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05七年級歷史下第10課元朝的統(tǒng)一教案(川教版)。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第10課元朝的統(tǒng)一教案(川教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第10課元朝的統(tǒng)一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元朝統(tǒng)一全國,文天祥抗元,慷慨就義。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檢司的基本情況。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能力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元朝民族融合的講述,啟發(fā)學生認識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tǒng)一的條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由此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文天祥抗元斗爭事跡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行省制度、西藏和臺灣問題的學習,加強對祖國統(tǒng)一的認
行省制度的設置和民族融合的發(fā)展。
如何認識元朝統(tǒng)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本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有:學生分組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新課: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為以后元朝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有重大影響。元朝又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tǒng)一的政權,元朝是怎樣滅南宋實現統(tǒng)一的呢?它采取什么措施加強統(tǒng)治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教師:1、看書P57頁想一想南宋滅亡的原因。
學生:忽必烈調動軍隊全力攻宋時,南宋恭帝年僅四歲,大權掌握在貪鄙無能的輔佐大臣賈似道手中,朝廷政治十分腐敗。在元軍的大舉進攻下,宋軍不堪一擊。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1279年,南宋的殘余勢力被最后消滅。
教師:2、說說文天祥的抗元斗爭的情況
學生:元軍南下進攻臨安時,文天祥組織軍隊抗元,他兵敗被俘,囚禁在大都,始終堅貞不屈,表現出崇高氣節(jié),最后被殺害。
教師:3、有人認為文天祥是愚忠,有人認為他不識時務。假如你是當時的文天祥,你可能會怎么做?為什么?
學生:(1)文天祥抗元是對蒙古貴族掠奪人口、土地的虐殺政策的反抗,是正義的。
(2)文天祥在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乃至以身殉國,這種忠貞不屈、大義凜然的精神可歌可泣。
教師:4、為什么說元統(tǒng)一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那么是否意味著文天祥堅持抗元是不識時務、逆歷史潮流呢?可是為何直到今天人們還是非常敬佩文天祥呢?
學生:答:元統(tǒng)一結束長期分立局面,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有利于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應該肯定元統(tǒng)一全國的客觀作用。但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主觀動機卻是掠奪人口、土地。文天樣抗元斗爭,保衛(wèi)南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正義的。兵敗被俘,始終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體現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這種氣節(jié)和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
教師:5、你是如何看待元朝滅南宋,統(tǒng)一南北的?
學生:(1)結束五代以來多個政權并立局面,實現全國大統(tǒng)一。
(2)加強中央對全國各地區(qū)的統(tǒng)一管轄,加強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聯系,促進民族融合,是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
二、行省制度
教師:1、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實行行省制度,談談其影響
學生:影響:加強了對全國各地的管轄,密切了內地和邊疆的聯系,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后世影響深遠。
教師:2、看看元大都和十個行省的位置
學生在地圖上標出
教師:3、想想元朝的行省制對我國后世的行政區(qū)劃有什么影響?
學生: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來郡縣制度的一大發(fā)展,有利于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明清及后來政治制度影響深遠,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保留至今。
三、宣政院管理西藏
教師:1、說說元朝是怎樣管轄西藏的?有什么意義?
學生:設置宣政院;標志著西藏地區(q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教師:2、想想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貢獻?
學生:元朝統(tǒng)一全國,疆域遼闊;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轄,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中外交往頻繁。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學習,我們知道元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中國長期分立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認識南宋以文天祥為代表的抗元斗爭體現了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這種氣節(jié)和精神應該繼承和發(fā)揚。
板書設計
鞏固練習
1.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族B.畏兀爾
C.回族D.藏族
2.依據元朝的行政區(qū)劃,現在的西藏隸屬于()
A.中書省B.行中書省
C.宣政院D.自治區(qū)
3.在元軍向南推進過程中,領導南宋軍民頑強抵抗的將領是()。
A.宗澤 B.岳飛 C.文天祥D.鄭成功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世祖皇帝建元中統(tǒng)以來,始末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本兵者曰“樞密院”,主彈糾者曰“御史臺”。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zhèn)之以行中書省。……若邊徼之事者,則置宣慰司以達之。……舉刺之事,則有行御史臺領監(jiān)察御史、肅政廉訪司以治之。(1)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哪個朝代的什么制度?
(2)請簡要敘述這一制度的內容。
答案
1-3、CCC
4、(1)元朝、行省制度。
(2)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相關閱讀
七年級歷史下第12課元朝的統(tǒng)一與拓展教案(北師大版)
第12課元朝的統(tǒng)一與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趨同等歷史史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辨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比蒙古民族與漢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習性,討論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
2.講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學習其民族氣節(jié)。
3.通過收集、整理、展示歷史資料和閱讀、角色換位、探究等過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元帝國,認識民族關系的變化與發(fā)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學習,形成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個人品質和人生態(tài)度;
2.學習文天祥的浩然正氣與責任感;通過學習本課,形成民族團結、友好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生簡述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難點: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評價歷史人物,用語言說明民族關系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雖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漢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絕大多數(90%以上),封建帝王漢族居多,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卻也不少,比如……(學生可以說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怎么統(tǒng)治中國的。
二、學習新課:
(一)蒙古族的崛起:
1、蒙古族的興起
出示蒙古族生活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播放《蒙古的興起》視頻。
提問:大家從剛才一段視頻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師:同學們看出了蒙古族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馬上民族,今天這個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沒有紛爭。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紀的蒙古族人的話,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狀態(tài)嗎?
教師:(小結并提問)當時蒙古各部之間相互混戰(zhàn),蒙古高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多年的部落戰(zhàn)爭使蒙古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他們渴望統(tǒng)一,是誰完成了他們的愿望呢?(成吉思汗。)
2、統(tǒng)一的蒙古政權
問題:成吉思汗是怎樣統(tǒng)一蒙古的?
學生活動:介紹成吉思汗是怎樣從險惡的環(huán)境中由弱而強最終建立強大的軍隊,統(tǒng)一蒙古橫掃亞歐的。
引導學生得出成吉思汗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是杰出的軍事家;統(tǒng)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權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為他的子孫最終統(tǒng)一中原奠定了基礎,得出又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的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成吉思汗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進行情感態(tài)度教育的滲透,同時對成吉思汗在蒙古各部統(tǒng)一前后的征戰(zhàn)要引導啟發(fā)學生分析出這兩者之間性質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實的能力和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教師:蒙古政權建立后,四處征討,蒙古鐵騎最遠打到歐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亞歐的蒙古帝國。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統(tǒng)一了全國嗎?(不是,而是他的孫子忽必烈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二)元的統(tǒng)一與忽必烈改制
1、元朝統(tǒng)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不斷進行擴張戰(zhàn)爭,運用多媒體演示統(tǒng)一的過程。
出示《元朝疆域》圖,認識元帝國遼闊的地域。突出知識點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時間及都城大都的位置。
提問:元軍大舉進攻南宋都城臨安的時候,南宋軍民浴血奮戰(zhàn),頑強抵抗元軍的進攻,涌現出不少抗元斗爭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誰?你知道有關他的事跡嗎?
教師指出:雖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政權,但是文天祥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肩負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義,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
師生共同回顧歷史,聯系我國封建時代有哪幾次分裂后的大統(tǒng)一?
教師總結:元朝的統(tǒng)一是我國封建時代繼秦、西晉、隋之后又一次的大統(tǒng)一,它結束了自五代以來長達三個世紀的分裂局面。
教師提問:元朝的統(tǒng)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說明。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總結,并指出:元朝實行大一統(tǒng),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并形成以中原傳統(tǒng)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
2、忽必烈改制:
組織學生討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元朝擁有了遼闊的疆域,統(tǒng)治者必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如果你是當時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個謀士,你會向他提出怎樣的建議呢?為什么?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想法。
教師: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歷史,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樣實行統(tǒng)治的,他采取哪些漢法使他的統(tǒng)治長治久安呢?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9頁,回答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內容。
忽必烈在政治、經濟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族在漠北的統(tǒng)治方法。
政治方面:行省制度。出示《元朝疆域圖》,讓學生看圖并找出嶺北、遼陽、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轄范圍,以突出元朝疆域遼闊。元中央政府對臺灣、西藏的管轄,與現實相聯系,說明臺灣、西藏是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fā)展,它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后代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到今天。
經濟方面:實行重農政策,設“司農司”,編發(fā)農書。引用忽必烈詔書中的話來回答這一政策的必要性。這一措施使飽受戰(zhàn)亂的中原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3、忽必烈改制的意義:
蒙古族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發(fā)展程度較高的中原漢族為主體農業(yè)封建文明。正如恩格斯論述的那樣,“在長時間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由于忽必烈大行漢法,元朝的經濟實力大大加強,并翦滅南宋殘余勢力,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統(tǒng),為多民族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空間。
(三)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
1、結合課本60頁“元朝疆域圖”了解:
元朝對西藏的管轄:
元朝對澎湖和琉球的管轄:
此外還加強對哪些地區(qū)的管轄?
2、元朝民族關系進一步發(fā)展的表現
在前面我們曾提到民族融合,你能用實例來說明融合的表現嗎?
學生根據課本61頁小字內容掌握:其一,進入中原地區(qū)的契丹人、女真人等與漢族逐漸融合為一體;其二,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進入中國,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元朝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學生回答:(略)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的國家政權,它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它實施的措施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蒙古族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同樣作出了重大貢獻。
七年級歷史下第13課明朝的統(tǒng)治導學案(川教版)
第13課明朝的統(tǒng)治
導學提綱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統(tǒng)治,社會黑暗,民不聊生。
2.爆發(fā):1351年,發(fā)動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序幕。
3.建國:1368年初,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朱元璋就是。
4.滅元:年秋,明軍北伐,攻占大都,元朝滅亡。
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廢除機構,設立“”,三司互不相屬,直屬中央。②在中央取消,六部處理朝廷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廢除制。
(2)軍事:為了獨攬軍權,朱元璋在中央設立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軍隊。
(3)設立廠衛(wèi)制度:朱元璋設立,開創(chuàng)明代特務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設置、西廠,合稱“”,廠衛(wèi)制度成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選官制度:明朝時,仍采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但考試內容和文體形式都發(fā)生了變化。
2.考試范圍:題目:選自。觀點:必須遵循朱熹《四書集注》的觀點。
3.文體:必須按呆板同定的格式來寫,這就是,人們稱明朝科舉為“八股取士”。
4.影響:是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fā)展。
鞏固訓練
1.下圖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圖。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A.秦朝B.西漢C.唐朝D.明朝
2.“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政務)”。這里“罷丞相”的皇帝是()
ABCD
3.明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鑒于“人君不能恭覽庶政,大臣專權自恣(放縱)”的狀況,采取的措施是()
A.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實行科舉制,擴大統(tǒng)治基礎
C.廢除丞相,強化君主專制
D.大興文字獄,禁錮知識分子思想
4.據史書記載,明初明太祖為解決君相之爭,對丞相胡惟庸抄家滅族,并對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組?!爸卮蟾慕M”體現在()
①設立錦衣衛(wèi)②設立軍機處③設立駐藏大臣④廢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5.明朝時設置了監(jiān)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機構——錦衣衛(wèi)。直接指揮錦衣衛(wèi)的是()
A.三司B.內閣C.六部D.皇帝
6.李達是明代的讀書人,他寒窗苦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取功名,他必讀的書目有()
A.《史記》B.唐詩C.宋詞D.四書五經
7.右圖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涂改,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趙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按照朱熹的《四書集注》觀點答題
B.會寫規(guī)范的八股文
C.在考試試卷上發(fā)揮自己對朝政的獨到見解
D.成為聽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的考試制度的目的是()
A.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題范圍是四書五經
C.選拔皇帝的忠實奴仆
D.推進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9.明朝的東廠廠公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有名的東廠掌印太監(jiān)魏忠賢甚至有“九千歲”之稱。這表明()
A.東廠廠公只對皇帝負責
B.東廠是明朝的司法機關
C.東廠常用刑具有18套
D.東廠廠公導致明朝滅亡
10.下列哪一項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權的加強()
A.廢除丞相B.設立東廠C.分封藩王D.遷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授。
——摘自班固《漢書》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負責監(jiān)察各州主要官員和豪強地主及子弟不法行為的官員)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并把他們的政績也寫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親自選拔,縣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員推薦,貞觀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奉職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規(guī)定官吏貪贓枉法處分嚴重,官吏貪腐銅錢80貫以上處死。如果是執(zhí)法御史貪腐,加重治罪。對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敘用”。
——摘編自《朱元璋“重典治吏”與當代反腐敗斗爭》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長官的官職名稱。御史大夫的職責是什么?
(2)據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據。他親自選拔刺史主要說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頓吏治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從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國古代吏治建設呈現怎樣的發(fā)展趨勢?
12.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的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br>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評價八股取士時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舉制度誕生于何時?廢除于何時?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科舉制度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
(3)材料二中顧炎武的觀點與材料一中費正清的觀點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題。
明朝開國之君,人們評價他,豪氣和匪氣并存,后世對他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不能忽視他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他的功與過。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權傾朝野。他生殺予奪,驕恣擅權。他不僅毒死了明大祖的謀士劉基,還僭用皇帝專有的裝飾。
材料二:行省長官:“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
(1)丞相制度創(chuàng)于何時?結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為什么殺胡惟庸。
(2)從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機構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響?
材料三:
(3)材料三圖中是什么機構的門牌?設立于何時?主要職責是什么?明朝類似的機構還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顧炎武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明朝科舉“八股取士”的看法。
參考答案:
1.D2.A3.C4.C5.D6.D7.C8.C9.A10.C
11.(1)丞相。掌監(jiān)察。
(2)政績。重視監(jiān)察官員的選拔(或重視地方的監(jiān)察)。
(3)重典治吏(或從重從嚴打擊貪污腐敗犯法行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打破了特權壟斷,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進了教育亊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任答兩點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費正清肯定了科舉制度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時候.科舉制度在內容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消極作用越來越大,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權力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皇權。(言之成理即可)
(2)財權和軍國重事,掌握在行省長官手里。廢除承相制.撤銷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撤銷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tǒng)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全國軍政大權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3)東廠。明成祖時(或明朝前期)。監(jiān)視、偵察臣民。錦衣衛(wèi)和西廠。
(4)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但是在考試形式上做到了標準化。
七年級歷史下第14課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川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第14課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川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課明朝的對外關系1、知識與能力
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思考,學會自主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fā)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本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有:學生分組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新課:經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它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而設立的。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鄭和是誰?西洋又在哪兒?還同一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還發(fā)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讓我們共同學習本課的內容吧。
一、鄭和下西洋
教師:1.說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學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為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宣揚國威,命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
教師:2、記記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出發(fā)的時間和地點
學生:1405年;劉家港
教師:3.說說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學生:1405年,鄭和率領60余艘船只,裝載兩萬多人和大量的物資,浩浩蕩蕩地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境內)出發(fā),經占城、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到達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務。到1433年,鄭和共七次率船隊下西洋,先后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教師:4.議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學生: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明朝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他的遠航比著名的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chuàng)舉。鄭和不愧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師:5、想一想鄭和在航海的途中會遇到哪些危險?
學生:巨大的風浪,惡劣的海上天氣;海上迷路的可能;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資;在海上可能遇到來自敵對力量的攻擊(海盜等)
教師:6、根據下表說說鄭和下西洋之特點
學生:時間最早;次數最多;人員最多;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是杰出的航海家!
教師:7、想一想鄭和遠航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們說的對嗎?請說明理由。
學生:(1)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國力強盛(2)客觀原因:當時經濟的發(fā)展、造船業(yè)的發(fā)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船隊中全體船員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3)主觀原因:鄭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而且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
教師:8、鄭和下西洋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學生:①國力強盛,經濟發(fā)達才能在外交中占據主動權。②科技發(fā)達,有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團結協作精神的團隊③對外開放,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友好關系,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經濟往來。④學好外語,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自信心,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作好準備⑤敞開國門,不斷地吸納各國先進的文化,國家富強了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二、戚繼光抗倭
教師:1、說說什么是“倭寇”?
學生: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有很多中國的海盜也加入到倭寇的隊伍中。
教師:2、說說戚繼光怎樣平定倭寇的
學生: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浙江。戚繼光率軍英勇作戰(zhàn),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先后殲滅倭寇10000多人,燒毀倭寇船無數,平定了浙東地區(qū)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qū),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廣大軍民與倭寇激戰(zhàn),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教師:3、議議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學生:(1)戚家軍紀律嚴明,戰(zhàn)斗力強;(2)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zhàn)術;(3)有其他地方軍隊的配合;(4)戚繼光個人的決心和才干;(5)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教師:4、為什么說戚繼光是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
學生:1)戚繼光以天下為己任,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正義利益。
(2)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同倭寇進行了英勇的戰(zhàn)斗并取得勝利,抗擊了外來侵略,捍衛(wèi)了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三、葡萄牙占據澳門和荷蘭侵占臺灣
教師:1、用所學的史實證明鄭成功的話“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學生:(1)三國時期,孫權曾派衛(wèi)溫、
諸葛直率人,乘船到達夷洲;
(2)隋煬帝時,三次派人去流求;
(3)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島。
教師:2、說說葡萄牙占據澳門的過程
學生講述,其他同學糾正
教師:3、說說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殖民罪行。
學生:1642年,荷蘭驅逐了西班牙人,控制3整個臺灣。荷蘭殖民者對臺灣人民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在臺灣販賣鴉片,把這里的人民當作奴隸賣到國外以牟取暴利,對臺灣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怒的罪行。
課堂小結
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們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與戰(zhàn)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板書設計
鞏固練習
1、鄭和下西洋時所攜帶物品中深受當地歡迎的是()
A甘薯B瓷器C玉米D馬鈴薯
2、鄭和率領的船隊遠航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還要早()
A半個多世紀B一個世紀
C兩個世紀D三個世紀
3、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1)宣揚國威(2)加強與海外聯系
(3)開發(fā)南洋
A(1)(3)B(2)(3)
C(1)(2)D(1)(2)(3)
4、鄭和船隊最遠到達()
A蘇門答臘和滿剌加B古里和錫蘭
C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D忽魯謨斯和阿丹
5、小明準備策劃一個歷史圖片展,下面是他找的三組圖片,如果要為這組圖片設置一個標題的話,應是()
A.治國有方的理國明君
B.忠心衛(wèi)國的愛國將領
C.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D.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
6、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鄭和下西洋②鄭成功收復臺灣
③戚繼光抗倭④雅克薩之戰(zhàn)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7、閱讀下列材料:(10分)
材料1:閱讀下面的歷史人物圖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請回答:
(1)圖片中的歷史人物是誰?生活在哪個朝代?
(2)材料2中,所謂“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這位歷史人物主要歷史功績是什么?
答案
1-6、BACCCA
7、(1)戚繼光;明朝人;
(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中國奸商騷擾中國沿海地區(qū),形成倭患。
(3)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平息東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yè)績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