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0第11課居住。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1課居住》,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11課居住
[教學目標]
1.知道居住方的產生和發(fā)展、中國地區(qū)居室的類型;理解中國居住文化與宗法制度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自然環(huán)境對居住的制約。
2.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等文明要素在歷史中對居住設施、格局等方面影響的討論,以及對喬家大院個案的分析,進一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觀點分析文明要素與文明現象之間關系的方法;通過學生多途徑搜集資料與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指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歷史學歸納方法。
3.理解居住的歷史同樣是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變遷中求生存、求發(fā)展過程的一部分,從而激發(fā)學生理解歷史、熱愛生活的情感態(tài)度;并通過對中國居住傳統(tǒng)中豐富燦爛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居住與歷史文化。
難點:居住與歷史文化。
說明:
居住蘊含了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包容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既受到各種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又以自身豐富的內涵成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所以,居住與歷史文化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2.居住與文明。
3.歸納小結
[資料附錄]
材料1:居住的早期發(fā)展。——教科書60頁——61頁。
材料2:居住與文化?!炭茣?2頁。
材料3:居住與生產力。(鋼鐵工業(yè)為高樓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教科書61頁。
[板書設計]
自然環(huán)境
居住形式
生產力居住文明交流
“夏廬冬窟”成熟居所洞穴
帳篷
桿欄
上棟下宇
社會歷史文化
[訓練設計]
在殷墟中發(fā)現的建筑遺跡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應當為上棟下宇型的建筑,戰(zhàn)國時的建筑也大多為上棟下宇型,明清也繼續(xù)沿襲這一建筑傳統(tǒng),近年來上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平改坡”工程,將一大批平頂房的屋頂改造成了模仿傳統(tǒng)上棟下宇型建筑的人字型屋頂。以上事實最能說明:()
A.上棟下宇型建筑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學,因而得以長期沿用
B.自然環(huán)境對居住的影響是長期的,即使進入現代社會也仍然必須加以考慮
C.上海為了復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有居住基礎上對古代建筑進行模仿改造
D.上海為了與周圍大量的明清市鎮(zhèn)遺跡的歷史文化風格吻合而進行了居住改造
參考答案:B
[教學反思]
《居住》這一課的內容和形式比較接近之前的《飲食》,同樣以歷史文化的影響作為重點。學生經過之前的實踐,已經比較熟悉討論的流程和方法,但是仍然要在課前做抽查,以免學生松懈。
這一單元的內容在相當程度上是學生熟悉的,他們需要花時間格外準備的內容并不太多。
就本課而言,需要學生較多著力的部分是:
對居室的類型做出分類以及如何了解早期人類的居住狀況;
討論居住格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
居室類型分類并不需要學生做太精確的細分,視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參考教科書的相關內容,能夠理解課本中給出的分類方法即可。注意提醒學生,課本中給出的分類是按照居室的建筑構造來區(qū)分的。
了解早期人類居住狀況的方法類似于服飾,可通過考古遺跡+傳說+傳世文獻+現代社會的生活方法。應在課前提出問題,便于學生準備。
居住格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需要比較細節(jié)的準備與討論,可通過提高過程性評價的等第的方法鼓勵學生準備簡單的課件幫助說明。
相關知識
第11課圣雄甘地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11課圣雄甘地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政治家
第11課圣雄甘地教案
1、講述甘地領導印度國民大會黨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事跡:開
展土布運動、食鹽進軍、提倡不合作和絕食祈禱事跡等。
2、認識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歷史作用。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甘地倡導和領導大規(guī)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甘地及
其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民族解放事業(yè)中的作用;并通過甘
地在爭取印度獨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紛爭的努力中,認識甘地成為“圣雄”
的主要原因。結合印度歷史發(fā)展過程,探討甘地在推動印度民族解放事業(yè)
發(fā)展過程中的個人作用并做出歷史評價。
2、過程與方法
教師應注重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成長-思想-實踐-評價”的
線索,搜集相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課件
以及相關圖片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
獨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為20世紀上中期的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
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甘地追求真理,畢生都在爭取祖國獨立,反對種族
歧視,赤誠堅韌,謙恭磊落,有著舉世公認的偉人人格,贏得了世界人民
的尊敬。甘地又是富有爭議的人物,他的“非暴力”學說存在局限性,濃
厚的宗教色彩不利于沖破蒙昧主義的束縛。要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善于學習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1、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思想,
2、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評價甘地其人。
1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提出問題):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
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
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
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
(二)講授新課
一、青年甘地
1、生平簡介:
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亞華半島的波爾班達爾土邦(現古吉
拉特邦)。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屬于毗濕奴教派,奉行仁愛、不殺生與素食,提倡
“苦行”。甘地家族在印度處于種姓制度的第三等吠舍,世代經商,甘地的祖父曾棄商
從政,先后擔任過卡提亞華半島上幾個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親和叔父也做過波爾班達
邦王公的首相,這使得甘地家族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甘地的父親忠勇俠義,慷慨大方,
熱愛宗教,母親是—位虔誠的宗教信徒,雖是文盲卻熟諳事理,廣交顯貴。優(yōu)越的家庭
環(huán)境,使甘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2、英國求學:掌握豐富法律知識
3、南非工作:領導南非爭取印僑權益斗爭——人生觀的滋生(第一次受到種族歧視的滋
味)
4、成立印度人大會:1894年,甘地發(fā)起成立印度人大會,組織領導了一些反對種族歧視
的斗爭。
5、在實踐中總結出“非暴力抵抗運動”的斗爭形式。
二、非暴力不合作
(提出問題)甘地領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采取哪些斗爭手段?
(學生活動)
1、運動背景: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阻礙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2、運動內容:包括“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兩部分。
①學生罷課,抵制英人學校
②律師抵制英人法庭
③官員拒絕在英國殖民機構任職
④士兵不接受英發(fā)獎章
3、運動特點: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4、主要形式:土布運動,食鹽進軍、不合作和絕食祈禱。
5評價:(1)甘地的巨大聲望使他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領袖,他的思想也成為印度民
族解放運動的指導思想。(2)甘地領導的幾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都遭到了鎮(zhèn)壓,
但仍給英國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3)二戰(zhàn)后初期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
三、圣雄的悲劇
(提出問題):結合P52認識甘地主義(核心: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影響下的印
度民族解放運動。
(學生活動)
1、進步性:
①隨著甘地成為國大黨的領袖,甘地主義成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指導思
想。
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遭鎮(zhèn)壓,但仍給英國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
③二戰(zhàn)后初期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
2、局限性:給民族解放運動帶來消極影響。
①多次用絕食的方式向英國殖民者抗爭。
②嚴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則,反對甚至害怕群眾的暴力斗爭,導致運動幾度
中止。
③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
3、晚年致力于調解印度各個教派的矛盾,主張各派合作,1948年被印度教
的狂熱分子刺殺。
第11課圣雄甘地
一、青年甘地
1、生平簡介
2、英國求學
3、南非工作
4、成立印度人大會
二、非暴力不合作
1、運動背景:
2、運動內容:
3、運動特點
4、主要形式
三、圣雄的悲劇
1、進步性:
2、局限性
[解析與探究]
1、“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需要”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既能發(fā)動群眾爭取獨立又能把群眾運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防止群
眾掀起激烈的革命運動和號召力。
2、請對甘地、甘地主義以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行評價。
提示:1、語文甘地:甘地是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印度國大黨的領導人、
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印度的自
由民族獨立運動,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印度人民的政治
領袖和精神領袖,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雄”、“國父”。但他具有資產階級代表人物
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2、評價甘地主義。甘地主義是印度國大黨領導印度民族運動的指導思想。甘地主義包括哲
學思想、社會政治主張、經濟思想和社會思想等方面。主要內容有:堅持“真理”和非
暴力的原則是甘地宗教和哲學思想的基礎和核心;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爭取印度自
治是其社會政治主張;提倡手工編織,反對西方物質文明,努力建立共同繁榮的平等社
會,是其經濟思想和對未來社會的構想。甘地主義有利于團結不同種姓、不同民族和不
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但另一方面甘地主義
用“非暴力”限制,防范群眾斗爭,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體現了印度民
族資產階級的利益需求。其經濟思想并未將英國的殖民侵略和西方的物質文明分辨清
楚,雖使英國經濟收入銳減,但不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3、評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
暴力不使用運動主張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下爭取印度的獨立,在印度民族解放斗爭中起
了積極的作用,它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使其經濟收入銳減;它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符合印度人民的反英斗爭要求,使民族獨立
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為1947年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甘地的思想以
及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明顯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xié)
性,當群眾運動高漲時,甘地馬上做出停止不合作運動的決定,使印度民族反帝斗爭一
度走向低潮
[自我測評]
1、列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幾項具體內容。
提示:學生罷課,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律師抵制英國的法庭;政府官員拒絕到英國
殖民機構任職;士兵拒不接受英國頒發(fā)的獎章等。
2、評價甘地主義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歷史作用。
提示:參見“解析與探究”的提示。
1、在課堂中,雖然已經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看,學生講,學生討論,但教師講得好象還是有
些多,不太符合新課程的理念。(但這同時也是個兩難的選擇,如教師講得過少,畢竟
華盛頓離我們比較遙遠)
2、課堂預設的意圖太濃,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思維始終圍繞著老師的設計在轉,就好象老
師設下了一個個圈套讓學生裝進來,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太少,對課堂的自然生成重
視不夠甚至扼殺。
3、課堂氣氛有些沉悶,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已經上過多次,沒有新鮮感等客觀原因外,可
能還跟教師的語言缺乏詼諧、幽默有關,看來以后要在這樣方面下一些功夫了。
第11課牲畜林學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1課牲畜林學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11.牲畜林
進 退
進同退,是江湖秘訣,所謂敵退我進,敵進我退,都要練熟練妥。否則,不知進退,不曉得知難而退,都會淪為丑生,萬劫不復。
人家的臉色變了,笑容澀了,聲音冷了,立刻要站起來告辭,青山綠水,后會有期。
真正聰明的人,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在這種情形沒有發(fā)生之前,已經抱拳拱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只有笨人,懵然不覺,猶自糾纏不清、戀戀風塵、振振有詞,沒完沒了,直至收到更直接的侮辱,滾下臺來。
照說人若犯了眾怒,應該是曉得的,感覺得到的。
俗云一葉知秋、聞弦歌而知雅意,就是這個意思。但太多太多當事人偏偏自閉心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勇往直前,一意孤行。真是怪現象中的怪現象。
相關鏈接
一、作者介紹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意大利當代新聞工作者、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始終富有寓言式童話般的色彩。他于198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卻因當年猝然去世而與該獎失之交臂。主要作品有《通向蜘蛛巢的小路》《阿根廷螞蟻》《我們的先人》三部曲、《命運交叉的城堡》《帕洛馬爾》等。他收集編寫的民間故事集《意大利童話》是再現意大利“民族記憶”之深厚積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二、寫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德國人占領意大利那段漫長時間里,卡爾維諾與他弟弟積極參加當地游擊隊組織的抵抗運動,意大利人民不屈不撓,浴血抗擊,表現出的英勇的革命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戰(zhàn)斗風貌,為后來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人民一直生活在戰(zhàn)爭的陰影里,此時,卡爾維諾一直摸索著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反思戰(zhàn)爭。這就有了《牲畜林》的誕生。
自主學習
一、字音辨識
1.生難字
苔蘚() 馬廄() 騾子()
氈帽()圓錐()皮靴()
山脊()荊棘()籬笆()()
答案 xiǎn jiù luó zhān zhuī xuē jǐ jí lí bɑ
2.多音字
扛()扛著()力能扛鼎吁()氣喘吁吁()呼吁
鐺()鈴鐺()餅鐺綽()綽號()綽起
答案 kánɡ/ɡānɡ xū/yù dɑnɡ/chēnɡ chuò/chāo
二、詞語辨析
1.手忙腳亂 束手無策
都指面對復雜或緊急情況而慌張?!笆置δ_亂”形容做事慌張而沒有條理,也形容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指對遇到的麻煩沒有辦法解決,一籌莫展。
(1)于是她乘姑姑站起來想看禮物時,故意碰倒香檳酒瓶,香檳酒頓時灑了一桌,眾人________地收拾殘局。
(2)那個時候,村莊里的農民聽到禽流感就像聽到惡魔施咒一樣,對其特別恐懼。鄉(xiāng)村的土醫(yī)療方法對這樣一個疾病也是________。
答案 (1)手忙腳亂 (2)束手無策
2.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都用來形容多。意義不同:“比比皆是”形容很多,意思是“到處都是”;“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意思是“只要低頭便能夠撿到”。一般用于地上的東西、文中的錯別字或某類例證。
(1)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駱駝祥子》《春明外史》等小說戲劇,以及周作人、蕭乾、鄧云鄉(xiāng)關于北京的散文隨筆,乃至八十年代后重新崛起的京派文學,關于北京的文學表述幾乎________。
(2)名人名言被冒充,要么被移花接木,要么被斷章取義的現象,更是________,眾多名人都有屢屢“躺槍”的經歷。
答案 (1)俯拾即是 (2)比比皆是
三、成語積累
1.膘肥體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聊以自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聲嘶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牲畜肥壯結實。
2.指不寒冷而發(fā)抖。指恐懼心理引起的驚抖。
3.姑且用來安慰自己。
4.指嗓子喊啞,力氣用盡,形容拼命叫喊、呼號。
主旨歸納
全文以平實但又調侃幽默的語言,敘寫了意大利農民同入侵的德國納粹士兵抗爭的全過程。在殘酷的戰(zhàn)爭面前,牲畜林是一個特殊的所在,是一個桃花源,那里寧靜安詳,沒有血腥,沒有殺戮,沒有恐懼,充滿生機,是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逃難的地方,也是滌蕩罪惡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現了在戰(zhàn)爭面前的百姓們戰(zhàn)勝法西斯的樂觀精神。
文本探究
1.文章開始一段(在那掃蕩的日子里……有人連逃難的時候還帶著家兔)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話暗含深意,“掃蕩”交代了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社會背景;在平淡的敘述中使人感到戰(zhàn)爭的殘酷:人們流離失所。百姓逃難的“樹林”理應凄慘不堪,卻“像集市一般熱鬧非凡”,既寫出了牲畜林的獨特所在,也讓文章充滿懸念。后面的描寫寫出百姓對牲畜的珍視的同時,也印證了首句的“熱鬧非凡”。
2.文中第二段描寫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第二段作者用很輕松的筆調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童話般的動物世界,在這片小林子里充滿了和諧的氣息,生活著自由自在的動物。而這一片和睦,也是當地村民的生活反映,他們也渴望這種平淡自由的生活。但侵略者的戰(zhàn)爭將這一切碾得粉碎,不僅人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連牲畜們的一切也被攪亂。第二段的描寫既回應了題目,又為后文故事設置了一個背景,參加反侵略戰(zhàn)斗的不僅僅是受害的人,連動物們也加入了這場斗爭,幽默含蓄地表現了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
3.朱阿在文中進行了六次射擊準備,其中五次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發(fā)射。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形成情節(jié)延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是用較多筆墨直接描寫,寫出朱阿因擔心射中“花大姐”而不敢貿然開槍;第二次因為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的囑托,為了不使“兩個可愛孩子”擔心而使獵槍跳起了“塔蘭泰拉舞”;第三次因為“白胡子的老牧羊人”托起了他的槍;第四次因為“年輕的、戴紅頭巾的胖姑娘來到他身邊”對他威逼利誘而使“獵槍像烤肉的鐵叉一樣在眼前轉動起來”;第五次只寫了朱阿被滿臉雀斑的小姑娘懇求。
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寫朱阿沒有扣動扳機,卻是情節(jié)推進的一個小小扳機。
4.簡要概括朱阿的形象特征,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意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阿是小說的主人公,他身上的特征:如矮胖子,圓鼓鼓的肚子,黑里透紅的圓臉,農民式的衣著,愛喝酒,手顫等是一個典型的小農民。為了一頭花母牛冒險回村體現了他惜財如命的特征,長時間跟著那個傻氣的德國兵不敢開槍又不舍離去則進一步體現了他的膽小多慮。這個形象成為抗擊納粹侵略者的典型代表,最后受到歡迎,預示著抗戰(zhàn)的美好前景。
5.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作者的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說的高潮出現在朱阿開槍射擊之后。他的子彈一顆也沒有打到德國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給了那只衰老的母雞。作家把最后的任務交給一只兇惡的野貓,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敵人(“專門捕食飛禽,有時甚至到村子里偷雞吃”),它和德國兵在廝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
讓邪惡與邪惡同歸于盡,善良的人連手都沒弄臟,這大約也寄托了作者的某種理想。
寫作特色
1.情節(jié)上成功設置危機
全文一直圍繞著危機運轉,德國鬼子進村了,農民們都趕著牲畜走進山林里,朱阿因為在樹林深處砍柴,對村子里的事情毫不知曉。這就出現了第一個危機:他在世上的唯一財產——奶牛“花大姐”還在家里呢!是冒險回村把“花大姐”救出來,還是安全地躲在樹林里?小說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節(jié)奏中獲得了結構的力量。
2.“延遲”手法讓文章跌宕起伏
作者常常故意“延遲”小說的進展,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又不使讀者覺得希望完全破滅,就在這樣捉迷藏的游戲中,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本文就是這樣安排的:每當朱阿舉起獵槍要向德國兵射擊的時候,就會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
3.語言平坦但又不乏幽默
(1)本文語言敘述沉穩(wěn),不蔓不枝,干凈利落。這在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小說中獨樹一幟,反映出作者沉穩(wěn)的心態(tài)和對戰(zhàn)爭的獨特認識。同時,語言又具有調侃意味,幽默風趣,把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情節(jié)置于近乎生活劇的節(jié)奏之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一位年輕的、戴紅頭巾的胖姑娘來到他身邊:‘朱阿’,她說,‘你聽我說,如果你打死德國人,我就嫁給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雞,我就割斷你的脖子?!?br> (2)“沒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獵,因為他會把鐵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他想對準德國人的胸膛,可是準星正對著的卻是牛屁股?!薄爸彀⒁恢备聡袼粯?,鼻子被荊棘劃破,雙腳陷入小溪,鷦鷯被驚得四處亂飛?!薄瓕θ绱酥卮蟮膽?zhàn)爭題材,作家在敘述中卻十分活潑,不乏幽默,在故事的發(fā)展中洋溢著一種生活情趣,大大降低了戰(zhàn)爭的血腥和殘忍的程度,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筆法,讓讀者在輕松愉悅中感受戰(zhàn)爭中的精神風貌和心態(tài)。
黑 羊
伊塔洛卡爾維諾
從前有個國家,里面人人是賊。
一到傍晚,他們手持萬能鑰匙和遮光燈籠出門,到鄰居家里行竊。破曉時分,他們提著偷來的東西回到家里,總能發(fā)現自己家也失竊了。
他們就這樣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沒有不幸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從別人那里偷東西,別人又再從別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個人去第一個竊賊家行竊。該國貿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買方和賣方的雙向欺騙。政府是個向臣民行竊的犯罪機構,而臣民也僅對欺騙政府感興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穩(wěn),沒有富人和窮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沒人知道——總之是有個誠實人到了該地定居。到晚上,他沒有攜袋提燈地出門,卻呆在家里抽煙讀小說。
賊來了,見燈亮著,就沒進去。
這樣持續(xù)了有一段時間。后來他們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縱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過日子,可他沒理由妨礙別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這就意味著有一戶人家第二天沒了口糧。
誠實人感到他無力反抗這樣的邏輯。從此他也像他們一樣,晚上出門,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竊。他是誠實的。對此,你是無能為力的。他走到遠處的橋上,看河水打橋下流過。每次回家,他都會發(fā)現家里失竊了。
不到一星期,誠實人就發(fā)現自己已經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沒任何東西可吃。但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為那是他自己的錯;不,問題是他的行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為他讓別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卻不從別人那兒偷任何東西;這樣總有人在黎明回家時,發(fā)現家里沒被動過——那本該是由誠實人進去行竊的。不久以后,那些沒有被偷過的人家發(fā)現他們比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竊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誠實人家里去行竊的人,總發(fā)現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們就變窮了。
同時,富起來的那些人和誠實人一樣,養(yǎng)成了晚上去橋上的習慣,他們也看河水打橋下流過。這樣,事態(tài)就更混亂了,因為這意味著更多的人在變富,也有更多的人在變窮。
現在,那些富人發(fā)現,如果他們天天去橋上,他們很快也會變窮的。他們就想:“我們雇那些窮的去替我們行竊吧?!彼麄兒炏潞贤?,敲定了工資和如何分成。自然,他們依然是賊,依然互相欺騙。但形勢表明,富人是越來越富,窮人是越來越窮。
有些人富裕得已經根本無須親自行竊或雇人行竊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們停止行竊的話,他們就會變窮,因為窮人會偷他們。因此他們又雇了窮人中的最窮者來幫助他們看守財富,以免遭窮人行竊,這就意味著要建立警察局和監(jiān)獄。
因此,在那誠實人出現后沒幾年,人們就不再談什么偷盜或被偷盜了,而只說窮人和富人;但他們個個都還是賊。
唯一誠實的只有開頭的那個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餓死的。
【品讀】卡爾維諾的寓言小說《黑羊》透露著這樣一種雄心:就像巴爾扎克當年用筆征服歐洲一樣,他似乎也在雄心勃勃地用筆征服我們這個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世界。事實上他的雄心不僅在他最初的寫作中初露端倪,而且在他的身后變成了現實。如今,意大利的卡爾維諾與阿根廷的博爾赫斯被世界文壇公認為“作家中的作家”。閱讀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當下的一種時尚。這篇僅有千余字的小說充滿了悲愴和無奈的情緒。大師的高超筆法所營造出的閱讀快感很快便被我們的尷尬和苦澀取代了。從來沒有人達到這樣的寫作高度,在一千多字的文章里能夠完美地展現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的荒誕、冷酷、兇殘、粗暴、專制、掠奪等屬性。卡爾維諾輕而易舉地卡住了我們這個世界和我們卑劣人性最敏感的神經,使人類的隱痛變成血淋淋的傷口。我們甚至可以設想,文明的進程從來都是以犧牲那些不應該犧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為代價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犧牲是公眾共謀的結果。
第11課冷戰(zhàn)的結束教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第11課冷戰(zhàn)的結束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1課冷戰(zhàn)的結束教案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識:
知道東歐劇變與德國統(tǒng)一進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知道德國的統(tǒng)一標志著雅爾塔體制的瓦解,知道蘇聯(lián)解體進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知道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及其控制的北約推行“單邊主義”引發(fā)地區(qū)沖突的主要歷史事件。理解德國統(tǒng)一的歷史背景,理解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理解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多極化發(fā)展趨勢與美國及其控制的“北約”推行“單邊主義”之間的矛盾,以此對當今世界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2、技能:
鞏固梳理知識,編制年表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編制19世紀以來德意志國家變遷的大事年表,使學生鞏固對于梳理知識、編制年表方法的掌握。
通過引導學生從世界整體化進程的角度來思考冷戰(zhàn)終結的必然性與單邊主義的不合理性,使學生初步掌握將史實的分析上升到理論層面歸納、概括的能力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冷戰(zhàn)帶給人類的教訓以及國際政治單邊主義與多極化趨勢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增強學生對于當今世界發(fā)展主題“和平與發(fā)展”以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等價值觀的切實認同,并增強人類文明在曲折中前進發(fā)展的信念。
二、各欄目的參考答案
(一)練習與測評
1、20世紀80年代以后,雅爾塔體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終結的?
答:雅爾塔體制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走向終結經歷了:(1)20世紀80年代,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行“新思維外交”方針,宣布不干涉東歐各國事務;(2)東歐各國在蘇聯(lián)“新思維外交”方針的影響下,發(fā)生政權更迭和脫離蘇聯(lián)集團的事件,就是“東歐劇變”;(3)1990年德國實現統(tǒng)一標志著雅爾塔體制走向瓦解;(4)以蘇聯(lián)為中心的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相繼于1991年解散,蘇聯(lián)于1991年12月解體。使雅爾塔體制最終走向終結。
2、請你制作一張19世紀以來德意志國家變遷的大事年表。
答:
1815年,德意志邦聯(lián)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
1862年,俾斯麥出任首相,標志著德國統(tǒng)一的開始。
1871年,經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的普魯士統(tǒng)一了德國,德意志帝國成立。
1918年,一戰(zhàn)中失敗的德意志帝國覆滅,德皇退位,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3年,希特勒與納粹黨利用飽受經濟危機摧殘的德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獲得選舉勝利,上臺執(zhí)政。
1945年5月,德國戰(zhàn)敗,納粹德國覆亡,美、英、法、蘇對德國實施分區(qū)占領。
1949年9月,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兩德正式分裂。
1990年10月,德國實現統(tǒng)一。
3、在向新格局的過渡中,美國推行的“單邊主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美國推行“單邊主義”表現是強化北約組織,打擊現實或潛在的挑戰(zhàn)者。具體表現在以下地區(qū)沖突和戰(zhàn)爭中:(1)1990年利用海灣危機,組織多國部隊,發(fā)動海灣戰(zhàn)爭;(2)1999年利用前南科索沃沖突,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3)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4)2003年對伊拉克實施大規(guī)模軍事打擊。
(二)探索與爭鳴
對于兩德統(tǒng)一,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陳樂民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評價:德意志人民終于完遂了統(tǒng)一的民族夙愿,既不是俾斯麥式的統(tǒng)一,更不是希特勒式的統(tǒng)一;而是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民族統(tǒng)一。
俾斯麥式的和希特勒式的統(tǒng)一指的是怎樣的統(tǒng)一?為什么說兩德統(tǒng)一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民族統(tǒng)一?
教師引導建議:
俾斯麥式的統(tǒng)一:鐵血政策,采取王朝戰(zhàn)爭的方式獲得統(tǒng)一;
希特勒式的統(tǒng)一:對外侵略擴張,吞并他國領土,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國家的所謂“統(tǒng)一”。
關于兩德統(tǒng)一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民族統(tǒng)一”這一命題,要聯(lián)系相關史實進行較深層次的分析,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思考的視角,提供學生思維的階梯,這些視角包括:
1、思考兩德分裂是納粹德國戰(zhàn)敗及冷戰(zhàn)格局形成雙重作用下的產物,它的統(tǒng)一依賴于美、蘇對該地區(qū)控制的逐漸減弱,依賴于德國自身對于戰(zhàn)爭的反省,以求得統(tǒng)一得到歐洲各國的認同。
2、思考聯(lián)邦德國在促進歐洲統(tǒng)一進程中的作用,這一作用促使西歐經濟復蘇、崛起,在兩極格局中求發(fā)展,求得自己的獨立自主。
3、思考聯(lián)邦德國在促進歐洲統(tǒng)一進程中的作用,讓歐洲看到一個經過戰(zhàn)爭浴火后反思的和平發(fā)展的德國,為德國統(tǒng)一鋪平了道路。
4、也不能忽視20世紀80年代后蘇聯(lián)“新思維外交方針”對于兩德統(tǒng)一的外部促進作用。
第11課圣雄甘地教學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11課圣雄甘地教學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單一 立志維護社會公正
青年甘地
1.出身
1869年,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于印度的一個中下階層家庭,家人都是印度教虔誠的信奉者。
2.南非經歷
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后不久,甘地去了種族歧視觀念根深蒂固的南非,親身體驗了印度僑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3.發(fā)起成立印度人大會
1894年,甘地發(fā)起成立印度人大會,組織領導了一些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用全部精力為印度僑民服務。
清單二 領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
1.發(fā)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領導印度人民進行了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印度自由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2.成為國大黨領袖
在推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過程中,甘地深入地了解印度的國情,同時宣傳自己的思想。甘地的巨大聲望使他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領袖,他的思想也成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指導思想。
3.實現國家獨立
甘地領導的幾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都遭到鎮(zhèn)壓,但仍給英國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在印度人民日益高漲的反英浪潮的打擊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政府被迫同意印度獨立。
清單三 甘地思想的局限
圣雄的悲劇
1.嚴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則
甘地嚴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則,反對甚至害怕群眾的暴力斗爭。當群眾的斗爭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圍時,甘地往往會宣布中止運動;進行斗爭的同時,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
2.為宗教和解獻身
甘地晚年致力于調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主張印度教、伊斯蘭教團結合作,這招致了部分印度教狂熱分子的不滿。1948年1月,甘地被印度教徒開槍打死。
[深化認知]
甘地創(chuàng)立了一條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獨特道路,具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高尚的品德情操與仁愛精神,晚年致力于消除種姓制度及教派矛盾與紛爭。被印度人民尊為“國父”?!?br>
探究點一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我確信,不合作是正義的,是一條宗教原則,是每一個人的天賦權力,它完全符合憲法?!灰褋y就其通常的含義是指用暴力手段壓取公正,我以為無論成敗都是不合法的。相反,我反復向我的同胞言明,暴力行為不管能給歐洲帶來什么,絕不適合印度。
——甘地《論不合作》(1919年11月)
(1)材料一反映了甘地的什么思想?其主要目標是什么?
[答案] 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目標:爭取印度的民族自治。
材料二 甘地活動剪影:
材料三 1922年,發(fā)生了農民與當局沖突的喬里喬拉事件,甘地認為這是暴力行為,為“無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絕食五天,并且下令終止了這次不合作運動。同年,甘地本人被捕入獄。
(2)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
[答案] 不合作運動的開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嚴格堅持非暴力原則,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群眾運動的發(fā)展,喪失革命時機。開展手紡車運動等,以落后抵制先進文明,不利于印度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結論形成]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
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阻礙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2.特點
非暴力不合作——采取和平與合法的手段,取得民族獨立。
3.形式
土布運動、食鹽進軍、不合作和絕食祈禱。
4.評價
(1)積極作用:
①對動員廣大民眾投身民族解放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②為國大黨提供了斗爭武器,使國大黨轉化為具有群眾基礎的政黨。
③給英國殖民統(tǒng)治造成強大的政治壓力,推動印度民族獨立的進程。
(2)消極作用:
①甘地常以違背“非暴力”的原則為由停止運動,挫傷群眾斗爭的積極性。
②“非暴力”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群眾運動的發(fā)展,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并且在反革命鎮(zhèn)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
③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xié)性。
探究點二 全面認識和評價甘地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尼赫魯評價甘地說:“他有意識地、從容不迫地表現出柔順和謙遜的樣子,但是他很有力量和權威,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
(1)依據材料一分析,在尼赫魯的眼里甘地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 甘地是一個自信、從容、謙遜、有權威的人。
材料二 我們在經濟和工業(yè)生活中嚴重地背離了經濟自給自足。假如我們不曾引進外國的產品,那么今天,印度將滿地流淌著牛奶和蜂蜜?!鞣矫癖娬谖ㄎ?物質)主義這個魔鬼和怪物的鐵蹄下呻吟。他們道德的發(fā)展已經落后。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經濟學協(xié)會”上的演說
(2)依據材料二分析,甘地對西方工業(yè)文明有怎樣的認識?
[答案] 西方工業(yè)文明有諸多弊端(物質進步而道德淪喪);英國的侵略使印度變成它的商品市場;破壞了印度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
材料三 羅曼羅蘭評價甘地說:“這是一位喚醒了三億人的反抗精神,動搖了英帝國的基礎,將兩千年強大的宗教勢力引入人類政治的人?!?br>
(3)怎樣認識材料三中羅曼羅蘭對甘地的評價?
[答案] 甘地以宗教的仁愛之心感化殖民者,堅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展開不合作斗爭,動搖了英殖民帝國的基礎,激發(fā)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熱情。
[結論形成]
評價甘地
1.地位
甘地是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甘地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圣雄”“國父”。
2.功績
(1)甘地一生反對殖民統(tǒng)治,反對種族主義,反對宗教偏執(zhí),為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提出了以真理與非暴力學說為核心的甘地主義。
(2)領導了印度歷史上多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加強了印度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動了印度反英斗爭的發(fā)展。
3.局限性
(1)采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變?yōu)楦锩?,當群眾運動超出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范圍時,甘地立即作出停止不合作運動的決議,反映了其在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反帝斗爭中存在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2)抵御排斥西方物質文明,客觀上不利于印度經濟的工業(yè)化。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1.下列對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準確理解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國殖民壓迫
B.以不合作的態(tài)度抵制英國殖民統(tǒng)治
C.以和平合法手段贏得印度自治獨立
D.以和平方式換來英國主動退出印度
解析:選C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印度國情復雜和英國殖民侵略勢力強大的背景下進行的,其斗爭目標就是實現自治獨立,故選C項。
2.1919年,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法律要點被印度公眾概括為“不須審訊、不要律師、不許上訴”。為了拒絕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
A.組織了“文明不服從”運動
B.建立了非暴力抵抗基地
C.領導了“食鹽進軍”
D.提出了印度獨立的要求
解析:選A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養(yǎng)忠實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則的骨干;1919年發(fā)動“文明不服從”運動;1930年,甘地親自參加“食鹽進軍”活動;二戰(zhàn)期間,甘地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主張,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的要求。故A項正確。
3.下列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的內容,其中最能體現其自治目標的是()
A.發(fā)動群眾展開抗稅斗爭
B.放棄英國殖民當局授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
C.抵制英貨恢復手工紡織
D.抵制英人的立法機關和法院,建立新的裁決法庭
解析:選D “自治”涉及的是政治領域,A、C兩項屬于經濟領域;“放棄英國殖民當局授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是不合作的典型表現,但并沒有涉及他是否建立自己的機構,相對來說還是不夠深刻,“建立新的裁決法庭”是一種典型的自治表現,答案為D項。
4.甘地是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甘地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下列對甘地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甘地是印度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袖
B.甘地主義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指導思想
C.甘地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從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爭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選C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甘地希望以非暴力的斗爭方式取得印度的自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英國侵略者的一種幻想。
5.1930年《時代周刊》的年度風云人物為圣雄甘地。這一年,他()
A.發(fā)動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B.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主張
C.領導“食鹽進軍”的斗爭
D.遇刺身亡
解析:選C 甘地發(fā)動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1920年;提出“英國退出印度”主張是1942年;為了抗議英國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1930年甘地領導了“食鹽進軍”運動;甘地遇刺身亡是1948年。
6.2015年1月,一家美國釀酒廠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為原型的機器人畫像,被印度人一紙訴狀告上法院,這是因為()
A.甘地帶領印度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來侵略的領袖
C.甘地廢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誠的佛教徒,主張禁酒
解析:選B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領導印度抵抗外來侵略,是印度的民族英雄;故B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7題12分,第8題14分,共26分)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甘地)崇尚以紡車為代表的農村經濟,它不僅將紡車看成一種物質武器,而且看成對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紡車為標志的農村工業(yè)代替……城市大工業(yè),才能避免競爭和剝削,消滅失業(yè)和貧富差別,過簡樸寧靜的生活。
——《尼赫魯與甘地在未來社會設想方面的分歧》
甘地走進海水里,撿起了一小撮被海水沖到岸上的鹽。他違反了鹽法。這個消息被幾十名記者報道著,傳播到整個印度,傳播到全世界。一夜間,全印度的人都被喚起,幾千人、幾萬人,都趕往印度綿延的海岸。人們前來采鹽,故意觸犯鹽法。在大城市不斷有大規(guī)模的示威。沒過多久,示威的方式增多起來,特別在抵制英國貨方面,國大黨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活動。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1)依據材料概括甘地所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內容和目標。(6分)
(2)請結合材料簡要評價甘地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6分)
解析:第(1)問,從甘地的家庭紡織運動和食鹽運動的發(fā)動背景、過程和目的上概括甘地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內容和目標。第(2)問,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方式和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價。
答案:(1)內容:發(fā)展印度傳統(tǒng)的農村經濟,抵制西方現代工業(yè);開展“食鹽進軍”運動,打破殖民當局對食鹽的壟斷。
目標:喚醒、發(fā)動民眾;開展大規(guī)模的反英斗爭(抵制英貨),爭取國家獨立強盛。
(2)評價: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推動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fā)展。但是全盤抵制西方文明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
8.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袖,對其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愿犧牲自己也不向敵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為印度衰弱才號召實行非暴力主義,而正是因為認識了印度的力量我才號召印度實行非暴力主義……英國人妄圖迫使我們到機槍陣地與他們較量,因為他們手中有武器而我們卻沒有。我們擊敗他們的唯一辦法是,把決斗引到我們有武器而他們沒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圣雄箴言錄》
材料二 印度總督歐文說:“不管我們如何譴責不合作運動,但假如我們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識,我們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錯誤。一味采用高壓,不可能永久地解決問題?!?br>
尼赫魯記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們的運動突然停止,我想國大黨的著名領袖差不多全都憤慨,只有甘地例外?!贻p人當然更加激動?!薄半y道我們必須使三億多印度人受了關于非暴力行動的理論和實踐的訓練后才能前進嗎?”
——王春良《世界現代史諸問題》
(1)據材料一,指出甘地實行“非暴力主義”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甘地“非暴力主義”思想的主要實踐。(8分)
(2)據材料二,指出歐文和尼赫魯觀點的不同之處。(6分)
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中的省略號分層,從第三層的層意中分析原因所在;其實踐從所學知識中歸納總結即可。第(2)問,從二人的言論中概括其觀點。
答案:(1)原因:堅持真理與正義;發(fā)揚民族精神;推崇非暴力斗爭方式。
實踐:同英國政府不合作;手紡車運動(土布運動);食鹽運動。
(2)不同:歐文:激發(fā)民族意識,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
尼赫魯:一味堅持非暴力,遏制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