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第十三課 元朝的統(tǒng)治 示例。
第十三課元朝的統(tǒng)治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標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2.文天祥堅持抗元的正義之舉及被俘后不畏威脅、堅貞不屈、從容赴死的崇高氣節(jié)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寶貴的精神遺產將光照后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元朝的統(tǒng)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國家統(tǒng)一的原因,正確認識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意義及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課的難點:如何理解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重、難點的解析: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fā)展的要求,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以及后來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元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促進了民族融合。
教學手段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板書和資料。
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導,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欣賞歌曲《草原風情》,這首歌反映了哪個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這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從12世紀時開始不斷征戰(zhàn),最終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建立起強大的元朝。他們是如何興起、壯大并統(tǒng)一全國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配音樂出示課題)
第13課元朝的統(tǒng)治
一、蒙古的興起(板書)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顯示北朝民族《敕勒歌》配音朗誦)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古樸的北方民歌,把我們帶到了一望無際的蒙古大草原,勤勞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興起的呢?
(放錄像,介紹蒙古族的由來及發(fā)展)
師提問:蒙古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是什么原因使蒙古族的經濟發(fā)展起來的?
(生看錄像,結合教材回答)
(1)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2)與其他各族的經濟聯(lián)系加強,促進了蒙古各部的社會發(fā)展。
師:非常好!請同學們繼續(xù)看大屏幕。
(出示《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詩歌):星天旋轉,諸國爭戰(zhàn),……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師: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蒙古諸部互相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zhàn)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那么當時人們最渴望什么?
生:渴望統(tǒng)一,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
要想完成統(tǒng)一,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心力量來領導,還應有一位強有力的核心人物,這位時勢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放錄像,顯示成吉思汗人物特寫),成吉思汗的主要業(yè)績是什么?
二、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板書)
師:成吉思汗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蒙古各部?
(繼續(xù)放錄像,了解成吉思汗幼年經歷及主要業(yè)績)
師簡介: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貴族家庭,12世紀時,隨著蒙古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部奴隸主貴族為了掠奪奴隸、牲口和財富,彼此展開了殘酷的戰(zhàn)爭,蒙古高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鐵木真憑著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克服重重困難,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從而使蒙古結束了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并擺脫了金朝的壓迫和奴役。蒙古建國以后成吉思汗開始向南方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他三次進攻西夏,迫使西夏降服,又大舉攻金,迫使金遣使求和。與此同時,他還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戰(zhàn)爭,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鐵木真不愧為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毛澤東也曾慨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生歸納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統(tǒng)一;(2)鐵木真本人機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師:非常好!我們該如何評價成吉思汗呢?
(生回答)略。
師總結: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他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起強大的蒙古政權,使蒙古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不愧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權,使蒙古人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之后,蒙古族又是如何統(tǒng)一全國的呢?
三、元朝統(tǒng)一全國(板書)
(放錄像,了解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經過,重點突出忽必烈建立元朝,顯示忽必烈人物特寫鏡頭)
(生聯(lián)系教材得出)
1.元朝統(tǒng)一過程(板書)
(1)滅西夏、金,并逐漸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
(2)忽必烈繼承汗位,于1271年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
(3)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南宋滅亡。
(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講解)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五代、遼、宋、夏、金以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民族的融合。請同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元朝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全國?
生回答:……
師分析:①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后,勢力逐漸強大,尤其是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②金、南宋等政權日益腐朽。
(2)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tǒng)一局面?
生回答:秦漢、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隋統(tǒng)一南北朝、元朝建國。
師歸納:不錯,總共4次,這些史實闡明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統(tǒng)一一直是主旋律。
2.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板書)
元軍南下進攻臨安的時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組織軍隊英勇抵抗。
(放錄像,了解文天祥生平)
師簡介: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今江西葉安人,他才華出眾,考取過狀元,1276年出任右丞相,元朝大兵壓境時,毅然把自己的家財充作軍費,堅持抗元,后因寡不敵眾,被元軍俘獲。文天祥被元軍押解經過零丁洋(今廣東珠江口外)時,寫下了《過零丁洋》一詩以明其志。(大屏幕逐句顯示《過零丁洋》全詩,同時配以有感情的朗誦)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中廣為流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后來,他在大都被囚禁三年,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正氣歌》,表現(xiàn)了他誓死不變節(jié)的浩然正氣。他拒絕了忽必烈的多次誘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從容就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相關內容,討論:文天祥為什么值得敬佩?
(師點出)既然元朝的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文天祥組織了抗元斗爭卻又受到后人的敬佩,這是為什么呢?
生回答:……
師總結:文天祥面對元軍的進攻,組織南宋軍民進行抵抗,保衛(wèi)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正義之舉;兵敗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終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這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的真實寫照,這種崇高的氣節(jié),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
元朝統(tǒng)一全國以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政權的?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1.行省制度(板書)
大屏幕顯示《元朝疆域形勢掛圖》,同時在下面空白處依次顯示如下幾個問題:
(1)元政府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體內容如何?有什么影響?(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2)中書省位于何處?相當于現(xiàn)在的哪些省區(qū)?
(鼠標點擊中書省位置,學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
(3)最大的行省是哪個?其最北部到達哪里?
(依次閃現(xiàn)各行省區(qū)劃,學生比較面積大?。?/p>
(4)元朝是如何管理臺灣的?回顧歷史上臺灣與大陸的關系?
(鼠標點擊形勢示意圖上的琉求)
學生回答:元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求。
師生共同總結:元朝時的琉求即今天的臺灣,三國時稱夷洲,當時臺灣高山族就與東南沿海漢族有著密切往來,公元240年,吳國大將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人民大規(guī)模到達臺灣的第一次明確記錄。隋朝時,臺灣稱琉求,大陸商人常到琉求貿易,移居臺灣的人日益增多,大陸和臺灣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了。
(5)元政府對西藏采取了怎樣的管理方法?漢、藏兩族的關系如何?
(鼠標點擊形勢示意圖上的宣政院轄區(qū))
師生共同回顧漢藏兩族的關系:唐朝時,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益壯大起來,過著農耕和游牧的生活,他們勇敢善戰(zhàn),統(tǒng)一西藏各部,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放錄像《文成公主》片斷,了解唐朝時漢、藏兩家的親密關系)文成公主入藏,表明漢藏兩家已合同為一家,這一歷史的見證,迄今仍保留在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時,西藏正式歸屬于中央。
元朝在行政上加強對西藏管理的同時,還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屏幕顯示八思巴朝見忽必烈圖)點明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帝師及八思巴創(chuàng)制蒙古文和朝見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與西藏的密切關系。
師強調:統(tǒng)一是歷史的主流,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圖分割祖國領土的行為都是逆人心而動,都終將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
行省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1)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qū)。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響是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內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民族融合(板書)
(學生閱讀材料回答)略。
師(出示課件)小結表現(xiàn):(1)漢人開發(fā)邊疆;(2)邊疆各族內遷;(3)契丹、女真族漢化;(4)回族開始形成。
(師補充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我國回回族的簡稱,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1)大約從7世紀中葉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到中國經商,逐漸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和長安等地,被稱為“蕃客”。(2)13世紀初,蒙古軍隊西征期間,又有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中原,散居于我國各地,他們在元代的官方文書中被稱為“回回”。后來,他們由于通婚和經濟文化聯(lián)系,同漢人、蒙古人、畏吾兒人等經過長期融合發(fā)展,到元朝末年開始形成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具備了一個民族的雛型。(3)明朝建立后,逐漸融合成為回族。
元朝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各民族的大融合,進一步促進了各族之間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但是,在民族融合的和諧樂章中也存在著不協(xié)調的音符——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簡單了解)
學生閱讀教材第64頁,回答如下問題:
(1)民族分化政策實行的目的,其主要內容?
(生回答)略。
(2)民族分化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課件顯示幾種觀點:①民族矛盾;②階級矛盾;③其它。)
師生討論形成共識:實質是民族形式下的階級壓迫。
(課件顯示)1.思考題:為什么說元朝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生回答)略。
師總結:元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全國各族人民都處在一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許多民族在一個地區(qū)交錯雜居的局面,這不僅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且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2.討論題:元朝的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文天祥抗元又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難道這不是矛盾的嗎?為什么?
(三)小結
(大屏幕顯示本節(jié)知識結構,教師根據(jù)知識結構小結)
(四)鞏固練習
(課件顯示)
1.試試看:說出你所知道的與下列幾項有關的內容(鍛煉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1)成吉思汗
(2)澎湖巡檢司
(3)讀讀看(史料)……成宗大德年間,全國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一部分地區(qū)劃為“腹里”,直屬中書省外,共劃分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郡……凡銀糧、兵甲、屯種……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你能從材料中得到什么信息?
3.查查看:
請同學們查閱有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300~500字的關于臺灣發(fā)展歷史的小論文。
精選閱讀
第十三課旅鼠之謎
第十三課旅鼠之謎
教師寄語:如果人類也毫無節(jié)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學小品文的文體特點。
2.了解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秘。
3.培養(yǎng)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關注社會問題,善于觀察生活,熱愛自然。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媲()美挑釁()迷惘()篤()信苔蘚()嚙()齒滑稽()徘徊()()逃竄()
2.解釋下列詞語
鼠目寸光:
相輔相成:
前赴后繼:
道聽途說:
二、自主探究
1.初讀課文用簡潔的話語來概括本文所寫的內容。
2.文章的題目叫“旅鼠之謎”,你知道旅鼠的“謎”有哪些嗎?請同學們再一次快速地默讀課文,找出旅鼠之“謎”。
3.除了課文里邊提到的奧秘之外,其實旅鼠身上還有許多的謎,能否提出你的疑問?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快速默讀課文,歸納并總結北極旅鼠有哪幾大奧秘?
2.重點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話,他說的有道理嗎?談談你的感受。
3.品讀課文,體味文章獨特的寫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讓我們算筆帳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進一個紙袋里,從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鉛筆,“一對旅鼠從三月份開始生育,假使它們一年中生了7窩,每窩12只,一共84只,這是它們的第二代,也就是兒子和女兒。再假設每胎都是6公6母,則為6對。20天后,第一胎的6對開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則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對也投入了生育大軍,它們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則為360只。以此類推,那么,它們的孫子和孫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對也開始繁殖了,它們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為2160只。還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照這樣推算下去,第五代為25920只,第六代為93312只,第七代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這一年的最后一批為559872只。你看看,從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會變成967118只的龐大隊伍!就是由于氣候、疾病和天敵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還有50萬只!天哪,這簡直像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他把推算的結果擺在我的面前,用手指著那些數(shù)字說。
我遲疑地接過他的本子,看著那密密麻麻的數(shù)字,內心深表懷疑。于是自己動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結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說,“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數(shù)字?!?p>“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如此廣闊的北極草原上,有時候,它們的密度竟能達到每公頃有250只之多!這還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奧秘?!笨粗殷@訝的表情,他顯得有點得意。
1.所選文段介紹了北極旅鼠的什么特點?
2.作者是怎樣把這一特點說清楚的?
3.除了這一特點,文章中還介紹了北極旅鼠的哪些特點?
4.文章結尾說:“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么。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jié)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蹦阏J為這樣說對嗎?談談理由。
五、達標測試
1.選出既沒有讀音錯誤又沒有書寫錯誤的一項
()
A.嚙齒(liè)盜聽途說繁衍
B.媲美(pì)鼠目寸光滑稽(jī)
C.挑釁(xùn)篤信(dǔ)遷徒
2.這是一篇很別致的科學小品,采用了_____________框架,_____________的方式,生動有趣地介紹了有關_____________的知識。把它看作記敘文,因為它具備記敘的六要素,即時間_____________,地點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經過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
3.根據(jù)課文內容填空。
它_____________了半天,找不到一個洞口可_____________,我急中生智,_____________下帽子把它_____________住了。當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帽子里_____________出來時,突然來了一個高個子的白人,他饒有興趣地_____________著我,笑瞇瞇地問道:“你_____________到了什么好東西?”
4.閱讀并回答問題。
“幸好它們只是一些小老鼠,……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到來似的。……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
(1)“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是因為:
(2)第三段“我卻怎么也笑不出”是因為:
(3)填入第二段中畫橫線處的短語,正確的排列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
A.停止進食B.永無休止C.東跑西顛D.吵吵嚷嚷
(4)認真閱讀文段,概括旅鼠繁殖的特點。
(5)旅鼠的數(shù)量達到一定密度時,會出現(xiàn)一種什么奇怪現(xiàn)象?最終達到一個什么目的?
(6)將下列句子的成分用符號標出來。
A.你真認為我會像旅鼠那樣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嗎?
B.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帶。
六、課后小記
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十三課《人琴俱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與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兄弟間的至愛親情。
教學重點:反復閱讀課文,能根據(jù)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成語填空練習。(出自《世說新語》)
望(梅)止渴(鶴)立雞群
口若(懸)河應接不(暇)
大家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本書嗎?生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出自《世說新語》的文章。(出示課題)
二、簡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學目標。
1、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
《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志怪小說,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2、出示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誦課文。
(2)體會兄弟間的至愛親情。
三、學習課文
一讀課文,正確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
1、自由讀課文,將課文注釋中的注音讀準確。
2、請一名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
3、生齊讀重點字詞讀音,師范讀課文。
4、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二讀課文,理解地讀。(要求:文從字順)
1、學生對照注釋,試譯課文,如有不會的詞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解決。
2、教師解疑。
3、教師檢測。
你能訂正下列譯文中的錯誤嗎?
(一)解釋劃線的詞
(1)……俱病篤(忠實)
(2)語時了不悲(句末語氣詞)
(3)便索輿來奔喪(繩索)
(4)子敬素好琴(白色)
(5)弦既不調(既然)
(6)因慟絕良久(因而)
(7)月余亦卒(結束)
(8)便徑入(小路)
(二)翻譯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憑什么總聽不到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
(2)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就把繩子放在車上來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三讀課文,發(fā)現(xiàn)地讀。(要求:讀出疑問。)
1、學生思考提出疑問。
重點研討:
(1)為何“了不悲”、“都不哭”?
(2)“琴不調”說明什么?
學生質疑預設:
(1)在第一段中為什么子猷久不聞子敬的消息就認為子敬已經亡了呢?(俱病篤)
(2)子猷聽見自己的親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這怎么理解?(強忍悲痛,道是無情卻有情)
師從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某種思想性格特點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導。
(3)為什么“琴不調”?
(睹物思人,悲痛至極,無法將琴彈協(xié)調)
(4)子猷是怎樣一個人?
(教師補充故事加課理解)
故事:夜訪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仆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誦讀課文:有感情地讀。(配樂:《高山流水》)
學生讀出哀怨、悲涼、凄婉的感情。
四、鏈接生活,體驗深情
結合語境,仿寫句子
“兄弟”這個詞語的內涵在今天已發(fā)生了變化,更多的不再是血脈相連。我們這個集體就是一個家,同學們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需要幫助的時,我會悄悄站在你身邊。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獲得榮耀時,我會第一個為你鼓掌。
我們是兄弟姐妹,當你失敗苦悶時,我會默默地為你驅趕心靈的陰霾。
……
五、熟讀成誦,背課文。
方法:減字背誦法
六、布置作業(yè)
書面翻譯并背誦全文。
附:
板書設計
人琴俱亡
劉義慶
人亡——抑制——了不悲
琴亡——噴發(fā)——慟絕良久
第十三課、威尼斯商人
第十三課、威尼斯商人
教學設想
這是全劇最為精彩的一場戲,講述了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鮑西婭等與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之間在法庭上的一場生死交鋒。矛盾沖突激烈,人物個性鮮明,具有很好的戲劇效果。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戲劇的特點,緊緊把握戲劇的矛盾,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戲劇語言,初步培養(yǎng)學生戲劇鑒賞的能力。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介紹作者: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和歐洲最偉大的詩人、戲劇家。他一共寫了兩部敘事長詩,一部十四行詩集,37部戲劇。他的戲劇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重要的有《亨利四世》《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李爾王》《雅典的泰門》等。
二、介紹劇情梗概
鮑西婭,一個富人的女兒,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里面裝著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么她將嫁給那個男人。于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鎮(zhèn)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婭。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希望安東尼奧能借給他這筆錢。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錢還沒收回,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么多錢。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個富有的猶太放債人——夏洛克借這筆錢。安東尼奧和夏洛克都不喜歡對方:對于安東尼奧來說,他看不起放高利貸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歡夏洛克也因為他是猶太人;對于夏洛克來說,安東尼奧借錢給人從不收利息,這樣就損害了他的利益。盡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夏洛克還是同意借錢給安東尼奧,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婭。鮑四婭送給他一枚戒指,安東尼奧發(fā)誓將永遠把這枚戒指戴著。與此同時,鮑西婭的女仆,娜瑞薩也接受了格拉夏諾的求婚,將自己的戒指也送給了他。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同自己的愛人克里斯汀羅倫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親的錢和珠寶。而夏洛克也因為失去自己的女兒和錢財心情煩亂……當他得知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后,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婭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婭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guī)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zhí)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樣,鮑西婭巧妙地挽救了安東尼奧的性命。同時,為了證明自己的愛人是否專心,她們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為償還。最后,真相大白,安東尼奧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財產。
三、學生初讀課文,了解節(jié)選部分內容。
1.學生自讀。
2.思考:你認為課文節(jié)選部分中,最主要的應該是哪些人物?安東尼奧、鮑西婭和夏洛克。
3.提問:節(jié)選部分內容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什么地方?矛盾的主要雙方是誰?在法庭上,矛盾主要在夏洛克和鮑西婭之間展開。
4.提問:矛盾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這矛盾是如何層層發(fā)展,進而達到高潮的?
明確:矛盾的發(fā)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公爵、安東尼奧等與夏洛克的直接交鋒;第二階段是的西婭與夏洛克之間的直接交鋒。高潮是第二階段鮑西婭與夏洛克之間的交鋒。
四、討論鮑西婭的形象意義
1.學生自行閱讀有關鮑西婭的內容。提問:戲劇的語言是富有個性化的。請放聲朗讀文中有關鮑西婭的語言片段,然后說說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鮑西婭的個性。
3.提問:鮑西婭是如何制服夏洛克的?明確:先是勸夏洛克,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敏銳地抓住契約中的漏洞,即“這約上并沒有允許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寫明著‘一磅肉”’,懲罰了夏洛克。
4.你認為鮑西婭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聰明、機智而又行事果斷,善良仁慈,充滿著人性的光輝。
五、布置作業(yè)
(一)、討論夏洛克的形象意義
1.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夏洛克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夏洛克應該是具有什么性格?請朗讀有關的段落和語句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一個反面角色,被塑造成了邪惡的代表,他的性格主要包含下面幾個方面:(1)惟利是圖。(2)冷酷狡詐。(3)復仇心重。
(二)、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
1.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朗讀,朗讀后說說:你所朗讀的這一段落在語言使用上有什么特點?
2.仿寫:請仿照下面這個句子,以所給的詞語開頭,說一段話。
原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無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顯出一個帝王的
高貴:御杖不過象征俗世的威權,使人民對于君上的尊嚴凜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卻高出于權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內心,是一種屬于上帝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