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1八上《傳·序·書·箴四篇》教案。
二 〇 傳序書箴四篇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標
1.掌握“造、輒、蕭然、晏如、戚戚、汲汲、儔”等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
2.了解歷史人物傳記的一般結(jié)構(gòu)。
3.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溫故知新的能力,深入把握陶淵明的形象。
5.體會并學習陶淵明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體會在具體事件中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所學內(nèi)容,深入理解陶淵明的形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一番自然美、人情美的和諧的社會圖景,是陶淵明的社會理想,也是當時社會許多人的理想,為了這份理想,不同人選擇了不同的生活,那么陶淵明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學習《五柳先生傳》來了解一番。
二、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1.學生自讀課文,質(zhì)疑字音,師生相互補充,掃清讀音障礙。
2.分別請學生朗讀第1、2段,學生齊讀課文一遍,進一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從課文中了解到哪些有關(guān)五柳先生的內(nèi)容?
4.請學生根據(jù)課文分別介紹五柳先生的一個方面,要求找出原句并用自己的話說明具體意思。
(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強調(diào)重點實詞,用幻燈展示。)
三、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把握人物形象,明確傳記文學的形式特點。
1.請學生用“從……我看出五柳先生……”的句式回答,你覺得五柳先生是一位怎樣的先生?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應該能對五柳先生其人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重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挖掘。例如:
(1)不求甚解:不只是讀書方法,是性情和追求使然,為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托,又何須咬文嚼字呢?
(2)曾不吝情去留:將世俗的禮法、約束拋于腦后,體現(xiàn)出率真與自然的品性。
(3)晏如也:為什么能夠這樣?是因為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支撐。
(4)常著文章自娛:是因為以文顯志,并非為功名利祿。
2.課文介紹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方面?由這些方面你能否總結(jié)出這位先生的特點呢?
引導學生明確,性格特點是人物形象的根本,其他各個方面,均是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
3.第2自然段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它與第1段有什么關(guān)系?
引導學生疏通第2段文意,提出重點字詞。
明確:第2段是對所記人物的高度概括與評價,與第1段相輔相成,其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與“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相互照應,在歷史人物傳記當中,這種對人物的評論部分稱為“贊”,前文對人物生平事跡的介紹則稱為“傳”,這是歷史人物傳記中必要的兩個部分,這樣處理使得人物的形象特點更加鮮明。
四、結(jié)合相關(guān)作品,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仔細閱讀課文,體會本文的作者與五柳先生有什么關(guān)系,可以結(jié)合你學過的文章或詩歌或你對陶淵明的理解說說你的看法。
本文實際上是陶淵明假托五柳先生而寫的自傳。通過對《桃花源記》的學習可知,陶淵明仕途不得志,厭惡東晉污濁的官場,所以棄官隱居。失去俸祿的他“環(huán)堵蕭然”等應是他生活的真實反映;“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正是他的重要性格;而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句可見陶淵明對自然純凈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對高尚精神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他是以自己的率真和獨特的方式宣告著一種無聲的不滿與反抗。而本篇課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不”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先生,這恰是陶淵明的真實寫照。
試背誦課文,結(jié)合所了解的陶淵明進一步體會文章內(nèi)容。
五、小結(jié)。
本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崇高的志向和追求,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安貧樂道、率真自然、高尚執(zhí)著的五柳先生,它是我們了解陶淵明的重要資料,而了解一個人物,僅憑一文還遠遠不夠,希望課下同學們能主動閱讀一些陶淵明的文章,通過閱讀,將你心目中的陶淵明形象逐漸豐富起來。
六、作業(yè)。
1.默寫課文,準備課文中詞語含義的測試。
2.摘抄一篇未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及其鑒賞。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九上《張衡傳》教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上《張衡傳》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張衡傳》教案
【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敘述、說明事物的方法及詳略得當?shù)募舨梅椒ā?/p>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虛詞于,復習意動和使動用法。
3、了解張衡在科學技術(shù)上的成就和貢獻,學習張衡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的剪裁。
【教學難點】
區(qū)別虛詞乃、于的用法。
【教學方法】
講讀課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
一、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jù)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guān)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后漢書》。此書內(nèi)容充實,對考核史實有參考價值。文筆簡練生動,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文氣流暢,既具史學識見,又有較高文學價值。
張衡
(78--139)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作品《二京賦》、《四碧詩》等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更為出色,他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為南陽重修的張衡墓題詞說:
如此全面發(fā)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
本文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作為一篇科學家的傳記而節(jié)選,對原文有大量的刪節(jié)。
二、課文串講: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1)人也。衡少善屬文(2),游于三輔(3),因入京
縣寫游學因此
屬:連綴。
師(4),觀(于)太學(5),遂通五經(jīng)(6),貫六義(7)。雖才高于世,而無驕
學習通曉熟悉比世人但驕
通、貫:同義,精通,貫通。
尚之情(8)。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9)中,舉
傲自大神情平時舉止行動淡泊嫻靜庸俗被推舉為
從容:舉止行動,作名詞。
孝廉不行(10),連辟公府(11)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
沒有去應(薦)屢次被征召就職太平
不逾侈(12)。衡乃擬班固《兩都》(13)作《二京賦》,因以(之)以諷
過度奢侈就模仿就用(這篇文章)諷
諫。精思傅會(14),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15)奇其才
喻和勸說(他們)精心構(gòu)思細致安排出眾超群
奇:以其才為奇,形作意動。
累召(之)不應。
聘請(他)應召
衡善機巧(1),尤致思(2)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3)衡善術(shù)
制造巧妙的機械致力鉆研常聽說術(shù)數(shù)方
學,公車特征(5)拜(6)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7)陰陽,
面的學問特地指名征召授給升就研究核實
公車:官署名陰陽:指日月運行。
妙盡璇機之正(8),作渾天儀(9),著《靈憲》、
的變化規(guī)律精妙地研究透了測天儀的道理制造出寫了
《算罔論》(10),言甚詳明。
語言道理更加詳細明白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11)。衡不慕當世(12),所居之官
再次調(diào)轉(zhuǎn)趨附當時的權(quán)貴擔任官職
慕:羨慕,趨附。
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往往多年升遷自從離開太史令的職務年后重回來(任原職)
陽嘉元年(1),復造候風地動儀(2),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儀器的)直徑長
合蓋隆起(3),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上下相合蓋住中間隆起杯作裝飾用圖形粗大的
尊同樽:酒杯。都:大。
柱(4),傍行八道(5),施關(guān)發(fā)機(6)。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
挨著放置根桿設置關(guān)鍵(用來)撥動機關(guān)
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7),皆隱在尊中,覆蓋周
接它那些樞紐和(各種)機件的巧妙構(gòu)造銅嚴
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
空隙(里的機械)關(guān)動清
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
脆響亮在旁守候機械的人覺察知道雖然龍首找那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8),合契若神(9)。
(振動龍頭的)發(fā)生的方位用事情來檢驗(彼此)符合(靈驗)如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10)。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
從(已有的)記錄的內(nèi)容(來看)這樣的事曾經(jīng)
師學者咸怪其無征(11)。后數(shù)日驛(12)至,果地震(于)隴
有學問的人都它沒有驗證過了幾天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到了
西(13),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所從方起(14)。
信服巧妙從哪方位發(fā)生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15)。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16);又
離開(京城)做王逸華典章制度
多豪右(1),共為不軌。衡下車(2),治威嚴(3),整法度,陰知(4)
很多豪門大族彼此勾結(jié)干壞事一到任樹立威信整頓法令制度暗中察知
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之),上下肅然,稱為政理(5)。視
一下子把他們逮捕起來舉國上下嚴謹守法稱贊是政治清明治理
禽同擒:逮捕。
事(6)三年,上書乞骸骨(7),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政事請求辭職還鄉(xiāng)(朝庭)征召封他為享年去世
三、小結(jié)課堂
學生復述課文大意、教者指導,體會張衡的學習張衡刻苦鉆研的精神。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課文。
2、練習2、3
第三課時
一、關(guān)于人物傳記:
1、傳記的特點:
作為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敘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傳記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
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2、傳記的種類: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
本文屬評傳:既記敘人物的事跡,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fā)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
注意:
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jīng)歷,事無巨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二、結(jié)構(gòu)提綱:
1、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1自然段)
2、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2--4)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fā)明。
3、介紹張衡杰出的政治才干。(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征:
1、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不行、不就、不應。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也無所謂,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風氣,經(jīng)過十年苦思而寫成《二京賦》以諷諫當世。一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對奸黨一時收禽。這些都反映了他的從容淡靜,不慕當世的品德。
2、無驕尚之情
年少時善屬文,通五經(jīng),貫六藝,才高于世,這些都反映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只有這樣,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獲得象候風地動儀那樣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當,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本文全面地記敘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在科技方面,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張衡為人,詳寫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他上書氣骸骨,避害全身,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敘述以時間為經(jīng),以張衡事跡為緯。寫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為主,以敘述為輔。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候風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按以下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采用的表達方式是說明):
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gòu)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這一段可看成典范的科學說明文。
作業(yè)布置: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答謝中書書 》人教八上4
預設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小組活動中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運用多媒體,在比較畫與文句,文章與文章中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強調(diào)學生課前課后查找資料,拓寬語文視野,培養(yǎng)大語文教學觀。
教學過程:
情境創(chuàng)設: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學生活動:
一:學生查找資料了解陶弘景其人。
(師:關(guān)于此文,同學們在課前找到了哪些資料?)
預設資料:
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3、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師:大聲讀課文,讀出節(jié)奏,從文中找出一字概括主旨。)
1、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2、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錄音朗誦,同學們比較評點錄音朗誦和自己的朗誦,歸納應該怎樣朗誦才會聲情并茂。
3、學生齊讀課文。
4、課文主旨:美。
三、學生小組活動,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師:讓我們走進文本,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A、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B、、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4、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組內(nèi)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四、師生互動,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師:讓我們走出文本,對照老師找的幾幅畫面,山川之美,你領(lǐng)會到哪些美?)
1、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fā)學生想像。而后
2、請一小組再次描述畫面,圍繞山川之美評析課文。深入領(lǐng)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請學生把同學們的賞析歸納,進行文字整理,寫成賞析短文。
預設賞析:
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gòu)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五、拓展遷移,查找資料,由鑒賞文學作品到感悟大自然,提高審美情操。
(師:你還能想起哪些描寫山川之美的文章?這些作者又是怎樣表現(xiàn)山川之美的呢?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發(fā)?)
預設資料:
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員的〈永州八記中的〈石鐘山記〉等。
評析:
此課例的教學目標不但設計了語文知識目標和語文技能目標,更強調(diào)了學生合作能力目標的設計,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目標的設計,還強調(diào)了培養(yǎng)大語文的教學觀,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目標上看,此課例應該是一場現(xiàn)代教學的課例。從教學內(nèi)容上看,此課例不論在課前的預習,還是在課堂上的探討,還是在課后的作業(yè),都已經(jīng)延伸到課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貫徹了大語文的教學觀,課文文本何其少啊,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課堂應該也必須把眼光放到那個課堂之外的大世界中去。教學過程多變卻又層次清晰,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但又不是僵硬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的調(diào)動,這是一種開放的教學觀。再看教學形式,情境創(chuàng)設調(diào)動了學生興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關(guān)資料,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我國悠久的古典文化的興趣,朗讀的指導很到位,學生的合作學習已經(jīng)走進了文本中,學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體出示的畫面兩廂比較,學生對山川之美不僅有了形象生動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學生也對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的結(jié)構(gòu)、凝練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領(lǐng)悟。最后的拓展遷移,又讓學生回到大語文中去,在比較中既培養(yǎng)了自己的文言文素養(yǎng),又培養(yǎng)了熱愛大自然的品質(zhì),這些都得意于整個課堂上教學方法的多變,教師抓住了此文的一個關(guān)鍵詞語:“美”,幾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理解“美”、賞析“美”而激趣,多媒體的運用、資料的查找、小組學習的貫徹,無一不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在課前是這堂課的總設計師,在課堂上是這堂課的積極的旁觀者,興趣的激發(fā)者,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例。
八上《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3.認清科舉制度下世態(tài)炎涼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教學難點
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吶喊》(板書),魯迅為什么在20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取名為《吶喊》呢?(學生各抒己見)是的,魯迅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喚醒沉睡的人們,并且是為前驅(qū)者添威助陣的,所以命名為《吶喊》?!秴群啊饭彩珍浟?4篇小說,例如以前學過的《故鄉(xiāng)》。據(jù)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自己說過,在《吶喊》中,最喜歡的是《孔乙己》(板書)。為什么他最喜歡《孔乙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孔乙己》,看看現(xiàn)代文學畫廊中的這個唯一的“他”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有著怎樣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簡介寫作時間、背景和寫作用意。
(幻燈片顯示)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fā)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孔乙己》寫于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lǐng)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
本文最初發(fā)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其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深意?!?br> 三、把握內(nèi)容,整體理解。
1.閱讀思考。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聽讀思考題: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4)小說中孔乙己的結(jié)局怎樣?
設計說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明確:小說前三段先說酒店的大概情況,寫出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在孔乙己出場前先勾畫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鎮(zhèn)的世俗畫面。細說酒菜的價錢,說明短衣幫的貧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貧,對比分明,等級森嚴;寫明“我”——小伙計的職務,實質(zhì)上勾畫了趨炎附勢、自私冷漠的社會風情:掌柜對長衫主顧唯恐照顧不周,對短衣幫則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明確:“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笨滓壹骸罢局染啤?,說明他經(jīng)濟拮據(jù),地位卑下,買不起酒菜,進不了柜臺內(nèi),不能享受“長衫主客”的待遇??墒撬质恰岸桃聨汀敝形ㄒ弧按╅L衫”的人,因為“長衫”是讀書人身份的標志,他不肯脫掉那件“長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層,不肯甘居下層。這種矛盾現(xiàn)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個虛榮心十足的無用的下層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他是一個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蔽闹械?自然段一個極為簡潔的語句準確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低下,境遇凄慘,他的存在只能作為供人取笑的對象,因此不可能有人關(guān)心他的死活。
(4)小說中孔乙己的結(jié)局怎樣?
明確:“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笨滓壹旱慕Y(jié)局,只可猜測,沒有確鑿的消息,文末用猜想結(jié)尾,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
四、布置作業(yè)。
細讀文章,仔細體會文本,分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書邊筆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分析,孔乙己已經(jīng)在我們心中刻下了這樣的印象:這是一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境遇凄慘的小人物,但我想孔乙己在每個同學的心目中的形象肯定還要豐滿,還要獨特。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明確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精讀課文,分析人物。
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點,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并明確作者的描寫方法。(在分析過程中,穿插學生的朗讀,并適當板書。)
1.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被町嫵鲆粋€窮困不得志,又經(jīng)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2.通過服飾的細節(jié)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性格。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庇峙K又破,長期不補不洗,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3.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揭示孔乙己自視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滓壹河谩八臅薄拔褰?jīng)”中的所謂“圣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個性化語言表現(xiàn)出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4.通過對人物神態(tài)和動作的描寫,恰如其分地透視了孔乙己的內(nèi)心世界。
“睜大眼睛”到“漲紅了臉”:人們?nèi)⌒滓壹和蹈`挨打時,他先是故作鎮(zhèn)靜,置之不理,繼而“睜大眼睛”。被人證實時,還要“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為自己辯解,充分表現(xiàn)了孔乙己被人嘲弄時企圖掩飾自己偷竊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辯”到“籠上了灰色”:當別人戲弄他:“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表現(xiàn)他因自己讀過書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識泰山”的神氣??滓壹菏亲宰鸬模墒莿e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熱衷于功名科舉,這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沒有進學,就成了他們最大的隱痛。這浮現(xiàn)在孔乙己臉上的“頹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靈魂深處的這塊瘡疤被戳痛時的痛苦。
“極高興的樣子”到“極惋惜的樣子”:教小伙計寫“茴”字四樣寫法時顯出“極高興的樣子”,活畫出了孔乙己落魄時不忘炫耀的心理。見“我”毫不熱心,他便嘆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小伙計對他表示看不起的態(tài)度,不僅沒有使他意識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嘆”氣,為小伙計感到“惋惜”。這說明他對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識的陳腐毫無認識,麻木至極。
“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那“低聲”的“懇求”之狀,形象地表現(xiàn)了他在窮途末路時仍然不能正視現(xiàn)實,死愛面子,自欺欺人。他對自己的悲慘遭遇沒有痛恨,只有掩飾的心理。
“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這慢吞吞的“排”的動作,既掩飾了內(nèi)心的不安,同時也表示他是付現(xiàn)錢從不拖欠的規(guī)矩人的心理。
三、小結(jié):孔乙己形象。
明確:魯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個懷著科舉失敗的隱痛卻又以讀書人自居,貧困不能自存卻又好喝懶做,很想清白做人卻又不免偷竊,被人嘲笑欺凌卻又自視清高、死要面子,于國于家無用的清末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
四、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讀書報告:《孔乙己悲劇原因之我見》
要求:再讀文章,深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乙己是這樣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但他的悲劇命運卻是在眾人的哄笑中慘淡收場的。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討論交流。
1.小說中哪幾處寫到眾人的笑?
2.眾人因何而笑?眾人的笑讓我們感受到什么?
明確:
1.小說有四處寫到眾人的笑:一處是第4自然段,一處是第6自然段,一處是第8自然段,一處是第11自然段。
2.小伙計的笑,是不經(jīng)意的“附和著笑”;鄰居孩子的笑,并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tài)社會”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冷漠無情;掌柜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等級不同所致。
“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shù)手段??滓壹菏且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作者用眾人的哄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
三、深入探究。
孔乙己在眾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場,在眾人的笑聲中強自表演,又是在眾人的笑聲中慘淡謝幕。陣陣笑聲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對弱者的笑聲中蘊蓄著一股悲涼的意味。下面請同學們多角度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
明確:
1.社會原因:以求取功名為讀書目的的封建科舉制度的殉葬品。
小說中對孔乙己的所有描寫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的固守與癡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圣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知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
2.社會原因:冷酷的病態(tài)社會中的悲劇人生。
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異己環(huán)境中。想當年丁舉人原本也是讀書人,但考中了舉人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其身份與地位自然就與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別。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象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與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滓壹何ㄒ槐徽乒裼浧鸬睦碛?,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個銅錢。
作者以一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伙計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讓人體會到,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作者通過一個孔乙己就寫出了一個社會。魯迅說,他是在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
3.直接原因:因偷竊而遭丁舉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懶做,鄙視勞動。
四、對聯(lián)小結(jié)。
設計意圖:根據(jù)閱讀小說的整體感受用一組對聯(lián)作結(jié),恰到好處地再現(xiàn)小說的閱讀重點。(適當板書)
1.周樹人半夜疾書顯冷漠世界
孔乙己終身潦倒殉八股文章
2.迂腐可憐孔乙己苦中作樂
麻木無聊短衣幫笑里釀悲
3.人情冷漠終身落魄貪人筆墨紙硯
等級森嚴一心科舉開口者也之乎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吶喊〉自序》,深入了解魯迅的內(nèi)心世界。
板書設計:
孔乙己
魯 迅
笑聲中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