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二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內容】
分析文章層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間的斗爭語言及策略,以此來品析人物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重點了解了《漢書》和班固,了解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還積累了一些重點文言知識。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教師提問相關知識,考察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訂正錯誤。)
二、劃分課文層次
1.請同學復述文章內容,每個自然段都敘述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小組討論,由一組回答,ppt逐個展示情節(jié)過程的小標題)
初使匈奴,單于受禮——緱王謀反,禍及漢使——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飲雪吞氈,此志不渝——李陵勸降,忠貞不二——
漢匈和親,請還蘇武——歷盡艱難,發(fā)白歸漢。
2.請學生快速劃分層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記述了蘇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事跡。
第三部分(9、10)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三、分析課文,合作與探究
(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教師ppt展示每部分的問題,留一些時間交給學生,每組代表舉手回答,教師做必要的補充)
1.蘇武一共自殺了幾次?為什么自殺?是否成功?從中可以看出蘇武怎樣的品質?
討論明確:
兩次。第一次是張勝告訴蘇武自己參與謀反的事實,蘇武敏感地認識到自己定會受到牽連,因為不想國家尊嚴受辱,所以自殺。第二次是面對衛(wèi)律的訊問,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為自己而侮辱國家。
第一次是被張勝和?;葑钄r下來,第二次是被衛(wèi)律請醫(yī)生救活。從救治的繁瑣的程序可以看出蘇武是真想自殺,但都沒成功。
蘇武的舉動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國家,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
2.難道只有咱們關注到蘇武的精神品質了嗎?
明確:不是,還有匈奴的單于?!皢斡趬哑涔?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p>
單于對待蘇武和對待張勝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問,一來是怕蘇武再出事,而來體現(xiàn)自己對蘇武的關懷,試圖收降蘇武。這是對蘇武人格的肯定。
3.說服蘇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衛(wèi)律身上,因為他就是降將。衛(wèi)律是怎樣來說服蘇武的?蘇武有何表現(xiàn)?
討論明確:
①劍斬虞常:震懾蘇武
威逼:②嚇降張勝:有人帶頭不動
③強加死罪:尋找理由
大罵衛(wèi)律
以自己的地位與財富做例子
利誘:封官加爵:擁眾數萬不應
榮華富貴:馬畜彌山
總結衛(wèi)律的勸降策略——威逼利誘。威逼不動搖,利誘不應許。于是衛(wèi)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發(fā)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這番話也激怒了蘇武,蘇武大罵衛(wèi)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
蘇武越是堅決,單于越是喜歡。于是用盡辦法來折磨、摧殘?zhí)K武,企圖動搖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斷絕飲食;放逐北海,不至廩食。
幽禁地窖,斷絕飲食——嚙雪吞氈,數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廩食——掘鼠食草,杖節(jié)牧羊
蘇武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暫的抗拒固然可貴,但時間是檢驗一切意志的試金石。十年的艱辛與苦澀,是否會動搖蘇武的信念呢?我們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將,他來到北海,試圖以自己曾與蘇武同僚的身份來說服蘇武。他有事怎樣勸降的呢?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樣策略呢?
(請同學們細讀一下李陵對蘇武說的話,其中表達了幾層意思?)
討論明確:是什么支撐著蘇武艱苦地走了十年?(換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體驗)蘇武認為自己可以回到大漢朝,回到自己親人身邊。他心中還有對“國”對“家”的念想,還有對團聚的期待。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從李陵的言辭中體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喪兄亡,妻離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前長君伏劍自刎;弟孺卿飲藥而死;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國——郡主昏庸,法令無常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宮;蘇武兩兄弟畏罪自殺,側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統(tǒng)治嚴酷。
得出結論:“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蘇武的回應:“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薄母是樵?/p>
李陵走后,在沒有人來勸降過,這一過又是近九年。
小結:“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能為信念堅持如此,卻實令人佩服!幸而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使命,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氣節(jié),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贊美之情顯而易見。十九年的年華就這樣過去了,如果這十九年蘇武在自己的國家,也許會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職,自己也許不會妻離子散。如果蘇武投降了,也許也享受到不盡的榮華富貴,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樣的話,歷史不會記載他,人們也會忘記他。十九年是磨難,他詮釋了什么才是堅守氣節(jié),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蘇武用一身肝膽照耀了史冊。
四、板書設計
副將阻攔,未遂
兩次自殺
圍爐救活,重傷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衛(wèi)律:威逼—不動利誘—不應
兩次勸降
李陵:國——統(tǒng)治無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撒
十九年(須發(fā)近白)
五、作業(yè)
1.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翻譯7、8自然段。
相關知識
高一語文《蘇武傳》第二課時教案
高一語文《蘇武傳》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感知課文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兩節(jié),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fā)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zhí)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二、討論研探究:
1、蘇武的人物性格:蘇武的人物性格。
明確: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2.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首先,以典型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系錯綜復雜。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fā)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wèi)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huán)境,對于表現(xiàn)蘇武的形象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等。
其次,對比手法的使用。為了突出表現(xiàn)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文中著重寫了三個叛徒: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為虎作倀的衛(wèi)律,一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jié),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
3.如何看待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自殺,這樣寫是否有損于蘇武的形象?
【明確】第一次是為國家尊嚴寧愿而死。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jié),蘇武在事發(fā)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爸刎搰笔且驗槭孪葲]有發(fā)現(xiàn)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guī)硇呷?,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p>
第二次是為以死表示決心,寧死不屈。在審訊時被衛(wèi)律威逼利誘,他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
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
三、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取”,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疆:通“強”,強壯。
重點實詞。
發(fā):
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動詞,打發(fā))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須發(fā)盡白(名詞,頭發(fā))
會:
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
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須發(fā)盡白(動詞,等到)
當:
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
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位列將古義:位;官位。今義: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壯。
(2)使動用法
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名詞活用
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抬。
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漢所望也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見犯乃死,重負國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皆為陛下所成就
板書設計:
副將阻攔,未遂
兩次自殺
圍爐救活,重傷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衛(wèi)律:威逼—不動利誘—不應
兩次勸降
李陵:國——統(tǒng)治無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十九年(須發(fā)近白)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傳主的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技巧。
4、對傳主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精神。
2、評價傳主的功過和價值。
三、教學方法
1、前兩課時翻譯
2、第三課時主要是教師引導
3、第四課時主要是學生討論
四、課時安排:4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3課時
課前預習:運用古漢語工具書,結合課文注釋,通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jié)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F(xiàn)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安小標題,理清脈絡
很多同學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有一個感覺,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難,總想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因為這篇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們現(xiàn)在給文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添加小標題,這樣一來,曲折復雜的情節(jié)就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文章的脈絡也就出來了。
方法:同學們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然后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jié)變化,并盡量展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fā)白歸漢。
(三)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jié),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征: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jié)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xiàn)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既然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那么我們且仔細研讀這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人物對話,找?guī)讉€同學進行分角色朗讀,務必讀出每個人物各自特有的語氣。
4、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體會到了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么這些語言都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衛(wèi)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wèi)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wèi)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wèi)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tài)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jié)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wèi)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的賣國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wèi)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wèi)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zhàn)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5、除了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xiàn)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2)衛(wèi)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jié)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在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yōu)檫@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著。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jié)、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三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三課時教案
【教學內容】
進一步了解蘇武的形象,體會蘇武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處理相關習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簡要回顧文章思路,衛(wèi)律和李陵的兩次勸降。
二、整體把握
1.一起討論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談談對蘇武的認識。
討論明確:
(這是開放性的討論題,可以著重談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贊頌他將個人恩怨與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也可以談封建時代君王對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說到“忠義”,我們還會想起誰?
(同學們討論并發(fā)言,要求用心組織語言,精煉流暢,注重口語的表達)
引導: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3.總結一下蘇武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格。
蘇武是一個感動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傳。
我們國家近些年,每年都會舉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選活動,一個個來自民間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動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
請同學們仿照“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為蘇武也寫一份頒獎詞。小組討論完成之后請代表發(fā)言。
(ppt展示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部分頒獎詞)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撐起的家
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頭發(fā)花白,面帶微笑,這位溫和而堅定的老人,胸中盛滿40年的艱難。他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這雙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馬洪:十九個孩子的媽媽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風霜饑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一肩擔當。在她的家里,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情。泉水最清,母愛最真!
(3)沈浩:踐行信念好村官
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是和農民面對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廠和農田,對不住家中嬌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紅手印,改變鄉(xiāng)村的命運;如今,他們再次伸出手指,鮮紅手印,顆顆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國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隊的風帆落下太久,人們已經忘記了大海的模樣。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輩的方向,直掛云帆,向西方出發(fā),從東方歸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達成夢想——到海上去!一個人,一張帆,他比我們走得都遠!
范例:
例一:呼呼的北風,訴說著他的忠貞;漫天的雪花,顯示了他的堅韌。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節(jié)脫落,心如磐石。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面對匈奴的勸降、禁閉、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對地位、財富的引誘,他“富貴不能淫”;面對山珍海味,重權在握的引誘,他掘鼠食草,可謂“貧賤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漢庭,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愛國精神。他的心,與日月爭輝。他的精神,與天地共存。
例二:渴飲雪,饑吞氈,被困匈奴十九載。白發(fā)娘,念兒淚,孤獨牧羊北海邊。在他的忠貞面前,金銀財寶化為了烏有;在他的堅持面前,榮華富貴變成了虛無。貝加爾湖畔,一座豐碑聳立不倒,烏拉爾山脈,一種精神萬古長存。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菔癄€。蘇武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民族氣節(jié)。他歷經渴飲雪,饑吞氈的重重磨難,但他的一顆忠貞之心卻堅如磐石,始終不從動搖過!他的民族氣節(jié)終教匈奴心驚膽顫,共服漢德威!中華五千年歷史因他的忠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麗的烏拉爾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蕩漾的貝加爾湖,倒映了守節(jié)人堅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艱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長歲月動搖不了他炙熱的愛國之心。他留胡節(jié)不辱,書寫了流傳千古的壯麗詩篇。他的氣節(jié),讓人敬佩萬分。
四、作業(yè)
1.再讀《蘇武傳》,品味平凡人的不凡人生。
2.翻譯課文第9、10段。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一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蘇武傳》第一課時教案
【教材分析】
《蘇武傳》是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必修4中的經典文章,是歷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選自中國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學習這篇課文要重點了解《漢書》傳記體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培養(yǎng)翻譯能力。
文章篇幅較長,故事主要敘寫了蘇武被匈奴囚禁,與其貴族官宦的尖銳斗爭,體現(xiàn)了蘇武堅強不屈,重義守節(jié),誓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情操。教學時,要把握住故事的情節(jié),雙方斗爭的手段與流程,以展現(xiàn)人物的高大形象,從而落實情感教育。
【學情分析】
1.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分析:
學生對《漢書》和班固不是很了解,從文學常識角度要做強調。
針對課文而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語感,對文言實、虛詞有一定的積累,這些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語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認知經驗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讀文本方面還存在問題。
2.學習本課,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
文章涉及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學生不甚了解,教師要簡要介紹。有部分晦澀專有名詞,學生識讀起來有困難。雙方的斗爭策略和人物復雜的內心,需要教師引領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jié)。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相關文言文知識。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標: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ppt課件展示,提高課堂效率。
2.課文較長,要充分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引導學生結合書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
3.引導自學,強調語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疏通文意。
4.課堂上大聲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激發(fā)閱讀興趣。校對字音,落實語言知識點。
5.合作探討,回答問題,把時間教給學生,注重互動;教師引領點撥,或強調補充。
6.重視課堂與課后雙落實,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練習與作業(yè)要少而精。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落實文學常識、文言知識點,校準字音,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伙了,自己體會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這是七八年我們有多少的幸福時光,有多少成長與收獲。這十七八年太珍貴了。而有一個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時間,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與壓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書寫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氣節(jié)之歌,這一壯舉也被載入史冊,被后人廣為流傳,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蘇武,今天我們就一起翻開歷史的卷軸,來品閱一下蘇武的傳奇故事。
二、文學常識
(ppt展示,學生齊讀,教師重點解釋、強調劃線的語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后傳》,去世后,班固因《史記后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于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于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于《漢書》
(ppt展示,學生齊讀之后,回憶《史記》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比記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學生朗讀)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識點,理解文章內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難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關于少數民族的專有名詞,注意結合書下注釋校準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jiān);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擁眾數萬,馬畜(chù)彌山;
⑦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⑧武復窮厄(è)
⑨何以汝為(wéi)見;⑩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學生們出聲分段朗讀課文,校對字音,同時結合書下注釋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無、見、驩、霑、衿、決。以及古今異義詞。
3.點撥、強調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通假字:(見書下注釋,做上標記)
(2)古今異義詞:(ppt展示,請同學說出今義,在思考文中的古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討論后請同學翻譯。(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
②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③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④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意動,名詞作狀語)
⑤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狀語后置,賓語前置)
⑥反欲斗兩主,觀禍敗。(使動)
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狀語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動)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ㄊ箘?,狀語后置)
4.點撥重點實詞。(ppt展示,請同學們回答加點詞的意義)
發(fā):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動詞,打發(fā))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須發(fā)盡白(名詞,頭發(fā))
會: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須發(fā)盡白(動詞,等到)
當: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5.請同學們找出自己還理解不了的詞句,教師點撥。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翻譯3、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