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2-01-28赤潮的成因、危害與防治。
發(fā)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種復雜的生態(tài)異?,F象,發(fā)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關于赤潮發(fā)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fā)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fā)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huán)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發(fā)生與下列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
一、海水富營養(yǎng)化是赤潮發(fā)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于城市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yǎng)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yǎng)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yǎng)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檢測的結果表明,赤潮發(fā)生海域的水體均已遭到嚴重污染,富營養(yǎng)化。氮磷等營養(yǎng)鹽物質大大超標。據研究表明,工業(yè)廢水中含有某些金屬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鐵螯合劑和小于2mg/dm3的錳螯合劑,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達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沒有鐵、錳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適合的溫度、鹽度、PH和基本的營養(yǎng)條件下也不會增加種群的密度。其次一些有機物質也會促使赤潮生物急劇增殖。如用無機營養(yǎng)鹽培養(yǎng)簡裸甲藻,生長不明顯,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時,則生長顯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維生素B12時,光亮裸甲藻生長特別好。(勵志的句子 DJZ525.Com)
相關閱讀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第一節(jié)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材的處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前一節(jié)《西北地區(qū)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識的基礎上,詳細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經驗。
2、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
(1)了解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與人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果。了解我國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內容和整治模式。
(2)通過對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總體思路、具體措施的論證,提高學生運用圖文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西北地區(qū)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荒漠化形成的決定性因素,若要實現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地協(xié)調是其關鍵,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協(xié)調觀。
(2)從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讓學生認識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國的荒漠化仍是總體擴張的趨勢,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提高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jié)的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基礎來確定為荒漠化的治理為本節(jié)的重點,動植物的變化對荒漠化的指示作用為本節(jié)的難點。
4、教材的處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從圖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導學生從地理空間位置和氣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人為因素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人為因素是影響荒漠化的決定因素,分析理解人類因素影響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認識通過調整人類活動方式,采取正確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轉的,為荒漠化的治理講述作好準備。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因地制宜,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部分是本節(jié),也是本單元知識的重點。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協(xié)調人地關系,要針對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并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實施科學的管理,以獲得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xié)調發(fā)展。他們之間的知識關系:
由于氣候因素和人類生產活動→土地荒漠化→制約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防治荒漠化→協(xié)調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
二、教學方法
1.圖像分析法:分析圖內蒙古商都縣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狀況,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積迅速增加,讓學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強度開墾草原),88年又有所減小的原因(因有效的進行了治理);分析圖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因素有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huán)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態(tài)適應、植物固沙成果顯著圖;分析此類植物的根、葉的特點,分析此類植物與環(huán)境的適應。
2.案例分析論證法:本課選取了沙坡頭建帶狀沙障保護包蘭鐵路一例,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總結:①治沙的關鍵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實現?
三、學法指導
1.觀察法:在閱讀荒漠化植物的生態(tài)適應性時用此方法。圖a、b是植物的根,c是植物的葉??勺屑氂^察得出根葉的特點。
2.列表對比法:從三種人為因素的影響的典型地區(qū)、危害列表比較;
3.邏輯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成因時,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氣候(干旱)
荒漠化
人為因素
四、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型為新授課,安排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導入、講授新課、板書設計
1.復習導入
本節(jié)的導入采用問題式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上節(jié)課的2個問題:西北地區(qū)的氣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區(qū)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學生回答之后承轉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2.講授新課
[板書]4.2荒漠化的成因與防治
根據學生自習課上的預習,讓學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師總結性講解:①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化擴展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類似荒漠化景觀的過程。②從形成機制看,風力、流水、化學、物理這四種外力過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屬于荒漠化的范疇。如風沙活動造成的土地風蝕,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發(fā)展;流水侵蝕造成的劣地和石質坡地,次生鹽漬化和水漬化等。③人類活動導致了植被破壞,破壞了植被也就破壞了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機制,就地起沙和外來沙丘前移使得原來的沙漠得以擴張,從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書]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鐘)
1.概念
2.成因
基本條件:氣候干旱
自然因素物質基礎:地表物質沉積物多
動力條件:風力作用
人為原因典型地區(qū)危害
過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區(qū)破壞防止風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機制
過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區(qū)和
干旱的綠洲的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進程
過度農墾旱作農墾區(qū)周圍及草原牧區(qū)使沙化土地連片發(fā)展
總結完后承轉進入第二個問題荒漠化的防治。
[板書]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鐘)
學生閱讀并分組討論:1.“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這一結論是依據什么提出來的?2.怎樣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內容?(5分鐘)
學生交流發(fā)言:①“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這一結論依據的是荒漠化形成與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而人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進程,加重著荒漠化的嚴重程度,并且人類活動在其發(fā)生與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根據自然規(guī)律規(guī)范人類的行為,才能達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為什么是“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所造成的,那么我們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潛在的、正在發(fā)展的、已經發(fā)生的荒漠化土地都應作為我們防治的對象,由此將它們確定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內容。(10分鐘)
[板書]1.防治核心: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
2.核心內容:預防、扭轉、恢復
學生閱讀并分組討論:閱讀課本的有關內容和圖表,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根據西北地區(qū)的客觀實際,確定整治模式,對此提出自己的認識與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的主要原則?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應當怎樣做?(5分鐘)
學生交流發(fā)言:①一個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應有明確的目標,我們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過人地協(xié)調,達到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標是求得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②實際上以上核心內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的三個階段。氣候趨于干燥,地表植被開始破壞,土地具有潛在荒漠化的危險此是發(fā)生階段;地表植被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著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積的20%以下此是發(fā)展階段;形成階段則是地表廣泛分布著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荒漠化面積占土地面積的50%以上。這樣學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針對荒漠化土地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的類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實到位,最終實現荒漠化的整治目標,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統(tǒng)是非常必要的,這一系統(tǒng)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領導決策;加強荒漠化的技術咨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層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做到各部門分工協(xié)作,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統(tǒng)一領導。④預防的第一原則是預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課本表4.1中列舉的幾種地理現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跡象。因而建立早期預警系統(tǒng)不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視地方參與是我們應當遵循的第二原則。當地人們對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有特殊的認識和理解,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術、措施,如新疆的坎兒井。并且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與他們休戚相關,直接關系到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地方群眾的利益和需求,鼓勵當地社區(qū)參與項目的規(guī)劃、決策和實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時,既要適合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又要考慮到社會現狀,還要有制度、組織、資金等問題。(10分鐘)
[板書]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確的整治目標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實施系統(tǒng)
4.主要原則:
(1)預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預警系統(tǒng)
(2)重視地方參與——關注地方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承轉進入第三個問題治理措施和經驗
[板書]三.治理措施和經驗(10分鐘)
給學生展示材料——沙坡頭的治沙“絕招”,并討論治沙的關鍵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實現?
學生交流發(fā)言:措施(5分鐘)
[板書]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
老師點撥:圖4.14“荒漠植物的生態(tài)適應”。適宜在西北干旱地區(qū)生長的植物主要有三類:一是肉質植物,如圖4.14中的a類植物,這種植物體內薄壁組織可儲備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暫短的降水過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龐大的植物,如圖4.14中的b類植物,根系龐大并向縱深發(fā)展,以利用穩(wěn)定的地下水;三是微葉或無葉型植物,如圖4.14中的c類植物,這種植物的葉片強烈縮小和退化,以減少葉面的蒸騰,如梭梭、檸條和沙拐棗等根系龐大的植物是優(yōu)良的固沙植物。(5分鐘)
[板書]2.優(yōu)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擰條和沙拐棗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結果。防治荒漠化應以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fā)的歷史機遇,努力學習,為把西北地區(qū)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的環(huán)境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課堂練習:
怎樣理解“消除貧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戰(zhàn)略和對策的核心”?
課堂小結和課堂練習(5分鐘)
3.板書設計
4.2荒漠化的成因與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1、概念
自然因素:
2、荒漠化的成因
人為因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
2.核心內容:預防、扭轉、恢復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確的整治目標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實施系統(tǒng)
4.主要原則:
(1)預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預警系統(tǒng)
(2)重視地方參與——關注地方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三、治理措施和經驗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
2.優(yōu)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擰條和沙拐棗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防治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防治”,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3節(jié)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防治
[背景知識互動]
1.什么叫做細胞周期?
2.細胞周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答案:1.細胞周期是指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細胞分裂完成開始,到下一次細胞分裂完成為止。
2.細胞周期的影響因素有生長激素、原癌基因等因素。知識鏈接
細胞癌變的原因是細胞周期的調控的失調,人們又把細胞的癌變叫做細胞周期病。
[典型例題探究]
步入2001年,歐洲大地貧鈾彈問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是由于北約對南聯(lián)盟進行轟炸時,大量使用了貧鈾炸彈。貧鈾是從金屬中提煉235U以后的副產品,其中含有238U,比重為鋼的2.5倍,貧鈾炸彈的最大穿透深度可達900mm,殺傷力極大,殘留物可長期起作用。
(1)常規(guī)炸彈最大穿透深度可達100mm,彈頭可穿過50人,同樣形狀的貧鈾炸彈穿過的人數可達()
A.100人 B.150人 C.450人 D.900人
解析:見第(4)小題解析
答案:C
(2)貧鈾炸彈的放射性可使生物體發(fā)生變異,導致癌癥和白血病,這是射線的作用,導致生物體變異的生物學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見第(4)小題解析
答案:基因突變
(3)殘留物對環(huán)境可長期起作用,其原因是()
A.爆炸的彈片存在放射性
B.未炸的啞彈存在放射性
C.鈾的衰變速率很快
D.鈾的半衰期很長
解析:見第(4)小題解析
答案:D
(4)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的目的是()
A.人道主義 B.保護人權
C.霸權主義 D.強權政治
解析:通過對題給信息的篩選、提煉可知,貧鈾炸彈穿過人群可類比子彈打木塊模型,運用動能定理求出穿過的人數。貧鈾炸彈對生物體的危害,必須從基因角度考慮,其殘留物可長期起作用,要注意“長期”這一信息,顯然“長期”與“半衰期”相關。對前三個問題進行歸納并提煉,不難回答第四個問題。
答案:C規(guī)律發(fā)現
此題是一道綜合性題目。貧鈾炸彈的放射性可使生物體發(fā)生變異,導致癌癥和白血病,這是射線的作用,是物理致癌因子。
[教材習題研討]
鞏固提高:
1.解析: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大致歸納為三大類。一類是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使身體受到輻射損傷,可以引起癌變。例如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都可以致癌。另一類是化學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再有一類是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細胞癌變的病毒,叫做腫瘤病毒或癌病毒,現在已經發(fā)現有150多種病毒可以引起動物或植物產生腫瘤。方法點撥
三種致癌因子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能作用于細胞分裂的間期時的DNA分子的復制而導致DNA分子的結構發(fā)生變化。
手術治療惡性腫瘤是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目前仍是對某些腫瘤治療的最有效方法。大部分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手段,約90%的腫瘤應用手術作為診斷和分期的工具。成千上萬的人單用放射治療或并用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化學治療后,治愈了他們的癌癥。醫(yī)生在病人手術前,可以用放射治療來皺縮腫瘤,使之易于切除;手術后,用放射治療來抑制殘存癌細胞的生長。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的一種治療方式。
答案:目前認為,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大致歸納為三大類,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此外,科學證明:由于體內致癌基因的激活,使細胞發(fā)生轉變而引起癌變。
現代醫(yī)學對癌癥的治療方法一般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因為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特征,所以對癌細胞進行治療的思路有兩個:一是防止細胞的有絲分裂;二是加速細胞的死亡。
2.解析:(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①能夠無限增殖。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體細胞能夠分裂50~60次,而癌細胞卻不受限制,可以長期增殖下去。②癌細胞的表面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使得細胞彼此之間的黏著性減小,導致癌細胞容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③癌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培養(yǎng)中的正常的成纖維細胞呈扁平梭形,當這種細胞轉化成癌細胞后就變成球形了。④接觸抑制現象消失。癌細胞的特征有很多,必須掌握的有四個。
因為能無限增殖,所以要治療癌癥,就要想辦法抑制細胞的分裂。
(2)化學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細胞周期的間期時DNA分子的復制抑制性化學藥物阻止細胞的有絲分裂。
答案:(1)無限增殖、細胞表面發(fā)生變化(易于擴散)、細胞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變化(變圓和細胞核大)、接觸抑制消失
(2)DNA分子復制 細胞分裂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學案
2.1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第1課時荒漠化的含義及成因學案(湘教版必修3)
[學習目標] 1.掌握荒漠化的含義及其發(fā)生的基本過程。2.了解西北地區(qū)的位置、范圍、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說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3.了解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一、荒漠化的含義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當或其他因素,所導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資源的生產能力下降。
二、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荒漠化
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風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沒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護以及對⑧____的調節(jié)作用。
2.人為原因:人口迅速增長,過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開墾等。
探究點一 荒漠化的含義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植被景觀,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通常以外力作用為主要依據,將荒漠化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等類型。
1.有的人認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這種觀點正確嗎?
2.有人說,“植被破壞,加劇水土流失,其結果是土地荒漠化”。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3.根據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現,思考荒漠化發(fā)生的可能征兆。
荒漠化的含義
荒漠化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簡單地說是指土地退化現象
沙漠化單純風力作用引起的沙質荒漠化,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
荒漠是一種自然景觀類型。分布在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fā)強烈、植被缺乏地區(qū)
實際上荒漠化不僅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而且也發(fā)生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例如華北地區(qū)的次生鹽堿化、云貴地區(qū)的石漠化都屬于荒漠化的范疇?;哪母拍罴氨憩F,如下表:
成因地區(qū)形成過程結果表現
荒
漠
化
概
念氣候變
異等自
然因素①干旱
、半干旱地區(qū)
②一些
半濕潤
地區(qū)
土地退化
↓
荒漠化景
觀形成土地沙
漠化
石質荒
漠化
人類不
合理的
經濟活
動
次生鹽
漬化
關于土地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中國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尤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類活動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過度墾殖,土地荒漠化更為嚴重
D.西北地區(qū)風蝕強烈,風沙災害比較普遍
探究點二 荒漠化的成因
樓蘭是中國西漢時代西域36國之一。據《史記》記載,樓蘭建國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紀以前,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zhèn),當年的樓蘭,駝鈴悠悠,商賈不絕,一派“七里十萬家”的繁榮景象。然而,公元四世紀左右,它卻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了,眾多遺民也同時“失蹤”。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在輝煌了近500年后,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他們到底去了哪里?千年來這一直是個難解之謎。
1.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大程度上決定西北地區(qū)為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為脆弱地區(q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3.導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有哪些?
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成因
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風蝕、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低人為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程建設的破壞
我國西北地區(qū)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與其海陸位置和地形密切相關。我國西北地區(qū)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千米,其中:風蝕荒漠化187.3萬平方千米;土壤鹽漬化17.3萬平方千米;凍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千米?;哪恋刂饕植荚谌鐖D所示的9個省區(qū),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99%?;卮?1)~(3)題。
(1)有關我國荒漠化的現狀,說法正確的是()
A.荒漠化最嚴重的是風蝕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省區(qū)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個省(區(qū))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長江以南的省(市、區(qū))沒有荒漠化土地
(2)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肅、河北B.新疆、內蒙古
C.陜西、寧夏D.青海、西藏
(3)占全國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區(qū),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植被人為破壞嚴重
B.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
C.深居內陸,氣候干旱
D.農牧業(yè)生產方式落后
參考答案
課前準備區(qū)
①氣候變化?、诟亍、凵帧、芟∩佟、輳姶蟆、尴∈琛、呗懵丁、嗨?br>
⑨亂砍濫伐
課堂活動區(qū)
探究點一
1.否。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植被破壞,加劇水土流失,其結果是土地荒漠化”這句話是正確的。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開墾和砍伐森林等,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wěn)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這說明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水土流失程度。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結果當然是荒漠化了。
3.荒漠化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在地表景觀和土壤性狀及天氣現象上可能都會出現一些征兆,如植被覆蓋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鹽堿度升高、水分及肥力逐漸喪失、堅實度增加;沙塵暴發(fā)生的頻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數量或品質下降等。
考例探究1 D [解答關于荒漠化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凡是由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屬于土地荒漠化,不僅僅指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的土地沙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中國南方地區(qū)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壞、流水侵蝕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脆弱;人類活動引起的荒漠化速率遠大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三江平原過度墾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現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
探究點二
1.人口增加、過度利用水資源,造成水資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壞嚴重,最終導致古文明消失。
2.氣候干旱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節(jié)大風日數多,為風沙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工礦、城鎮(zhèn)建設等造成植被破壞,土地退化。
考例探究2 (1)B (2)D (3)C [(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等內陸省區(qū),這些省區(qū)主要是風蝕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長江以南地區(qū)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質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種類型。(2)凍融荒漠化與終年氣溫寒冷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地區(qū)具備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3)由圖可知,新疆是全國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區(qū),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干旱。]
“問題“、“成因”與“對策”探究-新課標[原創(chuàng)]
“問題“、“成因”與“對策”探究-新課標[原創(chuàng)]
問 題
原 因
對 策
大
全 球 變 暖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毀林。
自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加強國際合作;營林。
氣
臭氧層破壞(南極春季9-11月)
人為:使用制冷設備排放氟氯烴化合物。
自然:太陽活動
減少并逐步禁止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研究新型制冷設備;國際合作。
環(huán)
酸 雨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釋放硫氧化物和氮癢化物。
自然:盆地逆溫多雨利于重酸雨的形成。
減少人為的排放;
發(fā)展清潔燃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