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八年級語文下冊《關雎》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下冊《關雎》教學設計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占有很大比重,《詩經》中的愛情詩歌,大部分表現勞動人民純潔、樸實、健康的思想感情。而《關雎》則是《詩經》中較為優(yōu)秀的愛情篇章。那么在教學《關雎》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1、賞古韻。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內涵,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像《關雎》這首詩,它在韻律上有這樣幾個特點:①雙聲疊韻。如窈窕、輾轉等詞。②重章疊句。這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間更換少數幾個詞語,達到回環(huán)往復的作用。③兩兩停頓?!蛾P雎》每句四字,兩兩停頓。讀起來非常有節(jié)奏感。jaB88.cOm
所以在帶領學生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這首詩歌的韻律特點,要讓他們去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同時還告訴學生朗讀這首詩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讀兩兩停頓的時候,中間要做到氣斷聲延,聲音要稍微延長點。關關—雎鳩。也可以讓一個學生范讀,其他同學點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評價詩歌朗讀。
2、體會情感。古語有云:詩言情,詩言志。在詩歌精煉的語言背后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學詩歌的時候帶領學生體會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依據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賞析君子和淑女這兩個人物上,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給這兩個人物貼上了固定性的標簽。當學生的回答超出這個框架范圍的時候,我就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了自己設定的框架。其實詩歌貴在它的多義性,貴在它所展現的一種朦朧之美。像我這樣過于強調詩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詩歌給上死了。
教學詩歌要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師應該如何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呢?我認為還是借助語言這個載體,通過品味里面的語言來帶領學生體會情感。但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這個方法應該是多變的,這樣可以避免課堂的單調。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方法:①圖畫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梢宰寣W生根據某一句詩或某一節(jié)詩給課文添加插圖。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發(fā)揮想象的平臺,同時又豐富了學生對這句詩或這節(jié)詩的理解。②改寫法。讓學生將詩歌改寫成散文,從而將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寫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③換詞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換詞比較,體會詩歌中某個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意蘊。
3、了解詩歌本身的特點。詩歌雖然有共同的一些特點,但每一首詩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樣是《詩經》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優(yōu)秀詩歌,《關雎》和《蒹葭》的特點就不一樣?!蛾P雎》比較大膽直白,比較質樸;《蒹葭》則比較含蓄朦朧。所以我們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本身的特點。《關雎》這首詩選自《詩經·周南》,是周南這個地方的民謠,這首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現得是勞動人民純潔、樸實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特有情感。但體會情感的過程不應該教師直接講述給學生,而應該滲透在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和引導性語言中,從而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導入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現在的一些民歌導入,讓學生體會民歌的特點,這樣既為接下去的教學作了鋪墊,又滲透了一些民歌的相關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
精選閱讀
語文八年級下冊《關雎》精品教案
《關雎》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關《詩經》的基本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3.了解詩中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chuàng)作手法。
4.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背誦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理解這首古詩的主題。
三、教學難點: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四、教法和學法:誦讀法、師生互動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宋年間,遼國使者出使大宋,這遼國使者對大宋朝文人的才學早有所聞,于是,想以他本國一直無人能對的死對來為難他們。且聽他出的上聯是:三才天地人……,(多媒體顯示)
串講:這上聯一出,只見當時在朝的文武官員個個面面相覷,搖頭嘆息,同學們,難道真被一小國使者難住了不成。我們來對對看,怎么樣?不過,同學們對聯接觸得可能不多,我給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經》,“三才”的內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內容也包括三部分?請大家打開書本仔細閱讀《詩經》的注解一,你也許能馬上對出下聯。(學生看書,教師提示學生勾畫重點)
串講:有誰能對?(《詩經》風雅頌,很不錯,你已是半個東坡了。)
明確:幸虧我大宋朝有博學多才的東坡先生在,只見他略一沉吟,對:四詩風雅頌(多媒體顯示)《詩經》將大雅與小雅,合稱為“雅”,故此將“風雅頌”稱為“四詩”。三對四,天地人對風雅頌,非常工整,得此對句答復,遼使為之贊嘆驚愕,佩服得五體投地。
師:“風”指什么?“雅”指什么?“頌”指什么?《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串講:最能代表《詩經》成就的是“國風”?!帮L”注解上說是“地方歌謠”那到底是寫什么內容的呢?為何有如此高的評價呢?我們來看《詩經》的首篇“關雎”,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風的特色。
(二)理解主題
1.范讀全詩注意字音和停頓。(多媒體顯示)
2.自由讀(注意注釋中的字音)朗讀指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復,要拖長讀,顯出聲音的回環(huán)和諧。
3.齊讀(正音、停頓:關關/雎鳩)整體感知
提問:詩也就是歌。剛才我們已經了解到,風中的詩都是地方民歌。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愛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還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體顯示)
問:“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讀音為第三聲,因為意思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歡配偶?!榜厚弧笔莾仍诿篮屯庠诿赖慕Y合。)
串講:男子追求女子,經歷哪些過程?這整個過程我認為是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說是愛情的三部曲。(多媒體顯示主題內容分析)
5.請同學們仔細研讀,哪三部(哪三個階段),用三個詞語分別概括。
學生討論:(相愛或相戀,相即互相,是雙方的。這是兩相情愿嗎?)
明確:鐘情(多媒體顯示)哪幾句詩寫的是這一階段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多媒體逐步顯示)
串講:鐘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階段呢?用什么詞語來概括?哪些詩句?(多媒體顯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討論后明確:追求(多媒體顯示)
串講:你認為追求的結果是怎樣的?理由呢?這一階段用什么詞語來概括?
討論明確:結合(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多媒體顯示)“友之”“樂之”是什么意思?
對這個結果歷來有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也有人認為這是追求的結果,也就是結合了。理由是:鐘鼓是我國古代的大型樂器,不象現在的年輕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陣。撞鐘擊鼓不是隨隨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場的,只有貴族在迎娶新娘時才有如此隆重的場面。用琴瑟來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F在,也還用琴瑟之和來表現夫妻和諧。當然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能否概括本詩的主題?(歌頌對愛情的忠貞)(多媒體顯示)
7.有感情地朗讀。
(三)賞析藝術特色(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1.興
串講:剛才我們在分析詩歌內容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幾句詩我們始終沒有提到。我們先看第一句:導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后面兩句有什么關系?(引出)(多媒體顯示詩句)
串講:這在表現手法上,叫興,或者說托物起興。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fā)端。托什么物興的又是什么?(托“關雎”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為何不說“關關烏鴉”卻說“關關雎鳩”換句話說,所起興的事物和所歌詠的事物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呢?看注解“雎鳩是一種貞鳥”鳥類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鳩卻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這說明愛情的忠貞。同時就預示著這首詩的主題——贊美忠貞的愛情。由此聯想到世間美好的婚姻愛情。它在詩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聯想、象征,烘托氣氛等。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請同學們在以下幾節(jié)中找找看,(先言什么,興什么?)
討論明確: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根據分析多媒體逐步顯示)
2.比、興經常和比結合使用,在興的同時,又有比。所謂“比”,簡單地說,就是比喻。(多媒體顯示)我們剛才分析“興”時,同時就有“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難求。
3.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表現手法:賦,所謂“賦”,是鋪陳其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敘述和描寫。這首詩也大量的用了賦這種表現手法。同學們,能找到嗎?(全詩寫愛情故事就是用了“賦”)。
四、欣賞音律(音韻美)
1.重章疊唱
現在我們分組對讀,來思考一下《詩經》在藝術上具有什么特點?(反復)
師:對,有哪些句子是“反復”?
明確:第二章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與下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準確地說應該是“重章疊唱”,(多媒體顯示)這種手法對后代詩歌的影響很深遠,如現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復,這是為什么?這樣唱才覺得過癮。使的詩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效果,突出了詩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長的效果,增強了感染力。這正是民歌的一個特色。(如好一朵茉莉花)
2.偶句入韻
在音韻上,除了重章疊唱以外,還有什么特點?再讀詩歌(押韻)我們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看看有哪些韻腳?押了什么韻?首句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全篇三次換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3.雙聲疊韻
師:詩歌在用詞上也非常講究,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兩個韻母相同的)“參差”是雙聲;(兩個聲母相同的)“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四)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多媒體顯示)
請閱讀下面幾首詩歌,分析它的表現手法。
《孔雀東南飛》漢樂府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br>
齊讀,思考:這首詩繼承了《詩經》哪種表現手法?根據學生的回答顯示答案:(興)(其他幾首用同樣的方法。)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ū扰d)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ㄙx)
《紅燭》聞一多
紅燭??!這樣紅的燭!詩人?。⊥鲁瞿愕男膩肀缺?,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紅燭??!……(重章疊唱)(用啟發(fā)性朗讀學生很快能回答)
總結:由此可以看出,詩經中的表現手法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的深遠: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甚至現代詩歌。
六、小結《詩經》“六藝”。
七、自由讀,并且背誦。
八、語文實踐活動:同學們,這節(jié)課大家學得很認真,這下,我們也當一回詩人,再現《關雎》一詩的意境和主題,寫一首新體詩,字數不限,句式長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詩味就行。至于押韻,感興趣的同學可嘗試一下。
九、結束:音樂欣賞
最后,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關雎》的音樂美。
八年級語文下冊《雪》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下冊《雪》教學設計
教案背景: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今春南方北方都多多少少下了幾場雪,孩子們對雪也極為喜愛。在這樣的情景下教授本課,能夠極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材分析:
《雪》寫于1925年,當時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而北方還被封建軍閥盤踞,處于一片寒凍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在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jié)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頑強的斗爭著,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zhàn)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構思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我們學習本文,就是引領學生去感悟這種感情,理解這種匠心。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懷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所描繪的兩地雪的特點及作者的感情。
2、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3、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文學常識:
(A)本文選自《》。作者是,原名 。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家、家、家。主要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
》、《》,散文集《》,散文詩集《》。
(B)“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這是斯諾寫給被譽為“民族魂”的中國現代文學第一人的 先生的挽聯。
(2)積累生字詞
(A)a.粘:粘結粘連b.旋:旋轉旋風
c.褪:褪色褪下袖子d.脂粉奩
(B)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
凜冽:
天宇:
精魂:
消釋:
升騰: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我知道很多同學都喜歡猜謎語,今天老師也說一個謎語讓你們猜:
(大屏幕顯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潔白精靈寒中飛,雨落橫山漫天揚?!辈乱徊?,這指的是哪一種自然現象?(雪)
同學們還學過哪些寫雪的詩句呀?(大屏幕展示雪景圖片)
學生可能說的有: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北國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教師歸結導入:同樣是寫雪,但詩人抒發(fā)的感情卻不盡相同。那么對于魯迅先生收錄在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雪,我們會讀出怎樣的情感,怎樣的內涵呢?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2、多媒體播放課文范讀,學生小聲跟讀。
3、學生齊讀課文:女生齊讀課文1——3段,男生齊讀4——6段。
思考:老師為何這樣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學們都讀出了不同的畫面和感情了嗎?
明確并板書:對比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潤美艷“但是”蓬勃地奮飛
三、合作探究,賞析美文
1、反復研讀課文,體會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點的深切涵義分別是什么?
“滋潤美艷”,何為“滋潤美艷”?“滋潤”有三個義項:①使?jié)駶?,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選哪一個?選②
追問:文中哪些內容能表現江南的雪的“滋潤”的特點?
——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塑雪羅漢
追問:“美艷”何意?文中哪些描寫表現江南雪的“美艷”了?
——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襯)很潔白,很明艷,目光灼灼
請一女生從第一段讀出滋潤美艷之美
朔方:如粉如沙,絕不粘連蓬勃地奮飛
找出能表現“蓬勃地奮飛”的動詞?——生光,旋轉,升騰,彌漫,閃爍
請一男生讀出“蓬勃地奮飛”的氣勢。
注意:在這里老師一定要跟上讀的指導。前一部分我指導學生用深情歡樂優(yōu)美和緩的語調來讀,反復讀,讀出童年的歡樂,讀出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后一部分感情與之截然不同。我先示范朗讀,調動學生激情,然后指導學生反復讀,讀出氣勢,在讀中領會作者壓抑不住的戰(zhàn)斗激情。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1)作者對江南雪景的回憶和對現實中朔方雪景的描畫,分別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體會分別是怎樣不同的感情嗎?請你在課文上做些圈點批注,然后結合課文中具體語句說說。
師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對美麗多彩的江南的雪懷有一種眷戀、渴望、快樂、童真童趣
而對獨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懷有一種贊頌、敬仰之情。
(2)這是一首散文詩,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抒情性的文體,向前一步,就變成了詩。試著用文中的句子將兩種不同的畫面和詩人的不同感受改寫為兩首詩。
學生自由改寫。寫完后小組內分享交流展示,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集體推薦出的優(yōu)秀作品用稿紙謄抄出來張貼在班內的宣傳欄內。
老師的范文:
(一)
報春的江南的美雪
看那血紅的寶珠山茶
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
還有冷綠的雜草
那都是開在江南的雪野中的
春姑娘的眉腮和眼睛喲
那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喲
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之雪呀!
更讓孩子們快樂的
是他們呵著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塑成的雪羅漢
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二)
蓬勃地奮飛的精魂
朔方的雪花
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
便蓬勃地奮飛
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旋轉而且升騰
彌漫太空
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
在凜冽的天宇下
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
是雨的精魂……
歸結兩首詩:一柔美一粗獷,一清麗一豪邁,風格迥異。
四、拓展延伸,深究內涵:
1、作者在這篇散文詩中寫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特點,融入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僅僅是要表現這些嗎?
補充投影寫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紛紛揚揚落了一場大雪。魯迅在這一天的日記里寫道:“雨雪。……下午霽,夜復雪?!痹谶@一天的日記里,他破例地寫下這樣富于詩意的文字:“晴,大風吹雪盈空際?!边^了十八天,魯迅就把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深刻思索,凝結成了《雪》這篇文字優(yōu)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詩。
此文寫于1925年1月,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國共兩黨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
歸結寫作目的:
作者寫江南雪的滋潤美艷,表現對美好快樂生活的眷戀和渴望;寫在凜冽的天宇下奮飛的雪,表現對寒冷的環(huán)境的反抗,對不懼孤獨、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贊頌。
歸結主題:
本文通過過江南與朔方不同雪景的對比烘托,表現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緬懷和對冷酷環(huán)境的抗爭。
2、你在學習這篇課文中有沒有疑難問題,請?zhí)岢鰜硌杏憽?/p>
3、推薦閱讀:徐志摩《雪花的快樂》、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可自行搜集其他優(yōu)秀詩文、歌曲在班內共享)
五、作業(yè)布置:
描繪一下你童年的雪景與現在的雪景,體味你投入的情感是否不同。
八年級下冊語文《燈籠》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燈籠》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領會燈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2.理解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的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
3.認識文中所表現出的鄉(xiāng)情民俗,詩詞典故,進而升華出的情感變化。
教學重點:品味本文文白相間、善用詩詞典故的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大街小巷都掛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那么它還有著什么樣的象征和意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吳伯簫的《燈籠》,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
二、整體感知
1、文章圍繞“燈籠”寫了哪些生活片段?
(1)打著燈籠接祖父。
(2)挑著燈籠上學。
(3)跟著龍燈跑半夜。
(4)村頭紅燈高掛
(5)族姊遠嫁掛燈籠。
(6)紗燈上描紅
2、作者由燈籠生發(fā)了哪些聯想?
(1)宮燈及宮燈下的生活情境
(2)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
(3)燎原的火把
三、疑新探究
1、第一段敘寫了小孩子喜歡火、亮光的情景,請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1)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
2、第四段單獨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結構上,起過渡作用,提示讀者有一敘事,另有調整文章節(jié)奏的作用,是讀者從上文打斷的文字敘述中跳出來
(2)在內容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引起下文對母親的回憶
3、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
(1)燈籠寄托著作者對祖父、母親等親人的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
(2)許多鄉(xiāng)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3)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
(4)記錄、傳承家族歷史
(5)引發(fā)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fā)愛國熱情
4、結合全文內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作者熱烈的歌頌了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fā)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自己能夠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盼,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zhàn),打擊敵人,保衛(wèi)好自己的家園。
四、課文小結
1、線索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具體記敘了記憶中一些和燈籠有關的事情。包括燈籠所承載的對祖父、母親的情感,與燈籠相關的鄉(xiāng)情民俗,以及現實社會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層層遞進,使燈籠在文章中所承載的作者賦予其的含義一層層地展示出來。
2、語言文白相間,善用詩詞典故
本文語言文白相間,既富有雅致,又不會過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句中的“鏘然”“古遠”等詞的運用,使得文章耐人尋味。而大量的詩詞典故的運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學色彩更加濃厚。比如“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狀詞以寄之》里的詩句。
板書設計
小孩子愛火天性
挑燈迎祖父回家
接過母親紗燈上下燈學
《燈籠》村上紅燈高掛
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
紗燈上描紅
聯想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
燎原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