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
《橋邊的老人》教學實錄
1、教師:同學們好,大家做了預習,說說看《橋邊的老人》是寫什么主題的小說?同學們回答“戰(zhàn)爭”。
2、教師:是的,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戰(zhàn)爭只是一個很遙遠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戰(zhàn)爭濃縮在文字里,戰(zhàn)爭往往意味著炮火彌漫刀光劍影。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卻給了我們關于戰(zhàn)爭的另一種解讀。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走進《橋邊的老人》。先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小說的朗讀,同學們齊讀第一第二段以及課文的最后一段,老師讀中間部分。思考: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么?
3、學生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要求語言規(guī)范,要點具備。
小結:即將戰(zhàn)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從而展示了這位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殘酷與罪惡。
4、教師:小說的主體部分就是老師朗讀的對話部分,請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學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難中對小動物關心的幾句語言。一共有以下四處: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p>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牵硗鈳字荒?,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
“摁,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p>
學生齊讀這四句話,再請一同學朗讀這四句話。
教師:你覺得自己讀出這四句話的感覺來了嗎?
學生:沒有。還應該緩慢些,應該讀得焦慮、憂愁。
教師:對,老人76歲了,在炮火來臨前被迫離開家園,要讀得滄桑無奈些,注意關鍵詞的朗讀。
再次朗讀。
5、教師:你能從這幾句嘮叨詞中讀出些什么?
學生:讀出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只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凄涼。
教師:對,也就是讀出了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讀出了他的孤獨。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動物視為親人。
學生:可戰(zhàn)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后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學生:讀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學生: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教師:說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動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價值所在。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學生:就是說老人的愛心。
學生: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zhàn)火中逃離家園。
學生: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
教師:怎么可以看出他對前景的茫然呢?
學生: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教師:短短幾句話,簡單又高效,既蘊涵了許多言外的生動細節(jié),又能反映出人物的個性與心理。可見海明威語言的簡約風格。這幾句話里飽含著老人負責的情感,讓我們再次齊讀這四句話,切實讀出情感來。學生讀。
6、教師:到這里,我們可以對海明威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有所感受。這讓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狈旁谖膶W寫作上,如何理解這句話?
學生:語言要簡潔,不要全部說出來。
學生:有八分之七的內容要我們自己去想。
學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師: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
資料鏈接: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個解釋:“如果一位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shù),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憋@而易見,作家在這里強調的是省略,主張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應該留給讀者您去感受。
教師:聯(lián)系小說,細讀對話,你還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嗎?
7、學生閱讀探討。
學生:從‘我只是在照看動物’中的‘只是’,感覺到老人的無辜和內心的怨憤。
教師;對戰(zhàn)爭的控訴有此可見,請你讀這句,讀出其中的冤和怨來。
學生:那句“一共三種,兩只山羊,一只貓,四對鴿子”中,了解到老人對動物的疼愛和老人的孤獨。
學生:‘政治與我不相干’這句,老人對戰(zhàn)爭的反感,以及他的無辜。
學生:我是最后一個離開……
教師: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說中的對話充滿弦外之音。其實,對話以外的句子也同樣包蘊豐富的內容,你能找出幾處?作出分析。
學生:‘他木然地說,可不再對著我說了’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學生:‘那是他的故鄉(xiāng),微笑’
學生:‘僅有的幸運’還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坐了下去’
學生:‘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
教師稱贊:很有想法,請具體分析一下。
學生:復活節(jié)是西方的重大節(jié)日,僅次于圣誕節(jié),它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說更有悲劇性。
8、教師:文章中還有其他多處地方也有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韻味,我們可以細加咀嚼。同學們的這種探究學習的意識,對于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極為重要。那么,縱觀全文,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這篇小說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
學生:美,小說雖是悲劇,但是表現(xiàn)了人性的美。
學生:深,小說很有深度,雖然寫的是感覺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夠從中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主題。
學生:小,別的寫戰(zhàn)爭的都是大手筆大場面,戰(zhàn)爭電影都是大投入巨資打造,而這個小說都是小角度小片段,還有小人物。
學生:沒有英雄人物,寫的是平民百姓,沒有戰(zhàn)爭場面,可也一樣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所以我說是‘妙’。
學生:真,寫的情感很真實。
教師:那為了表現(xiàn)真,作者還有其他什么手段?
學生:文中的“我“的出現(xiàn),就使得作品很真實很親切。
教師:‘我’是誰呢?
學生:戰(zhàn)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師:如果換成第三人稱,會怎么樣?
學生:沒有這樣置身于小說中來得真實。
教師:大家的看法其實都在證實小說的構思的精巧,這篇小說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簡潔、樸實、明快,同時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為著名小說家和記者,一個“巧”字也許可以盡含其中。這些精巧之處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閱讀。相信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能給我們許多的啟迪,關于戰(zhàn)爭,關于生命,關于尊重,也關于寫作……
設計說明: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是《外國小說欣賞》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第一課,本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shù)毓蠢胀鈬≌f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小說的主題是揭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然而作者在構思取材上,卻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稑蜻叺睦先恕菲绦?,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該課的教學主要扣住對海明威的這篇小說主要內容與題旨的把握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了解,同時滲透話題的相關知識,重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相關知識
第1課橋邊的老人學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1課橋邊的老人學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橋邊的老人
不嘆流年
遺憾是生命的饋贈。我們的愛、怨、悔、悟,因為遺憾才感受得那么真切。梭羅說:“人在孤身一人的時候是最不孤獨的,因為只有在這時候他才獲得一種大自在;只有在這時候,他才使流浪在眾人之中的我回到他真正的家?!痹谡嬲募依?,才有真實的自我,真實的表白,真實的向往。
回憶讓我們放緩步伐,停一停,想一想,明白生命不是賽跑,生活不是高速路,人生是一條蜿蜒曲折而又靜靜流淌的河,有慢、有散、有快、有急、有順、有折;有呢喃,也有喧嘩;有奔騰,也有冰封;有污染,也有潔凈;有狹隘,也有寬容;有春秋,也有冬夏。這就是生命的歷程,就是真實的生活。當然,生命的奔波不會輕易停止,許多時候是靜謐的回憶和醒悟讓我們的生活慢下來,在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里,細細品味生活的美好,不嘆流年。
相關鏈接
一、作者介紹
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國芝加哥郊區(qū)的一個醫(yī)生家庭。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入死以致遍體傷痕。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fā)表的《太陽照常升起》,這部表現(xiàn)戰(zhàn)后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和以“精通現(xiàn)代敘事藝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
二、寫作背景
這篇小說以二戰(zhàn)為背景。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與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捍衛(wèi)民主、反對法西斯,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親眼目睹了法西斯的不義戰(zhàn)爭給西班牙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文章“橋邊的老人”便是戰(zhàn)火西班牙人民的縮影。作者借此表達了反戰(zhàn)主題。
自主學習
一、字音辨識
1.生難字
蹣跚() 輪輻() 嘎嘎() 腳踝()
躑躅() 看管() 撇下() 岔路()
答案 pánshān fú gā huái zhízhú kān piē chà
2.多音字
看()看守()看望 干()相干()干勁
挨()挨近()挨打 強()堅強()勉強()倔強
答案 kān/kàn gān/gàn āi/ái qiáng/qiǎng/jiàng
二、詞語辨析
1.爆發(fā) 暴發(fā)
都是動詞,都含有“突然發(fā)作”的意思,有時可通用,如極力控制感情的爆發(fā)(暴發(fā))。
“爆發(fā)”著重于“爆”,迅猛突然地發(fā)生。運用范圍比較廣,可用于火山、起義、事變、炮聲、歡呼聲、掌聲等?!氨┌l(fā)”著重于“暴”,突然而猛烈,常用于洪水,還指用不正當手段突然發(fā)財或得勢。
(1)據(jù)朝中社報道,朝鮮國防委員會人民武力部當天向南方軍事當局發(fā)出通知:目前,緩和朝鮮半島軍事緊張、阻止第二次朝鮮戰(zhàn)爭________,是直接關系到民族興亡的迫切問題。
(2)由于山洪________,洪水斷路,本來就不好走的路雪上加霜。4名同志被顛得翻江倒海,暈頭轉向,下車之后,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了。
答案 (1)爆發(fā) (2)暴發(fā)
2.偵察 偵查
兩者都是動詞,都有就某事進行觀察和調查的意思?!皞刹臁笔擒娛滦g語,秘密性更強,涉及范圍廣。“偵查”為法律術語,具有特定的對象,所得材料可以直接作為證據(jù)使用。
(1)新建成的合肥市市看守所,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后的羈押狀況,為建設文明、先進的監(jiān)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配合________、起訴、審判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進一步研發(fā)和配套列裝先進的攻擊武器、________信息系統(tǒng),是提高軍隊質量建設水平、提升部隊戰(zhàn)斗力的關鍵,也是軍事改革的主要內容。
答案 (1)偵查 (2)偵察
三、成語積累
1.神秘莫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疲憊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常神秘,難以推測。
2.形容非常疲乏。
主旨歸納
本文刻畫了二戰(zhàn)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過他疲憊不堪地艱難逃難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惡,表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本探究
1.文章里的“我”有什么作用?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zhàn)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jié),還是可以看出,“我”對老人是充滿同情的,對戰(zhàn)爭是厭惡的。
2.文章的主題要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罪惡,為何僅寫“橋邊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一,作者運用以點帶面的寫法,老人是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熱愛家鄉(xiāng),被迫逃離家園。為了逃避戰(zhàn)火,他流離失所,疲憊不堪,這也正是所有遭受戰(zhàn)火的人民的普遍表現(xiàn)?!皹蜻叺睦先恕币蝗说脑庥觯簿头从沉水敃r全體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全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其二,寫作的切入點小,寫作過程更容易駕馭。以極為簡潔的筆墨,反映出一個大的主題,這也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
3.本文多次提到小動物,作者這么做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說中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這樣的細節(jié):老人幾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從老人的話中可以看到這幾只動物對于老人是多么地重要,可能他孤苦的人生歲月中只有這幾只動物與他相依為命。而無情的戰(zhàn)火卻連老人這點最后的依托都給毀掉,不僅使老人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依靠的伴侶”,老人前景的悲涼可想而知。使讀者更加同情老人,同時更加清楚戰(zhàn)爭的可怕與殘酷,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貴。
4.請找出這篇小說中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然環(huán)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社會環(huán)境:“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ㄜ嚫赂碌伛偵闲逼戮烷_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薄胺ㄎ魉癸w機沒能起飛?!薄澳翘焓菑突罟?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br>
作用:營造戰(zhàn)爭氛圍,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老人與“我”之間的對話,之所以顯得“冗長”是因為在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危險時刻,兩人還進行“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與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不協(xié)調。兩人的對話看似“有一搭沒一搭”,其實對話中包含著偵察兵的勸離和老人不愿離開這一對矛盾。
5.本文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現(xiàn)人物特點,刻畫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貌描寫:文中寫到老人戴副“鋼絲邊眼鏡”,說明老人視力不好,這樣更突出其逃難過程的艱難;衣服上、臉上盡是塵土,表現(xiàn)了他旅途的勞頓與艱辛。
(2)神態(tài)描寫:文中“我”提到老人的故鄉(xiāng),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表現(xiàn)了老人對自己家鄉(xiāng)真摯的熱愛之情;“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后來又“木然地說”,這些表情,說明戰(zhàn)爭給這位老人帶來的痛苦和無奈。
(3)語言描寫:文中語言描寫最多,主要通過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文中老人的經歷,都是用自己的話敘述的。如:“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可以看出老人對那幾只動物的擔憂和牽掛,由此可見,在這殘酷的戰(zhàn)爭中老人的那顆仁愛之心。
寫作特色
1.敘述語言的簡約是小說的特色
作者善于用簡明的語句展現(xiàn)想象與情節(jié),敘述客觀真實,少用華麗或帶有主觀色彩的詞語,盡量摒棄對環(huán)境的渲染和對人物心理的描寫。這種不事渲染的素描式的敘述,卻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或直觀的故事線索,激發(fā)讀者的豐富想象,造成內心強烈的沖突。
2.寓意含蓄深遠是小說的另一特色
簡單的對話中包含老人博大的愛心與樸素的人性,而人性的回歸是人類面對罪惡的戰(zhàn)爭,自救與自贖的唯一方式;結尾“復活節(jié)”的有意提及也是呼喚人性的暗示。小說通過深刻的寓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3.“冰山”創(chuàng)作原則
冰山在海上移動很是宏偉壯觀,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但能為讀者所感受到。使作品內容給人以充實、含蓄和耐人尋味之感。
雨中的貓
海明威
旅店里只歇著兩個美國人。他們進出房間上下樓梯時,身邊掠過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他們的房間在二樓,面對著海。也對著小公園與戰(zhàn)爭紀念碑。小公園中有高大的棕櫚樹與綠色的長椅。天氣晴朗時總有個帶著畫架的藝術家。藝術家喜歡棕櫚的模樣與對著小公園與海面的旅店的亮麗色彩。意大利人老遠地前來瞻仰戰(zhàn)爭紀念碑。紀念碑是青銅鑄的,在雨中發(fā)亮。天下著雨,雨水自棕櫚樹上滴落,積在碎石路上的坑洞里。海水在雨中涌起一道長線,退回到海灘,沖回來又在雨中涌起一道長線,戰(zhàn)爭紀念碑旁廣場上的車輛都已開走。廣場對面餐館的門口,站著一名侍者朝著空空的廣場探望。美國太太立在窗前往外觀望。外面,就在他們的窗下,有只貓蹲伏在一張滴水的綠色桌子下頭。貓緊緊縮作一團好不讓雨水滴濕。
“我下去把那只貓咪帶上來?!泵绹f。
“我去吧?!彼煞騿讨卧诖采媳硎?。
“不,還是我去。可憐的貓咪想在外頭一張桌子下頭躲雨?!?br>
丈夫繼續(xù)看他的書,墊了兩個枕頭靠在床頭。
“別淋濕了。”他說。
妻子來到樓下,她經過柜臺時旅店老板起身向她鞠了一躬。他的辦公桌在柜臺間的最里廂。他是個老者,身材很高。
“下雨了?!逼拮诱f。她喜歡這個旅店老板。
“是呵,夫人,天氣真夠壞的?!?br>
他站在昏暗的柜臺間最里廂的桌子后面。這美國太太很喜歡他。她喜歡他接受抱怨時那副不茍言笑的認真態(tài)度。她喜歡他那份尊嚴。她喜歡他愿意為她服務的那番心意。她喜歡他表現(xiàn)的那種做旅店老板的感覺。她喜歡他那老邁、風霜的臉與那雙大手。心里喜歡著他,她開開門往外頭看去。雨下得很大。一個披了橡膠雨衣的男人正自空寂的廣場朝餐館走了過去。那只貓應該就在右邊吧,或許她可以沿著屋檐下走過去。她站在店門口時,有只雨傘在她身后撐了開來。是清理她房間的那名女侍。
“你可不要淋濕了呵。”她微笑著,說的是意大利話。當然,準是旅店老板叫她送傘來的。
女侍為她撐著傘,她沿著碎石路走到他們房間窗戶的下頭。桌子還在,被雨水沖洗后綠得發(fā)亮,但是貓已不知去向。她突然感到非常失望。女侍抬頭望著她。
“丟了什么東西嗎?夫人”?
“剛才有只貓的?!泵绹f。
“貓?”
“是呀,一只貓咪?!?br>
“一只貓?”女侍笑出聲來。
“雨里有貓?”
“是的,”她說,“在桌子下頭,”之后她又說,“呵,我好想要呵。我要一只貓咪?!?br>
她說英語時,女侍的臉孔亮了起來。
“走吧,夫人,”她說,“我們得進去了。你會淋濕的?!?br>
“我看也是。”美國太太說。
她們沿著碎石路折回,進入旅店內。女侍在門外閉起了雨傘。美國太太走過柜臺間時,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太太心中感到有些什么很渺小也很緊迫。老板令她感到渺小而同時卻又的確很顯要。她有一股無比尊耀的短暫感覺。她走上了樓梯,她打開房門。喬治在床上,看書。
“貓弄來了嗎?”他問,把書放了下來。
“不見了?!?br>
“會到哪里去了呢?!彼f,暫且將眼睛移開了書本。她在床邊坐了下來。
“我好想要呵,”她說,“也不知道為什么那么想要,我要那只可憐的貓咪。可憐的貓咪在雨地里多不好玩?!?br>
喬治又拿起了書本。她走過去坐在梳妝臺的鏡子前頭,舉起手用鏡子照看自己。她端詳她的側臉,一側看罷又看另一側。之后端詳后腦勺與脖頸。
“你看我把頭發(fā)留長起來,好不好?”她問,又照看自己的側臉。喬治抬起眼來看到她的頸部,發(fā)尾剪得像個男孩子。
“我喜歡你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我可煩了,”她說,“我討厭死像個男孩子了?!?br>
喬治在床上翻了個身。自她開始說話,他的目光就不曾移開過她。
“你看起來好帥呵。”他說。
她將鏡子放在梳妝臺上,走到窗前往外看。天要黑了。
“我要把頭發(fā)往后梳,擺得緊緊光滑的,在腦后打個大結我可以撫摸?!彼f,“我要只貓咪抱在膝上,我摸它,它會咕嚕嚕地叫。”
“喔?”喬治在床上說。
“還要用自己的銀器來吃飯,我要點上蠟燭。我還要現(xiàn)在是春天,我要對著鏡子梳頭,我要一只小貓,我要幾件新衣服。”
“啊,住口,找點東西來看看吧。”喬治說。他又在看書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這會兒,天很黑了,雨仍在打著棕櫚樹。
“總之,我要一只貓,”她說,“我要一只貓,我現(xiàn)在要一只貓。要是我不能有長頭發(fā),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東西,我總可以有只貓吧?!?br>
喬治不再聽她說話,他在看書。他妻子望著窗外,廣場上已經上燈了。
有人在敲門。
“請進。”喬治說。他從書本上抬起眼來。
那個侍女站在門口,她緊抱著一只大玳瑁貓,卜篤放了下來。
“對不起,”她說,“老板要我把這只貓送來給太太?!?br>
(選自《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海譯文出版社)
【品讀】《雨中的貓》采用第三人稱敘述故事。小說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這對美國夫婦的婚姻狀況。當妻子發(fā)現(xiàn)有一只貓正躲在樓下花園里的一張桌子底下避雨時,她忽然產生想要一只貓的想法,于是說她要下樓去把這只貓抱回房間來。她的丈夫此時正躺在床上看書,聽到妻子要下樓去抱雨中的貓,嘴里說著愿代妻子去,人卻躺在床上未動……妻子找貓未果,在失望中回來,丈夫依舊躺在床上看書。她坐在梳妝臺的鏡子前,一邊從鏡子里看著自己,一邊自言自語,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訴說她的愿望。但是她的丈夫卻讓她閉嘴,讓她找點兒什么讀讀,隨后又自顧自讀他的書去了。通過找貓這件小事,讀者可以解讀出故事所傳遞的夫妻關系和有關女性地位、處境,甚至是命運的主題。表面上,故事的情節(jié)與所要傳遞的深層信息沒有直接關系,作者省略了對丈夫和妻子的情感描寫,但讀者在故事所提供的足夠理解信息的前提下,對故事的意義空白進行能動地反思、大膽地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推斷出丈夫對妻子的漠視與壓制,對妻子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他們的婚姻狀況不容樂觀,夫妻關系面臨解體的危機等。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一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一課時教案
橋邊的老人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說的藝術特色。
二、教學重點
1、閱讀小說,整體感知。
2、通過本篇小說掌握敘述視角在小說中的運用。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題旨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了解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老人與?!分?,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分猩L醽喐缱顬榈湫汀S煤C魍囊痪涿钥梢愿爬ㄟ@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p>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yún)⒓恿说谝淮问澜绱髴?zhàn)。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边@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文題解讀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首段介紹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文章的構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獨特的,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群的逐漸稀少、遠去,戰(zhàn)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與戰(zhàn)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容沖突著,把小說一步步推向高潮,讓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二、解讀文本
1、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群、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惟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問題1:“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
明確:如“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問題2:為什么會產生“答非所問”的對話?
明確: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問題3: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何關系?
明確: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3、閱讀最后一段,討論結尾的表達作用
問題:小說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三、布置作業(yè)
1、仔細閱讀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敘述的相關知識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
一、品析鑒賞
(一)老人形象
作品開篇通過“戴鋼絲邊眼睛”、“塵土”、“浮橋”已經忙著逃命的車輛、人群的各種動作以簡單的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極富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后文對于“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xiàn)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過其好似不斷在重復著同樣內容的質樸語言,表現(xiàn)出一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zhàn)爭,一個簡簡單單的飼養(yǎng)員,一個最普通的人在戰(zhàn)爭是的心態(tài),這與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zhàn)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將坐化的老僧,表現(xiàn)不出一絲對死亡的畏懼,然而并非他不恐懼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戰(zhàn)爭的來臨,死亡的即將到來,將主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通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zhàn)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jié),還是可以看出,“我”是對老人同情的,對戰(zhàn)爭厭惡的。
(三)敘述視角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白髡摺獢⑹稣摺宋铩比哂胁煌潭鹊慕徊嬷睾详P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小說一開始,是一段場面描寫: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坐在戰(zhàn)火即將燃至的橋邊,似乎這是一個“全知”的敘述角度。只是隨著第二段的進入,“我”的出現(xiàn),才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然而,雖然用了第一人稱,有“我”的參與,“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這是一種出自講述者主觀的認定,與“全知”的敘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觀察角度。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是一種“現(xiàn)在進行時”的敘述。作者是在講述一件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由“我”來作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四)人物對話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p>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崩先藢游锶鐢?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拔摇薄白⒁曋虻牧硪活^,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五)動物意象
小說的主體部分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在不長的篇幅里,小說反復出現(xiàn)著這樣的細節(jié):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作者在強調什么呢?在老人的話語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溫馨都無處存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依靠的伴侶。前景的悲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zhàn)火的緣故。這些動物被拋棄,無辜地面對人類制造的戰(zhàn)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zhàn)爭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在老人的眼中,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二、主旨探討
提問:“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小說是通過關注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三、作業(yè)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照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guī)灼C魍亩唐≌f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在橋邊》教案
《在橋邊》教案
一、導入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體會到了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無數(shù)像“橋邊的老人”一樣的無辜的人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那些經歷了戰(zhàn)爭又有幸能活下來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戰(zhàn)火中九死一生的戰(zhàn)士,在戰(zhàn)后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如何?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是否有人關注呢?讓我們走近伯爾,走進《在橋邊》。
二、作者簡介
“二戰(zhàn)”后德國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一位與軍國主義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譽為“當代德國的歌德?!绷甑能娐蒙钤谒闹辛粝铝松钌畹睦佑?,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題材,著重反映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郁的基調,彌漫著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歡樂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說《火車正點》,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體感知
1、根據(jù)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嗎?
明確:他們替我縫補了腿——戰(zhàn)爭之后(二戰(zhàn)之后)
2、“我”是誰?“我”為什么坐在橋邊?
明確:猜測——“我”是負傷的戰(zhàn)士或百姓。
他們給我一個“可以坐著的差使”,“要我數(shù)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三、重點研讀[ks5u]
1、對于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我”滿意嗎?為什么?請說出理由。
明確:不滿意。
這份工作單調、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雖然對現(xiàn)狀不滿,但為了生存,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數(shù)錯,“亂數(shù)”,使得數(shù)字不準確。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我就用五位數(shù)來表示我的慷慨?!背錆M反諷和揶揄的筆調表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2、除了因為工作單調、枯燥、乏味,還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對這份工作、對自己的生存現(xiàn)狀感到不滿的嗎?
明確:對“他們”的不滿。
3、“他們”是誰?“我”為什么對他們感到不滿?
明確: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shù)字的官員,這是一個只關心數(shù)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第一段“他們以用數(shù)字來表明他們的精明能干為樂事,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數(shù)目字使他們陶醉”;“他們喜歡這個未來完成式”他們醉心于數(shù)字上的增多,即便這些是虛假的數(shù)字,他們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圖作出些“政績”,并不真正關心人的生存狀況。
4、“我”對自己的生存現(xiàn)狀不滿意,那么,“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找出相關語段。
明確:想要愛情。(心愛的姑娘)
5、當心愛的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shù)。這兩分鐘是屬于我的,完全屬于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tǒng)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
6、師: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齊讀,感受我的歡樂。
7、小結:“我”是真的在愛著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四、齊讀課文,感受情節(jié)的“搖擺”。
1、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愿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jié)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jié)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2、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xiàn)狀,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xiàn),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3、這也是情節(jié)的第一次搖擺,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點幸福卻也并不能一帆風順。于是,就有了情節(jié)的第二次搖擺。請同學們根據(j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高潮部分,說說情節(jié)的第二次搖擺作者是怎樣設計的?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tǒng)計員的出現(xiàn)。主任統(tǒng)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jié)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shù),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yè)——“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5、情節(jié)運行到這里,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善寤芈忿D,情節(jié)再次出現(xiàn)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jié)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tǒng)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shù)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6、小結:正是因為有了情節(jié)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jié)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五、主題探究
接下來請同學們談談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通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情么?是表現(xiàn)愛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xiàn)愛情對于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于表達對德國戰(zhàn)后,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揭示了德國戰(zhàn)后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xiàn)實。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為可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追求來看待么?)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小結1: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靜的敘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通過情節(jié)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或小結2:不僅在伯爾的小說中會出現(xiàn)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fā)生。在紛繁復雜、追求利益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為什么?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故事的發(fā)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b)要來檢查的和認為“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并給予我數(shù)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么“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shù)字時的神態(tài)、心理的細節(jié)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shù)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fā)、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fā)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jié)。
d)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明確:這些細節(jié)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了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shù)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shù)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shù)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shù)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注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xiàn)實?
明確: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盡管由數(shù)人換成了數(shù)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xiàn)了,他作為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shù)汽車的礦工”,說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并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德國戰(zhàn)后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