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九年級語文下冊《中國的土地》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中國的土地》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一、原文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wwW.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網(wǎng)】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二、文學常識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彼Y(jié)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余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并一度成為暢銷書。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xiàn)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xiàn)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三、賞析
歌頌祖國,禮贊人民,這是重大題材和古老主題,在一首十二行的抒情小詩中予以容納,并且翻舊為新,難度極大,需要很高的藝術(shù)功力。詩人知難而進,努力創(chuàng)造,不懈耕耘,終于在這片感情的沃土上,培植出一枝獨秀的心靈之花。
作品先寫中國這塊土地的“神奇”——“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凡是華夏人民,無論久居故土,還是云游他鄉(xiāng),都永遠思戀著這塊土地。它之所以牽動著炎黃子孫的“相思”,是因為它擁有壯麗的山川、廣闊的沃土、悠久的文化、豐富的物產(chǎn)、綿長的海岸線……這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發(fā)祥之地,也是他們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這些細節(jié),可以視之為寫實,也可以視之為寫意,把中國的東西南北、古往今來全都概括進去。似乎隨意拈來,其實經(jīng)過精心選擇,內(nèi)涵豐富,誘人遐想。正是所謂“信手新詩落珠貝”。
作品后寫中國土地上人民的“美麗”。神奇的土地固然動人相思,美麗的人民尤為惹人愛戀。他們的外貌是美的:“黃皮膚、黑頭發(fā)”;他們的性格也是美的:“敦厚”溫柔、“頑強勇敢”,他們的思想更是美的:葡萄掛霜,并且核里“綻開復興的契機”,表明已經(jīng)成熟;猶如中國人民飽經(jīng)風雨的洗禮,擺脫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與開放。而戚熟意味著新的生長與繁榮,亦如中國的復興與昌盛。作品由外貌寫到性格,再寫到內(nèi)心。層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直把抒情推向高潮,作品便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前一節(jié)寫土地,后一節(jié)寫人民,結(jié)構(gòu)完整,藝術(shù)渾成。中國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更在于人民已經(jīng)成熟,掙脫了有形的和無形的各種枷鎖,思想解放,勇于開拓。地靈由于人杰,天寶基于物華。因此,中華神龍騰飛在即,復興有望。而這,更加使人思戀。
劉湛秋十分注重意象的創(chuàng)造,把對中國土地的謳歌、對中國人民的禮贊寄寓在典型新穎的意象之中,避免了這類詩作最易出現(xiàn)的弊?。嚎辗撼橄?,大而無當。如“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由長江三峽中巫峽的神女峰而聯(lián)想到幫助大禹治水的神女傳說,既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神奇秀,又自然而然地暗示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使作品具有橫的地域感和縱的歷史感。再如,“微風下的湖水”和“一瀉千里”的“長江”,是喻體,也是意象,概括出中國人民性格中敦厚的一面和頑強的另一面,有柔有剛,具體地傳達出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以“掛霜的葡萄”象征中國人民的思想成熟更屬典型的意象手法。
四、課后練習
1、詩歌的第一小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詩人選擇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寄托寓意?
2、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意?
3、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詩人主要抓住哪些具體內(nèi)容從而使層次井然有序、逐層推進的?
4、詩人以“微風下的湖水”比喻中國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長江一瀉千里”比喻中國人民“頑強勇敢”,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5、比較閱讀本詩和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簡要說說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答案:
1、寫“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chǎn)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xiàn)。
2、“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形象地表現(xiàn)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3、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層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4、化抽象為具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相同點:都借助具體意象,抒發(fā)對土地(祖國)的真擎情感。
不同點:本詩除表達對祖國土地的熱愛,還歌頌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時,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意思對即可)
擴展閱讀
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一、原文
蛐蛐與蟈蟈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夜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xiāng),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著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寂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xiāng)。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二、文學常識
1、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y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1816年發(fā)表處女作《哦,孤獨》。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郁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
2、謝蓋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詩人。生于梁贊省一個農(nóng)民家庭,由富農(nóng)外祖父養(yǎng)育。1912年畢業(yè)于師范學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fā)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jié)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jié)》。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與賴伊赫結(jié)婚。早期詩描寫農(nóng)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nóng)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
三、賞析
1、這是濟慈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詩,洋溢著明朗歡樂的情調(diào)。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于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慈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jié)。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guī)律,從而贊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2、本詩是一首恬靜的小夜曲,是一副明凈的水彩畫。明快的旋律,清亮的色彩,歡悅的感情,給人寧謐恬淡的意境美。詩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作者主要從“聲”的角度寫夜的寧靜?!昂铀那牧魅雺羿l(xiāng)”化實為虛,把人帶入如夢如幻的柔美氛圍中,為全詩奠定抒情的基調(diào)。同時,河水低沉的聲響更加襯托出夜的安謐祥和。緊接著,詩人選擇了松林、夜鶯、長腳秧雞三個意象,用它們“失去喧響”“歌聲沉寂”“不再歡唱”來正面突出夜的寧靜,令人回味悠長。試想,原野上,一彎小河穿過沉寂的松林,連擅長唱歌的夜鶯也好像不愿打破這么夜的安靜迷人,至于長腳秧雞更是進入了夢鄉(xiāng),這是多么和平安寧的一個夜晚啊!第一節(jié)的結(jié)句,詩人又回到溪水的歌唱,在回環(huán)的旋律中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第二節(jié),詩人主要從“色”的角度寫夜的安謐。明月的光輝籠罩著整個原野,皎潔的月光仿佛給大地披上了銀裝,詩人的目光由高而下,一個“撒”字寫出月光的輕柔,也表達明月對于大地的愛憐,同時也精微的表現(xiàn)出了月光的流動感。正因為月光照在了松林,也照在了河水上,所以,出現(xiàn)了“銀波微漾”的美好景象。甚至,月光下茂盛的青草也反射著銀色的月光。在這里,作者寫月光是細致精到的,用“銀裝”“銀星”“銀色光芒”寫出月光照在不同景物上的不同特點,這是月光下寧靜的夜晚的特點。第二節(jié)結(jié)句處,與第一節(jié)首位相照應,將詩歌的回環(huán)旋律加強了,從而表現(xiàn)詩人沉醉在美好夜晚中的歡悅心情。
四、課后練習
讀《蟈蟈與蛐蛐》完成題目。
1.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請找出詩中寫夏景和寫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
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既有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又有嚴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詩人寫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請說說看。
4.詩人為什么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
1.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2.夏景:“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
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
3.寫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是美妙;寫冬景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從而來突出主題。
4.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九年級語文上冊《沁園春雪》知識點魯教版
九年級語文上冊《沁園春雪》知識點魯教版
一、詞牌名
《萬氏詞律》云:《沁園春》是古調(diào),作者極盛,其名最顯。沁園春以蘇軾詞為正格,雙調(diào)114字。亦名《壽星明》。據(jù)萬樹《詞律》卷十九所錄,還有另一體,即115字者。另有《花發(fā)沁園春》與此調(diào)無涉。
雙調(diào)一百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后闋五平韻,一韻到底,前闋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闋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對仗。
二、詩歌基本常識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睹?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shù)就是詩歌。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shù),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shù)技巧,并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中國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國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通大眾青睞。
三、作者簡介
毛澤東同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lǐng)導者,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才能被世人所公認,他的文學才華也同樣被世人所稱道,尤其是他的詩詞更是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
1936年2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fā)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知識點
1.字音
分(fèn)外妖嬈(ráo)成吉思汗(hán)數(shù)(shǔ)風流人物今朝(zhāo)
風騷(sāo)競折腰(zhé)/折本(shé)
2.詞語解釋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人物。
折腰:鞠躬、傾倒。這里有稱頌、贊美的意思。
風騷:指的是文學才華(原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景象。
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chǎn)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jié)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yè)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奥暂斘牟伞?,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后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shù)民族或其首領(lǐng)。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tǒng)一蒙古后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領(lǐng)中國黃河以北地區(qū)外,還曾向西遠征,占領(lǐng)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jīng)過去了。俱,都。
數(shù)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數(shù),數(shù)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九年級化學下冊《溶液的酸堿性》知識點魯教版
九年級化學下冊《溶液的酸堿性》知識點魯教版
知識點
1、指示劑———溶液的酸堿性紫色的石蕊試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遇堿性溶液變藍
無色的酚酞試液只遇堿溶液變紅注:不溶性堿與指示劑無作用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的溶液(特例:碳酸鈉的水溶液顯堿性)
2、pH值———溶液的酸堿度pH7溶液為酸性(越小酸性越強)pH=7溶液為中性pH7溶液為堿性(越大堿性越強)
PH值與溶液酸堿性的關(guān)系:
PH=7溶液呈中性例如:H2O、NaCl溶液、Na2SO4溶液
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強例如:酸溶液
PH7溶液呈堿性,PH越大堿性越強例如:堿溶液
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堿溶液一定是堿性溶液,但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性溶液
課后習題
1、在測溶液的性質(zhì)時,下列試紙中預先不能用蒸餾水潤濕的是()
A、石蕊試紙B、醋酸鉛試紙C、KI淀粉試紙D、PH試紙
答案:D
解析:PH試紙如先用蒸餾水潤濕,測得酸溶液的PH值增大,測得堿溶液的PH值減小。
2、關(guān)于下列水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HCl溶液中無OH-
B、氫氧化鈉溶液中無H+
C、NaCl溶液中既無OH-也無H+
D、常溫下,任何物質(zhì)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10-14
答案:D
解析:在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電離H2O=H++OH-,故不管是酸溶液、堿溶液還是中性溶液,都存在H+和OH-,故ABC錯。
3、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PH7時溶液顯酸性
B、PH=7時溶液顯中性
C、c(OH-)10-7mol·L-1時溶液顯堿性
D、c(OH-)c(H+)時溶液顯堿性
答案:D
解析:25℃時PH7時溶液顯酸性,PH=7時溶液顯中性,c(OH-)10-7mol·L-1時溶液顯堿性,但溫度高于25℃時,PH7時溶液不一定顯酸性,如90℃時溶液顯中性,PH=7時溶液顯堿性,c(OH-)10-7mol·L-1時溶液不一定顯堿性,故ABC錯。而在任何溫度下,c(OH-)c(H+)的溶液顯堿性,D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