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環(huán)境保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5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并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huán)關系。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閱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觀念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于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huán)境和整個地理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jié)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系,巖石是土壤的發(fā)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jié)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引言部分敘述較為概括、簡練,并且與后面章節(jié)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也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jié)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系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這三部分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地殼物質循環(huán),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并以圓內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了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說明礦物和礦產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于巖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系,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礦物與巖石關系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jù)、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系,這部分教材是為后面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是為了強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于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閱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xiàn),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了解一些關于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后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huán)是由于外力和內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后面一節(jié)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節(jié)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huán)。
本節(jié)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采用教師引導,注意聯(lián)系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考慮采取上述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于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于周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于“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并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于“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于“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教學也可以。在說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并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xiàn)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巖石”之間的關系及區(qū)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制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huán)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方案
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huán)
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huán)境入手思考:陸地環(huán)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閱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jù)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guī)r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qū)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么區(qū)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yōu)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對本節(jié)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巖石、礦物、礦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在教學中如果所用的巖石或礦物標本是學生或教師親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認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圖像資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示的形式總結概括知識結構。
第一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探究活動
某地區(qū)不同地層依次發(fā)現(xiàn)有三葉蟲,恐龍,劍齒虎化石,說明該地區(qū)缺少魚類化石的原因?
相關閱讀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考綱要求]
陸地的組成要素。主要造巖礦物。三大類巖石。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知識講解]
陸地環(huán)境是由地殼(巖石、地貌)、大氣(氣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陸地環(huán)境組成--巖石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注意:巖石圈≠地殼
1、組成巖石的礦物
(1)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屬元素為鋁。
(2)幾個概念:
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
高考地理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
(第16講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與地貌)
[考綱要求]
陸地的組成要素。主要造巖礦物。三大類巖石。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知識講解]
陸地環(huán)境是由地殼(巖石、地貌)、大氣(氣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陸地環(huán)境組成——巖石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注意:巖石圈≠地殼
1、組成巖石的礦物
(1)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屬元素為鋁。
(2)幾個概念:
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
礦產:巖石形成過程中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在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yè)利用的要求。
礦石:含礦產的巖石,優(yōu)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巖石本身就是礦產如:石灰?guī)r、煤、花崗巖、大理巖。
礦床: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有內生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
巖石:一種或幾種礦物的集合體,如花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組成,大理巖由方解石組成。
2、分類及其成因:
(1)巖漿巖:巖漿在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巖(如花崗巖)
噴出地表后冷卻凝固,叫噴出巖又稱火山巖如玄武巖等。理解教材P58頁“巖漿巖生成示意圖”。
玄武巖:密度大,有許多氣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區(qū)各省都有分布。
花崗巖: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華山、黃山、北京八達嶺等。
形成礦產:有色金屬。
(2)沉積巖: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積成巖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學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如:石灰?guī)r,具有層理構造和化石。
形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海濱的金、金剛石。
冰川沉積:先融化先沉積,雜亂物章。
河流沉積:上游下游:顆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處垂直方向上下:礫巖、砂巖、粘土。
化石:古生物遺體(如貝殼)或遺跡(如足穴)。
化石與古環(huán)境:
珊瑚組成的石灰?guī)r——溫暖廣闊的淺海。有豐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濕熱的森林茂密地區(qū)。生物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在正常情況下,地層總是按順序排列的,下面的巖層比上面的巖層古老。
提問:同一條河流從上游至下游沉積物顆粒大小有何變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積物有何變化?
可反映地層的地質變化、生物進化、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理解教材P59頁“沉積巖生成示意圖”及P60頁“根據(jù)化石確定地層時代示意圖”:①地點3海拔高沒有形成B層,后下沉形成C、D層;②地點3先形成B層,后抬升,B層被侵蝕,后又下沉形成C、D層。
附:各地質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殼活動劇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類似蛋白質的有機質。
元古代——出現(xiàn)陸地。有藻類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開始。
古生代——無脊椎動物出現(xiàn),如三葉蟲。脊椎動物出現(xiàn),如魚類、兩棲類。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時期。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基本形成我國東北、華北已抬升成陸地。
中生代——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爬行類、鳥類出現(xiàn),如:恐龍、始祖鳥等,也是重要造煤時期。
新生代——世界許多高山形成,如喜馬拉雅山脈,第四紀人類出現(xiàn),這是生物發(fā)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3)變質巖:已生成巖石在高溫、高壓下,成分、性質發(fā)生改變形成,如石灰?guī)r變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頁“石灰?guī)r受熱變成大理巖”注意的是石灰?guī)r與巖漿的交界部位。
3、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冷卻凝固外力作用高溫熔化
二、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地貌
1、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
分類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相互關系
內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內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兩者同時進行,一般內力作用起主導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積沉巖
2、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
性質方向概念結果關系
水平運動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使地殼物質彎曲變形常形成巨大褶皺山系,有的斷裂張開,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發(fā)生,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升降運動(垂直運動)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表現(xiàn)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
板塊概念:巖石圈(地殼和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被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
全球六大板塊:亞歐、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極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塊)
需要關注的幾處地方:
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深海溝。
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
③冰島:生長邊界。
④安第斯山脈: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為太平洋板塊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為南極洲板塊交界。
運動規(guī)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
板塊張裂(生長邊界)地區(qū)——裂谷或海洋(實例:大西洋、東非大裂谷)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邊緣受擠壓隆起為
島孤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實例: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巖石年齡由生長邊界(大洋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3)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概念: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巖層的彎曲變形,叫褶皺。巖體發(fā)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叫斷層。
形式從形態(tài)上看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皺背斜向上拱起巖層中心老、兩翼新背斜頂部受到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向斜向下彎曲巖層中心新、兩翼老
斷層地壘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上升,兩邊下降,形成塊狀山地,如廬山、泰山
地塹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下降,兩邊上升,形成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
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4)外力作用與地貌
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松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侵蝕:黃土高原由于巖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壞,侵蝕嚴重,形成
千溝萬壑。
沉積:在流出山口時形成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沖積扇三角洲
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祁連山北部山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形成綠洲。
侵蝕:形成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
堆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
移動沙丘構造靜止沙丘構造戈壁沙漠黃土
帶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如果遇到灌叢或石塊,風沙受阻堆積下來,就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的滯阻,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則成為流動沙丘.它會淹沒農田村舍,破壞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鐵路隧道。
3、向斜:利于儲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庫壩址選擇點。
4、斷層:隧道、水庫選址時,應避開,以免誘發(fā)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
[能力訓練]
如圖是反映巖石圈板塊分布情況的地球剖面示意。讀圖回答1—2題。
1.在六大板塊中,圖中反映出的板塊有()
A.3個B.4個C.5個D.6個
2.比較K、L、M、N四地洋底地殼的地質年齡()
A.LNB.LNC.LKD.MN
圖5為某地區(qū)的平面圖,圖6為圖5中河流R的縱剖面圖,表2為圖5中P地的月平均溫度和月平均降水數(shù)據(jù)。據(jù)此回答3—7題。
表2
月份123456789101112
月平均氣溫(℃)-7.3-2.55.311.716.720.522.421.015.99.41.6-5.7
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19.828.517.09.01.60.5
3.根據(jù)表2的氣候數(shù)據(jù),判定P地所在地區(qū)屬于()
A.亞熱帶B.溫帶C.季風氣候D.大陸性氣候
4.河流R的水源補給主要來源于()
A.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C.深層地下水D.冰川融水
5.近年來,河流尾閭地區(qū)的農業(yè)區(qū)不斷縮小,尾閭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區(qū)工業(yè)生產發(fā)展B.臭氣層空洞
C.中上游地區(qū)沙塵暴增加D.中上游地區(qū)農業(yè)用水量增加
6.近年來,分布于沖積—洪積扇前緣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溫度下降B.溫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過量抽取地下水
7.協(xié)調本地區(qū)發(fā)展和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途徑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數(shù)量C.擴大耕地面積D.保育天然植被
2003年秋季,泉城濟南市許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圖1表示濟南市附近地貌類型,據(jù)此回答8-10題:
①黃河
②沖積平原
③侵蝕平原
④喀斯特低山
⑤花崗片麻巖低山
8.這些泉群的主要補給區(qū)為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⑤
9.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為
A.土壤水B.潛水C.承壓水D.地表徑流
10.這次泉水由枯變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實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2003年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雨量大增
C.退耕還林發(fā)揮了良好生態(tài)效益D.南水北調東線將長江的水調入黃河
圖4表示的是四種地貌景觀。讀圖回答11—12題。
11.表示花崗巖地貌景觀的是()A.a圖B.b圖C.c圖D.d圖
12.a圖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積作用B.湖泊沉積作用
C.冰川侵蝕作用D.流水溶蝕侵蝕作用
13.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以下各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板塊名稱:ABC
DEF。
(2)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解釋下列現(xiàn)象的成因:
①太平洋西部的島弧和海溝的成因是:
。
②紅海的面積不斷擴大原因是:
。
③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是:
。
④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能力訓練答案]
1、A2、D3.BD4.AD5.AD6.CD7.BD、8、A9、C10、B11、C
12、D
13.(1)太平洋板塊亞歐地區(qū)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2)①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
②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而形成
③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而形成的(或兩個大陸板塊相撞)
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帶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guī)律,明確水循環(huán)對整個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xù)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水體類型,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間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主要闡述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水循環(huán)的運動過程、規(guī)律和意義。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中心內容是闡述陸地水和水資源的關系及對人類的意義,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還是水循環(huán)運動,教材都是從水資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發(fā),加以說明。
關于“陸地水體類型”,教材首先說明了陸地水的概念,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從陸地水的來源和空間分布兩個方面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分布及其形成過程,并從各種水體的靜態(tài)儲水量和動態(tài)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采利用的價值,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靜態(tài)水資源儲量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的開采利用,因此在現(xiàn)階段靜態(tài)水資源還沒有成為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如果一旦開發(fā)利用,則必須注意以不影響其后續(xù)利用為前提;動態(tài)水資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復,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為人類開發(fā)利用的重點,特別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雖然儲量占全球水體總儲量的份額極少,但卻是人類開發(fā)利用的最主要水資源,由于其份額少,雖然更新速度快,但在開發(fā)利用中也應注意保護和節(jié)約使用,如果不能夠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出現(xiàn)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紹的陸地水體中關于地下水部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接受情況適當補充“潛水和承壓水”的概念、特點及開發(fā)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這部分知識教材是以示意圖和小字形式出現(xiàn)的。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陸地水體之間相互運動轉化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是通過水源補給體現(xiàn)出來。陸地水體中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點講述河流水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并以我國為例說明其分布。其中大氣降水是河流水和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大氣降水的特點密切相關;冰川對河流的補給是單向的,并且河流徑流的變化與氣溫的關系密切,因為氣溫的高低決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決定河流徑流量的大??;湖泊水和地下水與河流水的補給是屬于相互補給的關系,根據(jù)水位和流量的動態(tài)變化決定起補給,幾種補給形式均有示意圖呈現(xiàn)影響河流徑流變化的因素及補給關系。
關于“陸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從更新的角度切入,重點講述水循環(huán)運動過程、類型、環(huán)節(jié)及意義。由于教材重點介紹陸地環(huán)境中陸地水體的更新問題,因此水循環(huán)的三種類型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huán)和內陸循環(huán),而對于海洋內循環(huán)著墨不多,實際在這三種循環(huán)中,循環(huán)水量最大的應該是海洋內循環(huán)。另外三種水循環(huán)類型中,真正能夠使陸地水體得以更新的是海陸間循環(huán)。內陸循環(huán)對于內陸水資源是否能夠持續(xù)利用起著重要的影響。一旦水循環(huán)出現(xiàn)問題,陸地水體的更新也會出現(xiàn)問題,則水資源就有可能出現(xiàn)枯竭。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識部分,提倡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在黑板上繪制的示意圖,思考、分析完成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例如學習“陸地水體類型”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湖泊、沼澤水等,固態(tài)形成冰川,下滲部分形成地下徑流的過程”示意圖,通過示意圖使學生明確陸地水的類型以及空間分布,并為后面學習水循環(huán)打下基礎。如果補充地下水分類,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圖,也可以在黑板上繪制示意圖,或用計算機制作動畫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引導學生觀察示意圖,兩種地下水的差別是什么,在開發(fā)利用上有什么差異性?如果利用不當,導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學習“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關于大氣降水、冰川與河流補給關系,潛水與河流互補關系示意圖,并思考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以冰川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怎樣的互補關系?
學習“水循環(huán)”時,教師可以繼續(xù)使用前面講述“水體類型”時繪制的板圖,提出問題思考:大氣降水的水汽來自何處?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最終歸宿是何處?由此明確海陸間循環(huán),至于內陸循環(huán)和海上內循環(huán),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或教師繪制的板圖,明確其水汽分別來自何處?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有哪些?等。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使學生明確水循環(huán)的意義以及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對于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中心——水資源,在教學中應注意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并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例如:了解“靜態(tài)水資源和動態(tài)水資源”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段落,找出其中關鍵的數(shù)字,以此區(qū)別二者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動態(tài)水資源是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特別應該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哪幾類?其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份額是多少?由此對學生進行節(jié)水教育,樹立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再比如,學習水循環(huán)后,應該引導學生解釋“為什么水資源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是有限的?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導致其枯竭?人類的哪些做法屬于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這種分析使學生明確可更新資源的利用也必須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續(xù)利用。
--方案
①地下水的類型及其開發(fā)利用;②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③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潛水和承壓水動畫示意圖,水循環(huán)示意圖
(引課)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區(qū)?其中陸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陸地水主要來自何處?分布在何處?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師繪制板圖并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板書結構。
(板書)一、陸地水體類型
1.陸地水的分類
(出示計算機動畫演示或繪制板圖)地下徑流按埋藏可分為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讀圖思考,兩種類型的補給、埋藏、運動特點、污染狀況及利用等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繪制的板圖)說明其中可利用的水體類型有哪幾種?它們在循環(huán)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異?按照不同的循環(huán)更新周期,又可以將這些水體分為幾種類型?
(板書)2.可利用的水資源
①靜態(tài)水資源
②動態(tài)水資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資源
(閱讀教材相關示意圖思考)大氣降水是陸地水體的主要補給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對河流水量產生什么影響?長江和萊茵河水量變化有何差異性?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變化與長江是否一樣?如有不同,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變化有什么特點?與長江有什么差異?影響其水量的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板書)二、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一年中有兩個汛期
3.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閱讀教材中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說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特點是什么?根據(jù)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分析說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么特點?
(板書)4.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5.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閱讀教材中水循環(huán)示意圖或結合講述陸地水體類型時繪制的板圖思考)陸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環(huán)的哪種類型能夠使陸地水資源得到不斷的補充和更新?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有哪些?水循環(huán)除使水資源不斷更新外,還有什么意義?
(板書)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1.水循環(huán)類型
2.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
3.水循環(huán)的意義
本節(jié)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中心意思展開,因此在--中,也應對此有所體現(xiàn),并且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jié)教材中關于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lián)性的內容,教材力圖通過示意圖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因此這部分內容的--重在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陸地水體類型
1.陸地水的分類
2.可利用的水資源
①靜態(tài)水資源
②動態(tài)水資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資源
二、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一年中有兩個汛期
3.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4.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5.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huán)
1.水循環(huán)類型
2.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
3.水循環(huán)的意義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生物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生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生物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特別是環(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以及植物通過適應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明確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2.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圖,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辨證分析問題的意識,并逐步樹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發(fā)展生產,使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生物的分布與環(huán)境
本節(jié)教材從內容看,介紹了一些有關生物的具體知識,但教材選取的是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生物知識作為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內容,目的是為了闡明生物與陸地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這在本節(jié)教材的開篇已經有所體現(xiàn),教材的前言部分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闡述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必須依賴或適應環(huán)境以維持其生存和發(fā)展;另一方面,生物是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有機成分,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機界和生物圈,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材側重于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因此對于一些生物知識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如果學生對此感到理解困難,教師應適當予以知識補充,如生物圈,學生經常從各種媒體中遇到這個概念,教學中應該使學生明確其含義。關于“生物的分布與環(huán)境”,教材主要介紹生物中的植物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植物分布受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植物通過對環(huán)境的適應,逐漸對環(huán)境具有指示作用,教材將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予以介紹。
環(huán)境對植物分布的影響,教材主要介紹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氣候因素,因為氣候決定了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熱量和水分條件。不同植物類型對光、熱、水的需求是不同的,教材列舉了幾種植物,以實例并配以圖片的形式說明光、熱、水對不同植物的影響。另外這部分教材有意識的滲透了人類利用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對氣候條件需求不同的特點,建立人工生態(tài)經濟林的典型實例,使學生認識人類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做到生產、經濟、環(huán)境三方面效益的統(tǒng)一。
由于環(huán)境對植物生長有著較強的制約作用,因此植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逐漸適應環(huán)境,教材列舉實例并配以圖片予以介紹,并進而介紹由于這種適應性,使一些植物對環(huán)境具有了指示作用,關于植物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被應用,因此這部分內容實用性較強,教材主要介紹了植物對環(huán)境中的氣候、物候對農時農事、干旱區(qū)尋找水源、環(huán)境污染等幾個方面的指示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植物花色的改變了解植物所在地區(qū)地下礦產埋藏狀況等,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知識。
關于生物中的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教材沒有詳細介紹,主要考慮課時問題,如果課時允許,教師可借鑒植物部分的學習,從環(huán)境對動物分布的影響和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介紹,不過在教學中應注意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動物具有遷徙性,因此動物受環(huán)境的影響是因為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受環(huán)境制約較明顯,所以動物也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但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表現(xiàn)的更為廣泛。另外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教學中應給予一定的重視。
教材分析: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教材主要介紹了兩部分內容:即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和綠色植物在保護環(huán)境、改善生態(tài)方面的作用。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應該明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于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由于有了這一基礎,才可能有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對大氣、陸地水和巖石圈等的影響,從而突出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所起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熬G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緊扣人地關系的主題,是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教育,樹立學生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觀念的重要素材,因此應予以高度重視。
教學建議
本節(jié)教材與生物學科有一定的聯(lián)系,同時也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與實際相聯(lián)系,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不同地區(qū)的植物圖片,如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不同植被類型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差異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我國北方植被由東到西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使學生明確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氣候,植被隨緯度變化主要是熱量因素的影響,由沿海向內陸變化主要是水分條件的影響,還有些植被對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據(jù)以上的分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提供的“人工多層經濟林”示意圖,了解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經濟從而獲得經濟、環(huán)境等多方面效益的統(tǒng)一。
關于植被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教材提供了多幅圖片,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圖像,從圖像中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分析、加工、處理,了解各類植被如何體現(xiàn)其指示作用的。關于“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示意圖,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光合作用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進而明確生物如何改變大氣成分,改善陸地水的化學組成,以及加速巖石的風化,促成土壤的形成,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釋生物與大氣、陸地水和巖石、土壤的關系。關于“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也是學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知識,因此不屬于新知識,在學習時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認識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性。
--方案
①氣候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及植物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②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綠色植物環(huán)境效益
①我國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植被圖片;②我國內蒙古草原、西部戈壁、荒漠的景觀圖片;③馬尾松林圖片,東北原始林中的人參景觀圖片;④熱帶和寒帶地區(qū)的動物圖片
(引課)石灰?guī)r的形成和外力作用中的生物風化以及陸地水循環(huán)中的植物蒸騰作用等都離不開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地球上構成圈層。
(板書)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與環(huán)境
(出示第①組圖片提問思考)生物中與環(huán)境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植物,觀察說明以上圖片分布在我國的什么緯度地區(qū)?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②組圖片提問思考)圖片中的植被分布反映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③組圖片提問思考)影響圖片中植物生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板書)1.植物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
①環(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
(閱讀教材中的西雙版納人工經濟林圖片思考)人類怎樣利用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生產?
(板書)②植物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
(閱讀教材中相關圖示思考)圖中分別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
(出示第④組圖片)生物中的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如何?
(板書)2.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閱讀教材中關于光合作用的示意圖思考)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對地理環(huán)境的意義是什么?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對大氣、水、巖石等的影響是什么?綠色植物對環(huán)境還有什么作用?
(板書)三、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變原始大氣成分
3.參與水循環(huán)改變陸地水成分
4.影響巖石形成和風化
5.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
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并且學生通過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學中一方面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識解釋新問題,進行知識遷移時,注意為學生提供可參考的依據(jù),如景觀圖片等,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完成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教材重在強調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通過圖片形式可以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的多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通過圖片形式觀察完成。
第四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與環(huán)境
1.植物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侪h(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
②植物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
2.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三、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變原始大氣成分
3.參與水循環(huán)改變陸地水成分
4.影響巖石形成和風化
5.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