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人美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詠雪》人教七上。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詠雪》人教七上”,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張笑天——《詠雪》教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如“俄而、欣然、擬、未若”等。
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發(fā)揮想象,學習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描寫事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引導學生敢于跳出書本,形成創(chuàng)造性閱讀品質。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個詠雪佳句的評析。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文本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利用它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一課時教讀,如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要點]
先由聰明少年導入文本,介紹《世說新語》,誦讀《詠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師: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有著無窮的機智?!笔前?,我國古代文獻記錄中就有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你知道哪些關于聰穎兒童的故事呢?
學生講述自己準備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等。
教師: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我希望同學們多讀聰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為有自己創(chuàng)見的人才更聰明。今天我們再跟隨古人劉義慶去認識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誰更有才吧!
二、介紹劉義慶及《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對劉義慶的介紹,教師補充《世說新語》。
多媒體顯示: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的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誕的風氣。被魯迅先生稱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全書有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对佈愤x自“言語”一門。
三、誦讀文本,復述故事。
1、教師教讀。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介紹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你了解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而培養(yǎng)語感的第一個好方法就是誦讀。“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師讀。
例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體會到:根據文意讀準節(jié)奏。難句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p>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jié)奏。要求:沉醉其中讀出韻味。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huán)節(jié),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要求:①要有時間、地點、人物。②講清事情發(fā)生的緣由—經過—結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jab88.com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大意。
默讀貴在邊讀邊思考,要求學生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大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等,然后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赡芴岢龅膯栴}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的《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想象背誦法背誦課文。
背誦有兩個明顯的功能:一、能幫助深入理解內容;二、能提高閱讀翻譯的效果。因此學習文言文最好熟讀到背誦,這對文言文閱讀翻譯理解的益處頗大。背誦文言文不等于死讀硬背,而應講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結合投影想象畫面背誦文章。
默寫課文。
五、課堂練習
五、課堂練習:
(一)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①之曰:“若令月中無物②,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無此必不明?!?/p>
【注釋】①語:對……說。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練習]: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與兒女講論文義()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若令月中無物()
短文(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寫在下面分析其好處。
比喻句:
好處:
六、閱讀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課堂上涌現了一批聰穎機智的同學。但是你知道七歲的王戎為什么在大家競相摘吃李子時而他卻不為所動嗎?你知道十歲的孔文舉面對別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機智應答的嗎?請走進《世說新語》!走進古詩文!
七、布置作業(yè):
1、從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詠雪句并寫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課上學到的文言文知識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學到的方法預習《陳太丘與友期》,熟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問題。
教學反思:
1、本課的設計比較注意學生學習文言文習慣的培養(yǎng),為今后學習文言文做好基礎工作。
2、學生的反應尤其是朗讀和討論表現非常好,積極動腦深入探究。如在評判詠雪句子時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且說話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觀點,闡述理由,再次總結。
3、教案設計挺全面,但因課堂時間緊張所以刪去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如《世說新語》的介紹﹑問題探究中的一二小題以及課堂練習和閱讀激趣?,F在想來還是因為剛進入初中的孩子們的文言知識有限,如果有一預習環(huán)節(jié)或一學期的積累可能就會更好。
4、教師的課堂用語要再進行錘煉,如把“說給我聽”改為“講給大家聽聽”等。這一點我會在每一堂課上都注意,因為這是一個教師的語言基本功。
延伸閱讀
《詠雪》人教七上6
《詠雪》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演中質疑、演后思辨。
★過程與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學法:讀讀——演演——議議——寫寫。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氛圍中領悟親情,在實踐中體驗合作,在創(chuàng)造中培養(yǎng)品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二、讀書會意。
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自由放聲朗讀,想想:為什么這樣讀。
1、全文6句話。下面請6位同學來分別朗讀這6句話,并說出自己這樣讀的理由。
2、教師做適當點撥與強調(見屏幕“積累詞匯”)。
3、全班同學一起朗讀全文,注意讀出一點古文的韻味來。
三、情景劇場。
1、憑借你對故事的理解,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合理想象,演繹情景話劇。
2、四人一組,討論交流,協調分工。
3、角色分配:謝安、謝朗、謝道韞、旁白。
(教師做適當提示,調動情緒。)
四、互動交流。
1、與演員對話:點評表演的優(yōu)點或提出建議。
2、與角色對話:對文中的人物的言行舉止作肯定評價或質疑。
(教師調控,引導方向與探討的層次)
五、亮點聚焦。
在剛才的表演與交流中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文章最大的亮點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發(fā)?
六、生花妙筆。
你敢挑戰(zhàn)謝道韞嗎?假如你也參加了當時的討論,請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寫出一兩句。
1.差可擬。
2.未若。
(師生、生生互評,抓住形與神)
七、佳作共賞。
請3名學生分別朗讀,根據提示賞析。
八、衷心寄語。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眾的謝道韞,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歡快的氣氛與悠悠親情。更讓我高興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閃現,這讓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詩,下面就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聰慧少年!
萬千的天使
要起來歌頌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里
含著偉大的靈魂
有著無窮的機智
《散步》人教七上42
《散步》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能通過對課文有層次地朗讀,進入角色,體會濃濃的親情。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課文巧妙的構思以及寓真摯的感情于質樸的語言之中的寫法。
3、在閱讀中理解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并懂得珍愛親情。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進入角色朗讀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教學難點:感悟文章蘊涵的親情、責任感和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老師問同學們一個小問題:咱們班的同學有經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嗎?請舉手。(學生舉手)
老師請學生談談和父母一起散步時有什么感受。
老師相機點評,并引出課題:散步是一種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敘事散文——《散步》。
二、整體感知
1、作家莫懷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卻有它的特別之處。請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然后回答: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和睦幸福、尊老愛幼
互敬互愛、尊老愛幼、融洽和睦的祖孫三代。
教法解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確這是一個關于家庭的故事。
2、明確學習任務:我們將通過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學習(投影):
我們的閱讀活動:理解文意、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三、理解文意
師出示投影:
建議你這樣理解文意: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的標題能夠表示你讀出了課文的味道。
學生思考,完成活動。然后師生交流。
教師的標題預設(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如:幸福的家庭親情無邊
分歧大路小路
責任背起整個世界
如:春意呵護
生命,生命小事情深
選擇溫馨瞬間
師小結:要說本文的標題,還是“散步”好:它簡明,準確,含蓄,有情致,有畫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讀:本設計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鼓勵創(chuàng)意,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讀課文
1、師:(出示投影)
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1)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注意要面帶笑容)
學生按要求進行朗讀。
2、師:(投影)
(2)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扮演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
師解釋一下“波瀾”,學生按要求進行第二次朗讀。
3、師:(投影)
(3)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帶著深深的體會給人家作示范朗讀一樣。學生按要求進行第三次朗讀。
4、師:現在請哪位同學來示范朗讀,做一下小老師。(朗讀交流)
5、師小結:要說這篇文章的朗讀,主要要注意這樣一些朗讀的感覺:速度感,情節(jié)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讀:散文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文體的語言,語句優(yōu)美,意境深邃。要想領會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讀。朗讀是對文字的觸摸,是對作品中生活氣息的直接感受。本著這樣一個宗旨,我設計了反復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
五、品味語言
1、師:(出示投影)
建議大家這樣來品味語言:自由讀課文,采用圈點法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出來,可動筆寫寫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學生活動)
2、師:把你的見解講給你的同桌聽一下。同桌交流。
3、師:把你的講解講給大家聽。
可能有的句子:
(1)內容方面:
第一、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愿望的內心世界。)
第二、傳情的句子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便去拿外套”
(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tài),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罢驗槿绱恕币痪渫嘎读恕拔摇钡奈幕摒B(yǎng)。)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對稱的句式
(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____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師小結:說到這篇文章語言的欣賞,我們可重點關注“句子”。要品味它們的造型美、用詞美、情趣美、蘊意美。要感受到它們對我們心靈的熏陶。
教法解讀: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這一設計,讓同學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并從中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后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六、結束語
在我們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吟誦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業(yè)
父母和子女是親情的最大擁有者,讓我們拿起筆來,書寫我們的家,書寫我們的親情。寫出溫馨,寫出溫暖,寫出溫情。
題目《的愛》
教法解讀: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盡可能啟發(fā)學生把發(fā)生在身邊的親情故事講出來,要敢于披露真情實感。盡可能引導學生領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盡可能讓學生明白要珍惜親情,懂得關愛家庭。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著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秋天》人教七上14
《秋天》教案
張青云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詩歌語言品味、培養(yǎng)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方法:誦讀、鑒賞
三、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秋天,在我們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斕的,秋天是多姿多態(tài)的。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造句的游戲好嗎?
我們每個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隨風飄逝的葉子,秋天是一縷送來稻香的清風,秋天是一抹溫馨的金色陽光。造一個句子,看誰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動具體。
教師點評
同學們用自己的心靈體會到了一個無比絢麗的秋天,今天我們來看看在詩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筆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
(一)誦讀
1、檢查字音字形預習。
2、學生讀,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3、教師范讀(配樂、畫面)。
4、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輕松、寧靜。
(二)賞讀
1、分析意象、品味詩中甜美、清靜、閑適的意境。
(1)早晨樹林里傳出幾聲叮叮當當的聲音,整個山林會給你什么感覺呢?
提示:清靜
(2)請問同學們詩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種清靜、閑適?
提示:棲息
(3)第一節(jié)詩的結尾,詩人用“棲息”這個詞是否準確?
提示:棲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鳥類),秋天象一只可愛的鳥兒在農家休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樹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獲了。這時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個人的話,是個什么狀態(tài)下的人呢?
像個勞動過后做過桑拿,躺下來休息的人。
所以“棲息”是準確的。
(4)這一節(jié)詩哪些詞體現了農家風光?
露珠、伐木聲、稻香、背簍、瓜果。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它是晶瑩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黃的,都是寫顏色,還有聲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這樣的絢麗,豐富,它是立體的。
(5)是什么東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聲。
(6)“滿披”改為“披滿”行不行?
不行。“滿披”突出了“滿”,朗讀時注意重音。
(7)“伐木聲”作者認為好聽嗎?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好聽。從“飄”字可以看出來,像一首歌在飄蕩。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靜的意思,既然靜,這一聲聲伐木聲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體現了山谷的幽靜。
(9)“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生活中的話怎么說?怎么讀?“稻子收割完了”,作者這樣說有什么好處?
用擬人和通感的手法,鐮刀都足足地享受過了,寫鐮刀其實是寫人的喜悅的心情。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10)用一句話形容這時的農人。
農人望著一堆堆金黃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簍”改成大卡車行不行?怎么讀?讀出寧靜。
不行。沒有農家氣息,大卡車轟隆隆地破壞了這里的寧靜。
(12)我們可以給第一幅畫命個名嗎?
農家豐收圖。
(13)第二節(jié)最后一句說秋天在“游戲”,實際上寫了什么?
寫漁民打魚。
(14)寫了幾個動作?
三個,撒網,收網,歸泊
(15)什么時候?
早晨,從冷霧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動作是不是很焦急?象這樣?(教師作動作)從那個詞可以看出來?輕輕
(17)“圓圓的網”改為“方方的網”“不規(guī)則的網”可以嗎?
不能,圓是最美的,給人輕柔、圓潤的感覺,和全詩氛圍諧調,體現了作者當時唯美的思想。
(18)漁民打撈起了什么?怎么讀?
青鳊魚、烏桕葉、倒裝
沒打撈起什么:從似的影子輕輕可以看出漁民打撈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
(19)現在我們能明白是誰在“游戲”嗎?
是漁民,表面上是寫秋天象一個可愛的孩子在船頭游戲,實際上是寫漁民輕松愉悅的心情。
(20)這幅圖我們又給它取個什么名呢?
霜晨歸漁圖。
(21)“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順序說?怎么讀?
是不是可以說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覺做夢。
(22)為什么會在眼里?不是在懷里呢?
實際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襯托。
(24)“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香與熱能流嗎?
通感,是人的感覺,溫馨、甜美的意思。
(25)題目是秋天為什么寫夏天?
是牧羊女在懷念、思念。思念某個人,思念整個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夢了
(26)這樣看來“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靈深處已經被秋天陶醉的意思,這樣作者就從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內心深處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
(27)怎么讀?
要讀出朦朧、甜美、陶醉之情。
(28)誰來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嗎?
要深情、朦朧、甜美、陶醉,要象做夢一樣的,有夢幻感
(29)這一節(jié)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圖。
2、小結
這樣看來,作者用“棲息”“游戲”“夢寐”這三個詞集中寫出了一種寧靜、閑適、喜悅、甜美的鄉(xiāng)村秋景的氛圍。我們在現實中見過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嗎?除了旅游景點外,很難見到,詩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許多詩人都有這種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比如美國著名作家棱羅一直提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3、學生朗讀、評點
(三)創(chuàng)讀
1、請同學們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①清晨的密林里飄散著絲絲白霧,一樓桔紅色的陽光射在已經泛黃的樹葉上;顆顆露珠晶瑩剔透,發(fā)出鉆石般的光芒。林中靜悄悄的,慢慢地,從遠處飄來人語聲,接著便響起了叮叮當當伐木的聲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響。
走出密林,來到一家農舍屋前,遠遠望去,稻田里一夜間沒有了隨風翻騰的金黃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擱在屋前的鐮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滿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籬上,滿是肥碩的瓜果,主人背簍的繩深深扣進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滿汗水的臉上卻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霧兒冷冷,船兒飄飄。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蕩,朦朧飄忽,是青鳊魚在戲耍,還是烏桕葉的倒影輕揚?我撒下魚網,網兒圓圓,霜雪涼涼。哼著小曲,輕輕搖著小船,如葉浮江,如風拂柳。這愜意的秋天??!(張青云)
③草原和藍天同樣遼闊,滿眼的綠,滿坡的香。偶爾傳來幾聲蟋蟀的叫聲,悠遠飄忽。溪水繞過草地,淺淺的,清清的,如薄紗飄揮,如琴弦諧奏。就在這兒,整個夏天曾經留給我多少甜蜜的回憶啊,那甜透心底的笛聲,在多少個美麗的夜晚,引我遐思,牽我心魂。你這夢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聲音,你的芳香,你的溫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溫厚的手掌撫摸著我,你用你柔情的懷抱擁抱著我,融化著我。(張青云)
2、秋韻
張青云
沒有春天的楚楚動人。
蜂縈蝶繞的枝葉已變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掙扎過的小谷芽卻鋪成了金色的稻浪。
沒有夏天的喧囂威嚴。
經過烈日煎熬的鳥兒唱起輕松歡快的旋律;農人們翻動飽藏果實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種的希望已然換成了收獲。
人們撫摸著秋像撫摸著長成的孩子。
走進秋天,擁抱成熟。不要做瞬間即謝的花朵,不要畏懼揮汗如雨的考驗。要像小溪尋向大海,奔流的過程并不壯觀,海的浩瀚卻令人驚嘆。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體味到了秋韻,你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