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與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兄弟間的至愛親情。
教學重點:反復閱讀課文,能根據(jù)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成語填空練習。(出自《世說新語》)
望(梅)止渴(鶴)立雞群
口若(懸)河應接不(暇)
大家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本書嗎?生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出自《世說新語》的文章。(出示課題)
二、簡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學目標。
1、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
《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志怪小說,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2、出示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誦課文。
(2)體會兄弟間的至愛親情。
三、學習課文
一讀課文,正確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
1、自由讀課文,將課文注釋中的注音讀準確。
2、請一名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
3、生齊讀重點字詞讀音,師范讀課文。
4、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二讀課文,理解地讀。(要求:文從字順)
1、學生對照注釋,試譯課文,如有不會的詞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解決。
2、教師解疑。
3、教師檢測。
你能訂正下列譯文中的錯誤嗎?
(一)解釋劃線的詞
(1)……俱病篤(忠實)
(2)語時了不悲(句末語氣詞)
(3)便索輿來奔喪(繩索)
(4)子敬素好琴(白色)
(5)弦既不調(既然)
(6)因慟絕良久(因而)
(7)月余亦卒(結束)
(8)便徑入(小路)
(二)翻譯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憑什么總聽不到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jīng)死了。
(2)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就把繩子放在車上來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三讀課文,發(fā)現(xiàn)地讀。(要求:讀出疑問。)
1、學生思考提出疑問。
重點研討:
(1)為何“了不悲”、“都不哭”?
(2)“琴不調”說明什么?
學生質疑預設:
(1)在第一段中為什么子猷久不聞子敬的消息就認為子敬已經(jīng)亡了呢?(俱病篤)
(2)子猷聽見自己的親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這怎么理解?(強忍悲痛,道是無情卻有情)
師從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某種思想性格特點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導。
(3)為什么“琴不調”?
(睹物思人,悲痛至極,無法將琴彈協(xié)調)
(4)子猷是怎樣一個人?
(教師補充故事加課理解)
故事:夜訪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仆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jīng)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誦讀課文:有感情地讀。(配樂:《高山流水》)
學生讀出哀怨、悲涼、凄婉的感情。
四、鏈接生活,體驗深情
結合語境,仿寫句子
“兄弟”這個詞語的內涵在今天已發(fā)生了變化,更多的不再是血脈相連。我們這個集體就是一個家,同學們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需要幫助的時,我會悄悄站在你身邊。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獲得榮耀時,我會第一個為你鼓掌。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失敗苦悶時,我會默默地為你驅趕心靈的陰霾。
……
五、熟讀成誦,背課文。
方法:減字背誦法
六、布置作業(yè)
書面翻譯并背誦全文。
附:
板書設計
人琴俱亡
劉義慶
人亡——抑制——了不悲
琴亡——噴發(fā)——慟絕良久
相關閱讀
第十三課 元朝的統(tǒng)治 示例
第十三課元朝的統(tǒng)治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2.文天祥堅持抗元的正義之舉及被俘后不畏威脅、堅貞不屈、從容赴死的崇高氣節(jié)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將光照后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元朝的統(tǒng)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國家統(tǒng)一的原因,正確認識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意義及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課的難點:如何理解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重、難點的解析: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fā)展的要求,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以及后來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元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促進了民族融合。
教學手段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板書和資料。
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導,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欣賞歌曲《草原風情》,這首歌反映了哪個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這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從12世紀時開始不斷征戰(zhàn),最終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建立起強大的元朝。他們是如何興起、壯大并統(tǒng)一全國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配音樂出示課題)
第13課元朝的統(tǒng)治
一、蒙古的興起(板書)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顯示北朝民族《敕勒歌》配音朗誦)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古樸的北方民歌,把我們帶到了一望無際的蒙古大草原,勤勞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興起的呢?
(放錄像,介紹蒙古族的由來及發(fā)展)
師提問:蒙古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是什么原因使蒙古族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的?
(生看錄像,結合教材回答)
(1)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2)與其他各族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加強,促進了蒙古各部的社會發(fā)展。
師:非常好!請同學們繼續(xù)看大屏幕。
(出示《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詩歌):星天旋轉,諸國爭戰(zhàn),……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師: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蒙古諸部互相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zhàn)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那么當時人們最渴望什么?
生:渴望統(tǒng)一,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
要想完成統(tǒng)一,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心力量來領導,還應有一位強有力的核心人物,這位時勢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放錄像,顯示成吉思汗人物特寫),成吉思汗的主要業(yè)績是什么?
二、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板書)
師:成吉思汗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蒙古各部?
(繼續(xù)放錄像,了解成吉思汗幼年經(jīng)歷及主要業(yè)績)
師簡介: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貴族家庭,12世紀時,隨著蒙古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部奴隸主貴族為了掠奪奴隸、牲口和財富,彼此展開了殘酷的戰(zhàn)爭,蒙古高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鐵木真憑著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克服重重困難,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從而使蒙古結束了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并擺脫了金朝的壓迫和奴役。蒙古建國以后成吉思汗開始向南方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他三次進攻西夏,迫使西夏降服,又大舉攻金,迫使金遣使求和。與此同時,他還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戰(zhàn)爭,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鐵木真不愧為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毛澤東也曾慨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生歸納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統(tǒng)一;(2)鐵木真本人機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師:非常好!我們該如何評價成吉思汗呢?
(生回答)略。
師總結: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他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起強大的蒙古政權,使蒙古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不愧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權,使蒙古人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之后,蒙古族又是如何統(tǒng)一全國的呢?
三、元朝統(tǒng)一全國(板書)
(放錄像,了解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經(jīng)過,重點突出忽必烈建立元朝,顯示忽必烈人物特寫鏡頭)
(生聯(lián)系教材得出)
1.元朝統(tǒng)一過程(板書)
(1)滅西夏、金,并逐漸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
(2)忽必烈繼承汗位,于1271年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
(3)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南宋滅亡。
(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講解)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五代、遼、宋、夏、金以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民族的融合。請同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元朝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全國?
生回答:……
師分析:①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后,勢力逐漸強大,尤其是經(jīng)濟力量和軍事力量;②金、南宋等政權日益腐朽。
(2)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tǒng)一局面?
生回答:秦漢、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隋統(tǒng)一南北朝、元朝建國。
師歸納:不錯,總共4次,這些史實闡明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統(tǒng)一一直是主旋律。
2.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板書)
元軍南下進攻臨安的時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組織軍隊英勇抵抗。
(放錄像,了解文天祥生平)
師簡介: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今江西葉安人,他才華出眾,考取過狀元,1276年出任右丞相,元朝大兵壓境時,毅然把自己的家財充作軍費,堅持抗元,后因寡不敵眾,被元軍俘獲。文天祥被元軍押解經(jīng)過零丁洋(今廣東珠江口外)時,寫下了《過零丁洋》一詩以明其志。(大屏幕逐句顯示《過零丁洋》全詩,同時配以有感情的朗誦)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中廣為流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后來,他在大都被囚禁三年,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正氣歌》,表現(xiàn)了他誓死不變節(jié)的浩然正氣。他拒絕了忽必烈的多次誘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從容就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相關內容,討論:文天祥為什么值得敬佩?
(師點出)既然元朝的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文天祥組織了抗元斗爭卻又受到后人的敬佩,這是為什么呢?
生回答:……
師總結:文天祥面對元軍的進攻,組織南宋軍民進行抵抗,保衛(wèi)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這是正義之舉;兵敗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終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這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的真實寫照,這種崇高的氣節(jié),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
元朝統(tǒng)一全國以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政權的?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1.行省制度(板書)
大屏幕顯示《元朝疆域形勢掛圖》,同時在下面空白處依次顯示如下幾個問題:
(1)元政府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體內容如何?有什么影響?(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2)中書省位于何處?相當于現(xiàn)在的哪些省區(qū)?
(鼠標點擊中書省位置,學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
(3)最大的行省是哪個?其最北部到達哪里?
(依次閃現(xiàn)各行省區(qū)劃,學生比較面積大?。?/p>
(4)元朝是如何管理臺灣的?回顧歷史上臺灣與大陸的關系?
(鼠標點擊形勢示意圖上的琉求)
學生回答:元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求。
師生共同總結:元朝時的琉求即今天的臺灣,三國時稱夷洲,當時臺灣高山族就與東南沿海漢族有著密切往來,公元240年,吳國大將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人民大規(guī)模到達臺灣的第一次明確記錄。隋朝時,臺灣稱琉求,大陸商人常到琉求貿易,移居臺灣的人日益增多,大陸和臺灣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了。
(5)元政府對西藏采取了怎樣的管理方法?漢、藏兩族的關系如何?
(鼠標點擊形勢示意圖上的宣政院轄區(qū))
師生共同回顧漢藏兩族的關系:唐朝時,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益壯大起來,過著農(nóng)耕和游牧的生活,他們勇敢善戰(zhàn),統(tǒng)一西藏各部,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放錄像《文成公主》片斷,了解唐朝時漢、藏兩家的親密關系)文成公主入藏,表明漢藏兩家已合同為一家,這一歷史的見證,迄今仍保留在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時,西藏正式歸屬于中央。
元朝在行政上加強對西藏管理的同時,還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屏幕顯示八思巴朝見忽必烈圖)點明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帝師及八思巴創(chuàng)制蒙古文和朝見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與西藏的密切關系。
師強調:統(tǒng)一是歷史的主流,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圖分割祖國領土的行為都是逆人心而動,都終將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
行省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1)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qū)。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響是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內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民族融合(板書)
(學生閱讀材料回答)略。
師(出示課件)小結表現(xiàn):(1)漢人開發(fā)邊疆;(2)邊疆各族內遷;(3)契丹、女真族漢化;(4)回族開始形成。
(師補充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我國回回族的簡稱,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時期(1)大約從7世紀中葉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到中國經(jīng)商,逐漸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和長安等地,被稱為“蕃客”。(2)13世紀初,蒙古軍隊西征期間,又有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中原,散居于我國各地,他們在元代的官方文書中被稱為“回回”。后來,他們由于通婚和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同漢人、蒙古人、畏吾兒人等經(jīng)過長期融合發(fā)展,到元朝末年開始形成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具備了一個民族的雛型。(3)明朝建立后,逐漸融合成為回族。
元朝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各民族的大融合,進一步促進了各族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但是,在民族融合的和諧樂章中也存在著不協(xié)調的音符——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簡單了解)
學生閱讀教材第64頁,回答如下問題:
(1)民族分化政策實行的目的,其主要內容?
(生回答)略。
(2)民族分化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課件顯示幾種觀點:①民族矛盾;②階級矛盾;③其它。)
師生討論形成共識:實質是民族形式下的階級壓迫。
(課件顯示)1.思考題:為什么說元朝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生回答)略。
師總結:元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全國各族人民都處在一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許多民族在一個地區(qū)交錯雜居的局面,這不僅促進了各族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而且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2.討論題:元朝的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文天祥抗元又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難道這不是矛盾的嗎?為什么?
(三)小結
(大屏幕顯示本節(jié)知識結構,教師根據(jù)知識結構小結)
(四)鞏固練習
(課件顯示)
1.試試看:說出你所知道的與下列幾項有關的內容(鍛煉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1)成吉思汗
(2)澎湖巡檢司
(3)讀讀看(史料)……成宗大德年間,全國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一部分地區(qū)劃為“腹里”,直屬中書省外,共劃分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郡……凡銀糧、兵甲、屯種……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你能從材料中得到什么信息?
3.查查看:
請同學們查閱有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300~500字的關于臺灣發(fā)展歷史的小論文。
第十三課、威尼斯商人
第十三課、威尼斯商人
教學設想
這是全劇最為精彩的一場戲,講述了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鮑西婭等與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之間在法庭上的一場生死交鋒。矛盾沖突激烈,人物個性鮮明,具有很好的戲劇效果。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戲劇的特點,緊緊把握戲劇的矛盾,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戲劇語言,初步培養(yǎng)學生戲劇鑒賞的能力。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介紹作者: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和歐洲最偉大的詩人、戲劇家。他一共寫了兩部敘事長詩,一部十四行詩集,37部戲劇。他的戲劇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重要的有《亨利四世》《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李爾王》《雅典的泰門》等。
二、介紹劇情梗概
鮑西婭,一個富人的女兒,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里面裝著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么她將嫁給那個男人。于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鎮(zhèn)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婭。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希望安東尼奧能借給他這筆錢。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錢還沒收回,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么多錢。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個富有的猶太放債人——夏洛克借這筆錢。安東尼奧和夏洛克都不喜歡對方:對于安東尼奧來說,他看不起放高利貸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歡夏洛克也因為他是猶太人;對于夏洛克來說,安東尼奧借錢給人從不收利息,這樣就損害了他的利益。盡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夏洛克還是同意借錢給安東尼奧,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婭。鮑四婭送給他一枚戒指,安東尼奧發(fā)誓將永遠把這枚戒指戴著。與此同時,鮑西婭的女仆,娜瑞薩也接受了格拉夏諾的求婚,將自己的戒指也送給了他。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同自己的愛人克里斯汀羅倫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親的錢和珠寶。而夏洛克也因為失去自己的女兒和錢財心情煩亂……當他得知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后,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婭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婭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guī)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zhí)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樣,鮑西婭巧妙地挽救了安東尼奧的性命。同時,為了證明自己的愛人是否專心,她們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為償還。最后,真相大白,安東尼奧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財產(chǎn)。
三、學生初讀課文,了解節(jié)選部分內容。
1.學生自讀。
2.思考:你認為課文節(jié)選部分中,最主要的應該是哪些人物?安東尼奧、鮑西婭和夏洛克。
3.提問:節(jié)選部分內容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什么地方?矛盾的主要雙方是誰?在法庭上,矛盾主要在夏洛克和鮑西婭之間展開。
4.提問:矛盾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這矛盾是如何層層發(fā)展,進而達到高潮的?
明確:矛盾的發(fā)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公爵、安東尼奧等與夏洛克的直接交鋒;第二階段是的西婭與夏洛克之間的直接交鋒。高潮是第二階段鮑西婭與夏洛克之間的交鋒。
四、討論鮑西婭的形象意義
1.學生自行閱讀有關鮑西婭的內容。提問:戲劇的語言是富有個性化的。請放聲朗讀文中有關鮑西婭的語言片段,然后說說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鮑西婭的個性。
3.提問:鮑西婭是如何制服夏洛克的?明確:先是勸夏洛克,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敏銳地抓住契約中的漏洞,即“這約上并沒有允許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寫明著‘一磅肉”’,懲罰了夏洛克。
4.你認為鮑西婭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聰明、機智而又行事果斷,善良仁慈,充滿著人性的光輝。
五、布置作業(yè)
(一)、討論夏洛克的形象意義
1.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夏洛克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夏洛克應該是具有什么性格?請朗讀有關的段落和語句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一個反面角色,被塑造成了邪惡的代表,他的性格主要包含下面幾個方面:(1)惟利是圖。(2)冷酷狡詐。(3)復仇心重。
(二)、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
1.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朗讀,朗讀后說說:你所朗讀的這一段落在語言使用上有什么特點?
2.仿寫:請仿照下面這個句子,以所給的詞語開頭,說一段話。
原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無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顯出一個帝王的
高貴:御杖不過象征俗世的威權,使人民對于君上的尊嚴凜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卻高出于權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內心,是一種屬于上帝的德行。
第十三課、挑戰(zhàn)兩極
第十三課、挑戰(zhàn)兩極
課程標準(內容標準)
知道歐洲聯(lián)盟。簡述戰(zhàn)后日本成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導學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歐盟的形成過程,分析“聯(lián)合”對于歐洲崛起的重大意義。知道歐盟的地理范圍,提高識圖能力。簡述日本在戰(zhàn)后發(fā)展經(jīng)濟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經(jīng)濟實力增強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和表現(xiàn)。
過程與方法
運用表格歸納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直觀地表現(xiàn)基礎知識。對一些重大問題和對比性的問題展開討論,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當今社會,發(fā)展是主流之一,我國應當繼續(xù)保持既定方針,把發(fā)展作為工作重心。
導學重難點
重點日本推動經(jīng)濟恢復和高速發(fā)展的措施、歐盟的形成過程及日本和西歐快速崛起的道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借鑒作用。
難點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導學設計意圖自主閱讀——表格歸納分析、討論——鞏固小結教具準備《歐盟成員國示意圖》圖片。
導學設計過程教師導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出示《歐盟成員國示意圖》圖片,激發(fā)興趣,了解西歐。自然地理概念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法國、摩納哥。國際政治概念上除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二、新課學習:指導學生閱讀小字,了解歐聯(lián)合的背景、目的,培養(yǎng)分析、歸納能力形成過程:指導學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歸納歐走向聯(lián)合的各階段,直觀地表現(xiàn)基本知識,出示1991年底《歐洲聯(lián)盟條約》主要內容的資料讓學生知道1993年,歐盟成立。想一想:如果你是歐盟主席你在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會注意做好哪些事情?教師補充出示《歐盟成員國示意圖》,結合教材,學生思考:到2004年歐盟成員國達到多少個?歐盟成立后這些國家人民生活將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出示《5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濟增長率簡表》,指出: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jīng)濟大國。組織討論:二戰(zhàn)后促進日本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探究知識的能力。啟發(fā)學生,結合我國的國情。引導學生看書:用經(jīng)濟和政治的辯證關系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在政治上產(chǎn)生的要求及表現(xiàn)
三、組織討論:日本和西歐這兩個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對世界政治經(jīng)濟格局的影響?
四、教師小節(jié):
五、鞏固練習:
1、課課練
2、說一說歐聯(lián)盟成立的經(jīng)過
1、觀察示意圖:知道自然地理概念包括5個國家;國際政治概念有24個國家
2、自主閱讀
3、說出其目的是為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
4、加深對歐盟的印象
5、學生整理歐走向聯(lián)合的各階段圖表看書找出這三個組織在示意圖上將這6個國家用筆標出來知道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
6、看書歸納歐共體作用閱書回答:25個;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歐元等
7、觀看圖表,直觀感覺歸納出五點因素:
8、分組討論日本崛起的因素。
9、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