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5-27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的思路及特點。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的思路及特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以下簡稱實驗教科書)是根據(j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為了完成該教科書的編寫,我們組織了由多方人士參加的研究和編寫隊伍,其中包括著名化學家、大學教授、中學化學教學研究人員和特級教師,以及專職教材編寫人員等。在比較深入地研究了近年來美、英、俄、日等國及我國內地和香港、臺灣等地區(qū)課程、教材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和特點的基礎上,召開了多次專題研討會,確定了該教科書的設計思想和特點。該教科書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已于同年秋季起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大連等地實驗。教科書共分上、下兩冊,分別供三年制初中第三學年或四年制初中第三、四學年試用。
一、教科書的設計思想
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編寫一套高質量的化學實驗教科書,這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和歷史責任。
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教育理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習方法、評價方法等的改革,我國目前已有的初中化學教科書在其教育功能、體系、結構、內容、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適應培養(yǎng)21世紀人才的需要,急需編寫出一套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jīng)驗,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具有時代特點的新教材。作為我國長期研究和編寫教材的基地,我們義不容辭地愿為之努力。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經(jīng)過認真研究,確定了以下教科書的設計思想。
1.教科書編寫應注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體現(xiàn)初中化學課程的宗旨和目標,著眼于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貫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體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使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作為教科書設計的出發(fā)點,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學習,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科書設計的重點,全面、辯證地反映學生發(fā)展、社會需求以及學科內在規(guī)律這三個要素對教科書設計的整體要求,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構建教科書的體系和結構。
3.改革教科書的呈現(xiàn)方式,使教科書編寫體現(xiàn)學生活動和科學探究的特點,精心創(chuàng)設開展活動和科學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以獲得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4.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材料、能源、環(huán)境、生命科學等現(xiàn)代社會問題,體現(xiàn)化學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以及化學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注意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同時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5.教科書實行彈性設計,除遵照課程標準精心編入必學內容外,還編入拓展性課題內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學,以利于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6.注意圖文并茂,加大以圖代文和利用圖畫、資料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力度。語言力求生動、簡明,版面設計新穎活潑,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7.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實行系列化教材設計,使文字教材與音像教材、網(wǎng)絡教材等密切結合,使課內課外相結合,建立開放式的教材體系,幫助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學習化學。
二、教科書的特點
在教科書編寫時,我們將內容的選取、體系和結構的構建,以及呈現(xiàn)方式作為教科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在內容的選取上,關鍵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確定初中化學的重點內容和核心內容,以這些重點內容和核心內容作為教科書體系和結構的基礎,并注意采用最佳的呈現(xiàn)方式保證這些內容的落實。經(jīng)過認真研究,確立了以下初中化學的重點內容:
進一步分析這些重點內容,并根據(jù)初中化學課程的宗旨即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化學的角度是使學生初步了解:1.化學的本質和價值;2.化學的發(fā)展歷史;3.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則可進一步確定初中化學的核心內容??紤]到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由此初步確定元素、原子、分子、離子、化學反應和能量等作為初中化學的核心概念。
在分析了建國50余年以來,我國化學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在采用學科中心還是社會中心時交替出現(xiàn)的不正常的鐘擺現(xiàn)象后,在建構實驗教科書體系結構時,采用了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學科中心和社會中心體系結構各自的優(yōu)點,力求使學生在了解化學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化學的本質和價值;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教科書結構采用單元一課題式,每個單元都有幾個相關的課題組成。課題注意主題突出,內容組織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課題中設置了活動與探究、實驗、討論、課堂練習、化學技術社會、資料、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習題、調查與研究、家庭小實驗等欄目,對觀察、實驗、操作、探究、討論、調查等提出指導性建議,既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探究,也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
教科書呈現(xiàn)方式的改革重點是把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結合起來編寫,使教科書成為學習的指南。教科書內容不再單純是知識的陳述,而是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結合體,按照一定的思路弓;導學生活動,既展示了探究的方法和過程,又傳授了知識。
簡而言之,實驗教科書具有以下特點。
1.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不過分強調知識的邏輯順序,使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生活性、實用性以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
教科書體系、結構的構建,注意融合學科課題與社會課題的相關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首先引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并編入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和水等內容,使學生能從切身感受中體驗化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化學學習價值觀。教科書不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是更多地以學生對科學過程的感受為基礎,采用化學理論與化學事實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將知識的學習與過程、方法、價值觀等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教科書注意突出重點內容和核心概念,對于一些非重點概念,如相對原子質量化合價等,不再下嚴格的定義,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說法。
2.加強探究的力度,精心創(chuàng)設活動與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更多地采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
教科書強化了其作為學生學習工具的功能,注意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情境的設計,精心編入了一定量的活動與探究內容。例如,在第一單元中就編入了觀察與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等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細心的觀察和正確的描述,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和樂趣。在隨后的各單元中,根據(jù)內容編寫了相關的探究性實驗、研究和討論等活動,使學生不但在探究過程中學到知識,而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3.內容的選擇注意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注意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編入了與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實際聯(lián)系密切的內容,如空氣、水、燃燒和滅火、化石燃料、新能源、生活中的酸和堿等。在具體內容中編入了如何防止空氣和水體污染,如何滅火、如何節(jié)約資源、使燃料充分燃燒,以及如何防護鋼鐵的銹蝕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課題,使學生通過化學學習,能初步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又如,教科書中設置了化學技術社會調查與研究等欄目,并隨之編入了綠色化學西氣東輸關心空氣質量等內容,使化學原理與生活、社會實際、最新科技成果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fā)展之間密切關系的了解。
4.加強實驗,淡化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界限,改革實驗內容和方法,使實驗簡單化、微型化和生活化。
注意通過實驗來反映化學原理和事實,編入了一些儀器簡單、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并體現(xiàn)環(huán)保精神的實驗。例如,編入了粉塵爆炸實驗、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溶液的酸堿性對頭發(fā)的影響等實驗。這些實驗簡單易行、現(xiàn)象明顯、說服力強,充分體現(xiàn)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這一特點。
5.改革習題,使習題分層次,既注意對量的控制,又注意對質的突破。
教科書中編入了不少聯(lián)系實際和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作用的開放性習題。例如,要求學生注意家中的用水情況,提出節(jié)水措施;要求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滅火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jù)家中使用燃料的情況確定燃氣報警器安裝的位置,等等。
6.實行彈性設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
教科書中編入了不少資料和化學技術社會等內容,并編有拓展性課題內容,如最輕的氣體、物質的分類等以供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以及不同學制、不同年段的學生選用。
7.大量增加圖畫,加大以圖代文和利用圖畫、資料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力度;語言生動活潑、簡明扼要。
作為傳播學習信息的一種重要媒介,圖畫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表達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那些實物照片和富有趣味的擬人畫等,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往往比寫得好的文字更具說服力,起到文字所難以起到的作用。例如,世界一些國家的人均水量以及我國各地區(qū)人均水量的比較圖,對一些地區(qū)缺水的警告會具有強烈的震撼作用;鈉與氯氣反應形成氯化鈉圖以及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圖等,輕松幽默,卻深刻地反映了其中的化學原理。核心概念元素內容的編寫,是通過外國人不認識中文元素名稱、道爾頓的元素符號、氧元素符號表示什么、超級市場的商品排列有序,以及元素周期表等一組圖呈現(xiàn)出來的,既減少了大量枯燥的文字,又較全面地反映了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含義。此外,每個單元都有表明本單元內容的主題圖,這些主題圖賞心悅目,對展示各主題的內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教科書加強了與學生的對話功能,語言親切、生動、簡練,互動性強。
8.版面設計新穎活潑,美觀實用。
在節(jié)約資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一版面,做到版面圖文并茂,布局合理?,F(xiàn)已出彩色版本,正式使用時將同時供應彩色和黑白兩種版本。
9.整體設計,系列配套。
除教科書外,同時編有教師教學指導用書。今后還將配備學生學習指導用書、教學錄像帶、計算機軟件等。
由于時間緊,編寫還很倉促。通過教材實驗,在認真聽取實驗區(qū)教師和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將對該教科書作進一步的研究與修訂,以使教材日臻完善。
相關知識
初三化學溶液的酸堿性教案及教學反思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學溶液的酸堿性教案及教學反思”,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7.1溶液的酸堿性(第二課時)姓名
課前準備:
1.常用的酸堿指示劑有、。
2.完成下表
指示劑遇酸性溶液呈現(xiàn)顏色遇堿性溶液呈現(xiàn)顏色遇中性溶液呈現(xiàn)顏色
紫色石蕊
無色酚酞
3.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稱酸堿度可用表示。
新授
二、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
1.人們常用或來表示溶液酸性或堿性強弱的程度。
2.酸度或堿度的定量表示—pH
3.完成下列空格內容
[小結]當pH小于7時,pH越小酸性越;當pH大于7時,pH越大堿性越。
[閱讀]P182觀察與思考并填空
測溶液的pH時,用pH試紙,用pH試紙測溶液的酸堿度時,將
蘸取待測液沾在pH試紙上,把變色后的pH試紙與比色卡比較,讀出讀數(shù)。
[討論]1.用pH試紙測溶液的pH時,玻璃棒要不要事先濕潤?
pH試紙要不要事先濕潤?
2.如把pH試紙濕潤后測鹽酸的pH時,對結果影響如何?
3.如把pH試紙濕潤后測氫氧化鈉溶液的pH時,對結果影響如何?
4.如把pH試紙濕潤后測食鹽溶液的pH時,對結果影響如何?
[小結]如把pH試紙濕潤后測溶液的pH時:
如果測酸性溶液時,會使pH
如果測堿性溶液時,會使pH
如果測中性溶液時,會對結果。
[討論]
1.不同溶液混合時,pH能不能相加?
2.一瓶pH=5的溶液呈性,當把這瓶溶液分成兩等份,每份溶液的pH=。
3.通常的雨水呈性,為什么?
[閱讀]P183最后一段,回答:
我們通常把的雨水稱為酸雨。
[討論]
1.酸雨有哪些危害?
2.酸雨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3.你有哪些建議可以減小酸雨的危害?
[練習]1.現(xiàn)有100g7.3%的鹽酸與200g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的溶液pH=7,求:(1)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2)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2.現(xiàn)有100g16%的氫氧化鈉溶液,能與多少7.3%的鹽酸反應,如是7.3%的硫酸,又能與多少這樣的硫酸反應?
3.現(xiàn)有100g7.3%的稀鹽酸,能與多少氫氧化鈉反應,如是氫氧化鉀,又能與多少氫氧化鉀反應?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碳的化學性質模板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碳的化學性質模板》,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一、設計思路
1、關于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的教學。
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考的驅動性。認識到化學就在身邊,進一步認識“性質決定用途”。
實物展示:用墨抄寫的古書。
多媒體播放(字畫的奧妙):用墨寫的字畫。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寫字作畫,我們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這些字畫歷經(jīng)千百年,但墨跡依然清晰不變,這是為什么?
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
2、關于碳的可燃性教學。
通過播放影音文件,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冬季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常常在室內用煤爐燒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會發(fā)生“煤氣”中毒事件,你們能猜測一下“煤氣”是什么嗎?“煤氣”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四個人一小組討論一下,討論的主題不僅要找到“煤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燒時,如果氧氣不足都會產(chǎn)生CO,所以,預防“煤氣”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煙道通暢,燃氣熱水器使用時,使室內保持良好通風,有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充分燃燒。
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身邊物質的科學知識,結合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認識。
3、有關碳的還原性的教學(重點探究)
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
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大膽地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
討論后對假設小結
(1).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
Cu+CO2↑
(2).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
Cu+CO
(3).碳與氧化銅不反應。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探究
通過學生交流、辯論設計好實驗裝置。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實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
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收集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
碳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還原性
理論應用于實際,了解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問題。
拓展提高──碳的還原性應用
拓展提高──煤爐中碳發(fā)生的反應
及時總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總結與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案
課題
碳的化學性質
授課人
學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學性質,重點掌握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的裝置、現(xiàn)象和結論。
2.根據(jù)碳的化學性質,了解碳的用途。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基本操作、觀察、記錄實驗現(xiàn)象)。
4.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碳單質的使用情況,了解碳單質在常溫下的穩(wěn)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學習了碳單質可燃性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碳能否與化合態(tài)的氧發(fā)生反應呢?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學習碳單質的還原性,即,實驗探究——碳還原氧化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獲取化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證明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學化學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熱愛化學的情感。
3.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的教育。
重點
學習碳的還原性。
難點
探究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和思維探究
儀器
藥品
試管、具支試管、單孔膠塞、止水夾、導氣管、藥匙、酒精燈、試管架、鐵架臺等。
碳、氧化銅、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實物展示:用墨抄寫的古書。
2.多媒體播放:用墨寫的字畫。
觀看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思考的驅動性。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寫字作畫,我們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這些字畫歷經(jīng)千百年,但墨跡依然清晰不變,這是為什么?
一、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
思考、討論、回答
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引課,認識到化學就在身邊,進一步認識“性質決定用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回憶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實驗,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燒——O2充足
C + O2 點燃
初三化學《水的組成》課堂教學設計
初三化學《水的組成》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理解單質、化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認識水的組成。
2、電解水所得出的結論。
3、了解化合物,單質的區(qū)別。.
4、初步學會從微觀角度去分析問題。
難點:化合物,單質概念的理解.。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目的講述:水在社會各方面重要作用。
提出問題: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水由什么元素組成?你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證明你的觀點?
帶著問題開始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
引出新課。
將一燒杯水放于講臺,請各位同學一起來觀察燒杯中的水并講述水的物理性質。觀察,總結。
1.無色無味液體
2.在/0/Kpa時,凝固點是O℃沸點是100℃
3.40℃時密度最大,為1g/cm3
復習物理性質。提出問題:冰的密度為什么比水大?水結成冰時,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為下一節(jié)內容作鋪墊。(如何從微觀角度去解釋物理變化)提問:你能想一個辦法證明水的組成嗎?(提示學生閱讀課本P45-46資料水的組成揭秘。并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的方案)閱讀資料,討論拉瓦錫設計實驗的思路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的方案。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方法:提出假設-設計方案-探究實驗-現(xiàn)象論證-結論推理。組織學生講述自已的實驗方案并評述其優(yōu)缺點。最后向學生介紹電解水簡易實驗裝置。講述自已的實驗方案,比較其它同學的方案,聽教師講解,最后比較教師給出的方案及實驗的裝置。對比優(yōu)缺點.
[演示實驗]水電解的實驗
提示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水會不會變少?
2.正負極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在不同的時間段里會不會相同?
3.正負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比大約為多少?
認真觀察、記錄實驗的現(xiàn)象。并思考分析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現(xiàn)象:水會變少
兩極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從慢變?yōu)榭欤摌O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1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從多個角度,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好習慣。
提問:1.請描述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物理性質
2.我們前面學過的那些氣體有這樣的物理性質
3.如何鑒別它們回答:
無色氣體,難溶于水
氧氣、氮氣。
帶火星的木條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從而得出: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正極產(chǎn)生的氣體觀察現(xiàn)象:木條復燃
得出結論:此氣體為氧氣用點燃的木條檢驗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觀察現(xiàn)象:氣體可燃燒試管內可以看到有水珠生成.總結: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可以燃燒,且生成水,而且,它的密度很小,(以一個氫氣球為例,很快飛上天)因此,科學家就把它稱為:氫氣。
分析,得出結論:水分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提問:水是由水元素組成的嗎?(提示學生觀察P50頁圖3-12)看圖思考:水分解后生成了氫氣和氧氣,氧分子由氧原子構成,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因此,水分子也應該有氧原子和氫原子。所以,水應該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組成。
引導自已來分析水的組成??偨Y:水在通電條件下發(fā)生分解反應生成了氧氣和氫氣動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表達式
水通電氧氣+氫氣
O2H2
理解水發(fā)生反的原理,熟記化學方程式。提問:請你總結水有什么化學性質思考。(可以在通電的條件下發(fā)生分解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復習物質化學性質的概念。
思考:水,氧氣,氫氣三種物質在元素組成上有何不同?
思考,回答:多種元素:一種元素。
引出化合物,單質的概念寫出下面幾種物質的化學式并思考它們的元素組成有何特點?
氮氣,氯氣,鐵,銅,,硫,氦氣.
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
回答:
一類物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
一類物質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總結:
單質: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化合物:多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完成練習:
1.空氣中有多種元素,是一種化合物嗎?
2.寫出下列物質化學式并歸類:
氯氣,五氧化二磷,氦氣,氧化鐵,高錳酸鉀,氮氣,過氧化氫
3.一個水分子可以表示
為:,請你用相似的方法表示出氧氣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并分析單質和化合物在分子的結構上有何不同?強化對單質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作業(yè)1.在實驗中,那一些實驗現(xiàn)象說明水是由氧、氫兩種元素組成的?
2.你如何根據(jù)這些實驗結果推斷現(xiàn)水的元素組成?
3.各寫出10種生活常見的單質和化合物
4.請你用的形式,表示出水變成冰和水分解成氫氣各氧氣氣的過程.1.強化學生的現(xiàn)象論證-結論推理的能力。
2.加深單質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學生學會用微觀的角度去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教學反思:
1.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是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困此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實驗的結論不能直接,牽強地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他們自已根據(jù)實驗的現(xiàn)象去分析總結.
2.學生明白水電解的生成物是氧氣和氫氣后,提示他們去看P50頁圖3-12,可以幫助他們較快地,較直觀理解水的元素組成.同時,幫助他們學會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3.要注意單質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個前提,都必須是純凈物,不少同學會以為空氣是一種化合物,因此,要加強在這方面的練習.
4.講課的過程中加入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實物練習,可以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