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足球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6九年級上冊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亞洲的主要封建國家東亞的日本,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在封建時代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具備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討論以下問題: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初步培養(yǎng)結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正是由于這場改革,日本才從野蠻落后的原始狀態(tài)步入文明。善于學習與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學習他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為阿拉伯民族統(tǒng)一與幸福而奮斗的遠大抱負。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形成和擴張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最終建立起來。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其作用以及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難點: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第4課課文,編寫讀書提綱,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師準備:“亞洲封建時代”地圖,以及相關的圖片、資料等。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大化改新
1、大和統(tǒng)一日本
a、日本各島在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
b、后來,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
c、大和不斷征服擴張,5世紀統(tǒng)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的背景:
國內,各種矛盾尖銳,政局混亂:國際上,中國隋唐的制度非常先進。
3、“大化改新”的內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它打擊了奴隸主要貴族勢力,形成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這處的國家”。日本積極 汲取中國文化。它依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在地方設國學。佛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后,發(fā)展很快,中國的唐詩和書法在日本深受歡迎。
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①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
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
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yè)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因而伴隨著國家統(tǒng)一的潮流,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了。
伊期蘭教創(chuàng)立的過程
麥加貴族擔心伊斯蘭教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千方百計迫害。穆罕默德帶領少數(shù)信徒離開麥加,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穆罕默德是國家的政治、軍事和宗教領袖,掌握一切大權,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也就是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緣,確立了以宗教和地區(qū)為基礎的社會。
穆罕默德為實現(xiàn)最終目標,多次攻打麥加。630年,他再次兵臨城下,最后,雙方達成協(xié)議,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領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認對方的經濟和宗教利益。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圣地。
觀察“亞洲封建時代”的地圖,結合地理知識,談談日本的地城特點等。
閱讀導入框“宮廷政變”的小故事,自編一個歷史短劇在課上表演。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
學生看書,找到“大化改新”的內容并在上面勾畫。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
小組合作,完成表格,日本“大化改新”與中國的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的對比。
中國隨唐
大化改新時
的日本
政治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
建立中央集
權的天皇制
國家,以才選
官
經濟
實行租庸制
把很多貴州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學生談談自己對“大化改新”的看法。小組討論: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從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思考教材“動腦筋”問題:回顧中國古代史有關內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軍民共建?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哪些習俗?
讀圖,了解阿拉伯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會情況。
思考: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
閱讀教材中善于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的過程及阿拉伯統(tǒng)一的過程,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①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時間、地點、教義等);②在麥加城傳教失??;③帶領少數(shù)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④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xié)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在看書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思考:伊斯蘭教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出示:“亞洲封建時代”的地圖,請學生關注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都是邊引導學生看圖邊向學生介紹日本的自然特點:它是個島國,國土有限,資源潰乏,并向學生說明:日本人常有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這樣為下面的學習內容作好鋪墊。
教師可結合小字內容,向學生簡單介紹“大化改新”的背景。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勾畫“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啟發(fā)學生回憶并思考,日本“大化改新”與中國的隋唐政治經濟制度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們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完成表格。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每一位學生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每個小組再推選代表在班級發(fā)言。開展學生討論重在讓他們學習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進行小組合作。
最后由教師小結“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啟發(fā)學生思考:從日本的這段歷史中,你們得到什么啟示?
阿拉伯地區(qū)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起源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師展示課件或地圖,引導學習讀圖,了解阿拉伯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會情況。
關于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的過程及阿拉伯統(tǒng)一的過程,建議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對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進行整理,列出提綱。
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伊斯蘭教教會在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因為:1、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tài)下傳統(tǒng)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2、伊斯蘭都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建議了古代的“日出之國”(日本)與“新月之鄉(xiāng)”(阿拉伯),這兩個國家與地區(qū)在當今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作用。
課后作業(yè)
查閱有關材料,然后進行探討,假如你是7世紀40年代大和國的歸唐使,請對比當時大和與中國唐初的社會情況,上書天皇,力勸他進行改革。
教師指導學生先回憶學過的中國古代史有關內容,再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回來后對所搜集資料進行整理,最后完成作業(yè)。
參考資料
《人類文明的演進》齊世榮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8月北京第1版
《世界五千年圖典》姜守明 任李明 編著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延伸閱讀
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人教課標版歷史教案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亞洲和歐洲的封建社會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亞洲的主要封建國家東亞的日本,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在封建時代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以下問題的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初步培養(yǎng)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正是由于這場改革,日本才從野蠻落后的原始狀態(tài)步入文明。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形成和擴張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最終建立起來。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作用以及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教學難點: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24頁“導入框”圖文,
教師提問:日本這場刺殺大貴族權臣的宮廷政變發(fā)生時,中國正處于什么朝代?
學生:唐朝。
中臣鐮足
教師提問:發(fā)動這場政變的主要人物是哪兩位?
皇子和中臣鐮足。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
我國從漢朝開始便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達,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榮,還出現(xiàn)了六次東渡到達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歷史進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它的自然特點:由許多島嶼組成,國土有限,資源匱乏。日本各島在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后來,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大和不斷征服擴張,5世紀統(tǒng)一了日本。
教師可讓學生觀看動畫:古代日本形勢圖
教師設問:統(tǒng)一后的日本,還是奴隸制國家,日本是什么時候、怎樣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呢?安排學生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繼續(xù)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
講授新課:
大化改新
教師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大化改新”的背景:國際上,中國隋唐的制度非常先進;國內,各種矛盾尖銳,政局混亂。
(此時由學生根據(jù)導入框“宮廷政變”的小故事,自編一個歷史短劇在課上表演。)
學生看書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同時做作好標記。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教師運用課件總結“大化改新”的作用:
A.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改革。
B.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
C.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從原來的“神道”向“武士道”演變。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教師指出:.“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學生根據(jù)教材25頁“動腦筋”:回顧中國古代史有關內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哪些習俗?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中日交往是從漢朝開始的。在唐朝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日本當時頻頻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還保留著中國唐朝的習俗。
教師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大化改新”的看法。進行小組討論: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起來。
教師過渡:東亞的日本是經過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西亞的阿拉伯大約也在這個時候成為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下面請大家共同探究這個歷史進程。
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歷史地圖冊》第9頁,了解阿拉伯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會情況。
教師講授:阿拉伯位于西亞,地處紅海和波斯灣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陸,大部分地區(qū)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夾帶著一些綠洲。氣候炎熱,雨量稀少,土地適合畜牧,不宜農耕。為了爭奪水草,部落間常發(fā)生殘酷的戰(zhàn)爭;“血親復仇”的習俗盛行。半島西部又是古代東西方重要的商業(yè)要道。在這個地區(qū)有兩個最著名的商業(yè)城市──麥加和麥地那。麥加城內有一座克爾伯神廟,里面有一塊黑色隕石和幾百個偶像,被當?shù)鼐用褚暈樯裎?。部落的貴族享有守護古廟、征收麥加市集稅和管理麥加水源的特權。另外,他們還經營商業(yè)、販賣奴隸,成為有勢力的商業(yè)貴族。一般的氏族成員被迫依附于貴族,甚至淪為奴隸,階級分化十分劇烈。這時的外部條件也加劇阿拉伯社會矛盾的發(fā)展。大約570年,波斯侵占也門,另外開辟了一條從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對阿拉伯社會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傊?六七世紀之交,阿拉伯社會內外矛盾交織在一起,十分尖銳。阿拉伯貴族為了對內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對外抵御外族的侵擾,保護商路,發(fā)展商業(yè)經濟,并進一步掠奪新的土地,迫切要求統(tǒng)一各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國家。
教師: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
學生看書討論,教師歸納: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yè)連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因而伴隨著國家統(tǒng)一的潮流,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了。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A.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
B.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shù)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C.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xié)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麥加朝覲活動
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第二大圣地
指導學生在書上標注伊斯蘭教所起的作用。
教師: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①伊斯蘭教宣稱:“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边@種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tài)下傳統(tǒng)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尋訪了古代的“日出之國”(日本)與“新月之鄉(xiāng)”(阿拉伯),這兩個國家與地區(qū)在當今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年級上冊《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
九年級上冊《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亞洲主要封建國家日本和阿拉伯國家的狀況,掌握大化改新和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
通過“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為什么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大化改新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理解改革成功的標志是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本節(jié)重點: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本節(jié)難點: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與作用以及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為什么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
教師出示世界地圖,提問學生亞洲有哪些重要的國家,學生回答朝鮮日本阿拉伯等,教師再問你對這些國家了解多少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導入新課,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國家,自然資源匱乏。中日兩國歷史淵源,我國從漢朝起同日本交往,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榮,還出現(xiàn)了六次東渡到達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歷史進步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時期日本什么樣?又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呢?
『理解課標』教師指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本內容,思考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哪些問題?
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出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兩個問題。
『解答課標』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師:要學習大化改新,我們先來了解日本早期發(fā)展的狀況,教師出示《日本奴隸社會形勢圖》,請大家分析什么時候日本出現(xiàn)奴隸制小國?后來又是哪一個民族在什么時間統(tǒng)一日本?(學生分析指出一世紀前后,日本出現(xiàn)奴隸制小國,五世紀大和統(tǒng)一日本)。
2、師:日本統(tǒng)一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穩(wěn)定時期,后來時局出現(xiàn)了動蕩。日本朝廷發(fā)生了驚心動魄的一幕,請幾位同學表演歷史劇《宮廷政變》。
3、師:宮廷政變后日本開始了改革,我們學習改革,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學習?(學生回答從背景、內容和作用等方面)。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總結歸納出大化改革的背景、內容與作用,然后同桌交流。
4、師:下面請一位同學展示所找的答案,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學生展示背景時可能漏掉國際背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當時中國的情況,得出中國隋唐時期的繁榮昌盛)。
5、師:我們學習了大化改新,大家是否還有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學生提出問題后,其他學生幫助解決,重點解決“為什么大化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學生先小組內合作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改革的內容上分析——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經濟上出現(xiàn)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封建制度確立起來。)學生小組合作解決“中日合作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了中國唐朝的那些習俗?
6、師:同一時期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又是一種什么狀況呢?下面學習阿拉伯國家的建立,請同學們看課本完成下面的知識線索(教師出示)——阿拉伯國家的建立①背景②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③作用
7、師:學生兩人一組,講一講穆罕默德的故事,看誰講得更好。
8、師:出示穆罕默德的傳教圖,讓一名學生到黑板前對照傳教圖,說一說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師生合作共同討論: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為什么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
『應用課標』
一.閱讀材料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頒,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頒年,即從收授。材料二:農民必須給國家交谷(租);農民必須給國家服勞役(庸)或納布代服役。
請回答:
(1)以上法令反映了哪一國家的什么改革的內容?
(2)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這次改革開始的標志是。
(4)這次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5)在改革過程中涌現(xiàn)的力主改革的人物是誰?
(6)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二、阿拉伯半島上曾經由于內部矛盾叢生而戰(zhàn)爭頻繁,導致商業(yè)衰落和生產停滯等一系列殘破景象。你能試想一下統(tǒng)一阿拉伯國家建立后,阿拉伯半島出現(xiàn)的新景象嗎?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恒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譴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p>
材料二“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p>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大秦”指哪個國家?
(2)材料一所反映的事發(fā)生在我國什么朝代?兩國的貿易通道叫什么?該國與中國直接交往的最早記錄是什么?
(3)羅馬城是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逐步建立起來的?
(4)材料二中的諺語的引申義是什么?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尋訪了古代的“日出之國”(日本)與“新月之鄉(xiāng)”(阿拉伯),這兩個國家與地區(qū)在當今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不足?你怎樣改進?
九年級歷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案分析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級歷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案分析”,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九年級歷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
中國同其他亞洲主要封建國家的關系
掌握
東亞的日本、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在封建時代的特點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思考探究觀察分析
中日交往從何時開始?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
議論解疑綜合歸納
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伊斯蘭教為什么會在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唯物史觀
由于大化改新,日本才從野蠻落后的原始狀態(tài)步入文明,所以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形成和擴張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最終建立起來。
人文素養(yǎng)
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得自身更加繁盛,才會對世界各地的人們產生巨大吸引力
教學重點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作用以及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教學難點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伊斯蘭教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
課件下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24頁“導入框”圖文,設問:
日本這場刺殺大貴族權臣的宮廷政變發(fā)生時,中國正處于什么朝代?(唐朝)
發(fā)動這場政變的主要人物是哪兩位?(皇子和中臣鐮足)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
教師演示課件,指出:我國從漢朝開始便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達,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榮,還出現(xiàn)了六次東渡到達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歷史進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它的自然特點:由許多島嶼組成,國土有限,資源匱乏。日本各島在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后來,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大和不斷征服擴張,5世紀統(tǒng)一了日本。
教師設問:統(tǒng)一后的日本,還是奴隸制國家,日本是什么時候、怎樣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呢?(安排學生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繼續(xù)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大化改新
教師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大化改新”的背景:國際上,中國隋唐的制度非常先進;國內,各種矛盾尖銳,政局混亂。(此時由學生根據(jù)導入框“宮廷政變”的小故事,自編一個歷史短劇在課上表演。)
學生看書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同時做作好標記。(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教師運用課件總結“大化改新”的作用:
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改革。
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
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從原來的“神道”向“武士道”演變。(結合第27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略作介紹)
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教師指出:.“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學生根據(jù)教材25頁“動腦筋”:回顧中國古代史有關內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哪些習俗?(中日交往是從漢朝開始的。在唐朝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日本當時頻頻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還保留著中國唐朝的習俗。)
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大化改新”的看法。進行小組討論: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起來。)
教師過渡:東亞的日本是經過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西亞的阿拉伯大約也在這個時候成為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下面請大家共同探究這個歷史進程。
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展示課件,引導學生讀《世界歷史地圖冊》第9頁,了解阿拉伯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會情況。(阿拉伯位于西亞,地處紅海和波斯灣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陸,大部分地區(qū)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夾帶著一些綠洲。氣候炎熱,雨量稀少,土地適合畜牧,不宜農耕。為了爭奪水草,部落間常發(fā)生殘酷的戰(zhàn)爭;“血親復仇”的習俗盛行。半島西部又是古代東西方重要的商業(yè)要道。在這個地區(qū)有兩個最著名的商業(yè)城市──麥加和麥地那。麥加城內有一座克爾伯神廟,里面有一塊黑色隕石和幾百個偶像,被當?shù)鼐用褚暈樯裎?。部落的貴族享有守護古廟、征收麥加市集稅和管理麥加水源的特權。另外,他們還經營商業(yè)、販賣奴隸,成為有勢力的商業(yè)貴族。一般的氏族成員被迫依附于貴族,甚至淪為奴隸,階級分化十分劇烈。這時的外部條件也加劇阿拉伯社會矛盾的發(fā)展。大約570年,波斯侵占也門,另外開辟了一條從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對阿拉伯社會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傊呤兰o之交,阿拉伯社會內外矛盾交織在一起,十分尖銳。阿拉伯貴族為了對內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對外抵御外族的侵擾,保護商路,發(fā)展商業(yè)經濟,并進一步掠奪新的土地,迫切要求統(tǒng)一各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國家。)
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yè)連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因而伴隨著國家統(tǒng)一的潮流,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了。)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
在麥加城傳教失?。粠ьI少數(shù)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xié)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指導學生在書上標注伊斯蘭教所起的作用。(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①伊斯蘭教宣稱:“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边@種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tài)下傳統(tǒng)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尋訪了古代的“日出之國”(日本)與“新月之鄉(xiāng)”(阿拉伯),這兩個國家與地區(qū)在當今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完成第26頁“練一練”:伊斯蘭教教歷元年與下列哪個歷史事件相關?(c)
a.穆罕默德兵臨麥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帶領信徒出走麥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隱修
根據(jù)27頁“活動與探究·先查閱有關材料,然后進行下面的探討”:假如你是7世紀40年代大和國的歸國遣唐使,請對比當時大和與中國唐初的社會狀況,上書天皇,力勸他進行改革。(指導學生先回憶已學過的中國古代史的有關內容,再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回來后進行資料的整理。)
對比的項目: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
具體的建議:模仿唐朝,進行改革。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加強天皇權力,以才選官;經濟上收回貴族手中的土地,由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向農民收取賦稅,充實國家財力;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等。
組織學生完成《世界歷史填充圖冊》第6頁各題。
根據(jù)《新學案》14-15頁,掌握本課[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
提醒學生預習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