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小學語文
發(fā)表時間:2021-08-12高一語文教案: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nèi)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香港地區(qū)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東側,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人口約614.9萬人,其中97.5%是華人。香港地區(qū)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統(tǒng)稱香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842年8月至9月這一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三個條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應邀來我國進行訪問,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就香港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并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xù)進行商談,從此揭開了中英兩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外交談判的序幕。
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形勢,過高估計了香港對中國的經(jīng)濟作用,過低估計了中國政府對主權問題的原則性和立場的堅定性,以為中國可以容許英國以某種方式在1997后繼續(xù)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英國談判代表團提出了“三個條約繼續(xù)有效論”,無理地認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是有法律依據(jù)的,中國不能收回,談判的內(nèi)容僅應限于所謂“租借”的“新界”。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了撒切爾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二、課文分析
1.學生瀏覽全文后,請學生為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課文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指出要從三個問題來談“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總說。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別就三個問題進行分析,闡明觀點和主張,是分說。
這一部分可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關于“主權問題”。
第二層:第4、5段。關于“1997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xù)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
第三層:第6、7段。關于“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xiàn)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xiàn)大的波動”的問題。
2.課文開篇將“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分為三個方面來談,有何必要?為什么不直截了當?shù)仃U明觀點?
明確:因為香港問題不只是主權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主權問題“沒有回旋余地”之外,還需雙方進行磋商、研究。這樣,本著不同問題不同對待的原則,一方面明確了談判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對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則與態(tài)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的語言表述有何不同?為什么?
明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語是“中國”;第三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商談如何使香港……不出現(xiàn)大的波動”,主語是“中國和英國”。暗示1997年之后,對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國自己的事。
4.課文中怎么表現(xiàn)對主權問題的態(tài)度的?
明確:首先明確“沒有回旋余地”,“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第3段進一步明確,中國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拿出來與英國進行談判。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從中英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指出:中國“肯定”也是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別無選擇”,向對方表明了我方的態(tài)度。然后,指出英國只有合作才會對自己有利——贏得“世界公論”的好評,暗示中國收回香港是大勢所趨,是受世界公論所認同的。
5.在談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課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中英兩國政府進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說明保持香港的繁榮對中國建設的影響。前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關于第一個方面,文中首先明確希望與英國合作,“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當然這一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同,是可以“進行友好的磋商”的。
關于第二個方面,是駁斥某種觀點,暗示對方不要以此作為談判中制約中方的資本。同時也表現(xiàn)了我國對保持香港繁榮的信心。
6.對于第三個問題,中方的態(tài)度如何?是如何表現(xiàn)的?
明確:中方客觀上承認出現(xiàn)波動的可能性,但明確指出,一旦出現(xiàn)“大的波動”,中方“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語氣柔中見剛。
三、小結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實現(xiàn)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的重要步驟,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并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提供了范例;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臺灣問題的解決;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消除了中英兩國關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是中英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思考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相關知識
高一語文教案:改造我們的學習
教學目的:
1.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jù)。
2.篩選重要語句。
3.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種論證方法。
4.提高學生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學風。
教學重點:
1.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jù)。
2.篩選重要語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簡介(可展示幻燈片)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觀點與論證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與結構,擬出內(nèi)容結構提綱。
快速閱讀檢測提綱:
1.全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2.分點列出作者認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標題
明確:
側重點可在第三小題,先讓學生自己概括小標題,在概括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概括標題、如何篩選重要語句進行總結。
參考答案:
第一部分,進步和成績。
??第二部分,缺點。
??第三部分,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
??第四部分,具體建議。
??或
第一部分,理論和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論和實際脫離的三大缺點。
??第三部分,兩種不同學風的比較。
??第四部分,轉變學風的具體提議。
三、小結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篩選信息
1.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
2.你認為本文在論證的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
明確:
讓學生自己從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說明分析。
參考答案:(僅供參考用,沒有必要都講給學生,只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總結加以補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種論證方法。
例證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證明論點。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論點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來黨對馬列主義的認識、學習和發(fā)展的歷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論據(jù)。第二部分在論證“還有很大缺點”時,列舉了研究現(xiàn)狀、研究歷史、學習理論三個方面“極壞的作風”,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在后面接著論證主觀主義學風使“理論和實際分離”時,則列舉了“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jīng)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jīng)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在延安學了,到富縣就不能應用。經(jīng)濟學教授不能解釋邊幣和法幣,當然學生也不能解釋”等典型事例加以證明,使論證充分有力。
引證法
對比論證
文章的第三部分運用了典型的對比論證方法,把主觀主義的學習態(tài)度同馬列主義的學習態(tài)度,從表現(xiàn)、特點等方面逐一加以對照,揭示了主觀主義的危害,論證雄辯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談成績是從正面來論證改造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談缺點則是從反面來論證改造我們學習的必要性,這也是一種對比。
2.本文語言準確、鮮明。作者還善于使用口語、成語和文言詞語,善于運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活潑。
語言的準確性,一是表現(xiàn)在用詞的恰當上。如第一部分在談到我黨“幼年”時期和“現(xiàn)在”對馬列主義認識上的差距時,分別稱之為“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和“深刻得多”“豐富得多”?!澳w淺”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認識程度的一組反義詞,“貧乏”和“豐富”是用以表示認識廣度的一組反義詞,作者不但用這兩組反義詞相對舉,說明兩者的差距,而且在“膚淺”“貧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說明其嚴重的程度;而在“深刻”“豐富”之前卻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準確地反映了客觀的實際情況。再如第一部分的論點用了“日益結合”的提法,“日益”一詞很客觀地寫出了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逐步結合的過程,用詞也是很準確的。再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一句中,“常?!币辉~也用得很恰當,如不用就會把這一特稱判斷變成了全稱判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現(xiàn)在用詞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說,“共產(chǎn)黨領導機關的基本任務,就在于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說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務,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務。又如第二部分在列舉了主觀主義學風的表現(xiàn)之后,說;“當然,上面我所說的是我們黨里的極壞的典型,不是說普遍如此。但是確實存在著這種典型,而且為數(shù)相當?shù)囟啵瑸楹ο喈數(shù)卮螅豢傻乳e視之的?!毕葟娬{(diào)是“極壞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兩個“相當?shù)亍?,這樣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時又使人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用詞是很有分寸的。
語言的鮮明性,一是表現(xiàn)在作者善于進行正反對比。如第二部分在談到學習理論方面存在的問題時,作者寫道:“他們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所諄諄告誡人們的一條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他們既然違背了這條原則,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條相反原則:理論和實際分離。”這樣把兩條相反的“原則”對舉,顯得鮮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觀主義態(tài)度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態(tài)度加以對比,也是十分鮮明的。二是表現(xiàn)在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上。作者擁護什么,反對什么毫不含糊。如當談到主觀主義的實質(zhì)時,作者大聲疾呼:“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chǎn)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xiàn)。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觀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才會抬頭,黨性才會鞏固,革命才會勝利。”一連串的排比,是非愛憎分明。
語言的生動性,一是表現(xiàn)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語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成語上,如用“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來形容主觀主義者不注重調(diào)查研究,用“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這樣的口語說明主觀主義者不注重研究歷史,使文章顯得活潑,有風趣。用“粗枝大葉”“夸夸其談”“生吞活剝”“一知半解”等成語來形容主觀主義者的不細心調(diào)查,空談理論,無知、教條,都很形象、深刻,同時也很簡練。二是表現(xiàn)在靈活使用一些文言詞語,古為今用上。如“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為之一新”,“等閑視之”,“若明若暗”,“諸如此類”,“懂得甚少”等等,言簡意賅,富于表現(xiàn)力。三是表現(xiàn)在多處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上。如用“留聲機”比喻留學生一切照搬外國,用“欽差大臣”“瞎子摸魚”等比喻主觀主義者不了解實際亂發(fā)號施令,既貼切生動又通俗易懂。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如“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語意跌宕,層層深入。在描繪主觀主義態(tài)度的表現(xiàn)時,連用了三個“在這種態(tài)度下”,分別從三個方面加以揭示,氣勢連貫,揭露深刻。文中對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縉的對聯(lián)外,還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華而不實,脆而不堅”,“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語言的生動性。
二、重點語句分析
教師可以選出課文中重要的語句,和學生一起分析其特點,以下略舉一二:
①“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xù)存在著。
使用了一系列的謬語、成語來說明壞作風的存在,就精減了文字,濃縮了內(nèi)容。
②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的作風。
這段文字整句與散句交錯結合,成語與俗語并用,增添了語言的色彩。
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總之,這種……的一種表現(xiàn)。
極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對稱句、短句與長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有一副對子(為清人解縉所作):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選用這副對子來給三種人畫像,最恰當不過?!靶蜗蟠笥谒季S”,對子中的形象所蘊含的內(nèi)容遠遠超過指出的三種人,可以給讀者豐富的想象去描繪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說。
“實事求是”的解說。
這兩個成語的解說,都是結合文章特有的內(nèi)容,作了經(jīng)典性的概括,富于創(chuàng)造。
三、啟迪思維,深究問題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在此階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去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這階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則徐禁煙運動,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1895年康有為倡導戊戌變法,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們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出世以前為救國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體事跡,可參看中國近代史有關史料。
2.為什么當時的許多馬列主義的學者在研究歷史時也是“言必稱希臘”?
提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國,成為世界列強瓜分的對象。為使中國強盛起來,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強國去學習,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蘇聯(lián)去學習。在當時,學習外國形成一股風,特別在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但不少人的學習方法是教條主義的,這種教條主義的方法也影響到黨內(nèi),在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時,也只是生搬硬套外來的東西,而不重視研究本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
四、能力訓練
概括總結:
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
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
參考答案:此題答案并不唯一,學生解答后可以讓他們選出認為是最標準的答案。
高一語文教案:改造我們的學習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詞語的讀音及成語的含義。
2.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jù),篩選重要語句。
3.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活潑的語言。
4.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樹立實事求是的學風。
教學重點
1.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jù)。
2.篩選重要語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全文
二、簡介背景
三、研讀課文,指導學生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
1.用“跳讀法”把握全文要點:
啟發(fā):我們拿到一本論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體了解全書內(nèi)容要點,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確:可以看封面后邊的內(nèi)容提要,并快速瀏覽目錄頁上的章節(jié)標題等。)
那么,我們拿到一篇議論文,想在最短的時間里迅速把握全文要點,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確:可以采用首尾跳讀法,即速讀文章的開頭、結尾和每一部分開頭的話;如果文中有小標題,當然還應抓住各部分的小標題。)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首尾跳讀法迅速找出課文中顯示全文結構脈絡和內(nèi)容要點的最重要的幾個句子。
討論后明確:這幾個句子是:“我主張將我們?nèi)h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為了反復地說明這個意思,我想將兩種互相對立的態(tài)度對照地講一下”;/“依據(jù)上述意見,我有下列提議”;/“在如此生動豐富的中國革命環(huán)境和世界革命環(huán)境中,我們在學習問題上的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边@篇課文中,作者的邏輯思路大體上可以用上面幾個句子里的3個詞來概括:
“主張”——“理由”——“提議”
文章簡短的引論部分提出了改造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的“主張”;本論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闡明提出這一主張的“理由”;結論部分(文中的四)是關于改造學風的幾項“提議”。
2.思考:如給課文四部分各加一個小標題,如何概括?
指導:(1)內(nèi)容能涵蓋本部分;(2)簡練、明確、貼近課文,盡量摘引原詞原句。
這種概括,是為了濃縮每一部分所論述的問題,應該是越簡練、越明確、越貼近課文越好,不必另起爐灶搬用名詞術語來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詞,能用一個詞決不用一個詞組,能用一個詞組決不用一個句子。
根據(jù)這個原則,以下面的概括為好:
第一部分,進步和成績。
??第二部分,缺點。
??第三部分,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
??第四部分,具體建議。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并讓同學們評析。這一部分內(nèi)容主要是訓練學生篩選重要語句、辨析語句、準確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雖是一篇動員報告,但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具體、明確,多使用口語、群眾習見的俗語來說明問題;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又夾雜著一些成語甚至文言詞語,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請找出這些語段并摘錄出來,反復誦讀、細細體會。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上節(jié)課我們用提煉論點、加小標題等方法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篩選重要語句。
二、精讀訓練
第一部分思考題:
1.第二段共七句話,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述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請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順序的標志性的詞語。
4.文中“深刻”與“豐富”兩詞是否可以互換,為什么?
5.概括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題:
1.“我們還是有缺點的”缺點指什么?有哪些表現(xiàn)?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們隊伍中確有許多同志被這種作風帶壞了”壞成怎樣?有幾種類型?
第三部分思考題:
1.列表比較主觀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的不同,作者從哪些方面對這兩種作風進行了比較?
2.試分析“在這種態(tài)度下……而是無的放矢”的句群的結構。
3.文中引用對聯(lián)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學習可從略)
三、總結性討論
四、學習本文的語言
請學生朗讀摘錄出的語段,討論本文的語言特點。例如:
①“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xù)存在著。使用了一系列的謬語、成語來說明壞作風的存在,就精減了文字,濃縮了內(nèi)容。
②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的作風。
這段文字整句與散句交錯結合,成語與俗語并用,增添了語言的色彩。
③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傊@種……的一種表現(xiàn)。
極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對稱句、短句與長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④有一副對子(為清人解縉所作):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選用這副對子來給三種人畫像,最恰當不過。“形象大于思維”,對子中的形象所蘊含的內(nèi)容遠遠超過指出的三種人,可以給讀者豐富的想象去描繪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討論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縉的對聯(lián)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從句式看,對偶;從內(nèi)容看,比喻;從“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義性看,雙關(字面描寫外在形態(tài),實質(zhì)描寫思想作風);從蘆葦、竹筍的擬人化看,比擬;從文章對這副對聯(lián)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說。
⑥“實事求是”的解說。
這兩個成語的解說,都是結合文章特有的內(nèi)容,作了經(jīng)典性的概括,富于創(chuàng)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詞準確,具有分寸感,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重要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yè)
針對我們學習中存在的某一問題,寫一段話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課時板書:
高一語文教案:《祝?!?/h2>
《祝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熟讀文本,理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祝福”的含義。
2.體會并理解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重點:1. 體會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形象之間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結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展示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第三學時 展示課
小組成果展示:小組內(nèi)自查,小組結對子互查。
小組疑點展示:小組討論交流,針對疑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指正點撥。
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一 肖像描寫
討論 1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是怎樣的?
2第二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有哪些變化?
3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怎么樣?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小結:小說對祥林嫂的外貌描寫不僅表現(xiàn)了表現(xiàn)人物的質(zhì)樸與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人物命運的變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滅亡的過程.
二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討論:1祥林嫂都給哪些人講了阿毛的故事?當時她的心理狀況如何?
2文章中有關祥林嫂的行動描寫有幾處?分別表現(xiàn)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小結:祥林嫂的抗爭是自發(fā)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抗爭的結果只能是逃出“苦?!庇诌M“狼窩”。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在祥林嫂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與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當突出的因素。
三 細節(jié)描寫
討論:1本文有七處描寫祥林嫂的眼睛,從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小結: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她的眼睛?!斞?/p>
人物形象小結:她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舊中國,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悲劇人物要使人憐憫,“最重要之點,性格必須善良”。 ——亞里士多德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p>
合作探究:1.祥林嫂周圍的其他人對祥林嫂態(tài)度如何?
柳媽的語言:惡毒、愚昧、殺人于無形。外貌:丑陋、令人厭惡。 行為:卑鄙無恥。
其他人短工淡然簡捷的回答,四嬸慌亂的語調(diào)。
女人們鄙薄厭煩的神情。
2.誰應該對祥林嫂的死負責?誰是元兇?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無路中苦苦掙扎到最后一息。
魯鎮(zhèn)的環(huán)境氛圍:迷信麻木愚昧。
魯鎮(zhèn)的思想認識: 頑固守舊,尊崇禮教。
魯鎮(zhèn)的待人處事態(tài)度:淡漠而無恥
他們合謀殺害祥林嫂,封建禮教和禮教才是真兇。
3.魯四老爺是怎樣的一個人?
頑固保守、固守禮教、陰險歹毒封建禮教的忠實走狗.
拓展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
客觀原因:饑寒交迫。
主要原因:祥林嫂無容身之所,立錐之地。
1地主階級:魯四老爺鄙視她,視她為謬種。四嬸嫌棄她,不允許她祭祀。
2資產(chǎn)階級:“我”雖同情她,但不能幫她。
3無產(chǎn)階級:短工鄙棄她,劉媽嘲笑她,嚇唬她。魯鎮(zhèn)的人們把她的痛苦當成“戲”看。
真正原因:吃人的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
布置作業(yè):請你運用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shù)150左右。
教學反思:這堂課的教學主要是完成對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學生在前兩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對祥林嫂形象有了一些認識,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各學習小組表現(xiàn)很踴躍,只是能夠做小結發(fā)言的學生在總結時不夠全面,需要教師補充。在拓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這一問題時學生將主要原因的三個方面不能夠準確全面的概括出來,所以今后對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待繼續(xù)訓練。
高一語文教案:《論語》
名著導讀之《論語》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論語》作為高中名著導讀之開篇,講好它頗有必要。一者,孔子說他“十五志于學”,這與高一學生在年齡上大體相當。因此,通過導讀引導學生像孔子一樣“志于學”顯得必要。二者,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學過《論語(十則)》,有一定的基礎,對孔子和《論語》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學。三者,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論語》堪稱經(jīng)典,了解經(jīng)典,學習經(jīng)典,傳承經(jīng)典,義不容辭。
教學中雖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其一,《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儒家經(jīng)典,而學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礎較差的狀況,這樣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其二,因年代久遠,《論語》中所體現(xiàn)的政治理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思想、民間習俗等不一定符合當代“90后”學生的胃口,學生或許存在個性化的現(xiàn)代式解讀,值得鼓勵也需要引導。
基于以上認識,在設計本導讀課的時候,我進行了如下處理。在內(nèi)容上,一是將孔子不作為教學重點。雖然講《論語》離不開孔子,但畢竟是《論語》導讀,不是“孔子”導讀,多了有喧賓奪主之嫌。二是以課本中出現(xiàn)的句子作為講解重點。高一學生鮮有讀完《論語》全本的,對課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句子都是經(jīng)典句子,將其作為講解重點,因利就便,有利于幫助學生疏通文意,了解經(jīng)典。在教法上,主要學生課外自學和教師課內(nèi)引導相結合。對于孔子及《論語》相關的背景資料,課本上有一些,學生可以通過上網(wǎng)瀏覽補充,這部分讓學生課外自學解決,課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對于課文文本中所輯錄的重要句子,通過查閱工具書,教師講解引導,以疏通文意,幫助學生進行解讀。通過課堂探討,讓學生明曉如何縱讀和橫讀《論語》。總之,期望通過課內(nèi)導讀之“一發(fā)”,而牽動課外閱讀之“全身”,真正達到“悅讀”的目的。
文本解讀
《論語》導讀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共分兩個部分,一是“背景介紹”,二是“作品導讀”。
“背景介紹”部分共五段。首段說的是讀《論語》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第二段簡介《論語》,包括其成書時間、內(nèi)容、為什么叫《論語》、意義等。第三至五段介紹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作品導讀”部分共十四段,第一段就《論語》版本作說明。第二段簡介《論語》,對其呈現(xiàn)的四種形式(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問答形式、交談形式、夾敘夾議)作了舉例說明。第三段說明閱讀《論語》要注意的問題。第四段承上啟下,第五至第九段談《論語》對后人的啟發(fā)。第五至七段側重談《論語》中反映的儒家治國理論,“仁”和“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兩大支柱,二者相輔相成。第八段談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論。第九段談《論語》中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至今受用。第十至十三段介紹孔子的形象(孔子自我評價、理想、生平)及其帶給我們的影響。第十四段總結,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語說明《論語》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①查找孔子與《論語》的有關背景資料;②理解、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學生上網(wǎng)“百度”,學會自學,積累孔子與《論語》相關的資料;②通過幻燈片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論語》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①感受孔子高尚而光輝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②學生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①查找積累孔子與《論語》的背景資料;②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熱情;③指導學生如何閱讀《論語》。
【教學方法】
1.講解法。通過教師講解,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有關孔子和《論語》的文學常識。
2.歸納法。在了解文中出現(xiàn)的《論語》原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閱讀《論語》的方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宋代趙普出任宰相時,有人說他只讀過《論語》,宋太宗趙光義問他是否如此,趙普并不隱瞞,并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庇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就流傳開來。這話雖有些夸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它被譽為“博大精妙的智慧之言”。既然《論語》如此精妙,我們有必要讀一讀《論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該如何來品讀《論語》。
二、說一說:要求學生課前網(wǎng)上搜索孔子和《論語》的相關知識,歸納概要,課堂上能夠說出對孔子和《論語》的初步印象。
大家都知道,《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那么首先有必要對孔子作個了解。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提問1: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課本83、84頁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孔子其人(關鍵詞):稱號(“四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圣人)、經(jīng)歷、思想核心(禮、仁)
提問2:關于《論語》你又了解多少呢?
課本84頁的內(nèi)容可作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論語》其書(關鍵詞):“論語”釋義、涉及內(nèi)容(學習、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藝術特色(口語簡潔、人物鮮明、善用修辭等)
附相關資料:
l、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 yì,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靠自學成才。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國,四處游說,但其政治主張始終沒有被采納。暮年回到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風氣,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其教學相長、溫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還有借鑒意義。經(jīng)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詩經(jīng)》、《周易》等。他還將魯國史書《春秋》加以修訂,開創(chuàng)了私人修撰歷史的先河。
孔子政治思想學說的核心是“禮”和“仁”?!岸Y”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qū)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鬃又鲝垏栏褡袷亍岸Y”的規(guī)定?!叭省奔慈蕫郏鬃右蠼y(tǒng)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自漢以后,孔子思想成為兩千年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深遠。
2、《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成書時間約在戰(zhàn)國時期?!罢撜Z”的“論”是編排、記錄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全書共有20篇,每篇由數(shù)量不等的語段組成,一段話為一章,全書共有492章?!墩撜Z》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從內(nèi)容上看,《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張。如重點涉及學習的主要篇章有《學而》《子張》等,重點涉及政治的主要篇章有《堯曰》《季氏》等,重點涉及倫理道德的篇章有《八佾(yì)》《里仁》《公冶長》《雍也》《子罕》《鄉(xiāng)黨》《顏淵》《憲問》《微子》等,重點涉及教育的篇章有《述而》《泰伯》等,綜合涉及各方面思想的篇章有《為政》《先進》《子路》《衛(wèi)靈公》《陽貨》等。
《論語》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頭語言為主,來描述孔子的思想和品格,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非常簡潔。其中篇幅相對較長的,也只有兩百多字。《論語》還特別擅長用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墩撜Z》不是小說,也不是人物傳記,以記言為主,敘事為輔,但《論語》中人物的形象卻很鮮明??鬃颖救撕吞@可親的神態(tài)、誨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都呼之欲出。孔子的幾大弟子,如顏回的虛心虔誠、子貢的智慧巧妙、子路的冒失莽撞等,語言風格無不與其精神氣質(zhì)相合。
《論語》善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比較常用的有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這就比單純空洞的說教更生動、更形象,容易為人所理解并接受。
三、憶一憶:學生溫故——回顧初中所學《論語》。
學生憑印象記憶句子,教師歸納并幻燈展示,學生齊讀。
◆幻燈展示:七年級上冊課文《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論語》十則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課本中還有很多經(jīng)典的句子,值得我們?nèi)テ疯b。
四、品一品:學生知新——品鑒課本文本中的佳句
學生閱讀教材中“名著導讀——《論語》”內(nèi)容,劃出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句子。
1、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對自己描述和評價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保ā蹲雍薄罚?/p>
譯:孔子聽說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p>
(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譯: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鬃诱f:“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p>
譯: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豆遍L》)
譯: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而已?!?/p>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歲理解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明辨是非,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違規(guī)?!?/p>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夠看出孔子的部分形象特征。比如,他幼年不幸,生活貧苦,但卻少有志向;比如他熱愛學習,好學不倦,自學成才;比如他講究忠信,頗有自信等等。說到這,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論語》中最多的是“子曰”,那么還有無“他人曰”呢?
《論語》中除了很多“子曰”之外,還有“曾子曰”“予貢曰”“顏淵曰”“子路曰”等等。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可以人物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縱讀《論語》。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門弟子,第三是《論語》中的其他人物,這樣把《論語》當孔子的傳記來讀。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一——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
2、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曰:“有教無類?!保ā缎l(wèi)靈公》)
譯:孔子說:“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愚智)的類別?!?/p>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么問題?!?/p>
(3)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p>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p>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p>
(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p>
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開導他;不到他欲說無語時,不去啟發(fā)引導。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教他了?!?/p>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讓人們受益無窮。除此之外,他在為政治國、為人處世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論。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把全書歸納為若干主題,每個主題下還可分若干細目,按主題摘錄,即以概念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二——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于丹(論語)心得》目錄: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論語》原文、后記
分析:于丹教授從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這七個方面,就是以概念為線索,來橫讀《論語》的。
3、除了上面我們所列舉的句子之外,你還欣賞《論語》中的哪些句子呢?請說出來和大家一同分享。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
明確: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這些句分別出自不同的篇章。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論語》共有20篇,篇名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的兩個字來做篇名。其中學而篇第一,堯曰篇第二十。《論語》因年代久遠,有些句子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查閱相關工具書,梳理文義,按章節(jié)順序讀《論語》。作為初學者,我們可以閱讀中華書局出版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書后附有《論語詞典》,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另外,教師手中的《論語通解》(東北師大出版社),附有名師點評,也值得一看。
◆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三——梳理文義,順讀《論語》”
課堂小結:
好,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我們先對孔子和《論語》作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分析總結了讀《論語》的三種方法,即“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梳理文本大意,順讀《論語》。”
◆ 幻燈展示:《論語》閱讀的三種方法。
四、結束語
無論是古人趙普留下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還是今人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論語》所呈現(xiàn)出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不言而喻?!墩撜Z》不僅是記載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在課后認真地閱讀《論語》。最后,我想用兩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
◆ 幻燈展示: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