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構建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9,探索分子構建的奧秘。
第三章探索分子構建的奧秘
一、指導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的內部規(guī)律,這是學生化學認知過程的一個必要趨勢。知道了金屬、非金屬、酸、堿、鹽,為什么它們有各自的特性呢?認識了鹵素單質及其有關化合物,為什么它們既有相似的性質,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呢?引導學生去探究物質、物質分子構建的奧秘,挺進到一個新的層面上去認識物質世界,不管是在知識、智能、情意方面,還是在技能、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本章學習中必須從微觀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結構。從宏觀到微觀,這是人類科學研究的一個飛躍。這是一個從宏觀物質的基本直觀性到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的轉變。讓學生經(jīng)受從宏觀到微觀,從形象到抽象,從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從普通語言到化學符號的一系列認知活動的轉變,從而可以充分發(fā)揮出本章知識教育的智力價值,以求得學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維等方面有更全面的發(fā)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質結構理論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的情境;而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必須有一個新的情境。作為一名教師,只要牢牢把握住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趨向穩(wěn)定的可能途徑,原子間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體的學習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猜測聯(lián)想,讓思維插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翅膀。同時在聯(lián)系物質、材料等有關調查觀察中,在證明化學鍵理論的金屬鈉與氯氣反應、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實驗設計中,又不乏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物質結構的判斷和有關化學用語的表達、模型的搭建和電子式的認識中,又有許多基本技能的訓練。若是在教材的基礎上稍作延伸,在豐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學鍵與能量的關系、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等專題上,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去解決問題,自然就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小課題了。
二、教育目標
⑴從了解物質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質的結構差異,并了解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識。理解氯化鈉、固體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銅、鐵的物質結構差異。知道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及金屬晶體及它們的典型性質,知道分子間作用力,認識電子式。
⑵在物質硬度差異的應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觀察分析中,在物質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原子趨向穩(wěn)定的途徑等的質疑討論中,在離子鍵、共價鍵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質差別等的探索討論中,在有關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繹討論中,在金屬具有有關特性的探究討論中,在化學鍵類型、晶體類型的歸納對比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演繹、推理、對比、歸納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各種類型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⑶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科學的息息相關,學生存、學生活,感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有關基本觀點和科學研究的成就,學負責、學創(chuàng)新,感受優(yōu)秀科學家的品質,學道德、學關心,在微觀世界的有關問題討論研究中,學合作、學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使學生在情感領域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
⑷學會從觀察和進行實驗比較物質的硬度,從有關原子結構判斷原子趨向穩(wěn)定的途徑和典型化學鍵的形成,以及觀察電子式、有關結構模型等技能。
⑸在鈉與氯氣、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實驗的設計完成中,培養(yǎng)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進行聯(lián)系的實踐和思維能力。在材料聯(lián)系生活的觀察調查中,提高實踐能力??梢跃蜕钪械牟牧稀⒒瘜W鍵與能量、晶體的結構與性質等作小課題進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
物質硬度差異的應用,離子鍵、共價鍵,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和金屬晶體。
對于物質硬度差異的應用,發(fā)動學生進行深入討論,集思廣益,見多便能識廣。
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則要進行剖析討論,經(jīng)思辨才深刻。
四類晶體則讓學生自己去整理、歸納、對比它們在構成、作用、性質上的有關差異,乃至作一些示意圖、作一些比喻,處處聯(lián)系物質實際是不難鞏固的。
⑵難點:
化學鍵,化學鍵的形成,金屬鍵,原子晶體與分子晶體的區(qū)別,金屬晶體,電子式。
化學鍵的概念內涵深刻,外延豐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討論。
化學鍵的形成的關鍵是其作用的本質,讓學生由表及里進行分析,要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產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統(tǒng)一,才能使學生內悟。所以切忌老師講述到“完美”。
金屬鍵與離子鍵、共價鍵相比,難在動態(tài)的自由電子,可結合金屬的特性來讓學生了解。
原子晶體和分子晶體中的不同作用,必須搞清楚是結構微粒之間的作用,不要把結構微粒內外的作用混淆一體,選取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作對比,部分也出于這一因素。初學時不宜把晶體內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詳細討論。
在電子式的學習討論中,注意區(qū)分好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區(qū)別,區(qū)分陰、陽離子的書寫的區(qū)別,把握形成共用電子對數(shù)目的判斷方法,把握成鍵前后電子數(shù)保持不變的原則,把重點放在正誤的判斷上。
三、課時安排
第一節(jié)金剛石是最硬的物質嗎?1課時
第二節(jié)原子是怎樣構建成分子大廈的?2課時
第三節(jié)形形色色的晶體2課時
第一節(jié)金剛石是最硬的物質嗎?
教學目標
了解物質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質硬度差異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質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鍵的種類
教學重點
物質硬度差異的主要原因,化學鍵的概念。
教學難點
化學鍵的概念
一、常見物質的硬度
奧地利物理學家摩斯把10種常見的礦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為10級。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長石⑦石英⑧黃玉⑨金剛砂⑩金剛石
問題:金剛石和石墨是同素異形體,為什么硬度差異這樣大?
金剛石和石墨一樣,都是由碳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異縣殊,是因為它們的原子結構完全不同。通過X光,可以看到,在金剛石晶體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間的四面體型的結構,它的每一個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邊形結構,片與片的結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剛石很稀少,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都在進行通過一定條件把石墨轉化為金剛石的嘗試,在攝氏1800度的高溫和7萬個大氣壓的條件下,人們終于將石墨變成了人造金剛石。今天,隨著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金鍘石已從單純的工藝原料,變?yōu)橹匾墓I(yè)材料。目前,金剛石年產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達1億克拉(20噸)以上。
如何鑒別鉆石的真假
鉆石由于價格昂貴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貨來獲利,有沒有迅速準確的方法將鉆石與形形色色的假鉆石區(qū)分開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種。
在敘述這些區(qū)分的方法之前,我們將鉆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質列一個表,以便看出它們之間在什么地方有區(qū)別:
在表中,將鉆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類:第一類包括立方氧化鋯、GGG等四種,它們的光學性質,即折光率和色散都與鉆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質體沒有雙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寶石成品外觀上與鉆石非常相似,為了區(qū)分,只有根據(jù)硬度、比重和導熱性;第二類包括鋯石、人造金紅石等四種,它們的成品外觀也與鉆石相似(但不如第一類),但因為都有很高的雙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顯的雙影,與鉆石容易區(qū)別。當然,它們的硬度、比重和導熱線,與鉆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類包括無色藍寶石、水晶等五種,它們的特點是折光率低,外觀與鉆石不夠相似。因此,在有條件時可以用折光儀測定它們的折光率。當測出折光率數(shù)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鉆石。當然,它們的硬度和導熱性,也與鉆石有很大的差別。
總起來看,鉆石與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有兩點,一是硬度,二是導熱性。因此,可以根據(jù)這兩種差別制造出儀器,用來迅速、準確地區(qū)別鉆石和所有的代用品或假冒品。
鉆石測定儀
導熱性指物質對于熱的傳導能力,凡導熱性強的物質,都能迅速傳送熱量,例如人們熟知的金屑銅、鋁等。當人們用手摸銅、鋁時,由于它們會將人手上的熱迅速傳開,因此感到這些金屬是“冰涼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導熱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溫熱的。
導熱性的強弱,可以用數(shù)字來表示,數(shù)字越大的導熱性越強,例如,銅的相對導熱性為0.927,鋁為0.485。由表可以看出鉆石的導熱性非常強,竟然超過了銅和鋁,相對導熱性高達1.6—4.8。而鉆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導熱性都比鉆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數(shù)代用品的導熱性都低于0.01,即比鉆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導熱性最差,競比鉆石低1000多倍。藍寶石雖然導熱性較高,可比鉆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幾十倍。
這樣,如果制造出一種儀器,能夠迅速測出寶石的導熱性,那區(qū)分真鉆石與假鉆石真是易如反掌了。這種儀器已經(jīng)有了,它的英文名稱叫做“DiamondMaster”,中文可以譯成“鉆石測定儀”。下圖是鉆石測定儀的照片。它的形狀像一個電表,外聯(lián)一根電線,電線前端像一支鋼筆,鋼筆頂端是“探頭”。使用時打開開關接通電源(一般用9v電池),將探頭與被測的寶石接觸(寶石事先須擦干凈,不能有油膩污垢),這時儀器上的指針就開始轉動,當轉動的偏角很大,超過儀器上標定的區(qū)域時,被測寶石就是真鉆石,如果指針的偏轉角很小,達不到標定的區(qū)域,那被測寶石就是假鉆石。
最簡單的鉆石測定儀,只能顯示出被測寶石是真鉆石還是假鉆石;構造復雜一些的鉆石測定儀,還可以估計出假鉆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廠家的不同,這種儀器有各種改進,例如取消了電線與指針,探頭裝在儀器突出的一個短管上,用不同顏色的發(fā)光二級管顯示測定結果,綠燈亮時表示真鉆石,紅燈亮時則為假鉆石等。
鉆石測定儀的體積很小,和一包香煙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裝中。
標準硬度計使用鉆石測定儀區(qū)分真假鉆石,當然很理想,可是這種儀器價格比較昂貴,我們可以用另一種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測試寶石的硬度。我們知道,鉆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質,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鉆石可以劃傷任何物質,可任何物質都不可能劃傷鉆石。根據(jù)這個原理,人們制造出了一種“標準硬度計”,這是一個大小為655523mhl的方盒,打開盒蓋后,里面鑲有4個標準硬度片,它們都經(jīng)過精密研磨,表面光潔如鏡。4片標準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別為6、7、8、9。
標準硬度計用于測定寶石的硬度。將要測定的寶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輕輕刻劃硬度6的標準片,然后用放大鏡觀察,如果標準片毫無傷痕,表示寶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測。如果標準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細線狀傷痕,表示寶石硬度高于6,應繼續(xù)刻劃7的標準片,如劃不動(無傷痕),表示寶石硬度在6—7之間(包括7)。如能劃傷,則繼續(xù)刻劃硬度8的標準片。如此下去,可將所有寶石的硬度分成五類,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之間(包括7);硬度在7—8之間(包括8);硬度在8—9之間(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標準硬度計測定鉆石真假極為方便,只要用寶石輕輕刻劃硬度為9的標準片,如能劃出傷痕,就是真鉆石,如劃不動,就是假鉆石。
刻劃硬度時,首先應將標準片表面擦拭干凈??虅潟r是否劃傷了,手感是不同的,劃不動時有“打滑”的感覺。
標準硬度計的構造簡單,價格也比較低廉。
二、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討論:原子是如何結合成分子的呢?
化學鍵的概念:分子或晶體中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的主要的強烈相互作用稱為化學鍵。
化學鍵的分類:根據(jù)形成化學鍵的形成方式,可以分為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
練習:
1.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方法是()
A.觀察外表B.測定密度C.在純氧中燃燒,檢驗燃燒產物D.測量硬度
2.石墨與金剛石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是()
A.顏色不同B.內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物質組成不同D.化學性質不同
3.下列物質中硬度最大的是()
A.玻璃B.巖石C.石墨D.金剛石
4.金剛石和石墨在氧氣里燃燒,它們的生成物是()
A.分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都是一氧化碳
C.都是二氧化碳D.分別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學鍵是一種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體中的原子間B構成物質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體中相鄰的原子之間D分子間
6.1985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種組成為的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的1個分子中含有60個原子B.它是一種新型化合物
C.它是一種共價化合物D.它是一種單質
7.金剛石可以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鉛筆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潤滑劑,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電極,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濾毒劑,是由于____________。
相關閱讀
高一必修一《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學案
高一必修一《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學案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內容是新課程人教版高中生物課本的第一課時,也就是說相當于傳統(tǒng)教材的緒論。因為學生們是首次接觸新課程教材,所以設計課堂教學時,既要給他們美好的憧憬,又要讓學生們熟悉他們自己課堂上常用的學習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新課程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節(jié)課內容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jié)之前的序。新教材以“科學家訪談”代序,是對傳統(tǒng)教科書緒論的突破。以《分子與細胞》為例,訪談的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鄒承魯教授。鄒承魯院士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與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因此,本課時起著新課導入的重要作用。
2、重點難點
教材通過介紹鄒承魯院士的工作,比較了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闡述了學習、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義,解決了“學什么”和“為什么學”的問題,這些是本課時的重點。
“訪談”既涉及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也涉及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給學生多方面的啟迪,盡量讓他們領悟應該“怎樣學”科學是本課時的難點。
學情分析
因為本地區(qū)初三一年無生物課,所以高一上生物課,學生感覺有點陌生。心理學告訴我們,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它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往往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所以高一首堂生物課至關重要。本課時一是內容少,二是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鑒于這些原因,我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既通過穿插課前資料收集、課堂設置問題情境、小組討論和歸納,來滲透新課程基本理念,又設計有漂亮的多媒體畫面,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良好的課堂第一印象,未來更好調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記住鄒承魯院士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比較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了解人工蛋白質合成的重要意義。
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方法以及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記住鄒承魯院士最想對高中生說的話。
能力目標
通過布置課前資料收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
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小組討論和歸納,讓學生熟悉他們自己課堂上常用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究、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鄒承魯院士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的熱情,讓他們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的志向。
通過課程中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的踐行,進一步體會科學家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精神的重要性。
教學策略
(一)教法設計
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一年未學生物學的實際,本課時主要讓學生熟悉他們自己課堂上常用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許久未學生物學,所以導入新課是關鍵的第一步設計。既要有跨越式的承上啟下的知識設問,又要有引起興趣的多媒體動畫。我提問,萬物蒼生之生命精彩最早源于什么環(huán)境(有動畫)?能表現(xiàn)出生命特征的最小結構單位是什么?其中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什么?這些提問起到了良好的導入作用,自然而然地將話題轉到蛋白質等知識點上了,也就和鄒承魯院士的工作掛上了鉤。為培養(yǎng)學生對概念進行比較和梳理的能力,我采用先閱讀,后歸納的設計,將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比較得一清二楚。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我對“訪談”中的多個問題進行了分組討論。為了討論有的放矢,我事先列出了閱讀和討論提綱。而事先布置的課前資料收集,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同時,又再一次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至此,學生對常規(guī)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就意謂著有一個成功的開始。
(二)學法設計
本課時通過師生提問對答導入新課。采用先出示閱讀和討論提綱,后閱讀,比較,歸納的方法,使學生有目的地學習“訪談”,即學生全體得到了自主學習的鍛煉。分組討論的時候,有辨析,有爭論,有研討,學生在參與意識和合作及探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強大的鍛煉。而事先布置的課前資料收集,又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又有了提升。另外,關于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比較抽象,學生一時半會兒難以深入理解。但是,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在以后的學習中注意多多體會。最后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再次強化“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這些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也得到了全面地滲透。
(三)媒體選擇
1、多媒體課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內有原始生命起源的動畫)
2、結晶牛胰島素的模型一個
教學程序
利用課件,全新視覺動畫展示,引入新課。
引出所學的知識和所要“訪談”的人物。
(一)流程圖
教師事先擬好討論提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中心發(fā)言人闡述小組討論的結果,然后教師引導。
部分學生介紹生命科學最新進展,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事先收集匯總的相關總資料,激發(fā)興趣。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小結,強化“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
高一化學必修一《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滬科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化學必修一《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滬科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化學必修一《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滬科版)
一、化學鍵
1、分子或晶體中直接相鄰的微粒之間主要的強烈相互作用叫化學鍵,包括離子鍵、共價鍵和金屬鍵,實質是微粒間的靜電作用。
2、三種化學鍵的比較
滬科版高一化學必修一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
3、極性鍵與非極性鍵
滬科版高一化學必修一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
二、離子化合物
1、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化學式表示組成陰、陽離子的個數(shù)之比。
2、電子式書寫:
(1)原子的電子式:一般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寫在元素符號的上、下、左、右四個位置上,每個方向不能超過2個電子。如:、。
(2)簡單陽離子的電子式:簡單陽離子是失去最外層電子后形成的,所以電子式即為離子符號。
(3)簡單陰離子的電子式:簡單陰離子因為得到電子,最外層一般達到穩(wěn)定結構,所以這些電子都應畫出,并將符號用"[]"括上,右上角標出所帶的電荷數(shù)。
(4)復雜陰、陽離子的電子式:復雜陰、陽離子要標明電子,并用"[]"括起來,右上角標出"+""-"電荷數(shù)。如:銨根離子、氫氧根離子。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分別畫出陰、陽離子的電子式,原則上把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子式按比例組合,讓陰、陽離子間隔排列,注意相同離子不能合并。
(6)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為原子的電子式并用彎箭頭表示電子得失,形成之后為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
三.共價化合物
1、不同原子之間以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其化學式就是分子式。
2、電子式:書寫時將共用電子對畫在兩原子之間,每個原子的未成對電子和孤對電子也應畫出。
3、共價化合物或非金屬單質的形成過程:基本同離子化合物,但不要再畫彎箭頭,并且"→"之后為共價化合物或非金屬單質的電子式。如:
HCl:Cl2:
4、結構式:用短線將分子中各原子連接,以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排列順序和結合方式。
如:O=C=O、N≡N。
四.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極性分子:分子中電荷的空間分布不對稱,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在電場中會受影響。
非極性分子:分子中電荷的空間分布對稱,正、負電荷重心重合,在電場中不會受影響。
五.分子間作用力與氫鍵
1、分子間作用力也叫范德華力,比化學鍵鍵能要小得多,對物質的化學性質沒有影響。對于分子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來說,范德華力一般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增強,表現(xiàn)為熔、沸點的升高。
2、在研究氧族元素的氫化物時發(fā)現(xiàn),水的相對分子質量最小,沸點卻最高。這是因為氫氧鍵極性很強,共用電子對強烈偏向氧原子,使氫原子帶有部分正電荷,與相鄰水分子中帶部分負電荷的氧原子產生靜電作用。這種作用稱為氫鍵。
揭示物質結構的奧秘
教學時間第十五周5月28日本模塊第1課時
教學
課題專題專題1揭示物質結構的奧秘
單元第一單元揭示物質結構的奧秘
節(jié)題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2.了解研究物質結構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豐富物質結構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從科學家探索物質構成奧秘的史實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教學難點了解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教學方法探究講練結合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
[回述]
一、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閱讀]教材P(2~3)——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交流與討論]
3.是誰最早提出科學的原子概念?人們通常稱的原子之父又是誰?
4.原子學說的基本要點是什么?它能否解釋“1體積的氯氣和1體積的氫氣生成2體積的氯化氫”?試分析原子學說缺陷所在。
5.是誰最早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原子分子論的基本要點是什么?基本要點是什么?
6.俄國化學家________________總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______的變化而呈現(xiàn)周期性變的化。他排出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包含_____種元素。元素周期律從理論上指導了化學元素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
7.19世紀中葉以后,對有機物認識有何進展?
8.物理學上的那些重大發(fā)現(xiàn)提供了分析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的理論基礎?
9.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結構的實驗方法有何發(fā)展?
10.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建立在_______的基礎上的,最有影響的兩位物理學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是通過______實驗提出原子結構的有核模型,后者研究了______________后,大膽地引入量子論觀點,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
11.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歷史說明了什么科學道理
討論
【討論后口述】
教
學
過
程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
教
學
過
程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
閱讀]教材P(4~6)
[思考、交流、討論]
1.碳的四種同素異形體在性質和用途上有極大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教材P(5)“交流與討論”
3.教材P(6)“交流與討論”
4.試總結研究物質結構的意義。
(小結)知道物質結構認識探索史
作業(yè):P1-6
板書計劃專題1提示物質結構的奧秘
一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二研究物質結構的意義
反饋以自學為主
分子的性質
2.3分子的性質第4課時溶解性、手性、無機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學案(人教版選修3)
[目標要求] 1.掌握物質溶解性及其影響因素。2.知道分子手性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系。3.掌握無機含氧酸酸性的判斷方法。
一、溶解性
1.“相似相溶”規(guī)律
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于________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于________溶劑。
2.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1)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2)從分子結構的角度有相似相溶規(guī)律。
(3)如果溶質與溶劑之間能形成________,則溶解度增大,且________作用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4)溶質與水發(fā)生反應時可________其溶解度,如SO2與H2O反應生成H2SO3,NH3與H2O反應生成NH3H2O等。
(5)相似相溶原理還適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性,如CH3CH2OH中的____________與H2O中的____________相似,乙醇能與H2O互溶,而CH3CH2CH2CH2CH2OH中烴基較大,其中的-OH跟水分子中的-OH相似的因素小得多,因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顯減小。
二、手性
1.手性異構體
具有完全相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一對分子,如同__________________互為________,卻在三維空間里____________,互稱手性異構體。
2.手性分子
有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三、無機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無機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無機含氧酸分子之所以能顯示酸性,是因為其分子中含有-OH,而-OH上的________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夠解離出________而顯示一定的酸性。
2.無機含氧酸酸性的比較
無機含氧酸的通式可寫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則n值越大,R的正電性越________,導致R—O—H中O的電子向________偏移的程度越大,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____電離出H+,酸性越____。如酸性:
HClO____HClO2____HClO3____HClO4,HNO2____HNO3,H2SO3____H2SO4等。
1.HCl比CH4在水中的溶解度()
A.大B.小
C.一樣D.無法確定
2.下列事實不能用氫鍵的知識來解釋的是()
A.乙醇可以與水以任意比互溶
B.HF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C.醇中的羥基數(shù)目越多,該物質就越易溶于水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3.下列分子中,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是()
4.判斷含氧酸酸性強弱的一條規(guī)律是:在含氧酸分子中非羥基氧原子數(shù)越多,酸性越強;非羥基氧原子數(shù)越少,酸性越弱。例如:
含氧酸分子式非羥基氧原子數(shù)酸性
HClO0極弱
H3PO41中強
HNO32強
HClO43最強
若已知亞磷酸(H3PO3)是中強酸,亞砷酸(H3AsO3)是極弱酸,試寫出H3PO3、H3AsO3的結構簡式。
參考答案
基礎落實
一、
1.非極性 極性
2.(1)溫度 壓強 (3)氫鍵 氫鍵 (4)增大
(5)分子結構?。璒H?。璒H
二、
1.組成 原子排列 左手與右手一樣 鏡像 不能重疊
2.手性異構體
三、
1.H原子 H+
2.(HO)mROn 高 R 易 強
課堂練習
1.A 2.D
3.B [如果一個碳原子連接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這樣的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B選項中的物質不含這樣的碳原子。]
4.
解析 根據(jù)亞磷酸(H3PO3)是中弱酸,結合信息可得到亞磷酸分子中有一個非羥基氧和兩個羥基氧與中心原子磷原子相連,剩余的原子直接與中心原子磷原子相連,同理可推出亞砷酸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