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七年級地理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整理。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zhǔn)備的,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biāo)性!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整理”,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七年級地理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整理
一、世界海陸分布大勢:
1、海陸分布大勢: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海陸分布特點: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2、幾個基本地理事物
(1)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六塊大陸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亞歐大陸(世界面積最大)、北美洲大陸。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有:南極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最小)。
(2)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四面環(huán)水。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3)半島:陸地伸進(jìn)海洋的部分。三面環(huán)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世界最大的半島:亞洲的阿拉伯半島。
(4)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5)世界著名運河: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977139.cOM 高分范文網(wǎng)】
(1)大小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洲:歐洲、北美洲
(3)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洲:南極洲
(4)跨經(jīng)度最廣,緯度最高的洲:南極洲
(5)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亞洲、大洋洲。
2、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3、四大洋大小順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洋貫通。
精選閱讀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復(fù)習(xí)要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復(fù)習(xí)要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第二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海洋與陸地的比較: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大洲:(P29_圖2.6)
(共七個大洲)面積最大的是亞洲,最小的是大洋洲。(由大到?。簛喎潜蹦厦?,南極歐大洋)
全部在北半球
全部在南半球
東半球的主要大洲
西半球的主要大洲
歐洲、北美洲
南極洲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
北美洲、南美洲
3.主要洲界:
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非洲
南北美洲
亞洲和北美洲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白令海峽
4.大洋: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由大到?。禾笥”保?br>
全部在東半球
全部在北半球
跨經(jīng)度最廣的
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在右圖中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6.板塊學(xué)說的主要內(nèi)容: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各大板塊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P37_圖2.19)
7.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升高?(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對運動,二者相互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而且這種運動仍在繼續(xù),所以,珠穆朗瑪峰仍在上升。)(P39_圖2.22)
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rèn)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陸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海陸分布的特征,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陸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陸地占10%,海洋占90%),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總體說,陸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地球怎樣分,分成兩個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總是大于陸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其中有六個大塊和無數(shù)小塊陸地,面積較大的是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合起來叫大洲,伸進(jìn)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海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2.被赤道穿過的大陸: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
3.按面積排列七大洲的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4.各大洲分界線: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線: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大洋的狹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積大小排列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極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jīng)度最廣)
④太平洋被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環(huán)繞。
⑤南極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
⑥北冰洋被歐洲,北美洲,亞洲包圍。
⑦地跨寒溫?zé)崛龓У拇笾奘莵喼藓捅泵乐蕖?br>
⑧世界上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大洲是非洲,歐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德國科學(xué)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三.板塊的運動
1.魏格納在大陸漂移說中提出了地球“活動論”的觀點。
2.20世紀(jì)60年代,地球科學(xué)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3.六大板塊是: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4.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5.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洋與陸地》期中知識點總結(jié)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洋與陸地》期中知識點總結(jié)
第二章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識記P29圖2.6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畫圖:地理書第33頁圖2.6大洲的分布、圖2.7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
2、海陸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三葉蟲等:海——陸)、海平面升降(臺灣海峽看到人類活動痕跡:陸——海)、人類活動(荷蘭填海造陸:海——陸)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提出)2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個整體——分裂——分離——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guān)系。識記P37圖2.19
20世紀(jì)60年代地球科學(xué)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認(rèn)為:地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即歐亞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①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
b)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②阿爾卑斯山(歐洲):位于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于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qū)。
畫圖:地理書第42頁圖2.23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