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4-21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河中石獸》文言文知識點。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河中石獸》文言文知識點
1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進士。清代著名學者,生性詼諧風趣,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全書主要記敘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jù)的文字,另外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在書中也有記述?!端膸烊珪罚悍止沤駡D書為經(jīng)、史、子、集四檔。
【原文注釋】
①滄州南,一寺臨【臨:靠近?!亢痈桑╣ān)【干:岸邊?!?,山門【山門:寺廟的大門】圮(pǐ)【圮:倒塌?!坑诤?,二石獸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閱【閱:經(jīng)歷】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棹:船槳。這里作動詞用,劃船?!繑?shù)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設帳:講學,教書?!克轮校勚υ唬骸盃栞叢荒芫俊揪浚和凭俊!课锢怼疚锢恚菏挛锏牡览怼!?,是【是: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去:離開】?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沒?!坑谏成?,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顛:同“癲”,瘋狂。】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柯勚?,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蓋:原來是。發(fā)語詞,連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嚙:本意是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可碁榭惭ā究惭ǎ嚎佣础?,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如是:像這樣】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yì)斷【臆斷:主觀判斷】歟(yú)?
【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了河里。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摇R驗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刷沙子,形成坑穴,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對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重點詞句】
1.古今異義并:古義:一起二石獸并沉焉。今義:并列。閱:古義:經(jīng)歷閱十余。今義:閱讀。是:古義:代詞這是非木柿。今義:判斷詞是。蓋:古義:發(fā)語詞蓋石性堅重。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義:只但知其一。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2.一詞多義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去西蜀之去南海。距離。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4.漢字通假。①“顛”同“癲”,瘋。②鈀:同“耙”,整地的農(nóng)具
5.注音:圮p?;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6、句式(1)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當求之于上流(狀語后置,狀語“于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課文理解】
1.文章分層:第一層(1):交待石獸沉入河中的地點和兩種尋找方法
第二層(2-3):另兩種不同的尋找方法
第三層(4):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深化主題
尋找經(jīng)過
人物
尋找的地點
結果
第一種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種
僧
順流而下
無跡
第三種
講學家
原地沙下
失敗
第四種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數(shù)里外
2.四種尋找方法: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結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yì)斷【臆斷:主觀判斷】歟(yú)?
⑵主題概括: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作出主觀的判斷,否則會得不償失。
4.認識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維模式和慣例,認為水的流動會把石獸帶到下游。(“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可見其毅力堅定但經(jīng)驗不足)
講學家:自認為“究物理”,以“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的理論知識推斷石獸在原地“漸沉漸深”了。(“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足顯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輕視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邊勞動,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據(jù)多年經(jīng)驗認為: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頭一樣,當求之于上流。(有實際經(jīng)驗,沾沾自喜)
5.寫法探究
⑴層層鋪墊: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shù)里外”的結果,巧妙地表現(xiàn)自信的講學“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⑵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處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著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⑶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①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答疑解惑】課文理解問答題:(答案見教參)
1、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確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視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卻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guī)律;老河兵經(jīng)驗豐富,將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綜合考慮,所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前兩者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因為學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邊勞動,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jīng)驗結合起來分析,他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
2、文中寫道兩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講學家的“笑”是嘲笑寺僧無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尋石獸而不得,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和自信的心態(tài)。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認識錯誤,以及眾人輕信講學家的糊涂。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jīng)驗。既是對講學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現(xiàn)了他的自信與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話有何含義和作用?
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問”的表達方式。用以點題,強調主題思想:有的人只關注事情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樣層層鋪墊,巧妙地造成諷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shù)里外”的結果,巧妙地表現(xiàn)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5、說說本文對你的啟示,并再列舉一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要多方面考慮問題。
(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實踐出真知。
6.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2分)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言之成理即可)
7.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15字以內(nèi))(2分)
★示例:實際經(jīng)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只答要重視實踐得1分。)
★【結尾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p>
擴展閱讀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孫權勸學》文言文知識點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孫權勸學》文言文知識點
第4課孫權勸學
一、全文講解篇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這本書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1、勸學,勸說,鼓勵學習。文題點明了文章所寫的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2、本文僅區(qū)區(qū)129字,以“勸學”為中心事件展開描寫,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點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3、寫作思路: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4、人物性格:孫權(嚴格要求下屬、循循善誘)、呂蒙(知錯就改,謙虛好學)、魯肅(敬才愛才)
5、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扒浣裾卟怕?,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笆縿e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叭铡毙稳輹r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8、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身教,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議論”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9、啟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10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釋)(1)成語:吳下阿蒙。意思是:指沒有學問的人。
(2)成語:士別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觀點來評判人或事物,必須要有發(fā)展的戰(zhàn)略眼光
二、重點復習篇
(一)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涂,當?shù)?,當權?/p>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嘆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1.當涂掌事(與“涂”連用譯為“當?shù)?,當權”?/p>
2.但當涉獵(應當)
見: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于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為: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jīng)過。)
(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肅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肅遂拜于蒙母”。
2.倒裝句:①“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②“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四)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反問語氣,嗎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表限止語氣,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感嘆語氣,啊
(五)解釋成語1吳下阿蒙:人沒有學問,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六)問答題
1魯肅“大驚”與“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表現(xiàn)了什么神態(tài)?表現(xiàn)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與情不自禁的贊嘆。
2呂蒙的答話以“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顯示出他怎樣的神態(tài)?既顯示了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又巧妙地接應了魯肅的贊嘆,表現(xiàn)出一種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孫權勸學與魯肅與蒙論議后贊嘆非復吳下阿蒙兩件事。
4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孫權終于成功地勸呂蒙學習。
5課文怎樣表現(xiàn)呂蒙的學習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論議來表現(xiàn)的。
6孫權如何勸呂蒙學習的?⑴交代呂蒙的身份“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說明學習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語氣“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來克服呂蒙畏難的心理⑶現(xiàn)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呂蒙讀書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表現(xiàn)的?“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的所見所語來寫。
8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為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人也在不斷的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0本文通過什么方法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11有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它能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這個成語是開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是孫權入情入理現(xiàn)身說法地勸呂蒙學習,而“蒙乃始就學”說明呂蒙是一個一點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魯肅贊美呂蒙學有成效的話,這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手法。
13孫權勸呂蒙學習,為呂蒙確定的學習目的是什么?學習方法是什么?見往事耳但當涉獵
14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過程給你什么啟發(fā)?啟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文言文知識點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文言文知識點
一、全文講解篇
詩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還鄉(xiāng)、家人團聚的內(nèi)容寫得詳細。對出征前的準備及十年的征戰(zhàn)內(nèi)容則寫得簡略。這樣處理詳略,不只為了求得行文的變化,使結構疏密有致,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
以細膩的心理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對木蘭心理刻畫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边@段描寫展示了木蘭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木蘭那少年纏綿的情懷。思念之情與愛國之情交織在一起,刻畫出木蘭毅然離家保國,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剛強的性格。
用詞精當。如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同親人合家歡聚一節(jié),文中用一系列動詞:“開”、“坐”、“脫”、“著”、“理”、“鐵”,含蓄地展示了木蘭此時的心理——急于恢復女兒裝,表現(xiàn)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歸來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畫出了木蘭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性格。
二、重點復習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機杼zhù可kè汗hán鞍韉jiān轡pèi頭濺jiān濺啾jiū啾柝tuò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1)木蘭當戶織當:對著。(2)惟聞女嘆息惟:只。(3)愿為市鞍馬市:買。(4)賞賜百千強強:有余。(5)出郭相扶將郭:外城。(6)著我舊時裳著:穿。(7)雙兔傍地走傍:靠近,貼近。(8)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只。(9)萬里赴戎機戎機:戰(zhàn)爭。(10)旦辭爺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上
二、重點句子
1.用原文填空。(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3)木蘭替父從軍的原因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4)表現(xiàn)將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5)表明木蘭功勞之大、賞賜之多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聽不見爹娘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見燕山胡人戰(zhàn)馬的嘶鳴聲。點撥:重點理解“但”“聞”“濺濺”等詞語。(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點撥:重點理解“戎機”“度”等詞語。(3)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兩兔一起并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點撥:重點理解“傍地走”“安”等詞語。(4)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珊箚柲咎m想要什么,木蘭回答不想做官。點撥:重點理解“問所欲”“不用”等詞語。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貼”,“火”通“伙”
◇修辭手法:頂針、互文、對偶、反復(P68練習二、三)
重點難點句子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解析: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chǎn)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安宦劇薄拔┞劇眱删鋵ε肌?/p>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解析: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芭唷眱删涫菑晚尘?。復沓與疊句的區(qū)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shù)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芭唷眱删?,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jié)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解析: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xiàn)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解析: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zhàn)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zhàn)場上的生活和戰(zhàn)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解析: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重點段落
對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現(xiàn)木蘭的機智聰慧,和伙伴們的驚訝;也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疑難解惑
1.如何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后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理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
2.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解析: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nèi)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
◆◆《木蘭詩》(南北朝樂府北方民歌)
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的詩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木蘭詩》中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3.《木蘭詩》中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木蘭詩》中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边@兩句詩,通過環(huán)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6.《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戰(zhàn)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7.《木蘭詩》中從“歸來見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8.《木蘭詩》中概括木蘭十年征戰(zhàn)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9.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喻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蘭詩》中描寫邊塞軍營夜景,借星夜哨兵為戰(zhàn)場上的木蘭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詩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1.《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zhàn)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2.《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蘭詩》中說明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zhàn)經(jīng)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詩》中表現(xiàn)木蘭凱旋而歸后的強烈愿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還故鄉(xiāng)。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賣油翁》文言文知識點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賣油翁》文言文知識點”,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賣油翁》文言文知識點
一、《賣油翁》作者: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二、1、重點字詞:自矜:自夸。矜,夸耀。釋擔:放下?lián)?。釋,放下。睨:斜著眼睛看。發(fā)矢:放箭。矢,箭。但微頷之:只是微微地點點頭。但,只是。頷,點頭。但手熟爾:不過手法熟練罷了。爾,罷了。忿然:惱怒的樣子。爾安敢輕吾射: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技?爾,你。輕,輕視。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jīng)驗)懂得這個道理。乃取一葫蘆置于地:就取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錢覆其口: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以,用。覆,蓋。徐以杓酌油瀝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徐,慢慢地。杓,現(xiàn)在寫作“勺”。瀝,注入。因:接著??得C笑而遣之:陳堯咨笑著將他(賣油翁)打發(fā)走了。
2、通假字:但手熟爾:同“耳”,罷了。
3、一詞多義:但微頷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瀝之(代詞,指葫蘆)
笑而遣之(代詞,指賣油翁)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代詞,代陳堯咨)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憑)
以錢覆其口(代詞,代葫蘆)以錢覆其口(介詞,用)
嘗射于家圃(動詞,射箭)但手熟爾(同“耳”,罷了)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箭的技藝)爾安敢輕吾射(代詞,你)
釋擔而立(連詞,表順承)
而自錢孔入,而錢不濕(連詞,表轉折)
康肅笑而遣之(連詞,表修飾)
4、古今異義:但手熟爾(古義:只,不過;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爾安敢輕吾射(古義:怎么;今義:平安,安全)
三、文章主旨:本文通過陳堯咨與賣油翁間的問答小故事,告訴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有長處也沒有驕傲自滿的必要。
★文章結構:
第一段開端:善射、以此自矜但微頷之
賣油翁發(fā)展:吾射不亦精乎?但手熟爾熟能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知之生巧
結局:笑而遣之惟手熟爾
四、思考與練習:
(1)陳堯咨對待賣油翁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賣油翁的技術很純熟,卻并不“以此自矜”,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藝是無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別指代什么?1、忽啼求之:指代書寫工具。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指代方仲永寫的詩。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指代陳堯咨射箭。4、康肅笑而遣之:指代賣油翁。
五、簡答題:
1、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為什么?
賣油翁。因為故事的目的是通過賣油翁對酌油的技巧的解釋來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2、描述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這兩段文字,哪一段寫得比較詳細,哪一段寫得比較簡略,這是為什么?
答:寫賣油翁瀝油一段詳細,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服對方的形象;略寫陳堯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寫,對他恃技驕橫則較詳,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將句中“睨”換成“看”“望”“觀”等詞可以嗎?為什么?
不行?!绊北硎拘毖劭?,不以為然的意思,表現(xiàn)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藝并不在意。其他詞,表達不出這種含義。
4、概括出陳堯咨和賣油翁的性格特點:堯咨因善射而自以為是,驕傲自大,不可一世;賣油翁身懷絕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謙虛謹慎。
5、文中哪兩個字表現(xiàn)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tài)度?睨、頷
哪些詞句表現(xiàn)了陳堯咨的傲慢無禮?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爾安敢輕吾射。
6、這篇短文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本文通過康肅公“善射”和賣油翁“酌油”兩件小事,說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7、出現(xiàn)在本文中的成語是:熟能生巧
六、拓展題: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長處?
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有長處也不應該驕傲自滿;他人有長處,應向其學習,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