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知識點復習魯教版
一、原文
蛐蛐與蟈蟈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夜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xiāng),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著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寂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xiāng)。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二、文學常識
1、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y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1816年發(fā)表處女作《哦,孤獨》。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郁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
2、謝蓋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詩人。生于梁贊省一個農(nóng)民家庭,由富農(nóng)外祖父養(yǎng)育。1912年畢業(yè)于師范學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fā)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jié)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jié)》。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與賴伊赫結(jié)婚。早期詩描寫農(nóng)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nóng)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
三、賞析
1、這是濟慈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詩,洋溢著明朗歡樂的情調(diào)。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于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慈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jié)。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guī)律,從而贊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2、本詩是一首恬靜的小夜曲,是一副明凈的水彩畫。明快的旋律,清亮的色彩,歡悅的感情,給人寧謐恬淡的意境美。詩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作者主要從“聲”的角度寫夜的寧靜。“河水悄悄流入夢鄉(xiāng)”化實為虛,把人帶入如夢如幻的柔美氛圍中,為全詩奠定抒情的基調(diào)。同時,河水低沉的聲響更加襯托出夜的安謐祥和。緊接著,詩人選擇了松林、夜鶯、長腳秧雞三個意象,用它們“失去喧響”“歌聲沉寂”“不再歡唱”來正面突出夜的寧靜,令人回味悠長。試想,原野上,一彎小河穿過沉寂的松林,連擅長唱歌的夜鶯也好像不愿打破這么夜的安靜迷人,至于長腳秧雞更是進入了夢鄉(xiāng),這是多么和平安寧的一個夜晚啊!第一節(jié)的結(jié)句,詩人又回到溪水的歌唱,在回環(huán)的旋律中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第二節(jié),詩人主要從“色”的角度寫夜的安謐。明月的光輝籠罩著整個原野,皎潔的月光仿佛給大地披上了銀裝,詩人的目光由高而下,一個“撒”字寫出月光的輕柔,也表達明月對于大地的愛憐,同時也精微的表現(xiàn)出了月光的流動感。正因為月光照在了松林,也照在了河水上,所以,出現(xiàn)了“銀波微漾”的美好景象。甚至,月光下茂盛的青草也反射著銀色的月光。在這里,作者寫月光是細致精到的,用“銀裝”“銀星”“銀色光芒”寫出月光照在不同景物上的不同特點,這是月光下寧靜的夜晚的特點。第二節(jié)結(jié)句處,與第一節(jié)首位相照應,將詩歌的回環(huán)旋律加強了,從而表現(xiàn)詩人沉醉在美好夜晚中的歡悅心情。
四、課后練習
讀《蟈蟈與蛐蛐》完成題目。
1.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請找出詩中寫夏景和寫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
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既有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又有嚴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詩人寫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請說說看。
4.詩人為什么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
1.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2.夏景:“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
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
3.寫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是美妙;寫冬景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從而來突出主題。
4.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擴展閱讀
初三語文《外國詩兩首》知識點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三語文《外國詩兩首》知識點人教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外國詩兩首》知識點人教版
一、原文
祖國
我愛祖國,但卻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連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勝。
無論是鮮血換來的光榮,
無論是充滿了高傲的虔誠的寧靜,
無論是那遠古時代的神圣的傳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籍的幻夢。
但是我愛——自己不知道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靜,
它那隨風晃動的無盡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洶涌的河水的奔騰;
我愛乘著車奔上那村落間的小路,
用緩慢的目光透過那蒼茫的夜色,
惦念著自己夜間住宿之處,迎接著
道路旁點點微微顫動的燈火。
我愛那野火冒起的輕煙,
草原上過夜的大隊車馬,
蒼黃的田野中小山頭上,
那一對閃著微光的白樺。
我懷著人所不知的快樂,
望著堆滿谷物的打谷場,
覆蓋著稻草的農(nóng)家草房,
鑲嵌著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節(jié)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農(nóng)人笑談中,
觀看那伴著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黑人談河流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
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和是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發(fā)拉底河沐浴。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
我聽到了密西西比河的歌聲,
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
在夕陽下閃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二、作者簡介
1、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俄語: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繼普希金之后,俄國19世紀上半葉的重要詩人,被別林斯基譽為“民族詩人”。
萊蒙托夫主要作品有《海盜》、《罪犯》、《奧列格》、《夢》、《懸崖》、《他們相愛…》、《塔馬拉》、《約會》、《葉》、《我獨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預言家》。
2、蘭斯頓·休斯(1902—1967)在美國文壇,尤其是黑人文學方面,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寫過小說、戲劇、散文、歷史、傳記等各種文體的作品,還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詩歌翻譯成英文,甚至編輯過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選,但他主要以詩歌著稱,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哈萊姆的桂冠詩人”。
休斯著名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長篇小說《辛普爾這樣主張》等。
三、課文賞析
《祖國》
運用豐富的意象,在流動、變幻中描寫景物和民俗,融會了詩人憂郁和欣喜,嘆惋和贊美等復雜的感情,仿佛對俄羅斯的鄉(xiāng)村大地,作了一次有趣的巡禮。通過對俄羅斯河山風景和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熱情謳歌,抒發(fā)了對祖國強烈執(zhí)著的“愛情”。
《黑人談河流》
詩人以“河流”這一高度凝練的意象回顧了人類的歷史,突出了黑人種族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中的地位,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四、課后練習
一、《祖國》一詩中,詩人所抒發(fā)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表現(xiàn)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在《祖國》中,詩人以平實的筆調(diào)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還詳細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農(nóng)民一起歡樂的場景。詩人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發(fā)對祖國的愛,只讓自己的情感在尋常的生活里緩緩釋放。在對原野景色和農(nóng)家生活的描述里,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祖國深切的愛,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朗讀《黑人談河流》,回答下面的問題。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xiàn)有什么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在《黑人談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積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fā)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tǒng)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jié)和第五節(jié)兩次出現(xiàn),形成結(jié)構上的前后呼應。
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復習要點
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復習要點
不同的詩人面對大自然,總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就捕捉到了兩種很平常的昆蟲叫聲,發(fā)出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俄國田園詩人葉賽寧則給我們描繪了寧靜、美好的夜。
《蟈蟈與蛐蛐》
一、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本文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充滿生機。
二、本文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1、本文的構思非常巧妙。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xiàn)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nèi)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2、本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情味濃郁。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yōu)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3、本文語言平易,通俗易懂。
三、作者為什么把昆蟲的叫聲稱為“大地的詩歌”?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夜》
一、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這首小詩主要寫了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二、文章中是如何體現(xiàn)“夜”的美麗的?
本文的第一節(jié)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于沉寂:平靜的河水仿佛悄悄進入夢鄉(xiāng),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雖不言靜而靜自現(xiàn)。這里既有聽覺,又有視覺,也有與白日的聯(lián)想和對比。第二節(jié)接著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后由聽覺轉(zhuǎn)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節(jié)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輝。第四節(jié)又回到夜的靜謐,并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以反復的吟詠造成詩的節(jié)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蕩和律動。
詩人所描寫的夜景,是多么靜謐,又是多么美麗,像優(yōu)美的圖畫,像輕柔的音樂,像迷人的夢境,讓人沉浸其中而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詩雖是純?nèi)粚懢埃瑓s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三、學習作者選取角度的方法,寫一段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要寫出自己細膩的感受。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蟈蟈與蛐蛐》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這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情味濃郁。“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情色彩?!霸诩拍亩煲雇?,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xiàn)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與前面的氛圍既形成對照又十分和諧,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后以“人們感到那聲音/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結(jié)尾,在詩人的聯(lián)想中,將前后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讓冬天“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蟈蟈的樂音”,在詩人的心靈中交織成一首此起彼伏的“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yōu)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2.《夜》
這首小詩著力展示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詩的第一節(jié)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于沉寂:平靜的河水仿佛悄悄進入夢鄉(xiāng),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雖不言靜而靜自現(xiàn)。這里既有聽覺,又有視覺,也有與白日的聯(lián)想和對比。第二節(jié)接著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后由聽覺轉(zhuǎn)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節(jié)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第四節(jié)又回到夜的靜謐,并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以反復的吟詠造成詩的節(jié)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蕩和律動。
詩人所描寫的夜景,是多么靜謐,又是多么美麗,像優(yōu)美的圖畫,像輕柔的音樂,像迷人的夢境,讓人沉浸其中而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詩雖是純?nèi)粚懢?,卻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二、問題研究
《蟈蟈與蛐蛐》一詩的構思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lián)想使二者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xiàn)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nèi)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教學建議
一、這兩首都是田園詩。田園詩一般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因人、因詩而異,各有其特點??梢詮奶飯@詩的角度,對兩首詩的具體內(nèi)容、景物描寫、語言特點、感情意蘊等方面進行比較。
二、欣賞《蟈蟈與蛐蛐》一詩,可根據(jù)它上下兩部分相互呼應的特點,讓學生感受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所表現(xiàn)的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欣賞《夜》一詩,要抓住夜景的靜謐、美麗的特點,體會蘊含其中的詩人的情感。
三、教學詩歌,不宜多講,而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lián)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在關鍵處點撥,多讓學生自己用心領悟。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1.濟慈
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y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1816年發(fā)表處女作《哦,孤獨》。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郁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詩想像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恒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著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像”進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后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很大影響。詩人25歲宏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志銘是:“這里安息著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p>
2.葉賽寧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俄羅斯詩人。出身于農(nóng)民家庭,教會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在莫斯科當?shù)陠T和印刷廠校對員。1916年在白俄軍隊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離開軍隊,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zhàn)斗隊。早期詩描寫農(nóng)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nóng)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nóng)村的田園生活,鐘情于烏托邦式的“農(nóng)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diào)清新,并擅長描繪農(nóng)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憂郁中自殺。
二、《蟈蟈與蛐蛐》賞析(許自強)
這是濟慈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詩,洋溢著明朗歡樂的情調(diào)。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于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慈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jié)。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guī)律,從而贊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小詩很富于田園詩的情趣。著墨不多,冬夏兩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籬笆和濃陰,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溫暖的爐邊,把人自然引入靜謐安詳?shù)木辰纭_@時傳來的蟈蟈和蟋蟀的聲音,更襯托出環(huán)境的幽靜,真可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收到以動襯靜的效果,能喚起人一種親切的回憶。為了適于表達主題,詩人采用了冬夏對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兩種境界之情調(diào)十分相似,加上詩人明寫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蟈蟈的巧妙聯(lián)想,使全詩渾然一體,毫無割裂之感。
(選自《歐洲名詩人抒情詩賞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三、《蟈蟈與蛐蛐》原文
TheGrasshopperandtheCricket
JohnKeats
Thepoetryofearthisneverdead.
Whenallthebirdsarefaintwiththehotsun
Andhideincoolingtrees,avoicewillrun
Fromhedgetohedgeaboutthenew?mownmead
ThatistheGrasshopper’s.Hetakesthelead
Insummerluxury;hehasneverdone
Withhisdelights,forwhentiredoutwithfun
Herestsateasebeneathsomepleasantweed.
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Onalonewinterevening,whenthefrost
Haswroughtasilence,fromthestovethereshrills
Thecricket’ssong,inwarmthincreasingever,
Andseemstooneindrowsinesshalflost,
Thegrasshopper’samongsomegrassyhills.
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教學案
九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兩首》教學案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的《祖國》一詩,發(fā)表于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志。詩歌把兩種愛國主義的觀點對照得十分鮮明,一種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種是虛偽的、華而不實的、脫離人民的。詩人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奇異”就表現(xiàn)為不同于統(tǒng)治階級的傳統(tǒng)說教,明確否定沙皇統(tǒng)治集團所宣揚的那種虛偽的甚至反動的愛國主義。詩歌通過令人感動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寫,指明了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黑人談河流》這首詩,詩人用一幅一幅的歷史圖畫,把我們的思想帶到了綿邈的人類的洪荒時代,讓我們感到了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黑人民族的偉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會于形象的詩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勢,把詩人胸中的郁積宣泄出來。這首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著嚴密的思想邏輯: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fā)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二)學法引導
由于兩首詩歌都是外國人抒發(fā)愛國思鄉(xiāng)情懷的,因而有必要對兩位詩人各自國家和種族特點進行一些課外的閱讀,這樣才能幫助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尤其是,要抓住關鍵語句仔細品味。
(三)審美鑒賞
1、平實中見真情
《祖國》這首詩,詩人描畫了一幅幅俄羅斯人民生活的風俗畫:打谷場上堆滿了豐收的谷物,農(nóng)家的茅舍覆蓋著稻草,還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jié)日的夜晚,農(nóng)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所有這些詩人無不感到親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滿懷興致,不知疲倦。畫面背后,深藏著的是詩人對祖國人民及其生活的熱愛,這還包括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在內(nèi),即詩人所說的“奇異的愛情”。
2、深邃中顯自豪
《黑人談河流》短短的幾行詩,詩人的思想超越了久遠的時代,回溯了人類的歷史;跨過了廣漠的空間,履及亞洲、非洲和美洲。但仔細分析詩歌表象,可以判斷出這樣一種思維邏輯:我認識河流——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fā)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拔艺J識河流”這一句詩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認識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詩人是借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歌唱人類精神與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祥地。歌頌黑人曾經(jīng)作出過的杰出貢獻,表達對美國當時社會種族歧視政策的蔑視
(四)重點難點突破
1、《祖國》這首詩中,詩人是通過描寫什么來抒發(fā)愛國之情的?說說用這樣的方法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效果?
[析]設置此題本質(zhì)上還是要我們理解詩歌要借助形象抒情言志的特點。完成這道題,有助于理解這首詩的主題,了解這首詩在寫作上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這首詩抒發(fā)詩人的愛國之情,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情,而是以平實的筆調(diào)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抒寫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農(nóng)民一起歡樂的情景,以此來表情達意的。詩人讓自己的愛國情感在對原野景色和農(nóng)家生活的描述里緩緩釋放出來,這種愛真實、本色,易于感染讀者。
2、《黑人談河流》一詩中,詩人寫到了亞洲的幼發(fā)拉底河、非洲的剛果河、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多條河流。想一想,詩人借談論河流來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析]河流只是詩人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對應物,透過事物的表象分析其實質(zhì),才能真正領略作者的寫作意圖。這道題意在讓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核心對象,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參考答案]《黑人談河流》一詩中,“河流”只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黑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我們可以將“河流”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是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所有黑人。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他們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虔()信顫()抖鑲嵌()深邃()
晨曦()河畔()瞰()望黝()黑
2、《祖國》一詩的作者是(國別)詩人(姓名);《黑人談河流》一詩的作者是美國黑人文藝運動的領袖(姓名),被譽為“”
3、如何理解《祖國》這首詩中“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一句的“奇異”的含義?
4、請從我國古代詩歌中,摘出兩句抒發(fā)愛國情懷的詩句,并注明作者。
(1)
(2)
能力提高
閱讀《黑人談河流》,完成練習。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
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發(fā)底河沐浴。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
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
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
在夕陽下閃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依次寫出詩歌中出現(xiàn)的下列河流,分別位于哪個大洲。
剛果河()幼發(fā)拉底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
2、中華文明發(fā)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3、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4、“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這句詩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在詩歌中兩次出現(xiàn)有什么表達效果?
開放探究
閱讀席慕容《成熟》,回答問題。
成熟
童年的夢幻褪色了
不再是只愿做一只
長了翅膀的小精靈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漸呈修長的雙手
將火熱的頰貼在石欄上
在古長春藤的陰里
有螢火在游
不再寫流水帳似的日記了
換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跡
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
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
1、作者說“童年的夢幻褪色了”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詩歌中“修長的雙手”代指什么?
3、“流水帳似的日記”是否代表童年的時光?
4、你認為“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這兩句詩應該怎樣理解?
三、資料下載
1、
“有我”才能不盲從
――讀萊蒙托夫《祖國》有感
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在1841年寫下了抒發(fā)自己對祖國“奇異的愛情”的《祖國》。詩人借對俄國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樺、夜色,像燈火、馬隊、打谷場、草房、舞蹈等風土人情的贊美,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崇高的、純潔的、非功利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本質(zhì)的、“不知為什么”的熱愛。這是一種真愛。如不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讀者只會感到詩人對祖國的愛是熱忱的,真摯的,還會感到詩的第一節(jié)詩人對“鮮血換來的光榮”“充滿了高傲的虔信的寧靜”,“遠古時代的神圣的語言”的否定是極難理解的。
《祖國》創(chuàng)作的具體動機,教材已交代的很清楚:“1839年有位詩人(斯拉夫派詩人霍米亞柯夫)發(fā)表一首《祖國》的詩(“一首”后恐漏“名為”等同類詞語),他認為俄羅斯的偉大就在于俄羅斯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①的虔信。沙皇集團的御用文人也曾借愛國主義來炫耀他們的文治武功,”(教材注①,引文中括號內(nèi)文字為筆者所加。)由此,我們感到萊蒙托夫的愛國主義與沙皇政府宣傳、稱榜的“正統(tǒng)”的愛國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是截然相反的,何以至此?緣于萊蒙托夫在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上做到了“有我”。
所謂“有我”,就是指觀察,認識和評價事物依自己的世界觀而行,有獨立而清醒的觀點和見解,不盲從于他人。就萊蒙托夫而言,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俄國解放運動的第一個階段――貴族時期(1825-1861)。沙皇統(tǒng)治雖然很嚴酷,十二月黨人運動②被鎮(zhèn)壓,但十二月黨的影響卻在不斷擴大。萊蒙托夫作為一個正直、善良的貴族青年,熱情澎湃的詩人,像他崇拜的普希金一樣,思想上是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的。他反對沙皇的專制暴政,渴望自由,同情人民。同時,他借作品反映自己的思想。
萊蒙托夫因為“有我”而寫出了不朽的《祖國》,我們現(xiàn)在誦讀這首詩,為其中的藝術之美所熏陶,為其中的愛國熱情所活動,除此之外,不更應學習萊蒙托夫的“有我”來讀《祖國》,來理解我們現(xiàn)今的愛國主義嗎?換言之,萊蒙托夫沒有盲從他那個時代“正統(tǒng)”的愛國主義,我們也不能盲從萊蒙托夫的愛國主義,而要站在我們時代,社會的立場上去認識、理解愛國主義,做到“有我”。
[注]
①東正教:亦稱“正教”。與天主教、新教并稱為基都教三大派別。后正教分別為東西兩派,東派在十六世紀末于莫斯科設立大主教后,逐漸形成了使用南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為沙皇俄國對內(nèi)統(tǒng)治壓迫人民,對外進行侵略滲透的工具。
②十二月黨運動:1825年12月(俄歷)俄國一部分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啟蒙的貴族青年,由于不滿沙皇的殘酷統(tǒng)治,而發(fā)動了反對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終被沙皇鎮(zhèn)壓,但對俄國解放運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視為解放運動的起點。
2、蘭斯頓·休斯與他的《黑人談河流》
蘭斯頓·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政論家。他是20世紀2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黑人桂冠詩人”。
從總的傾向來說,休斯一生的文學活動都是同他所處的時代的美國黑人運動緊密相連,同廣大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休斯的創(chuàng)作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社會生活,傾訴了他們的苦難與辛酸、歡樂與希望,以及對自由、民主的追求與渴望。
休斯的詩歌從黑人的音樂和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把爵士樂的節(jié)奏融入于自由詩中,因而他的詩開闊,舒展,節(jié)奏熱情得像爵士樂那樣強烈。他的詩格調(diào)清新,意境深遠,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對美國現(xiàn)代黑人文學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黑人談河流》這首詩是休斯乘車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氣呵成的,他自己說“用了十分鐘至一刻鐘時間”。詩人在談到這首詩的寫作過程時,從他父親對自己同胞的那種“奇怪的厭惡感”,說到他不理解父親的想法,因為“我是個黑人,我非常喜歡黑人”。接著,詩人談到列車緩緩從密西西比河上的鐵橋上駛過,他由這條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運,想到林肯總統(tǒng)為了廢除奴隸制,親自乘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到新奧爾良,他又想到黑人過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剛果河、尼日爾河和尼羅河。詩就這樣產(chǎn)生了。讀完全詩,不難看出,詩人敘說了美國黑人從“盤古開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為美國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個古老的種族,他們在大地上辛勤勞動,對人類歷史也作出過貢獻。這首詩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黑人的苦難和斗爭,但卻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喚起他們爭取自由的熱望,可以增強他們?yōu)槊篮梦磥矶窢幍男判?。充分地體現(xiàn)了熱愛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種族的文明和尊嚴而驕傲的感情,這首詩寫得凝練、深沉,節(jié)奏徐緩,但卻蘊含著深不可測的力量。(選自《美國文學發(fā)展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