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05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學案新版新人教。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學案新版新人教》,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學案新版新人教
教學目標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教學重點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2、能用公式P=EQF(W,t)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xiàn)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qū)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EQF(W,t)
P——功率W——功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xiàn)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qū)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EQF(W,t)
P——功率W——功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1、回顧本節(jié)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迷你句子網(wǎng) JZ139.COM]
相關知識
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學案新人教版
八年級物理下冊《功率》學案新人教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情
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教材分析重點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義;能用公式P=W/t解答相關的問題。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教學過程導入一、復習:1、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二、引入:我們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做功快慢的問題。如體重相同的甲、乙兩同學,甲慢慢從一樓走到五樓,乙快速從一樓跑到五樓,盡管兩人做的功一樣多,但甲需較長時間,做功慢;乙需時間較短,做功快。比較做功快慢就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一樣,可以采用:
a.做同樣的功,比較做功時間的長短;b.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學上常采用b情況,一般都取“單位時間”。就是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很顯然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新
授新課教學:閱讀課本111頁,鉤出重點知識,在不懂之處打上問號。
功率:單位時間內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來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時間-秒(s)。1W=1J/s,1KW=103W。
舉例說明瓦特的物理意義。
機械效率和功率的區(qū)別:功率和機械效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機械效率表示機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總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題講解
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質量是1t,起重機在20s內勻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機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
例2.起重機以0.1m/s的速度將重400N的重物勻速提高5m,起重機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________KW.
五、課堂練習(測)(每題10分,共100分)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機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B、機械做功時間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機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D、做相同的功,機械用的時間長,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單位的是()
A、W、J/sB、KW、PaC、W、N/mD、N/m2、N·m
3.某機械在2min內把600N的物體勻速提升4m,這個機械的功率為()
A、2400WB、1200WC、20WD、50W
4.10kw的機器正常工作時,每分鐘做的功是()
A、10JB、2.4×107JC、6×105JD、104J
5.一臺機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A、這臺機器1min做功是750WB、這臺機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這臺機器1s做的功是750JD、這臺機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兩臺機器,功率之比為2:3,工作時間之比為1:3,則它們所做的功之比為()
A、2:9B、2:1C、3:2D、3:1
作業(yè)作業(yè)、66頁1~4題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學案新版新人教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學案新版新人教”,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學案新版新人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動能的初步概念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勢能的初步概念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理解動能、勢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得出影響動能和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1.復習
鑒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怎樣才算做了功的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兩要素。
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娢锢韺W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3.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吭谀緣K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猜想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wǎng)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于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并推動紙彈移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彈性變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里。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么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3.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吭谀緣K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猜想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wǎng)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八年級下冊《浮力》學案新版新人教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浮力》學案新版新人教”,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八年級下冊《浮力》學案新版新人教
教學目標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學重點
浮力的概念及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敘述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現(xiàn)象: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等)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猜想包含的知識(液體或氣體對物體有一個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針對浮力這種常見現(xiàn)象,你想知道哪些有關浮力知識呢?
學生活動:展開想象,分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問題: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5.物體的浮沉有條件嗎?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tài);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將木塊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木塊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小石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小石塊浸入水中,發(fā)現(xiàn)彈簧秤示數(shù)變小,說明小石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稱重法測浮力。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造“船”比賽。學生每組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設計造船。并觀察交流船只的差異,討論,大膽猜測,交流討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
探究:
根據(jù)課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學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報告。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F?。紾排)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tài);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將木塊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木塊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小石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小石塊浸入水中,發(fā)現(xiàn)彈簧秤示數(shù)變小,說明小石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稱重法測浮力。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F浮=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