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及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導學案及答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導學案及答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導學案及答案
專題二、三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一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
命題:殷宏完成時間:25分鐘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
2.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www.lvshijia.net
1.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與世界的比較
中國世界
經濟經濟落后: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fā)展
政治政治腐?。汗賵龈?,階級矛盾尖銳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初步形成
外交閉關鎖國殖民擴張
軍事軍紀廢弛,裝備陳舊船堅炮利
總體特征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危機四伏處于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
●典型例題1:
鴉片戰(zhàn)爭前,道光帝曾要求粵東夷船“出具永不售賣鴉片煙土”。道光帝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在于()
A、鴉片走私危害了清朝統(tǒng)治B、林則徐等上書請求禁煙
C、鴉片流人有損人民的健康D、人民強烈要求政府禁煙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戰(zhàn)爭
比較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繼
續(xù)目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性質都是非正義的資本主義的殖民掠奪戰(zhàn)爭
結果都是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方式都是通過武力征服
擴
大時間2年(1840~1842年)4年(1856~1860年)
陣容英國單獨侵略英法美俄組成聯(lián)合侵華陣線
范圍東南沿海整個沿海和東北地區(qū)
權益以經濟權益為主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全面滲透
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外
關系清政府從抵抗到投降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清政府開始成為列強的附庸和工具
●典型例題2: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主要是因為()
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質相同C、方式相同D、發(fā)動戰(zhàn)爭的國家相同
3.幾個歷史概念的講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含義:“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fā)展了資本主義。
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理解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封建的。
(2)片面最惠國待遇
含義: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xiàn)實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yōu)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體現(xiàn)“一體均沾”原則)
說明: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待遇。但在中國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中,往往只片面規(guī)定該締約外國可以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的權利,因而是片面的。這一特權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3)領事裁判權
含義: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
說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一職,其職責主要是協(xié)調中外經濟、政治交流,幫助各國更好地侵略。這一特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典型例題3:
“經濟上的暴力強制”是近代歷史上外國對華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連外國人也承認在華洋商“個個都是大惡棍”,美國公使承認:“我們的國旗曾經用來庇護在中國的所有流氓?!蓖鈬氨幼o”在華外國人所依據的是()
A、永久居住權B、海關管理權C、領事裁判權D、片面最惠國待遇
1.(2009年,廣東文基,22)馬克思在評論鴉片戰(zhàn)爭時說,“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
激于道義,而最現(xiàn)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
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lián)式悲歌。”據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舊制度的清政府
B.“賤買貴賣的特權”說明英國侵華與鴉片無關
C.“對聯(lián)式悲歌”是指中英兩國在戰(zhàn)爭中兩敗俱傷
D.“最現(xiàn)代的社會的代表”體現(xiàn)出人類的正義和道德
1.下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最能反映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本質意圖的是()
A、割香港島B、賠款2100萬銀元C、協(xié)定關稅D、開放五口通商
2.之所以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最主要的依據是()
A、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了大國的威嚴B、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的局面
C、鴉片戰(zhàn)爭使我國開始出現(xiàn)了民族危機D、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將來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边@一規(guī)定()
A、出自《南京條約》B、英國人得到了領事裁判權
C、成為英國勒索特權的根據D、對我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最為不利
4.在《南京條約》的下列條款中,對中國民族經濟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島B、賠款2100萬銀元C、協(xié)定關稅D、開放五口通商
5.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經濟上是半封建
B、“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fā)展了資本主義
C、形式上是獨立自主,實際上是由列強間接統(tǒng)治
D、“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國家自主權
6.1861年,雨果在給朋友的信中痛斥火燒圓明園的罪行,他寫道:“在我們眼中,中國人是野
蠻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對野蠻人干了些什么!”此處的“文明人”指的是()
A、英國軍隊B、法國軍隊C、八國聯(lián)軍D、英法聯(lián)軍
7.某史學家說:“對于西方的挑戰(zhàn),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中國社會在19世紀中葉面臨
很不平常的歷史環(huán)境。內部事務萬分火急,至于對西方則可以暫緩一步?!边@里所講的“西方
的挑戰(zhàn)”最主要是指()
A、走私鴉片,毒害國人B、發(fā)動戰(zhàn)爭,瓜分中國
C、資本輸出,壟斷經濟D、提出“修約”,擴大市場
8.右圖是圓明園遺址(局部),以下對這幅圖的評述,正確的是()
①圓明園遺址哭訴著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②圓明園遺址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暴行的歷史見證
③中國的落后是導致圓明園被毀的重要原因
④圓明園遺址昭示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中國近代一中外條約規(guī)定: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
定則例?!边@一條款實際上()
A、假作公允以欺騙輿論B、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C、被迫對中國作出有限的讓步D、維護英國人控制下的海關權威
2.2009年2月25日法國佳土得公司不顧中國人民的抗議,悍然拍賣圓明園獸首。這一行為遭到
有正義感媒體的抨擊。下列報道最為客觀公正的是()
A、獸首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美俄聯(lián)軍洗劫圓明園所得
B、獸首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期間,法國商人從北京非法獲得
C、拍賣者利用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感,把持了這次拍賣
D、佳士得公司必須無償?shù)匕褤屄拥墨F首歸還中國
3.1852英國駐廣州代辦密切爾驚異地說:“經過和這么一個大國開放貿易10年之久,并且雙方
都已廢除了一切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竟不及荷蘭的一年……這好像是一個奇
怪的結局?!背霈F(xiàn)這一結局的根源是()
A、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的抵制B、英國商品傾銷僅限于五口及東南沿海地區(qū)
C、清政府繼續(xù)實行閉關政策D、鴉片輸入增加削弱了國人的購買力
4.右圖中描繪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某一城市的商館的情景,商館前的廣
場上,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國旗迎風飄揚。這個城市應當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廣州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由,派馬戛爾尼使團前往中國,并致函兩廣總督,通報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fā)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yè)”,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使團攜帶有英國國王贈送給中國皇帝的許多精美禮物,以表達英國國王的真誠心意,從而“發(fā)揚兩國之得益,建立兩國永久之協(xié)和”。兩廣總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譯文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
――摘編自《清史編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盹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其實天朝德威無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br>
又據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嶺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
――摘編自《清實錄》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陳述兩國關系方面,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與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英國國內背景。(4分)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乾隆皇帝對英方要求的回應。(2分)
專題二、三第一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
參考答案(005)
題號123
答案ABC
題號1
答案A
題號12345678
答案CDCCADDA
一、單項選擇題
題號1234
答案BCAD
二、非選擇題
5.答案要點:新課標第一網
(1)不同之處:兩廣總督譯文:視兩國關系為蠻夷之邦與天進上國的關系,視雙方往來為朝貢關系。(1分)英方信函:增進邦交,擴大貿易。(1分)
原因:清朝長期閉關鎖國,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是出于這種心態(tài)。(2分)
(2)工業(yè)革命;拓展海外市場;殖民擴張;中國成為其目標。(4分)
(3)評價:維護了領土主權;盲目自大,堅持閉關鎖國政策。(2分)。
相關知識
鴉片戰(zhàn)爭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鴉片戰(zhàn)爭》,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課程標準: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復習重點:
1、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分析。
2、分析《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復習難點:
1、鴉片戰(zhàn)爭中國失敗原因的分析。
2、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自主學習
考點1 鴉片戰(zhàn)爭
1.背景
(1)國際:英、法、美相繼開展________,加緊對外侵略擴張。
(2)國內:中國________占統(tǒng)治地位,土地兼并嚴重,清政府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實行________政策。
(3)導火線: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
2.過程
(1)爆發(fā):1840年6月,英國艦隊在廣東海面挑釁,戰(zhàn)爭爆發(fā)。
(2)擴展:1841年初,強占________,威逼廣州。
(2)結束:1842年8月,英軍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戰(zhàn)爭結束。
3.結果:清政府戰(zhàn)敗,簽訂____________
(1)時間:1842年8月。
(2)內容:割_______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的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4.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考點2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直接原因:修約要求遭拒絕。
2.經過
(1)1856年英軍進攻________。
(2)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進逼天津。
(3)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________。
3.結果:
(1)1858年簽訂《_______》: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_______游歷、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簽訂《_______》: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_______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3)美俄兩國也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
4.影響:
(1)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合作探究
一、鴉片戰(zhàn)爭
1.結合下列材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表,分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英國
政治
經濟
軍事
思想
外交
綜合實力
2.閱讀下列材料: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ぉぁ杜谧又{》
(1)最早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國家,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
(2)鴉片輸入的危害是什么?
(3)你認為當代青少年對毒品應持什么態(tài)度?
3.有人說,鴉片戰(zhàn)爭是因林則徐的禁煙而引起的,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4.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當時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辦法讓中國在這次戰(zhàn)爭中獲勝?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結合所學,分析說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那些影響?
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獨立的城市國家”“在那里,中國的法律不適用,中國的法院和警察沒有管轄權”。
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大量外國商品涌入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歐美各國在對華傾銷商品的同時,還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1844年,茶的出口量達到53萬擔,超過戰(zhàn)前最高出口量13萬擔……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促進了城鄉(xiāng)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材料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負責外交、通商等事物,設總稅務司,管理全部海關稅務。
知識檢測:
1.近代史上,英國打開中國大門主要借助了鴉片、商品、炮艦。其先后順序是()
A.商品、鴉片、炮艦B.鴉片、炮艦、商品
C.商品、炮艦、鴉片D.炮艦、商品、鴉片
2.一位英國商人在1853年來到中國,他可能①隨英國兵船到南京巡查貿易 ②到徐州游覽兩漢文化③在上海銷售鋼琴滯銷 ④在上海建造洋樓?、蓦S英國兵船到福州巡查貿易()
A.①③④B.②④C.④⑤D.③④⑤
3.導游帶領一群學生到博物館參觀,走到近代展館前,導游向同學們解說關于近代列強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國,不斷地侵占中國權益時是這么說的:“起初①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來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后來③各國派兵保護東交民巷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蛔詈螈芡鈬梢栽谥袊_設工廠。”顯然導游把列強取得這些特權的順序弄錯了,那么符合歷史事實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
4.2009年2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發(fā)表演講時說:“我深愛我的祖國──古老而又年輕,歷經磨難而又自強不息,珍視傳統(tǒng)而又開放兼容”。其中近代以來中國“歷經磨難”與英國有關的史實有()
①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②侵占香港地區(qū)③取得協(xié)定關稅權④取得領事裁判權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5.下列條款,最能反映出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的是()
A.割占香港島B.賠款2100萬銀元C.協(xié)定關稅D.領事裁判權
6.從世界歷史發(fā)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鴉片戰(zhàn)爭的結果,結論正確的是()
A.鴉片戰(zhàn)爭是侵略戰(zhàn)爭,所以中國失敗
B.腐朽的封建主義難以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C.綜合國力的強弱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條件
D.戰(zhàn)爭的結局與中國歷史的進程無直接關系
7.《南京條約》中的“五口”,是英國人基于“廣州是傳統(tǒng)的外貿口岸;福州靠近盛產紅茶的武夷山;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附近,且臨近富饒的江浙”等理由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
A.便利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B.便利英國掠奪中國勞動力辦廠
C.表明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D.表明英國要向中國大量投資
8.某史學家說:“對于西方的挑戰(zhàn),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中國社會在19世紀中葉面臨很不平常的歷史環(huán)境。內部事務萬分火急,至于對西方則可以暫緩一步?!边@里所講的“西方的挑戰(zhàn)”最主要是指()
A.走私鴉片,毒害國人B.發(fā)動戰(zhàn)爭,瓜分中國
C.資本輸出,壟斷經濟D.提出“修約”,擴大市場
9.2007年是圓明園建園300周年。1951年,周總理曾指示“圓明園遺址要保留,地不要撥用了?!北A魣A明園遺址,是因為它()
①是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②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③具有熱愛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標志著封建專制堡壘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17世紀和18世紀初,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對這些人文資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人則對中國的自然資源更感興趣”。導致西方人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都很豐富B.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的需要
C.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建立的需要
知識拓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fā)展壯大,在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xiàn)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yōu)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此種待遇稱為“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有條約和根據。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但清朝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guī)定該締約外國得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權利,是片面的。
鴉片戰(zhàn)爭導與練
必修1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導與練
一、“閉關鎖國”政策的分析
1.“閉關鎖國”政策:指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
2.社會根源:既是小農經濟和封建主義劣根性的產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狹隘性的表現(xiàn)。
3.實施原因
(1)是自然經濟特點的反映。封建自然經濟比較穩(wěn)定,自給自足不需要外來商品,統(tǒng)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2)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影響。清朝統(tǒng)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威脅其統(tǒng)治。
(3)清政府的民族狹隘性。清政府時刻防范漢族人民,防止中外結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閉關政策。
4.評價
(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侵略活動,有利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延續(xù)發(fā)展。
(2)限制了中外之間的正常交往,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3)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國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
(4)閉關并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只能妨礙自身的發(fā)展,造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愚昧無知,使中國近代不斷遭到侵略。
鄧小平曾對此作了恰當?shù)母爬ǎ骸叭魏螄乙l(fā)展起來,閉關自守就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zhàn)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
二、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封建國家主權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改變了清政府的國家主權地位,表現(xiàn)是:
1.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英國割占香港島;后列強又在通商口岸設立“租界”。
2.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被剝奪。戰(zhàn)后西方列強取得了協(xié)定關稅的特權,強迫中國實行“值百抽五”的低稅率。
3.中國的海關主權遭到嚴重破壞。清政府允許侵略者兵艦和商船巡行于各口。
4.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通過條約,英國首先取得在華的領事裁判權。
5.利于列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取消天主教禁令,外國人在通商口岸取得了“自由傳教”的權利。
6.片面最惠國待遇,規(guī)定了清政府給一個國家的特權和利益,其他國都可以享受。此外,條約雖未提到“鴉片貿易”,但鴉片貿易實際上已得到清政府的默認。
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及危害
1.《南京條約》
(1)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使它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使香港島從此遠離祖國懷抱長達百余年之久。
(2)賠款2100萬銀元。使得清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為支付戰(zhàn)爭賠款,不得不加緊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資本積累。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使我國東南沿海門戶打開,使得英法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造成中國東南沿海手工業(yè)大量破產,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協(xié)定關稅,不僅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有利于西方國家傾銷商品,而且使得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失去了關稅的保障。
清朝官員董宗遠在上奏道光帝時認為簽訂《南京條約》:“國威自此損矣,國脈自此傷矣,亂民自此生心矣,邊境自此多事矣”。
2.《南京條約》附件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①降低關稅稅率為5%──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工農業(yè)生產的作用。②領事裁判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中英《虎門條約》①片面最惠國待遇──便利外國侵略者獲得更多權益,降低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損害了中國應得利益。②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為以后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3.中美《望廈條約》
(1)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
(2)美國兵船可任意進入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破壞了中國領海主權。
(3)美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設醫(yī)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4.中法《黃埔條約》法國除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外,同時還取得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及其墳地的特權。
一、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
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經濟迅速發(fā)展。為了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極力擴大海外市場,開拓殖民地。而封建統(tǒng)治下日趨沒落的中國,必然成為它們的侵略對象。中英之間鴉片問題上的沖突,僅僅是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線;沒有這種沖突戰(zhàn)爭也將因其他借口而發(fā)生。
二、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義對抗不了新興的資本主義。英國是頭號資本主義列強,蓄意打開中國市場,對戰(zhàn)爭是預謀已久。而中國方面:
1.清朝封建統(tǒng)治日益腐朽,統(tǒng)治者又閉目塞聽,愚昧無知,造成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2.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政府戰(zhàn)和不定,組織抵抗不力。
3.清政府長期以來與人民處于對抗地位,使得蘊藏在群眾中的巨大反侵略力量不能充分發(fā)揮。盡管軍民奮起抵抗,但無力扭轉敗局。
三、鴉片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1.政治上: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2.經濟上:鴉片戰(zhàn)爭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主導地位。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3.階級關系上:鴉片戰(zhàn)爭過程中的巨額開支,以及對英國的戰(zhàn)爭賠款,最終都加到人民頭上。同時貪官土豪的勒索和盤剝,導致本已尖銳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
4.思想文化上:鴉片戰(zhàn)爭后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fā)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5.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進入反侵略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1.繼續(xù)
(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戰(zhàn)爭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zhàn)爭。
(3)戰(zhàn)爭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2.擴大
(1)從戰(zhàn)爭進程來看:①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zhàn)爭侵略軍只有英國;第二次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②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xù)達四年之久。③侵略區(qū)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qū);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北京。④訂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只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與英、法、美、俄等四國共簽訂了七個條約。
(2)從危害和影響來看:①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口,割香港島;第二次增開11處,英增割九龍司,沙俄割去我國東北、西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②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第一次,中國領土、領海、司法和關稅等主權被破壞;第二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內河航運權的喪失等,使中國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外國侵略勢力由中國沿海進入中國內地。③同鴉片戰(zhàn)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虎門銷煙”重新開放
記者2011年6月24日從廣東東莞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獲悉,閉館2年多、重新布展的《虎門銷煙》主館正式完工,對外開放。數(shù)百件真實可貴、鮮為人知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史料和歷史場景在《虎門銷煙》主館再現(xiàn)。專家稱,《虎門銷煙》新館在目前中國紀念館的展陳水平中,至少領先5年。
據介紹,作為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的重要展陳,新的《虎門銷煙》主館面積2300平方米,展線長度450米,分為序廳、鴉片由來、鴉片貿易、禁煙歷程、虎門銷煙、尾聲六個部分,通過280多幅歷史圖片、240余件套文物、10個大小景觀、數(shù)幅油畫和國畫,形象地展示了虎門銷煙壯舉,再現(xiàn)172年前歷史事件。
《虎門銷煙》展館開放后,200多件珍貴文物將首次與游客見面,其中包括鴉片戰(zhàn)爭前期,從英國、美國等國輸入中國的一些銀器、漆器及象牙雕刻物;還有鴉片戰(zhàn)爭時,描繪大批中國人吸食鴉片后、顯露慘狀的外銷畫卷及外銷瓷器;還有一大批材質各異的鴉片煙槍和吸食鴉片的煙具。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負責人表示,為了讓新的《虎門銷煙》展覽內容更加豐富,工作人員經過多年努力,一方面查閱了大量國內外關于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文獻檔案和史料,走訪大量的文物專家和收藏家,豐富《虎門銷煙》展覽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走訪國內外的文物收藏家、文物專家,通過他們的幫助,在英國、美國及香港、澳門等地征集到了百余件鮮為人知的、真實反映林則徐銷煙及鴉片對國人產生危害的文物。
從事紀念館展陳工作40余年的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前副館長俞樂濱對《虎門銷煙》展館非常贊賞,他稱,《虎門銷煙》展陳了大量充實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歷史照片等,并恰當發(fā)揮利用多媒體數(shù)字技術,可以說是中國紀念館的明珠,她的展陳水平就目前中國紀念館展陳水平而言,至少領先5年。
1.通過學習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過程、影響等重要史實,初步理解中國近代歷史既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內外壓迫的抗爭史。
2.探究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及失敗的原因,通過總結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內容,分析比較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異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及其特征
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fā)展壯大,在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帝國主義入侵封建國家后,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發(fā)展;國家形式上保持獨立和主權,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的社會形態(tài)。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社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社會經濟看,封建的自然經濟由于資本入侵而開始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仍然是廣大農村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城市資本主義開始發(fā)展,占優(yōu)勢的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fā)展,但受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同時又與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力量比較軟弱。從政治上看,國家形式上仍保持獨立和主權,但領土已不完整,外國可以設租界,成為國中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權都受帝國主義的控制,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國家或者受一個帝國主義控制,或者受幾個帝國主義控制,在國內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買辦集團。中國是受著幾個帝國主義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英國對華進行鴉片走私的直接動機是
A.扭轉對華貿易逆差B.把中國變成其鴉片銷售市場
C.用鴉片來毒害中國民眾D.制造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借口
2.右表是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白銀兌換制錢數(shù)的統(tǒng)計表。造成表格內數(shù)字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腐敗,貪污成風
B.清政府國庫空虛,加重賦稅
C.小農經濟破產,物價波動
D.鴉片走私貿易使中國大量白銀外流,銀價上漲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這兩個城市分別是在哪兩個不平等條約中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條約》、《天津條約》B.《南京條約》、《北京條約》
C.《天津條約》、《北京條約》D.《天津條約》、《璦琿條約》
4.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是
①美國②英國③法國④俄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下列條約中,均有割地、賠款、開埠通商條款的有
①《南京條約》②《天津條約》③《北京條約》④《璦琿條約》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6.以下各項最能反映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本質意圖的是
A.割占香港島B.賠款2100萬銀元
C.中國開埠通商D.領事裁判權
7.領導了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的民族英雄是
A.戚繼光 B.鄭成功
C.林則徐 D.鄧世昌
8.下列各項最能有利于列強操縱清政府內政外交的是
A.外國公使駐京
B.準許華工出國
C.外國艦船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
D.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9.下列關于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準確的說法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C.外國勢力深入,國家主權喪失
D.我國喪失部分國家主權并且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成份
10.兩次鴉片戰(zhàn)爭在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是
A.侵略者由東南沿海開始發(fā)動進攻
B.其目的都在于打開中國市場
C.都推進到清朝統(tǒng)治的中心地區(qū)
D.侵略者都以武力失敗了清政府的抵抗
11.“這次戰(zhàn)爭的結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開辟,由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由整個沿海深入內地?!边@次戰(zhàn)爭是指
A.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B.中法戰(zhàn)爭
C.甲午中日戰(zhàn)爭D.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12.英國與清政府簽訂的一個條約中規(guī)定:“英人華民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fā)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边@個規(guī)定最主要的影響是
A.英國人在華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按英國法律英人犯法難逃罪責
C.這一規(guī)定踐踏了中國的司法主權D.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雙方都有利
13.馬克思稱英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海盜式”的擴張,以下各項最能說明這點的是
A.《天津條約》迫使清政府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洗劫并焚毀圓明園
C.以戰(zhàn)爭為主要手段
D.增開商埠,擴大商品輸出
14.1854年,英國外交大臣致函英國駐華公使:“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yè)產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貿易市場尚待進行”。1856年,法國外長指令法國駐華代辦強調“商業(yè)關系的推廣”,并說“這是一個關系到至高無尚權益的問題?!币陨喜牧媳砻?br> A.英法決定用戰(zhàn)爭來擴大侵略權益
B.英法希望加強與中國貿易往來
C.英法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D.英國在策劃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5.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俄國不需要花費一文錢,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zhàn)國得到更多的好處。”這里俄國得到的“好處”有
①俄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②割占中國東北大片領土③俄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經商④取得清政府賠款200萬兩白銀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6.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B.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C.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D.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1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則危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shù)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林則徐的后人)1990年講話:……一百五十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斍?,中國再次成為毒品的受害國;希望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支持禁毒事業(yè)。
──《全國禁毒展覽漫畫讀本》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林則徐上書中,認為鴉片有哪些危害?
(2)結合健康課的有關知識回答鴉片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光輝的一幕”指哪一歷史事件?
(4)材料三的圖表說明什么?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青少年應當怎樣做?
1.A2.D3.B4.C5.C6.C7.C8.A9.D10.B11.A12.C13.B14.C15.D16.A
17.(1)鴉片對吸食者個人有害,更重要的是危及清王朝的統(tǒng)治。(2)鴉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久吸上癮且不易戒除。他可使人體力衰竭,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至喪失生命。(3)“光輝的一幕”指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4)近年吸毒人員呈上升趨勢。面對這種狀況,社會各界都要關心支持禁毒事業(yè),我們青少年應當“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同時作為一名合格公民有義務檢舉、揭發(fā)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目的、借口、時間、戰(zhàn)爭的性質;《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2.能力要求:(1)通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手段及其戰(zhàn)爭影響的比較教學,說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從而培養(yǎng)歷史學習的比較思維能力。(2)指導讀圖表,學習利用圖表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3.情感目標:(1)通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影響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非正義侵略行為的憎恨情感,從而增強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聯(lián)系香港地區(qū)的割失和回歸,讓學生明白,祖國的富強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我們必須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英法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重點。根源于英法美發(fā)動戰(zhàn)爭的動機。(2)《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是重點。資本主義列強所獲取或擴大的侵略權益正是通過這些條約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近代的大片領土喪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兇惡的侵略者之一。
2.難點分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是難點。應幫助學生從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戰(zhàn)爭的性質一脈相承、戰(zhàn)爭的影響一脈相承的角度去分析,從而使學生得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的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探討了鴉片戰(zhàn)爭的有關問題,我們認可了一個結論,即中國社會性質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開始發(fā)生了變化。那么,誰能說說那是怎樣的變化呢?
生:(回憶,作答)
師:鴉片戰(zhàn)爭結束十幾年后,當中國人仍處在屈辱、困惑,亦或是反思的時候,英法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板書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一、英法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1.原因
師:(開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他們要修什么約?
生:(回憶已有知識,或閱讀課本有關知識,自由發(fā)言)
師:(肯定學生的正確回答)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yè)革命,而法、美也已接近完成。迅速提高的生產力帶來了極豐富的產品產量,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本性和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要求,驅使他們向全球擴張,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英國侵略者在用炮艦轟開中國大門,又用條約獲取傾銷商品的侵略權益后欣喜若狂,滿以為中國廣闊的市場為他們敞開了。可事實如何呢?
(給學生用投影片展示根據課本小字整理的兩組數(shù)據,讓學生閱讀、分析)從英國的資本家、商人的角度看,他們會作何感想?
生:(紛紛議論,發(fā)表看法)
師:(歸納發(fā)言)從1846年到1855年這十年,英國對華輸出的工業(yè)品貿易額每年徘徊在200萬英鎊左右,而沒突破1845年的230萬英鎊的水平。從第二組數(shù)字看,中國與洪都拉斯對英棉紡織品的人均消費數(shù)額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使英國資產階級對廣闊中國市場的熱切期盼正在化為狂熱的幻想。真是不可思議!他們先是困惑,繼而惱怒,最終將英國工業(yè)品的滯銷歸罪于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太有限了。于是,法、美以《黃埔條約》、《望廈條約》有12年修約的規(guī)定,而英國則援引《南京條約》附件中“最惠國待遇”的條款,于1854年、1856年先后兩次提出“修約”要求(教師口述或投影打出其主要內容):要求中國全境開放,至少是長江自由航行和沿海5個城市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他們還以幫助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為交換條件。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請你們概括出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與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比較,是否一樣呢?
生:(做結論性的回答)
師:對,英法列強要擴大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這與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一脈相承的。由此說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繼續(xù)引導學生思維)如果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還可以從什么方面來比較呢?
生:(稍加思考,可以答出)
師:不錯,是從所采取的手段上。由于此時的清政府對西方國家還心懷疑懼,又認為外國公使進京有損“天朝尊嚴”,拒絕了其“修約”要求。于是,英、法等西方國家決定發(fā)動新的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屈服,以達到通過外交途徑達不到的侵略目的。(板書下一個題目)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
師:英國為什么選擇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尋找的借口是什么?
生:(思考、在教材中尋找答案后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同學們以前所學的知識還是挺牢固的。利用此時清政府正傾盡全力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時機,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動三條軍艦,闖入珠江口,襲擊廣州城。而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伙同英軍出兵,由此點燃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顯然,英、法成為主要侵略者。他們還有兩個幫兇,是誰?為什么只做幫兇呢?
生:(可以明確回答第一個問題,對第二個問題或許難以準確回答)
師:對,幫兇是美國和俄國。美國因為處于南北戰(zhàn)爭的前夕,國內政局不穩(wěn),所以沒有直接出兵,而是帶著坐收漁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聯(lián)合戰(zhàn)線,積極出謀劃策。(指導學生閱讀第11頁材料,理解美國的目的)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本小字和材料)
師:俄國雖然剛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敗于英、法,但懷著早以明確的向中國擴張領土的野心,也加入了這一陣線。1857年英、法政府分別派額爾金和葛羅,率領各自國家的艦隊到達香港島,組成聯(lián)軍。美、俄代表也乘本國軍艦到達香港為英、法出謀劃策。年底,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攻擊,虛驕昏庸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既拒絕英法的侵略要求,可也不做應戰(zhàn)準備,一味迷信占卜。結果,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城,俘獲葉名琛,而巡撫柏貴投降。英法聯(lián)軍除了燒殺搶掠,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近代之最,是指什么事?
生:(看教材,然后答出)
師:(肯定正確說法,強調指出聯(lián)軍委員會不是那個傀儡政權)攻占廣州并不能達到侵略目的,他們是如何達到目的的呢?(板書下一個標題)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天津條約》的簽訂
師:(引導學生看圖,邊講邊標明地點)1858年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聯(lián)軍北上至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隨艦前往。英法通過照會提出侵略要求,美則以“調停人”身份暗中幫助英法做進攻準備。這時,以清朝皇帝咸豐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仍把鎮(zhèn)壓太平天國放在首位,北方防務松弛。結果,英、法炮艦攻陷了大沽炮臺,隨即攻占了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咸豐帝慌忙派人與侵略者議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俄、美則先于英、法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引導學生看第12頁中、英《天津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分析《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
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法共同討論、分析問題,求得共識)
師:(得出相似點都有開放通商口岸和賠款的內容,要求學生仔細讀圖,對比歸納出新增加的口岸的特點:多、廣、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達10個;廣是指口岸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而深則是指南京、漢口的開放,使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游、中國腹地。
(指導學生對賠款和內河航運權的討論。著重指出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影響)
師:顯然,這比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的權益更擴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達到,他們從大沽口撤軍,從而使戰(zhàn)爭告一段落。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結束?
生:(思考答出)
師:(板書下一個題目)
2.《北京條約》的簽訂
師:關于戰(zhàn)爭再起,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件提供給同學們:一個是1857年,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再一個就是英國于1859年剛鎮(zhèn)壓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義。(讓學生思考這兩個事件與戰(zhàn)爭再起的關系)
生:(議論,發(fā)言,說明自己的想法)
師:(贊揚學生正在學會把似乎孤立的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看,推論事件發(fā)生的原因)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換約之機重又挑起戰(zhàn)爭。換約本來只是一種單純的外交活動,同學們閱讀第12頁小字內容,侵略者卻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的呢?
生:(閱讀有關小字,明確侵略者蔑視中國主權的狂妄和大沽口戰(zhàn)役的正義性)
師:一年以后的1860年,經過喧囂、鼓噪和一番調兵遣將后,英法又開始新的侵略行動了。而此時的清政府仍然把重點放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上,以至缺乏足夠的準備。(結合戰(zhàn)爭形勢圖,講述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和咸豐帝從圓明園逃往熱河行宮等)同學們都知道,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就是在英、法聯(lián)軍占領北京時被洗劫、焚毀的。(投影法國作家雨果的譴責):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夏宮(指圓明園),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一個勝利者把腰包塞滿,另一個趕緊效法把箱子全部裝得飽鼓鼓的;兩個人手挽著手,心滿意足地回到歐洲?!@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生:(觀看焚毀前的圓明園圖片和資料,再閱讀觀看第13頁所引英《泰晤士報》關于劫掠的報道,觀看焚毀后的遺跡,從而激發(fā)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
師:英法聯(lián)軍兵不血刃地占領北京城。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北京條約》又使中國喪失了哪些權益呢?(教師重點提示增開天津為商埠的危害)
生:(閱讀“條約”內容,對重點提示談出自己的看法)
師:天津是北京的門戶,增開為通商口岸,使侵略勢力滲透到統(tǒng)治中心附近。(引導學生對九龍司地方一區(qū)被割占與香港被英國殖民者逐步變?yōu)橹趁竦氐年P系加深認識)提出問題:準許華工出國又意味著什么?
生:(議論、發(fā)言,得出列強掠奪廉價勞動力的結論)
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權益,而大片領土也是在這期間被沙俄趁火打劫、強取豪奪走的。我們再來看看這段我們并不陌生的歷史。(板書下一個題目)
三、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生:(在教師引導下讀圖表)
師:(第14頁圖可制成復式投影片,按有關條約順序一一演示,教師用談話的方法,與學生共同理清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俄國通過哪些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哪些領土,領土面積分別是多少的基本史實)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俄國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機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一事實說明了什么?
生:(稍加思考,回答)
師:是的,使中國領土的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壞,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影響。最后,我們共同討論一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問題。(板書該題目)
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師:(引導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結論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幫助我們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分析結論,我們通過所掌握的史實進一步印證說明這個結論。
生:(學生發(fā)言列舉史實,教師加以概括)
師:(著重分析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和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這兩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戰(zhàn)爭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獲取了一系列的權益,認識到清政府的可利用價值;而清政府也在內憂外患的經驗教訓中發(fā)現(xiàn),可以依靠列強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起來,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開放、準許華工出國,使列強從更廣、更深的范圍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市場,便于他們的經濟侵略,使中國傳統(tǒng)經濟受到沖擊,中國經濟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從而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chuàng)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是重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zhàn)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fā)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zhàn)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fā)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侗本l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jié)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2)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zhàn)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chuàng)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xié)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赌暇l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xié)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guī)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锻麖B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zhàn)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zhàn)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zhàn)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yè)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fā),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zhàn)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鴉片戰(zhàn)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