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有關(guān)《戰(zhàn)國策》的知識;識記積累文言詞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理解文章內(nèi)容,弄清故事情節(jié),了解人物形象;學習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3情感價值觀
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
2學習本文對人物言行簡潔傳神的刻畫方法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shè)想jab88.com
本文是《戰(zhàn)國策》中記載的許多策士故事中的一個,文章塑造了一個不畏強暴、蔑視強權(quán),敢于與專制暴君作抗爭的人物形象,充滿了不屈精神與正義之氣,對人物言行的簡潔傳神的刻畫被后人作為寫人、記事的典范。
在反復(fù)朗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dǎo)學生把握內(nèi)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體驗與感悟。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師:戰(zhàn)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開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國,由此而展開了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叱咤風云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載入史冊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讓我們領(lǐng)略一下他的外交風采。
二、檢查預(yù)習情況。(見學案)
三、通讀——說內(nèi)容。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培養(yǎng)語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師范讀,布置聽讀任務(wù):
(1)注意感受朗讀節(jié)奏、人物語氣。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個?
2、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要求:敘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yīng)有的語氣。
3、分角色展示朗讀。(聽讀任務(wù):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說讀——說意味。
1.每個同學以“……表現(xiàn)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xiàn)了秦王的外強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tài);
“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請學生回答。)
2.教師評點。
(教師評點的原則,是以鼓勵、夸贊為主,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回答中的不當之處。)
五、評讀——說技巧
1、唐雎能夠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見。師總結(jié):
唐雎之所以能夠不辱使命,是因為他膽識過人,忠君愛國,具有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zhì),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邊,在道義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義正詞嚴有著強大的威力,震撼敵論。
另外還與他卓越的口才不無關(guān)系,他有著極高的說話技巧,靠他的睿智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說話技巧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唐雎的說話技巧
言之有“節(jié)”——“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據(jù)”——“士之怒”“而將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呢?
語言描寫,并且使用了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力量,體現(xiàn)了本文雄峻奇?zhèn)サ恼Z言風格,從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色。
六、教師小結(jié)。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種不畏強暴,大義凜然,浩然正氣所感動,愿我們每一個人都從中吸取這種精神,做一個有主見,有原則,有正氣的人。
七、拓展思考1、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出幾例,
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2、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quán)的精神,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還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
八、作業(yè)
1、復(fù)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兩個人物都在我們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以“唐雎,我想對你說……”或“秦王,我想對你說……”開頭,寫一段話。
附:板書設(shè)計
唐雎不辱使命
《戰(zhàn)國策》
秦王唐雎
前倨后恭膽識兼?zhèn)?/p>
色厲內(nèi)荏有智有勇
外強中干不卑不亢
教學反思:
相關(guān)知識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
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復(fù)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獨立思考的思雎品質(zhì)。
5.課外拓展有關(guān)《戰(zhàn)國策》的知識。
教學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zhàn)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diào);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諸侯割據(jù)、群雄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yǎng)士,利用這些人在內(nèi)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金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dǎo)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旬
四、課外作業(yè)
1.書后練習二、三。
2.讀《戰(zhàn)國策》或有關(guān)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采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后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tài)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后發(fā)制人,著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脅恐嚇,著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么?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diào)“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發(fā)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jié)?(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guān)于“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征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
(2)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么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后,有什么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他們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zhàn)國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以戰(zhàn)國時的“士”為內(nèi)容,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題目自擬。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shè)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shè)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復(fù)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fù)還”。這就是《戰(zhàn)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習另一個《戰(zhàn)國策》里的人物——唐雎。板書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紹《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字障礙,根據(jù)注釋掌握文章大意。
四,學生齊讀,教師糾正不正確讀音。
五,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斷句。
六,整體感知課文;
1,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可以把文章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七,學習第一部分。
1,師講解“使”“謂”“欲”“以”“易”“雖然”“于”等詞語的意思,學生梳理整段意思,并知道唐雎出使秦國的理由是安陵君不愿與秦易地,派他去周旋。
2,安陵君為什么不愿易地卻又說:“以大易小,甚善”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部分。
1,分角色讀秦王和唐雎的對話。
2,弄懂對話的意思。分別了解“且”“以”“以”“錯”“逆”“與”等詞的意思。
3,從秦王的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唐雎是如何應(yīng)對的?
《戰(zhàn)國策》
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
是一部國
別體史書。
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
下至秦滅六國為止,
約二百三四十
年時間,
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敘事長于鋪陳,
多加渲染夸張,
寫得有聲有色;
語言生動流暢;
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
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
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
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
富有文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