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七下。
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及結構。
2、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品味遣詞造句,感受人民解放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教學重點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
1、學生齊讀這首詩: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0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鐘山:莽莽南京中山門外紫金山。
虎踞龍盤:《三國志》諸葛亮與孫權論金陵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p>
追窮寇:《孫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wǎng)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上,他聽了項伯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沒有殺劉邦。后來劉邦項羽血戰(zhàn)連年,終于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雙方士兵為和平連呼萬歲。項羽守約退兵,劉邦卻立即背信棄義地圍攻項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為五。事跡見《史記·項羽本紀》。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是李賀的詩句,見《采桑子·重陽》注釋。
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葛洪《神仙傳·麻姑》里,麻姑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p>
2、教師介紹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這首詩是在渡江勝利后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寫的。當時在三大戰(zhàn)役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jīng)過三個半月苦心經(jīng)營之后,于 4月20日 ,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月21日 ,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于該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22日夜,毛澤東還寫了一則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讀了這則新聞,我們相信同學們一定仿佛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摧枯拉朽、風卷殘云般的勝利進軍,能夠領略毛澤東作為人民領袖大智大勇和革命軍事家指揮若定的風姿。
二、感知情節(jié)
1、學生聽課文錄音,并思考: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文中哪一句話也能概括這些內容?請找一找。(教師明確新聞的三大結構:標題、導語、主體)
2、學生齊讀標題,討論:你從標題中讀到了什么內容?
(人、地、事——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3、那么人民解放軍是如何橫渡的呢?請結合文中內容加以介紹。
(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4、這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三層次是不能互換的,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報道,并且是由易到難順序。)
三、品味語言
1、再讀標題,請你想象一下,人民解放軍在橫渡時情景如何?從哪個詞語中可以看出?
2、默讀課文,討論:民解放軍在橫渡時的氣勢你在文中哪些詞句中還能感受到這點嗎?
(1)“二十四小時內即已”能否改為“共”?——課后練習二。
(從加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好句摘抄網(wǎng) 799918.com)
(2)“不料”能否改為“結果”?——課后練習二。
(從語句的感情色彩上體會)
(3)“占領、控制、切斷”這三個動詞能否與相交換?為什么?
(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并介紹及時性
教師小結:從新聞中我們感受到這場戰(zhàn)爭的浩大聲勢、磅礴氣勢,感受到了人民解放軍無堅不摧、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英勇善戰(zhàn)的氣勢,也感受到了毛澤東的強烈自豪感。
3、討論:請問人民解放軍為何能取得如此的勝利?
(解放軍的英勇善戰(zhàn)、人民的人心所向)
教師明確:中國共產(chǎn)黨就是因為順應民心,才會激發(fā)解放軍的斗志,才會使國民黨的廣大官兵無心戀戰(zhàn)!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切事業(yè)都應順從民意!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相關知識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相關知識。
(2).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
(3).把握新聞的及結構特點。
(4).體味新聞語言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培養(yǎng)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把握本則新聞的語言特色。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3.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領悟新聞語言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根據(jù)教材特點和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等,我將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的特點;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作為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欣賞上海世博會圖片,請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世博會情況。師問:你們是如何了解到這些信息的?生答:通過新聞。師: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也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聞,了解新聞,共同學習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之手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聽新聞,初步感知新聞
1、學生聽錄音新聞,思考:
(1)、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則新聞報道的。
(2)、你從中聽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介紹新聞背景(投影)
明確: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guī)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zhàn)況的新聞稿。
(三)知新聞,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1、學生默讀新聞,用筆圈畫這則新聞記敘的六要素。
教師點撥: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從20日夜);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zhàn)線);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事情的經(jīng)過(分三路大軍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過渡語)新聞和記敘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結構卻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讓我們一同了解。
2、教師簡介新聞特點(出示投影),請學生大聲朗讀。
(1)、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2)、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
(3)、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分為: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叫主體。背景指的是新聞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四)讀新聞,把握新聞要點
1、請學生模仿播音員放聲朗讀新聞。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
荻港要塞潰退銳不可當泄氣殲滅
2、請學生根據(jù)新聞的結構特點,依次找出新聞的要素。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主體:20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20日夜起——已度過三十萬大軍):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shù)。
第二層:(21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3、教師出示行軍地圖,請一位同學上臺進行講解,學生研討: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師點撥: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一氣呵成。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這樣并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zhàn)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后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梢?,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五)品新聞,體會語言特色
1、(過渡)同學們看看,作者除了條理清晰的介紹渡江情況以外,又是怎樣把渡江的全過程報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準確的動詞?請同學們圈一圈。(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精確到日到時。
②“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xiàn)”,準確表現(xiàn)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zhàn)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全文最后,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tǒng)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zhàn)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④“突破”準確表現(xiàn)了戰(zhàn)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tài)的,)“渡至”,準確表現(xiàn)了水戰(zhàn)進軍的特點;(“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xiàn)了神速特點。(“現(xiàn)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fā)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xiàn)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xiàn)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請你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話。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zhàn)績。
例如:②從“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我聽到了作者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zhàn)”“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xiàn)”,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3、教師小結:
本文語言的特色是: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語言準確、簡明
(六)寫新聞,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一則新聞,分析其結構,并為這則新聞擬一個。
新華社上海4月30日電(記者孫承斌 李斌 厲正宏)舉世矚目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舉行。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舉辦的又一國際盛會,也是第一次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的注冊類世界博覽會。本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方將通過展示、論壇、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討城市未來發(fā)展理念,盡情暢想人類進步美好前景。
明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隆重開幕
(七)教師小結:新聞就像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讓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看書讀報習慣,不斷增長知識、開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業(yè)
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以我校開展特色課外活動為題材,寫一篇新聞報道。(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板書設計:
新聞:、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真實、準確、及時
四、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學生雖然經(jīng)常接觸新聞,但對新聞的相關文體知識并不了解,所以本節(jié)課我設置了聽新聞、知新聞、讀新聞、品新聞、寫新聞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的層層展開,并在導入中以上海世博會作為新聞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尾處再次以上海世博會為題材要求學生給這則新聞擬,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活用。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寫新聞,整個教學過程扎實有效的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蘇教七下)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蘇教七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特征。
2、能根據(jù)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主要學習新聞的文體知識,掌握新聞的特點,初步學習新聞寫作。因其由兩篇組成,擬安排兩課時,各一課時。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道:目標2。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用具:
圖片、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
統(tǒng)復備
一、導入。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54周年。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幾次大回合,渡江戰(zhàn)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關資料,特別展示圖片)
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交流讀書卡中積累的字、詞和預習心得。
三、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展示)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借助題注,簡介新聞。
2、學習新聞的結溝特點。
聽錄音。要求:聽后分別用一句話和一段話說出新聞的主要內容。(師生合作)
自主學習,研究歸納。將自己的答案與課文相對照哪些內容與答案一致?(標題對應一句話,導語對應一段話,其余部分為主體)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過渡;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在內容上有總分關系。那么,主體部分是怎樣對導語部分展開敘述,表現(xiàn)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英勇氣概和無畏精神的?
1、思考:消息的主體部分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詳寫了哪層?
為什幺將中路軍與西路軍放在一起寫?先從中路軍寫起?
2、思考并討論:句子及加點詞語的作用。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xié)定有很大關系。
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
3、自主探究。學生舉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結:主體部分從東、西、中三路軍銳不可當?shù)亩山瓪鈩菁皵耻姷募娂姖⑼藘煞矫?,重點展示了我軍所向披靡、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和無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鍛煉能力。
活動題目:看誰讀得好
活動目的:進一步體會新聞的體裁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
七、總結本課,布置作業(yè)。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聯(lián)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三部分
英勇無畏銳不可當
(人民解放軍)
西(較詳)中(略)東(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橫渡長江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潰不成軍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zhàn)爭已經(jīng)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zhàn)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勢,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掌握新聞的結構;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內容呈現(xiàn)
導入:教師出示《百萬雄師過大江》圖片,學生說出畫面內容,了解時代背景,進而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師生互動,理清課文層次,掌握新聞結構。
1、自由朗讀課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讀音。(2)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這則新聞內容的句子。
這一過程目的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順勢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聞內容的句子,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2、對主體部分的內容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qū)域
渡江時間
兵力
戰(zhàn)況
這一環(huán)節(jié)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
3、請學生在地圖上標示出紅軍渡江情況,直觀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從而明確新聞的結構。
(三)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
文中“至發(fā)電時止”的語句,“至發(fā)電時止”可否換成“現(xiàn)在”?
找出文中準確形容我軍和敵軍的詞語。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明確消息真實、及時、準確、簡潔的特點。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建立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學生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
(四)鏈接生活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jù)文體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xiàn)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自由選擇文中片斷,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五)回歸課本,練習延伸
1、自我檢測本課生字詞掌握情況,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要求:(1)擬出恰當?shù)臉祟}。
(2)注意導語的概括性和準確性。
(3)要簡明,以200字左右為好。
(六)豐富積累
出示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學生朗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