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08《唐雎不辱使命》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唐雎不辱使命》學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學案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反復朗讀課文,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3.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一、資料鏈接
1.作品資料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于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共33卷,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國,記事約240年。《戰(zhàn)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2.背景資料
兩千年以前的戰(zhàn)國時代,諸侯割據(jù),群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yǎng)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文章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讓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戰(zhàn)國末年,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后人稱他們?yōu)椤皯?zhàn)國四君子”。
第一課時
二、初讀文章
1.給加橫線字注音。
唐雎()韓傀()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縞素()色撓()寡人諭矣()聶政()
2.朗讀課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頓。
方法鏈接: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jù)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jù)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三、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的意義。
① 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
② 唐雎不辱使命
③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④ 長跪而謝之
⑤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⑥ 豈直五百里哉
⑦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⑧ 否,非若是也
⑨請廣于君
⑩大王加惠
第二課時
2.疏通課文大意,試翻譯下列句子。
(1)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3)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5)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6)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8)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9)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三課時
四、深入探究
1.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2.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的“潛臺詞”。
方法鏈接:按詞典的解釋為“臺詞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臺詞完全表達出來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話講就是“話里有話”。人們經常用“潛臺詞”表達自己內心的不便明說的想法,而人們雖然聽到了這個意思,卻有苦難言。潛臺詞是人物在行動過程中真實的內心表現(xiàn),它是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靈魂,是掌握臺詞的一把鑰匙。要善于挖掘潛臺詞,潛臺詞挖掘好了,人物的動作也就出來了。找到了潛臺詞,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表達方式,也就有了依據(jù)。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與臣而將四矣
3.本文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呢?
4.請同學們以“……表現(xiàn)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5.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從“唐雎不辱使命”這一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唐雎的說話技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啟示?
五、拓展提高
1.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2.去年春天,在東南亞地區(qū)流行的“禽流感”,為人類的生命健康敲響了警鐘。請就此擬寫兩條電視公益廣告,提醒人們增強衛(wèi)生健康意識。
附參考答案及解題思路
二、1.jūguīxiǎnqiānggǎonáoyùniè
三、1.很雖然這樣辱沒,辜負違抗輕視道歉聽從難道只是曾經像這樣,如此擴充恩惠
2.(1)況且秦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著五十里的土地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是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現(xiàn)在我以十倍的土地,請求給安陵君擴充地盤,而安陵君卻不聽寡人的,這是否輕視我嗎?
(3)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
(4)平民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5)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6)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
(7)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之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將會成為四個人了。
(8)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
(9)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四、1.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
唐雎:機智勇敢,不畏強暴
2.你最好把你們的土地割讓給我們,不然我將發(fā)怒,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于盡。
3.明確:主要用了夸張、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夸張: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排比;夫專諸刺王潦也……蒼鷹擊于殿上。對偶: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明確: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對話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體現(xiàn)了雄峻奇?zhèn)サ恼Z言風格。
4.(1)“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2)“雖然,受地于先王?!彪m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表現(xiàn)了唐雎是一個沉著冷靜,干脆利落的人。
5.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說話技巧:言之有“節(ji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力”啟示:說話技巧在人際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關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說話技巧。(言之有理即可。)
五、1.墨子,阻止公輸盤和楚國攻打宋國
晏子,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
2.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
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請注意公共衛(wèi)生
相關知識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年級學科:九年級語文授課內容:第22課《唐雎不辱使命》主備教師:黃x課型:新授課
課時:3課時備課時間:2015、9、18班級:學生姓名
22.《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翻譯課文,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1、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2、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ji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力。)
學時
3課時
知識鏈接
1.《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原有《國事》《國策》《短長》等不同名號,共有33篇。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tǒng)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這就是弱小的安陵郡同強大的秦國斗爭的故事。
課前過關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逆()傀()徒跣()搶地()
縞素()庸夫()色撓()
學法指導
朗讀法、分析法、探究法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自
學
互
學
一、翻譯課文第一、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一)第一段
使謂欲之易
其加惠雖然受
之弗敢說因使使
(二)第二段
謂以易何也且
亡而以之存
以為故錯以
請廣而逆輕與
對否是受
雖豈直哉
展示
點評
精講
點撥
個體展示:
小組展示:
當堂測評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當堂測評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注意比較它們的詞義。
①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許:高可二黍許()安陵君其許寡人()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③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作業(yè)布置
1.預習第三、第四段。
第二課時
自
學
互
學
一、翻譯課文第三、第四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一)、第三段
怫公嘗天子對
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布衣怒
免跣以搶爾此
庸夫士夫倉子休
祲與將若士縞素挺
(二)、第四段
色撓謝諭
而以徒以
展示
點評
精講
點撥
個人展示:
小組展示:
當堂測評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當堂測評
1.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
①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②倉鷹擊于殿上。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大易小。()②徒以有先生也。()
③以君為長者。()④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②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③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4.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不辱使命②秦王使人
③倉鷹擊于殿上④受地于先王
⑤請廣于君⑥使唐雎使于秦
⑦雖然,受地于先王⑧秦王怫然怒
作業(yè)布置
1.深入閱讀文本,完成第三課時“自學互學”的相關內容。
第三課時
自
學
互
學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補充完成文章各個部分的段意概括。
第一部分(1)敘述出使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和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
二.深入探究
1.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2.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3.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4.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5.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6.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樣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據(jù)。
7.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8.唐雎說話的技巧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展示
點評
精講
點撥
個人展示:
小組展示:
當堂測評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當堂測評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請廣于君(廣:擴充)B.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謝:道謝)
C.大王加惠(加惠:給予恩惠)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樣子)
2.下列選項中“之”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萬,流血千里
A.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B.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下列各項中加點的實詞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稱布衣。
B.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九:九種(攻城的方法)。
C.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作業(yè)布置
一、1.請你根據(jù)下面不同的性格,設計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字數(shù)在200字左右,并抄寫在作文本上。
當父母錯怪你時,你會怎么說……
A:性格暴躁B:性格溫和
二、研討與練習二。
三、研討與練習三。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唐雎不辱使命教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
課題
唐雎不辱使命
授課時間
3課時
學習目標1:了解《戰(zhàn)國策》有關常識。熟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學習目標2: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寫作意圖。
學習目標3: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識的積累。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人物性格
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唐雎()2、韓傀()3、免冠徒跣()()4、以頭搶地()5、休祲()6、縞素()7、寡人諭矣()
(二)文學常識填空。
《戰(zhàn)國策》是末年根據(jù)戰(zhàn)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
(三)解釋加點的詞。
1、不辱使命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安陵君其許寡人
4、大王加惠5、故不錯意也6、豈直五百里哉
7、秦王怫然怒8、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9、士10、倉鷹11、休祲降于天休祲
1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13、寡人諭矣
(四)解釋下邊各組介詞的意義
1、受地于先王______2、倉鷹擊于殿上______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______。
注: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誦讀文章是貫穿始終。
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
形式:
1、學生讀準讀順文章。
2、結合注釋學生口頭翻譯全文。
3、在書本上圈出注釋中沒有的,但你認為需要掌握意思的字。
4、做課后題二、三在書上。
第二、三課時(展示課)
一、預習展示
1、文學常識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這部書是()末年()根據(jù)戰(zhàn)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策。
2、通假字
(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2)倉鷹擊于殿上。
3、詞類活用:
(1)請廣于君()
(2)且秦滅韓亡魏()
(3)非若是也()
(4)天下縞素()
4、一詞多義:
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許:高可二黍許()
安陵君其許寡人()
然:雖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p>
以:以大易小。()
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為長者。()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于:倉鷹擊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請廣于君()
使唐雎使于秦()
二、合作交流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秦王的?
3、想一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劃人物,舉例說明。
4、你覺得唐雎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能談談唐雎的性格特點嗎?
5、你覺得秦王是一個怎樣的人?請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談談你的意見。
三、質疑探究
從“唐雎不辱使命”這一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唐雎的說話技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啟示?
四、拓展引申
你知道哪些關于說話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試列舉一二。
五、當堂訓練
請你根據(jù)下面不同的性格,設計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1、當同學錯怪你時,你會怎么說……
2、夜已深,鄰居還在喧嚷,你怎么去勸阻
六、我的收獲
學了本文給你有何收獲:
如:1、說話技巧在人際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關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說話技巧。
2、要能夠在我們以后的寫作過程中,充分運用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凸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
我的成功之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潛臺詞”的力量。《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zhàn)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習另一個《戰(zhàn)國策》里的人物——唐雎。板書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紹《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字障礙,根據(jù)注釋掌握文章大意。
四,學生齊讀,教師糾正不正確讀音。
五,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斷句。
六,整體感知課文;
1,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可以把文章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七,學習第一部分。
1,師講解“使”“謂”“欲”“以”“易”“雖然”“于”等詞語的意思,學生梳理整段意思,并知道唐雎出使秦國的理由是安陵君不愿與秦易地,派他去周旋。
2,安陵君為什么不愿易地卻又說:“以大易小,甚善”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部分。
1,分角色讀秦王和唐雎的對話。
2,弄懂對話的意思。分別了解“且”“以”“以”“錯”“逆”“與”等詞的意思。
3,從秦王的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唐雎是如何應對的?
《戰(zhàn)國策》
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
是一部國
別體史書。
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
下至秦滅六國為止,
約二百三四十
年時間,
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敘事長于鋪陳,
多加渲染夸張,
寫得有聲有色;
語言生動流暢;
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
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
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
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
富有文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