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九年級語文下冊《更浩瀚的海洋》復習教案(語文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更浩瀚的海洋》復習教案(語文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九年級語文下冊《更浩瀚的海洋》復習教案(語文版)
一、原文
昨天,多么遠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們身上的灰塵和污垢。
我們一到海邊,便開始尋找一處可以遮人耳目的空地。
我們一面走,一面四下張望,只見一個男子坐在一塊灰色的巖石上,手里提著一只口袋,他從口袋里捧出一把一把的鹽,撒向大海。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個只看生活陰暗面的悲觀者,悲觀的人不配看見我們赤裸裸的軀體。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吧,這里無法洗浴?!?/p>
于是我們離開了這地方,繼續(xù)前行,來到一棵長在海邊的白楊樹下。只見一個男人站在一塊白色巖石上,手里舉著一個鑲滿珠寶的匣子,他從匣中取出一塊一塊的糖,拋入海中。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一個沒有喜事也笑口常開的樂天派,要小心,不能讓樂天派看見我們赤裸裸的軀體?!?/p>
我們又往前走,直到遇見一個男子站在海岸旁,撿起一條條死魚,憐憫地把它們送回海去。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個企圖使墳墓里的人復生的慈善家,讓我們遠遠地離開他吧!”
我們接著又走,看見一個男人在沙灘上勾畫著他的想象,浪來了,抹去了他的畫,他一遍遍地重畫!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個靠自己的幻覺樹起一尊偶像并向它頂禮膜拜的苦行僧,讓他去吧!”
我們往前走去,在一個安謐的海灣看見一個男人在從撇水面上的泡沫,將它倒進一個瑪瑙缸里。jAb88.CoM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個用蛛絲織成衣服穿的空想家,不宜讓他看見我們赤裸裸的軀體?!?/p>
我們繼續(xù)走著,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在呼喊:“啊,這就是深深的大海!這就是浩瀚的大海!”
我們尋找那發(fā)出聲音的地方,看見一個男子站著,背朝著大海,把一只貝殼放在耳邊,傾聽它的輕微聲響。
我的心對我說:“走吧。這是個庸人,他只會背朝著自己無力掌握的整體,把心思都用在他所喜愛的局部上?!?/p>
我們又走,在一處芳草萋萋的地方看見亂石堆里有一個人,他把頭埋在沙子中。
我對我的心說:“心兒啊,快,我們就在這里沐浴吧!這個人是不會看見我們的?!?/p>
我的心搖搖頭說:
“不,一千個不!你所看見的,實在是所有人中最糟糕的一個,他虔誠、純潔,把生活的痛苦拒于自己的心扉之外,而生活也把他的心靈跟歡樂隔絕開來?!?/p>
這時我的心的臉上露出深深的悲傷,它用不時因痛苦而中斷的聲音說:
“讓我們離開這片海岸吧,這里沒有一塊隱蔽的地方可讓我們沐浴。我絕不愿意在這樣的風里散開我金色的發(fā)辮,在這樣的空間袒露我柔嫩的胸脯,脫下衣裳,赤條條地站在這樣的光線下?!?/p>
于是,我和我的心離開了這浩瀚的大海,我們走了,去尋找更浩瀚的海洋。
二、走近作者
卡里·紀伯倫(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鄉(xiāng)卜舍里,1931年逝世。紀伯倫是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靈告誡我》,《先知》,《論友誼》。
三、重要字詞
瀚(hàn)垢(gòu)謐(mì)撇(piē)萋(qī)虔(qián)
【浩瀚】形容水勢盛大。
【污垢】積淀的臟東西。
【遮人耳目】遮斷別人的視線,阻隔別人的聽力。
【悲觀】精神頹廢,對事物的發(fā)展缺乏信心。
【笑口常開】形容人精神愉快。
【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慈善】對人關懷,富有同情心。
【頂禮膜拜】表示極度崇拜。頂禮,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禮節(jié);膜拜,合掌加額,俯地跪拜。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
【袒露】裸露。
四、課后練習
我越往前走,海峽也就越淺。不多一會我已經走近岸邊,到了可以聽見喊聲的地方。我用手舉著拖來艦隊的繩索的一端,高聲呼喊:“最強大的利里浦特皇帝萬歲!”這位偉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對我說不盡地恭維,當場就封我作“那達克”,這是他們最尊貴的爵位。
(1)這段話出自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小說《》。
(2)聯(lián)系選段前的情節(jié),簡述這位偉大的君王“對我說不盡地恭維”的原因。
答案:
(1)格列佛游記
(2)格列佛幫助利里浦特人打敗了敵國(不來夫斯古帝國)。
相關知識
九年級語文下冊《家》復習教案(語文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家》復習教案(語文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九年級語文下冊《家》復習教案(語文版)
一、原文
南方水鄉(xiāng),我在湖上蕩舟。迎面駛來一只漁船,船上炊煙裊裊。當船靠近時,我聞到了飯菜的香味,聽到了孩子的嬉笑。這時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漁民的家。
以船為家,不是太動蕩了嗎?可是,我親眼看見漁民們安之若素,舉止泰然,而船雖小,食住器具,一應俱全,也確實是個家。
于是我轉念想,對于我們,家又何嘗不是一只船?這是一只小小的船,卻要載我們穿過多么漫長的歲月。歲月不會倒流,前面永遠是陌生的水域,但因為乘在這只熟悉的船上,我們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但只要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為美麗的風景。人世命運莫測,但有了一個好家,有了命運與共的好伴侶,莫測的命運仿佛也不復可怕。
我心中閃過一句詩: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
望著湖面上緩緩而行的點點帆影,我暗暗祝禱,愿每張風帆下都有一個溫馨的家。
凡是經歷過遠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線上出現(xiàn)港口朦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會跳得多么歡快。如果沒有一片港灣在等待著擁抱我們,無邊無際的大海豈不令我們絕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們休憩的溫暖的港灣。在我們的靈魂被大海神秘的濤聲陶冶得過分嚴肅以后,家中瑣屑的噪音也許正是上天安排來放松我們精神的人間樂曲。
不要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至少,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家讓我們登上岸的。當我們離去時,我們也不愿意舉目無親,沒有可以向之告別的親人。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xiāng)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里啟程駛向永恒。我相信,如果靈魂不死,我們在天堂仍將懷念留在塵世的這個家。
家庭是人類一切社會組織中最自然的社會組織,是把人與大地、與生命的源頭聯(lián)結起來的主要紐帶。有一個好伴侶,筑一個好窩,生兒育女,恤老撫幼,會給人一種踏實的生命感覺。無家的人倒是一身輕,只怕這輕有時難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種在這世上沒有根基的虛無感覺之中。
人是一種很貪心的動物,他往往想同時得到彼此矛盾的東西。譬如說,他既想要安寧,又想要自由,既想有一個溫暖的窩,又想作浪漫的漂流。他很容易這山望那山高,不滿足于既得的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便有了進出“圍城”的迷亂和折騰。不過,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寧愿為了安寧而約束一下自由的。一度以唾棄家庭為時髦的現(xiàn)代人,現(xiàn)在紛紛回歸家庭,珍視和諧的婚姻,也正證明了這一點。原因很簡單,人終究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而作為社會之細胞的家庭能使人的社會天性得到最經常最切近的滿足。
家不僅僅是一個場所,而更是一個本身即具有生命的活體。兩個生命因相愛而結合為一個家,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隨歲月的流逝而流逝,流歸何處?我敢說,很大一部分流入這個家,轉化為這個家的生命了。共同生活的時間愈長,這個家就愈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其中交織著兩人共同的生活經歷和命運,無數(shù)細小而寶貴的共同記憶,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有共同撫育小生命的辛勞和歡樂。正因為如此,即使在愛情已經消失的情況下,離異仍然會使當事人感覺到一種撕裂的痛楚。此時不是別的東西,而正是家這個活體,這個由雙方生命歲月交織成的生命體在感到疼痛。如果我們時時記住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懼死,我們就會心疼它,更加細心地愛護它了。那么,我們也許就可以避免一些原可避免的家庭破裂的悲劇了。
心疼這個家吧,如同心疼一個默默護佑著也銘記著我們的生命歲月的善良的親人。
我嘗自問:大千世界,有許多可愛的女人,生活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你堅守著與某一個女人組成的這個小小的家,究竟有什么理由?我給自己一條條列舉出來,覺得都不成其為充足理由。我終于明白了:戀家不需要理由。只要你在這個家里感到自由自在,沒有壓抑感和強迫感,摩擦和煩惱當然免不了,但都能夠自然地化解,那么,這就證明你的生活狀態(tài)是基本對頭的,你是適合于過有家的生活的。
一片空地,幾間空屋,有人來到這里,貼上標簽,于是為家。
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充滿瑣碎的重復,所以家庭生活是難以入詩的。相反,羈旅卻富有詩意??墒?,偏偏在羈旅詩里,家成了一個中心意象。只有在“孤舟五更家萬里”的情境中,我們才真正感受到家的可貴。
二、走近作者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中國學者、作家,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較早研究尼采的學者。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
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
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
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
詩集《憂傷的情欲》等。
三、課文結構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觀察漁民以“船”為家的生活現(xiàn)象之后進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長河里漂流,家承載著親人戰(zhàn)勝前方變幻莫測的命運。
第二部分“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將人生比作乘船遠航,既是遠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灣、補充給養(yǎng)、恢復體力、放松精神、放飛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遠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礎上提出的,既是遠航,就要有目標,學要有彼岸和歸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標和??康谋税丁?/p>
四、課后練習
不要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至少,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家讓我們登上岸的。當我們離去時,我們也不愿意舉目無親,沒有可以向之告別的親人。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xiāng)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里啟程駛向永恒。我相信,如果靈魂不死,我們在天堂仍將懷念留在塵世的這個家。
家庭是人類一切社會組織中最自然的社會組織,是把人與大地、與生命的源頭聯(lián)結起來的主要紐帶。有一個好伴侶,筑一個好窩,生兒育女,恤老撫幼,會給人一種踏實的生命感覺。無家的人倒是一身輕,只怕這輕有時難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種在這世上沒有根基的虛無感覺之中。
人是一種很貪心的動物,他往往想同時得到彼此矛盾的東西。譬如說,他既想要安寧,又想要自由,既想有一個溫暖的窩,又想作浪漫的漂流。他很容易這山望那山高,不滿足于既得的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便有了進出“圍城”的迷亂和折騰。不過,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寧愿為了安寧而約束一下自由的。一度以唾棄家庭為時髦的現(xiàn)代人,現(xiàn)在紛紛回歸家庭,珍視和諧的婚姻,也正證明了這一點。原因很簡單,人終究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而作為社會之細胞的家庭能使人的社會天性得到最經常最切近的滿足。
家不僅僅是一個場所,而更是一個本身即具有生命的活體。兩個生命因相愛而結合為一個家,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隨歲月的流逝而流逝,流歸何處?我敢說,很大一部分流入這個家,轉化為這個家的生命了。共同生活的時間愈長,這個家就愈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其中交織著兩人共同的生活經歷和命運,無數(shù)細小而寶貴的共同記憶,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有共同撫育小生命的辛勞和歡樂。正因為如此,即使在愛情已經消失的情況下,離異仍然會使當事人感覺到一種撕裂的痛楚。此時不是別的東西,而正是家這個活體,這個由雙方生命歲月交織成的生命體在感到疼痛。如果我們時時記住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懼死,我們就會心疼它,更加細心地愛護它了。那么,我們也許就可以避免一些原可避免的家庭破裂的悲劇了。
心疼這個家吧,如同心疼一個默默護佑著也銘記著我們的生命歲月的善良的親人。
我嘗自問:大千世界,有許多可愛的女人,生活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你堅守著與某一個女人組成的這個小小的家,究竟有什么理由?我給自己一條條列舉出來,覺得都不成其為充足理由。我終于明白了:戀家不需要理由。只要你在這個家里感到自由自在,沒有壓抑感和強迫感,摩擦和煩惱當然免不了,但都能夠自然地化解,那么,這就證明你的生活狀態(tài)是基本對頭的,你是適合于過有家的生活的。
一片空地,幾間空屋,有人來到這里,貼上標簽,于是為家。
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充滿瑣碎的重復,所以家庭生活是難以入詩的。相反,羈旅卻富有詩意??墒牵诹b旅詩里,家成了一個中心意象。只有在“孤舟五更家萬里”的情境中,我們才真正感受到家的可貴。
1.你知道“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這句話出自哪一部文學名著嗎?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嗎?
2.你能舉出兩個描寫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詞中的句子嗎?
3.請你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文中引用的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夜雨》。
參考答案:
1.《紅樓夢》曹雪芹
2.學過的或已掌握的古詩詞都可以。如: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做》)
3.漁燈昏暗,旅途之人在夢中回到了故鄉(xiāng),一聲聲讓人心碎。在五更之時,一葉孤舟離家萬里,那滴水聲仿佛是離家之八思鄉(xiāng)流下的熱淚。
九年級語文下冊《廢墟的召喚》復習教案(語文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廢墟的召喚》復習教案(語文版)
一、原文
冬日的斜陽無力地照在這一片田野上,剛是下午,清華氣象臺上邊的天空,已顯出月芽兒的輪廓。順著近年修的柏油路,左側是干皺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堅硬,這里那里,點綴著斷石殘碑。右側在夏天是一帶荷塘,現(xiàn)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轉過布滿枯樹的小山,那一大片廢墟呈現(xiàn)在眼底時,我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歷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而在亂石衰草中間,仿佛該有著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隱若現(xiàn),迷離撲朔,因為中國社會出奇的“穩(wěn)定性”,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一直到那拉氏,還不中止。
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門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筑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來這里,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著,顯得西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著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著兵器甲胄,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時間在這里,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筑家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的遺跡,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歷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里面照相?,F(xiàn)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為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規(guī)律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對著這一段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大水法與觀水法之間的大片空地,原來是兩座大噴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標準境界,所以以“法”為名。西行可見一座高大的廢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覺得人是這樣渺小,天地是這樣廣闊,歷史是這樣悠久——
路旁的大石龜仍然無表情地蹲伏著。本該豎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許很想馱著這碑,盡自己的責任罷。風在路另側的小樹林中呼嘯,忽高忽低,如泣如訴,仿佛從廢墟上飄來了“留——留——”的聲音。
我詫異地回轉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與外觀的石塊白得分明,幾座大石疊在一起,露出一個空隙,像要對我開口講話。告訴我這里經歷的燭天的巨火么?告訴我時間在這里該怎樣衡量么?還是告訴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風又從廢墟上吹過,依然發(fā)出“留——留——”的聲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喚!召喚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廢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沒有為這斗爭過么?便在這大龜旁,我們幾個人曾怎樣熱烈地爭辯呵。那時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滿懷熱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類比較起來,個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們呢?我們的經歷自不必提起了。我卻愿無愧于這小得多的概念。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地之間么?
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在它們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艷麗的時刻,西山在朦朧中涂抹了一層嬌紅,輪廓漸漸清楚起來。那嬌紅口又透出一點藍,顯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氣中摸得著的寒意。
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閉上眼睛。
“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身旁的年輕人在自言自語。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輕人辯論了。我不怪他們,怎能怪他們呢!我囁嚅著,很不理直氣壯。“留下來吧!就因為是廢墟,需要每一個你呵?!?/p>
“匹夫有責。”年輕人是敏銳的,他清楚地說出我囁嚅著的話。“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huán)境允許每一個我盡責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間。
我忽然理直氣壯起來:“那怎樣,不就是內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說話,且看那瞬息萬變的落照。迤邐行來,已到水邊。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蕩漾著綺輝。遠山凹處,紅日正沉,只照得天邊山頂一片通紅。岸邊幾株枯樹,恰為夕陽做了畫框??蛲鈰杉t的西山,這時卻全是黛青色,鮮嫩潤澤,.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淺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樹旁亂草中惠宰有聲,原來有人作畫。他正在調色板上蘸著顏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樣才能把那奇異的色彩捕捉在紙上。
“他不是畫家?!蹦贻p人評論道,“他只是愛這景色——”
前面高聳的斷橋便是整個圓明園唯一的遺橋了。遠望如一個亂石堆,近看則橋的格局宛在。橋背很高,橋面只剩了一小半,不過橋下水流如線,過水早不必登橋了。
“我也許可以想一想,想一想這廢墟的召喚?!蹦贻p人忽然微笑說,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間。
我們仍望著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仿佛聽得說要修復圓明橋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遠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橋,也可以的。
為了什么呢!為了憑吊這一段凝固的歷史,為了記住廢墟的召喚。
二、走近作者
宗璞,原名馮鐘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國當代女作家,曾用筆名:任小哲、豐非。她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zhàn)爆發(fā),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lián)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于中國文聯(lián)及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yǎng)深厚,氣韻獨特。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不沉的船》、《后門》、《知音》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等。[1]2018年1月,宗璞的小說《北歸記》在2017收獲排行榜長篇小說榜(專家榜)排名第1。
三、中心思想
廢墟,是歷史的見證,通過對圓明園廢墟的憑吊,聆聽,而思考,表達作者呼喚人們改造這“凝固的歷史”的愿望,并號召人們在改造歷史上盡每一個“我”的責任。主題的表達并非直接說明,而是借對廢墟的描寫、回憶、聯(lián)想逐漸明朗的。
四、課后練習
1.“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筑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這句話中作者用了幾處比喻?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
2.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后文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3.作者聽到了“廢墟的召喚”,但是年輕人卻尚有疑惑,作者說“留下來吧!就因為是廢墟,需要每一個你呵?!薄澳窃鯓?,不就是內容么?”這表明了作者什么樣的認識?
參考答案:
1.答案:這段話一共有四個比喻:第一個本體是荒野,喻體是海洋;第二個本體是荒草,喻體是海藻;第三個本體是亂石,喻體是泡沫;第四個本體是建筑遺跡,喻體是船只。出題意圖:考查對形象化語句的理解。答題思路:這句話里面有明顯的比喻詞,抓住比喻詞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體和喻體了。答題誤區(qū):有的同學可能會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點丟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夠細密導致的。
2.答案:不矛盾,前文說的是改造歷史,后文說的是不忘歷史,兩者相輔相成。出題意圖:考查同學們對文章思路的把握。答題思路:這個題目也要聯(lián)系前后文來回答,并且要明確作者有最后的認識是經歷了一定的掙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認識的變化,就會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3.答案:作者認為廢墟召喚的含義是召喚人們繼續(xù)奮斗,以改造歷史。年輕人卻認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和環(huán)境,作者說“那怎樣,不就是內容么?”意思是說探索方法、改造環(huán)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出題意圖:考查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和對含蓄語句的理解能力。答題思路:作者在文章中應該是有意識設計出了年輕人的,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更說明了人們在為探索未來的道路上尋找希望在做努力。這道題的難度可能在對“怎么樣”的理解上,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就可以看透了。
九年級語文下冊《家》復習材料語文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家》復習材料語文版
第1課.《家》
一、字詞積累:
瑣屑(xiè)休憩(qì):休息冥(mínɡ)想縈(yínɡ)繞舉止泰然黯(àn)然失色
二、文章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由對人生的比喻引出對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16):由三個比喻句作為小標題,抒寫作者對人生對家由淺入深的哲學思考。
第一層(2-6):由漁民以船為家的生活實況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結論。
第二層(7-12):由人生是一次遠航想到家是溫暖的港灣,是休憩的樂園。
第三層(13-16):用“永遠”一詞把家的本質特征給以鮮明的定位――家是永遠的岸。
三、重點句子剖析:
(1)總結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它確實是的。
【剖析】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既是把家比作船、港灣、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話題提出的引言。
(2)過渡句:那么,家是什么呢?
【剖析】設問句,引起下文作者對家的三個層次的認識和思考。
(3)中心句:家是一只船。
【剖析】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是因為家是庇護者,帶領我們穿過風雨險阻。
(4)中心句:家是溫暖的港灣。
【剖析】本體是家,喻體是港灣。對人們來說,家是人生旅途中的憩息地,在我們勞累時給我們慰藉。
(5)中心句:家是永遠的岸。
【剖析】本體是家,喻體是岸。從人生的起始到終結來看,家是永遠的岸――它既是每個人登臨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個人離開現(xiàn)實人生的離別之岸。
(6)當我欣賞遠處美麗的帆影葉,耳畔響起一位哲人的諷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麗的帆影上也有著太多瑣屑的噪音!”
【剖析】引用尼采的話既引出了話題,又把對家的思考引向深處,使作者的闡述更具說服力。
四、問題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灣、岸。細讀課文,說說這幾種比喻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明確:家是船——伴侶——載我們穿過漫長的歲月;家是港灣——憩息地——給我們慰藉;
家是岸——巢和根——讓我們牽掛。
答: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灣、岸的前提,是后面幾個比喻的基礎。
“家是一只船”,這個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這個比喻是后面兩個比喻的基點。家是港灣,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發(fā)出去。
“家是溫暖的港灣”,這里家是本體,港灣是喻體。而港灣這個喻體是以家是一只船為前提的。因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灣停泊休息。所以這個比喻是第一個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個比喻的出發(fā)點。
“家是永遠的岸”,這個比喻是“家是溫暖的港灣”的深化,是三個比喻所傳達思想的極致和完成,在邏輯上是對前兩個比喻的承接,又是對前兩個比喻的升華。表達了家不僅是港灣,從人生的起始到終結來看,家是永遠的岸――它既是每個人登臨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個人離開現(xiàn)實人生的離別之岸。
2、三個比喻蘊涵了作者對家的什么情感?
答:對家的贊美、依戀及對天下人的祝福。
五、寫作特點:
(1)每一小節(jié)都是先記敘后抒情議論,表達作者對“家”的理解,從結構上看形式整齊,渾然一體。
(2)文章運用比喻、設問和引用(故事、名言)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語言的趣味性和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