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現(xiàn)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
能力目標
以北京人、山頂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進步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和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的觀察能力。
思想目標: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種植水稻和粟,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國家。這不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對中國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由于生產的發(fā)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現(xiàn)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教學重點: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產狀況。
教學難點: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
教學設計:學習本課正文前,要指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提要,明確聚落、氏族的含義。接著可以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學,教師提供自學要點:三個專題(半坡聚落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并匯報自學所得,并鼓勵學生畫一幅想象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同學們讀課文提示,指導學生看書上“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圖”,我們剛剛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繼山頂洞人之后,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氏族聚落。我們剛剛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那么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住在什么地方?他們會種植什么作物?他們使用什么樣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請同學們分成小組自學探究這些問題。
板書:
氏族聚落位置生活狀況生產狀況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講解: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華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現(xiàn)的典型氏族聚落,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孕育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搖籃。2、我國在約七八千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處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時社會生產力的標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謂“普遍使用”有三層含義: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數(shù)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種類多,第三是出現(xiàn)帶有鉆孔裝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關于農耕文化的出現(xiàn)可以結合每課一得的內容講解,并指出原始農業(yè)出現(xiàn)于距今大約一萬年前后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畜牧業(yè)的出現(xiàn)要晚一些,出現(xiàn)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時期,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已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部門。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說起源于我國的云貴高原,一說起源于我國云南和印度阿薩姆地區(qū)。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的水稻,已經(jīng)有了秈(xīɑn)稻和粳(jīng)稻之分,說明我國水稻栽培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養(yǎng)成的,起源于黃河中上游的高緯度、高海拔地區(qū),半坡原始居民種粟已有相當?shù)囊?guī)模,說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經(jīng)過了一個較長的時期。
6、強調指出水稻和粟是幾千年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這些成就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7、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狀況:可補充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仍處在比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獵和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弓箭已經(jīng)的到普遍使用,標志著狩獵技術的重大發(fā)展。而原始畜牧業(yè)是從狩獵發(fā)展起來的。由于弓箭的發(fā)明,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yǎng)起來,慢慢成了家禽、家畜。
8、陶器的燒制,重點講半坡彩陶,彩圖《半坡人面網(wǎng)紋盆》要求學生記憶。
9、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經(jīng)學會制造房屋和鑿井,過著定居生活。這是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要引導學生觀看課本插圖《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講清它們的結構。結合閱讀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10、“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課文用小字敘述,在學生自學總結的基礎上補充大汶口遺址屬于同一類文化的遺址,在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qū)還有多處,也通稱大汶口文化。并強調此時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其中的因果關系。在這里補充《大汶口墓葬貧富對比圖》。為突破這個難點??梢苑謨蓚€層次來講:第一,由于生產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大汶口墳墓中隨葬豬頭、豬下顎骨的墓占總數(shù)的34%,少者一兩個,多者有14個豬頭。此外,這一時期隨葬的物品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各種裝飾品等。這些東西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第二,私有制的出現(xiàn),產生了貧富分化的現(xiàn)象。
課內活動:按照書上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畫一幅原始居民定居生活想象圖。并請畫好的同學用投影儀展示作品,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評價。
課后活動:請同學們課后查找資料,講一講中國遠古時代都有哪些傳說,下節(jié)課開一個小型的遠古時代歷史傳說故事會。
相關閱讀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學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學案
一、課程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學習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解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所反映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具體內容:所代表的地區(qū)、距今年代、生產工具、生活器具、種植的農作物品種、飼養(yǎng)的禽畜品種、住房特征;比較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所反映的原始農耕文化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時代相對舊石器時代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根據(jù)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所反映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具體內容,歸納、總結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感受在洞穴和叢林中生活的人們,來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臨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體會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生產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國家,這是我國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貢獻,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
1、重點: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產和生活。
2、難點:對于“農耕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
參考: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y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yè)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四:知識結構
㈠、半坡社會
1、時間、地點:半坡遺址發(fā)現(xiàn)于陜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約年的半坡社會的風貌,是流域農耕文化的代表。2、經(jīng)濟生活: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農具,并發(fā)現(xiàn)里200多個儲藏了食物、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這說明了半坡人過著以為主的生活。3、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還有白菜、芥菜。還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4、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稱為時代;是那時人們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們上面大多繪有人、動物、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5、社會組織形式和居?。壕用癜搓P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社會群體,稱為。他們的住房大多是,適應了北方地區(qū)干燥寒冷的氣候特點。
㈡、河姆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1、地點、時間: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縣河姆渡村,距今約年,是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2、使用工具:河姆渡人已普遍使用石器,還用制作工具。3、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河姆渡人主要種植(世界最早),飼養(yǎng)豬、狗和等家畜。4、建筑:住式建筑。
㈢、大汶口原始居民
1、得名:大汶口遺址因發(fā)現(xiàn)于山東而得名。
2、年代:大汶口遺址反映了距今約當?shù)鼐用竦纳鐣睢?br>
五、課堂訓練:
㈠選擇題
1.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農民在建排澇站挖地基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處原始時代人類生活遺址。遺址中有稻谷、稻稈、稻葉堆積。這處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B.山頂洞人遺址C.半坡人遺址D.河姆渡人遺址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農業(yè)出現(xiàn)后,遠古人類開始建造房屋,過起定居的生活。右圖干欄式房屋是下列哪一個遠古人類的房屋樣式?………………………………()
A.元謀人B.北京人
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貝貝的頭部紋飾,借鑒了我國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魚紋裝飾圖案。這種魚紋裝飾彩陶的制作者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文化遺址時,提到“長江流域”、“水稻”、“干欄式房屋”。此文化遺址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D.半坡遺址
5▲.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用陶器B.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C.能夠制造房屋D.火的使用
㈡辨析題:
半坡聚落是黃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居民主要種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錯誤:。
理由(1)。
(2)。
㈢知識拓展1.想一想:在河姆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江南水鄉(xiāng)地理條件的影響?
2.想一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
3.說一說:大汶口墓葬中隨葬品的不同,說明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象?
4.問題探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導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shù)南虢贪刚n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導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1、知道磨制石器與打制石器的不同。
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掌握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學會細致觀察課文的圖片,從中獲得有效的歷史信息。
請你認真閱讀教材7-10頁的內容,填寫下列表格,并把相關內容在課文中圈劃出來。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所在地區(qū)糧食品種住房樣式(請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
1、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共同點。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處于__________時代。②主要從事_______生產,還飼養(yǎng)家畜,兼營捕漁、采集、狩獵。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_________;半坡原始居民,種植__________(上述史實得出結論: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國家;半坡遺址證明我國是世界上很早就種植蔬菜的國家)③都過著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
※2、半坡人、河姆渡人與北京人的不同生活北京人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勞動工具勞動方式食物活動區(qū)住所生活器皿外貌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一、課程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課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個文化遺址為代表,展示了距今約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遠古歷史。我國遠古居民的活動范圍擴大,中華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們逐漸從采集進化到原始農業(yè),從狩獵進化到家畜飼養(yǎng)業(yè),開始了定居生活。
本課重點:
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產、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體成就,簡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為代表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本課難點:
對原農業(yè)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區(qū)、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飼養(yǎng)的禽畜品種、房屋特點和彩陶藝術。
2.通過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產、生活進步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和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的觀察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根據(jù)內容特點,本課采用綜合課型的方式進行教學。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直觀材料,展示文字、圖表,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強信號刺激,使之專注投入,積極思維,主動探究。
3.通過分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調動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氏族聚落時期我們的祖先在生產技術和文化方面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激勵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人類征服自然的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增強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學準備:
1.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
2.查閱、收集有關氏族聚落時期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3.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誰是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
2.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它們生活的集體是按什么關系結合起來的?
(啟動思維,學生回憶第1課的內容)
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山頂洞人生活的時候,人類社會已經(jīng)處在氏族公社時期。那么,繼山頂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呢?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什么時候種植糧食?什么時候會建造房屋?什么時候有了貧富差別?這些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容。
(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集中注意力,帶著問題積極思考)
講授新課:
(投影)“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圖”。(學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
(講述)山頂洞人以后1萬年過去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時候,祖國境內的氏族聚落逐漸繁榮起來。東北至黑龍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東南到臺灣,先后出現(xiàn)了祖國各民族祖先的氏族聚落。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生活,生動的展現(xiàn)了那時的情景。(學生閱讀課前提示,鞏固第1課所涉及的知識,并在大屏幕上找到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分布地點)
(一)半坡聚落
(提問)半坡人距今約多少年?生活在哪里?吃什么?是怎樣獲得食物的?住在哪里?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1.距今年代:約六千多年前。
2.生活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
3.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投影)“半坡聚落房屋復原圖”。教師指出,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學生看“半坡聚落房屋復原圖”,并閱讀課文第8頁小字部分和材料)
啟動思維——原始農牧業(yè)發(fā)展,人們衣食來源穩(wěn)定了,要求生活相對安定;改善了生存
環(huán)境,提高了生活質量,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4.磨制石器。
(投影)“鉆孔石斧”“石磨盤”等。學生仔細觀看,認真聽講。
(講述)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山頂洞人已懂得了磨制和鉆孔技術,到半坡居民時,已經(jīng)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這時,磨制石器不僅數(shù)量大、種類多,而且制作技術有了發(fā)展??脊艑W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什么叫舊石器時代嗎?
學生回憶,思考并回答,鞏固已學知識。
比較磨制石器與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培養(yǎng)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
(總結)在制作方法上,舊石器主要采取打制方法,形態(tài)粗糙,新石器則是在打制的基礎上采取了磨制技術,工具更加精細。在功能上,舊石器是與采集漁獵生活相適應的,效率低,新石器則是與農耕生活相適應的,勞動功效要高得多。
5.粟的種植。
(講述)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開始出現(xiàn)。半坡人以農業(yè)為主,還兼有飼養(yǎng)等。
學生閱讀課文第8頁小字部分,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6.陶器的制作。
(投影)“魚紋彩陶盆”。
(提問)同學們知道陶器是怎樣出現(xiàn)的嗎?知道什么叫彩陶文化嗎?
(歸納)農業(yè)出現(xiàn)后,糧食成了主食,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陶器的出現(xiàn)是人類進入氏族聚落后的一項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紅色底子,上面畫著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紋,所以稱為彩陶??茖W家把發(fā)現(xiàn)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稱為“彩陶文化”。
(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半坡聚落的幾個知識點,下面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河姆渡聚落。
(學生認真觀看,閱讀課文第9頁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
(二)河姆渡聚落
(學生根據(jù)已學習的半坡聚落的知識點,自己閱讀第2目及小字部分,探究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合作精神)
師生共同歸納:
1.距今年代:約7000年前。
2.生活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房屋建造:干欄式。
按自己的理解畫一幅想像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力。
4.水稻的種植: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投影)“栽培稻谷的遺存”。
5.磨制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并鑿孔,用來捆綁木柄,這是工具制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投影)“骨耜”。
6.陶器制作:黑陶。
(投影)“刻劃豬紋黑陶體”。
(討論)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歸納)共同之處:處于大致相同的社會發(fā)展期:都以農業(yè)主要經(jīng)濟形態(tài),兼有飼養(yǎng)、漁獵采集等經(jīng)濟活動;都會建筑房屋過著定居生活;都普遍地能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不同之處:處于不同地理環(huán)境;建筑房屋的特點不同;代表性農作物不同;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等等。
(過渡)我們的祖先在同自然界長期斗爭中,頑強拼搏,不斷前進。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2.生活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學生閱讀第三目,了解這時農業(yè)已是重要的生產部門,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通過思考題對本課進行小結)
(提問)同學們知道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反映的是什么樣的文化嗎?
學生閱讀課文第11頁的“每課一得”,通過自己探究所得知識點,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特征,加深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理解,主要從概況、生產狀況、生活狀況三個方面討論,培養(yǎng)合作精神。
(總結)農耕文化是指在以農耕為主的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雖存在一些差異,但更具一致性,它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農耕文明。
五、教法建議
1.本課考古材料較多,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因此,應以學生閱讀和教師啟發(fā)式講述為主。
2.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課件等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