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名人傳》序。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傳》序”,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名人傳》序教學目標
1、訓練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篩選信息
2、學生對名人(英雄)的理解
教學重點
了解和領略作者寫做《名人傳》的意圖,了解領悟作者的英雄觀。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領悟本文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生說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為什么?
二、本文寫的是哪位名人?這篇文章是自序,還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寫的序叫自序,一般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了解復習自序)
三、作者談名人:
(1)、先讀小序: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擔當英雄?!?br> 如果我們只用6、8個字概括這段話內容:應該是:患難、善良擔當高尚。
(利用學案,篩選信息,理清思路,印發(fā)講義)
閱讀小測試姓名:得分:
(2)、請先看一遍問題,然后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篩選相關信息,填在問題下面:
作者為什么要寫《名人傳》?
(1、社會環(huán)境。因為平庸的社會充滿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風氣,讓人窒息,所以呼喚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喚英雄的人,孤獨奮斗的人,使英雄的種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喚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沒有光華,沒有幸福,貧窮,沒有希望和歡樂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幫助,孤獨奮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在作者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且有偉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作者認為,最偉大的英雄是誰?原因是什么?
(是貝多芬。因為他英勇、堅強、純潔。第六自然段)
(滿分100分,每小題25分,請同座同學輪換打分,看看你的聽讀能力如何?)
四、互相講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間,打開書訂正對方的答案,打出分數,這就是我們的聽讀能力的測評。通過再次閱讀課文,對答案,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容。)
五、分組疑《名人》
把同學們按行分組,每組兩個自然段,精讀,對文章的字詞句中的不理解之處,提出來,老師當堂解決,或者讓同學回答。[這個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要形成語文課堂教學的”場“!]
六、小結
朗誦品名人提問:同學們,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價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進行朗誦指導,老師示范,學生自讀,老師點撥,單個同學讀,學生齊讀,讀出英雄對我們的影響。在朗誦中體會語言對我們的滋養(yǎng)。
七、作業(yè)
寫作學名人寫作指導:[以下兩道題任選一題]
題目1:英雄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題目2:做英雄,從今天開始
相關閱讀
《名人傳》序1
教學目標:
1.掌握序言的文體知識。
2.正確理解課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3.明確作者寫作《名人傳》的目的,學習名人們不畏困苦,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羅曼·羅蘭寫作《名人傳》的目的。
2.羅曼·羅蘭的英雄觀。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將學生分成四組查閱資料,分別了解羅曼·羅蘭及《名人傳》、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米開朗琪羅和傅雷。
二、了解羅曼·羅蘭與《名人傳》
1.大聲朗讀課文。
2.請學生簡介羅曼·羅蘭及《名人傳》,突出羅曼·羅蘭寫作《名人傳》的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進入20世紀,羅曼·羅蘭意識新的社會大動蕩的時代即將到來。他在尖銳抨擊庸俗的資產階級文化時,主張“應當為新社會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藝術”。因此,他在創(chuàng)作“革命戲劇”集的同時,還和法國文化界的進步人士一起醞釀創(chuàng)立“人民戲劇”??墒?,他的這一主張沒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反而遭到責難。羅曼·羅蘭一方面感到沮喪,一方面希望重新獲取精神的源泉,他說:“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經歷著一個騷亂不寧的時期,充滿著兼有毀滅與更新作用的雷雨?!绷_曼·羅蘭離開巴黎,來到貝多芬的故鄉(xiāng)波恩,在這里尋找貝多芬當年的影子,尋找英雄的苦難、勇氣、歡樂、悲哀,寫下了《貝多芬傳》。隨后又寫了《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統(tǒng)稱為《名人傳》。)
3.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曼·羅蘭寫作了《名人傳》,那么他的序文中談及了寫這部作品的目的嗎?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請學生作答,可用自已的話,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羅曼·羅蘭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標準,羅曼·羅蘭選擇了三位名人作傳,這三位名人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可擔得起這英雄的稱號呢?
先請同學為我們簡要介紹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和米開朗琪羅。
從三位傳記人物的生涯中,我們可以窺視出羅曼·羅蘭的“英雄”的標準嗎?
小結: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這些被羅曼羅蘭尊為英雄的人,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基羅以一生的心血奉獻出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借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所以羅曼羅蘭所謂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稱道的那種憑借強力,成就自己功名偉業(yè)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拯救人類,拯救心靈,視為己任的那些人。
5.“在此英勇的隊伍內,我把首席給予堅強與純潔的貝多芬”,為什么呢?
請學生作答,可可用自已的話,也引用原文。
(他以超人的斗爭和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難,這種頑強的精神有極強的震撼力。且自身飽受生活的折磨,卻能推己及人,希望自己的榜樣能支持其他受難者,這種博大的胸懷難能可貴。而其名言“人啊,你當自助!”和他的行動為患難的人們提供了最有價值的精神啟迪。)
6.從“噢,人啊,你當自助!”這句話里,你能感悟些什么?
三、再瀏覽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1段)揭示歐羅巴令人沮喪的現狀,并因此呼喚自由的空氣和英雄的氣息→(2-5)表明寫作名人傳記的目的,表達對“英雄”的獨特理解→(6—7)表達對貝多芬的崇敬,由此呼吁人們鼓起對人類和生命的信仰。
四、齊聲朗誦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一、二題。
2.劃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或覺得非常重要的語句。
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名人傳》知識點歸納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名人傳》知識點歸納》,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名人傳》知識點歸納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曼·羅蘭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活里充滿了貧困、憂慮、孤獨和辛勞,人們卻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寫作《名人傳》,要把偉大的心靈獻給受苦難的人們,使他們得到安慰和鼓舞。
內容簡介:
《名人傳》又稱《英雄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其中,貝多芬是音樂家,米開朗琪羅是雕刻家兼畫家,托爾斯泰是小說家。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了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與正義,為創(chuàng)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和對人類的信心,作者把他們稱為英雄,只因為他們是人類的忠仆,具有偉大的品格,能傾心為公眾服務。
中心思想
本書敘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他們面對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真實苦難使他們直面人生,而與苦難的搏斗,則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精彩片段: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愈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凄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fā)愿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點評】第一段是貝多芬寫給友人阿芒達牧師的信。耳聾對于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使他從此過著孤獨凄涼的生活,還可能受到敵人的污蔑。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由于耳聾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可憐和自私。
2.“君主與公卿盡可造就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勛章;但他們不可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的皇族。我們遠遠里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后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見,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歌德】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點評】第二段是貝多芬在書信中寫到與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親國戚時的情景。其中“背著手”和“撞”等十分傳神的描寫,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他對皇親國戚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最集中地表現了貝多芬的叛逆性格。當然貝多芬和歌德的處境不同,對他們進行比較時要全面分析。
3.“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贊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于一切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fā),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
【點評】第三段是《貝多芬傳》的最后一段,是這一部分的總結。貝多芬的偉大不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樂家,而是因為他的音樂是為苦難的人們而寫的。他隱忍自己的痛苦,卻用他以痛苦換來的歡樂來安慰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的音樂的本質。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jié)和性格特征
貝多芬,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
性格:桀驁不馴,普通乖僻,不幸孤獨,自強不息,偉大的音樂之神,堅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貝多芬的故事主要側重“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掃空憂郁的思想,戰(zhàn)勝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庫斯》、《哀悼基督》、《大衛(wèi)》、《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和《末日審判》。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頂峰,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珍貴的遺產。
性格:慈祥,博愛,善良,孤獨,多疑,懦弱,有毅力,身體力行,家庭富有自己卻貧窮,屈服于教皇勢力。
米開朗琪羅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悲劇,展示了一個天才為了征服世界,為了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慘痛的鮮血。內容主要分為上篇“戰(zhàn)斗”,下篇“舍棄”和尾聲“死”。
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寧娜》、《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
性格:博愛,敏銳,自我完善,具有虔誠的宗教觀點。
托爾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內容是:童年,高加索紀事,哥薩克,塞白斯多堡紀事,愛情與婚姻,對社會的憂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長的一篇,也是對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創(chuàng)作的東西描寫最詳細的一篇。
課后練習題
一、填空題:
1、《名人傳》的作者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曼羅蘭)。他是20世紀享譽國際文壇的(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是一位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有“歐洲的良心”,之稱,他們另外一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獲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2、《名人傳》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國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崇高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3、《貝多芬傳》是羅曼羅蘭的得意之作,在文學領域內一直被奉為經典,從首次出版到現在,其具有的獨特價值讓“人們似乎從中找到了新的支撐點”,因此被評為“人類有史以來的30本最佳書”之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小說。
4、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是他的父親發(fā)現的,當年貝多芬只有4歲。(《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作品中最為深刻和雄偉的,凝聚著音樂家畢生的心血。因其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后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貝多芬終生未娶,他的第一個戀愛對象是伯爵小姐朱列塔·圭恰迪爾。當時貝多芬耳疾正在加重,極有失去聽覺的可能。他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于是1801年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獻給她。
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
貝多芬失聰的原因的猜測有四種:腸炎、冷水浴、傷寒、仰面跌倒。1796年開始,貝多芬得了一種永遠治不好的病是失聰,他極度傷心,1802年開始,他寫了封信給他的弟弟,世稱《海利根遺囑》。
5、托爾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托爾斯泰在1900-1910年間發(fā)表了關于社會論戰(zhàn)的含有攻擊性和神秘的文字,包括《戰(zhàn)爭與和平》、《大罪惡》和《世紀末》。
6、我國先哲孟子說:“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在《名人傳》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體現,請以其中一個人為例,說說他是如何在行動中體現孟子這句話的。(要求寫出人名和具體事例,不少于30字)
答: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來發(fā)展到耳朵失聰??墒沁@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zhàn)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彼麘{著超凡的毅力和奮斗精神,從事音樂的創(chuàng)作,寫出《第九交響曲》等傳世之作。
7.米開朗琪是意大利人,被人們稱為“在藝術上最有毅力和雄偉氣魄的人”。
8.青春時期的米開朗羅雕塑了《微笑的牧神面具》一作,贏得洛朗·特梅迭西斯親王的友誼和賞識。
9.使米開朗其羅25歲一舉成名的作品是《哀悼基督》(又名《耶穌死像》),這件作品用3年雕成,表現了他愛國主義精神。
10.1501年,米開朗琪羅接手了一向沒人敢雕刻,中止了四十年的先知者像,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衛(wèi)像》。
11.米開朗琪羅一生中惟一的一張別人的畫像是卡瓦列里,是他使米開朗琪羅決定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穹窿的木雕模型。
12、請你根據《教學大綱》推薦的課外閱讀名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相應的內容。
讀《》(名著名稱),我了解到(內容):
答:示例:讀《名人傳》,我了解到: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苦難,但他卻把苦難鑄成了一支支歡快的樂曲,奉獻給了世人。
13、請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個典型事例。
答: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舉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當高度耳聾的貝多芬出場時,他受到觀眾五次熱烈地鼓掌歡迎。貝多芬在終場后感動得暈了過去。
14、貝多芬在致艾爾多迪夫人的心中有兩句話成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銘,它們是(“唯其痛苦,才有快樂”)。
15、米開朗琪羅至死還留在佛羅倫莎畫室里的惟一作品是:(《勝利者》)使米開朗琪羅感到幻滅、絕望、意志破裂的情緒反映在梅迪契陵墓和尤利烏斯二世紀念物的新雕像中。
16、“臉又長又厚又粗獷,頭發(fā)很短,向前蓋著,使額頭顯低,兩只小眼睛深陷在陰暗的眼眶里,嚴峻地盯著別人,鼻子扁闊,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边@是對(托爾斯泰)的外貌描寫。
17、腦袋滾圓,額頭方方,凸出,布滿皺紋,頭發(fā)呈黑色……又小又憂傷但有很敏銳的眼睛,顏色深褐,但有點藍褐和黃褐的斑點,色彩常常變化。“是對(米開朗琪羅)的外貌描寫。
18、“矮小粗壯,一副運動員的結實骨架。一張土黃色的闊臉龐……額頭凸起、寬大……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為之震懾。”是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
19、貝多芬第一首真正為革命而創(chuàng)作的音樂是(《第五交響曲》)
20、托爾斯泰最喜歡的中國古代哲人是:(老子)。代表作有:(《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稄突睢肥撬囆g上的一種遺囑,是他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的一峰。1879~1882年,托爾斯泰寫成的《懺悔錄》是他宗教狂亂的表白。
二、簡答題。
1.《名人傳》是一本怎樣的書?作者是誰?
答案:《名人傳》是羅曼羅蘭最早享譽文壇的人物傳記,它真實的記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藝術大師坎坷的生活和艱辛的創(chuàng)造,展現了藝術大師們偉大的心靈。
2.《名人傳》主要揭示了怎樣的主題?
答:偉大的天才必須向庸俗而且充滿敵意的社會進行不屈的斗爭,就能獲得勝利,完成天才的創(chuàng)造事業(yè)。
3.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答: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為音樂家、作曲家卻耳朵失聰;最大的幸福是他戰(zhàn)勝痛苦,創(chuàng)造出擁抱歡樂的《第九交響樂》。
4.在《貝多芬》傳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遺囑”的目的是什么?
答:增加傳記“引文”的真實性,同時也是貝多芬痛苦生活和讀者心靈的一次撞擊。
5.在《米開朗琪羅傳》中,作者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為重要情節(jié)?這痛苦是作者憑空虛構的嗎?
答:不是憑空虛構,而是從歷史事實中吸收來的,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義精神的全部偉大之處得以顯示出來,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戰(zhàn)勝痛苦,這是以痛苦為情節(jié)的目的所在。
6.《米開朗琪羅傳》中,作者寫到雕塑家完成的許多雕塑,可看出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有怎樣的與眾不同的特征?
答: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男性的雄偉和戲劇性的結構,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時代的新鮮感,因而備受世人的尊崇。
7.人們常說苦難是最好的鍛煉,讀了《名人傳》之后,你對生活的磨難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請結合閱讀的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來談自己的體會。
答案:雨果說: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萬丈深淵。讀了《名人傳》使我懂得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與苦難的搏斗,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教材P236)如果沒有流浪乞討的經歷,文學大師高爾基就不會寫出《人生三部曲》,如果沒有在黑暗中的摸索,海倫.凱勒就不會寫出人生最美的陽光.我們應該感謝苦難。
伶官傳序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告,抑,本。
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c、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3、能力目標: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
二、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講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2.問:找學生翻譯此句。(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2)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
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r>
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3)重點字詞:
原----名詞用作動詞,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的原因
(4)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容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時間理出過程
莊宗李存勖(885━926)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莊宗多少歲,在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
908年(23歲),“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與:給)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系:縛)
923年(38歲),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926年(41歲),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保椋罕粍樱?/p>
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2)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
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告:祭告,禱告。
盛:裝。
盛以錦囊:“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3)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東:名作狀。夜:在夜間。//東:向東。
②“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br>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4)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
此句用了正反對比。
抑----或者。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于:被動。
所: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的短語。
(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嗎?)
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伶官傳序》教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教學目標。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伶官傳序》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伶官傳序》教案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為選修教材中的一篇,屬論說類體裁,文章層次分明、說理嚴密透徹,是難得的佳作。然而教師授課時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針對其重難點問題選擇一個角度,提綱挈領、有的放矢,再以點帶面。我認為本文最大的價值在于通過對后唐莊宗由盛到衰經過的講述,總結了國君治國理政的教訓,這些教訓同時也是為人處事的格言,至今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高中生來說,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所以,如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并感悟這些道理應是教學設計的重點。我嘗試緊扣“盛”“衰”二字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梳理莊宗為政由極盛而致極衰的經過,讓學生切身體會一代大家的憂國情懷與深邃思考,最后延伸拓展到自身和周圍,鼓勵學生廣泛聯系現實進行討論,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學情分析:
1.經過必修階段五冊教材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作品的能力。
2.鑒于古文晦澀難懂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太濃厚。
3.學生關注較多的是文言文中字詞相關的知識,對其中的思想文化內涵理解不深。
4.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很強,回答問題主動熱烈。
教法學法
1.誦讀法—因聲求氣、走近作者。
2.探究法—由淺入深、領會內涵。
3.合作學習法—尊重主體、培養(yǎng)能力。
4.多媒體演示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原納函意氣仇讎抑逸豫”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伶官序少牢從事宗廟”等相關的文化常識。
2.了解”序”以及作者的生平.
(二)情感與價值目標
1.理解“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意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2.通過體驗莊宗的“壯”與“衰”的氣勢和情感,用古代“人事”鑒今人生活,明確個人的習慣品質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教學重點:
1.后唐莊宗為政由盛到衰的教訓。
2.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發(fā)掘文中名言警句的啟示意義和時代內涵。
一、導入
圖片中的這些演藝明星相信同學們都很熟悉吧!是的,他們用自己精彩的表演,把快樂帶給了千家萬戶,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說不定其中還有你們的偶像呢。那么大家知道這些演藝明星在古代的稱謂嗎?對了,就是“伶”。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國君唐莊宗就特別寵幸伶人,有些伶人還被授予了官職,也就是“伶官”。隨著伶官的權勢越來越大,他們開始犯上作亂,最終連莊宗自己都死于伶官之手。后唐莊宗寵幸伶人以致國亡身死的結局讓后人唏噓不已,連宋代大家歐陽修在編寫《新五代史》的時候,還不忘單獨寫了一篇《伶官傳》,總結教訓,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本文就是《伶官傳》前面的序,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教師板書:伶官傳序
關于“序”
“序”作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是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于讀者理解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識作者
歐陽修,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幼年喪父,出身寒微,由母親親自教學,因家貧,不具紙筆,用荻畫地作書。歷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學家,又是史學家、金石學家。與宋祁等合寫了《新唐書》,又自撰了《新五代史》。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如“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等都是出其門下。
二、課前預習檢測
1.正確解釋加點字詞。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及凱旋而納之
函梁君臣之首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此三者,吾遺恨也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白話文。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三、分析探究
1、學生集體朗讀第一段。
師問:第一段出現了哪些句末語氣詞,有何特點?
生答:有“嗚呼哉矣”等,它們都是表示強烈感嘆語氣的詞語。
師問:作者因何感嘆?
生答:莊宗得天下又失去天下。
師:很好,作者感嘆于莊宗的得而復失,個中的心情應該是沉重的、惋惜的,希望大家能把這種悲嘆的感情色彩在朗讀中體現出來,好嗎?
(學生再次集體朗讀)
師問:作者是如何理性看待莊宗亡國的這段歷史的呢?
生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師:很好,雖然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作者的心情是惋惜的,但他還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莊宗亡國的原因,這也是一位史學家編修史書時的正確態(tài)度。
2、學生集體朗讀二三兩段。
師:二三兩段緊扣上文的論點進行論述,敘述了莊宗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具體經過。
(學習任務分解,安排如下)
第一學習小組:概括莊宗是如何“得天下”的。
第二學習小組:概括莊宗是如何“失之”的。
第三學習小組:從論證方式的角度總結這部分的寫作特色。
第四學習小組:仔細揣摩語句中蘊含的感情,然后做示范朗讀。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
得天下:受父三矢負而前驅凱旋而納
失天下: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士卒離散不知所歸
師問:第一小組同學們,設想你是意氣正盛時的莊宗,你會是什么心態(tài)?
生答:可能會有唯我獨尊、忘乎所以之感吧。
師問:難道沒聽過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告誡么?
生答:安于享樂,而不居安思危,這也許就是人性吧。
師問:第二小組同學們,設想你是倉皇逃亡時的莊宗,你又是何種心情?
生答:肯定是悔不當初?。?br>
師問:那你最想對第一小組同學們說的話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作答)
生答:“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br>
第三組同學作答
明確:對比論證
第四組同學范讀
師問:莊宗得天下的經過可以用文中哪一字概括?失天下呢?
明確:“盛”與“衰”
師:剛才第四組同學們情感把握很到位,前半部分寫得天下之“盛”,所以誦讀是語調需激昂嘹亮一些;后半部分從“及仇讎已滅”開始,語調要重新轉為悲嘆、惋惜。
(學生集體朗讀)
3.學生集體朗讀第四段
師問:本來行文到第三段,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應結束了,可作者為什么還寫第四段?
明確:
再次強調莊宗亡國的歷史教訓,深化了思想內涵。
.
突出該教訓的普遍意義,借古諷今.
四.合作交流(投影)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一句,結合自己或身邊的事例發(fā)表見解。
明確:商紂王
唐玄宗
網癮少年
投機商人
腐敗官員
五、課后作業(yè)
文章的名言警句蘊含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最困難的是踐行,請大家就如何踐行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