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教案設(shè)計。
高中語文必修四《定風波》教案
一、復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lián)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shè)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闭钦紊闹械拇煺叟c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并結(jié)合注釋了解詞意、內(nèi)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鑒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這種態(tài)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jié)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后自然現(xiàn)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jié)合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帮L雨”二字,一語雙關(guān),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nèi)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fā)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獵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描寫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形象的動作描寫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wèi)國狂豪放派
3、婉約派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細節(jié)描寫對昔日那種和睦融洽、幸福美滿的夫妻生活的追憶和向往此時無聲勝有聲移情入景凄清哀傷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奔馳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xiàn)詩人“聊發(fā)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fā)他由打獵激發(fā)出來的衛(wèi)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diào)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xiàn)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通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通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jié)、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547118.Com 精選范文網(wǎng)】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優(yōu)化探究》相關(guān)練習。
相關(guān)知識
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精品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定風波》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豪放詞的特點;鑒賞詞的意象、情感、手法,感悟詞人情懷。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的鑒賞有所掌握,對詞只有粗淺的了解,對詞的鑒賞有待提高
3重點難點
鑒賞詞的意象、情感、手法,感悟詞人情懷。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讀文引入
同學們讀過了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明白了蘇軾被貶的緣由,記得余秋雨說:“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你是怎么理解的。黃州因為蘇東坡的詩詞成為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而蘇東坡因為被貶黃州的人生苦難經(jīng)歷后人生觀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品鑒他的《定風波》
活動2【講授】讀文鑒賞
讀詞,還原詞意
品鑒
寫了一件什么小事?(途中遇雨)面對風雨,詞人與同行各自怎么表現(xiàn)?(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詞人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相關(guān)詞語。(莫聽、不妨、誰怕)
聯(lián)系詞人自身經(jīng)歷,品味風雨的與斜陽的內(nèi)涵,(此處的風雨也是人生風雨,仕途風雨,人生失意,斜陽是指人生得意),體悟詞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手法:雙關(guān)。
小結(jié):本詞即事抒懷,以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以生活瑣事,澆心中塊壘,一語雙關(guān)。借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表現(xiàn)詞人寵辱不驚,曠達、灑脫、超然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活動3【活動】拓展
蘇東坡的自省,不是走向一種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寂滅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時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別人對他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活動4【練習】閱讀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里轉(zhuǎn)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沖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采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jīng)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后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接口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我說對,心里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xiàn)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cè)ミ^,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xiàn)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吊,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么熱,路那么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對于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guān)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zhàn)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shù)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shù)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
于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gòu)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gòu)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guān)系。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1)請結(jié)合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分析蘇軾在黃州時的情懷。
(2)文中畫線的“偉大與渺小”分別指什么?
(3)為什么說“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
(4)下列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認為黃州是不是赤壁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對我們懷念蘇軾,領(lǐng)略蘇軾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并無多大關(guān)系。
B.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赤壁之戰(zhàn)不是在黃州打的,但作者更傾向于認為赤壁之戰(zhàn)是在黃州打的這一看法。
C.作者認為,按王爾德的說法,只要是美的東西,即使錯了,也會錯出魅力來。
D.作者認為雄偉壯麗的景色,必然會引發(fā)人們的游觀和冥思,因此蘇軾才會錯把黃州當作赤壁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
E.作者認為黃州的美,主要是因為蘇軾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答案:(1)心中有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感嘆,但更多的是灑脫、曠達、不以得失為懷的超脫之情。
(2)“偉大”是指長江的氣勢很偉大,“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長江面前,人顯得十分渺小。
(3)“蘇東坡成全了黃州”是因為蘇軾發(fā)現(xiàn)了黃州的美,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讓黃州成為名揚天下的名勝古跡,從而提高了黃州的美學等級?!包S州也成全了蘇東坡”是指蘇軾進入黃州以后,人生觀、人生歷程發(fā)生了變化,從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
(4)AE
(注:課后練習內(nèi)容緊扣文本鞏固訓練學生的仿寫、閱讀能力,學練結(jié)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課時設(shè)計課堂實錄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讀文引入
同學們讀過了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明白了蘇軾被貶的緣由,記得余秋雨說:“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你是怎么理解的。黃州因為蘇東坡的詩詞成為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而蘇東坡因為被貶黃州的人生苦難經(jīng)歷后人生觀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品鑒他的《定風波》
活動2【講授】讀文鑒賞
讀詞,還原詞意
品鑒
寫了一件什么小事?(途中遇雨)面對風雨,詞人與同行各自怎么表現(xiàn)?(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詞人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相關(guān)詞語。(莫聽、不妨、誰怕)
聯(lián)系詞人自身經(jīng)歷,品味風雨的與斜陽的內(nèi)涵,(此處的風雨也是人生風雨,仕途風雨,人生失意,斜陽是指人生得意),體悟詞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手法:雙關(guān)。
小結(jié):本詞即事抒懷,以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以生活瑣事,澆心中塊壘,一語雙關(guān)。借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表現(xiàn)詞人寵辱不驚,曠達、灑脫、超然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活動3【活動】拓展
蘇東坡的自省,不是走向一種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寂滅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時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別人對他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活動4【練習】閱讀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里轉(zhuǎn)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沖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采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jīng)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后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庇浾咝〗銕缀鯖]有停頓就接口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我說對,心里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xiàn)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cè)ミ^,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xiàn)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吊,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么熱,路那么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對于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guān)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zhàn)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shù)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shù)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
于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gòu)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gòu)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guān)系。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1)請結(jié)合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分析蘇軾在黃州時的情懷。
(2)文中畫線的“偉大與渺小”分別指什么?
(3)為什么說“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
(4)下列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認為黃州是不是赤壁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對我們懷念蘇軾,領(lǐng)略蘇軾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并無多大關(guān)系。
B.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赤壁之戰(zhàn)不是在黃州打的,但作者更傾向于認為赤壁之戰(zhàn)是在黃州打的這一看法。
C.作者認為,按王爾德的說法,只要是美的東西,即使錯了,也會錯出魅力來。
D.作者認為雄偉壯麗的景色,必然會引發(fā)人們的游觀和冥思,因此蘇軾才會錯把黃州當作赤壁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
E.作者認為黃州的美,主要是因為蘇軾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答案:(1)心中有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感嘆,但更多的是灑脫、曠達、不以得失為懷的超脫之情。
(2)“偉大”是指長江的氣勢很偉大,“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長江面前,人顯得十分渺小。
(3)“蘇東坡成全了黃州”是因為蘇軾發(fā)現(xiàn)了黃州的美,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讓黃州成為名揚天下的名勝古跡,從而提高了黃州的美學等級?!包S州也成全了蘇東坡”是指蘇軾進入黃州以后,人生觀、人生歷程發(fā)生了變化,從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
(4)AE
(注:課后練習內(nèi)容緊扣文本鞏固訓練學生的仿寫、閱讀能力,學練結(jié)合)
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優(yōu)秀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定風波》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詞人的形象,體會作者豁達的胸懷和作品曠達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學習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感受詞人淡定從容、豁達灑脫的形象,體會作者豁達的胸懷和作品曠達的意境;學習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檢查閱讀,點評指正。
1、抽查朗讀。
2、其它學生點評,比較。
三、解讀小序,了解背景。
1、齊讀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時間,地點,天氣,人物,緣由。
3、具體分析。
(1)時間:三月七日——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個春天。
(2)地點:沙湖道中
謫居黃州的背景:(學生先講,教師總結(jié))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zhí)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有些人將他以“謗訕新政”之罪彈劾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結(jié)果20多人受到牽連,蘇軾差點被殺,最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
(3)天氣: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這雨傘的仆人。狼狽,進退都感到困難。獨,風雨無懼,特立獨行。
(5)故,交代寫作緣由。
四、再讀詩文,鑒賞形象;理解思想,學習手法。
1、生齊讀。
2、討論:讀完這首詞,那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3、探討表現(xiàn)手法。
(1)再讀語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2)詞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層含義是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xiàn)在一切都歸于平靜;
深層含義是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會成為過去。
這是一語雙關(guān)的手法,以曲筆直抒胸臆,從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這也是我們這首詞寫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見大。
4、小結(jié):再大的風雨,再多的困難,詞人都能坦然面對。這是一種怎樣的灑脫與豁達啊!
五、重點探究、拓展思維。
1、說說你比較喜歡的句子,為什么?灑脫淡然——內(nèi)心的寧靜
2、能找出本詞的“詞眼”嗎?引導:《水調(diào)歌頭》——歸去。
3、引入詞作《臨江仙》。
4、如何理解蘇軾的“歸去”?介紹“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貶黃州,做團練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后又出知杭州、潁州州、揚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節(jié)度使副使,別駕(知州的佐官)。
漂泊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
河南浙江山東江蘇浙江湖北山東浙江河南江蘇河北廣東海南
5、“歸去”是歷來眾多思想家、詩人、文學家的情感趨向和人生趨向。你知道還有誰?
6、蘇軾的“歸”和他們的能劃等號嗎?介紹“輝煌的一生”。
蘇軾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齊名。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7、小結(jié)。蘇軾人生態(tài)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tǒng)一。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靈的超脫!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讓我們再看一首蘇軾在黃州時期所寫的作品。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2、生齊讀。
3、請同學們來談談這首詞。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凄清蕭瑟的氛圍——孤獨苦悶的心境(彷徨與追求)
4、小結(jié):從“揀盡寒枝不肯棲”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看清了蘇軾在黃州的歷程,同樣是被貶,同樣是受誣陷,蘇軾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斓厝f物為心中畫卷,融人世煩憂為云淡風輕。蘇東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七、背誦詩文,課堂練習。
1、自由朗讀這首詞,再次感受詞人的豁達與超脫。
2、學生比賽背誦。
3、學生先點評,教師再作適當指導。
4、很好,我們這些同學太厲害了。這么短的時間能背得這么熟練,你們的記憶能力是不可懷疑的了,不知道你們的書寫能力如何,下面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首詞,100字左右。
5、學生朗讀自己的改寫。
6、有感情地集體背誦詩文。
八、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小結(jié):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上提到的三首詞。
(2)搜集蘇軾的詩詞,仔細品味,以《我看蘇軾》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學后記:蘇軾是學生重點掌握的部分,還需在下節(jié)課加強對“曠達心胸”的理解。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不少學生的發(fā)言讓我很感動。
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課堂教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課堂教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高中語文必修四《定風波》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的】
1、感受詞人的形象,知人論世,了解蘇軾生平經(jīng)歷及思想。
2、背誦本詞積累名句。
3、學習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tài)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舉例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由前一首詞導入新課
對了,就是蘇軾。蘇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有著怎樣的偉大胸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定風波》去尋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zhí)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李定等人誣告將他以“謗訕新政”“毀謗君相”之罪彈劾入獄,被囚于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幾個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黃州城東三十里,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于是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轉(zhuǎn)陰,進而風雨襲來。大家淋得狼狽,而東坡渾然不覺,從容不迫地一邊吟嘯一邊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陽復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這首《定風波》。
三、賞析小序
(板書:鑒賞詩歌三步曲:讀(文)、析(情)、探(法))
我們先來讀一讀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雨、晴)、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蘇軾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寫作緣由(因為途中遇雨引發(fā)感慨而寫)。
此詞是“因事感懷”,特點:作者因一事而有感,發(fā)而成詩。
(板書:蘇軾遇雨)
四、朗讀(誦讀要求)
1、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2、讀出情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讀出節(jié)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譢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師生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1、請同學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nèi)容。
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闋: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情?
閑適、輕松、自如
3、賞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1)雨是什么樣的雨?何以見得?
大,能聽見穿林打葉的聲音;同行皆狼狽可見應是疾風驟雨。
(2)作者在疾風驟雨中“吟嘯徐行”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呢?
泰然從容,視風雨為無物
(板書:泰然從容)
4、賞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1)竹杖芒鞋真的輕勝馬?為什么作者覺得它輕勝馬?
不是。心態(tài)好:樂觀曠達
(2)“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著一襲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guān)鍵?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4)這的風雨單指自然界的風雨嗎?
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難和困難,即人生風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難困境。
(5)“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xiàn)了詞人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tài)度和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zhì),以及不為現(xiàn)實所束縛的心境,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tài)度。
(板書:樂觀曠達)
5、賞析“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p>
剛剛還急風驟雨,現(xiàn)在卻斜照相迎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雖然變幻無常,但陰雨之后必有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后)。
6、賞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晴”和“雨”分別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順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為什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想表達什么?
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一樣坦然面對,從容接受。
(板書: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
沒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tài)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
(4)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歸”。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
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回首?!耙矡o風雨也無情。”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jié)果是歸去。
小結(jié):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xiàn)在一切都歸于平靜。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六、作業(yè):
1、背誦本詞
2、請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或《從蘇詞看人生》或“我看磨難”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七、板書設(shè)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xiàn)手法:比喻、一語雙關(guān)、以小見大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定風波》優(yōu)質(zhì)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定風波》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熟讀成誦,學會抓住關(guān)鍵詞語,理解本首詞的內(nèi)容,能通過品讀詞來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
過程和方法:有感情的朗誦本詞,熟讀成誦,感受詞作的韻律美和情感美;以“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詞作,理解蘇軾達觀處世的態(tài)度,領(lǐng)會其曠達的人生觀。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蘇軾的曠達,坦然面對人生苦難,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2學情分析
本班部分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但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熱情還不夠,所以,組織課堂教學的側(cè)重點設(shè)置在通過以情激和恰當?shù)膯栴}誘導,使他們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獲取知識。高二下學期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蘇軾這個人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他們對蘇軾其人其詩文也都有了一定的積累。通過誦讀感知詞作的韻律美和情感美、通過預習以“知人論世”來理解詞作情感美的內(nèi)涵并不困難。而要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是需要費一番功夫的,畢竟十七歲的他們生活閱歷還太淺,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人生閱歷尚淺,對人生逆境與困難的認識不足,缺乏磨難意識的教育。從學生的人格教育與長遠發(fā)展考慮,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以達到“文以載道”的目的。所以這一部分,教師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討論,一步步來解讀蘇軾的曠達。
3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成誦,感受詞作的韻律美和情感美,以“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詞作。
難點: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定風波》教案
【教學方法】
誦讀法(多種)、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誘思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目標
1、反復誦讀,感受《定風波》的音韻美和情感美。
2、品讀欣賞,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
二、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知道蘇軾這一生啊,多坎坷、多磨難。他曾寫一首詩自嘲,精煉地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其實“黃州惠州儋州”這句詩,既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從1079年貶謫黃州到1097年貶謫儋州,他這官運可謂一路向南。十幾年的顛沛流離,讓蘇軾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離山水卻越來越近,在這遠近之間,蘇軾漸漸超越了出世與入世的煩擾,走向人生的曠達。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定風波》,走進蘇軾,感受他詞作之韻律美和情感美,品讀他對待人生的曠達!
三、初步感知
融情誦讀
1、學生自讀
2、學生齊讀
3、個人(小組)展示
4、教師范讀
5、PK老師
四、整體感知
1、這首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一幅畫面:在料峭的春風和微冷的細雨中,蘇軾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時而低吟,時而高歌,緩緩地走在泥濘的沙湖道中。不知過了多久,猛回頭發(fā)現(xiàn)雨已經(jīng)停了,風也去了……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曠達的氣度
五、拓展延伸
賞析蘇軾的《臨江仙》,說說這首詞在思想內(nèi)容上與《定風波》有異同?
臨江仙夜歸臨皋①
夜飲東坡醒復醉②,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③?夜闌風靜縠(hú)紋平④。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于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
④夜闌,夜深??e,有皺紋的紗。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兩首詞均作于被貶黃州后,均表現(xiàn)了曠達的氣度和瀟灑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著無所畏懼、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則交織著些許悲涼與傷感。
六、知能遷移
問:《定風波》和《臨江仙》都是蘇軾被貶黃州后同一年所作,為什么一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個卻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呢?其實啊,這樣的對立在蘇軾的詞作中并不鮮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詞作中,還有像《臨江仙》中有隱退之意的詞句嗎?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p>
像《定風波》那樣勇于前行、積極入世的詞作又有哪些呢?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保ā赌钆珛伞罚?/p>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保ā朵较场罚?/p>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滿庭芳》)
二問:同學們,若說歸隱,你會想起誰?
陶淵明
是的。但蘇軾不是陶淵明,我們通過導學案上的蘇軾生平介紹可以知道,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問:那么你說,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到底是隱退還是入世呢?
入世?出世?為什么?
我卻更愿意說他既有隱退又有入世,但積極入世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我想先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評價蘇軾,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并看淡名利場上的一切,用人生的信仰與內(nèi)心的堅強在淡漠中等待崛起的那一天,他是一真正是猛士!
縱然仕途不順,他深感人生如夢,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在出仕與隱退,理想與現(xiàn)實,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中,他靈魂是經(jīng)過掙扎、回旋,終于得到解脫,得到升華,他收獲了這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曠達!
四問:那么請問,蘇軾的曠達到底是什么呢?
他的這種曠達: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堅守;是隱忍中的堅強,隱退中的前進;是對生活的理解,對痛苦的悅納。他的曠達是一種讓后人敬佩的人生處世哲學。
師評蘇軾:心有天地境自寬,身如青蓮對清風。
同學們,我有段話寫給你們:
教師寄語:在蘇軾“窮而后工”的詩詞中,雖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風歸去”的失意之態(tài),然而多數(shù)情況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暫的,筆鋒一轉(zhuǎn)又回到現(xiàn)實中。他直面人生的這種豁然、曠達不是每個文人都能到達的境界。所以蘇軾“進退自如、無喜無悲、寵辱不驚”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一直為后世文人所敬仰。
我們?nèi)松幸搽y免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坎坷磨難挫折不順,當我們再次面臨人生的磨難坎坷時我們不妨學學東坡。
八、課堂小思
蘇軾的曠達你理解了嗎?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與感悟。
九、作業(yè)布置
1、默寫《定風波》到作業(yè)本上,同桌互批。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課時設(shè)計課堂實錄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定風波》教案
【教學方法】
誦讀法(多種)、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誘思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目標
1、反復誦讀,感受《定風波》的音韻美和情感美。
2、品讀欣賞,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
二、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知道蘇軾這一生啊,多坎坷、多磨難。他曾寫一首詩自嘲,精煉地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其實“黃州惠州儋州”這句詩,既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從1079年貶謫黃州到1097年貶謫儋州,他這官運可謂一路向南。十幾年的顛沛流離,讓蘇軾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離山水卻越來越近,在這遠近之間,蘇軾漸漸超越了出世與入世的煩擾,走向人生的曠達。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定風波》,走進蘇軾,感受他詞作之韻律美和情感美,品讀他對待人生的曠達!
三、初步感知
融情誦讀
1、學生自讀
2、學生齊讀
3、個人(小組)展示
4、教師范讀
5、PK老師
四、整體感知
1、這首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一幅畫面:在料峭的春風和微冷的細雨中,蘇軾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時而低吟,時而高歌,緩緩地走在泥濘的沙湖道中。不知過了多久,猛回頭發(fā)現(xiàn)雨已經(jīng)停了,風也去了……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曠達的氣度
五、拓展延伸
賞析蘇軾的《臨江仙》,說說這首詞在思想內(nèi)容上與《定風波》有異同?
臨江仙夜歸臨皋①
夜飲東坡醒復醉②,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③?夜闌風靜縠(hú)紋平④。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于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
④夜闌,夜深??e,有皺紋的紗??e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兩首詞均作于被貶黃州后,均表現(xiàn)了曠達的氣度和瀟灑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著無所畏懼、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則交織著些許悲涼與傷感。
六、知能遷移
問:《定風波》和《臨江仙》都是蘇軾被貶黃州后同一年所作,為什么一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個卻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呢?其實啊,這樣的對立在蘇軾的詞作中并不鮮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詞作中,還有像《臨江仙》中有隱退之意的詞句嗎?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p>
像《定風波》那樣勇于前行、積極入世的詞作又有哪些呢?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保ā赌钆珛伞罚?/p>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保ā朵较场罚?/p>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保ā稘M庭芳》)
二問:同學們,若說歸隱,你會想起誰?
陶淵明
是的。但蘇軾不是陶淵明,我們通過導學案上的蘇軾生平介紹可以知道,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問:那么你說,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到底是隱退還是入世呢?
入世?出世?為什么?
我卻更愿意說他既有隱退又有入世,但積極入世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我想先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評價蘇軾,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并看淡名利場上的一切,用人生的信仰與內(nèi)心的堅強在淡漠中等待崛起的那一天,他是一真正是猛士!
縱然仕途不順,他深感人生如夢,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在出仕與隱退,理想與現(xiàn)實,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中,他靈魂是經(jīng)過掙扎、回旋,終于得到解脫,得到升華,他收獲了這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曠達!
四問:那么請問,蘇軾的曠達到底是什么呢?
他的這種曠達: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堅守;是隱忍中的堅強,隱退中的前進;是對生活的理解,對痛苦的悅納。他的曠達是一種讓后人敬佩的人生處世哲學。
師評蘇軾:心有天地境自寬,身如青蓮對清風。
同學們,我有段話寫給你們:
教師寄語:在蘇軾“窮而后工”的詩詞中,雖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風歸去”的失意之態(tài),然而多數(shù)情況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暫的,筆鋒一轉(zhuǎn)又回到現(xiàn)實中。他直面人生的這種豁然、曠達不是每個文人都能到達的境界。所以蘇軾“進退自如、無喜無悲、寵辱不驚”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一直為后世文人所敬仰。
我們?nèi)松幸搽y免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坎坷磨難挫折不順,當我們再次面臨人生的磨難坎坷時我們不妨學學東坡。
八、課堂小思
蘇軾的曠達你理解了嗎?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與感悟。
九、作業(yè)布置
1、默寫《定風波》到作業(yè)本上,同桌互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