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一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一課時教案
橋邊的老人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說的藝術特色。
二、教學重點
1、閱讀小說,整體感知。
2、通過本篇小說掌握敘述視角在小說中的運用。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題旨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了解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老人與海》之中,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分猩L醽喐缱顬榈湫?。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颉K幸淮沃钢C魍热苏f:“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焙C魍堰@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边@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文題解讀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首段介紹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文章的構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獨特的,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群的逐漸稀少、遠去,戰(zhàn)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與戰(zhàn)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容沖突著,把小說一步步推向高潮,讓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二、解讀文本
1、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群、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惟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問題1:“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
明確:如“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問題2:為什么會產生“答非所問”的對話?
明確: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問題3: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何關系?
明確: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3、閱讀最后一段,討論結尾的表達作用
問題:小說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三、布置作業(yè)
1、仔細閱讀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敘述的相關知識
延伸閱讀
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海》第一課時教案解析
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返谝徽n時教案解析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感情的同時,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并進行語言積累。
【教學重點】
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以和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測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
【學前準備】
1、收看關于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
2、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七單元導讀,明確學習要求
(對于每一單元的導讀是很有必要讓同學了解的,他們會明確這一單元課文的主題是什么,也會運用其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樣,同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目的都比較明確,有助于他們的自主學習。)
二、導入
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身的愛憎、自身的情懷。在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同學通讀全文,看看在預習的基礎上還有哪些字詞沒弄懂的?
2、小組交流,教師注意巡視,收集同學學習情況,以便進行指導。
3、集體交流: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guī)椭鉀Q。
4、考慮: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可引導同學把課文分作兩局部:
一段(1~13自然段):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示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評:字詞學習可以通過預習、小組交流來完成,但老師要注意參與同學學習中,了解學習情況便于指導,不要將此流于形式;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同學理清文章的脈絡,并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的練習。
四、再讀課文,質疑
1、同學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考慮:課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別感動?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問。在文中標注出來。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同學的疑問。教師注意收集、整理。
評:有疑則有思,可促進同學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究。此環(huán)節(jié)注意引導同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作業(yè):書寫生字
精品學習網
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一課時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一課時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并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虛幻景象描寫的用意。
3.情感目標:對在不斷彷徨迷惘中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歌頌,透出對生命的執(zhí)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憂傷懷疑。抒發(fā)了詩人人生失路、孤獨凄涼的心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重點】體會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闊后歡會難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寫中反映水神的情緒。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據(jù)傳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懲戒惡龍,死在蒼梧,他的妃子是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到南方尋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聽說舜已死,二人抱頭痛哭起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淚來,。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xiàn)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鮮紅鮮紅的血斑,那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們,就叫這種竹子為湘妃竹。
可以說,這個名稱,這種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許的愛情。這段愛情神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屈原以此為題材,寫成了詩歌:《湘君》《湘夫人》。
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么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恒地隔著迷惘的水域。
二、結合注釋,誦讀課文
1、字音
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蘋(pín)
芷(zhǐ)澧(lǐ)澨(shì)潺湲(chányuán)
葺(qì)蓀(sūn)楣薜荔(bìlì)擗(pǐ)櫋(mián)
廡(wǔ)嶷(yí)袂(mèi)遺(wèi)褋(dié)
搴(qiān)汀(tīng)橑(lǎo)
2、詩歌的主人公是誰?
湘君
3、詩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寫湘君約見湘夫人但最終未得見面。
4、人物的情緒怎樣?
結合人物的動作分析:
目眇眇-登白薠-夕張-遠望-觀流水等待期盼
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可是事與愿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
幻想如愿相會的情景:失望
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生了聽到佳人召喚、并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捐、遺、容與向往氣憤平靜
湘君在絕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樣情緒激動,向江中和岸邊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采來芳香的杜若,準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
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fā)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產生的情緒波動。詩的后半段是寫湘君得知湘夫人應約即將到來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緣相見而又未相見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準備事宜。詩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現(xiàn),召喚的目的達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寫與此呼應。實際上,后半段的描寫不過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現(xiàn)這種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緣故。整首詩對期待過程的描寫,有開端,有矛盾,有發(fā)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識線路清晰可見。
5、主題
對在不斷彷徨迷惘中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歌頌
湘君
高二語文《墻上的斑點》第一課時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墻上的斑點》第一課時教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二語文《墻上的斑點》第一課時教案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2、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xiàn)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3、學習聯(lián)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的內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內容。
2、理解和把握的課文基本結構。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簡介伍爾夫生平和創(chuàng)作及意識流小說: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癥多次發(fā)作;41年投河自盡。
強調內心;“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shù)微塵”;“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痕跡吧?!?/p>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一詞是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覺的持續(xù)流動。后來文學評論者借用該詞形容現(xiàn)代小說中模仿這一過程的創(chuàng)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亞·伍爾夫外,還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多羅西·理查遜等。意識流小說是唯我論在文學上的體現(xiàn),其哲學信條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是虛的。這一信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途徑,借助這一途徑,我們可以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哪怕是虛構的),以此擺脫以往那令人心虛的假設。
二、默讀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對斑點的推測
意識涉及的事、物
1、確定哪一天看到斑點
冬天爐火、城堡紅旗、紅色騎士騎馬上山坡
2、好像是釘子的痕跡
貴婦人肖像畫、以前房主、鐵路郊外別墅
3、太大太圓,又不像釘子
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遺失的東西、生活的快速、來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亞、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倫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墻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學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樹、樹的生存
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lián)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xiàn)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一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一課時教案
【教材分析】
《蘇武傳》是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必修4中的經典文章,是歷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選自中國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學習這篇課文要重點了解《漢書》傳記體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培養(yǎng)翻譯能力。
文章篇幅較長,故事主要敘寫了蘇武被匈奴囚禁,與其貴族官宦的尖銳斗爭,體現(xiàn)了蘇武堅強不屈,重義守節(jié),誓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情操。教學時,要把握住故事的情節(jié),雙方斗爭的手段與流程,以展現(xiàn)人物的高大形象,從而落實情感教育。
【學情分析】
1.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分析:
學生對《漢書》和班固不是很了解,從文學常識角度要做強調。
針對課文而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語感,對文言實、虛詞有一定的積累,這些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語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認知經驗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讀文本方面還存在問題。
2.學習本課,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
文章涉及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學生不甚了解,教師要簡要介紹。有部分晦澀專有名詞,學生識讀起來有困難。雙方的斗爭策略和人物復雜的內心,需要教師引領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jié)。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相關文言文知識。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標: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ppt課件展示,提高課堂效率。
2.課文較長,要充分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引導學生結合書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
3.引導自學,強調語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疏通文意。
4.課堂上大聲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激發(fā)閱讀興趣。校對字音,落實語言知識點。
5.合作探討,回答問題,把時間教給學生,注重互動;教師引領點撥,或強調補充。
6.重視課堂與課后雙落實,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練習與作業(yè)要少而精。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落實文學常識、文言知識點,校準字音,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伙了,自己體會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這是七八年我們有多少的幸福時光,有多少成長與收獲。這十七八年太珍貴了。而有一個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時間,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與壓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書寫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氣節(jié)之歌,這一壯舉也被載入史冊,被后人廣為流傳,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蘇武,今天我們就一起翻開歷史的卷軸,來品閱一下蘇武的傳奇故事。
二、文學常識
(ppt展示,學生齊讀,教師重點解釋、強調劃線的語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后傳》,去世后,班固因《史記后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于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于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于《漢書》
(ppt展示,學生齊讀之后,回憶《史記》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比記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學生朗讀)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識點,理解文章內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難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專有名詞,注意結合書下注釋校準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jiān);②數(shù)(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擁眾數(shù)萬,馬畜(chù)彌山;
⑦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⑧武復窮厄(è)
⑨何以汝為(wéi)見;⑩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學生們出聲分段朗讀課文,校對字音,同時結合書下注釋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無、見、驩、霑、衿、決。以及古今異義詞。
3.點撥、強調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通假字:(見書下注釋,做上標記)
(2)古今異義詞:(ppt展示,請同學說出今義,在思考文中的古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討論后請同學翻譯。(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
②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③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④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意動,名詞作狀語)
⑤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狀語后置,賓語前置)
⑥反欲斗兩主,觀禍敗。(使動)
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狀語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動)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定語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ㄊ箘樱瑺钫Z后置)
4.點撥重點實詞。(ppt展示,請同學們回答加點詞的意義)
發(fā):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動詞,打發(fā))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須發(fā)盡白(名詞,頭發(fā))
會: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須發(fā)盡白(動詞,等到)
當: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5.請同學們找出自己還理解不了的詞句,教師點撥。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翻譯3、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