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歸去來兮辭并序》教案。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案
《歸去來兮辭 并序》是陶淵明歸隱之初的一篇述志的作品,細致地描繪了他對人生認識的轉(zhuǎn)變過程以及回歸田園的喜悅心情,集中地表達了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不滿和鄙棄,贊美了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顯示了歸隱的決心,抒發(fā)了“樂天安命”的思想情懷。
本文包括“辭”和“序”兩部分。序文集中地敘述了作者就職彭澤和辭官歸田的原因。作者因“耕植不足以自給”出任彭澤縣令,由于身處官場,與其“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格格不入,而“深愧平生之志”。擬等莊稼成熟再“斂裳宵逝”,適逢妹喪,“情在駿奔”,于是在官僅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職。主體部分“辭”,抒寫了作者辭官隱居的志愿和歸田園后的心情感受??煞譃槿龑樱谝粚訛榈?段,寫辭官歸隱的決心。第二層為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第三層為第4段,抒發(fā)了作者“樂天安命”的人生感悟??傊?,本文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宣言書。
在寫法上,作者善于運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來描寫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情韻悠長,淡遠瀟灑,寄托了他的追求和節(jié)操。李格非指出:“《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闭莱隽吮疚奶烊淮緲愕奶攸c。無怪乎歐陽修推賞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p>
教學重點1.“行”“引”“乘”“策”“審”“委”“懷”“而”“以”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全文;
3.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和答疑的能力。
教學難點1.理解“賦”的語言特征,對于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寫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懷;
3.正確理解陶淵明在文章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樂天安命”思想和隱居的生活態(tài)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shè)備,投影儀,錄音機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有關(guān)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了解“辭”的文體特點;
2.能歸納“行”“引”“乘”“策”“審”“委”“懷”“而”“以”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1.遵循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主質(zhì)疑、答疑,掌握一些淺近的文言知識;
2.教師適當點撥學生進行歸納整理,對具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進行小結(jié);
3.指導學生加深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對他同黑暗的社會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給予肯定。理解并評價作者的“隱居”思想,這種思想在二十一世紀是否還具有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對課文作充分地預習,梳理課文中的一些常見的文言字詞,并借助工具書對一些淺近的文言詞語作出注解,疏通全文。要求學生對文中的疑難部分作出相關(guān)的圈點和整理,以備課堂交流。
導入新課
導入1:同學們,我們大家在初中都學過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桃花源記》?,F(xiàn)在讓我們把文章試著齊背一遍……(師生齊背)一個人間勝境,一個理想王國。她始終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始終誘惑著作者那顆“歸隱”之心。作者如何高唱“田園”之歌,如何邁出“辭官歸隱”的步伐的呢?《歸去來兮辭 并序》便向我們展示了答案。(板書課題)
導入2:宋李格非贊語:“《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睔W陽修推賞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睂Α稓w去來兮辭 并序》為什么有著如此高的評價呢?《歸去來兮辭 并序》有著怎樣的藝術(shù)魅力和感人之處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它,一起來感悟它的藝術(shù)魅力和感人之處。
推進新課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大詩人。出身官宦家庭,父親早亡,至陶淵明已家道中落。他年少時,志趣高潔,博學善文,一直在家閑居。29歲才出仕,任江州祭酒,后做過鎮(zhèn)參軍、建威參軍之類小官,過著時隱時宦的生活。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出任彭澤令,后世稱陶彭澤,在官80余日即辭官歸隱。再也沒有出仕,一直過著躬耕自資、賦詩飲酒的生活。時人將他與劉遺民、周續(xù)之合稱“潯陽三隱”(蕭統(tǒng)《陶淵明》)。在歸田之初,生活充裕,后家中失火,生活日益貧困,常須朋友接濟,最終在貧病交加中死去。由于他十年辭征不就,時人敬稱他“陶徵士”,死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詩歌今存近130首,辭賦3篇。大多從不同的側(cè)面、角度反映了田園隱居生活,表現(xiàn)了他高潔脫俗的人生志趣。因此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著名詩人。
他年少時,誦讀儒家經(jīng)書,“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其十五),培養(yǎng)了他“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十二》其五)的濟世豪情。由于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動蕩,官場的污濁,“質(zhì)性自然”的他,與“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現(xiàn)實社會格格不入,產(chǎn)生了一種“違已交病”的內(nèi)心痛苦,于是“和風不洽,翻翮求心”(《歸鳥》),最終走上了歸隱田園的道路,追求他返樸歸真的理想人生。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學生先交流自己搜集整理的有關(guān)作者的知識,然后教師投影展示,給予歸納。)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多媒體課件顯示:
稔(rěn):意為莊稼成熟。
飏(yánɡ):飛揚,形容船行駛輕快。
眄(miǎn):斜視,隨便看看。
衡(hénɡ):通“橫”。
觴(shānɡ):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憩(qì):休息。
景(yǐnɡ):日光。
窈窕(yáotiáo):深遠曲折。
耔(zǐ):培苗。
2.讀出感情
多媒體課件顯示:
“辭”的文體特點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重在抒情,一般要押韻,形式上盡管后來發(fā)生了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jié),每句三拍的格式保持了下來,多用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對偶句。
課文誦讀應注意的是:
(1)四句一節(jié)的形式?jīng)]有變,全文共15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稍作?停頓。
(2)以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節(jié)奏整齊。
(3)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可作六字句讀。如“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
(4)“歸去來兮”(出現(xiàn)兩次)“已矣乎”當作一句讀,適當?shù)匮娱L讀末字的時間。
通過反復地誦讀,揣摩不同語句所表達的不同感情?;驊n郁,或輕快,或感嘆,或欣?喜……?這樣有利于字詞句義的解決,更有利于課文的整體感知。
三、難句解讀
(分段閱讀,指導學生整體突破字詞句義)
序文部分:
1.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
明確:生生:維持生活。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資,憑借,依賴,作動詞。所,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所資:憑借的東西。未,表否定,沒有,無。見,xiàn(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其,作第一人稱用,自己。術(shù),(經(jīng)營生計的)辦法、本領(lǐng)。
2.諸侯以惠愛為德
明確:諸侯,指刺史等一方之長,各地的軍閥。以……為,文言固定結(jié)構(gòu),把……作為?;輴郏瑦巯瞬拧?/p>
3.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明確:嘗,曾,曾經(jīng)。從,作動詞,從事。人事,治人之事,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的“人事”。今義:口腹,即為口腹之需,喻指衣食。役,驅(qū)使。自役,即役自,代詞提前,構(gòu)成賓語前置,驅(qū)使自己。
4.情在駿奔
明確:駿,本義指駿馬,這里是像駿馬,名詞作狀語,形容迅速。奔,奔喪,前往吊喪。
辭文部分:
第一段:
1.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明確:既,副詞,既然。以,動詞,讓。為,介詞,表被動。形,形體,身體。役,役使,驅(qū)使。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為什么。惆悵,指感傷,悲愁,失意的樣子。而,表并列?關(guān)系?。
2.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明確:實,副詞,確實。迷途,誤入歧途,指出仕做官。其,句中語氣詞,表揣測,大概。另一說是,助詞,不譯。覺,覺察,認識。今是,今天的對,指歸隱。昨非,昨天的錯,指出仕做官。
3.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明確:征夫,行人。前路,向前趕路。以,介詞,拿。恨,遺憾。熹微:天色微明。
第二段: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明確:乃,于是,然后。衡宇:橫木為門的房子,指簡陋的房屋。衡,通“橫”。
2.眄庭柯以怡顏
明確:眄,斜視。這里指“隨便看看”。怡,愉快,作使動用法,使……愉快。
3.審容膝之易安
明確:審,詳知,明白。容膝,指居室狹小,僅能容下雙膝。易,和悅。易安,安適。
4.景翳翳以將入
明確:景,同影,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入,收,指日落。以,表承接,可以不譯。將入,指太陽快要落山。
第三段:
1.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復,副詞,還,又。駕言,《詩經(jīng)邶風泉水》“駕言出游”的簡省,是“駕車出游”的意思。言,助詞。焉求,何求,追求什么。求,求官。
2.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明確:悅,意動用法,以……為喜悅。樂,意動用法,以……快樂。親戚,可以看作是古今異義詞,古義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情話,知心話。以,可以看作表承接,用來。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明確:欣欣,草木茂盛。涓涓,細水慢流之狀。以,相當于“而”,表修飾。而,表修飾。
第四段:
1.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明確:胡為,為什么,胡,疑問代詞,為什么,為,疑問語氣詞,可不譯。遑遑,心神不定的樣子。之,動詞,往。何之,應該是“之何”,賓語前置。
2.帝鄉(xiāng)不可期
明確: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仙境”。期,動詞,期望,期求。
3.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聊,姑且?;?,造化,指自然,如杜甫的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乘化,順應自然。夫,語氣助詞,可不譯。奚疑,何疑。
方法指導
1.以讀促進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
2.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適當點撥。
3.有感情地、熟練地誦讀課文,并背誦全文。
知識梳理
通過合作探究方式,以小組的形式,小結(jié)主要文言現(xiàn)象。先進行歸納整理,然后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再由教師通過幻燈機投影。
一詞多義
1.行
xínɡ
①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副詞,將,將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墩撜Z六則》(動詞,行走。)
③為吾子之將行也《殽之戰(zhàn)》(動詞,離開,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動詞,運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動詞,實行,執(zhí)行。)
⑥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名詞,行為,動作。)
⑦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名詞,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詩一種體裁。)
hánɡ
①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絕句》(量詞,排,行。)
②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崛起于阡陌之中《過秦論》(泛指軍隊。)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名詞,輩分。)
2.引
①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塞翁失馬》(動詞,開弓,拉弓。)
②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牽,拉,引。)
③引壺觴以自酌《歸去來兮辭》(動詞,拿來,取來。)
④乃設(shè)九賓遷禮于,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召請,召引。)
⑤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zhàn)》(動詞,避開,退卻。)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動詞,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名詞,前言,序文。)
3.乘
chénɡ
①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動詞,順著,順隨。)
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動詞,騎,坐,駕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介詞,憑借,趁著。)
④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動詞,交互,連接。)
⑤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動詞,冒著,頂著。)
shènɡ
①于是為長安君約車萬乘《觸龍說趙太后》(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②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zhàn)》(“四”的代稱。)
4.策
①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名詞,竹制的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歸去來兮辭》(動詞,拄著。)jab88.cOm
③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同“冊”,記錄。)
④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名詞,策略。)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名詞,計策,計謀。)
5.審
①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動詞,明白,知道。)
②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察今》(動詞,考察,觀察。)
③余經(jīng)秋審,皆減等發(fā)配《獄中雜記》(動詞,審問,審判。)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動詞,隨從,順從。)
②如土委地《庖丁解?!罚▌釉~,散落,堆積。)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過秦論》(動詞,托付。)
④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動詞,放棄,舍棄。)
7.懷
①懷良辰以孤往《歸去來兮辭》(動詞,留戀,愛惜。)
②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動詞,懷念,想念。)
③新婦謂府吏,感恩區(qū)區(qū)懷《孔雀東南飛》(名詞,心情。)
④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zhàn)》(動詞,心中藏著。)
⑤汝姊在吾懷《項脊軒志》(動詞,胸前。)
⑥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揣著。)
8.而
而字用作連詞可表示六種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遞進關(guān)系、承接關(guān)系、轉(zhuǎn)折關(guān)系、假設(shè)關(guān)系和修飾關(guān)系。
①覺今是而昨非 表轉(zhuǎn)折
②風飄飄而吹衣 表修飾
③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 表轉(zhuǎn)折
④時矯首而遐觀 表修飾
⑤鳥倦飛而知還 表承接
⑥撫孤松而盤桓 表并列
⑦世與我而相違 表轉(zhuǎn)折
⑧亦崎嶇而經(jīng)丘 表修飾
⑨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飾
⑩或植杖而耘耔 表并列
詞類活用
攜幼入室 幼 形容詞作名詞 幼兒、兒童
眄庭柯以怡顏 怡 使動 使……愉快
園日涉以成趣 日 名詞作狀語 每天
策扶老以流憩 策 名詞作動詞 拄著
時矯首而遐觀 時 名詞作狀語 有時
悅親戚之情話 悅 意動 以……為愉快
樂琴書以消憂 樂 意動 以……為樂
樂琴書以消憂 琴、書 名詞作動詞 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 棹 名詞作動詞 劃
善萬物之得時 善 形容詞意動 以……為
古今異義詞
悅親戚之情話 親戚?。ü牛﹥?nèi)親外戚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悅親戚之情話 情話?。ü牛┲脑挕。ń瘢┠信g談情說愛的話
將有事于西疇 有事?。ü牛┺r(nóng)事 (今)指有事情
既窈窕以尋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樣子?。ń瘢┲概游撵o而美好
特殊句式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省略句,“宇內(nèi)”前省略介詞“于”)
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既自以心為形役(為,表被動)
課堂小結(jié)
1.識記有關(guān)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辭的文體知識。
2.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解讀淺易文言知識的能力。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作業(yè)布置
背誦課文。
精選閱讀
《歸去來兮辭 并序》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chǔ)上體味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習難點: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憂、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高聲朗讀視屏上的《飲酒》(其五)。
(投影)
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學生齊讀。
2.回顧初中所學,初步了解作者。
師:本詩的作者是誰?
生齊:陶淵明。
師:那么,你們對他的作品(語音強調(diào))了解多少?..
生1:他寫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生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歸園田居》
生4:還有《歸去來兮辭》
(全班大笑)
師:很機靈!那他的作品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nèi)容?
生1:厭倦官場
生2:想隱居
生3:喜歡桃花源那樣的生活
師:向往田園是嗎?
生齊:是!
師:認識很統(tǒng)一啊!大家都沒有忘記舊知識。陶淵明常在其詩文中表達對隱居生活的自由、悠閑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歸去來兮辭并序》,這篇文章被后人視為其“告別官場的宣言書”。
(投影)
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
(以上用時大約3分鐘)
二、初讀感知,形成印象
1.初讀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
(學生放聲齊讀)
師:聲音很宏亮,但是有一個字音讀錯了。正文第二節(jié)第二句“載欣載奔”的“載”應讀“zài”,是“一邊??一邊??”的意思。
(以上用時大約3分鐘)
2.反饋預習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對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現(xiàn)在,我將同學們的看法做了歸納、整理,選取以下兩類:(投影)
本文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充滿了喜悅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單一的,有喜悅,也有憂愁。
現(xiàn)在,請同學
們就從以上兩點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進一步談談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結(jié)合文中的句子,具體分析。你們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學一起討論。
(學生自由討論,用時3分鐘。)
三、文本細讀,體味情感
1.討論第一類看法
師:我們先討論第一個觀點:本文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充滿了喜悅之情。同意的,請說說依據(jù),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認為是。文章第三節(jié)里寫到“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這明顯在說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種種地,彈彈琴,有的時候還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遙了。
師:這里的“悅”“樂”“情話”“或??或”“棹”幾個詞該怎么解釋?生1:“悅”和“樂”都是意動用法,“情話”是知心話,(師:這是什么文言現(xiàn)象?)古今異義。老師,還有什么詞?我忘了。
(生笑)
師: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還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時??有時”,“棹”是撐船
師:有“船”的意思嗎?那么,后面的“舟”又該如何解釋?
生1:那是“劃”或者“撐”的意思,作動詞了。
師:有縱情山水之樂。很好,還有嗎?(板書:山水之樂)....
生2:我覺得?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這幾句也寫出了作者在家時的悠閑自得。
師:(如上提問“引”“怡”“眄”“日”“策”幾個詞的解釋以及用法,此處略。)有閑居之樂。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嗎?(板書:安居之樂)提示一下,本文....
除了寫自己耕種閑話、徜徉山水、閑居在家,還寫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節(jié)都在寫閑居生活嗎?
生3:還寫了剛到家的情景。
師:通過哪些句子表現(xiàn)?當時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瓟y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興。
第2/6頁
師:很好,這其中還有一個“奔”字,你們能想象是什么場景嗎?
生七嘴八舌:邊笑邊跑,有點變態(tài)!
(全班爆笑)
師:你們不要
覺得這位同學說錯了,想想,陶淵明這時已經(jīng)是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卻異常得如同一個孩童,可見他此時的心情不是簡單用一個“高興”可以形容的,那應該是?
生齊:欣喜若狂
師:對了!家里有什么會讓他如此失態(tài)呢?文章中有說明嗎?
生4:因為家里有“稚子”
生5:因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師: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師:非常好,你從文本中解讀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愛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對陶淵明來說真可謂是享盡什么之樂?生齊:天倫之樂!
(板書:天倫之樂)....
生7:老師,我還想到一點,作者急著回家,還可以從第一節(jié)最后兩句看出來:“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師:那么,你覺得這兩句中哪一個字最有表現(xiàn)力?
生7:“恨”
師:什么意思?
生7:遺憾。
師:要知道,那時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剛亮是自然現(xiàn)象,正常情況沒什么好遺憾的,作者說“恨”反映了怎樣的心情?生齊:歸心似箭。
(板書:歸心似箭)....
師小結(jié):全篇圍繞著作者的鄉(xiāng)間生活寫著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陶淵明顯然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著“自斟自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閑適快意;雖然也許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盡享勞動之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縱情山水,從中獲得了慰藉和快樂。(板書)
辭官歸家初抵家門閑居在家耕種閑話縱情山水
歸心似箭欣喜若狂天倫之樂、安居之樂山水之樂
——歸隱之樂
2.討論第二類看法
師: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第二類看法,同意的,請說說依據(jù),以及你的分析。(無人舉手,一片沉默)
師:沒人敢說啊,還是都不同意這一觀點?那我只好先請原來提出這一觀點的XX同學來說說你的思考。
第3/6頁
XX同學:我也說不出什么具體的,就是覺得文章最后一節(jié)的最后兩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種認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樂無比,無憂無慮,那還有什么好認命的呢?
(學生鼓掌)
師:如此有想法,還敢說說不出來?應當要相信自己!XX同學抓住了文
章的最后一節(jié)的結(jié)句來解讀,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一般來說,文章的結(jié)尾與中心有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一同來看這兩句。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暫且
師: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種無奈的感覺
師:為什么無奈?
生2:課文里寫了“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祿,修仙成佛又沒希望,就只好種種地,寫寫詩,順應自然。
(鼓掌)
師: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學能從他們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嗎?
生3:我覺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祿,畢竟古代的讀書人大都都想通過做官實現(xiàn)理想抱負,而且又有錢拿,又有酒喝??
師: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你是如何知道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師:讀得很細致,我們不能放過文中的序言部分。請繼續(xù)。
生3:可是這官不好做。
師:此話怎講?
生3:當時社會很注重身份。我記得陶淵明家父親,還是祖父,還是外公(撓頭,學生笑)還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蠻大的,但是并不是貴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淵明時,他雖然有才華,也沒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無法實現(xiàn)了。
師: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嗎?
生3:不知道
(笑)
師:“大濟蒼生”。你在課后做了很多功課,能以作者的身世來分析文本。同學們要向他學習!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叫“知人論世”,即通過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幫助解讀文本。
生4:老師,(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說法。陶淵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師:為什么你會這么認為?
生4:你看,課文標題,還有第一、三節(jié)開頭兩次說“歸去來兮”,就是在說“回去吧”,重復出現(xiàn)不就說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嗎?
師:大家看呢?
生5:我覺得有一定道理。
師:我們要講究證據(jù),文中有嗎?
生5:有,第一節(jié)“既自以心為形役”
師:“為”在這里怎么解釋,有什么用法?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
生5:“為”表示被動,內(nèi)心被形體役使。
師:這里的“內(nèi)心”和“形體”是指實際中的“心”與“身體”嗎?
生5:應該是指志向和行為吧?(不確定)
師:什么行為?
第4/6頁
生5:是做官嗎?
師:正確。“心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體(為官的行為)役
使,做出了許多違心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陶淵明年輕時也曾有“大濟蒼生”的“猛志”,但是現(xiàn)實使他屢遭挫折,最終志向難酬。(簡介陶淵明的出身、經(jīng)歷——三入三出,此處略)
(投影)
?……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慈战庥【R去職,賦《歸去來》。?——《宋書?陶潛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質(zhì)性自然?——《歸去來兮辭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發(fā)出呼告“歸去來兮”,以求從行動上、思想上真正歸來。師:可見,作者真的還是有煩惱的。那么,文中還有哪些句子透露出與“樂”不一樣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師:有什么不一樣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師:看來你只是抓住了瞬間的感覺是嗎?那其他同學能說說看嗎?
生2:因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別人。
師:是看不起別人,還是沒人能理解?
生2:應該是沒人能理解。
師:為什么沒人能理解?他不是說“悅親戚之情話”嗎?
生3:但是他們都是農(nóng)民,不懂他讀書人的真正想法。
師:看來是“古來圣賢皆寂寞”啊。那他又為什么會有“孤傲”的情懷呢?生4:清高唄
(生笑)
師:說得好!還有嗎?
(沉默,不能回答)
師:提示一下,下文還寫道“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獨。
師:“享受”這個詞用得非常棒!“傲”字寫出了中國文人的清高與孤寂,體現(xiàn)一定的道家思想;“常關(guān)”也直截了當?shù)亟沂玖嗽娙说呐c世隔絕。但正是這種孤獨使他獨善其身,保持了本真,無怪乎蘇軾如此評價:
(投影)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后》
生6:那“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現(xiàn)了“享受孤獨”?
(這時,下課鈴響了)
師:當然可以。這一句話既有著自由自在的悠閑,又有些許自斟自酌、無以為伴的孤獨與苦悶。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正漸入佳境,分析是越來越精彩了,可惜時間不允許了。其實,文中還有很多句子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像文中的?/p>
個反問句,像“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樂琴書以消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加點字為重讀)等等,課.......
后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一下。
3.總結(jié)
第5/6頁
的確,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詩人辭別官場、歸隱田園的愉快輕松,讀出了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讀出了返璞歸真、頤養(yǎng)天年的自足自安;讀出了特立獨行、逍遙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感受陶淵明歡樂的同時,也體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時不我與的惆悵、惋惜,年華已逝的憂愁、無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經(jīng)歷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苦惱之后,悟出了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真諦。
(投影)
歸隱之樂樂天安命樂中隱憂
在短短百來字中,詩人選取頗具代表性的生活場景和畫面,用樸實自然的語言打動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紛紛對此文作出評價:
(投影顯示)
?兩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宋?歐陽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宋?李格非
?兩晉文章,此其杰然者。?——明?歸有光
陶淵明已經(jīng)成為中國士大夫擺脫挫折升華人生價值的一座精神堡壘,他的言行也成為后世眾多士大夫們自覺或不自覺學習的對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像感悟人生樂觀曠達的蘇軾,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響,而這篇《歸去來兮辭》也成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業(yè)布置
1.熟讀成誦。
2.整理本課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對還來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經(jīng)提過)同學們?nèi)芜x三句,做出分析品評,字數(shù)150字左右,下節(jié)課交流。
二、《歸去來兮辭并序》執(zhí)教感言
作為一堂語文教學公開課,如何體現(xiàn)課堂的簡單高效是我思考的重點。于是我便根據(jù)本單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發(fā)的真摯情感”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兩個方面:掌握重要字詞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學目標具體、明確。
為解決課時與內(nèi)容的矛盾,我利用預習作業(yè)布置,集中學生意見,確定探討方向,避免學生們泛泛而談,以追問方式深入文本,引導大家完成了從“初讀”到“再讀”“深化”的學習過程。同時,將繁瑣
的文言字詞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達成了教學目標,體現(xiàn)一定的文體特點,做到簡化教學程序,突出重難點。
最后,在文本解讀中,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加以引導,及時補充相關(guān)知識、詩句以及評論,擴大本課外延,以新知促進舊知深入理解,增加課堂容量;課堂也只是預設(shè)了幾個“主問題”,盡量避免預設(shè)性太強,力求給學生留下生成的可能與空間,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不斷追問,催生精彩。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還是太細太多,以至耽誤了一定教學時間;而且有時前后兩個觀點的分析銜接顯得較為生硬、空泛,導致了學生暫時的沉默。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以便對文本的解讀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實了解學情,這樣才能更靈活的引導學生,更自如地駕馭課堂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shè)計
《歸去來兮辭 并序》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歸去來兮辭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鑒賞抒情散文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受它藝術(shù)境界的美妙。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nèi)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傳世名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和歸途上的心情,敘寫了田園生活風貌,以及回歸田園后的生活樂趣。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弊x其文,我們?nèi)舸┰狡涮飯@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yǎng)。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tǒng)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問題,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多數(shù)學生喜歡陶淵明,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是會積極參與的。以前也學過許多陶淵明的詩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詩文的平淡自然的藝術(shù)特點。而對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則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把握即可。但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學會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三、設(shè)計思想
關(guān)于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基于此,我確定了預習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新課標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裕疚慕虒W擬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樣,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挖掘,也改變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賞析《歸去來兮辭》的藝術(shù)特色。
2、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鑒賞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鑒賞其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2、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
難點:《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歸隱的看法。
六、教學過程設(shè)計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個性閱讀:閱讀課文,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的難關(guān),通過查找字典和根據(jù)課文的注釋來進行翻譯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讀成誦(早讀課落實)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chǔ)知識。
(4)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chǔ)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jù)學生自身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新課導入:
大家很熟悉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吧,屈原面對楚國的政治腐敗和自己的政治失敗,選擇的是寧死不屈,以自投汨羅江來表達對當權(quán)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對社會現(xiàn)實的的抗爭以及對楚王的忠貞。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另外一位同樣偉大的詩人,這位詩人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文章,他生長于社會動蕩不安的兩晉時期,同樣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選擇了一條怎樣的道路呢?(學生都能明確回答)對這兩位偉大詩人面對同樣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們更欣賞哪種選擇呢?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暫且不加以展開討論。有一句話說的好:詩言志。詩文要表達而且能表達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過他的《離騷》和其他詩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淵明也同樣通過他的詩文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29歲入仕、41歲歸隱、63歲辭逝”的陶淵明的最真的自白《歸去來兮辭》,來分析陶淵明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以及談談我們?nèi)绾慰创倪x擇?
課堂探究階段:
探究藝術(shù)特色:
第一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1.學生一:巧用動詞抒懷。(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詩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動詞,將自己脫離樊籠、回歸田園的萬分喜悅之情生動傳神地描繪出來了。在“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恨”表現(xiàn)了急切盼歸的心情;“奔”字則生動地寫出自己家門時的歡欣雀躍之態(tài),簡直象小孩那樣天真;“攜”幼入室反映出天倫之樂的溫馨美好;“引”觴自酌,那是一種放松,“眄”柯怡顏那是一種愉悅,“倚”窗流“憩”那是一種愜意;“矯”首遐“觀”更是體現(xiàn)出一種閑適。這么多的動詞連用,正是當時詩人激動的快樂的心情的真實寫照。]58BQ
2.學生二:寫景狀物抒情。(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一切景語皆情語,抒情總離不開寫景。在文中,有的是將主觀的意蘊注入客觀的物象之中,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即意境全出:云之無心,乃人之有意;鳥之倦飛,實人之疲憊。兩相映襯,不漏痕跡而意味雋永。在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寫的物象結(jié)合起來,景物描寫的過程,也就是詩人心情自我表白的過程?!熬棒梏枰詫⑷?,扶孤松而盤垣”這句中,對孤松和日光的描寫則更能看出詩人對這美好的田園風光的留戀與鐘愛。
當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過對鄉(xiāng)村生活情景的描繪,向人們展示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從而傳遞出一種濃濃的喜愛之情。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在作者的筆下,農(nóng)村是那么恬美,淳樸:聽家人談談知心話,以琴書為親密伴侶,和農(nóng)人去耕種,駕車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尋奇……這里的一切與喧囂終日兇險四伏的官場是多么不同,這種生活雖然寂寞、清貧,但是經(jīng)歷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詩人卻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學生三:直抒胸臆詠嘆。(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情到深處就喊出來,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夠打動人,所以詩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間,不過短暫的一瞬,為什么不隨自己的心意決定行止呢?這樣的詠嘆,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藝術(shù)的享受。
4.教師歸納小結(jié):本文是一篇抒情詠懷之作,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為無數(shù)后來的文人所津津樂道。文章中,盡管帶有相當多的敘事成分,但作者能將議論、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悅等種種感情不是直接發(fā)生,而是在描景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平常的細節(jié),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組:探究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1.學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寫景物的外在形貌,著重攝取描寫對象的精神氣韻,(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寫的都是淳樸的田園生活,不敷濃重色彩,對人情對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筆觸加點染,顯得本色自然。
2.學生二:文中句式對仗工整,(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如“舟遙遙以輕飏”對“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對“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對“感吾生之行休”等,對得十分整練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跡,讀來似行云流水。
3.學生三:作者在文中雖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但都自然地話為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論語微子》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之句,詩人卻信手拈來,“不見有斧鑿痕”。而“三徑”“容膝”分別用了蔣詡歸隱不仕和北郭先生辭聘的典故,卻毫無用典之痕。
4.學生四:在“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這一句里,用“遙遙”、“飄飄”這兩個疊詞,以表現(xiàn)作者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之情,頗見造語之工。(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5.教師歸納小結(ji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陶淵明是一位“一生兒愛好天然”的人,在語言上尤其如此。他絕少使用秾艷的色彩、夸張的語調(diào)、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全無雕琢刻劃,但讀來頗覺質(zhì)而實腴、淡而有味,極煉而似不煉,自然中見出工致。當然,這種自然,不是粗率淺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韻,如玉隱石間、珠蘊蚌腹,在一種濃郁的山林氣息和天籟梵音中給人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安養(yǎng)。
第三組:《歸去來兮辭》集中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歸隱之樂,如何認識和評價陶淵明的這種選擇?
對陶淵明的歸隱,同學們有所贊揚,也有所否定。
持贊同意見的同學的探究:
對作者的歸隱的選擇我們不能籠統(tǒng)、簡單、膚淺地打上消極二字,我們應該深入一層理解,這應該是作者歷經(jīng)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jīng)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和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出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zhì)樸、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fā)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矯揉造作地高談玄理更有意義。
學生一:從當時的社會風氣入手探究。(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學生二:從詩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學生三:從詩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持否定意見的的同學的幾種探究觀點:
學生一,陶淵明是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黑暗的亂世中如果每個正直的有才華的讀書人都像陶淵明一樣因為社會黑暗、壯志難酬、熱愛自然與美酒而歸隱,那么這個社會的良知何在?再說他也并非完全懷才不遇。(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學生二,陶淵明是一個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退縮,試圖把自己隱藏在山水、美酒、詩文之間的人。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人。(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學生三,對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句話大加贊揚的時候,我們應認識到這是陶淵明在社會交往中蔑視社會規(guī)則,甚至是狂傲的表現(xiàn)。(學生自做幻燈片,投影)
教師歸納小結(jié):同學們贊揚陶淵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與黑暗的世俗的決裂,而否定陶淵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則在于他的歸隱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逃避,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甚至是一種孤傲、清高的表現(xiàn)。無論哪一種分析,都體現(xiàn)了同學們較強的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能力以及很強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主要收獲。
拓展探究階段:
1、各小組提出研究性命題,并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yè)。如:陶淵明與中國隱士文化;陶詩中飛鳥(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總結(jié)《歸去來兮辭》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體會,發(fā)表看法或介紹經(jīng)驗,集合小組探究成果與個人撰寫的小論文,辦一期學習???br> 板書設(shè)計:
巧用動詞抒懷
抒情手法寫景狀物抒情
藝術(shù)特色直抒胸臆詠嘆
攝取描寫對象的精神氣韻
平淡自然工致的語言風格句式對仗工整
無用典和化用之痕
疊詞
七、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人文性的缺失是一個事實,文言文教學中無人,學了六年(中學階段)的文言文,除了積累一定的字詞、語法外,還有什么?還有什么積淀在學生的思想中,成為他們終身的營養(yǎng)?這是否是對課標標榜的目標的極大諷刺?所以,文言文教學目的應著重在于立人,在于讓我們的學生在語言中成長,在精神上站起來,特別對于高中的學生,學習文言文是“觸摸歷史”,是獲得“歷史的現(xiàn)場感”,是與古人“會意”、“會心”。因而在教學設(shè)計過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為切入點,同時設(shè)置了探究性的話題,引領(lǐng)學生走進陶淵明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有充分的閱讀體驗。
本設(shè)計有如下幾個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預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本設(shè)計大膽把掃除文字障礙、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內(nèi)容放到課后讓學生獨立掌握,這樣,不但讓學生對課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己質(zhì)疑、自己釋疑的能力。
(2)大膽放手,交給學生主動權(quán)。縱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老師提出問題或?qū)W生自己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老師只作點撥、解疑。這樣的課堂就如一塘春水,時時泛起閃光的水花,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增強了活力,養(yǎng)成了習慣。文言文教學也就因此而活起來了。
(3)以道馭文,讓學生在學習中得以靜化心靈陶冶情操。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做人,從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能力、道德、責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學設(shè)計通過“如何認識和評價陶淵明的歸隱”這一探究問題的設(shè)置,讓學生一起討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為和道德,通過探究,讓他們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地方,讓他們明白人生和生命的價值。
八、點評:
這篇教學設(shè)計以新課標為底氣,以鮮明的執(zhí)教風格為靈動色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圣潔、隱逸,融儒、道思想為一體的隱士悠游圖。精心的設(shè)計,獨到的觸覺,飄逸的教風和“立人”的思想,使這篇教學設(shè)計卓爾不凡。
1、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本。“設(shè)計”透徹理解新課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以生為本。在確定探究課題的時候,教師不是把事先設(shè)計好的題目塞給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進入文本,共同確定探究課題。這樣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的作用。“放”而不“任”,應是處理好師生關(guān)系的一個原則。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讀文本。作者把詩人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經(jīng)緯度上,全方位解讀詩人及其作品。于詩人,既塑造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評議其超然物外的歸隱之心;于作品,既有對其藝術(shù)特色的鑒賞與探究,又有對其所承載的文化符號的探求與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濃郁的抒情引領(lǐng)學生進入了一個飄逸的田園世界里。在這樣一個“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童話世界里,作者任由學生像蜜蜂一樣雀躍盡情地吮吸藝術(shù)的奇葩。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實則作者的精心設(shè)計:既讓學生充分自主地領(lǐng)略了田園風光之美,又讓學生在陶冶中體會了詩人似拙實樸,似樸實潔,似潔實逸的隱士風情。作者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在學生心里樹立起一座知識分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高潔豐碑。
但本設(shè)計也似有一點遺憾:在探究和評價詩人歸隱選擇的問題上,教師也應給出一個答案,并闡明自己的觀點,以突出教師的“導”。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設(shè)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shù)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痹凇伴喿x與鑒賞”中也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薄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摒棄官場歸隱田園的一篇宣言書,描繪了生機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自然風光及愜意的田園生活,表達了陶淵明飽經(jīng)憂患,看透了官場的污濁、黑暗、卑鄙,不與之同流合污,而遠離官場回歸田園的情趣和理想。教師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以誦讀為主要手段,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領(lǐng)悟作者熱愛自然、返樸歸真的高尚情趣,從而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提升審美境界。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體會感悟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獨善其身、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理,(2)欣賞陶淵明作品的藝術(shù)特點:情感真摯,語言樸素,用典自然,想象豐富。(3)在了解辭賦特點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淵明)那么,關(guān)于陶淵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啟發(fā)談話,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同時激發(fā)學生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急于了解歷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讓學生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自讀課文,完成思考題。
1、一讀——正字音。
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3、三讀——感悟音樂美
讀出語調(diào)——升調(diào)、降調(diào);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diào)(感嘆句讀“”調(diào),疑問句讀“”調(diào))。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
讀出語速——快、中、慢;
思考題:
(1)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什么?(來自駢文的運用)
(2)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3)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chǔ)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4)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與《荷塘月色》對比)
4、四讀——體驗感情美
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可讓學生分析探討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5、五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點撥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從字詞句篇到情感意境,循序漸進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內(nèi)涵,提高誦讀鑒別的能力。)
三、品評鑒賞,體悟情感1、通讀序文,小組討論:陶淵明為什么要辭官歸隱?
(三點理由:一是“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三是“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2、研讀課文,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皻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fā)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靶臑樾我邸?,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jié)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
(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tài)?!百灼蜌g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皵y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jié)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zhuǎn)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huán)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著表示要與世隔絕,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nóng)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并且在農(nóng)事閑暇,乘興出游,“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弊⒁馑木湟獬薪?,“或命巾車”后承“亦崎嶇而經(jīng)丘”,“或棹孤舟”后續(xù)“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郁,但細品全段,基調(diào)還是靜謐而愉說的。此段是轉(zhuǎn)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nóng)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jié)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jié)論與處世哲學。)
3、合作探究
(1)對陶淵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對我們現(xiàn)代青年來說是否可取?
(我們不能籠統(tǒng)、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我們應該深入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jīng)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jīng)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zhì)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于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fā),是一種復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fā)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生活在激流勇進的時代中的現(xiàn)代青年,更應該奮發(fā)有為,而不應該消極避世。)
(2)本文具有怎樣的文體特點?
(本文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zhuǎn)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風格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nèi)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jié)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diào)節(jié)音律。)
(3)從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點?
(發(fā)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無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又出于真情的?!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把詩人解決思想矛盾后那種回家途中愉悅暢快之情表現(xiàn)得多么真切!情托于物:好的散文總是寫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寫得自然真切,必須要有寄托物,以便將自己的思想、見解、感情訴諸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寫得真切、生動、感人,韻味悠長。而這一點,本文堪稱典范。)
4、背誦課文。
(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chǔ)。)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1、延伸閱讀,探究問題。
(1)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2)探究問題
研究性問題: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蔭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睂Υ?,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淵明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gòu)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2、布置學生進一步收集陶淵明的資料,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在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評議,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表意見。學生交流評議的過程,既是相互取長補短,共享學習資源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欣賞能力提高的過程。)
【評析】以上教學設(shè)計體現(xiàn)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教學設(shè)計中,多次安排學生自主閱讀,從字詞到句讀,從韻律到情感,都讓學生在自由誦讀中循序漸進地逐步感受,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到閱讀實踐中去,用學生的閱讀代替教師的講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又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注重語文學習與社會現(xiàn)實、與學生生活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文學作品,正確品評古代文學作品。在本教學設(shè)計中,安排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評析陶淵明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奮發(fā)有為和潔身自好相統(tǒng)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品質(zhì)的提高。本教學設(shè)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爭鳴,其目的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認識,而是通過辯論交流,讓學生與作者作品之間、與教師之間、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逐步養(yǎng)成勇于探索、樂于交流的語文學習品質(zhì)。
《歸去來兮辭》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歸去來兮辭》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知識點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二、古今異義
1、幼稚迎室(古義:小孩;今譯:指年紀小或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
2、問征夫以前路(古義:行人;今譯:出征的人)
3、恨晨光之熹微(古義:遺憾;今譯:怨恨,悔恨)
4、既窈窕以尋壑(古義:山路深遠曲折;今譯:美麗的身材)
三、一詞多義
行: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將要)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ㄐ凶撸?br> 李白乘舟將欲行(離開)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行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運行)
行之有效(實行,執(zhí)行)
引:引壺觴以自酌(端起)
不易妄自菲?。ㄒ茫?br>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吸引)
乘: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順,隨)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車)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
執(zhí)策應長明燈讀(成編的竹筒)
而: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表轉(zhuǎn)折)
覺今世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表承接)
以:舟遙遙以輕飏(相當于“而”)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把)
請息交以絕游(表轉(zhuǎn)折)
景翳翳以將入(表修飾)
聊乘化以歸盡(表目的)
四、詞類活用
1、眄庭柯以怡顏(使動用法,使愉快)
2、悅親戚之情話(意動用法,以為悅)
3、樂琴書以消憂(意動用法,以為樂)
4、園日涉以成趣(名詞作狀語,在園中;每天)
5、時矯首而遐觀(名詞作狀語,常常)
6、或棹孤舟(名詞用作動詞,用漿劃船)
7、樂琴書以消憂(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五、特殊句式
1、遂見用為小邑(被動句)
2、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3、耕植不足以自給(省略句)
4、足以為酒(省略句)
5、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省略句)
6、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
8、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
9、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狀語后置)
10、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
11、將有事于西疇(狀語后置)
12、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