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高一語文下冊《故都的秋》知識點匯總。
高一語文下冊《故都的秋》知識點匯總
1.文章主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文章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huán)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3.寫作特點:情景交融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扒濉薄办o”,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扒濉薄办o”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fā)內心感受為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www.lvshijia.net
相關知識
高一語文《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改寫天凈沙篇一:高一語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在秋景中寄托的“清”、“靜”、“悲涼”的情感。
2、感受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和摯愛,進而理解郁達夫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色——強烈的主觀色彩。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語言品味,體會“情”與“景”、“形”與“神”相輔相成
的關系。
4、對作者的審美情趣有一些了解。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有很多詠秋、贊秋、嘆秋的經典詩文?!耙延X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紅樓夢》里林黛玉寫的《秋窗風雨夕》)的悲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昂揚,“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暢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的傷感。秋是四季中意蘊最豐富的季節(jié),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的呢,寄寓著他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首先來讀課文。
配樂,老師選讀一段。然后請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各選一段。再全班齊讀一兩段。
問:初讀課文,你覺得郁達夫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可能會答出憂郁、細膩、閑適等等,這是一種粗淺的感覺,先不否定同學們的某些說法。)
二、品讀課文,概括要點。
言為心聲,佳作是從作者生命的根里流出來的,而非嚷出來、喊出來的,披文入情,我們得通過他的文字,走進一個別樣的郁達夫。請用文章語言概括北國秋天與南國秋天的特點,思考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文眼)
南國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通過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二者對比,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從結構上說,首尾呼應。
3-11段文章集中寫故都的秋,描繪了五幅圖畫,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秋果奇景。(用詞典雅者、符合意境者為佳)
三、研讀3-11段。
通過品味語言,來觸摸作者,并體會作者創(chuàng)設的獨特意境。
清晨靜觀圖(看看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哪些修飾詞。)
天很高很高的碧綠的給人一種明凈高爽、毫無纖塵之感清
鴿聲以聲寫靜(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南朝詩人王籍)“靜”
日光一絲一絲漏下來的陽光本是溫暖的,作者卻讓它多了幾分冷落和蕭條“靜”
濃茶濃厚的苦味
房屋殘破歷史滄桑感、沉重感這是故都,歷史漫長,這種積淀,不一定在眾所周知的名勝古跡中,破舊的民居中也能體悟出來
藍朵作者欣賞的是冷色調,是淡雅之美
秋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與凄涼悲涼
泡碗苦濃茶,細數日光,靜對藍朵,這是一個怎樣的郁達夫?
清閑落寞、深沉淡泊、細膩憂郁。
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郁達夫(1896-1945),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三歲喪父,17歲隨長兄赴日留學,十年的異國生活,他飽受屈辱和歧視,但也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忱,代表作《沉淪》就表現了受壓迫的留學生的苦悶與彷徨。1923年在北大任教。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作品。1926年到上海,1930年發(fā)起成立左翼作家聯盟,由于民國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如止水似的文學?!彼淖髌凤L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
從材料中可以把握到要點:1、郁達夫命運坎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2、性格方面抑郁善感。3、作家的文藝觀“靜的文學”。作者描寫的秋景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還是他對整個人生的感悟。
總結:一碗濃茶,一方青天,一聲聲鴿鳴,一絲絲漏光,一朵朵牽?;ǎ瑹o不突出深沉、淡泊、寧靜。作者用景物將“清”、“靜”、“悲涼”的情境自然地呈現出?!耙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作者“心中有秋”,所以筆下的秋才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
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達手法。人們也常說常說“以景顯情”、“以情馭景”。
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繪來抒發(fā)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于景:將感情融匯在景物中來抒發(fā)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一種方法,就是沒有直接點出感情,借景抒情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把情與景分開寫??梢韵葘懢?,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寫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來寫。另一種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種寫法,不必添加任何詞語,我們就可以從作者描繪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把它藏在景中,像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把自然閑適之情藏于景中。
落蕊輕掃圖(寫景角度以及意境)
花鋪滿地,掃帚絲紋,是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樹下輕掃,是聽覺感受(仿佛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反襯出故都的寂靜)。
這段營造的意境是怎樣的?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熬场笔蔷辰纾欠諊?,是情調。
作者形容自己的感受和潛意識的詞語是:細膩、清閑、落寞(悲涼)。后兩個詞就可以形容意境。
秋色清,秋聲靜,而秋味悲涼。如果說“清”和“靜”帶有一些主觀色彩,但更以描述景物客觀特點為主,“悲涼”就完全是帶有主觀色彩的一個詞了。
這幅圖畫使你聯想到了什么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
郁達夫有怎樣獨特的審美觀?
他所欣賞的,不是長在樹上的生氣勃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種落蕊”,這就把前面對于秋草樸素的雅趣引向更為深刻的境界,生命衰亡的跡象,也很動人,這種動人之處,要非常細致的的心靈才能感受到。早晨起來,發(fā)現滿地槐樹的落蕊,一般人是沒有感覺的,不但視覺如此(顏色形狀不起眼),聽覺也如此(聲音也沒有),嗅覺也一樣(氣味也沒
有);但是,作者把“腳踩上去”,竟有了“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內心歡愉的體驗,這是一種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敗,產生悲涼深邃的感觸,這也是一種美的感受。
悲涼、悲哀是不是一種美?(可以從音樂和詩歌中舉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邊落木蕭蕭下”)
日本傳統(tǒng)中的“幽玄”、“物哀”說?!坝男背缟小坝嗲椤保鲝埣澎o、深遠、微妙、恬淡等。說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一種情緒?!拔锇А钡淖罡叱删蜑椤对词衔镎Z》,又如《伊豆的舞女》,也表現了這種美學主張。
其實悲也是一種美麗的情感,是一種厚重而深刻的情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因素。哀最容易讓人產生敏銳的才情。深沉的憂思比膚淺的快樂更值得回味。當然我們不鼓勵感傷和悲哀,但學會觸摸悲哀、正視悲涼,對形成豐富的人格,提高審美能力,也是很有意義的。
(放一段短片,欣賞秋之美)
請在下列三幅圖中找尋故都秋的清、凈、悲涼。
色青布淡綠微黃清冷,與之前的藍朵、落槐色調一致
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微嘆的人聲寂靜與落寞與之前的鴿聲、帚聲一致
味(境)悲涼(衰弱、凄冷、蕭索)
難點:“天可真涼了”,不談國事,但國事之衰也似能品出?!岸褡R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作者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汪曾祺在《胡同文化》說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四、其它
1、根據我們對郁達夫生平以及其審美情趣的了解,請說說第3段中“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倒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所蘊含的美。
蘆花樸素,柳影淡淡,蟲唱是野趣,鐘聲悠遠古老。反映了作者對“靜”及對淡雅之美的追求。
2、作者又為何不去寫蘆花、柳影等,卻寫了尋常的秋草、秋雨、秋蟲、秋果呢?小處有秋味,歷史遺留的文化神韻已存在于故都的大街小巷之中。
3、為何作者擬題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故”有眷戀之意,暗含文化底蘊,“秋”確定描寫的內容,這個題目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在向往、眷戀之外,流露出憂郁孤獨之意。
4、為何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更顯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由記敘描寫到議論,由情景到理,進一步贊頌了故都的秋。
秋士(自然之秋,人生之秋見注釋),郁達夫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悲秋”的血脈,例如馬致遠《天凈沙》,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
5、課文倒數第二段比喻、對比的運用及作用。從濃烈、充實、深長、厚重的角度,生動
說明北國秋天色彩濃烈、回味雋永的特點。
6、五幅畫面從表面上看是無序的,不是時間、空間順序,也不是邏輯順序,這恰恰體
現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把這五幅畫面連接起來的“神”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注音:著單衣潭柘寺一椽落蕊廿四橋馴鴿
夾(jia兩層之間的衣物,如夾襖、家被;其余讀jia)一個人夾在夾襖
五、《故都的秋》拓展資料
秋頌
羅蘭(臺灣作家)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并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艷麗的凄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酡紅所懾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后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里,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人尋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閑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于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jié)就是季節(jié),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與,不必留連。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包c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么可憂心、可緊張、可執(zhí)著?!鞍翚⑷碎g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鼻锞褪侨绱说囊粔m不染。
“閑云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凈的天宇間,那一抹白云,當得起一個“閑”字。野鶴的美,淡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伴e”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并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明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jié),是收獲的季節(jié),是充實的季節(jié),卻是淡泊的季節(jié)。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對比兩文異同。同:開篇揭示文眼,選取了五幅典型圖畫,都有議論性文字,由趣到理有了提升。都賦予“秋”以閑適的特點。
異:清、靜人皆能品,但“悲涼”則屬郁達夫一人,課文的主觀色彩更濃,。對色彩的選擇也不同。
神
板書:總起對北國之秋的感受
對南國之秋的感受
分寫清晨靜觀抒發(fā)神往眷戀之情
落蕊輕掃流露憂思落寞之感
秋蟬殘鳴形寓情于景
秋雨話涼情景交融
秋棗奇景
總寫對比南國北國之秋
直抒熱愛癡迷之情
故都的秋改寫天凈沙篇二:《故都的秋》
在詩文的世界里徜徉――我教《故都的秋》
眾所周知,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聲情并茂、辭意雙美的佳作,為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在教學中嘗試將課文的分析、理解與學生所喜歡的詩歌相結合:導語設計、引導提問、課堂小結均穿插了大量的古典和現代詩歌;課文語段分析、畫面作結則引導學生自擬詩句進行有益的嘗試。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堂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F將《故都的秋》授課過程摘錄如下:
一、導語: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于是,便產生了王實甫“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劉禹錫“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高歌;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的纏綿;毛潤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達到了這種極致而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樣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初讀課文,理清行文脈落。
1、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么特點?“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句話也是的文眼。
2、作者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描寫了五幅畫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勝景。
3、假如你就是一位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鏡、穿一襲長袍的郁達夫。面對如此五幅秋光圖,你的心頭會油然而生一種什么感覺?
悲涼,清靜
4、此情此景,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我們一起來背一下,好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p>
是啊,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天凈沙秋思》這首詞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而雖沒有古典詩詞那樣凝煉的語言,卻以同樣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極富個性色彩的韻味。
三、具體分析五幅秋景圖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那么,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這幾幅秋景的呢?讓我們隨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
這里,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爬著五顏六色的牽?;?;天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藍朵,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這里,故都之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
提問:從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主觀感情色彩”?
這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秋晨生活場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
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葉縫間漏下來的光縷的數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牛花的藍朵。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于“皇城人?!敝?,于“一椽破屋”獨居,明顯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之中難免又有些“孤單”之感,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靜對秋光、秋花,顯然更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交織的情懷。
二)秋槐落蕊
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一片段,這也是故都秋天的清晨之景,大家就隨著女同學的聲音一起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1、落蕊滿地,幽人徘徊,尋尋覓覓為何事?
思考自然之秋與人生之秋??v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卻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寂寞!
2、從這幅“落蕊圖”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于秋之落葉,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闊景象,在曹雪芹筆下是“秋花慘淡秋草黃”的荒涼情景,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鼻都無從把握,只有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出的“鋪得滿地”的落蕊,讀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細膩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悸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情懷的自然流露。
3、仿照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對課文一、二兩幅畫面進行藝術概括。
提示:破屋濃茶小院,漏光鴿聲碧天,秋草藍花殘垣,落蕊鋪地,斷腸人在故都。
三)秋蟬殘鳴
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而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而且還都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此境,其寂寞又豈止一個“愁”字了得。
閱讀體味本畫面,試用詩句加以點評。
提示:秋到故都蟬聲起,殘聲凄凄處處啼。
四)秋雨話涼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這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1、畫面要點概括:
(1)北國秋雨的特點:奇、有味、像樣。
(2)“奇”在何處:天陰風來雨下,雨過云卷天晴,正所謂來去匆匆。
(3)一層秋雨一層涼,用人物的活動來烘托秋雨的韻味。
(4)突出北國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樣,給人們帶來了樂趣,同時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獨感。
2、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
在一層秋雨過后,兩個都市閑人從故都的秋景中走出來,眉目已被忽略,但卻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那“咬著煙管”的舉止里,那“緩慢悠閑”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閑”字來,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而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
3、文中至此已寫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
慢悠閑”的人聲,寫了這么多聲音,大家有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感覺嗎?為什么?
無。如果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怎能聽見馴鴿飛翔的聲音?又怎能將息利索落的雨聲納于耳畔?又怎能對都市閑人的寒喧聲聽得如此清晰?這里作者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以聲音反襯故都的寂靜和自己的孤獨,凄冷。這正達到了王籍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斑@次第,又怎一個‘靜’字了得!”
4、點撥:
辛棄疾有詞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氣轉涼了,一年也就快走到盡頭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就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里話秋涼,言外之意是感嘆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
5、請用詩句作結。
提示:風飄秋雨云卷晴,街頭閑人著衣忙。
借問游子何處去?秋雨京音話凄涼。
五)秋果勝景
1、寫北方果樹處處都是。
2、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樹中,重點寫的是什么,為什么?
重點寫的是秋天的棗樹。勝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達作者對故都金秋的熱愛和留戀。
3、秋果勝景中,為何又出現了北風黃塵?
用北風黃塵反襯秋果奇景,在對故都金秋的熱愛眷戀中還表達出一種悲涼感:因為紅棗之后,風來冬到,好景不長。
4、請用詩文描繪“秋果圖”。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濃,綠淡微黃總相宜??皯n西風黃塵起,扯下金妝遮灰衣。
小結:《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四、拓展練習
1、我們不妨來找一下,在作家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尋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京韻的互答聲中
2、讀至此,你說作者飽嘗到了故都怎樣別具一格的秋“味”?
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開的有“味”,因為它多藍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眾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
那蟬叫得有“味”,因為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
那風刮得有“味”,因為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閑人侃得有“味”,因為那方言合轍而美妙,落寞感傷卻又韻味十足。
五、結束語
1、詩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一詩中寫道:“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美麗的思想?!蔽覀儊砜纯?,在《故都的秋》這條深沉的底蘊豐厚的河流的兩岸,蕩漾著郁達夫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
2、一切景語皆情語?!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呢?
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觀方面:1)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2)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秀麗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3)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正是寫于此時,所以他眼中的景無不是內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不寫不休。
3、我們說《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會對它愛不能釋,沉浸其中,也“清、靜、悲涼”起來,“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不會的。為什么?
因為產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并沒有沉淪,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依然表達了自己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他毅然投入到戰(zhàn)斗的洪流中,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于蘇門答臘。50年代,郁達夫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由此,我們聯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y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y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這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先生,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自己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無愧于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自己優(yōu)美的文字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其滾滾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多少做人與作文的營養(yǎng)啊!
六、布置作業(yè):
借鑒《故都的秋》的寫法,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故都的秋改寫天凈沙篇三:故都的秋詳解
《故都的秋》詳解1
一、直擊題旨
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那個時代,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二、探尋思路
全文按?總——分——總?結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總寫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從記敘和議論兩個方面寫古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記敘方面:根據?清靜悲涼?三個特點逐一描繪古都自然風物。議論方面:從喻理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北國之秋。第三部分(13、14段)總括全文,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對故都的無比眷戀之情。
三、質疑問難
問:作家所描寫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獨特之處?想想為什么對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獨鐘?
答:作家不寫故都的皇家宮殿和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的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的
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園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他的審美眼光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
問:?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可為什么用在贊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答:30年代的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食無所安。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因此,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情緒。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動蕩風云的投射,寫出的是那個時代的感傷與悲涼。?清靜?是大多數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寫得出來的,未必見得奇妙,?悲涼?與秋之?清靜?有聯系而并無必然聯系,這種?悲涼?,更多的是他的主觀感受,恐怕也只有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而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體驗得到,才表現得如此細膩而深刻。
問:本篇引用?都市閑人?的對話的用意何在?
答:秋雨過后,兩個都市閑人穿這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咬著煙管?的舉止,?緩慢悠閑?的聲調,不難品出一個?閑?
字;從彼此的嘆答中,讓我們感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彼此在這種強調所喚起的有一定社會內容的落寞和感傷中。作者用這種京腔京調的平民人物來豐富自然風物,突出北國之秋的深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意識以及由此決定的獨特的審美眼光。
《故都的秋》課文全解
一、課文背景知識
1.秋天是一個意蘊比較豐厚的季節(jié),有著?比人類更古老的風光?(梁小斌語)。因此,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把秋天作為自己抒懷的對象。在不同的作家筆下,秋呈現著不同的臉孔。比方說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是一種肅殺、蕭瑟之秋;毛潤之的?獨立寒秋?,是一種遼闊、豪壯之秋;又有李白?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暢快;辛棄疾的?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以及秋瑾?秋雨秋風愁煞人?的悲愁。為什么不同作家筆下,秋有著不同的韻味?這就需要我們作具體分析。
2.是現代散文史上描寫秋天的著名篇章。請你認真閱讀課文,想一想寫的是什么地方的秋天?選取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哪些特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請你帶著感情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會文章的獨特色彩、獨特韻味、獨特情感,進而體會作者是如何能把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心世界的主觀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做到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
二、重點難點講解
1.基礎知識
①作家作品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現代著名小
說家、散文家。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愛國熱忱。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先后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后流亡到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斗爭。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7卷)、《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集》和《郁達夫選集》等。
②寫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民國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意將行動和平時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引自郁達夫《住所的話》)在這二三年間,郁達夫的確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
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一)》,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
2、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聯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稿“形”與“神”的關系。
4、根據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教學重點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2、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教學過程
一、 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扒铩苯沂玖吮疚牡拿鑼懡嵌?。全題點出地點和節(jié)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氨眹那?,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二、 作者及時代背景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寫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俺吠说诫[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闭_地認識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的秋”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yōu)美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三、 課文結構
(指導學生作疏理全文結構的訓練)
先依據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 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 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牽?;?/p>
槐樹落蕊而知秋 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 秋蟬殘鳴而報秋 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四、 組織學生討論幾個問題。
1、 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明確:
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3、 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
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 如何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
明確: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交外困的現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章是怎樣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舉例說明。
明確: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背景;地面上,爬著五顏六色的牽牛花;天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這里靜中有動,繪聲繪色,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但是,畫面上籠上了一層作家內心的主觀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牽牛藥的藍朵”,而且認為牽牛花是“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作家內心的孤獨、冷靜與淡淡的悲涼。畫面中底色都是青藍灰白等“冷色”,“馴鴿的飛聲”反襯出秋晨的寂靜。由此可見,這段文字能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與“景”達到完善的交融與統(tǒng)一。
6、文中寫“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
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五、 鑒賞要點
1、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 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里,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了優(yōu)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3、 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課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是通過選擇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刻畫的。比如寫北國槐樹娜 一段,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皰呓值脑跇溆跋乱魂噿吆蟆睅拙?,給人以清靜悠閑的感覺。“潛意識水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這些都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在描寫某個事物的時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它更鮮明更突出地顯現出來。文中寫到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人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
[板書]
感受:清 靜 悲涼
對北國之秋的
1、總起 向往:飽嘗、秋味
江南之秋 看不飽、嘗不透、玩不足
(對比、襯托)
①清晨院中所見的景象
②槐樹的落蕊 繪秋:清、靜 抒發(fā)了贊美、眷念
記敘 ③秋蟬的殘聲 悲涼 故都自然風物的真
④秋雨話秋涼 情,流露出深遠的
2、分寫 ⑤秋樹的奇景 憂思和孤獨感
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 深
議論 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 ↓
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 化
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3、 總括 (呼應、對比)
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呼應)
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三)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三)”,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用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引入
1、題意講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文章圍繞“秋”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2、關于作者及其背景:
是郁達夫1934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國x黨白色恐怖的威協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即使偶有創(chuàng)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左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
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
“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弱蕭條
2、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扒鍍簟笔潜眹锏目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構上說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說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組討論,選取一名發(fā)言。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出并體會課文的“清、靜、悲涼”的意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復習引入──散文的有關知識
二、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這種清凈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都集中體現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樣的景物來表現這種沉靜、悲涼的心緒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并闡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討論后分析:
⑴ 3段:作者為什么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著力去描寫家家戶戶到處可見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
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襯的手法“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牽?;ā耙运{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牽?;?。
4段:槐樹落蕊而知秋。
此處點明“細膩”、“清閑”、“落寞”三詞。體現文章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清”、“靜”、“悲涼”之特點。
5段:秋蟬殘鳴而報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棗樹秋色之奇觀。
2、除以上敘述描寫了秋景外,作者還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寫秋。哪里是集中的議論部分?
明確: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p>
末尾兩段從結構上看是總說(總括)部分。
4、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qū)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5、為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不是對比或類比。(學生旁注在書上)
6、全文結構圖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著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三、小結和作業(yè)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摯愛之情。
從寫作上看,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表現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連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筆觸點到的,有南北不同景點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們之間更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能相提并論。材料組織也不講求時間的和空間的順序。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和“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
“緣情寫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課外作業(yè):借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家鄉(xiāng)的 》的散文。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 客觀實境秋景的描繪秋味 (五種)故都秋之美
靜
悲涼 主觀情感秋關系議論沉郁、寡淡心緒
形散而神不散
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高一語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練習題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語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練習題”,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練習題《故都的秋》同步練習
一.語言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歧(zhī)韻?一椽(yuán)?嘶(sī)叫?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欖(lǎn)?落寞(mò)
C.普陀(tuó)山?房檁(lǐn)?陪襯(chèn)夾襖(ǎo)
D.廿(niàn)四橋著(zhuó)衣混沌(dùn)?橢(tuǒ)圓
【解析】A項“歧”讀qí;“椽”讀chuán。
【答案】A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姿態(tài)賞玩即使黃城人海
B.細膩清閑啼唱塵沙灰土
C.田圓深沉嚴厲不能自已
D.蓑弱悠閑陶然回味不永
【解析】A、黃—皇C、圓—園?D、蓑—衰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B.“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C.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
D.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
【解析】D項,“等等”與省略號不能同時并用。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位于眉山市的“三蘇祠”園內廊廡相連,池沼掩映,竹木參天,殿宇軒敞,極具南國流風遺韻。
B.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為了讓觀眾不錯過每場比賽的觀看時間,首都各大報紙屆時將特別登出轉播時間表,人們可以按圖索驥。
C.迎面一聲招呼,回頭一個微笑,其實溫暖早就在我身邊了。只是它像水氣一樣融入了我的生活,渾然天成而不覺了。
D.“木馬”“熊貓燒香”等網絡新病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威脅著計算機的安全,也考驗著你的心理素質。
【解析】流風遺韻:指前代流傳下來的風俗、韻事。按圖索驥:按線索尋找,也喻辦事機械死板。渾然天成:形容詩文結構嚴謹自然,用詞運典毫無斧鑿痕跡,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應為“渾然一體”。雨后春筍:比喻大量涌現,蓬勃發(fā)展的新生事物。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廣告招標活動已塵埃落定,寶潔公司以3.49億元的天價蟬聯了央視廣告標王的寶座。
C.這些大分子會在腸胃里聚集沉淀,從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腹脹、溏便、食欲不振。
D.書寫雜亂的藥方,連權威專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來絕對是天書。
【解析】B搭配不當,“寶座”改為“稱號”。C成分殘缺,最后加“等癥狀”。D不合邏輯,“普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