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8八年級物理上冊《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物理上冊《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歸納
1、平均速度的定義及計算
公式:v=s/t
其中s為一段路程,t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
探究平均速度的實驗,注意兩點:
實驗中斜面應保持較小的坡度,這是為了便于測量時間;
實驗中金屬片的作用是使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準確測量小車移動的距離。
2、進行實驗(實驗知識點及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①小車的前端對齊起始線,靜止釋放
②計時開始與小車釋放應該是同時的發(fā)生碰撞時馬上停表。必須專人操作。正式實驗前應該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的數據更準確。
③讓小車走得慢一點,路程適當長一點,則測量的誤差可以小一點。
④小車從斜面滑下時,一定要做直線運動,否則測量的路程比實際路程要小,影響實驗結果。
實驗步驟:
①調整斜面裝置,保持較小的合適的傾角。
②將金屬片卡放在底端,小車放在頂端。標好起點,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計入表格。
③釋放小車同時用停表計時,到小車撞擊金屬片時停止計時,得到時間t1,記入表格。
④將小車重新放到頂點,重復測量兩次,記入表格。
⑤將金屬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測量三次路程s2和時間t2,記入表格。
⑥由測出的數據,依據公式算出各個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結果。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實驗結論
①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說明小車沿斜面下滑運動越來越快。
②小車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關系(v2
③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車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④小車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⑤各小組的測量值不同:不是誤差。其原因是:一是斜面傾角不同,快慢不一;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⑥減小誤差的方法:
A、安裝置時,斜面傾角要小一點,但不能過小,過小則小車不動,稍大就會使小車過快,計時不準。起止點距離適當大一點好。
B、測同一組數據時保證起止點相同。
C、測時間時釋放小車與開始計時要盡量同步。
D、對刻度尺和停表讀數要規(guī)范準確。
擴展閱讀
八年級物理上冊復習要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八年級物理上冊復習要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知識點
1、平均速度的定義及計算
公式:v=s/t
其中s為一段路程,t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
探究平均速度的實驗,注意兩點:
實驗中斜面應保持較小的坡度,這是為了便于測量時間;
實驗中金屬片的作用是使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準確測量小車移動的距離。
2、進行實驗(實驗知識點及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①小車的前端對齊起始線,靜止釋放
②計時開始與小車釋放應該是同時的發(fā)生碰撞時馬上停表。必須專人操作。正式實驗前應該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的數據更準確。
③讓小車走得慢一點,路程適當長一點,則測量的誤差可以小一點。
④小車從斜面滑下時,一定要做直線運動,否則測量的路程比實際路程要小,影響實驗結果。
實驗步驟:
①調整斜面裝置,保持較小的合適的傾角。
②將金屬片卡放在底端,小車放在頂端。標好起點,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計入表格。
③釋放小車同時用停表計時,到小車撞擊金屬片時停止計時,得到時間t1,記入表格。
④將小車重新放到頂點,重復測量兩次,記入表格。
⑤將金屬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測量三次路程s2和時間t2,記入表格。
⑥由測出的數據,依據公式算出各個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結果。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實驗結論
①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說明小車沿斜面下滑運動越來越快。
②小車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關系(v2
③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車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④小車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⑤各小組的測量值不同:不是誤差。其原因是:一是斜面傾角不同,快慢不一;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⑥減小誤差的方法:
A、安裝置時,斜面傾角要小一點,但不能過小,過小則小車不動,稍大就會使小車過快,計時不準。起止點距離適當大一點好。
B、測同一組數據時保證起止點相同。
C、測時間時釋放小車與開始計時要盡量同步。
D、對刻度尺和停表讀數要規(guī)范準確。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及復習題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及復習題”,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及復習題
八年級開設了物理這門新的學科,這一學科令很多學生頭疼,繁多瑣碎的物理知識點讓學生無從下手,為了幫助八年級學生學好物理知識,下面xx網為大家?guī)戆四昙壢私贪嫖锢砩蟽詼y量平均速度知識點及練習題,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掌握這些知識點。
知識點一、平均速度
1、如果測出了物體運動的距離s和通過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計算:S=vt
要點詮釋:
1、生活中變速運動比較常見,我們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運動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路程內)的快慢程度。
知識點二、平均速度的測量
1、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停表、刻度尺
2、實驗原理:S=vt
3、實驗過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測量小車要通過的路程S;
(3)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
(4)根據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點,再次測量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小車從斜面的頂端滑下,撞到金屬片的時間。然后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時的平均速度。
小練習
1、通過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知道,小車下落是____________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學在操場上自己的步行的,測得結果為V甲=4km/h,V乙=1.2m/s,V丙=40m/min,這三位同學步行速度的關系為()
A.V乙V甲V丙B.V甲V丙V乙
C.V甲V乙V丙D.V乙V丙V甲
4、小明同學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他通過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7m/s,通過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3m/s,則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4.2m/sB.5m/sC.4.8m/sD.4.5m/s
5、自行車行駛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該自行車在整個行駛過程中的是()
A.25/3千米/時B.40/3千米/時C.15千米/時D.30千米/時
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點及練習題xx網為大家?guī)磉^了,希望大家能夠在平常學習物理的時候注重復習知識點,這樣才能輕松學好八年級物理。
測量平均速度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測量平均速度”,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章第4課時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章第四節(jié),這一節(jié)是學生分組實驗課,教學設計一個課時。
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識的核心,通過測量平均速度,加深學生對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啟下:本節(jié)是第一次分組實驗課,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數據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
盡管初二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但學生在知識層面已經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知道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來描述。在能力層面上學生已具備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用停表測量時間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學生通過實驗學會用簡單方法估測時間、路程。
(3)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2)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測量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學難點
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而懂得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四、教學方法
1、探究法、實驗法、討論法、通過這三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
2、本節(jié)課以探究式的課堂為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在上節(jié)課學習了速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計算方法,以實際的小車進行測量,提出猜想,小車下落是怎樣的一種運動,有什么辦法證明這就是你的猜想,引導學生從平均速度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比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進行對比,分析總結。
3、實驗過程中發(fā)揮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精神,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應用于生活,與高中知識相銜接。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兩部汽車的行駛過程
提出問題:您知道這兩部車做什么運動嗎?
學生看到這張圖片,一部做勻速直線運動,一部做變速直線運動。
根據經驗,學生馬上判斷出來,為下面測量辦法的設計有了很好的鋪墊,從而無形中把學生引入到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上。
(二)實驗探究,培養(yǎng)能力,新課講授
1、實驗探究
(1)實驗目的: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2)實驗原理:V=S/t
(3)實驗器材:小車、木板、擋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車下落時是一種怎樣的運動?
b、這種運動有什么特點?
根據這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猜想,小落時的運動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從學生的生活經歷進行引導,“小的時候有玩過滑滑梯嗎?下落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嗎?”從而引導學生猜想是一種變速直線運動,這次的運動有先慢后快的特點。
(5)設計實驗方案
提出問題: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證明猜想是變速直線運動。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兩種實驗方案并派代表說出實驗方案:
A、時間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時間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評估A方案,由于要控制時間相同的難度大,人手操作誤差大,因此選擇方案B.
方案確定后,小組討論:1)實驗過程中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下面半段的時間是比較難準確測量的,讓學生換位思考,能不能不測下半段的路程和時間,以其他辦法間接求出,讓學生討論。
設計表格并記錄實驗數據
(6)分析實驗數據
(7)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通過對比V上V下,教師引導總結:
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說明小車沿斜面下滑運動越來越快。小車做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目的: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讓學生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然后再與同學間交流評估,互助提高,最終找到最佳的實驗方案。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和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
(8)評估: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此次實驗中,有哪些地方你認為存在誤差?如何減少誤差?
實驗過程中,只有一組數據,應該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實驗過程中,
可以選擇更為精確的儀器進行測量。例如課本的拓展性實驗,利用傳感器測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會
測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腳步為L
總路程為S=nL
用秒表測出時間t總
六、教學資源:課件(見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包課件)
七、課時錄像、文字實錄(見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包課時實錄)
八、練習與作業(yè)(見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包練習)
九、反思與建議
《測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節(jié)課,經過精心的準備本節(jié)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如下的心得體會:
這節(jié)課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jié)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應用,通過比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進而推導出小車下落的運動情況,考驗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思路設計與實現。
成功之處:
(一)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力。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并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huán)節(jié)。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時有三個地方推動學生知識的前進步伐。引入部分,提問學生兩部小車分別做怎樣的運動,提醒學生因為平均速度的不一樣,小車出現兩種運動狀況,暗示學生,小車的運動特點可以觀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小車下落時運動的特點猜想,學生可能是無法想象的,此時引入一幅圖片“小的時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覺?”推動課程進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課堂中,讓學生測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學生學習的視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處
上完整節(jié)課后感覺有些地方可能讓學生思考地不夠,可以再慢一些。習題方面找不到多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更緊密聯(lián)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