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人美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自學提示:①為什么稱為山頂洞人?(發(fā)現(xiàn)地點)
②比較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③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哪些改進?(骨器、磨制石器、鉆孔技術)他們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熱,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
④山頂洞人佩帶裝飾品,這說明了什么?(原始的對美的追求)
⑤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誰的生活年代離現(xiàn)在最近?誰是更人類?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從低級向高級進化)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生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為學生充分體會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況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師把重點放在對北京人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身體發(fā)展的探討上,通過學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類的基本特點。對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狀況產(chǎn)生了深刻的認識。
習題精選
一、填空題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們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約在一兩萬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頂洞穴生活著山頂洞人。他們按______關系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進入_____一階段,他們會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經(jīng)懂得_______取火。
二、單項選擇題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北京人 B.藍田人 C.元謀人 D.山頂洞人
2.下面原始人類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A.山頂洞人B.元謀人 C.藍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A.外貌與現(xiàn)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會制造工具D.已經(jīng)使用天然火
三、識圖題
觀察圖,請回答:
①這是什么人的頭部復原圖?
②說一說這個頭像的面目特征。
四、材料解析題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他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
——恩格斯
①人類是由什么進化來的?
②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舉例說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答案:
一、l.70萬年至20萬年 猿2.龍骨 血緣 氏族公社 骨針 人工
二、1.C 2.D 3.C
三、①北京人。②北京人的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
四、①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
②勞動起了重要作用。類人猿經(jīng)過漫長的勞動,演變、進化,發(fā)展成現(xiàn)代人。
③人能夠用手制造工具,而動物不會。所以,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區(qū)、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的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飼養(yǎng)的禽畜品種、生產(chǎn)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藝術;通過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與前人的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特征,培養(yǎng)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特點,學會使用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中華大地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別是以半坡、河姆渡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遠古中國人的高超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了解漫長的人類進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當時的生活狀況,體會人類征服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善待人生,增強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學重點〗能夠簡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為代表的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難點〗對原始農(nóng)業(yè)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學過程〗
提問:中國遠古人類的代表有哪些?(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人類誕生之后,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生存問題始終是最大問題。
提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點?(討論后回答)
衣:主要穿獸皮、樹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漁、狩獵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鹤≡跇渖匣蚨囱ㄖ?。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較遠的地方。
提問: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類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我們叫聚落;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我們稱為氏族。
引出新課: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看圖P7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圖
提問: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點?(數(shù)量眾多,星落棋布)
今天我們就重點介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圖提問: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河姆渡位于長江下游地區(qū))。
提問:誰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處位置的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自由發(fā)言)
簡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距今年代:6000多年
2.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
3.主要特征:
A.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
B.遺址呈橢圓形,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qū)、制陶窯場和公共墓地。居住區(qū)周圍有一條寬深各五六米的壕溝,用于防止野獸侵襲。遺址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北邊是窖場。在居住區(qū)和溝外有公共倉庫。居住區(qū)內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區(qū)中,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的場所。
河姆渡聚落:
1.距今年代:7000多年
2.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看圖:填充圖冊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圖。
提問:你能分辨出哪一個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個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為什么?
(半坡聚落地處干旱地區(qū),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于濕熱地區(qū),房子是干欄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風御寒,防蟲蛇猛獸。是人類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現(xiàn)。
看圖: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復原圖。
提問: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改善了居住和飲水條件,可以遠離天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時可以解決枯水季節(jié)的飲水。在水進上面建有草頂井架,這樣有效地保證了生活飲用水的潔凈,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jīng)懂得衛(wèi)生的重要性,他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類在進步著。
看圖: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
提問:這些箭頭說明了什么問題。(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經(jīng)使用弓箭。)
提問:在弓箭發(fā)明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來獲取獵物?(石器和木棒)
提問: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優(yōu)越性?(增加了安全系數(shù)、準確率高、省力、獵取的東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鉆孔石斧”和書第9頁河姆渡聚落遺址出土的“骨耜”
提問:從“石斧”的圖片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自由發(fā)言)
(石斧的刃部經(jīng)過了精細的打磨,說明半坡居民已經(jīng)會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圓洞,說明當時半坡居民鉆孔的技術十分熟練,斧上有洞,說明半坡上可能會在斧上安裝木柄,便于勞動。石斧的作用主要是開墾荒地,說明半坡居民已經(jīng)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當時磨制石器的種類很多,有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數(shù)量很大,出土的工具達到數(shù)萬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使用磨制石器外,還使用骨耜。
提問:河姆渡居民為什么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自由發(fā)言)
(南方土質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鋒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來較為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弓箭的使用是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這些食物的獲得是消極的,是大自然恩賜給原始人類的,但是,當人類逐漸懂得種植糧食了,人類就是在積極向大自然作斗爭,從而獲得自身的發(fā)展。但時,當時的條件還是很惡劣,原始的農(nóng)業(yè)并不并保證他們的生活無憂無慮。
看圖:半坡出土的魚鉤、魚叉。
漁獵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問:原始畜牧業(yè)是如何從狩獵發(fā)展起來的?原始畜牧業(yè)的產(chǎn)生和弓箭的出現(xiàn)有什么密切關系?誰能描繪一下當時的景象?(學生作出一些推測后,教師再補充)
由于弓箭的發(fā)明,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yǎng)起來,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當時人們已學會飼養(yǎng)豬、狗、牛、羊、雞等等。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石磨盤。
提問:磨盤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磨糧食)
從而證明半坡居民已經(jīng)會種植莊稼。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別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糧食。
提問:你能分清他們各自種植什么嗎?你的依據(jù)是什么?(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地處北方,以種植粟為主,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地處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提問:糧食收獲后,用什么容器可以裝糧食及種子?(自由發(fā)言)
看圖:書第9頁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黑陶缽。
提問: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
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制陶器是原始手工業(yè)的一個重要部門,在半坡所發(fā)現(xiàn)的陶器里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復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萬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為紅色,上面大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問:陶器的用途你能說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來存放、儲存物品,特別是水和液態(tài)食物,使人類的食物不僅可燒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營養(yǎng)。這些陶器既是實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藝術品。
提問: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有:
A.處于大致相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
B.都以農(nóng)業(yè)為主要經(jīng)濟形態(tài),兼有飼養(yǎng)、漁獵采集等經(jīng)濟活動;
C.都會建筑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D.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處有:
A.處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B.建筑房屋的特點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
C.代表性農(nóng)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
D.陶器所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東大汶口一帶又有了原始居民。這些居民以農(nóng)耕為主要的生產(chǎn)方式。
看圖:山東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鏟、鏤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有的隨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達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兩件隨葬器,甚至什么隨葬器也沒有。
提問: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種現(xiàn)象說明,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chǎn),聚落的成員之間產(chǎn)生了貧富分化。
〖小練習〗
問題: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會蒸米飯嗎?
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
2、如果你認為“會”蒸米飯,請用文字表述出來或畫出示意圖。
3、如果你認為“不會”,也請說出理由。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生段,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特點。
同時,教師還通過對比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學會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習題精選
一、單項選擇題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 )
A.約五六千年B.約一萬八千年
C.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D.約四千多年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粟的種植始于(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大汶口文化時期D.黃帝和堯、舜、禹傳說時期
3.已有貴賤貧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二、雙項選擇題
1.已經(jīng)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遠古居民是( )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
2.關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婦女是生產(chǎn)和生活的組織者
B.農(nóng)耕是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
C.沒有貴賤貧富和階級的差別
D.已經(jīng)有了貴賤貧富和階級的差別
三、識圖題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這是什么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請說明這一時期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答案:
一、1.A 2.B 3.D
二、1.BD2.AC
三、①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②說明這一時期的原始居民已經(jīng)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擴展閱讀
《大小貓洞》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小貓洞》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大小貓洞》教學設計一、設計說明
《大小貓洞》是現(xiàn)代著名學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過兩個具體的事例說明生活中的許多故事、傳說雖不可信,經(jīng)不起推敲,但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2.學會多方面搜集論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體會本文語言生動的特點及其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者
1.導入新課:《空城計》大家比較熟悉,但這個故事可信嗎?因為司馬懿帶領幾萬大軍,居然不敢攻擊一個小小的縣城,這讓人不可思議。但這個故事又真實地反映了軍事上的虛實關系,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故事又是有意義的。今天學習的《大小貓洞》就闡述了多角度看問題的觀點。
(二)閱讀全文,思考問題
1.回憶以前所學的議論文知識,回答教師的提問。
(1)本文的兩個故事蘊涵了怎樣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3)文章由大小貓洞談到大小城門,再到文廟的大門及“狀元橋”,作者究竟要告訴讀者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4)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出本文的整體構思。
(5)請寫出本文的論證過程。
(6)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講一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看自己能不能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道理。
2.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談談你對“中國歷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的認識。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
第11課 《大小貓洞》
一、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北大教授。
二、字詞積累:
爵(jué)士泮宮(pàn) 祭(jì)孔 燕(yān)京
下馬威:原來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的威力。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
三、重點問題:
1、主題:本文是一篇立論文,文章通過“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的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結論,闡發(fā)了考慮問題應從人的實際出發(fā),即以人為本的思想,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2、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論題,本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有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論證“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個故事的道理。
3、第三部分(22),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里面有道理。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課 《世上沒有傻問題》
一、作家作品:
卡爾·薩根(1934—1996)美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節(jié)選其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
二、字詞積累:
瞥piē見 貶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奧ào乏fá味
滔滔不絕:比喻話多,連續(xù)不斷。本文中指幼兒們不斷提出問題。
無所不知:沒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識面極其廣泛。本文中指成年人假裝學識淵博。
三、重點問題:
1、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我們?yōu)楹尾蝗ハ胍恍┥祮栴}?
第二部分(2—6),分析問題:從幼兒園孩子與高中生的不同,分析原因,論述世上沒有傻問題。
第三部分(7),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傻問題。
2、主題:通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觀察,得出結論: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是什么傻問題,成年人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并給予指導,以啟發(fā)他們對科學的探求。
3、課文的標題是“世上沒有傻問題”,作者是針對哪些現(xiàn)象來談論這一話題的?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不喜歡提出問題、害怕提出所謂的傻問題這一現(xiàn)象提出的。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對兒童好奇心的傷害,還包括同學不許某位同學杰出、學生的短期滿足心理、社會對于知識的回報不夠,對學生的期望值太低、對努力學習缺少激勵,把潛心讀書的學生貶為“書呆子”,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人的發(fā)現(xiàn)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人的發(fā)現(xiàn)”,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六單元第二課第一框《人的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
平湖市新倉中學沈美紅、陶云權、許正良2014.3.15
一、:
課標:2-3-1列舉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評析他們的主要成就
解讀:知道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理解文藝復興對人類精神覺醒的意義。
二、:
1.教材編寫特點及意圖:
本課時介紹了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人的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人性”的發(fā)現(xiàn)、“自我”的發(fā)現(xiàn)。教材主要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以但丁、達芬奇、米開蘭基羅和莎士比亞及其代表作為例,闡述了這一時期人文精神的覺醒,文學家、藝術家以各種形式細致、真誠地表達了人的內心思想感情,歌頌人的尊嚴。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潮。
2.教材結構體系:
背景
本質
文藝復興但丁——《神曲》
(人文主義)
成就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米開朗基羅——《大衛(wèi)》《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
意義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
《哈姆雷特》《奧賽羅》
三、: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閱讀教材,知道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成就;
2.對比中世紀的畫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理解文藝復興對人類精神覺醒的意義;
3.閱讀文字材料,學會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學會分析與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教材,學會自主學習,知道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對比中世紀的畫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鑒賞《蒙娜麗莎》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3.通過文字和視頻資料,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在鑒賞,閱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與文字材料,感受人的價值與尊嚴、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從而樹立珍愛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的觀念。
2.品讀圖文資料,懂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探析新教的核心思想及宗教改革的影響。
四、:
重點:通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作品,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難點:人文主義的內涵,文藝復興的實質。
五、:
以史導論,史料結合。
以學為主,注重結構化、生活化和人文化、地圖化,史料化、趣味化、個別化和協(xié)作化、方法化和情感化
六、:
(一)導入新課
呈現(xiàn)圖片:《中世紀時的圣母與圣嬰帶》與《金鶯的圣母》
設問:(1)你會用哪些詞語去描述這兩張圖片?
(2)這兩張圖片有什么區(qū)別?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設計意圖:以圖片導入,問題驅動,激起學生的興趣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達芬奇繪畫作品中的人文主義分析
過渡:14世紀,意大利一些富商反對天主教會宣傳的禁欲苦行,消極忍耐,逆來順受,強調人的尊貴與價值,相信人的力量,認為人應當享受現(xiàn)實生活。這種被稱為人文主義思潮。
呈現(xiàn)圖畫——《中世紀鑲嵌》與《蒙娜麗莎》
呈現(xiàn)觀點:
觀點1畫中人物神情木然,反映了人們在神權的束縛下,不能自由表達內心情感,是中世紀人們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
觀點2畫像中的女子兩眼炯炯有神,口角含著微笑,神態(tài)恬靜端莊,流露著青春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努力沖破中世紀教條對人性的壓抑和束縛。
設問一:觀察兩幅畫,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兩幅畫?
設問二:你是否認同上述觀點?請你說說理由。
(達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僅限于他的繪畫成就,而是他對自然科學的許多探索和建樹,催生和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所以攝人心脾,除了達芬奇的藝術天才,還得益于他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正是由于達芬奇注重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在這幅畫中,使他的畫作自然逼真、栩栩如生。)
設計意圖:通過兩幅畫的對比,讓學生感受人文主義的內涵;對初中生來說,較文字而言,學生更喜歡圖片,鑒賞圖片也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活動:收集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圖畫資料,挑選出你認為最能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向同學講解。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化,拓展知識面。
(三)教學環(huán)節(jié)二:但丁作品中的人文主義分析
觀察但丁畫像,閱讀課文及圖說,探討以下問題:
(1)但丁用意大利俗語創(chuàng)作《神曲》,他為什么不用當時針對特定人群的拉丁文?
(拉丁文只有神職人員和有知識的人員才能閱讀。意大利語是當時意大利普通百姓的語言,用意大利文創(chuàng)作,便于更多的人閱讀。)
(2)在《神曲》中,但丁是如何表達對貪官污吏和教會腐敗的不滿?
(但丁在作品中讓他們在地獄里備受煎熬、折磨)
補充:(聯(lián)系教材P36-37與圖6-7)
①煉獄:指洗滌罪惡的地方,介于地獄與天堂之間能夠進入煉獄的,是那些生前的罪惡能夠通過受罰而得到寬恕的靈魂。這里的刑罰不像地獄里那樣嚴酷,帶有贖罪的性質。
②恩格斯曾給予但丁很高的評價:“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設計意圖: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提供學生自己思考的機會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三: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作品的人文主義分析
轉承:經(jīng)教學環(huán)節(jié)一、二的分析得出人文主義內涵:以人為中心:頌揚人的力量和偉大,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人的自由意志,贊美人生和自然,追求人生快樂和幸福。
活動:結合人文主義的內涵,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人文主義在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的作品如何體現(xiàn)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一、二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分析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能夠相互協(xié)作,在協(xié)作中學會學習、學會分析。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四:綜合探究
資料1天主教會宣稱,一切都是上帝的賜予和安排,要求人們信仰上帝,禁絕欲望,消極忍耐,逆來順受,爭取死后升入天堂。
資料2天主教耶穌會章程規(guī)定:下級應像對待基督那樣對待上級。下級服從上級,應像死尸那樣可以任意擺動,應像手杖那樣隨便使用,應像蠟團那樣可以任意揉搓。
資料3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的意大利詩人比特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p>
資料4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稱贊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結合上述資料:從對待人性、現(xiàn)實、自我、人生目的等角度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巨匠對人的認識與教會所宣傳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教會觀點人文主義者的觀點
如何對待人生?
如何對待現(xiàn)實?
如何對待自我?
人生目的
(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深入指導,后提問各組探究結果)
思考:為什么說文藝復興運動是當時"最偉大、最進步的變革"?
(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嶄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愿望,使人們的思想逐漸從中世紀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來。)
設計意圖:對學生來說,概括材料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巨匠對人的人事對教會所宣傳的思想有什么不同,有難度,給出一定思考的方向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yè)布置:
七、:
背景
本質
文藝復興但丁——《神曲》
(人文主義)
成就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米開朗基羅——《大衛(wèi)》《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
意義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
《哈姆雷特》《奧賽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