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07地質地貌和陸地環(huán)境。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地質地貌和陸地環(huán)境”,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專題五地質、地貌和陸地環(huán)境
[知識梳理]
陸地環(huán)境是由地殼(巖石、地貌)、大氣(氣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陸地環(huán)境
1、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nèi)部結構發(fā)生變化
分類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相互關系
內(nèi)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熱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內(nèi)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兩者同時進行,一般內(nèi)力作用起主導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積沉巖
2、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
性質方向概念結果關系
水平運動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使地殼物質彎曲變形常形成巨大褶皺山系,有的斷裂張開,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發(fā)生,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升降運動(垂直運動)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表現(xiàn)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
板塊概念:巖石圈(地殼和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被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
全球六大板塊:亞歐、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極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塊)
需要關注的幾處地方:
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地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深海溝。
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
③冰島:生長邊界。
④安地斯山脈: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為太平洋板塊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為南極洲板塊交界。
運動規(guī)律: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
板塊張裂(生長邊界)地區(qū)——裂谷或海洋(例證:大西洋、東非大裂谷)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邊緣受擠壓隆起為
島孤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例證: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巖石年齡由生長邊界(大洋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3)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概念: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巖層的彎曲變形,叫褶皺。巖體發(fā)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叫斷層。
形式從形態(tài)上看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皺背斜向上拱起巖層中心老、兩翼新背斜頂部受到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向斜向下彎曲巖層中心新、兩翼老
斷層地壘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上升,兩邊下降,形成塊狀山地,如廬山、泰山
地塹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下降,兩邊上升,形成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
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4)外力作用與地貌
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松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侵蝕:黃土高原由于巖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壞,侵蝕嚴重,形成
千溝萬壑
沉積:在流出山口時形成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沖積扇三角洲
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祁連山北部山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形成綠洲。
侵蝕:形成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
堆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
移動沙丘構造靜止沙丘構造戈壁沙漠黃土
帶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如果遇到灌叢或石塊,風沙受阻堆積下來,就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的滯阻,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則成為流動沙丘.它會淹沒農(nóng)田村舍,破壞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①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泉。
②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鐵路隧道。
③向斜:利于儲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庫壩址選擇點
④斷層:隧道、水庫選址時,應避開,以免誘發(fā)斷層活動,產(chǎn)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
二、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
(2)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類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較小
高原一般海拔較高絕對高度大、相對高度小地區(qū)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對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較緩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對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無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間低
有的山地呈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在成因上有聯(lián)系的一系列山脈總稱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區(qū)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叫山區(qū)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起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說明
歐洲: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平均海拔最低
單一非洲:高原為主、稱為“高原大陸”,由于高原不高平均海拔低于南極洲和亞洲
南極洲: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三大地形區(qū)南美洲:西部山地、山脈以東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澳大利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復雜:亞洲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區(qū)面積廣、平均海拔次于南極洲
大陸架:靠近大陸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m
海底地形大陸坡:大陸架外緣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陸坡外,有洋盆、海溝和海嶺等地形
三、中國地形
1、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三級階梯的情況:
海拔(米)主要地形類型
第一級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
大陸架的分布:黃海、渤海全部、東海大部(最寬廣)、南海一部分
利于濕潤空氣深入內(nèi)地形成降水
使許多大河東流、溝通東西交通
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地段,產(chǎn)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地形齊全:為因地制宜、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提供條件
山區(qū)面積廣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發(fā)展種植業(yè),在林、牧、礦、旅游等方面有優(yōu)勢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脈——構成地形骨架,成為地形區(qū)之間的分界線
東西走向:北:天山—陰山;中:昆侖山—秦嶺;南: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東:臺灣山;中:長白山—武夷山;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世界最雄偉,主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尼泊爾邊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區(qū)名稱分布特點
青藏高原我國西南部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對高度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頭、多湖泊
內(nèi)蒙古高原我國北部
祁連山麓——大興安嶺①我國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蕩
黃土高原祁連山東端——太行山
長城——秦嶺之間①世界上最廣的黃土分布區(qū)
②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云貴高原云南東部、貴州大部①地勢西高東低
②石灰?guī)r廣布
③地面崎嶇,有許多“壩子”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新疆境內(nèi)天山南北①周圍高山環(huán)繞
②內(nèi)部平坦、沙漠廣布,邊緣多綠洲
柴達木盆地青藏高原東北部①典型的內(nèi)陸高原荒漠盆地
②東部多沼澤、鹽湖
四川盆地四川省東部①周圍山嶺、高原環(huán)繞
②內(nèi)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稱分布特點
東北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
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①我國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蕩
③黑土廣布、低地多沼澤
華平原
(黃淮海平原)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黃海之間①我國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
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東到海濱①我國第三大平原,東西呈狹長型
②地勢低平,典型的水鄉(xiāng)和“魚米之鄉(xiāng)”
主要丘陵:與平原交錯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主要有遼東、山東和東南丘陵
[典型例題]
例1、讀下圖,回答:
(1)圖中A、B、C、D四處,屬于背斜的是______,屬于向斜的是_________
(2)此時,背斜在地貌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3)找油區(qū)應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_____________處。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一方面要注意背斜和向斜、斷層和斷裂、地質構造類型與地貌等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質構造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背斜和向斜的區(qū)別:從形態(tài)上看,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向斜巖層向下彎曲。但因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這種情況稱地形倒置。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依據(jù)地形特征來判斷,而應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斷層和斷裂的區(qū)別是: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發(fā)生斷裂,未必一定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另外了解地質構造對于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例如,石油、天然氣一般儲存在背斜構造中;向斜構造利于儲存地下水;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成水道。斷層地帶巖石破碎,因此水庫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應避免建在斷層帶上,否則水庫會漏水,壩基或地基不牢固;但斷層地帶,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發(fā)育成溝谷,有時出現(xiàn)泉和湖泊,所以斷層對尋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答案:(1)DC(2)谷地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影響,容易被侵蝕成谷山嶺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3)DC(4)D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是隧道變成水道,在背斜不唯才是工程難度較小,生產(chǎn)成本較低。
例2、讀圖所示四幅“大陸漂移示意圖”,四圖中,時間距今6500萬年的是()
解析:本題主要是培養(yǎng)對大陸漂移學說中大陸漂移過程各階段圖形的判讀能力。應根據(jù)四圖中各個大陸的分布狀況來推知它的年代,因為年代距今越久,各個大陸靠得越近。根據(jù)這個原則,D圖各個大陸彼此緊密靠在一起,故這表示大概距今2億年前的狀況,B圖從大陸分布狀況看應是現(xiàn)在的地球海陸分布,A圖與C圖對比,C圖各大陸靠攏程度比A圖近,可知C圖的年代比A圖更遠,按照地球年齡46億年來看,題目要求距今6枷萬年這個數(shù)據(jù),并不是很久遠的,故答案應選A。[解答]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球構造理論的理解程度??忌苋菀族e選C,這是沒弄清各大陸彼此靠得越近,距今年代越遠;或認為距今65印萬年已經(jīng)是相當遙遠了,沒掌握地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6500萬年這一數(shù)據(jù)并不是很遙遠的。
例3、讀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種地貌稱___________地貌,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國家是___________,我國的___________高原也分布廣泛。我國以這類地貌成為旅游勝地的兩個名勝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下面兩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此種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
B:Ca(HCO3)2→CaC03↓+H20+CO2↑
其中石鐘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
(3)試簡單分析圖中地下河的形成過程:___________
(4)圖中溶洞兩邊邊槽的位置分布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有一定的難度,旨在考查學生對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綜合分析能力。很明顯,此圖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巖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巖石(如右灰?guī)r)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蝕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這些不同形態(tài)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難以溶解的碳酸鈣變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氫鈣,隨水流失。這樣,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巖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著地下的裂隙溶蝕,就形成溶洞或暗河??捎梅匠淌紺aCO3+H20+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鐘乳石、石筍、石柱是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滲入洞頂和四壁,由于溫度升高、壓力減低,水中的碳酸氫鈣分解為碳酸鈣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03↓+H20+CO2↑表示。由圖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邊槽的分布位置就標志著地下河水位的變動情況。
答案:(1)喀斯特(或巖溶地貌)南斯拉夫云貴廣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2)A溶蝕B沉積(3)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作用。隨著壓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擴大與合拼,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4)標志著地下河水面變動時的位置。
[能力訓練]
1.下列物質中屬于地殼中的礦物的是()
A.從月球表面取回的標本B.各種水泥制品
C.由赤鐵礦和黃鐵礦組成的混合物D.金剛石、石英
2.下列事物是地質作用的結果的是()
A.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B.荷蘭的圍海造田
C.石灰?guī)r變成大理巖D.大寨的梯田
3.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為主的是()
A。喜馬拉雅山B.大西洋C.東非大裂谷D.長江三角洲
4.下列地質構造中,地殼既發(fā)生了變形而且又發(fā)生了移位的是()
①褶皺②斷層③褶曲④向斜⑤地壘⑥地塹⑦背斜
A.①②③⑦B.②③⑤⑥C.②⑤⑥D.①④⑤⑥
5.圖5-4是某地發(fā)生的地震所測量的結果,該地可能是()
A.我國喜馬拉雅山地區(qū)B.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qū)
C.南極點附近D.印度尼西亞的瓜哇島
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內(nèi)力作用B.侵蝕作用
C.搬運作用D.沉積作用
7.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塊張裂而產(chǎn)生②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亞歐板塊受擠壓上拱而成③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地中海在縮?、鼙碧窖笪鞑康纳詈虾突顛u鏈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黃土高原地區(qū)黃土的成因及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的聚成原因是()
A.前者是風力堆積作用,后者是流水侵蝕作用
B.前者是風力堆積作用,后者是流水沉積作用
C.前者是流水沉積作用,后者是褶皺和斷層作用
D.前者是流水侵蝕作用,后者是褶皺和斷層作用
讀圖下圖,比較圖中河流a,b,c三處的位置與三幅斷面圖,回答9——10題。
9.河流位置與斷面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
10.與河流位置,b,c對應的外力作用分別是()
A.侵蝕,搬運,沉積B.侵蝕,沉積;搬運
C.沉積,搬運,侵蝕D.搬運,沉積,侵蝕
11.1999年,臺灣連續(xù)發(fā)生幾次破壞性地震,主要原因是()
A.由于人為原因的誘發(fā)
B.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又處于地震活躍期
C.由于火山爆發(fā)而形成
D.由于降水多,滑坡和泥石流的引起
12.選擇壩址是建筑水庫的關鍵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圖5—6四種地質構造中,最適宜建壩的是()
13.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兩板塊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地質構造上看喜馬拉雅山屬于____________山,兩板塊的交界類型是____________,其位
置大致在。
(2)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發(fā)展趨勢是____________從地殼厚度看青藏高原要比喜馬拉雅山還要厚,原因是____________
(3)喜馬拉雅山形成后,在地質史上所發(fā)生的地質事件是()
A.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fā)展B.出現(xiàn)了靈長類
C.我國大陸輪廓已基本形成D.出現(xiàn)了脊椎動物——魚類
(4)我國拉薩地區(qū)富有的兩種能源是:、。
14.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地層序號地質年代
1元古代
2元古代早期
3中生代侏羅紀
4中生代白堊紀
(1)一般地確定地層年代的方法有兩種,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2)圖示所在的地質構造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巖層形成時一般成水平狀態(tài),從A區(qū)巖層的形狀及地層的順序來看,此處地層的順序有____________現(xiàn)象,在野外可以通過研究____________來證明。
(3)在此圖區(qū)域內(nèi)能找到古生代的煤層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此地缺失____________,其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號地層由含珊瑚化石的石灰?guī)r組成,則證明侏羅紀時,該區(qū)域的環(huán)境為____________,有可能形成的能源礦產(chǎn)是____________。了解A區(qū)地層的特殊構造對開發(fā)這種礦產(chǎn)有什么特殊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讀某大河河口示意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河流是我國的____________,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
(2)若在A,B兩處選一處建港口,應選____________處較好,理由____________
(3)某地質勘探隊員在C處垂直鉆探獲得的樣本有粘土、礫石、粉礫、砂等沉積物標本,則自地面向下鉆。取的樣本,其正確的排序應是____________。
(4)D島在唐朝初年是剛露出水面的小沙洲,后來因而不斷擴大形成島嶼,其最終可能與河流____________岸相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5)近幾十年來,該河下游河道中沙洲面積擴大,數(shù)目增多,最終會出現(xiàn)____________現(xiàn)象,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應采取的生態(tài)工程措施是____________。
16.本報訊(2001—11—23《科技日報》第4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發(fā)現(xiàn)了一處十分罕見且奇特的花崗巖地貌。
西部大開發(fā)調研組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一處面積約100多平方千米,形狀特殊的花崗巖地貌類型。該處花崗巖巖體表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胺涑病苯M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獸飛禽。偉項巖體已被淘蝕得薄如蛋殼。花崗巖體綿延分布百里,相對高差百米以下。據(jù)分析,此處的花崗巖體形成于第三紀,在花崗巖體的外圍出露的是距今5億年至4億年的奧陶紀到志留紀的沉積巖地層。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中所提及的地貌分布在我國的省(市、自治區(qū))是()
A.吉林省B.甘肅省C.內(nèi)蒙古D。新疆
(2)在沙漠地區(qū),常見的類似于此處的地貌類型是()
A.蘑菇巖B.風蝕洼地C.沙丘D.溶洞
(3)造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巖漿活動B.風力沉積C.風力侵蝕D.流水侵蝕
(4)在花崗巖體的外圍出露的沉積巖地層所形成的地質時代是()
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5)關于此處花岡巖與沉積巖的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人花崗巖先形成,沉積巖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時間侵蝕
B.沉積巖先形成,花崗巖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時間侵蝕
C.沉積巖和花崗巖同時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時間侵蝕
D.根據(jù)材料,無法確定
17.如下圖所示為我國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局部圖,據(jù)圖回答:
(1)從地質構造分析,此地區(qū)為____________。由圖可看出,巖層彎曲度越來越大,從作用力大小的角度分析,來自____________方向的力較大。
(2)當?shù)厝罕娤朐贏或B處找地下水,你認為應該在處找,理由是____________。
(3)某采石場要選采石點,此采石點應選在A或B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的地質構造是
(2)甲處的山地是由流水的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從地質構造看,其成因屬于。
(3)A,B兩處有一處為自流井,它____________;③,④兩處有一處為可作裝飾材料的巖石是____________處;①,②兩處有一處為可作建筑材料的硬質石材,它是____________處;A,B兩處有一處為良好的儲油構造,它是____________處。(填字母)
A.⑤②B.⑤②C.⑤=②D.無法比較
(5)形成此種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巖層疏松B.植被破壞嚴重C.地面起伏明顯D.流水侵蝕嚴重
[能力訓練答案]
1-5DCDCD6-10BBADA11-12BD
13.(1)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褶皺消亡邊界雅魯藏布江谷地(2)繼續(xù)增高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青藏高原為兩板塊相疊,故特別厚(3)AB(4)地熱能太陽能
14.(1)根據(jù)巖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guī)律根據(jù)化石2)褶皺巖層發(fā)生了彎曲顛倒化石(3)古生代后期的地層此地在古生代后期相對高度較高,沒有什么沉積作用或形成那個時代的地層,后來由于地殼上升被侵蝕掉了(4)熱帶海洋石油、天然氣由于層序顛倒,3號地層才位于4號地層之上。4號地層之下,在特殊區(qū)域可能還有3號地層存在,穿過4號地層,還有希望找到石油,增加了石油開發(fā)空間.
15.(1)長江根據(jù)圖中的經(jīng)緯度(2)A因為A為凹岸,流水侵蝕作用顯著,河床深,B為凸岸,河流泥沙堆積,河床淺(3)粘土一粉砂—砂一礫石(4)泥沙堆積左(北)北半球河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因而右(南)岸侵蝕,左(北)岸堆積(5)河口延伸,江面變寬在中上游實施天然林保護和營造水土保持林工程
16.(1)B(2)A(3)C(4)B(5)B
17.(1)褶皺正北(2)A向斜構造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有利于地下水補給。(3)B如在向斜部位,雖石質堅實,但施工難度大;背斜部位石質雖比不上向斜部位堅硬,但是相對的;故在背斜部位開采石方,一來施工容易,節(jié)省開采時間,減少勞動強度,最主要的是降低開采成本,可節(jié)約用石方者的工程資金。
18.(1)褶皺(2)侵蝕向斜成山(3)B③②A(4)A(5)ABD
延伸閱讀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考綱要求]
陸地的組成要素。主要造巖礦物。三大類巖石。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知識講解]
陸地環(huán)境是由地殼(巖石、地貌)、大氣(氣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陸地環(huán)境組成--巖石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chǎn)資源。注意:巖石圈≠地殼
1、組成巖石的礦物
(1)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屬元素為鋁。
(2)幾個概念:
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
高考地理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
(第16講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考綱要求]
陸地的組成要素。主要造巖礦物。三大類巖石。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知識講解]
陸地環(huán)境是由地殼(巖石、地貌)、大氣(氣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陸地環(huán)境組成——巖石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chǎn)資源。注意:巖石圈≠地殼
1、組成巖石的礦物
(1)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屬元素為鋁。
(2)幾個概念:
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
礦產(chǎn):巖石形成過程中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在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nóng)業(yè)利用的要求。
礦石:含礦產(chǎn)的巖石,優(yōu)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巖石本身就是礦產(chǎn)如:石灰?guī)r、煤、花崗巖、大理巖。
礦床: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礦產(chǎn)的富集地段。有內(nèi)生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
巖石:一種或幾種礦物的集合體,如花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組成,大理巖由方解石組成。
2、分類及其成因:
(1)巖漿巖:巖漿在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巖(如花崗巖)
噴出地表后冷卻凝固,叫噴出巖又稱火山巖如玄武巖等。理解教材P58頁“巖漿巖生成示意圖”。
玄武巖:密度大,有許多氣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區(qū)各省都有分布。
花崗巖: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華山、黃山、北京八達嶺等。
形成礦產(chǎn):有色金屬。
(2)沉積巖: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積成巖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學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如:石灰?guī)r,具有層理構造和化石。
形成礦產(chǎn):煤、石油、天然氣。海濱的金、金剛石。
冰川沉積:先融化先沉積,雜亂物章。
河流沉積:上游下游:顆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處垂直方向上下:礫巖、砂巖、粘土。
化石:古生物遺體(如貝殼)或遺跡(如足穴)。
化石與古環(huán)境:
珊瑚組成的石灰?guī)r——溫暖廣闊的淺海。有豐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濕熱的森林茂密地區(qū)。生物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在正常情況下,地層總是按順序排列的,下面的巖層比上面的巖層古老。
提問:同一條河流從上游至下游沉積物顆粒大小有何變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積物有何變化?
可反映地層的地質變化、生物進化、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理解教材P59頁“沉積巖生成示意圖”及P60頁“根據(jù)化石確定地層時代示意圖”:①地點3海拔高沒有形成B層,后下沉形成C、D層;②地點3先形成B層,后抬升,B層被侵蝕,后又下沉形成C、D層。
附:各地質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殼活動劇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類似蛋白質的有機質。
元古代——出現(xiàn)陸地。有藻類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開始。
古生代——無脊椎動物出現(xiàn),如三葉蟲。脊椎動物出現(xiàn),如魚類、兩棲類。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時期。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基本形成我國東北、華北已抬升成陸地。
中生代——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爬行類、鳥類出現(xiàn),如:恐龍、始祖鳥等,也是重要造煤時期。
新生代——世界許多高山形成,如喜馬拉雅山脈,第四紀人類出現(xiàn),這是生物發(fā)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3)變質巖:已生成巖石在高溫、高壓下,成分、性質發(fā)生改變形成,如石灰?guī)r變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頁“石灰?guī)r受熱變成大理巖”注意的是石灰?guī)r與巖漿的交界部位。
3、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冷卻凝固外力作用高溫熔化
二、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地貌
1、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nèi)部結構發(fā)生變化。
分類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相互關系
內(nèi)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熱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內(nèi)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兩者同時進行,一般內(nèi)力作用起主導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積沉巖
2、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
性質方向概念結果關系
水平運動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使地殼物質彎曲變形常形成巨大褶皺山系,有的斷裂張開,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發(fā)生,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升降運動(垂直運動)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表現(xiàn)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
板塊概念:巖石圈(地殼和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被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
全球六大板塊:亞歐、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極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塊)
需要關注的幾處地方:
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深海溝。
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
③冰島:生長邊界。
④安第斯山脈: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為太平洋板塊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為南極洲板塊交界。
運動規(guī)律: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
板塊張裂(生長邊界)地區(qū)——裂谷或海洋(實例:大西洋、東非大裂谷)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邊緣受擠壓隆起為
島孤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實例: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巖石年齡由生長邊界(大洋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3)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概念: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巖層的彎曲變形,叫褶皺。巖體發(fā)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叫斷層。
形式從形態(tài)上看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皺背斜向上拱起巖層中心老、兩翼新背斜頂部受到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向斜向下彎曲巖層中心新、兩翼老
斷層地壘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上升,兩邊下降,形成塊狀山地,如廬山、泰山
地塹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下降,兩邊上升,形成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
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4)外力作用與地貌
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松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侵蝕:黃土高原由于巖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壞,侵蝕嚴重,形成
千溝萬壑。
沉積:在流出山口時形成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沖積扇三角洲
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祁連山北部山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形成綠洲。
侵蝕:形成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
堆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
移動沙丘構造靜止沙丘構造戈壁沙漠黃土
帶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如果遇到灌叢或石塊,風沙受阻堆積下來,就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的滯阻,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則成為流動沙丘.它會淹沒農(nóng)田村舍,破壞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鐵路隧道。
3、向斜:利于儲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庫壩址選擇點。
4、斷層:隧道、水庫選址時,應避開,以免誘發(fā)斷層活動,產(chǎn)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
[能力訓練]
如圖是反映巖石圈板塊分布情況的地球剖面示意。讀圖回答1—2題。
1.在六大板塊中,圖中反映出的板塊有()
A.3個B.4個C.5個D.6個
2.比較K、L、M、N四地洋底地殼的地質年齡()
A.LNB.LNC.LKD.MN
圖5為某地區(qū)的平面圖,圖6為圖5中河流R的縱剖面圖,表2為圖5中P地的月平均溫度和月平均降水數(shù)據(jù)。據(jù)此回答3—7題。
表2
月份123456789101112
月平均氣溫(℃)-7.3-2.55.311.716.720.522.421.015.99.41.6-5.7
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19.828.517.09.01.60.5
3.根據(jù)表2的氣候數(shù)據(jù),判定P地所在地區(qū)屬于()
A.亞熱帶B.溫帶C.季風氣候D.大陸性氣候
4.河流R的水源補給主要來源于()
A.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C.深層地下水D.冰川融水
5.近年來,河流尾閭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區(qū)不斷縮小,尾閭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區(qū)工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B.臭氣層空洞
C.中上游地區(qū)沙塵暴增加D.中上游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用水量增加
6.近年來,分布于沖積—洪積扇前緣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溫度下降B.溫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過量抽取地下水
7.協(xié)調本地區(qū)發(fā)展和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途徑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數(shù)量C.擴大耕地面積D.保育天然植被
2003年秋季,泉城濟南市許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圖1表示濟南市附近地貌類型,據(jù)此回答8-10題:
①黃河
②沖積平原
③侵蝕平原
④喀斯特低山
⑤花崗片麻巖低山
8.這些泉群的主要補給區(qū)為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⑤
9.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為
A.土壤水B.潛水C.承壓水D.地表徑流
10.這次泉水由枯變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實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2003年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雨量大增
C.退耕還林發(fā)揮了良好生態(tài)效益D.南水北調東線將長江的水調入黃河
圖4表示的是四種地貌景觀。讀圖回答11—12題。
11.表示花崗巖地貌景觀的是()A.a(chǎn)圖B.b圖C.c圖D.d圖
12.a(chǎn)圖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積作用B.湖泊沉積作用
C.冰川侵蝕作用D.流水溶蝕侵蝕作用
13.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以下各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板塊名稱:ABC
DEF。
(2)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解釋下列現(xiàn)象的成因:
①太平洋西部的島弧和海溝的成因是:
。
②紅海的面積不斷擴大原因是:
。
③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是:
。
④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能力訓練答案]
1、A2、D3.BD4.AD5.AD6.CD7.BD、8、A9、C10、B11、C
12、D
13.(1)太平洋板塊亞歐地區(qū)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2)①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
②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而形成
③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而形成的(或兩個大陸板塊相撞)
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帶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guī)律,明確水循環(huán)對整個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xù)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三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水體類型,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間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主要闡述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水循環(huán)的運動過程、規(guī)律和意義。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中心內(nèi)容是闡述陸地水和水資源的關系及對人類的意義,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還是水循環(huán)運動,教材都是從水資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發(fā),加以說明。
關于“陸地水體類型”,教材首先說明了陸地水的概念,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從陸地水的來源和空間分布兩個方面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分布及其形成過程,并從各種水體的靜態(tài)儲水量和動態(tài)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采利用的價值,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靜態(tài)水資源儲量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的開采利用,因此在現(xiàn)階段靜態(tài)水資源還沒有成為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如果一旦開發(fā)利用,則必須注意以不影響其后續(xù)利用為前提;動態(tài)水資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復,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為人類開發(fā)利用的重點,特別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雖然儲量占全球水體總儲量的份額極少,但卻是人類開發(fā)利用的最主要水資源,由于其份額少,雖然更新速度快,但在開發(fā)利用中也應注意保護和節(jié)約使用,如果不能夠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出現(xiàn)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紹的陸地水體中關于地下水部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接受情況適當補充“潛水和承壓水”的概念、特點及開發(fā)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這部分知識教材是以示意圖和小字形式出現(xiàn)的。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介紹陸地水體之間相互運動轉化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是通過水源補給體現(xiàn)出來。陸地水體中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點講述河流水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并以我國為例說明其分布。其中大氣降水是河流水和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大氣降水的特點密切相關;冰川對河流的補給是單向的,并且河流徑流的變化與氣溫的關系密切,因為氣溫的高低決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決定河流徑流量的大??;湖泊水和地下水與河流水的補給是屬于相互補給的關系,根據(jù)水位和流量的動態(tài)變化決定起補給,幾種補給形式均有示意圖呈現(xiàn)影響河流徑流變化的因素及補給關系。
關于“陸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從更新的角度切入,重點講述水循環(huán)運動過程、類型、環(huán)節(jié)及意義。由于教材重點介紹陸地環(huán)境中陸地水體的更新問題,因此水循環(huán)的三種類型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huán)和內(nèi)陸循環(huán),而對于海洋內(nèi)循環(huán)著墨不多,實際在這三種循環(huán)中,循環(huán)水量最大的應該是海洋內(nèi)循環(huán)。另外三種水循環(huán)類型中,真正能夠使陸地水體得以更新的是海陸間循環(huán)。內(nèi)陸循環(huán)對于內(nèi)陸水資源是否能夠持續(xù)利用起著重要的影響。一旦水循環(huán)出現(xiàn)問題,陸地水體的更新也會出現(xiàn)問題,則水資源就有可能出現(xiàn)枯竭。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識部分,提倡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在黑板上繪制的示意圖,思考、分析完成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例如學習“陸地水體類型”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湖泊、沼澤水等,固態(tài)形成冰川,下滲部分形成地下徑流的過程”示意圖,通過示意圖使學生明確陸地水的類型以及空間分布,并為后面學習水循環(huán)打下基礎。如果補充地下水分類,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圖,也可以在黑板上繪制示意圖,或用計算機制作動畫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引導學生觀察示意圖,兩種地下水的差別是什么,在開發(fā)利用上有什么差異性?如果利用不當,導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學習“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關于大氣降水、冰川與河流補給關系,潛水與河流互補關系示意圖,并思考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以冰川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怎樣的互補關系?
學習“水循環(huán)”時,教師可以繼續(xù)使用前面講述“水體類型”時繪制的板圖,提出問題思考:大氣降水的水汽來自何處?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最終歸宿是何處?由此明確海陸間循環(huán),至于內(nèi)陸循環(huán)和海上內(nèi)循環(huán),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或教師繪制的板圖,明確其水汽分別來自何處?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有哪些?等。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使學生明確水循環(huán)的意義以及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對于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中心——水資源,在教學中應注意閱讀教材中相關內(nèi)容并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例如:了解“靜態(tài)水資源和動態(tài)水資源”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段落,找出其中關鍵的數(shù)字,以此區(qū)別二者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動態(tài)水資源是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特別應該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哪幾類?其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份額是多少?由此對學生進行節(jié)水教育,樹立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再比如,學習水循環(huán)后,應該引導學生解釋“為什么水資源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nèi)是有限的?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導致其枯竭?人類的哪些做法屬于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這種分析使學生明確可更新資源的利用也必須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續(xù)利用。
--方案
①地下水的類型及其開發(fā)利用;②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③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潛水和承壓水動畫示意圖,水循環(huán)示意圖
(引課)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區(qū)?其中陸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陸地水主要來自何處?分布在何處?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師繪制板圖并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板書結構。
(板書)一、陸地水體類型
1.陸地水的分類
(出示計算機動畫演示或繪制板圖)地下徑流按埋藏可分為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讀圖思考,兩種類型的補給、埋藏、運動特點、污染狀況及利用等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繪制的板圖)說明其中可利用的水體類型有哪幾種?它們在循環(huán)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異?按照不同的循環(huán)更新周期,又可以將這些水體分為幾種類型?
(板書)2.可利用的水資源
①靜態(tài)水資源
②動態(tài)水資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資源
(閱讀教材相關示意圖思考)大氣降水是陸地水體的主要補給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對河流水量產(chǎn)生什么影響?長江和萊茵河水量變化有何差異性?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變化與長江是否一樣?如有不同,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變化有什么特點?與長江有什么差異?影響其水量的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板書)二、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一年中有兩個汛期
3.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閱讀教材中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說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特點是什么?根據(jù)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分析說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么特點?
(板書)4.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5.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閱讀教材中水循環(huán)示意圖或結合講述陸地水體類型時繪制的板圖思考)陸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環(huán)的哪種類型能夠使陸地水資源得到不斷的補充和更新?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有哪些?水循環(huán)除使水資源不斷更新外,還有什么意義?
(板書)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1.水循環(huán)類型
2.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
3.水循環(huán)的意義
本節(jié)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中心意思展開,因此在--中,也應對此有所體現(xiàn),并且通過對三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jié)教材中關于原理性內(nèi)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lián)性的內(nèi)容,教材力圖通過示意圖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因此這部分內(nèi)容的--重在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陸地水體類型
1.陸地水的分類
2.可利用的水資源
①靜態(tài)水資源
②動態(tài)水資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資源
二、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一年中有兩個汛期
3.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4.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5.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1.水循環(huán)類型
2.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
3.水循環(huán)的意義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并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huán)關系。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chǎn)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閱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觀念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于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huán)境和整個地理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jié)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系,巖石是土壤的發(fā)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jié)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chǎn)資源。引言部分敘述較為概括、簡練,并且與后面章節(jié)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也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jié)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系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這三部分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地殼物質循環(huán),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nèi)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并以圓內(nèi)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了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說明礦物和礦產(chǎn)的概念,這部分內(nèi)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于巖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系,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礦物與巖石關系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nèi)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jù)、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chǎn)、礦石的關系,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系,這部分教材是為后面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chǎn)、礦石的關系,是為了強化與生產(chǎn)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于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閱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xiàn),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了解一些關于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知識,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后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jīng)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huán)是由于外力和內(nèi)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于內(nèi)、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后面一節(jié)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節(jié)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nèi)、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huán)。
本節(jié)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采用教師引導,注意聯(lián)系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考慮采取上述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于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于周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于“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chǎn)”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并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chǎn),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chǎn)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于“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于“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教學也可以。在說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并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xiàn)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chǎn)”“巖石”之間的關系及區(qū)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制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huán)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方案
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huán)
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huán)境入手思考:陸地環(huán)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閱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jù)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chǎn)?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guī)r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qū)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chǎn)有什么區(qū)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yōu)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對本節(jié)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巖石、礦物、礦產(chǎn)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在教學中如果所用的巖石或礦物標本是學生或教師親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認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圖像資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示的形式總結概括知識結構。
第一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探究活動
某地區(qū)不同地層依次發(fā)現(xiàn)有三葉蟲,恐龍,劍齒虎化石,說明該地區(qū)缺少魚類化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