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誦讀峨眉山月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1古詩誦讀絕句。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誦讀絕句”,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古詩誦讀絕句教學目標1、能根據(jù)拼音讀準“絕、遲、泥、睡”4個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詩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認讀。
2、能跟著錄音或老師的范讀,正確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3、在老師的指導下,大致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
教學重點和難點1、學習古詩中4個生字,正確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2、在老師的指導下,大致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
教具學具錄音機、課文錄音磁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交流,教師小結:是啊,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絢麗多姿,怪不得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文人寫下了許多贊美春天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絕句》。
板書:絕句
3、學習生字:絕
指名讀生字,再給“絕”組詞
4、簡單介紹“絕句”:“絕句”是古時候一種詩的體裁,一般一首是四句。
5、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正讀順,學習生字。
1、聽教師配樂感情朗讀古詩。
2、教師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學生先圈出自己認識的字,不認識的字根據(jù)拼音試著拼讀。
3、指名學生朗讀古詩。提醒:“融”的讀音
4、學習生字:遲、泥、睡。
提醒:“遲”的第四筆是點,不是捺;“睡”的右邊部分“垂”的筆順,并注意“橫”的長短,可以用聲音的高低來表示,如:長的橫聲音響一點,跟老師書空。
5把生字放回到古詩中,同桌互相讀一讀,聽一聽。
6、男女生對讀、齊讀。
三、了解詩意,激發(fā)情感,感情朗讀。
1、師再次配樂朗讀古詩,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你仿佛看見了什么?或聽見了什么?又或聞到了什么?
2、學生自由交流。
3、教師對照古詩,逐句描述詩中美景:春天來了,陽光普照大地,清風拂面,送來了白花的芬芳,帶來了青草的清香。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化了,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正在銜泥筑巢呢!水暖了,沙子也隨之溫暖起來,美麗的鴛鴦相依相偎,靜靜地睡著了。啊,多么明媚的春光??!
4、感情朗讀古詩。
(1)這么美的景色,誰能通過朗讀展現(xiàn)出來?
學生比賽讀古詩,師生一起評一評。
(2)表演讀古詩。
5、合作繪畫,進入詩境。
小組分工合作簡筆畫“春景圖”。學生可以根據(jù)詩意展開,也可以加上自己想象,并在旁邊加上一個詞或一句詩作為主題。
四、鞏固生字,嘗試背誦。
1、游戲鞏固所學生字。
游戲一:聽音取卡片。教師選讀生字,學生取出相應卡片高高舉起,齊讀。
游戲二:叫號認讀。
游戲三:字寶寶回家。出示古詩填空,請學生從黑板上取下適當?shù)淖?,貼入古詩的空白處。
()句
唐杜甫
()日江山(),
春風花草()。
()融飛燕子,
沙暖()鴛鴦。
2、兩人合作,表演朗誦古詩,并嘗試背誦。
五、小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1、教師總結:和煦的春風,綻放的白花,如茵的草地,濃郁的花香,詩人杜甫用簡簡單單的幾筆勾勒出了春景的絢麗,加上銜泥筑巢的燕子,悠閑自得的鴛鴦,更顯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我們反復朗讀著古詩,仿佛也沉醉在這迷人的春天中。
2、描寫春天的詩歌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一些制作成小報,張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大家一起來欣賞。
教學板書
擴展閱讀
古詩誦讀:《憫農(nóng)》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詩誦讀:《憫農(nóng)》,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誦讀:《憫農(nóng)》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
2、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會背誦課文。
4、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里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nóng)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u”,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說說“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nóng)民除草、松土)。
農(nóng)民為什么要為禾苗除草、松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nèi)容。
(1)看圖。農(nóng)民伯伯是在什么時候鋤禾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說說,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nóng)民伯伯卻在地里給禾苗除草、松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里看出農(nóng)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干舌燥,汗水不斷
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nóng)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的滴到土里)
(3)農(nóng)民種糧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里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說說“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復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說清楚,說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么?
(農(nóng)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么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古詩誦讀?秋思
古詩誦讀秋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
古詩誦讀石灰吟
古詩誦讀石灰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妒乙鳌返淖髡呤敲鞔娙擞谥t。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局的含義?!扒уN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鼻уN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jīng)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guī)r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jīng)受考驗。練讀這一句。
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練讀這一句?!?/p>
(3)悟詩情。
師:經(jīng)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朗讀全詩。
板書設計:
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間
古詩誦讀漁歌子
古詩誦讀漁歌子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江南春》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nèi)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zhì)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xiàn)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nèi)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3詞兩首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作業(yè)設計——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誦讀約客
古詩誦讀約客
【教材簡析】
全詩語言樸素,意境在自然親切中給淡泊悠閑的感覺,特別是最后兩句,尤其有余音繞梁之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的氣息。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約客》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趙師秀)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p>
趙師秀(1170-1219)宋代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光宗紹熙元年進士,寧宗慶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為筠州推官。詩工五律,細微精煉,有《趙詩秀集》二卷。(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開頭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便點出了時間、地點。時間是六七月份,地點在江南一帶,正是江南多于季節(jié)。蛙聲陣陣,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鄉(xiāng)下,四周安靜,這里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包S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美:雨聲不斷、蛙聲一片,看似熱鬧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在下文中要表現(xiàn)的“寂靜”。練讀這兩句。
后兩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幾分焦急的等著,沒事干,“閑敲棋子”,靜靜的看著閃閃的燈光,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的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下更顯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一個“敲”,一個“落”,呼應的那么巧,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nèi)心的焦躁。練讀這兩句?!?/p>
(3)悟詩情。
師:全詩語言樸素,意境清遠,在自然親切的描述中,給人一種淡薄悠閑的貼近感。特別是最后兩句,尤覺有余音繞梁之感。那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4)朗讀全詩。
三、練習背誦
古詩誦讀江上漁者
古詩誦讀江上漁者
教學目標
1.認識“漁、者、但、君”4個生字。
2.了解古詩大意,能背誦古詩。
教學
重難點了解古詩大意,能背誦古詩。
教學媒體錄音機、生字卡片
課前準備預習生字
教學流程二、導入新課
1.由“魚”引出“漁”
2.復習部首查字法的步驟,查出“漁”字的讀音,了解意思。
3.開火車,讀準字音;區(qū)分“魚”和“漁”的字形
4.講述:專門從事打魚、捕魚工作的人,我們稱他們“漁民”、“漁夫”、“漁人”,古人也稱他們?yōu)椤皾O者”。
揭示課題:江上漁者
學習“者”。讀準音,意思是“……的人”,“漁者”就是捕魚的人。
5.齊讀課題。課題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魚的人
二、學習詩句,了解大意。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打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詩句大意,知道打魚人和吃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
(1)學習前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里,人們舉著筷子,在品嘗著鮮美的魚,高聲笑談著。
師述: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許許多多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看著圖,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么說?
誰來當一回江上往來的客人,稱贊一下鮮美的鱸魚?
指名朗讀前兩句詩。
認識新字:“但”,請學生交流用什么方法認識這個字。
講述:“但”在這里的意思是“只,僅僅”。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贊美鱸魚味道的鮮美。
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學習后兩句,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出示圖:畫面為漁人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那里來的?是怎么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
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船—舟、,想像: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卷走的小木片……)
認識新字“君”,讀準字音“沒”。
(“君”引導學生復習剛學過的生字“群”;用部首查字法“君”查“口”字底。
出示句子:
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fā)表感嘆:漁人們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險??;真辛苦?。徽娌蝗菀装?;真艱難啊!)
4.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珍惜。
三、誦讀和背誦古詩。
四、復習鞏固所學新字。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學習為主,教學古詩時我讓學生結合畫面,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又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夏日絕句》古詩詞鑒賞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從而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夏日絕句》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夏日絕句》古詩詞鑒賞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古詩鑒賞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
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古詩誦讀宿建德江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所以老師在寫教案時要不斷修改才能產(chǎn)出一份最優(yōu)質(zhì)的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誦讀宿建德江”,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誦讀宿建德江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知識與技能: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
2.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讀中感悟,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句,明確內(nèi)容。
2.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介紹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課:
1.出示學習要求:(出示圖片)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
(2)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出示古詩內(nèi)容:(出示圖片)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邊欣賞邊理解詩意。
(2)個體感知: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可小組內(nèi)交流。
(3)說一說:你認為你理解了哪句,說出來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詩句,教師相機點撥)
(4)比一比:誰來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一首詩的意思。(小組比賽)
(5)問一問:客人的“愁緒”有哪些?
后兩句詩更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6)讀一讀:有感情朗讀。
(7)背一背:比比誰背得快。
三、復習鞏固:對照圖片,發(fā)揮聯(lián)想,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古詩內(nèi)容。
四、古詩欣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五、課后作業(yè):背誦古詩。
古詩誦讀滁州西澗
古詩誦讀滁州西澗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美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難點:
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學習時數(shù):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風景圖: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配上黃鸝鳴叫的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這幅美景被我們的一位詩人看到,用十四個字收藏在詩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書詩名滁州西澗)
二、賞析古詩,品讀古詩。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師介紹詩人韋應物。
2、明白古詩的時空背靜。
(二)明詩意,感情讀。
1、整體感知,自由讀詩。
2、學習古詩前兩行。
詩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從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材的清幽境界。
師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獨憐”,再指名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師小結:
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諧、色彩鮮明的圖畫,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學習古詩后兩行:
請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試著將詩意說出來。
師小結:
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間一葉小舟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涌動,橫浮在那里。千百年來,這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悟詩情,師總結。
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我們把滁州西澗的美景長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
三、課后拓展:
將古詩的意境用筆描繪出來!
古詩誦讀 四十田園雜興
古詩誦讀 四十田園雜興
【教材簡析】
范大成的《四十田園雜興》共六十首,課本上選的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致。詩從寫景入手,點明時令。通觀全詩,詩人在動靜結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機盎然、景色優(yōu)美的田園圖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端氖飯@雜興》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br>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他的詩題材廣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當時就廣受稱贊。
課本上選的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致。詩從寫景入手,點明時令。通觀全詩,詩人在動靜結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機盎然、景色優(yōu)美的田園圖畫。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嚇時節(jié)),梅子金黃杏子也成熟了,麥花雪白雪白的,鮮黃的油菜花也開始落花結子了。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白天越來越長,農(nóng)民們都忙于農(nóng)事,籬笆邊很少有過往的行人,只看見蜻蜓和蝴蝶在飛動著。
(3)悟詩情。
師: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這首詩三句寫景,都顯得很優(yōu)美,只一句敘事,不直接寫勞動,卻從側面透露勞動情況,很有意味。
(4)朗讀全詩。
三、練習誦讀。
古詩誦讀《于易水送人》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在古詩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認識2個生字“易、賓、冠、昔”。
2.以讀為主,在肚中理解詩意。
3.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在誦讀與想象中,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抑郁、激憤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抑郁、激憤的心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1、師:讓我們先聽一個故事,好嗎?(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和這個故事有關。一起來讀一讀題目
(出示題目:于易水送人——駱賓王)
學習生字:易、賓
賓:前鼻音;積累帶有“賓”字的詞語。
2、你們知道駱賓王嗎?誰會背他的詩?(學生背《詠鵝》)
駱賓王是初唐時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為初唐四杰。
二、整體感知:
1、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這一首送別詩,再一起來讀一讀詩的題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縣,是荊軻與燕太子丹告別去刺殺秦王的地方。)
師:人間最難舍的是“別情”,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么?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2、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兇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于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刮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里,也決不再回來?!鼻G軻唱著,慷慨激昂的連頭發(fā)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F(xiàn)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3、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師:駱賓王自己也像荊軻那樣,有著一身的報復,但是生不逢時,但是到最后卻什么都沒有實現(xiàn),心中充滿了孤憤不平之氣,誰能把這首詩讀好。
4、熟記成誦。
課后習題
想象說話
1、師:駱賓王,有著遠大的志向,他愿拋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卻是
殘酷的,同學們想想一下(出示:
駱賓王滔滔的易水,心潮起伏,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絕句》聽課記錄及評課
古詩《絕句》聽課記錄及評課
古詩《絕句》聽課記錄及評課
一.讀課題《絕句》,你是怎么理解絕句的?作者是誰?
師:昨天講的李白是詩仙,而杜甫被稱為詩圣。這首詩是作者寫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個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學這首詩。
1、請人讀詩。其余人聽,聽后評
生1:有感情、聲音響亮。
生2:建議注意“鸝”的讀音(li是二聲)
師:那請你讀讀。
生3:萬里船是表示船多而且離得遠,因此應讀慢一點,(該生自己讀了一次)
生4:他的氣韻不夠,
師:讀一讀
生4讀且很好(全班給了他熱烈的掌聲)
師:孩子們練練,
然后全班齊讀一次。
2、聽老師范讀,孩子們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誰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師讀后生匯報: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兩只黃鸝在樹枝上跳來跳去。
師馬上在黑板上板書簡筆畫,你是從哪里看到的,請讀讀、、、、、全班齊讀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積雪。
那老師要畫應畫遠還是近(遠)齊讀
哪里的雪(成都西嶺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來因而用了一個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遙遠的東吳門口停了許多船
師板畫,生讀出遠的感覺
生4:我看見白鷺
師:應畫在哪?(遠)怎樣讀?(飛得有勁)
小結:看板畫小結
3、師:難道我們的大自然就這樣單調(diào)嗎?請再讀,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自讀,師啟發(fā):開動你的耳、眼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匯報: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師:從詩中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2:碼頭(從門泊看出)
生3:房子(從窗含看出)
師啟發(fā):我還從趙塵(生1)的“翠”看到柳樹是綠的,[給板書柳樹涂為綠色。]你還看到、聽到什么?
生1:聽到鳥叫
生2:我聽到船的汽笛聲
生3:流水的嘩嘩聲。(師:你的耳朵真靈)
生4:我看到長江很長,還有船在往這靠。
師小結:我們想象后,讓樹有了綠色,鳥在叫,這叫有什么有什么?
生:“有聲有色”、“有花有草”、、、、、、
4.用一句話夸夸這首詩。、、、、、、
5.你能用你夸的這種(美、陶醉)讀出來嗎?自由讀(有的搖頭晃腦的讀、有的閉目吟誦、、、、)——指名讀出陶醉——做動作投入的讀——師生齊朗誦(誦讀出詩的美)
6.看黑板上的詩(事先已寫在黑板上)
讀——發(fā)現(xiàn)第一句是動景,第二句是靜景
讀到這你又發(fā)現(xiàn)這首詩有-——有——(有動有靜)
再讀出動靜的對比。
7.以師考考大家的形式理解詩意(逐句逐句理解)
8.練習(1)用~~~~畫出表顏色的詞——(黃、翠、白、青)
(2.)用小三角形標出表示動物動作的詞——(鳴、上)
(3)用“===”畫出有哪幾種景物?(黃鸝——翠柳——白露——雪——船)
(4)實數(shù)(兩個,一行)
(5)用五角星畫出虛數(shù)。
三、小結:學了這首詩,有什么有什么?(讀板書)
聽課后點評:
1、讀的形式多:初讀——個別讀——評價——評價過程中讀——齊讀——范讀——想象景物中讀——讀中打開耳、眼——夸夸詩讀——讀出感覺。
2、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聽到什么?讓畫面更豐富。
3、小結(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師聲情并茂將生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
5、讀、聽、看、想后再落實每一句詩意——水到渠成。
6、考大家讓學生獲得成功感。
7、讀、聽、練。
8、簡筆畫板書形象、直觀
二年級語文上古詩誦讀絕句教案作業(yè)題(鄂教版附答案)
古詩誦讀
絕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6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普通話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誦讀古詩,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學重點:
閱讀古詩,明白古詩大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用字、用詞的精妙。
教學過程: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受畫面,激發(fā)興趣。
1.課件展示。
2.看到畫面,想起哪些相關詩句。
3.小結,揭示課題。
二、領悟詩意,想象作畫
1.師激趣: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生動、形象的好畫。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給這首詩配上畫,大家想畫些什么?
2.出示學習目標。
①逐句朗讀詩句,參照課后注釋和插圖,理解詩意。
②根據(jù)詩意,給詩配畫,喜歡哪一句就畫哪一句,并以相關的詩句為標題。
③小組交流展示畫作。
3.生自主、合作學習。
4.展示評議學生的畫。
重點理解“翠”“鳴”“上”“含”“千秋雪”“泊”等關鍵詞語。
(板書:翠鳴上含千秋雪泊)
5.展示課件。
①比較課件與學生畫作的不同之處。(色彩、聲音、動態(tài)美)
②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看到的畫面。
三、體會意境,感情朗誦
1.如果你是詩人,此時此際會想些什么?心情又是如何?
2.指名生朗讀,點評。
3.錄音范讀,生在課本上標出重音、停頓。
4.對照朗讀示意圖修改、練讀。
5.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讀、全班讀)
6.了解對仗。
這首詩對仗工整,如“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找找詩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地方。
7.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8.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古詩朗讀擂臺賽。
9.讓生配上動作誦讀這首詩。
10.小結。
四、體驗生活,延伸拓展
課后用幾句話描寫我們的美麗家園,能寫詩的更好!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課下把學到的古詩背給爸爸媽媽聽。
2.課下搜集杜甫其他的的詩讀一讀。
3說一說“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大體意思。
參考答案
1.略
2.略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意思是: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只。
【板書設計】
古詩誦讀絕句
翠鳴上含千秋雪泊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我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以畫為媒,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熱情
上課伊始,教師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的教學情境,并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觀伴著輕快流暢的樂曲,學生埋藏于心靈深處的情感被撥動,詩興噴涌而出,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與畫面相關的詩句,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二)白描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chǎn)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jié)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展開想象,作畫配詩,以“畫”為媒介,為學生“走”向古詩搭一座美麗的引橋。“畫”僅僅是手段,目的是把學生領到詩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白描畫面后,讓學生圖詩對照,對畫進行點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也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
(三)反復吟誦,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本課是鄂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古詩誦讀。《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閑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作者介紹】
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絕句》詩歌原文及白話文譯文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5)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6)“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按昂鲙X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