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誦讀峨眉山月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1古詩誦讀:風。
古詩誦讀:風教學目標1、能在古詩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認讀“解、能、竿、斜”4個生字。
2、在教師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體會風給自然萬物帶來的種種變化。
4、欣賞現(xiàn)代詩,并能進行說話訓練。
教學重點和難點1、認識本課4個生字。
2、背誦古詩
教學媒體多媒體、錄音機、識字卡片
課前學生準備預習古詩
教學流程一、謎語引入,揭示課題
師:上課前老師先給大家猜個謎語。它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能吹落秋天的樹葉;能吹開二月開的花;掠過江面的時候,可以掀起千尺高的大浪;如果吹進竹林,又會使千萬竿翠竹被傾倒。它是什么呢?
生:風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風看不見,摸不著,可卻無處不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唐朝詩人李嶠的古詩《風》。
二、整體感知,了解大意
1、聽錄音,想想風吹過的哪些事物,去過哪些地方?(吹落樹葉,吹開春花、吹過江面、吹過樹林)
2、聽老師讀古詩,找出生字,圈出來
三、自學生字
1、出示生字
2、“解”讓學生編字謎
3、“能”字說一句話,你能干什么?
4、“竿”:積累竹子頭的字
5、“斜”找反義詞。注意這個字的第二筆是點。
四、品味古詩
1、誦讀古詩(指名讀、開火車讀……)
2、出示:解落三秋葉
(1)這是什么時候的風?為什么?
(2)小組讀
3、出示:能開二月花
(1)這又是什么時候的風?
(2)指導朗讀
4、出示: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這時候的風是怎樣的風?
(2)指導朗讀,讀出氣勢。
5、背誦古詩
五、欣賞現(xiàn)代詩,練習說話
1、讀葉圣陶的《風》
2、在生活中你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風的存在?
3、練習說話并交流
板書設計
本課小結
反饋教學效果的作業(yè)
擴展閱讀
古詩誦讀:《憫農》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詩誦讀:《憫農》,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誦讀:《憫農》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
2、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會背誦課文。
4、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里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u”,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說說“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松土)。
農民為什么要為禾苗除草、松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么時候鋤禾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說說,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里給禾苗除草、松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里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干舌燥,汗水不斷
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的滴到土里)
(3)農民種糧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里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薄敖浴薄靶量唷?/p>
誰能說說“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的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復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說清楚,說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么?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么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古詩誦讀?秋思
古詩誦讀秋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
古詩誦讀石灰吟
古詩誦讀石灰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妒乙鳌愤@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妒乙鳌返淖髡呤敲鞔娙擞谥t。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局的含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鼻уN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jīng)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guī)r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jīng)受考驗。練讀這一句。
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胺酃撬樯砣慌?,要留清白在人間?!鼻灏祝褐甘覞嵃椎谋旧?,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練讀這一句。
(3)悟詩情。
師:經(jīng)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朗讀全詩。
板書設計:
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間
古詩誦讀漁歌子
古詩誦讀漁歌子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江南春》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xiàn)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3詞兩首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作業(yè)設計——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誦讀約客
古詩誦讀約客
【教材簡析】
全詩語言樸素,意境在自然親切中給淡泊悠閑的感覺,特別是最后兩句,尤其有余音繞梁之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的氣息。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都s客》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趙師秀)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趙師秀(1170-1219)宋代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光宗紹熙元年進士,寧宗慶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為筠州推官。詩工五律,細微精煉,有《趙詩秀集》二卷。(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開頭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便點出了時間、地點。時間是六七月份,地點在江南一帶,正是江南多于季節(jié)。蛙聲陣陣,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鄉(xiāng)下,四周安靜,這里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美:雨聲不斷、蛙聲一片,看似熱鬧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在下文中要表現(xiàn)的“寂靜”。練讀這兩句。
后兩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幾分焦急的等著,沒事干,“閑敲棋子”,靜靜的看著閃閃的燈光,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的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下更顯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一個“敲”,一個“落”,呼應的那么巧,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練讀這兩句?!?/p>
(3)悟詩情。
師:全詩語言樸素,意境清遠,在自然親切的描述中,給人一種淡薄悠閑的貼近感。特別是最后兩句,尤覺有余音繞梁之感。那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4)朗讀全詩。
三、練習背誦
古詩《風》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二年級的課外古詩。詩題為《風》,唐代著名詩人李嶠寫的。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tài)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詩文中無一“風”字,但詩句卻句句寫“風”,而且生動、夸張,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及愛自然、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識字4個,鞏固多種識字方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3、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及愛自然、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兒童學習古詩,很容易背誦,但不容易記住字詞,更不容易理解古詩意境,應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是帶來了一位老朋友,(出書風娃娃的圖片)它是誰?生:風娃娃。
2、誰知道風娃娃會做哪些事?生自由說。
3、風娃娃的本領可不止這些呢!它能讓樹葉從樹上落下來,能讓春天的花兒開放,吹過大江,它能激起千層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萬根竹竿傾斜。唐代詩人李嶠就寫了一首以《風》題目的小詩。(出示古詩)(板書課題、朝代、詩人)請大家大聲地讀兩遍。生讀題。
請自己讀一讀古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寶寶,可以先寫下來,請教同學或者華老師。
二、讀通詩文,認識字詞
1、你們有那些字不認識,舉手告訴老師。生匯報,師板書。
2、有不懂得就提出來,真是個好學的孩子,老師也有幾個不認識的字需要請教大家,(出示生字:解、斜、竿、能)
3、誰來幫幫忙。生1拼讀,師板書拼音。
4、讀的真好,請你當小老師。生1帶讀。我問一起來感謝這位小老師。這些字都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讀讀。生齊讀生字。
5、拼音寶寶不見了,你還會讀嗎?請2個學生認讀。再請男生讀。
6、光會讀還不行,得記住他們,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生1:我用編字謎的方法記住了“竿”,竹子干了,就是竿。誰能給他組組詞。生組詞。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了“斜”,“多余”的余加“斗爭”的“斗”就變成了“斜坡”的“斜”。除了斜坡,你會組什么詞?生組詞。生3:我用講故事的方法記住了“能”。誰來組詞。生組詞。
看同學們見得這么好,老師也來編個字謎,“我有一角錢,買了一把刀,殺了一頭牛。猜猜看。
生:解。請你給他組個詞。生組詞。
7、其他小朋友記住了嗎?老師來考考你們,請美麗聰明的女生先來讀一讀,男生就坐著當認真傾聽的小紳士吧。女生讀。真好聽,我們一起來讀讀。齊讀。
8、字寶寶躲進古詩里了,現(xiàn)在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自己先讀一讀。請你來讀一讀,其他小朋友當文明小聽眾。生1讀古詩。請你評一評。生2評。你來讀一讀。生2讀。
9、老師也想來讀。請你們邊聽邊拿起筆劃節(jié)奏。
解落三秋葉——稍快、高
能開二月花——慢、柔
過江千尺浪——快、高
入竹萬竿斜——后三個字一點一頓
生劃節(jié)奏。
10、誰想來讀讀。請你——生1讀。請你評一評。那你覺得應該怎么讀?你來讀一讀。生2:…誰來挑戰(zhàn)他們?請你——生3:,請你評一評,那你覺得應該怎么讀?你來讀一讀。生4讀。讀得真好,請大家把掌聲送給他們。相信你們的朗誦會更美妙,一起來。齊讀。
三、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1、同學們累了吧,咱們輕松一刻,放輕松,邊聽音樂,邊欣賞美景吧。(播放圖片)
2、美嗎?(定格在圖一)請你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生邊看圖邊說。誰能用一句詩來描繪。(解落三秋葉)對嗎?一起來讀讀。
3、(圖二)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詩來表示嗎?(能開二月花)
4、(圖三)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那句是來說明,大家一起說,(過江千尺浪)
5、(圖四)你感覺到了什么?詩中哪一句說的就是這番景象?(入竹萬竿斜)
6、(四圖配詩齊現(xiàn))我們一起來品讀一番。齊讀。
7、為了更好地了解詩意,老師請來了小幫手,(點出注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你們選一幅自己喜歡的景象,借助注釋,把對應的那句詩的意思說給同桌聽。
你喜歡哪幅圖,這句是講了什么?
他說的對嗎?請同學們邊想著這美景邊讀。
……生說,(師分別板書:落——葉、開——花、掀——浪、斜——竹。)
8、美嗎?請女生美美地讀一讀古詩。
溫暖的春風輕柔的吹過我們的發(fā)梢,舒服嗎?請男生舒舒服服的讀一讀。
炎熱的夏天不是傳來陣陣微風,爽嗎?請1、2組爽快地讀一讀。
秋天漫步在街道,迎面吹來涼爽的風,涼快嗎?
請3、4組涼爽的讀一讀。
你們喜歡這風嗎?我們一起歡喜地讀一讀。
9、詩人喜歡風嗎?他寫這首詩就是想表達他對風的喜愛之情。(邊說邊板書)
10、請你來當詩人李嶠,為我們朗誦一番。我發(fā)現(xiàn)不少同學已經(jīng)背得出來了,請個小朋友帶著喜歡之情背一背。男女生比賽背。我們一起來背一背。
11、風娃娃,也很喜歡你們,瞧,還帶來了禮物,(拿出楓葉字卡),讀準了字,他就是你的了。
四、作業(yè)
同學們這么喜歡風,課后別忘了去搜集關于風的詞語和詩句哦。
板書設計:
風
唐-李嶠
落——葉
開——花
掀——浪
斜——竹
表達了詩人對風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1、抓住低年級學生特點,圖文結合,循序漸進的指導學生朗誦古詩。
2、借助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曾體驗到的風,是為了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風的認識和體驗,來幫助理解詩文。
3、教學中,時刻要牢記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并非某個知識點。比如在生字時,老師不急于告訴學生如何記字,而是讓學生自主識字,為學生以后識字培養(yǎng)了良好的習慣。
〖案例點評〗
本課教案中教師通過已學知識風娃娃喚起學生對生活中“風”的記憶,為學生學習做好了鋪墊。學生聽讀課文,識認生字。愛動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發(fā)掘教材中生動有趣的素材,在課堂中不僅讓學生的天性得以展現(xiàn),而且使學生自覺進入思考的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樂學情感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
古詩誦讀江上漁者
古詩誦讀江上漁者
教學目標
1.認識“漁、者、但、君”4個生字。
2.了解古詩大意,能背誦古詩。
教學
重難點了解古詩大意,能背誦古詩。
教學媒體錄音機、生字卡片
課前準備預習生字
教學流程二、導入新課
1.由“魚”引出“漁”
2.復習部首查字法的步驟,查出“漁”字的讀音,了解意思。
3.開火車,讀準字音;區(qū)分“魚”和“漁”的字形
4.講述:專門從事打魚、捕魚工作的人,我們稱他們“漁民”、“漁夫”、“漁人”,古人也稱他們?yōu)椤皾O者”。
揭示課題:江上漁者
學習“者”。讀準音,意思是“……的人”,“漁者”就是捕魚的人。
5.齊讀課題。課題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魚的人
二、學習詩句,了解大意。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打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詩句大意,知道打魚人和吃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
(1)學習前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里,人們舉著筷子,在品嘗著鮮美的魚,高聲笑談著。
師述: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許許多多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看著圖,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么說?
誰來當一回江上往來的客人,稱贊一下鮮美的鱸魚?
指名朗讀前兩句詩。
認識新字:“但”,請學生交流用什么方法認識這個字。
講述:“但”在這里的意思是“只,僅僅”。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贊美鱸魚味道的鮮美。
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學習后兩句,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出示圖:畫面為漁人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那里來的?是怎么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
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船—舟、,想像: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卷走的小木片……)
認識新字“君”,讀準字音“沒”。
(“君”引導學生復習剛學過的生字“群”;用部首查字法“君”查“口”字底。
出示句子:
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fā)表感嘆:漁人們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險?。徽嫘量喟?;真不容易?。徽嫫D難?。。?/p>
4.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珍惜。
三、誦讀和背誦古詩。
四、復習鞏固所學新字。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學習為主,教學古詩時我讓學生結合畫面,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又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古詩誦讀宿建德江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所以老師在寫教案時要不斷修改才能產(chǎn)出一份最優(yōu)質的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誦讀宿建德江”,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誦讀宿建德江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知識與技能: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讀中感悟,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句,明確內容。
2.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介紹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課:
1.出示學習要求:(出示圖片)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出示古詩內容:(出示圖片)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邊欣賞邊理解詩意。
(2)個體感知: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可小組內交流。
(3)說一說:你認為你理解了哪句,說出來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詩句,教師相機點撥)
(4)比一比:誰來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一首詩的意思。(小組比賽)
(5)問一問:客人的“愁緒”有哪些?
后兩句詩更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6)讀一讀:有感情朗讀。
(7)背一背:比比誰背得快。
三、復習鞏固:對照圖片,發(fā)揮聯(lián)想,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古詩內容。
四、古詩欣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五、課后作業(yè):背誦古詩。
古詩誦讀滁州西澗
古詩誦讀滁州西澗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美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難點:
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學習時數(shù):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風景圖: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配上黃鸝鳴叫的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這幅美景被我們的一位詩人看到,用十四個字收藏在詩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書詩名滁州西澗)
二、賞析古詩,品讀古詩。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師介紹詩人韋應物。
2、明白古詩的時空背靜。
(二)明詩意,感情讀。
1、整體感知,自由讀詩。
2、學習古詩前兩行。
詩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從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材的清幽境界。
師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獨憐”,再指名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師小結:
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諧、色彩鮮明的圖畫,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學習古詩后兩行:
請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試著將詩意說出來。
師小結:
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間一葉小舟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涌動,橫浮在那里。千百年來,這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悟詩情,師總結。
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我們把滁州西澗的美景長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
三、課后拓展:
將古詩的意境用筆描繪出來!
古詩誦讀 四十田園雜興
古詩誦讀 四十田園雜興
【教材簡析】
范大成的《四十田園雜興》共六十首,課本上選的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致。詩從寫景入手,點明時令。通觀全詩,詩人在動靜結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機盎然、景色優(yōu)美的田園圖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四十田園雜興》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大成)所做?!?br>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br>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他的詩題材廣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當時就廣受稱贊。
課本上選的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致。詩從寫景入手,點明時令。通觀全詩,詩人在動靜結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機盎然、景色優(yōu)美的田園圖畫。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嚇時節(jié)),梅子金黃杏子也成熟了,麥花雪白雪白的,鮮黃的油菜花也開始落花結子了。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白天越來越長,農民們都忙于農事,籬笆邊很少有過往的行人,只看見蜻蜓和蝴蝶在飛動著。
(3)悟詩情。
師: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這首詩三句寫景,都顯得很優(yōu)美,只一句敘事,不直接寫勞動,卻從側面透露勞動情況,很有意味。
(4)朗讀全詩。
三、練習誦讀。
古詩誦讀《于易水送人》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在古詩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認識2個生字“易、賓、冠、昔”。
2.以讀為主,在肚中理解詩意。
3.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在誦讀與想象中,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抑郁、激憤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抑郁、激憤的心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1、師:讓我們先聽一個故事,好嗎?(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和這個故事有關。一起來讀一讀題目
(出示題目:于易水送人——駱賓王)
學習生字:易、賓
賓:前鼻音;積累帶有“賓”字的詞語。
2、你們知道駱賓王嗎?誰會背他的詩?(學生背《詠鵝》)
駱賓王是初唐時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為初唐四杰。
二、整體感知:
1、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這一首送別詩,再一起來讀一讀詩的題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縣,是荊軻與燕太子丹告別去刺殺秦王的地方。)
師:人間最難舍的是“別情”,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么?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2、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兇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于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刮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里,也決不再回來。”荊軻唱著,慷慨激昂的連頭發(fā)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F(xiàn)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3、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師:駱賓王自己也像荊軻那樣,有著一身的報復,但是生不逢時,但是到最后卻什么都沒有實現(xiàn),心中充滿了孤憤不平之氣,誰能把這首詩讀好。
4、熟記成誦。
課后習題
想象說話
1、師:駱賓王,有著遠大的志向,他愿拋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卻是
殘酷的,同學們想想一下(出示:
駱賓王滔滔的易水,心潮起伏,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誦讀書湖陰先生壁
古詩誦讀書湖陰先生壁
【教材簡析】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
2、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3、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jié),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huán)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3、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jīng)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huán)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4、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1.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2.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4.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fā)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5.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6.再次,感情朗讀。
7.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古詩。2.依據(jù)詩意,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三下語文《古詩誦讀大林寺桃花》教學設計
古詩誦讀大林寺桃花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留戀之情。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大體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描寫春天的古詩,現(xiàn)在我們來個比賽,看誰的古詩背得多。
2.揭題,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
二、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寺菲覓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
三、理解詞句,了解詩的大意。
1.自己逐句讀詩,想一想每一句詩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組商量,提出不懂的詞句。
2.教師針對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每句詩的大意。
3.說說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四、指導朗讀,體會詩情畫意。
1.學生自己試讀,評議指導。
2.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3.多種形式朗讀比賽。
4.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誦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