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72012屆高考生物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基礎沖刺復習教案。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基礎掃描:
一、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二)主要觀點:①是自然選擇的內(nèi)因;②變異一般是的,自然選擇是的
③是生物進化的動力;④適應是的結果;
⑤自然選擇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xù)的過程。
(三)意義與不足:
意義:能夠解釋的原因,以及生物的性和性。
不足:不能解釋的本質,以及如何對遺傳變異起作用。
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群: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生物的一群個體
2、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的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頻率:某種基因在中出現(xiàn)的比例(PA=A/(A+a);Pa=a/(A+a))
4、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變化原因:、和等因素)
(二)(可遺傳的變異)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
1、可遺傳的變異來源有:、和,其中和統(tǒng)稱為突變。
(突變頻率很低且大多是有害的,為什么說它能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組的作用是什么?)
2、它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為什么?
(三)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1、實例:試解釋樺尺蠖在工業(yè)區(qū)體色變化原因:
2、結論:種群中產(chǎn)生的變異是的,經(jīng)過長期的,其中的不利變異被,有利變異則,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因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決定的。
(四)導致物種的形成
1、物種的概念: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nèi),具有一定的和,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和,并能夠產(chǎn)生的一群生物個體。
2、隔離:指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的現(xiàn)象
①地理隔離:指分布于不同自然區(qū)域的種群,由于沙漠、高山、河流等地理上的隔離,使彼此之間無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②生殖隔離:種群間的個體不能,或交配后不能的現(xiàn)象
3、物種形成:①實例(達爾文地雀的形成)
②過程:
③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和。
難點突破:
1、現(xiàn)代進化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比較:
共同點:都能解釋的原因和生物的性和性
不同點: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的本質以及的作用機理,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克服了這個缺點;達爾文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xiàn)代進化論則強調的進化,認為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群和物種的比較:
①概念不同②范圍不同:種群是指較小范圍內(nèi)的同種生物的個體,而物種是由許多分布在不同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種群組成的
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
延伸閱讀
2012屆高考生物總復習單元整合復習教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七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
一、可遺傳變異與不可遺傳變異的比較
1.區(qū)別
可遺傳變異不可遺傳變異
遺傳物質
是否變化發(fā)生變化不發(fā)生變化
遺傳情況變異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現(xiàn)變異性狀僅限于當代表現(xiàn)
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
應用價值是育種的原始材料,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能從中選育出符合人類需要的新類型或新品種無育種價值,但在生產(chǎn)上可應用優(yōu)良環(huán)境條件以影響性狀的表現(xiàn)獲取高產(chǎn)優(yōu)質產(chǎn)品
2.聯(lián)系
注意:確認是否為可遺傳變異的唯一依據(jù)是看“遺傳物質是否發(fā)生變化”。
“可遺傳”≠可育: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單倍體等均表現(xiàn)“不育”,但它們均屬可遺傳變異——其遺傳物質已發(fā)生變化,若將其體細胞培養(yǎng)為個體,則可保持其變異性狀——這與僅由環(huán)境引起的不可遺傳變異有著本質區(qū)別。如無子番茄的“無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長素促進了果實發(fā)育,這種“無子”性狀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將無子番茄進行組織培養(yǎng)時,若能正常受粉,則可結“有子果實”。
———————————————————————————————————————————————————————
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比較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概念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發(fā)生變化
原因外界環(huán)境或內(nèi)部因素引起基因結構改變基因的自由組合或基因的互換、轉基因技術外界環(huán)境或內(nèi)部因素引起染色體結構或數(shù)目的改變
結果產(chǎn)生新的基因,控制新的性狀,唯一產(chǎn)生新基因的變異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即基因的重新組合,不產(chǎn)生新基因不產(chǎn)生新的基因,基因數(shù)目增多、減少或排列順序改變,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變異
種類①自然突變
②人工誘變
①基因的自由組合
②基因連鎖與互換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染色體結構變異
發(fā)生時間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或有絲分裂間期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加倍處理的時間為前期紡錘體形成時
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豌豆雜交實驗,黃圓與綠皺雜交子代出現(xiàn)黃皺、綠圓
果蠅雜交實驗,F(xiàn)1雌灰身長翅進行測交,子代出現(xiàn)灰身殘翅和黑身長翅兩種新類型貓叫綜合征
意義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最初原始材料生物變異的重要來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生物進化的因素之一
育種誘變育種指導雜交育種,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
三、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比較
單倍體多倍體
概念由配子發(fā)育而成,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體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
自然形成原因由配子直接發(fā)育來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細胞分裂受到阻礙,于是細胞核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染色體也相應加倍的生殖細胞,再經(jīng)受精作用形成合子而發(fā)育成多倍體
人工誘導方法花藥離體培養(yǎng)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引起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植株特點植株長得弱小、高度不育植株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育種方法
實例用煙草品種甲葉多(A)窄葉(b)品種乙葉少(a)闊葉(B)培育出葉多闊葉的煙草品種
方法圖解
意義單倍體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可迅速獲得純系植株,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果選用多倍體新品種,如三倍體西瓜、八倍體小黑麥
———————————————————————————————————————————————————————
四、對進化論理論的評價
1.拉馬克進化理論
貢獻:①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反對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
②生物都不是神創(chuàng)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繁衍來的。這對當時人們普遍信奉的神創(chuàng)論造成一定沖擊,因此具有進步意義。
缺陷: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拉馬克幾乎否認物種的真實存在,認為生物只存在連續(xù)變異的個體。
②對于生物進化的原因,他認為:一是“用進廢退”的法則;二是“獲得性遺傳”的法則。但這些法則缺乏事實依據(jù),大多來自于主觀推測。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貢獻: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貢獻,在于較好地解釋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相對系統(tǒng)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缺陷: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在于他未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作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在生物個體水平。隨著遺傳學的“基因遺傳”理論的誕生,獲得性遺傳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摒棄,物種形成的漸變過程無法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現(xiàn)象,基因傳衍以種群為單位而不是以個體為單位等,使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從誕生起就不斷地被質疑、修正,這就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1)貢獻:以達爾文進化理論為核心,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一是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二是從個體水平上升到種群水平。強調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闡明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通過自然選擇改變種群基因頻率,從而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強調了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2)缺陷:關于生物進化的爭論和疑點還有很多:如基因突變對生物適應性的影響并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大多數(shù)基因突變是中性的。再如根據(jù)許多物種是在短期內(nèi)迅速形成的,有人提出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種群長期穩(wěn)定與迅速形成新物種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
科學發(fā)展過程中往往不是一個新理論的出現(xiàn)就完全否定了先前的理論,而是對原有理論作出補充、修正和發(fā)展。一些理論可以應用于一定的范圍,解釋一定層次上的現(xiàn)象,但卻往往不能應用于其他層次或范圍。
五、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種群是生
物進化的
單位(1)一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的基因庫?;驇齑鄠?,得到保持和發(fā)展
(2)種群中每個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只是基因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3)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是不同的
(4)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突變和基
因重組是
產(chǎn)生進化
的原材料(1)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2)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3)突變的有害或有利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4)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
(5)變異的不定向性,確定了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
決定生物
進化方向(1)種群中產(chǎn)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
(2)自然選擇淘汰不利變異,保留有利變異
(3)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即導致生物朝一個方向緩慢進化
隔離導致
物種形成(1)物種:分布在一定自然區(qū)域,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相互交配、繁殖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2)隔離:將一個種群分成若干個小種群,使彼此間不能交配,從而形成新的物種
(3)物種形成:同一個物種間產(chǎn)生變異和基因重組,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再經(jīng)過隔離作用產(chǎn)生新的物種
六、隔離是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隔離是指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但同一物種盡管存在著地理隔離,但雙方環(huán)境基本相似也不會產(chǎn)生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與生殖隔離的比較
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區(qū)
別
概
念同一物種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不同的物種間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
特
點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條件下可以進行基因交流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
結
果形成不同的亞種形成不同的物種
聯(lián)系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長期的地理隔離最終形成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
物種的獨立性的實質表現(xiàn)為自然狀態(tài)下與其他物種之間不能自由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產(chǎn)生后代,即不同物種之間無法實現(xiàn)基因交流。地理隔離是阻止生物基因交流的第一步,進一步發(fā)生的季節(jié)隔離、行為隔離和生理隔離等使得不同種群間最終實現(xiàn)自然條件下不能相互自由交配,即出現(xiàn)新物種類型。因此可以說,隔離是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復習導學案
第7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選擇題
1、有關物種與生物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新物種的產(chǎn)生
B.野生物種滅絕后會使本物種的基因的多樣性降低
C.一個區(qū)域的物種數(shù)量增加一定會導致該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增強
D.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的有利基因,決定了新基因的產(chǎn)生
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一個區(qū)域的物種數(shù)量增加不一定會導致該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增強,有些情況還會導致穩(wěn)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種的天敵導致本地有些物種滅絕;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有利的個體,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決定新基因的產(chǎn)生。
B
2、(2011鹽城模擬)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進行了修改,下列哪項不是修改內(nèi)容()
A.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生物個體
B.自然選擇是通過生物存在過度繁殖而導致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
C.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
D.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共同點是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均以可遺傳變異作為進化材料,并由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不同點:①達爾文的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機理,而現(xiàn)代進化理論克服了這一缺點。②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B
3、(2011九江調研)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且變異個體總是適應環(huán)境的
B.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C.基因突變產(chǎn)生新基因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D.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且顯性基因頻率比隱性基因頻率增加得快
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而變異是不定向的,并且變異的有利與有害往往取決于環(huán)境條件;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新基因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而基因頻率的改變方向決定于自然選擇,顯性基因頻率與隱性基因頻率增加得快慢取決于哪種性狀表現(xiàn)更能適應當前環(huán)境。
C
4、(2011西安模擬)18世紀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棲息在長滿地衣的淺色樹干上,大多數(shù)樺尺蠖體色是淺色(由s基因決定)的,少數(shù)深色(由S基因決定)的;100年后,工業(yè)污染把樹皮熏成黑褐色,深色樺尺蠖變成了常見類型,淺色卻成了少數(shù);2009年據(jù)科學家調查研究,英國的樺尺蠖淺色型正在增加。下列有關樺尺蠖體色由淺變深,又變淺現(xiàn)象的分析推理,不正確的是()
A.樺尺蠖體色的深或淺是可以遺傳的性狀
B.樹干顏色的變化是樺尺蠖種群體色變化的環(huán)境條件
C.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因為基因s能突變成基因S,基因S也能突變成基因s
D.這是環(huán)境治理成效的很好例證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樹干顏色這一環(huán)境對生物進行了定向地選擇。
C
5、如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B.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能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越來越大,但生物沒有進化
C.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chǎn)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
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接受選擇的是表現(xiàn)型;只要基因頻率改變生物就發(fā)生了進化;長期的地理隔離大多可導致生殖隔離,但不能說地理隔離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D
6、(2011中山聯(lián)考)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出現(xiàn)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B.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新物種的產(chǎn)生
C.種群內(nèi)個體之間的差異越大,種群越不易遭環(huán)境的淘汰
D.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方向
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種群內(nèi)個體之間的差異越大,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越強,該種群越不容易被環(huán)境淘汰。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但不一定有新物種的形成。決定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而不是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不定向的)。
AC
7、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shù)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基因頻率的改變才能說明物種進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頻率始終等于a的基因頻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有一個色盲基因就表現(xiàn)患病,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兩個色盲基因才表現(xiàn)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頻率在男女群體的不同。
B
8、下列關于自然界中影響物種形成的因素,不正確的是()
A.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物種形成的內(nèi)因
B.自然選擇是物種形成的外因
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種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經(jīng)過隔離
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有的物種如多倍體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地理隔離而直接達到生殖隔離。
D
9、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各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圖解表示,則圖解中①~④內(nèi)容依次為()
A.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過度繁殖
B.遺傳變異、適者生存、過度繁殖、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過度繁殖、適者生存
D.過度繁殖、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D
10、某學校共有學生1600人,紅綠色盲遺傳病調查研究后發(fā)現(xiàn),該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約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攜帶者有52人,則男生中色盲的人數(shù)約為()
A.126B.54
C.64D.136
本題考查種群基因頻率計算的應用。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相關基因為B(正常)、b(色盲)。設男生中色盲的人數(shù)為x,由色盲基因頻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
C
11、(2011廣州模擬)一個隨機交配的足夠大的種群中,某一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表現(xiàn)型的頻率是0.36,則()
A.該種群繁殖一代后雜合子Aa的頻率是0.32
B.顯性基因的基因頻率大于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
C.若該種群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說明一定會形成新物種
D.若該種群中A基因頻率為0.4,A所控制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占到40%
根據(jù)題意可知,隱性個體aa的頻率為0.64,則a的頻率為0.8,A的頻率為0.2,該種群繁殖一代后雜合子Aa的頻率是2×0.2×0.8=0.32;種群的基因頻率變化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但不一定會形成新物種;若A基因頻率變化為0.4,則a的頻率為0.6,A所控制性狀的個體(AA、Aa)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為0.42+2×0.4×0.6=0.64,即64%。
A
12、下圖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兩個種群,一個種群主要以a為食,另一個種群以b為食,它們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圖B表示圖A經(jīng)過自然選擇形成的結果)。下列關于種群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兩個種群間存在著競爭的關系
B.自然選擇使以c為食的個體逐漸減少
C.自然選擇一定會使兩種群中的一種滅亡
D.兩個種群在競爭中最終適應環(huán)境
由圖可知,a、b兩種生物之間有競爭關系,兩個種群在競爭中最終適應環(huán)境而共同發(fā)展進化,而不會因自然選擇使兩種群中的一種滅亡。
C
13、(2011海淀模擬)在一個種群中,開始時A基因頻率為50%,a基因頻率為50%。三種基因型的比例分別是:AA為25%、Aa為50%、aa為25%,但基因型為aa的個體其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明顯低于另兩種基因型的個體。那么經(jīng)過了若干代的自然選擇后,你認為下列哪種變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A.A基因和a基因的頻率基本不發(fā)生太大的變化
B.從上述結果可以得出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可遺傳的變異決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漸下降的同時,AA、Aa也在下降
D.a(chǎn)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A基因的頻率越來越高
D
14、(2011合肥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理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個體就成了不同物種
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個體就成了不同物種
C.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然經(jīng)歷
D.每個新物種的形成都必定經(jīng)歷從地理隔離達到生殖隔離的過程
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而由二倍體經(jīng)秋水仙素處理得到四倍體的過程并沒有地理隔離,所以地理隔離并不是新物種形成所必需經(jīng)歷的。
B
15、如圖表示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后某個種群中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Q點表示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A控制的性狀更加不能適應環(huán)境
B.P點時兩曲線相交,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
C.該種群中雜合體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體
D.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
某個基因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說明該基因控制的性狀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A項錯。A和a的基因頻率之和為1,P點時兩曲線相交,表示兩者的頻率相等,所以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雖然A的基因頻率逐漸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強,因此不一定會出現(xiàn)“該種群中雜合體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體”的現(xiàn)象。
C
16、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是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完善和發(fā)展表現(xiàn)在()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诜N群是進化的單位 ③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茏匀贿x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萆镞M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薷綦x導致物種形成?、哌m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形成新物種的標志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達爾文認為進化的單位是個體,并且沒有研究遺傳和變異的本質,沒有強調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C
17、(2011蘇州模擬)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后,害蟲的抗藥性增強,殺蟲效果下降,原因是
A.殺蟲劑誘發(fā)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chǎn)生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shù)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抗藥性強的害蟲所產(chǎn)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強的抗藥性
B
18、(2011廣州調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單倍體育種能定向改造生物
B.病毒進化的原材料可來自染色體變異
C.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D.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
單倍體育種的目的是形成純合子,沒有改變生物的性狀;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變異、自然選擇和隔離。
C
19、(2011茂名模擬)圖為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概念圖,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爭,這是生物過度繁殖與有限生存空間的矛盾體現(xiàn)
B.②導致③改變的內(nèi)因是基因突變,外因是自然選擇
C.③代表物種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條件是存在生殖隔離
D.④指基因、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它們是共同進化的結果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突變產(chǎn)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但是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
20、下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本題考查物種形成的相關知識。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會產(chǎn)生生殖隔離,所以A項錯誤。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項正確。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chǎn)生新的物種,但是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的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會變化。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所以C項錯誤。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則它們?nèi)允峭晃锓N。
B
21、金魚是重要的觀賞魚,品種眾多,可觀賞的性狀多種多樣。金魚培育專家培育的珍貴品種——“藍劍”,其性染色體組成為XYY。下列有關金魚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任何品種的金魚都能與野生鯽魚雜交,并產(chǎn)生可育后代。這說明金魚與野生鯽魚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現(xiàn)象
B.眾多金魚品種是經(jīng)過突變、自然選擇、隔離等過程形成的
C.“藍劍”的產(chǎn)生可能是因為親本中雄性個體在減數(shù)分裂第二次分裂時遺傳物質分配異常
D.“藍劍”不能直接產(chǎn)生后代,根本原因是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性染色體聯(lián)會紊亂
B項錯誤,金魚是人工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然選擇。C項正確,該個體多一條Y染色體,只能是父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出錯。D項正確,染色體的數(shù)目異常會導致聯(lián)會紊亂,進而導致不育。
B
22、人工建立一個數(shù)量足夠大的果蠅實驗群體,雌雄個體數(shù)量相當且均為雜合子。已知某隱性基因純合致死,則預測該隱性基因頻率的變化曲線是(縱坐標表示該隱性基因頻率)()
思路一:分析法,從開始雌雄果蠅均為雜合子,所以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5,又因為隱性基因純合子致死,所以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逐漸降低即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下降,但因為雜合子的存在,隱性基因不會消失。思路二:計算法,子一代中1/4的個體死亡,此時基因頻率顯性基因為2/3、隱性基因為1/3;子二代1/9個體死亡,此時基因頻率顯性基因為3/4、隱性基因為1/4;依此類推,隱性基因頻率下降但不為0
C
23、有關生物進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繁殖的基本單位
B.種群的基因庫一定隨個體的死亡而逐漸變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生物進化的本質
D.達爾文進化理論不能正確解釋“寒武紀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
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種群既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的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的全部基因,每個種群都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逐漸變小直至消失;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但生物進化的本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達爾文進化理論不能正確解釋“寒武紀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
D
24、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是()
A.用進廢退與適者生存的相互作用
B.物種滅絕與輻射發(fā)展的相互作用
C.遺傳、變異和選擇的綜合作用
D.突變、選擇和隔離的綜合作用
用進廢退屬于拉馬克的學說,適者生存屬于達爾文的學說;物種滅絕與輻射發(fā)展的相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和選擇的綜合作用不屬于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是突變、選擇和隔離綜合作用的結果。
D
25、(2011南京檢測)某研究小組研究了某地的兩個湖泊,每個湖中生活著兩種相似的魚:紅褐色的和金黃色的。這一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過洪水。他們不清楚這兩種魚之間的關系,于是作出兩種如圖所示的假設。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假說甲認為紅褐色魚和金黃色魚起源于同一種灰色魚
B.假說乙認為湖Ⅰ中原來只有紅褐色魚,湖Ⅱ中原來只有金黃色魚,發(fā)洪水時,這兩個湖中的魚混雜在一起
C.假說甲說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隔離的作用形成金黃色魚和紅褐色魚
D.如果紅褐色魚和金黃色魚不能雜交,或雜交后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說明它們不是一個物種
假說甲表明在兩個不同湖中的灰色魚,均進化為紅褐色魚和金黃色魚;假說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魚種為紅褐色魚,而湖Ⅱ中的原有魚種為金黃色魚,由于洪水使兩種魚混合在一起;假說甲說明湖Ⅰ中紅褐色魚與金黃色魚的形成過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隔離,湖Ⅱ中也是如此;不能雜交或雜交后代不育的現(xiàn)象叫生殖隔離。
C
二、非選擇題
26、“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千萬數(shù)。首尾連接數(shù)公尺,自樹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間,大理蝴蝶泉一帶有數(shù)量龐大的大麗王蝴蝶種群,它們的翅色有黃翅黑斑和橙黃黑斑兩種。研究得知,黃翅黑斑(A)對橙黃黑斑(a)是顯性,且親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們隨機交配,請據(jù)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計算,并回答問題:
(1)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頻率維持在這一理想狀態(tài)下,除題干給出的特點外還應具備哪些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發(fā)現(xiàn)該種群出現(xiàn)了突變的白翅蝶,專家分析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將會發(fā)生改變。請分析白翅基因的頻率可能會怎樣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幾年發(fā)現(xiàn),該種群數(shù)量明顯減小,使觀賞價值降低。專家提出要加以保護,這是在______________層次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由親代基因型頻率可計算出基因頻率是A60%,a40%,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AA36%、Aa48%、aa16%。若所有的雌雄個體都能交配并產(chǎn)生后代,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性狀沒有作用,基因不發(fā)生突變,則后代的基因頻率會維持不變?;蛲蛔兒?,基因頻率的變化要看該基因對應的性狀與環(huán)境的適應情況,如果該性狀適應環(huán)境,則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huán)境,則基因頻率會減小。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本題是指從物種層次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AA36%、Aa48%、aa16% (2)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性狀沒有作用;雌雄個體都可自由交配產(chǎn)生子代;沒有基因突變 (3)如果該性狀適應環(huán)境,則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huán)境,則基因頻率會減小 (4)物種
27、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上圖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________。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
如下圖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①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加劇。
②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zhèn)€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圖所示的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nèi)的________發(fā)生了改變。
(5)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上圖所示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樣性;若從分子水平檢測這種多樣性,可采用的簡便技術是____________。
(1)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自然選擇和隔離。(2)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統(tǒng)稱為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一個種群中所有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這個種群的基因庫。(4)生物進化過程中存在著因過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爭現(xiàn)象,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聯(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因而出現(xiàn)個體比例逐漸上升的現(xiàn)象。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5)性狀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狀的多樣性是由遺傳物質(基因)的多樣性決定的。DNA分子的多樣性可以用PCR(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檢測。
(1)突變(變異) 自然選擇 (2)種群 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①生存斗爭(種內(nèi)斗爭)?、诼?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可)?、刍蝾l率 (5)遺傳 PCR(多聚酶鏈式反應)
28、(2011懷化模擬)如圖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圖中上為甲島,下為乙島,A、B、
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請看圖回答問題:
(1)由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內(nèi)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進化的實質是_____________。
(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發(fā)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遷到乙島的B物種可能會______________。
(4)假設種群中有一對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頻率為0.1,a的基因頻率為0.9,那么AA、Aa、aa三種基因型的頻率分別為__________;若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使a的頻率逐漸下降,A的頻率逐漸上升,則后代中aa基因型個體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以物理模型的形式綜合考查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內(nèi)因是遺傳變異,外因是甲、乙兩島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并且有地理隔離,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兩種群在同一環(huán)境中,其基因不能進行交流,說明這兩個種群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成為兩個物種。
(3)根據(jù)遺傳平衡原理,AA=0.1×0.1=0.01;Aa=2×0.1×0.9=0.18;aa=0.9×0.9=0.81。
(1)遺傳變異甲、乙兩島環(huán)境不同且有地理隔離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2)已形成生殖隔離
(3)形成新的物種(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逐漸下降
2012屆高考生物基礎沖刺復習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2屆高考生物基礎沖刺復習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一、
二、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一)性別決定
常染色體: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的染色體
性染色體:雌、雄個體————————————————的染色體
XY型性別決定:
染色體的組成:雌性:n對常染色體+
雄性:n對常染色體+
性別決定過程:親代:男性X女性
22AA+XY22AA+XX
配子:
子代:
常見生物:人、果蠅、所有哺乳動物及很多雌雄異株植物
ZW型性別決定:
染色體組成:雄性:雌性:
常見生物:
(二)伴性遺傳
1、概念:
2、紅綠色盲遺傳
(1)紅綠色盲病
(2)色盲與基因型的關系:正常基因B和紅綠色盲基因b座位在染色體上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現(xiàn)型正常正常(攜帶者)色盲正常色盲
3、紅綠色盲實例:
請畫出遺傳圖解:可能的組合種
4、紅綠色盲遺傳(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
(1)患者多于患者
(2)有交叉遺傳現(xiàn)象:男性的紅綠色盲基因從傳來,以后只能傳給他的
(3)隔代遺傳:一般地說,此病由通過他的女兒傳給外孫
(三)判斷遺傳病的類型常用步驟
第一步:確認或排除伴Y染色體的遺傳
第二步:判斷致病基因是顯性還是隱性
第三步:確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X染色體上。
(四)遺傳病類型及遺傳特征
類型遺傳特征舉例
細胞核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遺傳與性別,男女患病率
常表現(xiàn)為遺傳,有中生無并指,軟骨發(fā)育不全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遺傳與性別無關,男女患病機率相同
遺傳表現(xiàn)為不連續(xù)、無中生有、
伴X顯性遺傳女性患者男性、具有世代
男患者的和一定患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
鐘擺型眼球振顫
伴X隱性遺傳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交叉、隔代遺傳
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患病紅綠色盲
伴Y遺傳患者都是男性,有父傳、
傳的傳遞規(guī)律多耳毛癥
細胞質遺傳只能由母親傳給后代,母親患病,
子女都患病罕見
二、細胞質遺傳
1、概念:真核生物還有一些性狀是通過內(nèi)的遺傳物質來控制的
2、特點:①子一代只表現(xiàn)的性狀、即遺傳。
原因:受精卵的細胞質主要來自,一切受細胞質基因控制的性狀,只能通過遺傳給后代
②雜交后代一定的分離比例。
原因:原始的生殖細胞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中的遺傳物質不能像核內(nèi)遺傳物質進行有規(guī)律分離,而是、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3、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
4、育種原理:雜種優(yōu)勢
5、細胞質遺傳與細胞核遺傳比較
細胞質遺傳細胞核遺傳
概念
物質基礎
特點
判斷方法
例子紫茉莉質體的遺傳、、人類白化病的遺傳、等
聯(lián)系在真核生物的遺傳中,核質之間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它們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核質在控制遺傳上的獨立性是相對的。生物性狀的遺傳可分為三種類型:只受控制的性狀遺傳,只受控制的性狀遺傳,受質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的性狀遺傳。生物的大部分遺傳是受控制的,
三、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實質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種生物細胞內(nèi),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基因的剪刀
,作用:。具有性
基因的針線
,作用:
基因的運輸工具
,特點: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提取方法:
:
目的基因與
用限制性內(nèi)切酶切割和
用將兩者的連接起來
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借鑒和侵染生物細胞的方法
常用的受體細胞有:
目的基因的與檢測:依據(jù):來判斷
表達:。
基因工程的前景醫(yī)藥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生產(chǎn)基因工程藥品
農(nóng)牧業(yè)培育;培育
;培育
食品工業(yè)由工程菌生產(chǎn)人們所需要的,,等
產(chǎn)品
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檢測;環(huán)境凈化
四:習題
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導學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導學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7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1、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一、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1、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1)選擇的基礎:過度繁殖
(2)生物進化的動力和選擇的手段:生存斗爭
(3)生物進化的內(nèi)因:遺傳變異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
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種群: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頻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率
(2)可遺傳的變異: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變異是不定向的經(jīng)過自然選擇→不利變異被淘汰,有利變異逐漸積累→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
(4)隔離與物種的形成
物種: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簡稱種
隔離: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叫做隔離,包括兩種類型: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作用: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二、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共同進化
(1)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2)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選擇、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
2、生物多樣性
(1)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2)形成原因:生物進化
(3)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jù):化石
3、知識點撥
(1)任何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共同進化的。
(2)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基礎,反之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又影響基因多樣性。
一、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解釋——物種形成
1、方式:漸變式和爆發(fā)式,爆發(fā)式在很短時間內(nèi)即可形成新物種,如多倍體的形成。
2、三個環(huán)節(jié):
(1)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
(2)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
(3)隔離導致物種形成。
3、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
物種形成生物進化
標志生殖隔離出現(xiàn)基因頻率改變
變化后生物和原來生物的關系新物種形成,生殖隔離,質變,屬于不同的物種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量變,仍屬于一個物種
聯(lián)系(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變化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2)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
4、種群與物種的關系
(1)一個物種可以包括許多種群,如同一種鯽魚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個個被陸地隔離的種群。
(2)同一物種的許多種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長期發(fā)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同的亞種,進而形成許多個新物種。
(3)二者關系如圖所示:
二、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1、比較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2.計算規(guī)律
(1)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設有N個個體的種群,AA、Aa、aa的個體數(shù)分別為n1、n2、n3,A、a的基因頻率分別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用PAA、PAa、Paa表示,則: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①在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而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
②某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等位基因純合子的頻率+1/2雜合子的頻率。
(2)已知基因頻率計算基因型頻率
設某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AA的基因型頻率為p2,aa的基因型頻率為q2,Aa的基因型頻率為2pq。
注:上述計算方法只適用于理想條件下。
據(jù)調查,某校高中學生中基因型的比例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則該地區(qū)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A.6%、8%B.8%、92%
C.78%、92%D.92%、8%
由于基因頻率是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率,而B、b只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對應的等位基因,所以女性體內(nèi)有2個此類基因,而男性體內(nèi)只有1個此類基因。在被調查的種群中,XB共有42.32%×2+7.36%+46%=138%,XB+Xb共有42.32%×2+7.36%×2+0.32%×2+46%×1+4%×1=150%。所以XB的基因頻率=XB÷(XB+Xb)×100%=138%÷150%×100%=92%,Xb的基因頻率=1-92%=8%。
D
1、(2011海南高考)某地區(qū)共同生活著具有捕食關系的甲、乙兩種動物,兩者的個體數(shù)長期保持穩(wěn)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乙物種的滅絕必然導致甲物種的滅絕,反之亦然
B.在長期進化中,甲、乙兩物種必然互為選擇因素
C.甲物種基因的突變必然導致乙物種基因的突變,反之亦然
D.甲、乙個體數(shù)的長期穩(wěn)定說明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改變
A項,甲、乙為捕食關系,甲的食物來源不一定惟一,因此不一定會導致甲的滅絕,同理乙也不會滅絕;B項,生物的進化是同步的,甲對乙進行選擇,乙同樣對甲進行選擇;C項,基因突變是隨機的,頻率很低,甲對乙的突變沒有影響;D項,生物的進化是隨時在進行著的,基因頻率是在不斷變化的。
B
2、(2011江蘇高考)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C.種群內(nèi)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xù)性
D.種群內(nèi)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shù)量下降而減小
A項,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B項,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項,種群中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xù)性,導致生物不斷進化;D項,種群中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shù)量下降而增大。
C
3、(2010山東高考)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理論的敘述是
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
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C、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新物種的形成必須要經(jīng)過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因此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因此B錯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而不是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有力變異所決定。因此C錯誤;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因此D正確。
D
4、(2010江蘇高考)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觀點中正確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種只能生活在人工環(huán)境中
B.生物進化的方向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致
C.冬季來臨時檀物葉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為了更好地防止凍害
D受農(nóng)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去將基因傳遞給后代
本題考查學生對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種具有可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A項錯誤。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自然選擇的方向,與變異方向無關,B項錯誤。冬季來臨植物葉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為是因相關酶因溫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轉化成其他物質導致,而非為防凍害而產(chǎn)生的變異,C項錯誤。受農(nóng)藥處理后種群的抗藥性強的個體存活下來,與不抗藥的個體相比,有更多機會通過繁殖將基因傳遞給后代。D項正確。
D
5、(2010海南高考)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A.物種是神創(chuàng)的B.物種是不變的
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D.用進廢退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C
6、(2009廣東高考)《物種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響著現(xiàn)代科學研究,達爾文
A.提出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觀點
B.提出了用進廢退的理論
C.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D.認識到變異廣泛存在并能遺傳給后代
用進廢退的理論是拉馬克提出來的,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達爾文沒能提出來。
AD
7、(2009廣東高考理基)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該現(xiàn)象不可能是人工選擇的結果,也不可能是用進廢退,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變異是不定向,自然選擇是定向的,適者生存,故B正確。
A
8、(2009江蘇高考)右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和,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本題考查物種形成的知識。A通過地里隔離形成兩個種群和,有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會產(chǎn)生生殖隔離。所以A錯;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對。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chǎn)生新的物種,但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了的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會變化。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所以C不對。即使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他們?nèi)允峭晃锓N。
B
9、(2009上海高考)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現(xiàn)新的形態(tài)結構
C.出現(xiàn)地理隔離
D.形成生殖隔離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形成生殖隔離。
D
10、(2009上海高考)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若此時從島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代中V的基因頻率約是
A.43%B.48%
C.52%D.57%
未入侵之前VV個體有3000,Vv個體11000,vv個體6000,入侵后VV變?yōu)?000+2000=5000,其它類型個體不變,但總數(shù)變?yōu)?2000,則V基因頻率為(5000×2+11000)/(22000×2)
B
11、(2009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________。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1)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加劇。
2)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zhèn)€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圖2所示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nèi)的________發(fā)生了改變。
(5)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圖2所示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樣性;若從分子水平檢測這種多樣性,可采用的簡便技術是________。
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核心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1)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自然選擇和隔離;
(2)小島上原有蜥蜴?zhèn)€體構成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
(3)小島上進行生殖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
(4)蜥蜴過度繁殖導致生存斗爭(種內(nèi)斗爭)加劇,使小島上食物短缺而聯(lián)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獲取更多食物,適應環(huán)境,個體數(shù)逐漸增加,這種變化的本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5)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遺傳多樣性,從分子水平檢測就要獲取更多的DNA分子,簡便方法是PCR。
(1)突變(變異)、自然選擇
(2)種群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1)生存斗爭(種內(nèi)斗爭)
2)聯(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給分)
3)基因頻率
(5)遺傳PCR(聚合酶鏈反應)
一、選擇題
1、下列對生物進化理論的認識,正確的是()
A.物種是生物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
B.基因頻率改變意味著新物種誕生
C.共同進化的過程也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過程
D.將西瓜用秋水仙素處理后形成的四倍體,與原來的二倍體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A項錯誤,種群是生物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B項錯誤,新物種產(chǎn)生的標志是生殖隔離的形成;C項正確,生物多樣性是共同進化的結果;D項錯誤,四倍體與二倍體西瓜能產(chǎn)生后代但是不可育,所以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存在生殖隔離。
C
2、如圖所示為某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E、F為六個物種,據(jù)圖分析,錯誤的敘述是()
A.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種外部因素是突變與選擇
B.B物種遷到乙島時與C物種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生殖隔離
C.D物種與C物種之間最可能是競爭關系
D.E、F兩物種之間可能沒有經(jīng)過地理隔離,直接形成生殖隔離
A項錯誤,突變是內(nèi)因而不是外因;B項正確,B、C兩生物在乙島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離,但獨立進化為兩種生物,說明它們具有生殖隔離;C項正確,D、C兩種生物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類似,且它們位于同一島嶼,很可能具有競爭關系;D項正確,沒有經(jīng)過地理隔離,直接形成生殖隔離是可能出現(xiàn)的,如多倍體的產(chǎn)生。
A
3、下列關于變異和進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純合子
B.在三倍體無子西瓜的育種過程中,用四倍體西瓜作母本,用二倍體西瓜作父本,得到的種子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
C.兩個種群間的隔離一旦形成,這兩個不同種群的個體之間就不能進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
D.突變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因為該過程并沒有新的基因產(chǎn)生
本題考查變異和進化。A項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純合子,如果單倍體基因型是Aa,那么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的AAaa是雜合子。C項必須強調生殖隔離的形成。D項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的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B
4、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fā)現(xiàn)幾種地雀,用現(xiàn)代進化理論解釋錯誤的是()
A.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導致原始地雀物種形成現(xiàn)在的幾種地雀物種
B.地理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同屬一個物種的地雀很快就進化形成了不同物種的地雀
C.這些地雀原屬同一雀種,從南美遷來后,逐漸分布在不同島嶼,出現(xiàn)不同的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D.在不同環(huán)境中,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別,最終導致這些種群的基因庫變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現(xiàn)生殖隔離
這是一道有關生物進化的試題。應該掌握達爾文進化理論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理解物種的形成過程;理解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關系,地理隔離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種。
B
5、抗流感的疫苗,每過幾年就要更換新的種類,因為流感病毒已對舊的疫苗產(chǎn)生了高度的抗性,對于這種抗性最好的解釋是()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產(chǎn)生突變
B.病毒某些結構的用進廢退
C.由于生殖隔離造成
D.由于選擇作用,使對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來并擴大繁殖
抗性的形成是變異的結果,藥物對病毒進行了選擇,從而使對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來并擴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產(chǎn)生變異,變異在前,疫苗選擇在后。
D
6、一個全部由基因型為Aa的豌豆植株組成的種群經(jīng)過連續(xù)n次自交,獲得的子代中,Aa的頻率為(1/2)n,AA、aa的頻率均為1/2[1-(1/2)n]。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可以肯定該種群在這些年中:()
①發(fā)生了隔離?、诎l(fā)生了基因頻率的變化?、郯l(fā)生了自然選擇?、馨l(fā)生了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輿]有發(fā)生生物進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D.②④⑤
連續(xù)自交n次,基因型頻率發(fā)生改變,基因頻率沒有改變,故沒有發(fā)生進化。
C
7、(2011廣州質檢)一個隨機交配的足夠大的種群中,某一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表現(xiàn)型的頻率是0.36,則()
A.該種群繁殖一代后雜合子Aa的頻率是0.32
B.顯性基因的基因頻率大于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
C.若該種群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說明一定會形成新物種
D.若該種群中A基因頻率為0.4,A所控制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占到40%
根據(jù)題意可知,隱性個體aa的頻率為0.64,則a的頻率為0.8,A的頻率為0.2,該種群繁殖一代后雜合子Aa的頻率是2×0.2×0.8=0.32;種群的基因頻率變化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但不一定會形成新物種;若A基因頻率變化為0.4,則a的頻率為0.6,A所控制性狀的個體(AA、Aa)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為0.42+2×0.4×0.6=0.64,即64%
A
8、(2011南京調研)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兩個小島,某時間段內(nèi)島上鳥的種類和數(shù)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兩島上的鳥類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B.甲島較乙島鳥種類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島的環(huán)境變化更大
C.兩島的鳥類各形成一個種群基因庫,且兩個基因庫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D.兩島上鳥類的種類雖然不同,但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shù)量趨于相同
種群的基因庫指同種生物構成的同一種群的全部個體的全部基因,甲島和乙島都有不同的鳥類。
C
9、下圖中的A、B、C表示3個自然條件有差異的地區(qū),地區(qū)間的黑粗線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離。A地區(qū)的某些個體分布到B、C地區(qū),并逐漸形成兩個新物種,③中的甲、乙、丙分別表示三個種群。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上述過程說明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B.甲、乙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存在較大的差異,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基因交流
C.乙、丙兩個種群存在地理隔離,但兩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
D.甲、丙兩個種群存在生殖隔離,兩個種群的基因庫組成完全不同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據(jù)題干信息可推知:甲、乙、丙屬于三個不同的物種,它們之間已形成生殖隔離,而產(chǎn)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庫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乙、丙兩個種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基因庫存在較大的差異,故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相同;甲、丙兩個種群之間雖然存在生殖隔離,但它們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故它們的基因庫組成中有些基因種類相同,有些基因種類不同,基因庫組成并非完全不同。
B
10、(2011巢湖質檢)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
()
A.a(chǎn)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生物進化的標志
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huán)境共同進化
D.d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
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進化的標志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不是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條件,但有些生物沒有地理隔離也會形成新的物種,如植物多倍體的形成。
C
11、下列哪項對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影響()
A.隨機交配 B.自然選擇
C.基因突變D.染色體變異
隨機交配對基因頻率沒有影響,影響基因頻率的因素是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和自然選擇。
A
12、(2011臨沂模擬)人類與某些病毒的斗爭是長期的,人類與這些病毒長期共存的原因是()
①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強,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強
②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弱,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強,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弱,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強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人類能與這些病毒長期共存是二者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C
13、下列有關地理隔離的敘述錯誤的是()
A.造成地理隔離的障礙,對于陸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脈、沙漠等,對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陸地
B.地理隔離在物種形成中起著促進性狀分歧的作用
C.地理隔離對人類沒有影響
D.物種大多是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xiàn)生殖隔離而形成的
地理隔離在人類中也有廣泛影響,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適年齡的異性作為自己的選擇對象,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礙人類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當然對人類來說與別的動物不同,政治的、社會的隔離因素的影響,有時更為重要。
C
14、(2011威海模擬)已知人眼的褐色(A)對藍色(a)是顯性,在一個有30000人的人群中,藍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純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這一個人群中a和A基因頻率分別為()
A.0.64和0.36B.0.36和0.64
C.0.50和0.50D.0.82和0.18
A的基因頻率為[12000×2+(26400-12000)]/(30000×2)=0.64,則a的基因頻率是1-0.64=0.36。
A
15、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讓其連續(xù)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是()
A.12.5%B.50%
C.25%D.無法估計
雜合子生物連續(xù)自交n代后,在后代中雜合子基因型所占的比率是(12)n,所以經(jīng)過自交三代后,后代中Aa基因型占(18),而且純合子AA和aa基因型的比率相等,各占(716)因此可以通過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B
二、非選擇題
16、(2011福州模擬)下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2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____多樣性。
(2)在種群中出現(xiàn)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________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_________。A′A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種群基因庫中的________發(fā)生改變。
(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_________。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__________。
(4)根據(jù)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的是種群__________,該環(huán)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
(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遺傳多樣性。(2)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基因突變,該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A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種群1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基因交流,從而也說明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地理(生殖)隔離。(4)兩個種群中種群1中基因型為AA的黑色個體明顯較多,說明該種群所處的環(huán)境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這樣的環(huán)境對甲蟲起了選擇的作用。
(1)遺傳 (2)基因突變 提供原材料 基因頻率 (3)基因交流 地理(生殖)隔離 (4)1 選擇
17、(2011廣州模擬)地球上的人有白色人種、黃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等不同的人種,但按生物分類學上劃分,地球上這些不同膚色的人種都屬于一個物種——智人種。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在膚色上、生理特征上等有各種細微的差別,基因組成上有少量的差異。請分析回答:
(1)說明為什么地球上不同膚色的人種同屬于一個物種?
(2)不同民族人群之間的通婚,將對不同民族基因庫的差異性產(chǎn)生何種影響?說明理由。
(3)你認為地球上不同膚色的人種將來會演化為不同的物種嗎?說明理由。
(1)不同膚色的人種之間能夠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
(2)將導致不同民族基因庫的差異減??;因為不同民族人群之間通婚,導致不同民族基因庫的基因交流,從而使一個民族的基因庫流入了另一個民族的基因,一個民族的基因流入了另一個民族的基因庫。
(3)不會。因為人類的活動范圍大,地球上不同膚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長期的地理隔離,不同膚色的人種之間通婚現(xiàn)象普遍(答案只要按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說明正確即可算對)。
(1)物種的判定依據(jù)是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而不同膚色的人種之間能夠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屬于一個物種。
(2)一個生物種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稱為基因庫,不同民族人群之間通婚,使不同民族基因庫之間進行基因交流,導致基因庫的差異減小。
(3)目前交通條件便利,人類的活動范圍可以遍及全球,不同膚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長期的地理隔離,且通婚現(xiàn)象普遍,所以不會演化成不同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