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秋天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秋天》人教七上14。
《秋天》教案
張青云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詩歌語言品味、培養(yǎng)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方法:誦讀、鑒賞
三、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秋天,在我們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斕的,秋天是多姿多態(tài)的。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造句的游戲好嗎?
我們每個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隨風飄逝的葉子,秋天是一縷送來稻香的清風,秋天是一抹溫馨的金色陽光。造一個句子,看誰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動具體。
教師點評
同學們用自己的心靈體會到了一個無比絢麗的秋天,今天我們來看看在詩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筆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
(一)誦讀
1、檢查字音字形預習。
2、學生讀,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3、教師范讀(配樂、畫面)。
4、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輕松、寧靜。
(二)賞讀
1、分析意象、品味詩中甜美、清靜、閑適的意境。
(1)早晨樹林里傳出幾聲叮叮當當?shù)穆曇?,整個山林會給你什么感覺呢?
提示:清靜
(2)請問同學們詩中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這種清靜、閑適?
提示:棲息
(3)第一節(jié)詩的結(jié)尾,詩人用“棲息”這個詞是否準確?
提示:棲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鳥類),秋天象一只可愛的鳥兒在農(nóng)家休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樹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獲了。這時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個人的話,是個什么狀態(tài)下的人呢?
像個勞動過后做過桑拿,躺下來休息的人。
所以“棲息”是準確的。
(4)這一節(jié)詩哪些詞體現(xiàn)了農(nóng)家風光?
露珠、伐木聲、稻香、背簍、瓜果。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它是晶瑩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黃的,都是寫顏色,還有聲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這樣的絢麗,豐富,它是立體的。
(5)是什么東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聲。
(6)“滿披”改為“披滿”行不行?
不行。“滿披”突出了“滿”,朗讀時注意重音。
(7)“伐木聲”作者認為好聽嗎?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好聽。從“飄”字可以看出來,像一首歌在飄蕩。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靜的意思,既然靜,這一聲聲伐木聲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體現(xiàn)了山谷的幽靜。
(9)“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生活中的話怎么說?怎么讀?“稻子收割完了”,作者這樣說有什么好處?
用擬人和通感的手法,鐮刀都足足地享受過了,寫鐮刀其實是寫人的喜悅的心情。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10)用一句話形容這時的農(nóng)人。
農(nóng)人望著一堆堆金黃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簍”改成大卡車行不行?怎么讀?讀出寧靜。
不行。沒有農(nóng)家氣息,大卡車轟隆隆地破壞了這里的寧靜。
(12)我們可以給第一幅畫命個名嗎?
農(nóng)家豐收圖。
(13)第二節(jié)最后一句說秋天在“游戲”,實際上寫了什么?
寫漁民打魚。
(14)寫了幾個動作?
三個,撒網(wǎng),收網(wǎng),歸泊
(15)什么時候?
早晨,從冷霧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動作是不是很焦急?象這樣?(教師作動作)從那個詞可以看出來?輕輕
(17)“圓圓的網(wǎng)”改為“方方的網(wǎng)”“不規(guī)則的網(wǎng)”可以嗎?
不能,圓是最美的,給人輕柔、圓潤的感覺,和全詩氛圍諧調(diào),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唯美的思想。
(18)漁民打撈起了什么?怎么讀?
青鳊魚、烏桕葉、倒裝
沒打撈起什么:從似的影子輕輕可以看出漁民打撈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
(19)現(xiàn)在我們能明白是誰在“游戲”嗎?
是漁民,表面上是寫秋天象一個可愛的孩子在船頭游戲,實際上是寫漁民輕松愉悅的心情。
(20)這幅圖我們又給它取個什么名呢?
霜晨歸漁圖。
(21)“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順序說?怎么讀?
是不是可以說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覺做夢。
(22)為什么會在眼里?不是在懷里呢?
實際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襯托。
(24)“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香與熱能流嗎?
通感,是人的感覺,溫馨、甜美的意思。
(25)題目是秋天為什么寫夏天?
是牧羊女在懷念、思念。思念某個人,思念整個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夢了
(26)這樣看來“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靈深處已經(jīng)被秋天陶醉的意思,這樣作者就從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深處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讀?
要讀出朦朧、甜美、陶醉之情。
(28)誰來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嗎?
要深情、朦朧、甜美、陶醉,要象做夢一樣的,有夢幻感
(29)這一節(jié)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圖。
2、小結(jié)
這樣看來,作者用“棲息”“游戲”“夢寐”這三個詞集中寫出了一種寧靜、閑適、喜悅、甜美的鄉(xiāng)村秋景的氛圍。我們在現(xiàn)實中見過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嗎?除了旅游景點外,很難見到,詩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許多詩人都有這種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比如美國著名作家棱羅一直提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3、學生朗讀、評點
(三)創(chuàng)讀
1、請同學們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①清晨的密林里飄散著絲絲白霧,一樓桔紅色的陽光射在已經(jīng)泛黃的樹葉上;顆顆露珠晶瑩剔透,發(fā)出鉆石般的光芒。林中靜悄悄的,慢慢地,從遠處飄來人語聲,接著便響起了叮叮當當伐木的聲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響。
走出密林,來到一家農(nóng)舍屋前,遠遠望去,稻田里一夜間沒有了隨風翻騰的金黃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擱在屋前的鐮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滿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籬上,滿是肥碩的瓜果,主人背簍的繩深深扣進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滿汗水的臉上卻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霧兒冷冷,船兒飄飄。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蕩,朦朧飄忽,是青鳊魚在戲耍,還是烏桕葉的倒影輕揚?我撒下魚網(wǎng),網(wǎng)兒圓圓,霜雪涼涼。哼著小曲,輕輕搖著小船,如葉浮江,如風拂柳。這愜意的秋天??!(張青云)
③草原和藍天同樣遼闊,滿眼的綠,滿坡的香。偶爾傳來幾聲蟋蟀的叫聲,悠遠飄忽。溪水繞過草地,淺淺的,清清的,如薄紗飄揮,如琴弦諧奏。就在這兒,整個夏天曾經(jīng)留給我多少甜蜜的回憶啊,那甜透心底的笛聲,在多少個美麗的夜晚,引我遐思,牽我心魂。你這夢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聲音,你的芳香,你的溫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溫厚的手掌撫摸著我,你用你柔情的懷抱擁抱著我,融化著我。(張青云)
2、秋韻
張青云
沒有春天的楚楚動人。
蜂縈蝶繞的枝葉已變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掙扎過的小谷芽卻鋪成了金色的稻浪。
沒有夏天的喧囂威嚴。
經(jīng)過烈日煎熬的鳥兒唱起輕松歡快的旋律;農(nóng)人們翻動飽藏果實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種的希望已然換成了收獲。
人們撫摸著秋像撫摸著長成的孩子。
走進秋天,擁抱成熟。不要做瞬間即謝的花朵,不要畏懼揮汗如雨的考驗。要像小溪尋向大海,奔流的過程并不壯觀,海的浩瀚卻令人驚嘆。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體味到了秋韻,你才成熟。
相關(guān)推薦
《羚羊木雕》人教七上14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一直以來,眾多人都局限于將本文定位為一篇反映親情、友情的文章。旨在揭示子女與父母發(fā)生了沖突時,應該怎樣與父母溝通,怎樣正確對待友情。而實際上從物質(zhì)之利、朋友道義和話語霸權(quán)的角度切入,可以為文章打開一個全新的解讀空間,提升文章的審美空間。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少年愁苦誰人知?
辛棄疾曾經(jīng)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倍裉煳覀兙鸵谶@滿目秋色中談談年少的愁苦,在學習和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當中,你們最大的愁苦是什么?
我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很愛我們,但他們的愛用錯了方式去表達,從而造成了我們內(nèi)心的愁苦,剛才每位同學的愁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也許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煩惱,而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少年的愁苦世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羚羊木雕》。
2.文本研讀
速讀課文,并說說發(fā)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概括得很到位,點出了文章的中心人物和事物,他們分別是羚羊木雕,我,父母和萬芳,并且還說到了逼字,那么我們能不能在文章當中找出一句話,這句話能把這幾個要點都包含進去呢?
他們馬上會逼我去向萬芳要回羚羊。
結(jié)合文中具體句子談談:
他們是誰?——父母
而對父母而言羚羊木雕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呢?——貴重的東西
“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
“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舍不得送人啊!”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貴的木雕!”
可是在我的觀念里,當媽媽沒有向我說明的時候,羚羊木雕有這么大的價值嗎?
沒有,它只是爸爸從非洲帶給我的一件工藝品,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不是保險柜里,在我心里也許它就是一塊好看些的木頭。
父母把這么貴重的東西送給了我,說明了什么?
他們很疼愛我
而在文章當中,我到底具備了怎樣的身份呢?
我是父母的(孩子)——
這意味著什么?
在父母眼中我是怎樣的一個形象,我還是個“小朋友”,我還不能獨立自主,我的行為還要受到束縛。
而身為孩子,內(nèi)心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可是父母了解我這樣的想法嗎?
我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我還是萬芳的(朋友)——并且在我心中萬芳是個怎樣的朋友?:仗義
你從文章哪里看出了萬方的仗義?
父母知道萬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嗎?
剛才大家說我是羚羊木雕的(“主人”),但我是真正的主人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羚羊木雕的(“主人”)——只有使用權(quán),沒有支配權(quán),這么名貴的木雕,父母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父母很疼愛我,可是疼愛并不等于理解。當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它我僅僅是把它作為代表友情的信物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的時候,他們卻逼我去要回來,
一個逼字,充滿了很多的無奈與感傷,而我受到的逼迫首先是來自語言上的,而媽媽對我的逼迫是從哪里開始的呢?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
(換成“孩子,那只羚羊哪兒去啦?”朗讀感受,體會區(qū)別)
說明媽媽很重視那只羚羊木雕,當時的心情非常急切。
媽媽的逼迫是這么地直接,不留余地,而爸爸又是以怎樣的語言讓我再沒有理由不去要回羚羊木雕的呢?
——“是的,這是爸爸給你的,可并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
如果讓大家為文章中的我找到一個反駁的理由,你會說什么?
而當我面對這樣的逼迫時,為什么“沒有理由了”?
——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如何理解?)
爸爸是一家之主,掌握了充分的話語權(quán),身為孩子的我必須服從。如果我面對逼迫,卻不服從,會有怎樣的后果?
罰站、挨揍——相對我在語言上所受的逼迫而言,這是行為上受到的另一種逼迫。
而面對逼迫,最后我通過什么方式宣泄了內(nèi)心的情感?
哭——文中有多處落淚,分析其中不同滋味:“我知道事情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眼淚順著我的臉頰流下來。”
(難過,無奈和委屈)孩子的哭泣是否讓大家回想起之前給大家講過的沈從文《丈夫》中的丈夫的哭泣?同樣身為弱者,他們都選擇一種隱忍式的反抗,在接受的同時,通過哭泣來宣泄內(nèi)心的情感。
“我呆呆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br> (感動,感激)
最后萬芳的一句“咱倆還是好朋友”讓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潸然淚下,友情保住了,羚羊木雕拿回來了,可是——
羚羊木雕應猶在,只是情義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秋風乍起霜葉苦紅。
3.延伸拓展
用“看著你眼淚掉下來,我終于明白”的格式寫一段話。
看著你的眼淚掉下來,我終于明白,
父母對孩子的疼愛,
應該包括理解,包容和不去傷害
因為孩子的心靈是個水晶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
永遠保留著一個不滅的神話,
就是維護孩子天空下最純真的情義,
將情義樹立在最詩意的人生邊上,
讓今天的眼淚流成明天鉆石般的回憶……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將人生最美好的信念堅持到最后的時刻!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14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jié)合起來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孔子,教學第一、二、三則。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jié)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前三則。
教學過程
1.簡介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經(jīng)周游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鬃哟罅π麄鳌叭省钡膶W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2.教師范讀課文。
3.正字正音。
慍yùn罔wǎng說yuè——不亦說(悅)乎
4.教學第一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里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說?!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后面省略了學的內(nèi)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nèi)容。學了(什么),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zhuǎn)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里指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yǎng)的人嗎?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包含幾層意思?各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tài)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抖Y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敝就篮系呐笥巡贿h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于學業(yè)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論語·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yè)的正確態(tài)度。
第一則三句話講了三個意思,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5.教學第二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lǐng)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lǐng)悟到新的內(nèi)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jié)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chǔ),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業(yè)
1.抄寫、今譯、背誦前三節(jié)。
2.說說“不亦說乎”中的“說”、“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與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用法、意義的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后三則;“而”字的幾種用法。
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yè)。
結(jié)合學生回答明確:古漢語中的“說”,有時通“悅”,是形容詞;“可以”,多用作兩個詞,“可”,是“可以”的意思,“以”當“用”、“把”講,介詞。這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可以”不同。
2.進行新課。
(1)教學第四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么,憑什么;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謚號),為什么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鬃哟鸬溃海ā翱孜淖樱┞斆舳窒埠脤W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謚號)稱他為‘文’”。
③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韓愈在《師說》中說:“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币馑际钦f,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蜊白诱埥坦俾毜拿Q,向萇弘請教關(guān)于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yǎng)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學第五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于,在;哉,嘆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郭沫若詩兩首》人教七上14
27、郭沫若詩兩首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領(lǐng)悟詩歌的主旨。
2、欣賞詩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閱讀詩歌時展開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加強朗讀指導。
2、領(lǐng)悟詩歌主旨。
3、培養(yǎng)想象力。教學方法:誦讀法、想像法、比較閱讀法。教學準備:老師準備鋼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學生查閱郭沫若及詩集《星空》的有關(guān)資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詩人凝望著星斗滿天的夜空,有感于宮女的幽怨,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86年前,又有一位現(xiàn)代詩人在燦爛星空的誘發(fā)下,創(chuàng)作出一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沫若是筆名,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留學,先后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皖南事變前后,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fā)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lǐng)導農(nóng)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1949年后擔任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組織領(lǐng)導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zhàn)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創(chuàng)造十年》《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讀體驗
1、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
2、學生朗讀,課件打出朗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讓學生對照。注意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1)生字:縹(piāo)緲(miǎo)
(2)生詞: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定然:必定這樣。
珍奇:貴重稀奇。
閑游:悠閑散步。
陳列:把東西擺出來供人觀看。
3、叫一個朗讀較好的學生,配上音樂《星空》,誦讀過程中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仔細體會詩歌思想感情。
4、學生再讀全詩,注意詩歌的韻腳,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韻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齊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
1、研習詩作第一節(jié),體味聯(lián)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燈與明星有什么相似之處?作者為什么把“街燈”比作“明星”,又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燈?
(2)在第一節(jié)中運用了哪些動詞?這些動詞用得如何?請仔細揣摩。
明確:明、閃、現(xiàn)、點
①“明”寫出了人間萬家燈火(燈火輝煌)的壯觀景色。
②“閃”寫出了群星閃爍的姿態(tài)。
③“現(xiàn)”既寫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④“點”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燈點亮了。一字傳神,意境盡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點”展開了。
那么詩人看到此情此景產(chǎn)生了哪些無窮無盡的想像呢?
2、研習詩作后三節(jié),體味想像的豐富和意境的優(yōu)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詩作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
(2)課文中想象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神話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xiàn)出來的?
(3)這些想象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的后3節(jié)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么?
五、背誦詩歌,體味語言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同時仔細體味詩歌語言好在哪里,并舉例說明。
六、小結(jié):詩人運用聯(lián)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yōu)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chuàng)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預習《靜夜》。
第二課時
一、導語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保谶@樣月光如水的晚上,你會有哪些遐思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隨同詩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二、朗讀品味
1、聽《靜夜》詩歌朗誦。思考:
這首詩哪部分是寫實,哪部分是想象?寫實與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學生自己朗讀第一節(jié),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繪的夜景景象。
3、在這樣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結(jié)合詩的意境,發(fā)揮你的想像,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nèi)容嗎?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或者是無窮的思念?
明確:第二節(jié)開頭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jié)束了第一小節(jié)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
三、朗讀探究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2、請同學朗讀,思考:這首詩的兩個小節(jié)之間有著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四、比較閱讀:看看兩首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1、相同點:
(1)創(chuàng)作背景:都選自于《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
(2)內(nèi)容:題材:由現(xiàn)實的情景聯(lián)想到天上傳說中的人和事.
(3)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失望和痛苦,對光明未來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滿了恬靜美好,而又淡淡的憂傷.
2、不同點:《天上的街市》更積極、樂觀一些。
五、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lián)想與想像的手法。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像,續(xù)寫句子。1、牽?;ㄩ_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六、小結(jié):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詩歌,請大家課外閱讀《星空》,詩歌能讓你更加領(lǐng)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業(yè)布置:背誦默寫兩首詩。
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
《星空》寫于1921年至1922年,當時是五四運動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xiàn)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jīng)消退,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的失望和悲愁情緒,但也表現(xiàn)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課兩首詩都是選自《星空》。
三、寫作背景介紹:
1919年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全國展開,許多仁人志士為此熱血沸騰,以為黑暗的中國從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運動的高潮過去了,中國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時,郭沫若從日本回到祖國,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興奮激動變?yōu)榱耸屯纯?,但他并沒有悲觀絕望,依然執(zhí)著地尋求光明與理想,于是,他寫下了這首美麗而又迷人的詩。
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并用鉛筆做上記號。
(3)明確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的劃分: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
好像/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學生討論并歸納:
(1)“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shù)”和明亮。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xiàn),就自然聯(lián)想到明星(這是類似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接近聯(lián)想、類似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和因果聯(lián)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lián)想具體表現(xiàn)出來。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聯(lián)想街燈。這樣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1)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
街燈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織女
(2)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詩作中描繪了兩幅令人心醉的圖畫:騎牛圖、閑游圖?!懊利惖慕质小?、“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xiàn)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xiàn)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jīng)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3)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麗、富庶、幸福、自由體現(xiàn)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揭露、否定,表達了詩人對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4)詩中的“定然”、“定”表現(xiàn)的明明是想像的內(nèi)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談得多么全面,只要談出自己的體會即可。
1、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jié)的韻腳“星”、“燈”;
2、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
3、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等。
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第一節(jié)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節(jié)屬想象,無論是寫實還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2、這是一個“平和潔凈”的世: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結(jié)尾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這正是詩歌的留白藝術(shù)。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nèi)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聯(lián)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nèi)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
讓學生談談,然后明確:
1、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節(jié)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把握好詩歌美好、恬靜、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diào);朗讀時節(jié)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2、第一節(jié)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chǔ),而沒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第一節(jié)的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lián)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chǔ)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書】
《靜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寫實):朦朧、恬靜的美
鮫人泣珠(想像):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fā)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