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5-14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
專題二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
一、溫故知新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知識體系一覽
目的:
核心:
宗法制工具:
作用:
目的:
分封制對象:
作用:
結局:
特點:
內容:
秦朝郡縣制
特點:
原因:
西漢郡國并行制弊端:
歷程實施者:
對策措施:
利弊:
背景:
權:
宋初集權措施錢:
兵:
利弊:
結局:
皇帝制:,。
秦朝三公:
三公九卿制九卿:
關系:
名稱:
隋唐結構:三?。?、、
歷程六部:
作用:
行政權:
宋初措施:軍權:
財權:
結果:
措施:時廢,設。
明朝時正式設。
影響:
清朝:措施:沿用明制,設,負責軍國大事。年間設,職權:
影響:
二、本專題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生產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時期生產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原始社會
商周時期
春秋以來
2、自耕農
特點:
出現原因:
破產原因:
3、租佃制
出現:
發(fā)展:
普及:
特點:
作用:
4、手工業(yè)
部門成就經營方式
冶金1、
2、
3、
紡織
陶瓷
5、商業(yè)
原始社會末期:
商朝時:
周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隋唐時期:
宋代:
元朝:
明清時期:
6、重農抑商
產生:
發(fā)展:
松動:
強化:
7、資本主義萌芽
產生:
特征:
經濟結構:
受阻原因生活水平:
政府政策:
三、本專題你需要背誦的知識:
1、商周以來,我國生產工具是怎樣逐漸改進的?
商周時期:絕大部分農具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
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
戰(zhàn)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用牛犁耕并逐漸推廣。耕犁的出現,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yè)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曹魏時,馬均改進了翻車,用于農業(yè)灌溉。
唐朝時,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江東地區(qū)出現的曲轅犁,便于水田耕作。
2、春秋戰(zhàn)國以來,我國冶鐵業(yè)發(fā)展情況如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
春秋用木炭做燃料,西漢用煤做燃料,南宋用焦碳做燃料。
3、商朝以來我國商業(yè)發(fā)展的情況如何?
商民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榮的商業(yè)都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業(yè)發(fā)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以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都聚集著許多人口。
唐朝時,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中期開始征收茶稅。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市的買賣時間有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唐朝后期,一些繁華的大城市有了夜市。黃河流域的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商業(yè)大都會。長安城內有坊(住宅區(qū))有市(商業(yè)區(qū)),市坊分開。市有東市和西市。長江流域的商業(yè)都市,揚州和成都為中心。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
明清時,國內市場擴大,區(qū)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fā)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
4、西周以來,我國土地賦役制度的變更情況怎樣?
西周實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一切土地屬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
春秋時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如春秋時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魯國的初稅畝也按田畝的實有數目收稅,都承認了土地的私有。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
兩漢:編戶齊民,指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田租較輕,但人口稅和更賦很重,還有各種田畝附加稅。除了規(guī)定的徭役外,百姓還要為官府服雜役,修宮殿修道路。婦女有時也被拉去服役。超期服役十分普遍。
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租調制,后又開始推行以庸代役,限于50歲的農民。
唐朝前期:實行井田制和租庸調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一定數量的谷物,叫做“租”,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做“調”,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780年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北宋時: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實行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明朝時:1581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納銀代役,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賦役征銀,反映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清朝時:康熙帝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規(guī)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人頭稅的廢除,表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
5、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有哪些?
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yè)品;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yè)的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重農抑商,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傊嗟姆饨ㄖ贫茸璧K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四、本專題你應該通過的測試
1、灌溉工具的改進是促進中國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與圖1相比,圖2工具的進步之處在于
A.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澇
C.節(jié)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2、在我國南海某處打撈起來的古代沉船中,發(fā)現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琺瑯彩等瓷器。請推斷,這一沉船事件可能發(fā)生在下列哪一個時期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3、按時間順序排列我國古代冶鑄技術的進步①青銅鑄造②灌鋼法③冶煉生鐵和鋼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
4、下列對均田制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我國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的一種形式
B.均田制的實行是國家保護自耕農經濟的表現
C.受田農民擁有對土地的全部所有權和處置權
D.從北魏到隋唐前期封建國家一直使用這種制度
5、自宋代始,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農民樂于接受這種經營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徹底廢除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6、對古代私營手工業(yè)的分析正確的是
A.秦漢時期私營工商業(yè)興起B(yǎng).唐宋以來家庭手工業(yè)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明初私營手工業(yè)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占主導地位D.清朝時期私營手工業(yè)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7、中國古代農業(yè)耕作方式演變的趨勢是
A、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B、石器鋤耕—刀耕火種—鐵犁牛耕
C、鐵犁牛耕—刀耕火種—石器鋤耕D、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刀耕火種
8、從秦代到清代,在各種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導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貴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農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9、“今棉之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蓋老少貴賤無不賴之?!边@一局面出現于
A.中唐以后B.南宋時期C、元代D.明朝時期
10、某地出土一張明代地契,該地契反映當時租佃制下的農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不可能包括
A.生產關系的調整B.在選擇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
C.和商品經濟發(fā)生關系D.雇傭關系取代了租佃關系
11、下列圖片能反映唐代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是
ABCD
12、中國的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下圖為一琺瑯瓷,請你做一回文物鑒賞家判斷它的大致制作朝代為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3、黃梅戲《天仙配》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這段唱詞反映了我國古代①自耕農富裕祥和的生活狀況②自耕農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③“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是我國古代農業(yè)經濟的特點之一④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自耕農的主要經營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14、史書記載:唐朝后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A.長安城商業(yè)發(fā)展突破了兩市的范圍
B.長安城商業(yè)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住宅區(qū)
D.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yè)區(qū)
15、觀察下列一組有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圖片,所能得到的正確認識不包括
A、鐵制農具出現并推廣使用B、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
C、農用動力出現革命性變化D、使用水排鼓風冶鐵
1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贝嗽娛菍ξ覈饨ㄉ鐣趧尤嗣裆畹恼鎸崒懻铡K从车漠敃r社會最基本的一種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石器鋤耕D、鐵犁牛耕
17、古羅馬士兵使用的刀劍是熟鐵制的,刺到敵人身上立刻彎曲,須放在地上用腳踩平再用。同一時期我國的刀劍銳利堅硬,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A、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冶煉生鐵和鋼B、春秋時期我國出現炒鋼技術
C、和斬甲能過三十札的以灌鋼法鍛造的宿鐵刀制造方法一樣
D、春秋時期我國鐵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銅兵器
18、唐代以前,我國城市中關于坊市設置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坊市不分開②縣城以下禁止設市③出現夜市、曉市等④商業(yè)貿易受官府嚴格控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19、作為一名古代商人,你最愿意選擇的經商環(huán)境是下列哪一年代?
A.春秋戰(zhàn)國B.漢唐C.宋元D.明清
20、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業(yè)
B、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將商人集中起來統一管理
C、隋唐時期商業(yè)貿易高度繁榮,已出現紙幣
D、明清時期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勞動力成為商品
21、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yè)的特點有:①手工業(yè)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②官營作坊內的工匠職業(yè)世襲③官營手工業(yè)代表著古代生產技術的最高水平④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yè)的主導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
請判斷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時代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3、明清時期,蘇州、杭州和景德鎮(zhèn)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共同標志是
A.“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
B.行業(yè)分工和生產過程的分工非常細密
C.官營手工業(yè)占據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
D.商品生產過程中勞資雙方雇傭關系的確立
24、“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這句話反映了①專業(yè)市鎮(zhèn)發(fā)展②區(qū)域分工加強③經濟重心南移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明朝后期,出現“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農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會現象,這說明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B、社會貧富分化加劇
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D、商品經濟相當繁榮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歷程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農耕經濟發(fā)展的基本概況。
2、掌握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現及結果。
3、掌握歷代土地政策、賦稅制度以及發(fā)展農業(yè)的基本措施。
4、概括歸納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5、概括歸納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
6、了解古代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標志、特點及意義。
★學法指導:
1、注意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培養(yǎng)分析、比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確分析和認識古代一些經濟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3、學會處理宏觀和微觀的關系。
4、通過理解或記憶,掌握基本史實。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
2、聯系現代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和稅費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的發(fā)展演變所反映的歷史趨勢和特點。
3、注意梳理古代各時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并注意內在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
★知識整合:
一、古代農業(yè)的發(fā)展
1、基礎知識
(1)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發(fā)展
①夏商周:農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僅有少量的青銅農具。
②春秋:鐵農具開始出現。
③戰(zhàn)國: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④兩漢:犁壁的出現,趙過發(fā)明耬車;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晉南北朝:馬鈞發(fā)明翻車;水碓、水磨等廣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創(chuàng)制了曲轅犁、筒車。
(2)農作物的推廣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晉南北朝:南方農作物品種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區(qū)大面積種植水稻;經濟作物茶葉生產規(guī)模大。
④明清: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來農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種植;清朝前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土地開發(fā)
①魏晉南北朝:江南農業(yè)的開發(fā)由江東擴展至整個長江流域,波及到嶺南和閩江地區(qū);邊疆的河西走廊和遼東地區(qū)得以開發(fā)。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fā),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來農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種植,使貧瘠土地得到利用。
(4)農產品商品化
①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別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稅。
②明清:棉花種植由江南擴展至江北。經濟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了專業(yè)生產區(qū)域。
(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戰(zhàn)國:楚國孫叔敖修芍陂;秦國李冰修都江堰;秦國鄭國修鄭國渠。
②秦朝:開通靈渠。
③隋朝:開通大運河。
2、規(guī)律探索
(1)中國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要素和基本條件
①要素:
A耕地面積的擴大;
B糧食產量的提高;
C生產工具的改進;
D生產技術的革新;
E農作物品種的增加。
②基本條件:
A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
B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fā)展生產;
C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進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
D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歷代中央政府發(fā)展農業(yè)的舉措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fā)展生產。
戰(zhàn)國: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北宋:王安石變法,實行農田水利法。
清初: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
(3)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①過程:
A春秋戰(zhàn)國:江南有所開發(fā),經濟開始發(fā)展;
B秦漢:鐵器傳入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廣泛使用牛耕、馬耕,江南經濟有所發(fā)展;
C魏晉南北朝:江南經濟逐漸開發(fā),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D隋唐: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E五代: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
F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A北方連年戰(zhàn)亂,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B北民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
C南方統治者對生產發(fā)展的重視;
D南方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
E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響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4)關于重農抑商問題
①實施的原因:
A農業(yè)產品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工商業(yè)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fā)展會加劇農業(yè)勞動力的流失;
B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征收穩(wěn)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而工商業(yè)的經營不如經營土地保障;
C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會安定;
D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較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必然產物。
②評價:
A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yè)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
B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就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二、歷代土地制度
1、奴隸社會: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質是國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
2、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種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在封建社會占支配地位。確立于戰(zhàn)國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于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國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為典型。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用,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
③農民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其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3、我國歷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實質上體現了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規(guī)律。
三、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1、古代的賦稅制度
名稱時間主要內容作用或影響
相地而衰征春秋齊國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承認土地私有
初稅畝春秋魯國無論公私田,按畝收稅承認土地私有
編戶制度兩漢編戶須向國家交納田租、人頭稅、更賦,并服兵役和徭役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役制度正式形成
租調制北魏受田農民須交納租、調,丁男要服兵役、徭役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經濟的恢復
租庸調制唐朝受田那么除交納租、調外,不去服役可納絹或布代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
兩稅法唐朝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
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內,不服役的都要交納免役錢;重新丈量土地,按畝納稅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
一條鞭法明朝田賦、徭役、雜稅合并,分攤在田畝上,征收銀兩適應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地丁銀清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2、規(guī)律探索
(1)對古代賦稅的分類:
①以人丁為主要征收標準的稅制:編戶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
②以土地和財產為主要征收便準的稅制:相地而衰征、初稅畝、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
③征收貨幣的稅制: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2)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特點:
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資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
②農民由必須服役逐漸發(fā)展為納絹代役。以租庸調制的“庸”為標志。
③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④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⑤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變?yōu)楹喕瘑我?。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3)古代賦稅制度演變所反映的實質問題:
賦稅制度的變革或調整實質上體現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規(guī)律
四、古代工商業(yè)的繁榮
1、基礎知識
(1)手工業(yè)
時期鑄造業(yè)陶瓷業(yè)紡織業(yè)造船業(yè)其他
夏商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出現原始瓷器西周平織和斜紋提花織物漆器制造達到較高水平,周朝用于造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青銅器出現金銀錯和雕鑄技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zhàn)國麻布殘片纖維相當細密漆器采用夾纻技術;用曲造酒;井鹽、池鹽、海鹽的開發(fā);工藝著作《考工記》
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方生產青瓷,北方生產白瓷吳國八倍之蠶、蜀錦造紙技術進步,紙張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書寫材料,建業(yè)和揚州是有名的造紙中心
隋唐時期唐三彩、秘色瓷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zhàn)艦特點:A產地分布廣;B生產規(guī)模大;C產量多;D分工細;E技藝水平搞,融入外來風格
明清時期A生產工具革新;B生產技術的提高,產品種類增加;C分工日益細密,促進地區(qū)或行業(yè)新的社會分工;D生產規(guī)模擴大,產量大幅提高;E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商業(yè)、城市的發(fā)展
時期商品種類市場形成城市興起貨幣演變對外貿易
商周時期商朝都城商以貝未貨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土特產交流中原市場形成許多都城成為繁華的商業(yè)都市
隋時期唐固定的貿易場所——市,邸店、柜坊的出現,唐朝晚期出現夜市,農村出現草市長安、洛陽(北方)
揚州、成都(南方)隋朝:五銖錢
唐朝:開元通寶允許外商自由貿易
明清時期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投放市場國內市場擴大北京、南京,
江浙地區(qū):市鎮(zhèn)白銀成為流通貨幣區(qū)域間長途販運的出現
(3)交通的發(fā)展
①夏朝:有“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記載。
②商周:大道寬廣平坦,沿途設有旅舍,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③兩漢:A絲綢之路:
a開通條件:西漢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新紀元。
b路線: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蔥嶺→西亞→歐洲。
c意義: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B海上絲綢之路:
a時間:漢武帝以后
b路線:廣東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島南下→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c意義: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④隋朝:A開通大運河;B修筑北方馳道。
⑤唐朝:A陸路:向東:長安→朝鮮;向西:長安→(經陸上絲綢之路)→南亞、西亞、歐洲、非洲。
B海路:向東:登州、揚州→韓國、日本;向西:廣州→(經海上絲綢之路)→波斯灣。
2、規(guī)律探索
①我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特點:
A手工業(yè)部門不斷增多;
B手工業(yè)技術不斷不進步和勞動分工的不斷發(fā)展;
C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手工工場的出現;
D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yè)分布的相應變化。
②我國古代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律:
A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yè)城市發(fā)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B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guī)模擴大;
C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qū),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D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發(fā)生了變化。
③古代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A基礎、條件:商品經濟的繁榮。
B特征:“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產生。
C概況: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區(qū)的一些部門出現;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xù)發(fā)展。
D地位:水平低;只出現在個別地區(qū)和個別生產部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E發(fā)展緩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縛;封建制度的壓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
注:本專題含古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發(fā)展、商品經濟發(fā)展與貨幣演變三個小專題,古代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古代社會生活變遷另見古今中外綜合專題系列。囊括大綱版和新課標版知識。
小專題一: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專題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1.農業(yè)生產力的進步(農具、耕作技術、發(fā)展原因及發(fā)展表現等):(1)商和西周時期,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絕大部分的農具用木、石、骨、蚌制成,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人們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2)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戰(zhàn)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牛耕并逐漸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yè)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3)戰(zhàn)國時期秦國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二是商鞅變法相關措施的作用(如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等);三是都江堰和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促進。(4)六朝時期,江南農業(yè)的開發(fā)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三吳地區(qū)(吳郡、吳興和會稽三郡,即蘇南和浙東一帶)最發(fā)達,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產糧區(qū)。江南農業(yè)迅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發(fā)展;一些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南北朝時期,中原農耕規(guī)??s小,畜牧業(yè)有所擴展,兩漢時過度開墾導致的環(huán)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北方農業(yè)總體上恢復和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是:研制新農具,推廣新技術(如水碓、水磨等廣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區(qū)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利(如曹魏興復了許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處都要通渠灌溉);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北朝時河西走廊和遼東地區(qū)的開發(fā),都取得了可喜成就)。(5)隋唐時期,農業(yè)較快發(fā)展,其特點表現在:一是江南地區(qū)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fā),水稻產量大面積提高(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tài)平衡有所影響);二是農業(yè)灌溉的發(fā)展和農具的改進(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轅犁);三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南詔大部分地區(qū)以農業(yè)為主,稻谷收割后,又種大麥,是我國農業(yè)史上最早實行復種制的地區(qū)。(6)明清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yè)生產區(qū)域(如棉花、煙草、花卉等)。2.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1)商周:后來習稱的“五谷”(稻、黍、稷、麥、豆),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2)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蘿卜等陸續(xù)移植內地。棉花原產地不在我國,大約在西漢時傳入新疆地區(qū),后在南方種植。(3)隋唐:江淮地區(qū)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qū)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中亞、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棗等輸入中國。有一些國外蔬菜品種傳入我國,如來自地中海地萵苣,來自印度的刀豆,來自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4)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qū);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5)明清: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fā)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3.水利技術與水利工程(1)灌溉技術與工具:春秋戰(zhàn)國時,中原地區(qū)已普遍用桔槔來灌溉農田;曹魏時,馬鈞改進了翻車,用于農業(yè)灌溉;唐朝時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2)灌溉工程:春秋時楚相孫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在咸陽附近開鑿鄭國渠;漢武帝時,在關中地區(qū)開鑿了六輔渠和白渠;唐朝時,在黃河、長江流域開鑿一系列灌溉渠,并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yè);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溉農田。(3)運河工程: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連結江淮的運河——邗溝;秦朝政府為解決運輸軍糧的困難,派史祿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連接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煬帝于605年下令開鑿大運河,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農業(yè)灌溉;元世祖時,為解決運糧困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4)歷代治黃工程:禹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漢武帝時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修筑舊渠和堤塘;元世祖征發(fā)軍民治理黃河。(5)海塘工程:為防止潮汐災害,五代十國時,吳越在錢塘江邊修筑海塘,使萬畝水田免于水患。(二)新課標版: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1.早期農業(yè)生產的出現:中國農業(yè)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原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隨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農業(yè)生產力得到提高。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人們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西周時期,農作物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后世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人們的生活已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yè)獨立發(fā)展,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的基礎。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y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兩牛三人”的耦犁。后來出現的犁壁,使鐵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江東地區(qū)出現了曲轅犁,這種犁安裝了犁評,可以調節(jié)犁耕的深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西漢時趙過總結推行代田法,比當時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進。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這種耕作技術沿用至今。兩漢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后,江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穩(wěn)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國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有戰(zhàn)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人們創(chuàng)制和改進的農業(yè)灌溉工具有曹魏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宋朝的高轉筒車和明清時的風力水車等。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中國古代農業(yè)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農民生產主要是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yè)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但由于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多數農民容易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二.規(guī)律小結
1.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尺度,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質標志。舊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誕生,實質上是古代生產力進步的具體表現。2.縱觀古代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發(fā)展,新工具更加推動生產發(fā)展、社會進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古代經濟的發(fā)展中已得到充分體現。3.生產工具的發(fā)明,體現了人類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能夠通過正確、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世界。4.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yè),農業(yè)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極大。這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fā)達、人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業(yè)基礎建設,興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設,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的帶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職能。5.古代人類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體現人們能夠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限制某些規(guī)律發(fā)生的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的哲學原理。三.熱點冷點
1.中國古代各時期農業(yè)發(fā)展原因和水利技術與工程,是歷年高考的熱點。2.中國古代歷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表現和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是高考的冷點。四.高考題例
01.(2005全國文綜二卷12)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動了所在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該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區(qū)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02.(2004全國文綜一卷12)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影響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導致地主階級興起
C.強化了周王室的統治D.引發(fā)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
03.(2007江蘇歷史1)中國古代某項水利工程興建后,當地出現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的景象。該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孫叔敖B.管仲C.李冰D.鄭國
04.(2007江蘇歷史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fā)展,乃至有“江南之為國盛矣”的贊嘆。該時期江南開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B.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C.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等政策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05.(2005全國文綜二卷13)隋朝大運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古運河。這一段是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
06.(2005全國文綜二卷14)筒車在中國古代南方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這一灌溉工具創(chuàng)制于
A.三國時期B.南北朝時期C.唐代D.南宋
07.(2004全國文綜一卷13)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①養(yǎng)活了眾多人口②經濟作物專業(yè)生產區(qū)域擴大
③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④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08.(2008北京文綜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鄭國渠 C.靈渠 D.芍陂09.(2009年重慶文綜15)隋唐時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農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鄭國渠B.芍陂C.通濟渠D.邗溝10.(2009年山東文綜10)16世紀晚期,山東某地開始出現“地多煙草、木棉轉賣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況。這說州當時該地①農業(yè)經濟衰退②農業(yè)結構發(fā)生變化③商品經濟發(fā)展④農產品加工業(yè)興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2008天津文綜39題第(1)問)糧食問題引發(fā)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睉?zhàn)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保?)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4分)。高考題例答案及解析:
01.D芍陂位于淮河流域。02.C應為弱化周王室統治。03.C從效果上看,這應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04.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時較突出。05.C按教材,這應是邛溝。06.C唐代灌溉工具的革新應是筒車。07.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應是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結果。08.A從該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09.C熟悉大綱版大運河的“三點四段”劃分。10.B題中含義是指農作物中經濟作物比例增加,只能說是第②③兩項。11.答案要點:(1)(指明整體水平,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和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來分析原因)說明:戰(zhàn)國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糧食產量提高)。原因: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堰等);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關系確立(私田取代公田)。五.新題預測01.《史記河渠書》載:“渠就,……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鐘,古代容量單位)。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辈牧现械摹扒笔侵窧
A.都江堰B.鄭國渠C.靈渠D.廣通渠
0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詩句:“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痹娭刑峁┑闹匾獨v史信息是CA.商人重金錢不重感情B.唐朝飲茶之風開始盛行C.唐朝茶葉商品化程度高D.交通不便,經商路途遙遠03.大家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中有這樣的唱段:“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經濟實質是AA.封建自然經濟B.農業(yè)、手工業(yè)協調發(fā)展C.耕地織布出售產品D.重農抑商04.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關于國家的這種理解,反映了我國古代B
A.非常重視祭祀B.以農業(yè)為立國之本
C.農業(yè)與土地的關系D.小農經濟的突出特點0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拴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币乃傅墓喔裙ぞ呤荁06.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牟氏莊園,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營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莊園,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地主莊園。莊園內的每一項建筑都嚴格按照封建地主階級的等級觀念布局:大廳供奉祖先,老爺居住樓閣,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傭人居于群房。糧倉、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壽房等多在群廂,形成了一個自我封閉,自給自足的小社會體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莊園經國務院批準,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莊園全面對外開放,短短十幾年間,觀光旅游者已超過六百萬人次。材料二戰(zhàn)國時候,韓、趙、魏三國的墾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區(qū)的荒地大大減少。秦國從孝公商鞅變法以來也很重視墾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給田宅、免除徭役等辦法招徠三晉(韓、趙、魏)之民到秦開荒,使秦國的荒地迅速得到開墾?!吨袊洕喪贰凡牧先现疄閲⒁?。雖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于荊、揚二州?!铣海┥蚣s:《宋書》材料四明代《棉花圖收販》請回答:(1)據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4分)(2)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業(yè)的什么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3分)(3)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國經濟發(fā)展出現了什么變化?根據所學知識,簡述這一變化的具體表現。(4分)(4)從材料四中你能得到農業(yè)發(fā)展的哪些信息?結合史實,歸納這些經濟信息對其他經濟部門的主要影響。(4分)(5)從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哪些趨勢?(2分)
答案要點:
(1)封建地主階級孫艷的等級觀念,自我封閉、自給自足,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成為旅游勝地。(4分)
(2)特征:大力墾荒以擴大耕地面積。(1分)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各國政府的鼓勵性措施。(2分)
(3)變化:江南經濟發(fā)展迅速。(1分)表現:耕地面積增多,耕作技術進步,單位產量提高;農業(yè)發(fā)展帶動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進步,以絲織為主的紡織業(yè)技術高,產量大;出現了建康和揚州等大城市。(3分)
(4)信息:棉花種植面積大,產量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影響:促進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2分)
(5)趨勢: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1分)
小專題二: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專題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1.礦冶業(yè)的發(fā)展:(1)夏商西周三代: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fā)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guī)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2)春秋戰(zhàn)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青銅鑄造工藝有更新的創(chuàng)造,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時的金銀錯技術和雕鑄藝術,使青銅器更為精致美觀。(3)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fā)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北魏相州以制造軍刀著稱。(4)隋唐:冶鑄業(yè)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5)明清:明朝中后期,廣東佛山冶鐵業(yè),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2.紡織業(yè)的發(fā)展(1)先秦:西周時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繡。春秋戰(zhàn)國時,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如長沙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麻布殘片。(2)南北朝: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量高;蜀錦,遐邇聞名,行銷吳、魏。(3)隋唐: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些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以絲麻織品著稱的手工業(yè)城市很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為代表,南方以揚州、益州、宣州、越州最有名。(4)明清:棉紡織業(yè)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yè),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彩色印刷品;紡織業(yè)出現了地區(qū)性分工,如“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yè)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3.陶瓷業(yè)(1)先秦: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次飛躍。(2)秦漢:陶塑精品遺存豐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另外還有東漢成都的說唱俑和洛陽的雜技俑;秦漢大量的磚瓦、瓦當,也極具藝術價值。(3)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后來制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chuàng)制出白瓷,白瓷的產生為我國制瓷業(yè)開辟了廣闊前景。(4)隋唐:唐三彩,為后代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4.造船業(yè)發(fā)展(1)先秦:夏朝時,船已作為水上交通工具。(2)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wèi)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3)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稱為“海上霸王”;能制造使用推進器的戰(zhàn)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4)宋元:北宋時,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針;海船設有隔離艙,在局部撞壞時仍可搶修;南宋造船業(yè)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能制造載糧幾萬石的大型遠洋海船。(5)明清: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表明,明朝造船水平十分高超。5.煮鹽業(yè)、釀酒業(yè)的發(fā)展(1)先秦:甲骨文中有關于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fā);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中國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fā)明。(2)秦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3)隋唐:中原人從高昌學來釀造上乘葡萄酒的方法,據記載說魏征是釀制葡萄酒的高手。6.造紙業(yè)的發(fā)展(1)秦漢: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2)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有洛陽、長安、建業(yè)、揚州。7.手工工藝專著:(1)戰(zhàn)國時期——《考工記》:這部著作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yè)各個工種的設計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不但在我國工程技術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2)明清時期——《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它總結了明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生產技術。還收錄了一些國外傳來的技術,如倭緞織造法、朝鮮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等。這表明海外技術的不斷傳入,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知識。國外稱《天工開物》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8.明清的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明清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新現象。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經歷了一個產生——緩慢發(fā)展——被打斷發(fā)展這樣一個過程。(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場的出現①前提條件: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直接原因: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使生產規(guī)模更大,分工更細,全國出現30多座較大的工商業(yè)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②時間地點: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蘇州)③含義: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指“處在萌芽狀態(tài)的雇傭關系”,它的發(fā)展方向是資本主義。所以,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雹墚a生部門(最早出現的行業(yè)):絲織業(yè)等手工業(yè)生產部門。明中期以后,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yè)逐漸興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區(qū)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yè)工場。⑤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在當時的蘇州,出現了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⑥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現在個別地區(qū)、個別部門;發(fā)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然在全國占主要地位。⑦實質:機戶與機工之間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⑧意義: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我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落。(2)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①發(fā)展表現:范圍擴大;部門增多;手工工場規(guī)模大。②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的根源;地主、商人剝削所得錢財,多購置田產,影響手工業(yè)擴大再生產;“重農抑商”政策壓抑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封建地租很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yè)產品,這影響了手工業(yè)的擴大再生產;封建統治者采取了嚴厲的限制措施(政府在國內設立許多關卡,流通不便;對商品征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3)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利條件:①發(fā)達的農業(yè)。明朝中后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為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發(fā)達的手工業(yè)生產。明中期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yè)規(guī)模大,水平高,培養(yǎng)了一批熟練工人。③發(fā)達的商業(yè)。30多座大中城市的興建,農產品、手工業(yè)產品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空前活躍。④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貨幣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⑤科技優(yōu)勢。四大發(fā)明的傳播,科技巨著的問世。▲不利條件:①自然經濟的頑固性、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②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yè)難以擴大再生產。③封建制度的束縛。重重關卡,征收重稅,抑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④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⑤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沒有轉化為生產力。(二)新課標版: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1.素稱發(fā)達的官營手工業(yè):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yè),由官府壟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營手工業(yè)繼續(xù)發(fā)展。西漢武帝以后,煮鹽、冶鐵、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yè),都收歸官辦。中國的官營手工業(yè)素稱發(fā)達,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行業(yè)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精美的青銅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中國古代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很多,如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fā)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時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時出現五大名窯。明清時瓷器種類豐富。江西景德鎮(zhèn)是著名的瓷都。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中國已養(yǎng)蠶并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唐朝時絲織技術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時設在蘇杭等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細密精致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2.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yè):中國古代,以紡織為代表的家庭手工業(yè),是民間手工業(yè)的一種。家庭手工業(yè)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余的一小部分作為商品出賣。民間手工業(yè)經歷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的發(fā)展后,魏晉南北朝時曾遭受摧殘。到唐朝時才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兩宋以后,民間手工業(yè)在曲折中繼續(xù)艱難發(fā)展。元朝時民間紡織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yè)中,民營手工業(yè)占據全社會手工業(yè)生產的主導地位。那時使用的花耬機,專用于織造精細的絲織品。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業(yè)部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時,資本主義萌芽繼續(xù)發(fā)展。3.中國古代手工業(yè)品享譽世界: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明清時瓷器對外銷量更大。明代燒制了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還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出西餐用具和魚缸等。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二.規(guī)律小結
1.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產生早、門類齊、技術先進、品種豐富。2.中國古代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商業(yè)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經濟的整體。這三種行業(yè)還互相促進。三.熱點冷點
1.紡織業(yè)、礦冶業(yè)、陶瓷業(yè)、造紙業(yè)、手工藝專著和資本主義萌芽,是高考的熱點。2.造船業(yè)、煮鹽釀酒業(yè)等,是高考的冷點。
四.高考題例
01.(2006廣東歷史2)右圖所示之劍出土與甘肅靈臺,劍柄用青銅鑄成,劍身
鐵質,是我國現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之一。該劍最早可能鑄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zhàn)國
02.(2006江蘇歷史3)下列不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手工業(yè)發(fā)展表現的是
A吳、蜀絲織業(yè)聞名全國B建業(yè)、揚州是有名的造紙中心
C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zhàn)艦D青瓷制作技術日臻成熟
03.(2007重慶文綜15)圖六為隋唐時期局部圖。A、B、C、D四城市中,同時以陶瓷和紡織品著稱的是
04.(2004北京17)圖5-圖7出自我國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讀圖,指出該書的作者是
A.賈思勰B.沈括C.徐光啟D.宋應星
05.(2009年江蘇歷史4)沈括《夢溪筆談》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這項技術最早出現于A.春秋時期B.西漢C.南北朝D.北宋06.(2009年廣東歷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寧織造局的生產。根據當時的制度,該局產品A.全部投放市場,收入歸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場C.部分用于納稅,部分投放市場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場07.(2009海南歷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營手工業(yè)在許多行業(yè)取代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官營手工業(yè)、這主要的因為A.官營作坊產品有限B.私營作坊工人增加C.資本主義的萌芽D.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高考題例答案及解析:
01.C春秋時期出現鑄鐵柔化處理技術。02.C制造使用推進器的戰(zhàn)艦始于唐朝。03.DA處揚州(銅鏡、造船);B處蘇州和C處宣州(織錦);D處越州(青瓷、織錦)。04.D從彈棉圖判斷時間應在南宋以后,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并重判斷為手工業(yè)工藝著作。05.C題中材料實際是指從南北朝時出現的灌鋼法。
06.B明確“織造局”是官營手工業(yè)。
07.D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市場需求擴大,是私營手工業(yè)在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五.新題預測01.“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結合下面的幾幅圖片指出,當時我國的青銅器主要用于B02.“布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勞動人民的稱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稱。在諸葛亮生活的時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DA.絲B.毛C.棉D.麻03.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寫下“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此詩句贊美的陶瓷品種是BA.唐三彩?。拢啻伞。茫鄄蚀伞。模状?4.下列關于中國古代陶瓷業(yè)發(fā)展的表述,正確的是BA.魏晉南北朝北方的白瓷技術傳到南方B.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在唐朝出現C.鄭和下西洋,以瓷器作為對外貿易的惟一的商品D.《農政全書》介紹了中國瓷器生產的情況05.明朝后期,太湖地區(qū)出現了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震澤鎮(zhèn)及近鎮(zhèn)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qū)男女幾乎均以棉紡織為業(yè),景德鎮(zhèn)有制瓷窯1000多座。綜合分析這些現象,可以直接說明AA.地區(qū)性社會分工擴大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手工業(yè)生產力提高D.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06.2008年,《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fā)明創(chuàng)造文物展》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展,新“四大發(fā)明”首次集體亮相。其中被譽為“出現最早、應用最廣、傳播最遠、技術最高?!钡陌l(fā)明應該是BA.瓷器B.絲綢C.青銅D.釀酒07.唐代李肇所著《國史補》:“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贝瞬牧咸峁┑男畔⒂蠦①唐代手工業(yè)生產發(fā)達,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業(yè)生產中心②唐代生產的瓷器只有白瓷③唐代瓷器已經得到廣泛使用④唐代陶瓷工藝已經臻于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08.中國瓷器以其巧奪天工的工藝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以下關于中國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確的是C
A.南北朝時期成功燒制出成熟的白瓷B.中國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窯
C.唐朝時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銷海外D.清朝時期生產的琺瑯彩聞名中外
小專題三: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及貨幣演變專題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1.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1)先秦:商民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yè)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業(yè)發(fā)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zhàn)國后期的呂不韋。(2)南北朝: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zhàn)爭破壞,商品經濟發(fā)展緩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秦淮河兩岸商旅云集,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二是草草構成之市。(3)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隋唐商業(yè)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fā)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fā)的對外交通也很發(fā)達);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三是市場發(fā)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yè)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里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四是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yè)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①解除了商業(yè)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yè)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④市鎮(zhèn)的集市發(fā)展,城市商業(yè)區(qū)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閑文化發(fā)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fā)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于穩(wěn)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yè)生產區(qū)域,促進了農業(yè)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yè)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品種達到兩百余種、販運快——區(qū)域間長途販運發(fā)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qū)以工商業(yè)著稱的市鎮(zhèn)蓬勃興起);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限制對外交往)。2.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1)先秦:商朝人善于經商,以貝為幣;戰(zhàn)國時期,各國出現了鐵錢,秦國使用圓形方孔錢,稱半兩錢(齊國使用刀形幣,趙國使用鏟形幣,楚國使用蟻鼻形幣)。(2)秦漢:規(guī)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wěn)定下來。(3)三國:那時貨幣減少,布帛、谷物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廢止銅錢,使用實物交易,以后行廢不定。(4)隋唐: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于貿易的發(fā)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后來發(fā)行量很大。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設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5)宋元:北宋時在四川地區(qū)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fā)展到紙幣,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擔,有利于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6)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二)新課標版: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1.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yè):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yè)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yè)總體水平還不高。隋唐時期,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除都市商業(yè)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fā)展起來,為商業(yè)服務的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兩宋的商業(yè)經濟空前繁榮,商業(yè)環(huán)境相對寬松。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朝時,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yè)大都會。明清時期,城鎮(zhèn)商業(yè)呈現繁榮景象。大量農副產品成為商品,區(qū)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fā)展較快,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即“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2.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fā)展: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市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xiāng)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出現了漢口鎮(zhèn)、佛山鎮(zhèn)、景德鎮(zhèn)、朱仙鎮(zhèn)等四大商業(yè)名鎮(zhèn)。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zhèn),也是著名的商業(yè)中心。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3.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西漢時,由于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fā)展起來。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要求。明清時期,統治者實施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guī)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二.規(guī)律小結
1.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影響:(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yè)化城市發(fā)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2)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guī)模擴大。(3)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刺激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zhàn)。(4)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fā)生變化。2.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guī)律:(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2)由雜亂形狀向規(guī)范形狀的演變。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tài)。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圓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續(xù)到民國初期。(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fā)行的統一管理。(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唐高祖李淵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5)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6)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末出現機制貨幣,貨幣的鑄造工藝發(fā)生重大變化,流通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三.熱點冷點
1.唐朝和清初商業(yè)狀況和商業(yè)政策是高考的熱點。2.歷代貨幣的演變狀況和規(guī)律是高考的冷點。四.高考題例
01.(2007海南歷史2)西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制度,這表明當時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預
C.存在官營和私營的區(qū)別D.以私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為主
02.(2007海南歷史4)唐朝政府規(guī)定,凡不是州治、縣治的地方,禁止設置商品交易市場。這表明
A.鄉(xiāng)村地區(qū)沒有設置市場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換的唯一場所
C.政府力圖控制民間商業(yè)活動D.州治、縣冶具備設立市場的條件
03.(2004全國二卷文綜14)清代廣州的“公行”是
A.政府的外貿管理機構B.官營貿易機構
C.政府特許的外貿商行D.外商設立的貿易機構
04.(2008北京文綜16)以下對明清時期白銀使用與流通歷史的認識,正確的是
A.“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征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B.“地丁銀”加強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鴉片戰(zhàn)爭前,對外貿易出超造成中國白銀外流
D.截至清朝結束,銅錢與銀兩兌換的比值沒有改變
05.(2009年全國Ⅱ卷文綜13)隋唐時期商業(yè)經濟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發(fā)展,但仍有許多阻礙其進一步發(fā)展的因素,其中有A.廢除五銖錢B.市坊分區(qū)C.實行兩稅法D.草市興起
06.(2009年遼寧寧夏文綜27)據《東京夢華錄》等記載,宋代都城多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涼食和專向客商出租鋪席宅舍等現象。這反映了A.生活習俗改變B.經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勵經商D.城市商業(yè)功能增強07.(2009廣東文科基礎21)南宋時國家的商業(yè)稅收超過了農業(yè)稅收,原因是A.農業(yè)生產萎縮,農業(yè)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積極從事農業(yè)生產C.政府放松了對商人經營行為的限制D.宋代實行海禁政策,國內商業(yè)發(fā)展迅速08.(2009年重慶文綜16)讀圖6,除北京外,在A、B、C、D四個城市中,當時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有09.(2005廣東歷史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長安中,(蘇某)累遷揚片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地當沖要,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前長史長潛、于辯要皆致之數萬,唯?挺身而出。――《舊唐書》卷88
材料二:(唐朝大歷)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長吏,無得與人爭利,先于揚州置肆貿易者,罷之。先是,諸道節(jié)度觀察使以文陵(揚州)當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多以軍儲貨販,列置邸肆,名托軍用,實私期利。――《唐會要》卷86
材料三: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掌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瓘堨镌娫疲骸笆镩L街市并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报D―(宋)洪邁《容齋隨筆》
請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揚州經濟繁榮的信息。(6分)
(2)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揚州經濟繁榮的原因。(6分)
10.(2009年北京文綜37題第(1)小題)
歷史現象之一: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明代中葉后,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據研究,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歐洲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以中國的絲綢為主角,被西方學者概括為“絲—銀”對流。中國通過““絲—銀”貿易,獲得了占世界產量1/4到1/3的白銀,總量達到7000噸至10000噸。這種趨勢一直持續(xù)到18世紀末。(1)說明“絲—銀”貿易出現的國際背景和國內社會經濟條件。(6分)簡述明、清時期兩次重大的賦役制度改革中對使用白銀的規(guī)定。(4分)11.(2009年安徽文綜36題第(1)小題)材料一上(宋高宗)諭大臣……又日:“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來,動得百十萬緡(貨幣單位),皆寬民力也?!眹ㄇ宄┰O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舶長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懷遠驛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摘自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1)依據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的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南宋外貿的具體作用和清前期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高考題例答案及解析:
01.A從“工商食官”的含義理解。02.C從嚴禁州治、縣治以外的地方設商品交易市場可得出結論。03.C從教材的小字材料介紹可知。04.ABCD三項表述均有錯。05.B熟悉宋代以前市、坊分區(qū)的城市商業(yè)格局。06.D出售、出租是商業(yè)服務。07.C商業(yè)稅大增,是商業(yè)大發(fā)展的結果;商業(yè)大發(fā)展必須要政策上放松限制。08.A按大綱版,A處南京是當時全國性商貿城市。09.答案要點:
(1)(歸納材料要點)商人聚集;店鋪林立;貨物豐富;城市繁華;揚一益二。
(2)(根據材料從地理、政策方面分析)地理位置優(yōu)越;設置鹽鐵轉運使;有保護商貿的政策。
10.
答案要點:
(1)國際: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貿易聯系加強;國內:明中期以后,手工業(yè)發(fā)達,商品經濟繁榮,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大量出口。規(guī)定: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雜稅等合并為一條,折成銀兩征稅;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11.
答案要點:(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貿稅收豐厚,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可減輕百姓負擔。清朝前期對外貿易因受到嚴格限制而漸趨萎縮;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五.新題預測01.商朝的商業(yè)非常發(fā)達,下列歷史信息不能說明這一點的是:DA.“商邑翼翼(繁盛),四方之極?!保ā对娊浬添灐罚〣.后人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C.甲骨文里與財富有關的字多以“貝”為偏旁部首D.青銅器數量驚人,技藝精湛02.“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陸游《雜賦》詩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現于BA.秦代B.六朝時代C.唐代D.宋代03.下列貨幣在我國古代具有開創(chuàng)性歷史意義并影響深遠的是A
①秦半兩錢②隋五銖錢③開元通寶④民國銀元A.①③ B.①④ C.②④D.③④04.電視劇《喬家大院》展現了聞名海內外的商業(yè)資本家喬致庸的傳奇一生,這一時期以晉商為代表的商幫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A.明清商業(yè)的繁榮B.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的加強C.城鎮(zhèn)商業(yè)繁榮D.區(qū)域間貿易的發(fā)展05.孔子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期間,大力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使市場秩序一片井然。吳楊販子“不敢朝飲其羊?!保ú桓以傧褚郧澳菢淤u羊前先讓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對材料認識不正確的是CA.孔子關注民生B.當時商業(yè)有一定發(fā)展C.當時商業(yè)實行官營,禁止私營D.孔子主張“誠信”0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這句詩突出反映了唐朝揚州的繁榮。下列有關唐朝揚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DA.江南的物產大多都在揚州集散B.繁華的夜市是揚州的一大特點C.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在此云集D.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政治中心07.下列詩句中,可以反映我國古代農村商品經濟發(fā)展這一信息的是DA.“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B.“夜市千燈照碧云,離樓紅袖客紛紛”C.“爾來盜賊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08.下列古幣中,你認為屬于假幣的是B
①唐幣②宋幣③明幣?、芮鍘?/p>
圖5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0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8分)材料一??统颂祜L,將船遠行役。譬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ㄌ疲├畎住豆罉房汀芬故星粽毡淘?,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夜聞?!ㄌ疲┩踅ā妒逡雇隆罚?)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業(yè)發(fā)展的情況(8分)材料二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旁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鍾,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唐)張籍《野老歌》(2)依據材料,指出該詩所記錄的社會政治經濟現實。(6分)材料三今夜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侮懹巍峨s賦》爾來盜賊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3)從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歷史信息?(4分)面對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唐宋政府依舊實行什么經濟政策?(2分)為什么?(4分)材料四大婦弓彈中婦績,綠鬢小婦當窗織,莫辭勞,吳中賈來價正高。——乾隆時《南江縣志棉布謠》(4)材料表現出了哪些歷史現象?(2分)它與唐宋時期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2分)答案要點:(1)商業(yè)貿易活躍,一些商人為追逐利潤而遠離家鄉(xiāng);(2分)水上貿易發(fā)達;(2分)出現不受時限的喧鬧夜市;(2分)酒店和娛樂業(yè)興旺(2分)。(2)賦稅負擔沉重,貧富分化加劇。(2分)農民陷入困境,紛紛逃亡山區(qū),墾山為田。(2分)富商財富匯集,生活奢糜(2分)。(3)信息:商業(yè)發(fā)展?jié)B入農村,出現草市,(2分)富商的人身和財產得不到保障。(2分)政策:重農抑商(2分)。原因: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2分)小農經濟是封建統治的基礎。(2分)(4)現象:清前期商品經濟有較大發(fā)展,包買商打入生產領域,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地區(qū)出現。(2分)不同:出現雇傭與被雇傭關系(2分)。
《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概述》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概述》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概述》教案
【本講教育信息】
一.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概述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脈絡。
(二)方法與過程:
梳理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脈絡。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熱愛。
三.教學重點:
掌握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脈絡。。
四.教學難點:
內容的時間跨度大,信息量豐富。
五.教學步驟: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一)先秦時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書》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辭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書》。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暗洹笔侵匾穼嵒驅n}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為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罷了。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fā)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后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渡袝钒ㄓ荨⑾?、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
《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后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fā)展。秦漢以后,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渡袝分胁糠制掠幸欢ǖ奈牟?,帶有某些情態(tài)。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
2.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后,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歷史著作?!蹲髠鳌放c《戰(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爸翍?zhàn)國而后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于戲劇性,情節(jié)緊湊,戰(zhàn)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于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于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zhàn)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zhàn)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3.諸子散文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
春秋戰(zhàn)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fā)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墩撜Z》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于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于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制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匯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chuàng)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二)兩漢
兩漢時代,散文進一步發(fā)展。
1.政論文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fā)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杰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論》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fā)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于形象性。
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較高。晁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最為著名。
2.史傳文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
(1)《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現將先秦歷史散文又大大向前發(fā)展了一步。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返呢暙I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體例。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歷史人物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杰出人物的業(yè)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chuàng)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②《史記》開創(chuàng)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規(guī)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妒酚洝返谝淮伟颜巍⒔洕⑽幕鱾€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fā)展。由于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系,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采用,影響十分深遠。
③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fā)揮。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于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yè)。但對于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于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zhàn)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于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④《史記》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yī)卜、俳優(yōu)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chuàng)造性地把文、史熔鑄于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漢書》
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歷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時,封建神學思想已發(fā)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自然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圣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說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chuàng)《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秘學說,還創(chuàng)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事跡。
②《漢書》開創(chuàng)了斷代為史的編纂體例。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既不利于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代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于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于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于首篇。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后來封建史家的贊譽,并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fā)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后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于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再者,《漢書》新創(chuàng)立的四種志,對于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于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后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③資料豐富,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10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稘h書》還增補《史記》對于國內外各民族史的資料。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的基礎上,《漢書》大量增補漢武帝以后的史實,比較完整地記述了自遠古至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稘h書》又合并《史記》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諸傳,在補充大量的史實基礎上,以合傳形式寫成較為詳細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同時,《漢書》改《史記大宛列傳》為《西域傳》,記述今新疆境內我國各民族歷史,以及中亞和西南亞諸國史。
3.賦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于戰(zhàn)國趙人荀卿的《賦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jié),兼具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接近散文的稱“文賦”,接近于駢文的稱“駢賦”。
漢賦以鋪敘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一些形式上的特點,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稱為“大賦”。大賦是對東漢以后抒情為主的“小賦”而言。大賦大都以問答為骨架,鋪陳名物、排比詞藻、好用古文奇字和雙聲疊韻詞,鋪陳多用整齊對稱的韻語,敘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發(fā)》是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小賦是漢代后期繼大賦后出現的新體賦,至六朝而盛行。多為抒情作品,篇幅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進士考試科目中的律賦亦稱小賦。這些賦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對話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寫。
(三)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并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
魏晉南北朝的文壇出現了新的格局,并開拓出個性化與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前景。在各種文體中,辭賦創(chuàng)作的時代特征最為突出,與漢賦的對比也最為鮮明。講究對偶、聲律和藻飾之美成為風氣,文章的句式結構逐漸發(fā)生變化,其結果是駢文的出現和成熟。賦體受詩的影響,也趨于駢化,有些賦其實就是駢文。北朝文壇雖然整體上受駢化的影響,但仍有別具風格的散體名篇大放異彩,從而構成對唐代文壇發(fā)展的多重影響。
辭賦在魏晉時期出現了新局面,其標志是抒情小賦的涌現,從而拓展了辭賦的表現領域與表現風格。沿著東漢以來情理賦發(fā)展的方向,魏晉之際的辭賦創(chuàng)作顯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隨著感情表現領域的擴大,作者的表現力也在個性化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與東漢班固、張衡等賦家兼善散體大賦與騷體辭賦不同,這一時期的作家往往集詩人與小賦作者于一身,這也標志著詩賦交相影響的深化。王粲的詩賦為“七子之冠冕”(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樓賦》。由于主體意識和抒情因素的強化,魏晉時期涌現出一批體物寫志的佳作,如曹植寫《洛神賦》。
辭賦生機的煥發(fā),還表現在大賦的體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調動。和魏晉以來,大賦仍有表現嚴正重大題材的習慣,不過與漢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國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賦》、潘岳《籍田賦》),更多更重要的是個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賦》以及南北朝時期謝靈運《山居賦》、梁武帝《凈業(yè)賦》、梁元帝《玄覽賦》、顏之推《觀我生賦》等。漢大賦多有以“亂”、“詩”、“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說來,這類文字的聲情之美游離于主體結構之外,而魏晉以后的大賦則傾向于有意識地在主體結構中汲取詩意,不少中長篇作品的命題就取自詩騷或抒情小賦。被劉勰認為是“策勛于鴻規(guī)”的潘岳(《文心雕龍詮賦》),在這方面頗具匠心,如其《秋興賦》之于宋玉《九辯》,《閑居賦》之于張衡《歸田賦》,《西征賦》之于班彪父女的《北征賦》、《東征賦》都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賦》題目取自《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賦題為詩,如其《秋興》和《北征》,一為聯章,一為長篇,這種拓展文體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發(fā)源的因素。南北朝時期最杰出的賦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賦》。
(四)唐宋時期。
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占領文壇。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眾,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創(chuàng)作業(yè)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以韓柳為首的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運動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此后的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將他們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歷史文學家司馬光編有一部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它除具有史學價值外,還非常具有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諸位大家影響下,產生了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胡銓、陳亮、葉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實用,南宋時大量出現的筆記雜文便是一個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明清的《揮塵錄》是筆記雜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長于說理,造詣非淺。
(五)元明清時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fā)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傳記文很有現實意義,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明中葉以后,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發(fā)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在對掃蕩八股文風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走上了盲目摸擬古人的路子。后來的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后七子”復古運動,也再一次重復了他們的錯誤。
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進而是萬歷年間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隊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為著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特點是:沖破傳統古文的陳規(guī)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與公安派存在的同時還有以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抒性靈。
公安派與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大量出現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fā)展,張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題材較廣,山水名勝、風俗世情、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節(jié)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姬傳》、《馬伶?zhèn)鳌贰ⅰ度卧村鋫鳌返取?br>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繼承歸有光的傳統,提出“義法”主張,并使之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選材用語只重闡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氣,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與桐城派對立存在的是提倡“駢文”的復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績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約1661)的傳奇性散文以小說傳奇體打破了傳統古文寫法,代表作有《李一足傳》、《湯琵琶記》、《義虎記》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傳記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六)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fā)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fā)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吧癫簧ⅰ敝饕菑纳⑽牡牧⒁夥矫嬲f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于文采。
所謂優(yōu)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yōu)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七)散文的鑒賞技法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拔难邸钡脑O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jié)、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yōu)美,又富于哲理、詩情、畫意。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模擬試題】
文學常識填空:
1.《左傳》是《____________》的簡稱,又名《__________》,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________所著?!秶Z》是一種_______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事,記言多于記事?!稇?zhàn)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________輯成。
2.《史記》開創(chuàng)了_________體例,被魯迅稱贊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國第一部通史。《漢書》開創(chuàng)了__________體例,作者為東漢的_________。
3.中唐的韓愈、柳宗元領導了_____________,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余六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晚期以袁宏道為首的“________”提出“性靈說”;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興起的“________”是由方苞開創(chuàng)的,劉大櫆、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學說。
參考答案
1.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左丘明;國別;劉向。
2.紀傳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斷代史,班固。
3.古文運動;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王安石;歐陽修。
4.公安派;桐城派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經濟的發(fā)展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經濟的發(fā)展
1、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表現
表現:①生產工具的改進;②水利工程建設;③耕作技術的提高;④農作物品種的增多、區(qū)域的擴大和新品種的引進;⑤耕地面積的擴大,產量提高等。⑥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產工具的進步
①商周時期: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已在農業(yè)中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有鐵鋤、鐵斧等,并開始使用牛耕,戰(zhàn)國時鐵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廣,中原地區(qū)普遍使用桔棵來灌溉農田。③秦朝時,鐵器傳到珠江流域。④兩漢時期,農具得到改進,牛耕得以推廣。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漢農學家趙過發(fā)明播種機械樓車;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東漢時已傳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現。⑤魏晉南北朝時,曹魏的馬鈞發(fā)明翻車。水碓、水磨應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關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時:創(chuàng)制了曲轅犁、筒車等農具。
(2)古代農田水利建設概況
①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fā)展。②春秋戰(zhàn)國:春秋時中原地區(qū)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農田;吳國開挖古江南河溝通蘇州和揚州間的水道,是中國開挖最早的運河,開挖邗溝溝通長江河淮河水系。楚國孫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記載的最早水庫;戰(zhàn)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③西漢:六輔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兒井;江準、江漢修治天然陂池;東南排水筑堤,變淤地為良田;漢武帝治理黃河。④三國: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復了許多渠堰堤塘;蜀國在都江堰設置堰官進行維護。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⑥隋煬帝在歷代運河的基礎上,于605——610年,開通了大運河。大運河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⑦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y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還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⑧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會通河和通惠河。連接原有運河,將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貫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到大都全長三千余里,是當時南糧北運的重要水利樞紐。
(3)耕作技術的提高
灌溉技術:各朝代都非常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春秋時期的桔椽、芍陂,戰(zhàn)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渠,兩漢時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兒井,隋唐時期的大運河、筒車等都是先進的灌溉技術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證了農業(yè)生產的正常發(fā)展。
耕作和管理技術:商周時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兩漢時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礎上又發(fā)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術,并總結了及時收割、優(yōu)選種子的管理經驗;隋唐時期普遍推廣“圩田”和兩年三熟耕作制,使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
(4)農作物品種增多
①商周:黍、稷、麥、稻、豆五谷。西周時農作物種類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數農作物都有種植。②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陸續(xù)移植內地。③魏晉南北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qū)。④隋唐:江淮地區(qū)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qū)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⑤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qū);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經濟作物種植擴大,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fā)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⑧清朝: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yè)生產區(qū)域。
2、歷朝調整經濟政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措施
①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獎勵耕戰(zhàn),限制工商業(yè)發(fā)展,禁止棄農經商。②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馳道和郵驛。③兩漢時期,劉邦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劉秀九次下達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④三國時期曹操實行屯田,重視保護農桑,魏建國后,統治者繼續(xù)重視農業(yè)和興修水利,蜀漢諸葛亮實施輕搖薄賦、獎勵農耕的政策。⑤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⑥唐初政府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⑦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農作物交流。⑧元朝設置大司農司,頒布《農桑輯要》,指導農業(yè)生產。⑨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等措施。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⑩清初政府鼓勵農耕,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歷代封建王朝還大力推廣推行獎勵墾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過度的開發(fā)對生態(tài)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封建國家還編纂農書,推動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過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農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滿是足了農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緩和了社會矛盾,為農業(yè)發(fā)展營造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為封建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3、古代主要手工業(yè)部門發(fā)展概況
(1)冶鐵業(y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現了鐵器。②春秋戰(zhàn)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fā)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④隋唐:冶鑄業(yè)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yè),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礦業(yè)也很有名。⑥清朝:廣東冶鐵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yè):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商周青銅鑄造業(yè)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fā)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guī)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zhàn)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chuàng)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圖案。
(3)紡織業(yè):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繡。②春秋戰(zhàn)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⑤明清:棉紡織業(yè)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yè),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yè)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4)陶瓷業(yè):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次飛躍。②秦:多集中于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后來制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chuàng)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5)造船業(yè):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fā)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wèi)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南宋造船業(yè)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后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鹽業(yè)、釀酒業(yè):①甲骨文中有關于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②春秋戰(zhàn)國:煮鹽業(yè)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fā);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fā)明。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fā)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7)造紙業(yè):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族,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yè)、揚州。
(8)制漆業(yè):①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并鑲有綠松石和鉆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于車的制造。種植漆林,已被征收稅賦。④戰(zhàn)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采用夾纻技術的漆器。⑤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制作生產。⑥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業(yè):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fā)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10)手工工藝專著:戰(zhàn)國:《考工記》。明清:《天工開物》。
4、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概況
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人以貝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商朝的都城已經稱為繁榮的商業(yè)城市。
⑵戰(zhàn)國:商業(yè)發(fā)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交換的商品大多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⑶秦朝:都城咸陽是全國的商業(yè)中心。民間自有經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現不少大商人。官府也兼營鹽鐵等。
⑷兩漢:官營和民營商業(yè)遍及中原和周邊地區(qū)。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東的魚鹽絲漆,東南地藥材,北方的牛馬,都作為商品交換,并形成較為適當地比價。西漢齊地韋姓、京師樊嘉等非常富有。漢同匈奴、鮮卑、烏桓、南越以及西南諸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相當頻繁。
⑸隋唐:城市商業(yè)繁榮:政府在市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那時的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攤位。市的買賣時間也有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唐朝后期,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的地區(qū),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經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布海內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販,還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⑹兩宋:①北宋:a.東京等大城市的商業(yè)活動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yè)時間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娛樂貿易場所“瓦肆”。b.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fā)展,行會保護和壟斷行業(yè)的商業(yè)利益。c.農村出現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鎮(zhèn),活躍了城鄉(xiāng)經濟,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②南宋:商業(yè)貿易更加繁榮,商業(yè)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到百萬,市內兼有貨棧、酒樓、茶館等。
⑺遼、西夏、金:①遼的南京市商業(yè)繁榮的城市,“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②西夏的涼州,商業(yè)也很發(fā)達,有專門貿易的場所。③燕京市金的商業(yè)中心。金設立了稅收管理機構,對往來商旅征收商稅,商稅稱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金代后期,銀幣已經稱為通用的貨幣。④榷場貿易,在遼、夏、金的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官方貿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場作生意必須從政府領取營業(yè)憑證并交納稅金。宋遼邊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場最為有名。金人用馬匹、毛皮換取南宋的茶葉、香料和藥材等物,貿易比較發(fā)達。
⑻元朝:①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yè)大都市。②海外貿易發(fā)達。
⑼明清:①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投放市場,品種達到兩百余種。區(qū)域間長途運輸販運貿易發(fā)展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③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qū)以工商業(yè)著稱的市鎮(zhèn),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④商業(yè)的持續(xù)繁榮使商人階層日趨穩(wěn)定,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晉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發(fā)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榮的貿易城市。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戰(zhàn)國:許多城市發(fā)展為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楚國的郢。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和文化中心。交換的商品大多數都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的經濟特征。
兩漢:長安和“五都”(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
隋唐:①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商業(yè)大都會——長安、洛陽。長安城內市坊分開,東市和西市為商業(yè)區(qū),坊為住宅區(qū);洛陽,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②長江流域的商業(yè)都市——揚州、成都。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yè)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繁華的夜市也是揚州城的一個特點。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說明成都工商業(yè)地位的重要。
兩宋:北宋東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yè)都會。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末年東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華景象。南宋商業(yè)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百萬
遼夏金元:遼的南京(幽州),西夏的涼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yè)都市,人口眾多,商業(yè)繁榮。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心。泉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外國旅行家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港口減少,只留有廣州對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發(fā)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車、船、橇等。商朝沿途設有驛站,建立郵驛傳遞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進步,從都城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漢:秦統一中國后,頒布“車同軌”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國的馳道,秦朝史祿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西漢開辟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fā),向西一直到達歐洲的大秦;漢武帝以后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印度半島南端。
⑶隋唐: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在北方修筑兩條大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使水陸交通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唐代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陸路從長安出發(fā),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過敦煌、蔥嶺,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fā),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⑷宋元:古代交通進入鼎盛時期,宋朝將指南針應用到海船上,航海技術大大提高。元朝陸路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重新繁榮,由元大都啟程往西,經過新疆,有三條路通往西方;開辟了規(guī)模空前的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fā),經黃海、渤??傻诌_直沽;內河航運,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啟程,可直達大都的積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現高蜂,鄭和七下西洋,到達中南半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qū),把我國古代航海活動推向頂峰。不久以后明清兩朝相繼實行了海禁,航海事業(yè)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