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圓周運動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0維新運動的興起導學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中學2014高中歷史第27課維新運動的興起導學案新人教版選修1
1、課前導學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近代①的出現(xiàn),解救民族危難,緩和②。
2.主張
⑴經(jīng)濟上:振興工商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通過“③”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
⑵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④。
3.影響
⑴反映了⑤的利益和要求。
⑵成為甲午戰(zhàn)爭后⑥興起的先聲。
二、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
1.思想萌發(fā):1888年,第一次上書①皇帝,主張變法自強,挽救危局。
2.變法理論
⑴提出人類社會進化過程的三階段理論,即“②”“升平世(小康)”和“③(大同)”。
⑵代表:《④》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點:從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⑤。
三、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1.政治活動——公車上書
⑴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簽《①》,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反應。
⑵概況:康梁聯(lián)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提出“拒和,遷都,②”等主張。
⑶影響:使維新思潮發(fā)展成為③的政治活動。
2.宣傳活動:康有為等在京、津、滬等地創(chuàng)辦《④》等報刊,宣傳變法主張。
3.組織活動——強學會
⑴成立:1895年8月,康有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在上海成立⑤。
⑵性質:維新派的⑥。
⑶宗旨:研習西學,交流⑦。
⑷影響:使⑧迅速開展起來。
四、梁啟超與《時務報》
1.梁啟超
⑴活動A.擔任《①》主筆。B.發(fā)表《②》等文章。
⑵主張A.要變法圖強,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③和文化教育制度。
B.呼吁“伸民權”“設議院”,實行④制度。
C.改革⑤,培養(yǎng)有用人才。
D.大力發(fā)展⑥。
⑶影響:大大推動了變法維新思想的⑦。
2.譚嗣同⑴活動A.發(fā)表《⑧》。
B.參與創(chuàng)辦⑨,為變法維新培養(yǎng)人才。
⑵影響:湖南維新運動蓬勃開展。
3.嚴復⑴活動A.創(chuàng)辦《⑩》。B.介紹《》。
⑵主張:借達爾文的,闡明維新變法主張。
4.維新運動的影響
⑴起到了啟發(fā)民智、組織力量和制的作用。
⑵資產(chǎn)階級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⑶新局面逐漸形成。
2、課堂識真
1.右圖為我國某城市中的康有為塑像,頭戴舉人帽,身穿黃袍馬褂。下列說法比較可信的是()
A、康有為是個因循守舊、保守傳統(tǒng)的舉人
B、康有為堅持儒家傳統(tǒng)和君主制,其立憲思想有進步性
C、康有為雖為大儒,但徹底擺脫了封建思想,投身維新運動
D、康有為提醒國人,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應完全保留,不得改變
2.1895年,康有為等維新派創(chuàng)辦宣傳維新變法的報刊《中外紀聞》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團體——強學會,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這一刊物和這個團體()
A.損害了洋務派的威信B.有力地沖擊了頑固守舊勢力
C.學術觀念不符合史實D.推崇光緒帝而批評慈禧太后
3.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進行維新變法理論基礎的是()
①新學偽經(jīng)經(jīng)考②資政新篇③孔子改制考④天朝田畝制度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4.“公車上書”中提出設“議郎”一職,“議郎”應為通曉中外政體,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舉產(chǎn)生。反映了維新派()
①希望參與政治②模仿西方議會政治③對皇權加以牽制和限制④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5.1895年,維新思潮發(fā)展成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其標志是()
A.強學會的成立B.《中外紀聞》創(chuàng)辦C.“公車上書”D.保國會成立
6.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進一步發(fā)展。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梁啟超相比,最顯著的特點是()
A.宣傳救亡圖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啟蒙學說
C.抨擊封建專制思想D.借用傳統(tǒng)學說鼓動革新
7.康有為對中國近代政治變革產(chǎn)生的影響是()
A.率先提出實行君主立憲主張B.批判封建統(tǒng)治者恪守祖訓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學,否定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D.反對共和革命,維護清朝專制統(tǒng)治
8.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绷簡⒊@段話的根本意圖是
A.證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B.尋找甲午中日戰(zhàn)爭日勝中敗的原因
C.批評洋務運動未能使中國富強D.比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異同
3、課后見功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可變者倫紀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
——張之洞《勸學篇》
材料二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綱紀不行,大亂四起。
——張之洞《勸學篇》
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與稍變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輕?”
——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材料四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共舉之,則且必可共廢之……君末也,民本也。
——《譚嗣同全集》
⑶材料二駁斥了哪一政治派別的觀點?他的誰依據(jù)是什么?
⑷材料三中保處體現(xiàn)了康有為的階級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實質?
⑸材料三、四是哪一派別的政治主張?誰的實質是什么?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復人理,沿及今茲,方愈劇矣!
——譚嗣同《仁學》
材料三天演者,西國格物家言也……以為天不可獨任,要貴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國永存,而種族賴以不墜,是之謂與天爭勝。而人之爭天而勝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歸天演。
材料四
圖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圖二北京強學會舊址
圖三《時務報》
請回答:
⑴依據(jù)材料一,概括康有為的變法思想有何特點?
⑵依據(jù)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譚嗣同、嚴復的維新變法主張有何異同?
⑶結合材料四的三幅圖片和所學知識,歸納維新派宣傳變法的方式并舉例說明。他們的維新變法活動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第27課維新運動的興起)
2、課堂識真
1-8BBCBCDBA
3、課后見功
⑴洋務派。只主張改變某些規(guī)章制度和生產(chǎn)技術,不改變封建政治制度。
⑵反對興民權。反對君主立憲,反對維新變法。
⑶頑固派。把變法和救亡聯(lián)系起來,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事實駁斥封建頑固派的迂腐守舊。
⑷“稍變祖宗之法”。不敢觸動封建統(tǒng)治的根基,向封建勢力妥協(xié)。
⑸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從理論上闡明了要求改變君主專制政體的合理性,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5、拓展空間
答案:
⑴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維新變法主張。
⑵相同點:都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張維新變法。不同點:譚嗣同側重抨擊“君為臣綱”,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嚴復借用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維新變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⑶方式:著書立說;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著書如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jīng)考》;組織學會如維新派成立強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如維新派創(chuàng)辦《時務報》《中外紀聞》等。還有上書,辦學堂,講學等方式。影響:起到了啟發(fā)民智、組織力量和制造輿論的重要作用;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延伸閱讀
第2課維新運動的興起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2課維新運動的興起”,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2課維新運動的興起
優(yōu)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條件是
①民族危機②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chǎn)生、發(fā)展
③西學的傳播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探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主要表現(xiàn)為
①公車上書
②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
③各地學堂、學會、書局、報館的紛紛建立
④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領袖人物的涌現(xiàn)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儒家思想相結合的是
A.魏源B.曾國藩C.康有為D.張之洞
4.變法圖存道理的重要論著《變法通議》發(fā)表在
A.《時務報》上B.《中外紀聞》上
C.《國聞報》上D.《循環(huán)日報》上
5.下列人物在促進湖南維新變法運動蓬勃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的是
6.19世紀末,維新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條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義思潮②甲午戰(zhàn)爭加深了民族危機③近代民族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強化提高
7.從根本上看,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
A.能夠徹底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
B.能夠徹底動搖中國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務
D.必將遭到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
8.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張之洞C.王韜D.梁啟超
9.與早期維新派相比,康、梁維新派的特點在于
A.主張實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著書立說闡述變法理論
C.出版書刊宣傳維新思想
D.開展了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變法運動
10.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權分立學說C.君主立憲思想D.人文主義思想梁啟超闡述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圖片:
圖一《孔子改制考》圖二北京強學會舊址圖三《時務報》
請回答:
(1)圖一是的代表作;圖二是維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團體;梁啟超擔任圖三所示《時務報》主筆期間曾發(fā)表文章,提出中國要變法圖強,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和制度。
(2)結合三幅圖和所學知識,歸納維新派宣傳變法的方式并舉例說明。
(3)維新派宣傳變法的活動有何影響?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即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復人理,沿及今茲,方愈劇矣!
——譚嗣同《仁學》
材料三天演者,西國格物家言也……以為天不可獨任,要貴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國永存,而種族賴以不墜,是之謂與天爭勝。而人之爭天而勝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歸天演。
——吳汝綸《天演論序》
請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康有為變法思想有何特點?
(2)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譚嗣同、嚴復的維新變法主張有何異同?
高考演練
13.(2008年寧夏文科綜合卷)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后的強盛與我異。聞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納西歐模式,對俄國進行徹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團往德、荷、英考察,學習其政府管理模式和軍事技術,大量招募外國專家為俄國服務,對軍事、行政體制和生活方式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期中,強制剪須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戲劇性一幕。在當時的俄國,大多數(shù)貴族飽食終日,往往懶洋洋地拖著長袍,留著被視為“上帝賜予的裝飾品”的大胡須,無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職人員外,一律禁止留須,他甚至親自將貴族的胡子剪掉,還在宴會上親自剪短貴族的舊式長袍,規(guī)定只穿西歐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歷克基在內的一些人的反對,幾經(jīng)猶豫后,彼得將兒子處死?!霸谡麄€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恩那個產(chǎn)生如此重大的個人影響……他通過各種方法急切地把一種新的文化強加于俄羅斯,從而為他的帝國確定了未來性質……由于他的努力,俄國顯然拜托了孤立的狀態(tài)……此后,俄國的歷史成為歐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編自(美)帕爾默等《近現(xiàn)代世界史》。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為的主要觀點。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
14.(2002年上海)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譯本有一句話譯為:“康熙帝曾經(jīng)閱讀鄭觀應的著作。”經(jīng)核對,原文為:“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hengKuangYing。”問題出在KuangHsu帝是誰。
回答問題:
(1)請寫出KuangHsu帝的正確譯名,并運用歷史知識說明理由。
(2)這是一部研究中國近代化的專著,它為什么會談到鄭觀應?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D早期維新思想是先進的中國人在民族危難形勢下,認識到洋務運動的弊端并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產(chǎn)物。
2.D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表現(xiàn)為政治運動、政治團體建立、領袖人物、組織宣傳等多個方面。
3.C康有為作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由于受時代、階級的局限而利用儒家思想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如《新學偽經(jīng)考》《孔予改制考》等。而魏源、曾國藩、張之洞是地主階級思想家,不可能宣傳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學說。
4.A梁啟超的《變法通議》發(fā)表在《時務報》上。
5.D譚嗣同是湖南人,教材中雖然在第4課才出現(xiàn)譚嗣同的圖像,但只要判斷出A項是康有為,B項是梁啟超,C項是嚴復,通過排除,選出D項是譚嗣同。
6.D①②是維新運動興起的條件,③是維新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選D項。
強化提高
7.C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是什么,康梁維新思想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這明顯反映出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因此,在它指導下的戊戌變法運動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任務。
8.C所謂向西方學習的器物層面指的是洋務運動中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所謂向西方學習的制度層面指的是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在中國較早提出該理論的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9.DA、B、C三項是兩者的共同的特點;康、梁維新派與早期維新派具有不同的特點是D項“開展了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變法運動”。
10.C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再認和理解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各政治派別(或各歷史階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的能力。維新思想的核心甘情愿是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民主共和思想和三權分立思想;而人文主義思想對中國近代影響不大,因此選擇C項。
課外延伸
11.回答第(2)問時注意三幅圖就是三種宣傳方式,無須舉例,其他方式注意歸納課本。第(3)問注意概括,點到為止。
答案:
(1)康有為1895北京政治文化教育
(2)有著書立說,如康有為寫《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闡發(fā)維新變法思想;組織學會,如1895年成立的強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如康有為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上書,如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建立學堂,如陳寶箴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
(3)其活動起到了啟發(fā)民智、組織力量和制造輿論的重要作用;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12.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在維新思想宣傳中,都反對封建制度,主張變法維新,但在政治主張上各有側重,宣傳方式有所不同。
答案:
(1)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
(2)相同點:都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張維新變法。不同點:譚嗣同側重抨擊“君為臣綱”,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嚴復借用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維新變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高考演練
13.本題一是考查考生閱讀歷史史料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解答第(1)問就要求考生在讀懂所給材料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康有為的主要政治觀點。解答第二問就要求考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對彼得改革和明治維新的共同處進行比較。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變強;中國應仿效日本,更易見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學習,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社會風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顯著,國力增強,擺脫了封閉與孤立狀態(tài)。
14.本題引用英文史料讓考生加以判斷,這在高考中尚屬首次,它一方面體現(xiàn)了雙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也使本題立意新穎,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題雖然形式靈活,但仍然是考查考生閱讀理解材料,并運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只要能夠準確辨別材料中涉及的兩個歷史人物的關系,兩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從材料中可知“ChengGuangYing”沒有翻譯錯,一定是指鄭觀應,而他是生活在19世紀后半期的我國一位著名的早期維新思想家,“KuangHsu”能夠閱讀鄭觀應的著作,應說明他喜歡維新,而且生活在鄭觀應的同時代或以后,根據(jù)所學知識,可以推知這位皇帝一定是光緒帝。第(2)問則應根據(jù)所學知識從鄭觀應著作所反映出來的內容來概括。
答案:
(1)“光緒”。鄭觀應與康熙帝處于不同時代(或與光緒帝處于同一時代)。
(2)鄭觀應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他宣傳變法,主張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或實行君主立憲制,或興西學),是早期資本家等。
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
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教案
教學目標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初步發(fā)展情況。“公車上書”是怎么回事?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創(chuàng)辦報刊、組織學會、開辦學堂宣傳變法的情況。
2.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初步發(fā)展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參與政治活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公車上書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要求變法的活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變法的必要性、進步性以及他們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貢獻。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是歷史進步的現(xiàn)象,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時刻,積極宣傳變法,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強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他們在歷史上的活動是愛國和進步的,應該學習他們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
難點: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理論性知識較多,學生不易理解,要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相關內容;同時采用多媒體手段實現(xiàn)對重點、難點的突破。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維新變法運動的必要性、進步性和愛國性。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概述):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19世紀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活動有哪些?這些侵略活動對中國的危害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指出: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峻形勢,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動了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變法圖強的愛國的政治運動。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初步發(fā)展
1.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的過程: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洋務運動的刺激和誘導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開始投資新式工業(yè),這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了。這里要簡單解釋何謂新式工業(yè),并且指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的情況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是不一樣的。
2.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處境:它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中,受到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弱、發(fā)展艱難。
3.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19世紀末)
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xiàn)了興辦工業(yè)的浪潮。
概況:略。
影響:(組織課堂小討論)
師: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會有什么要求?
生:他們要求掃除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們要求掌握政權。
師:很好,可是當時的中國面臨什么嚴峻的形勢呢?
生: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師: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協(xié)、投降、賣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師: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又該怎么辦呢?
生:他們反對妥協(xié)、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們要求變法圖強,使中國強大起來。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民族資產(chǎn)階級要求把發(fā)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發(fā)動了變法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
三、公車上書
1.背景: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2.簡介康有為、梁啟超。
3.公車上書的經(jīng)過(概述,觀看錄像)
4.結果:上書失敗,但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維新變法由一種社會思潮轉變?yōu)檎芜\動,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四、強學會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指導學生自學)
1.強學會
師: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為了繼續(xù)宣傳變法,進行了哪些活動?
生: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演示有關圖片)
簡介強學會的情況:強學會把維新派組織了起來,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后來,由于頑固派的破壞,強學會被清政府查封,但這不能阻止維新變法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
2.維新變法運動深入開展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有關內容,簡單談談全國維新變法運動開展的情況。
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總結一下內容:
《時務報》上海梁啟超
《國聞報》天津嚴復
時務學堂長沙譚嗣同
師:維新派在各地辦學會、學堂、報刊,積極宣傳變法思想,他們要求民權、發(fā)展資本主義,推動維新變法運動高潮的到來。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中學習。
小結: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第三張幻燈片。
板書設計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初步發(fā)展
二、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三、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
北京:強學會成立
《萬國公報》《中外紀聞》
全國:《時務報》 上海梁啟超
《國聞報》 天津嚴復
時務學堂 長沙譚嗣同
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教參
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教參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的情況?!肮嚿蠒笔窃趺椿厥???涤袨?、梁啟超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和組織強學會的情況。領導南北輿論界的《時務報》《國聞報》。
二、思想教育目標:
1.維新變法運動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
2.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的變法活動,宣傳了要求民權、發(fā)展資本主義、救國圖強的思想,開闊了部分知識分子的眼界,為戊戌變法作了必要的準備。
三、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思考“中國為什么在19世紀末產(chǎn)生戊戌變法運動?”使學生明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當時人們把發(fā)展近代工業(yè)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呼吁“設廠自救”,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這為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問題的能力。
2.在教師幫助下,通過學生分析,讓他們認識:康有為宣傳變法,主張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愛國的、進步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初步發(fā)展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19世紀末)
二、“公車上書”
三、強學會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
1.強學會的成立和《中外紀聞》的創(chuàng)辦
2.各地學會、學堂和報刊的出現(xiàn)
3.《時務報》和《國聞報》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
本課難點:中國為什么在19世紀末興起了維新變法運動。
二、導入新課:講課前,教師先向學生說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才產(chǎn)生。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fā)展。面臨中國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民族資產(chǎn)階級由于自身經(jīng)濟力量的增長,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符合自己經(jīng)濟利益的政權,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涤袨?、梁啟超等維新派發(fā)動和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然后,教師告訴學生,我們分兩節(jié)課講述維新派發(fā)動和領導的這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第13課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和第14課戊戌變法。教師板書第13課課題。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本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
關于第一個問題。初中學生對資本主義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師不必做過多的解釋,只要求教師按照教材講明: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資于新式工業(yè)(建立廠房、購置外國機器、購買原料),用雇傭剝削的辦法招募中國工人進廠生產(chǎn)就可以了。但是教師要掌握,這是中國產(chǎn)生民族資本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義,切莫給學生一種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也是這樣產(chǎn)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學生記住1872年陳啟沅在廣東南海創(chuàng)辦的繼昌隆機器繅絲廠。因為陳啟沅開辦的機器繅絲廠在當時比較有影響??勺寣W生看課本陳啟沅的插圖,不作要求。書中兩段小字,介紹陳啟沅創(chuàng)辦繼昌隆繅絲廠,自力更生、慘淡經(jīng)營,遭到中國封建勢力的反對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排擠,最終倒閉,讓學生自己看,不要求學生記憶。教師必須告訴學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那天開始,就遭受著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工業(yè)的處境必然如此。
關于第二個問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要向學生講清三點:1.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個興辦工業(yè)的浪潮?教師可以作如下分析:《馬關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再沒有理由限制中國人投資設廠了。而且戰(zhàn)后賠款使清政府的財政日益拮據(jù),中國人辦廠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另外,當時一些人把發(fā)展近代工業(yè)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呼吁“設廠自救”,“以商戰(zhàn)對商戰(zhàn)”。所以,一個興辦工業(yè)的浪潮在中國出現(xiàn)了。2.要求學生記住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情況(課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30年與后3年商業(yè)企業(yè)比較表》及其說明)。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為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參預政治活動提供了社會條件”主要是說: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chǎn)階級自身經(jīng)濟力量增長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逐漸成長起來。一部分反映民族資產(chǎn)階級愿望的人物從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發(fā),開始了政治活動。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四、“公車上書”是本課的重點。維新變法做為一次大規(guī)模的政治活動是從“公車上書”開始的。以前康梁的變法活動主要是著書立說,宣傳維新思想,雖有1888年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但在社會上影響不大。
教師首先說明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中國面臨被瓜分危機,康梁為了救亡圖存,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
康有為、梁啟超是維新變法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師要引導學生看課本的插圖。然后,按照課本小字的內容簡要介紹康梁公車上書前的主要事跡。要求學生記住康梁兩個人,他們的事跡可不要求記憶。
“公車上書”,要求學生根據(jù)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和影響去記憶。教師不要再擴大教材內容,但要把會試、舉人、公車等詞語向學生講清楚。北京的教師可告訴學生,康有為寫好《上皇帝書》后,邀請各省舉人商議上書問題的地點就在宣武門外達智橋的松筠庵。“公車上書”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清朝黑暗統(tǒng)治下,政治輿論的沉悶局面,特別是在封建知識分子里,引起了震動。上海、廣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車上書記》,資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更加廣泛傳播。從此,康有為成了維新派的領袖人物?!肮嚿蠒鼻翱涤袨閼^幾次科舉考試,都被頑固派大臣和考試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難?!肮嚿蠒焙?,頑固派閱卷官不敢再擯斥他的考卷,康有為考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官銜。
五、強學會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教師講本目時,要注意下列四個方面。1.維新派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成立強學會把維新派組織起來,成為一種政治力量。后又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實際上強學會已經(jīng)成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政治團體了。2.由于頑固派的告發(fā),強學會于1896年1月被查封。但維新運動沒有被禁止住,仍然繼續(xù)發(fā)展。教師可讓學生看課本《戊戌維新時期的主要學會》表,只要求學生知道強學會被查封以后各地學會成立的更多,維新運動得到進一步開展就行了,不要求學生記住各地學會的名稱。3.課本著重介紹了《時務報》和《國聞報》,這一部分要求學生記憶。教師要講清《時務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梁啟超任主筆,文字通俗流暢,比較系統(tǒng)又詳盡地宣傳了維新變法的理論,受到讀者的歡迎,銷行量達到一萬余份,為中國辦報以來所未有?!秶剤蟆吩谔旖虺霭?,由嚴復等創(chuàng)辦,譯載外國重要政事及名著,給悲觀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維新運動中起了極大的作用。以上兩報居南北輿論的領導地位。4.按照課本介紹一下時務學堂,可不再補充材料。書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
原來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在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地區(qū)就產(chǎn)生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萌芽,但是,它們遠沒有發(fā)展到直接向近代工業(yè)過渡的階段。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的正常發(fā)展道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yè)的出現(xiàn),主要不是鴉片戰(zhàn)爭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和擴大。原來的資本主義萌芽,絕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國資本主義商品的侵襲逐漸破產(chǎn),極少數(shù)由手工工場發(fā)展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業(y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手工業(yè)直接轉化為機器工業(yè)的道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礙,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資辦近代工業(yè)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徑。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資于新式工業(yè),(建立廠房,購置外國機器,購買原料)用雇傭剝削的辦法,招募中國工人進廠進行商品生產(chǎn),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了。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yè),是方舉贊、孫英德合伙設立的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它是為外商船廠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設立的。1866年初創(chuàng),1869年開始使用車床,由手工工場轉化為近代工業(yè)。除此之外,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1881年,黃佐卿在上海創(chuàng)辦公和永機器繅絲廠;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書局等。這些都是中國比較早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yè)。從民族資本近代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或投資人來看,他們大多是廣州、上海、寧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買辦官僚也不少。這些企業(yè)主是工業(yè)資本家,但是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還擁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yè),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與它們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為中國民族近代工業(yè)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有聯(lián)系、依賴的一面。這種情況決定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對待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具有反抗和妥協(xié)的兩重性。
雅典城邦的興起導學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中學2014高中歷史第1課雅典城邦的興起導學案新人教版選修1
1、課前導學
一、課標感悟:
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難點: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三、知識梳理:
2、課堂識真
(一)選擇題:
1、共同目標是反對貴族專權的雅典公民是()
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2、公元前8世紀中期的雅典公民不包括()
A、貴族B、農(nóng)民C、手工業(yè)者D、奴隸
3、雅典城邦時代積極參與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公民群體有()
①一些平民②部分貴族③奴隸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4、“平原派”獲取收入的手段主要有()
①放高利貸②收地租③奴役債務奴隸④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希臘歷史上的“荷馬時代”是指()
公元前20——前12世紀B.公元前11——前9世紀
C、公元前8——前6世紀D、公元前6——前5世紀
6、下列對希臘城邦的認識和理解,不正確的是()
指希臘的一種民族意識B、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tài)
C、指希臘的一種國家組織D、小國寡民是其突出特征
7、公元前8——前6世紀,雅典出現(xiàn)了許多“六一漢”。這種現(xiàn)象是()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fā)展的結果
貴族對平民實行盤剝的結果
城邦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
是雅典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結果
8、公元前8——前6世紀,雅典貴族把持的職位或國家機關有()
①首席執(zhí)政官②長老會議③公民大會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9、“平原派”獲取收入的手段主要有()
①放高利貸②收地租③奴役債務奴隸④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公元前8世紀以后,隨著雅典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雅典的商業(yè)貿(mào)易日益繁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經(jīng)商②有些貴族也加入了經(jīng)營工商業(yè)的行列
③雅典人從商業(yè)貿(mào)易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④雅典的工商業(yè)者在經(jīng)營活動中為求吉利絕不使用奴隸勞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課后見功
11、閱讀教材第6頁插圖“改革前的辯論”,回答下列問題:
12、梭倫登上政治舞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從梭倫的成功中你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2.簡述工商業(yè)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課前導學
一、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雅典的政治狀況:
(1)雅典的地理環(huán)境:
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航海業(yè)
(2)城邦制國家初步形成:
①紛爭不斷;②大約在公元前9-8世紀;中央議事會;行政機構設立;貴族—平民(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
(3)平民與貴族矛盾日益尖銳:8BC—6BC
①首席執(zhí)政官;長老會議;實際權力;②放高利貸;土地兼并;六一漢;債務奴隸;
(4)平民暴動與雅典政局動蕩:
①B632;武裝暴動;被鎮(zhèn)壓;②成文法;貴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業(yè)發(fā)展——雅典的經(jīng)濟發(fā)展
(1)經(jīng)濟發(fā)展:
鐵制農(nóng)具;遠航大船;工商業(yè)奴隸主;
(2)工商業(yè)奴隸主要求分享政治權利的斗爭:
維護貴族寡頭政治;實行激進的民主政治,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要求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掠奪外邦奴隸與財產(chǎn),主張實行溫和改革
三、首席執(zhí)政官梭倫:
(1)薩拉米斯島問題:薩拉米斯島;
(2)公民的愛國精神;
2、課堂識真
(一)選擇題:
1—5:D、D、A、B、B;6—10:A、B、、B、B、B;
3、課后見功
11、(1)“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2)“平原派”主張維護貴族寡頭政治,以鞏固自身的即得利益。
“山地派”主張實行激進的民主政治,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海岸派”關注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掠奪外邦奴隸與財產(chǎn);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利,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
(3)“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目標是反貴族專權,因此“是否保留貴族政治”成為辯論的核心。
12、(1)客觀條件:貴族政治的專橫和壓榨,導致平民和工商業(yè)奴隸主與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的局面阻礙了雅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改革成為唯一的出路。
(2)主觀條件:梭倫豐富的人生閱歷、充足的知識儲備、高遠的理想抱負、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睿智的斗爭策略、善于抓住機遇的敏銳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勇氣,等等。
(3)啟示:時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動時代發(fā)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展;與時俱進搞改革,求真務實謀發(fā)展;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靠理想、奮斗和機遇。
5、拓展空間
1、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①政治上,貴族占據(jù)首席執(zhí)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jiān)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②經(jīng)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甚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jīng)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2.簡述工商業(yè)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的作用。
①雅典工商業(yè)奴隸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經(jīng)商,不僅出口雅典農(nóng)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還經(jīng)營其他地方的產(chǎn)品,賺取豐厚利潤,促進了雅典奴隸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
②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工商業(yè)奴隸主對舊貴族專權越來越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作為海岸派,他們和山地派共同反對貴族專權,呼吁改革,成為后來支持梭倫改革的主要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