiǎnjiàng):調(diào)動兵力,派遣將領(lǐng)。出自明.無名氏《鳴鳳記.文華祭?!贰?/p>
自不量力(zìbūliàng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形容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計其數(shù)(bùjìqíshù):無法計算它的數(shù)目。計,計算。其,代詞,相當于“它的”。數(shù),數(shù)目。出自《水滸全傳》二七回。
丟盔棄甲(diūkuīqìjiǎ):把頭盔和身甲都丟了。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樣子。盔,古代將士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棄,舍去,扔掉。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
●難句解析
1.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這一句話寫出了曹操方面的戰(zhàn)前準備。用鐵索把船連起來,是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表面看起來,好像解決了曹軍的困難,而實際上這樣做直截了當暴露了曹軍的主要弱點,一旦起火,就會火燒連營,這是致命的錯誤,是導致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
2.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得想個計策。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是因為它是針對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曹軍的弱點提出來的。一是分析雙方兵力懸殊,曹軍八十萬,而周瑜的軍隊只三萬。二是長期相持對東吳不利,因為兵力弱的一方必然吃虧。另外曹軍都是北方人,他們不習慣水上作戰(zhàn),就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用鐵索把戰(zhàn)船連在一起,針對曹軍的弱點,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啦。
“火攻”是黃蓋提出的,周瑜也想到用,所以火攻是水上作戰(zhàn)以少勝多的好辦法。只是具體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說明周瑜為了取勝考慮得周到。
●段落大意
課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曹、吳隔江相持,曹軍不習慣水戰(zhàn)用鐵索連船。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講雙方戰(zhàn)前準備,曹軍連船練兵,東吳定計火攻。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東吳實施火攻計劃,黃蓋詐降,火燒曹軍。
●重點詞語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描述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公元184年)開始,到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歷史故事,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各個統(tǒng)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小說結(jié)構(gòu)宏偉嚴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簡潔流暢,以至成為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頂峰之作。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太原人。他根據(jù)《三國志》和有關(guān)傳說資料,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寫成了這部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縣西北(一說在嘉魚縣東北),位處長江南岸,峙立江邊,山巖石壁呈赭紅色。
曹操:三國時候的政治家。漢獻帝(190-220)時做丞相、大將軍。
華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堅利縣西北。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彌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
迎風眺望:迎著風在高處向遠方看。
隱隱約約:看到的或聽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不計其數(shù):計,計算。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
調(diào)兵遣將:調(diào)動兵力,派遣將領(lǐng)。泛指調(diào)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盔,打仗時保護頭部的銀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相持: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擋:抵抗的意思。
定睛:集中視線。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絲絨等。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學習目標
1.學會本文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lǐng)、調(diào)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課文重點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jù)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guān)章節(jié)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本課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zhàn)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谋磉_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jīng)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qū)懙?。難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文中心
課文記敘了周瑜設計火燒戰(zhàn)船,大敗曹軍的故事,啟示我們只要知己知彼,抓住對方弱點,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就能撐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
●寫作特點
課文條理清楚,按照事物發(fā)展順序,開頭交代當時的形勢和戰(zhàn)役的起因,然后按照“定計—行計—計成”的順序,并緊緊抓住火攻的全過程,把周瑜戰(zhàn)敗曹操,火燒赤壁的經(jīng)過,寫得具體生動,而且文章前后呼應,故事完整,突出了主題。
●精彩語段朗誦
本篇課文是一個歷史故事,讀的時候,要貼近生活,娓娓道來,切忌語調(diào)平直無變化,應隨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而有高低起伏。如在讀黃蓋的話時,要顯得胸有成竹;在讀曹操的那一句:“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边@一句時,要刻出畫曹操的洋洋得意。另外,在讀文章的最后三段時,要讀出嘲諷的味道,以表現(xiàn)出曹操的狼狽。
●課文知識拓展
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公元208年,魏國的曹操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又帶領(lǐng)二十多萬(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吳國的孫權(quán)和蜀國的劉備兩股勢力。劉備和孫權(quán)實力比較弱,面對強大的曹軍,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去見孫權(quán),要求聯(lián)合抗曹。孫權(quán)派周瑜帶三萬人聯(lián)合劉備,在赤壁一帶同曹軍戰(zhàn)斗。
●課本難題解答
[思考.練習第2題]
因為“火攻”是黃蓋正確、客觀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tài)勢提出來的,它避敵之優(yōu)勢,攻敵之劣勢,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所以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因為“火攻”只是一種戰(zhàn)術(shù),即對這場戰(zhàn)役的總體設想。但實施這種技術(shù),還得有具體的辦法和步驟,即怎樣打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戰(zhàn)術(shù)的成功運用,所以說“還得想個計策”。
黃蓋的計策指的是實施火攻的“四步曲”: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選擇天氣,借風行船;③使兵船接近曹營并火燒曹營;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逃跑。
●課后作業(yè)設計
一、讀拼音,寫詞語。
shuàilǐngtiàowàngjícèdiàobīngqiǎnjiàn
()()()()
liúhuángmànzizhēzhùchìbì
()()()()
二、比一比,再組詞。
瑜()遣()策()硝()硫()喻()遺()束()消()流()
纜()眺()幔()渡()壁()覽()跳()慢()度()璧()
三、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調(diào)兵()將波浪()天無心()戰(zhàn)
自不()力丟()棄甲不計()數(shù)
●思維創(chuàng)新訓練
據(jù)說國民政府剛建立時,辦事人員常在機關(guān)大院內(nèi)隨便小便。時任政府要員的于右任先生寫了一張紙條,貼在院墻上,紙條上寫著“不可隨處小便”。于先生是著名的書法家,有人仰慕他的字,就把字條揭下來,顛之倒之,裁拼成警句,裱裝之后,競?cè)惶枚手馗邟煸趶d堂之上。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那人是如何將這句話組成警句的嗎?
小學語文二年級練習設計——《赤壁之戰(zhàn)》練習設計之一
一、多音字組詞。
diào()jiàng()xiáng()
調(diào)將降
tiáo()jiāng()jiàng()
pū()chà()sàn()
鋪差散
pù()chā()sǎn()
二、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調(diào)兵()將自不()力丟()棄甲
()江相對定()一看不()其數(shù)
三、根據(jù)“火燒赤壁”的經(jīng)過,整理下列句子(把序號寫在括號里)。
()周瑜帶了兵船跟在后面。
()選擇有東南風的一天作為進攻的時間,并在船上裝上引火用的東西。
()黃蓋率兵追殺,曹軍兵將狼狽逃跑。
()黃蓋寫信,假意投降。
()黃蓋下令點火,火船乘風沖進曹營,曹軍慘敗。
四、閱讀課文片斷,完成下列作業(yè):
黃蓋寫了一封信給曹操,說東吳兵少,抵擋不住80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他愿意脫離東吳,帶著兵士和糧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
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一共20條,都用幔子遮著,里面不是兵,也不是糧草,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1、黃蓋的信是赤壁之戰(zhàn)中很關(guān)鍵的,想一想,黃蓋會怎么寫這封信,使得曹操一定不懷疑呢?請你代黃蓋寫這封信。
2、用帶點的詞語造句。
里面不是兵,也不是糧草,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讀短文,完成練習。
阿遼沙把迷路的小女孩送回家。小女孩的母親為了表示謝意,就問阿遼沙:“你要我送你一點兒什么嗎?”
阿遼沙說,什么也不必送,假如她肯借一本什么書給他讀讀倒好。小女孩的母親微微一笑,從桌子上拿一本書給他。
阿遼沙把書藏在頂樓上。到了星期六,他上去晾衣服的時候,想起書,就拿起來讀,一開始讀,就叫書給迷住了。他站在天窗旁邊讀下去,一直讀到身上有點兒冷起來。等到晚上,主人們做晚禱去了,他把書帶到廚房里去讀。他讀得那么專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記了。
前門的門鈴響了。阿遼沙雖然聽見鈴聲,竟至于沒能想到馬上是誰在拉門鈴。
“睡著了嗎?”主人一進門就嚴厲地責問阿遼沙。……
吃晚飯的時候,主人還是責罵阿遼沙。可是阿遼沙覺得他們這些人,跟他在書里讀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顯得那么渺小和可笑。
主人們吃完飯,睡覺去了。這時候,阿遼沙悄悄地起來,從爐灶底下拿出書來走到窗前去。夜色清朗,月光正好照在窗上,可是阿遼沙怎么用勁看也看不清小小的鉛字。他想了想,從架子上拿下一個銅鍋,把月光反射到書上去。但是沒有用,仍然看不清楚。于是他爬到屋角的凳子上,在神像前的長明燈下讀書。后來他倦了,就倒在凳子上睡著了。
阿遼沙想盡方法讀書,他讀書的熱望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1、第3自然段可以縮寫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自然段可以縮寫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學語文二年級片段教案:情感與智慧共生《赤壁之戰(zhàn)》片斷賞析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小學語文二年級片段教案:情感與智慧共生《赤壁之戰(zhàn)》片斷賞析”,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在學校生活中,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陣地。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的課堂不具有生成性;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課堂教學,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題記
教學片段一
師:今天下午,我們五年級要舉行一場拔河比賽,我們班需要推選3名代表,對手是五年級平行班的80位同學,你們誰愿意去?
生:不會搞錯吧?那怎么可能?我們必輸無疑……
師:在我國歷史上,東吳的周瑜、黃蓋就以三萬軍隊大勝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想不想研究研究東吳何以能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趕快讀一讀《赤壁之戰(zhàn)》吧。
教學片段二
(生閱讀第二自然段。)
師:這一自然段總共三句話,讀懂了嗎?有沒有什么疑問?
生:沒有。
師追問:真的沒有?
生(很肯定):沒有。
師:是啊,這一自然段一個生字都沒有,三句話也都挺短,好像太平常不過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看看第一句話:“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闭埓蠹野选胺恰弊秩Τ鰜?,再讀讀這句話。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生重讀“非”字。)
師:能不能加上表情讀一讀?
(指名兩位學生讀,生邊讀邊皺了皺眉頭。)
師:能不能再加上個動作讀一讀?
(生練讀,邊讀邊作了個很用力的手勢。)
師:讀了這么多遍,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1:曹操的兵士要過江,是一定要坐船的。
生2:曹操的兵士必須坐船才能過江,否則他們就沒法取勝。
生3:船與這次作戰(zhàn)能否取勝,關(guān)系實在太密切了。
師:平平常常一個“非”字,這樣多讀幾遍,感受可就深多了。那么第二句、第三句話呢?你們也能這樣找個詞讀讀嗎?
(生在第二句中提到“鐵索”、“一條一條”、“連”等詞,第三句中找到“只等”、“就”等詞多次練讀,師均認可、鼓勵。)
師:讀了這么多遍,你們覺得曹操戰(zhàn)前準備作得怎樣?
生:充分考慮到了自己軍隊的實際,想了好多辦法。(師板書:自己。)
師:東吳這一方準備工作如何?也能這樣逐詞逐句仔細研究研究嗎?
(生抓住“才”、“相差太遠了”、“長期相持,對我們沒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只要……”等處仔細研讀。)
師:你們覺得誰的準備工作更充分?
生:周瑜他們。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不僅想到自己,還分析了敵情。
生2: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弱勢,也看出了曹操一方的破綻。
生3: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搶時間,曹操卻還在等。(師板書:自己、對方。)
教學片段三
(聽師繪聲繪色描述火燒赤壁的經(jīng)過之后。)
師:這一戰(zhàn)打得漂亮嗎?
生:相當漂亮。
師:請你們想一想,如果把文中有些地方改動一下,這個歷史的結(jié)局有沒有可能改寫?
生:(速讀課文)能?。ê芸隙ā#?/p>
師:那你們改改看。
(生非常投入,仔細查找,改動。)
師:把你找到可以改動的地方寫到黑板上。
(生自由寫,非常踴躍,直到黑板上基本寫滿。)
師:同學們,可以改動的地方這么多,能不能請你們自己歸歸類,我們把頭緒簡化一些。
生1:(思考、發(fā)現(xiàn)、驚喜)“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可以歸在一起,這些都是寫曹操的。
生2:還有“這一天東南風很急”、“讓這二十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曹操的船隊”這幾處也可以并成一點,因為都與當時的天氣有關(guān)。
(學生在自己研讀、改寫、歸納、思辨與梳理、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原來火燒赤壁之所以成功,既要識人,又要識天,方方面面都必須考慮得極為周到。)
評析
任何教育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撐。本課教學,意在用鮮活的實例努力作答:課堂是什么?課堂教學的根本意義何在?如何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教師又該如何角色定位?
首先,課堂不是一個進行簡單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陣地。課堂應該關(guān)注的不是既定知識結(jié)論的有效傳遞,而是應該關(guān)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學生作為人在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成長。由此,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意義,也不在于教知識、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進學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生成。
以往許多老師執(zhí)教《赤壁之戰(zhàn)》,往往糾纏于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目標指向的是火燒赤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即讓學生知道這樣一個結(jié)論,獲得一種認識。本課執(zhí)教者卻讓學生置身于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視閱讀教學為師生共同經(jīng)歷、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動,其目標指向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參與、內(nèi)心體驗、智慧生成、精神啟迪等。
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中應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直接閱讀的基礎上,經(jīng)歷思考、質(zhì)疑、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學中,曹操與周瑜雙方的戰(zhàn)前準備孰優(yōu)孰劣,就是讓學生在直接面對教材、反復閱讀教材的過程中自己比較得出的。學生初讀課文覺得一目了然,大致意思已懂,可實際此時學生只是站在文字外圍,讀懂的也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須玩味的詞句,讓學生經(jīng)歷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閱讀過程,學生的感受就越來越深刻,思考也越來越見深度。
再如教學“火燒赤壁的經(jīng)過”,教師采用“改寫”方式,讓閱讀過程成為充滿智慧、挑戰(zhàn)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成為學生充滿熱情與作品及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他們興味盎然地研讀、思考、發(fā)現(xiàn)、改寫、交流,結(jié)論的得出是如此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次,在師生關(guān)系上,執(zhí)教者努力追求一種“我——你”平等的對話關(guān)系。縱觀整堂課,教師不是居高臨下的專制的權(quán)威,而是學生閱讀的點撥者、引導者、激勵者,教師積極地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lǐng)學生在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中學會閱讀。
我們清晰地看到:課堂伊始,執(zhí)教者就以“3比80”、“3萬與80萬”這兩組對比懸殊的數(shù)字,巧妙地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學生的探究欲望頓時生起,情感的啟動順理成章。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學生思維的火花便被點燃。而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切切實實體驗到“認認真真讀書,仔仔細細揣摩,原來感受如此不一般”。學生的智慧之旅就開始了。這時候,執(zhí)教者順勢給了學生一個仔細讀書,扣詞深究,思維碰撞,智慧交鋒的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讀、思、比較、交流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結(jié)論:原來作戰(zhàn)前準備,不僅要充分考慮自身情況,還要仔細分析對方形勢,怪不得有個成語叫“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此時此刻學生的收獲已是多方面的了:既有方法的習得,又有方法的嘗試運用;既有讀書之樂,又有發(fā)現(xiàn)之喜??墒菆?zhí)教者并未滿足于此,而是再通過讓學生改寫教材,促成學生情感與智慧的進一步生成。當學生將自己零星找到的需要改寫處非常自信、自豪地寫上黑板,相互交流、相互啟迪時,教師大大贊賞學生是發(fā)現(xiàn)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隨后一句“能把你們寫的東西歸歸類嗎”,又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思維的零星、無序,朝清晰、有序提升。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師生關(guān)系與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引領(lǐng)、促進和發(fā)展。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綜合資料之一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綜合資料之一》,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jù)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guān)章節(jié)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本課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zhàn)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谋磉_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jīng)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qū)懙?。難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文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lǐng)、調(diào)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可讓學生搜集有關(guān)《赤壁之戰(zhàn)》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自學生字新詞,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2.課上可讓學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資料,通過交流,學生能對三國時代、課文來歷、課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戰(zhàn)的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等,有所了解,為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做好準備。
3.可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和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結(jié)合起來進行。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后,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qū)懙模灰捞灼鹨?、?jīng)過、結(jié)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導學生做具體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戰(zhàn)爭起因后,并沒有立即敘述戰(zhàn)爭過程,而是寫了戰(zhàn)前的準備,因此要單獨成一部分。從黃蓋獻上火攻之計開始,已經(jīng)是在描寫周瑜一方對敵軍展開進攻的第一步行動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局是曹操帶著殘兵剩將從華容道逃回北方。
戰(zhàn)爭的結(jié)局與過程,作者并沒有明顯分開來寫,所以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可合為一部分。這樣,可按照“戰(zhàn)役的起因——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及結(jié)果”的發(fā)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部分。進行理清課文順序的訓練,還要抓住火攻全過程這一重點,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火攻是分哪幾步實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學生認真理解思考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使學生明確,無論是全文,還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順序?qū)?,言之有序,是寫好文章的基本要求?/p>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探討雙方取勝失敗的原因??稍O計以下一些問題,如:黃蓋認識到了敵我雙方的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為什么要建議用火攻?曹操為什么會連續(xù)兩次上了黃蓋的當而沒有起疑心?赤壁之戰(zhàn)中雙方勝敗的原因各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jié)論,教師僅作點撥及小結(jié)即可。
“思考.練習”2和“思考.練習”3可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過程中完成?;鸸タ煞譃樗牟剑孩冱S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選擇刮東南風的一天,船上裝上引火的材料,駛向曹營;③船接近曹營時,黃蓋命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曹營火光沖天;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第3題要求學生找出寫東南風的句子,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實施火攻的關(guān)鍵條件。說明東吳的將領(lǐng)善于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guān)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qū)Ψ接辛朔纻涠?。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jié)底是東吳的將領(lǐng)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jié)果。
4.課后拓展。可讓學生課外搜集和閱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評出講得好的同學。也可以辦一個展覽,把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guān)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閱讀體會。
四、參考資料
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統(tǒng)一了北方之后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quán),統(tǒng)一中國。孫權(quán)與劉備結(jié)成聯(lián)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于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lián)軍根據(jù)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以及他們的戰(zhàn)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shù),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歷史上發(fā)生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巖石皆呈赭紅色,是約一億年前因礫石、砂子與鐵質(zhì)、鈣質(zhì)等物沉積膠結(jié)氧化而成,又因地質(zhì)斷層而露出地面,這種特殊的地貌被后人傳說為火燒赤壁時燒成紅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戰(zhàn)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黃崗縣西北的江濱有一赤鼻磯,也是懸崖峭壁赭紅如火燒一般,兀立臨江,因與“赤壁”同音,相傳為赤壁古戰(zhàn)場。宋朝蘇軾貶官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曾經(jīng)游歷此地,追懷古事,寫下了千古絕唱《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文章,其實此處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戰(zhàn)場。
曹操(155—220)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zhàn)被劉備孫權(quán)擊敗后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后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于詩歌,以詩抒發(fā)報負,今存詩20余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廬江舒縣(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輔佐孫策、孫權(quán)建孫吳政權(quán),又與孫權(quán)為連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軍壓境時與魯肅等人力主迎戰(zhàn),并親率大軍破曹操于赤壁,贏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黃蓋字公覆,吳國宿將,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戰(zhàn)中,他率領(lǐng)數(shù)10艘裝滿蘆葦、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詐降,趁機點火以火攻之計破了曹軍船陣和兵營。
華容道華容是縣名,設于西漢,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戰(zhàn)后取道華容縣北歸,故稱華容道。
火硝又稱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種叫硝酸鉀的化學物,受熱分解后可釋放大量氧氣,是一種強氧化劑,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藥、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鉀,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統(tǒng)稱,為淺黃色結(jié)晶體,可用來制造硫酸、火藥、焰火等,可作殺蟲劑,又可用于治療皮膚病。許多溫泉水或地熱井中抽出的熱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療皮膚病。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綜合資料之二
一個優(yōu)質(zhì)課堂,就是老師在講學生在答,講的知識都能被學生吸收。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赤壁之戰(zhàn)》綜合資料之二》,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一、課文理解:
本文是歷史故事,是依據(jù)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
有關(guān)情節(jié)改寫的。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課文一開頭告訴“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寫出兩軍隔江相對的形勢。然后點出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這就是火燒赤壁的起因。
2、黃蓋向周瑜獻策,提出火攻之計,這是因為:曹軍80萬,我軍才3萬,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另外,曹操把船都連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3、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只有3萬,卻能打敗曹軍80萬。因為黃蓋、周瑜知已知彼,看準了敵人的弱點,發(fā)揮了自己的優(yōu)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二、重點學習: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簡要復述課文。怎樣做到長話短說呢?例如,對《赤壁之戰(zhàn)》我們要抓住時間:東漢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黃蓋。課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兩點:1、曹操率兵南下,要奪取東吳,與周瑜的兵隔江相對。2、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曹操叫人把船連起來,鋪上木板,練水上打仗的本領(lǐng)。第二段雖屬于事情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定計,但不是重點,可以復述得簡略些,只要點明黃蓋定了什么計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我們可以分五個步驟簡要地復述清楚,注意哪些該復述,哪些可刪去,哪些可合并。
三、難點分析:
(難句理解)“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具體的內(nèi)容?因為下文有這一計策的描寫:黃蓋寫信向曹操假降,趁東南風起的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著,船上裝滿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后面拖著幾只小船向北岸駛?cè)?。等船隊離曹營很近時,就命令士兵把火點著,士兵們上了小船,解開纜繩,讓20條火船沖進曹操的船隊。
課文這樣寫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避免了內(nèi)容的重復,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密,語言簡潔,引人入勝。這是寫文章的一種技巧。
四、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描述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公元184年)開始,到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歷史故事,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各個統(tǒng)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小說結(jié)構(gòu)宏偉嚴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簡潔流暢,以至成為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頂峰之作。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太原人。他根據(jù)《三國志》和有關(guān)傳說資料,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寫成了這部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縣西北(一說在嘉魚縣東北),位處長江南岸,峙立江邊,山巖石壁呈赭紅色。
曹操:三國時候的政治家。漢獻帝(190-220)時做丞相、大將軍。
華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堅利縣西北。
五、詞語注釋:
相持——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擋——抵抗的意思。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彌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
迎風眺望——迎著風在高處向遠方看。
隱隱約約——看到的或聽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定睛——集中視線。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絲絨等。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不計其數(shù)——計,計算。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
調(diào)兵遣將——調(diào)動兵力,派遣將領(lǐng)。泛指調(diào)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銀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教長課文要牽牛鼻子——《赤壁之戰(zhàn)》的教學建議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所以老師在寫教案時要不斷修改才能產(chǎn)出一份最優(yōu)質(zhì)的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教長課文要牽牛鼻子——《赤壁之戰(zhàn)》的教學建議”,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搞好長課文的教學,必須牽住文章思路這個牛鼻子。牽住了牛鼻子,就能使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雙基訓練全面落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教《赤壁之戰(zhàn)》這篇長課文該怎樣牽牛鼻子呢
一、抓預習摸索課文思路。
預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用一個課時進行。預習時要求學生弄清楚赤壁之戰(zhàn)的原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三個問題,也就是向?qū)W生提供一條摸索文章思路的線索。學生據(jù)此去預習,就能初步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二、抓審題揭示課文思路。
《赤壁之戰(zhàn)》這個課題概括了文章的內(nèi)容。根據(jù)本文結(jié)構(gòu)的特點,可把審題工作放在講讀課文開始時進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再揭示文章的思路,同時讓學生思考:周瑜為什么能以三萬人馬戰(zhàn)勝曹操八十萬大軍這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生通過答問就能明確思考的重點。再讀課文,就能迅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文章的脈絡。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從剖析課題入手,初步理解課文的能力,也為教師下一步講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抓提問把握課文思路。
抓住文章思路提問,有利于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點。本課可設計下面七個問題:
(1)曹操是如何根據(jù)他的兵士的弱點進行戰(zhàn)前操練的找出有關(guān)詞句。
(2)黃蓋是怎樣分析敵我形勢,想出火攻主意的
(3)“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黃蓋給曹操的信有幾層意思
(5)曹操為什么不懷疑黃蓋從哪些地方表明了曹操的喜悅
(6)周瑜為什么選擇刮東南風的一天進攻
(7)找出描寫火勢和曹軍慘敗的詞句。這樣緊扣詞句,進行層層剝筍式的提問,讓學生根據(jù)提問讀讀議議,就把他們的思路引導到作者的思路上來了。
四、抓結(jié)構(gòu)理清課文思路。
抓住文章的結(jié)構(gòu),理清了段落層次,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課文的段落結(jié)構(gòu),學生通過預習有了初步認識,在講讀課文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層次。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兩軍在赤壁隔江對峙的形勢,這是引起矛盾的根本原因;第二段(二至四自然段)描述了雙方戰(zhàn)斗的準備情況;第三段(五至十一自然段)從五個方面詳細敘述了用火攻打敗曹軍的經(jīng)過。課文的層次理清了,學生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五、抓重點開拓學生思路。
抓住重點詞語和重點段落進行講讀分析,不僅可以帶動全局,而且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開拓思路。比如“想奪取”這個詞語,說明曹操是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罢{(diào)兵遣將”一詞,說明周瑜已做好應戰(zhàn)準備。要了解火攻的原因,應著重理解“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這一關(guān)鍵句的含義。教師應加以指點,引導學生認識當時的形勢:一是雙方力量懸殊;再則曹操加速訓練水兵,如果周瑜不積極尋找戰(zhàn)機采取主動,一旦打起來,就會抵擋不住。在這種形勢逼迫下,黃蓋才針對曹軍的弱點,想出用火攻的辦法,戰(zhàn)勝對方。第三段是全文重點,在講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詞句的含義,始終抓住“怎樣燒的”這個問題去解決。
指導閱讀最后兩個自然段,可讓學生讀后口述火光沖天、濃煙滾滾、人嘶馬叫、曹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的情景,啟發(fā)學生想象曹軍失敗的慘狀。
此外,教師的板書設計,也要簡明扼要,有助于揭示課文的思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