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第12課寄歐陽舍人書學案。
第12課 寄歐陽舍人書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優(yōu)質的考試標準嗎?為什么長時間不進行改革呢?何況像曾鞏這樣的學業(yè)水平,他的優(yōu)秀文章,本已達到雄偉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試標準;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欢枦]有指責同考的錄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鄉(xiāng)攻讀的想法告訴我,想繼續(xù)拓展自己學識并堅守原有特色。我起初驚嘆他的文章,現(xiàn)在又贊嘆他志向豪壯。正如農夫不責怪災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奮地開荒播種,那些水旱之災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這樣有所收獲,那豈不是能得到很多嗎?
(歐陽修《送曾鞏秀才序》)
美字體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賞美文
感受曾鞏散文之美
曾鞏不是為文而文的文學家,但他見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雖然在當今,曾鞏之散文并不如東坡、歐公的受人稱譽。但其文在當時曾一度僅次于歐公,在后代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漢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鞏之文章必定有其獨特之美。
關于曾鞏的散文,前人因為各自的審美情趣不同,或稱古雅平實,或稱自然淳樸,或稱從容柔婉,或稱嚴謹醇正。所謂“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達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練,很少用熾熱奔放的言辭表達感情思想,而是以樸實典重的言語來蘊含自己內在的深意。而我認為曾鞏之散文處處都透露出平正雅潔、柔婉幽深之美。
曾鞏之文章不同于歐陽修的流暢婉轉、興致勃發(fā)、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蕩,更不同于蘇東坡的汪洋恣肆、一瀉千里,而是鋒藏不露,斂氣蓄勢于紆徐婉曲之中。行文從容不迫,節(jié)奏舒緩,平平說去,層層推進。感情敦厚,蘊氣于內,給人以層次跌轉、婉轉縝密之美感。如《寄歐陽舍人書》也是一篇結構紆徐婉曲的文章。文章雖然開頭直入其事,得歐陽公為祖父所作墓碑銘。按理,應該直接表示感謝之情??墒?,作者卻從“反復觀誦,感與慚并”引發(fā)出一大段議論來,大談銘志與史傳的異同。又指出“世之衰”,“銘始不實”。這段議論看起來似乎與感謝之主題無關,其實是為了引出“世之衰”,“銘始不實”的原因是“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這樣突出了歐陽修所寫的墓碑銘的重要價值,實是斂氣蓄勢,為下文頌揚歐陽修作銘之功德作鋪墊。得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為文難以“公與是”的觀點,暗中把筆鋒移向了歐陽修。為了避免平板,文章在潑墨贊揚歐陽公前激起文勢“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然后筆毫一揮,落到實處。點明主旨,盡情贊頌歐陽公的道德文章及所作道德墓碑銘的功德。全文由虛到實,內容層次清晰,銜接緊密,轉折自然,變化曲折又毫無礙滯,將一片感激之情寫得既真摯而又自然,文中沒有一句泛泛的贊譽之辭,卻能顯示出自己與感謝之人的關系非同一般。
曾文之紆徐婉曲雖不具歐文那種搖曳生姿的情韻與風神,但卻顯示出一種極深厚的底蘊,于婉曲中見涵養(yǎng)。這不僅是因為文章取法的原因,還因為他本于六經之道,深厚的儒學修養(yǎng)和淵博的學識的緣故。
(選自梅丫頭的家的博客,有刪改)
【課內挖掘】
一門五胞親兄弟,同年同日中進士
曾鞏一共弟兄五個,還有九個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帶動下,弟兄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準備積極應試。沒想到頭一年就名落孫山。以后連續(xù)好幾年都未考中進士。他的家鄉(xiāng)有個不喜歡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詩揶揄曾鞏。詩曰:“三年一度科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恰似梁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曾鞏對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帶領諸弟學習不止,每發(fā)現(xiàn)哪個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學習,他就批評教育,多方鼓勵。由于他的以身作則,弟兄們學習都刻苦認真,常常五更起床,廢寢忘食,冬夏不輟。果不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學習成績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參加省試的資格。臨行前,曾鞏弟兄五人一同來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別。曾母感嘆地對他們說:“你們五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人能金榜題名,我就心滿意足了!”
誰也沒有料到,張榜那日,曾鞏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門五胞親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進士,一時傳為佳話。
(選自百度文庫)
【課外運用】
太陽理想
每天,太陽都會從東方升起,在西邊落下。我們應該帶著自己的夢想,去追趕太陽。
當你背對太陽時,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而直面太陽,你會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背向太陽無法看到的事物。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太陽,并為之拼搏。
馬克思窮四十年之心血,終成《資本論》,臨終時還筆耕不輟。他的一生都在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共產主義事業(yè)即他心中的太陽;孫中山領導多次革命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并沒有放棄,最終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國,他也成為了國父,民主共和的社會即他心中的太陽;曾鞏多次科舉考試無果,他并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激發(fā)了斗志,最終金榜題名,終成中國古代文壇上的名人,文學事業(yè)即他心中的太陽。
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xiàn)在的;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他們都為理想而奮斗,不斷追趕著理想,最后取得了成功。
一、基礎鞏固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生者得致其嚴 嚴:嚴肅
B.至于通材達識材:通“才”
C.務勒銘以夸后世勒:勒令
D.潛遁幽抑之士遁:逃跑
解析:A項,嚴:尊敬。C項,勒:刻。D項,遁:隱居,遁世。
答案:B
2.下列各項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生者得致其嚴
B.則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畢,四海一
D.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解析:A項,嚴: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尊敬。C項,一: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統(tǒng)一。D項,寵榮:使動用法,使……獲得榮耀。
答案:B
3.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而善人喜于見傳
B.懼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D.則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A項是被動句。
答案:A
二、遷移發(fā)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送蔡元振序
曾 鞏
古之州從事①,皆自辟士,士擇所從,故賓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從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擇士,士亦不得擇所從,賓主豈盡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輒去也。故守之治,從事無為可也;守之不治,從事舉其政,亦勢然也。議者不原其勢,以為州之政當一出于守。從事舉其政,則為立異,為侵官。噫!從事可否其州事,職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則舍己之是而求與之同,可乎不可也?州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責,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則舉其政,其孰為立異邪?其孰為侵官邪?議者未之思也。雖然,跡其所以然,豈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勢然也。
今四方之從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從事,視其政之缺,不過室于嘆、途于議而已。脫然莫以為己事。反是焉,則激。激亦奚以為也?求能自任其責者少矣。為從事乃爾,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爾者其幾邪!
臨川蔡君,從事于汀,始試其為政也。汀誠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誠未治也,人皆觀君也。無激也,無同也,惟其義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異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刹豁畾e?其行也,來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從事:官名,州郡長官之僚屬,副職,如從事史、從事中郎、別駕從事、治中從事等。②義:同“宜”,適宜、適當,有分寸。
4.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之州從事,皆自辟士辟:征召,聘請
B.不惟其同守之同同:相同,一樣
C.州為不治矣治: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從事材:有才能的
解析:B項,同:動詞,附和、贊同。
答案:B
5.下列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今之州從事,皆命于朝”所導致弊害的一組是()
①士亦不得擇所從,賓主豈盡相得哉?、趶氖屡e其政,則為立異,為侵官?、圹E其所以然,豈士之所喜然哉?、芪┢涫刂叨嘁印、莘词茄桑瑒t激?、奁洚惾展儆诔?,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②是一些人對從事職權范圍的錯誤認識;③是探究上文提出問題的原因;⑥是明確蔡君升官后應盡的責任。
答案:C
6.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一個州的太守無權征召、聘用從事,一個讀書人也不能自由選擇他要跟隨的太守,則上下級相處不會融洽
B.作者告誡蔡君要明確作為從事的責任,不要激化與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隨聲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認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職責的都少有,更何況這些州從事呢
D.文章善于運用對比分析說理,說服力強。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對比,今之從事對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對比等
解析:C項,遞進層級表述相反。原文是由州從事推及公卿大夫。
答案:C
7.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議者不原其勢,以為州之政當一出于守。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事可否其州事,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脫然莫以為己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好發(fā)議論的人不推究這種情勢,認為一州的政事應當一律由太守一人做出決定。
(2)從事對本州的政事表示贊成或反對,這是他的職責。
(3)(他)很超脫的樣子,不把政事當作自己的事。
參考譯文:
古代的州從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請讀書人擔任,讀書人也可以自己選擇他要跟隨的太守,所以上下級關系是很融洽的。如果從事覺得不順心,離開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F(xiàn)在的州從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僅太守不能選擇讀書人,讀書人也不能選擇他要跟隨的太守,上下級之間怎么能相處融洽呢!如果從事覺得不順心,也不能立即離開。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從事就無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從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來,這也是形勢所致如此。好發(fā)議論的人不推究這種形勢,認為一州的政事應當由太守一人做出決定;如果從事把政事掌管起來,那就是另立政治標準,侵犯長官的權限。唉!從事對本州的政事表示贊成或反對,這是他的職責,不應該只是附和太守所贊同的意見。那么,放棄自己的正確意見,而只求與太守的意見保持一致,這是應該還是不應該呢?一州沒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擔自己的責任,(而這個做從事的,)自己也不主動把政事?lián)斊饋?,這是應該還是不應該呢?那么,從事主動把政事?lián)斊饋?,這怎么是另立政治標準呢?這又怎么是侵犯長官權限呢?好發(fā)議論的人并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啊。雖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難道是做從事的讀書人喜歡多攬事嗎!所以說,這也是形勢所致如此啊。
現(xiàn)在全國各地的從事,只知道對上司的意見隨聲附和的人實在太多了。幸運地能有個有才干的從事,看到當?shù)卣律系穆┒?,也不過在家里嘆氣,在路上發(fā)牢騷罷了。他那種輕慢超脫的樣子,根本就沒把政事當自己的事。(如果)與這種態(tài)度相反,就會激化與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個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實在太少了。在地方上當從事是這樣,在朝廷上當公卿士大夫的人,不這樣的又有幾個呢!
臨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做從事,開始嘗試著進行政事活動。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兩手閑坐無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們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與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隨聲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適合分寸就好,這是蔡君你的責任啊。如果將來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這樣辦就行了,這也是蔡君你的責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臨行前,來求我寫一篇文章,所以寫了這篇序送給他。
三、創(chuàng)新語用
8.觀察下面一幅漫畫,說出其構圖要素,并對其寓意進行簡單評述。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8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漫畫由字母“w”“i”“f”和一個被吊死在“f”上的人一起,構成無線網絡“wifi”字樣。②警示人們,要理智看待和使用無線網絡,否則會給人帶來惡果。
相關知識
12.魚書學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12.魚書學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2.魚書學案
◎課前自主
【走進作者】
柯靈:原名高季琳,筆名朱梵、宋約。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代作家。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著有《望春草》《暖流》《柯靈散文選》等。
柯靈先生善于捕捉散文的靈感、錘煉語言,因此其文章,美如畫,意似詩,文白兼及,古雅流暢,獨具一格。
【識記積累】
注音
更()易無垢()咫()尺
漂泊()融洽無間()雋()品
惡札()信箋()翹()首云天
一枝之棲()分道揚鑣()懶散因循()
【背景介紹】
1.何為魚書?
古代人將機密信件或情報用油紙封好塞入魚腹中加以偽裝后秘密傳遞。后經歷代演繹,信使將密件塞入木制魚狀桶內,故稱魚書桶。相當于今天的信封。
魚書就是信件。
2.書信名稱種種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shù)端。
簡、柬、札、帖古時書簡并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并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后,“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后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意雋永的書信作品。
箋、素、翰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后來書寫材料有了發(fā)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
【課文解讀】
《魚書》從日常生活中親人朋友間的書信往返入手,談書信往返對于人類社會交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者從現(xiàn)代城市環(huán)境對人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談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寫信,朋友來信的稀少,想到友誼的重要:“古往今來,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無垢的友誼之上”,偉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盞明燈”。進而說到書信的往返正是友誼的一種證明。接著作者從寫信和讀信兩個方面,寫出書信往返對于滋潤感情的特殊效果:“給遠在他鄉(xiāng)的友人寫信,神弛心往,仿佛剪燭西窗,促膝長談,心情暢適,近乎薄醉。故人久闊,忽然尺素飛來,那種乍來的喜慰,溫暖的感覺,也很難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擬?!弊髡咭陨罟P,寫出了書信給人們帶來的樂趣。不僅如此,作者還就書信與人的一生的關系給予進一步的揭示。書信不僅可以表達感情,而且書信里還“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跡”,“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筆鋒一轉,作者通過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書信有關的三件事,寫出了人間情誼交往的酸甜苦辣——既有與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揚鑣,也有浪跡天涯的朋友間的奇異緣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經歷。正是這些不同的經歷,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間的美丑善惡,懂得何謂美好,何謂邪惡。
《魚書》通過描述現(xiàn)代社會書信往返的各種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對于人間真情的探尋,對崇高友誼的向往,對以書信賣友求榮的社會病態(tài)的批判,對現(xiàn)代人不屑于寫信的心理行為的惋惜及抱憾。
讀《魚書》,古雅之風撲面而來。作者在流暢的現(xiàn)代漢語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著文言詞匯,不僅使所要表達的意思言簡意賅,而且產生一種文雅、含蓄的修辭效果。比如作者恰到好處地用了“暌違”“魚書”、“參商”、“尺素”、“雁足”諸詞,這些詞語古樸典雅,典故疊現(xiàn),含義豐富而又意思明白淺顯,一點也不晦澀、深奧,反而增強了表情達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魚書》的作者還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燭西窗,促膝長談,心情暢適,近乎薄醉”,“投書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搖尾乞憐”之類,也用得自然、簡潔、流暢,讀來朗朗上口。
【課文初探】
1.為什么用“魚書”作標題,有什么好處?
2.“從不謁人談過客,慣遲作答愛書來”是什么意思?
3.作者為什么要寫匿名信這件事?
4.概括文章的主旨。
◎拓展提升
【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婦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
B.驚蟄/真摯喟嘆/稱謂著陸/著急
C.蝸牛/女媧灼熱/斟酌風靡/奢靡
D.簇擁/箭鏃倚靠/綺麗纖細/纖維
2.下列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在漢代文學中,借屈原之名表達自己情感的作家為數(shù)不少,提及屈原這位令人充滿同情的詩人,往往使作家在身處坎坷之時頓將失意、挫折、憂愁、幽思都渙然冰釋了。
B.我的家鄉(xiāng)是朔風勁吹,紅日高懸的地方,是城頭旌旗獵獵,大道甚囂塵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壯士遠行,哥哥走西口,好漢上梁山的地方。
C.張家界的神仙池滿布箭竹,景觀兼有九寨溝和黃龍寺的特點,其中的金銀灘更是奇特有趣。全灘一半呈金黃色,一半呈乳白色,平分秋色,互不相干。
D.我國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學語文排斥在必修課之外,而近年來,外國留學生報考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人數(shù)大幅度上升,真可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藝術家能把自己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對社會現(xiàn)狀的痛苦感受,毫無顧忌地傾瀉出來,靠的是以藝術來直接表達的。
B.如果說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倒計時的獨特創(chuàng)意給了世人一個驚喜,那么閉幕式上,采用煙花技術在天空“畫”倒計時數(shù)字,則讓人們嘆為觀止。
C.孩子們對“動漫”的情有獨鐘,推動著“動漫”產業(yè)朝著高質量、高速度、高贏利發(fā)展,嗅覺靈敏的商家對此更是推波助瀾。
D.以生漆為底層的彩繪陶質文物保護是一個世界難題,沒有任何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借鑒,秦俑如何將艷麗的彩繪保留下來成為當務之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①有人說日本汽車比德國汽車更舒適,也有人說德國汽車比日本汽車更穩(wěn)重,但這只是個人不同感受,購車人還是要親自駕駛一下才能作出判斷。
②世界上生產維生素C最先進的兩步酵法技術是由我國發(fā)明的,由于制藥成本大大降低,迫使兩個國際藥業(yè)巨頭“輝堵”和“羅氏”也不得不這一技術。
③如果看了時下一些渲染情愛或暴力的小說、電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為,只能說明這些讀者沒有足夠的能力。
A、畢竟沿用鑒賞B、畢竟采用鑒別
C、究竟沿用鑒別D、究竟采用鑒賞
【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時作此詩。
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人們普遍認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別秋江去”更好。請你把兩句作以比較,說說前句好在哪里?
2.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談談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閱讀提升】
閱讀下文,回答1—4題。
生活的詩意西川
①這不僅是一個詩人的問題,也是一個讀者的問題,即在一個價值混亂、物欲橫流的時代,有什么詩意可言?我想,在此疑問中所包含的潛臺詞是,詩意是優(yōu)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能正符合人們對于詩意的認識:語言流暢,意味雋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國讀者的閱讀能力也就到這個水平,他們向詩歌要求自我原諒、自我撒嬌、正面的道德價值、小布爾喬亞情調。
②為了反對這樣一種淺薄、庸俗的時代趣味,中國的青年詩人們努力拓展詩歌的寫作題材,強化寫作力度。但或許是由于閱讀的原因,或許是由于創(chuàng)造力不足,或許是由于思維的群體慣性,時至今日,中國的詩歌形成了一種新的陳詞濫調:要么描述石頭、馬車、麥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宮殿、海浪、玫瑰,貧血的人在大談刀鋒和血,對上帝一無所知的人在呼喚上帝。他們說他們已經“抵達”——抵達了哪兒?他們反復引用里爾克的“挺住意味著一切”——他們?yōu)槭裁匆ψ?鄉(xiāng)村、自然、往昔、異國、宗教,確有詩意,但那是別人的詩意。
③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在文學寫作中扮演著陌生的角色,但當代中國詩人退到遠方和過去,并非真能從遠方和過去發(fā)現(xiàn)詩意,而是發(fā)現(xiàn)了那些描述遠方和過去的詞匯。那些詞匯由于被其他詩人反復使用過,因而呈現(xiàn)出一定色澤,其自身就包含著文化和美學的積淀;它們被那些懶惰的、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家伙們順手拈來,用進自己的詩歌,而這樣的詩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應歷史,因而完全喪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說只有今天的詩人們才如此省力地寫下他們的作品,釋皎然在評價大歷年間詩人們的作品時就曾指出:“大歷中詞人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等以為己有,吾知詩道初喪,正在于此?!?br>
④所謂詩意,當不僅在于使用優(yōu)美的詞匯,表達理想景觀。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品品皆出詩意。王維的禪味是詩意,李白的幻想是詩意,杜甫對于事物的準確描述是詩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詩意,李賀的生澀別扭也是詩意……總之,詩意是一種使我們超越事物一般狀態(tài)的感覺;因為有了詩意,我們麻木、散漫、暗淡無光的生命獲得再生之力。
⑤詩歌的詩意來自我們對于世界、生活的看法,來自我們對于詩意的發(fā)現(xiàn)。詩人發(fā)現(xiàn)事物詩意的一剎那,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人與世界相遇的一剎那,而在相遇的一剎那,心靈感應降臨的一剎那,人和世界都會有所改變,生活因此變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議。陳子昂發(fā)現(xiàn)了“赤丸殺公使,白刃報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詩意,阿波里奈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走在霧中的羅圈腿農夫的詩意(《秋天》)。許多人漠視生活中的詩意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切入生活,觸及事物。對他們來說,生活不是此時此刻的存在,而是遠方、億萬年時光。他們以為只有物理時空能夠給他們距離和詞匯,實際上,他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心靈。他們應該對著鏡子入神地自我觀望三分鐘,他們會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人他們從未見過。他們誤解了詩歌寫作,誤解了馬拉美所說“語言之花”的意思。馬拉美所說的“語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個詩人必須首先讓他的詩歌語言觸及那真實的花朵,然后再把它處理成語言之花。詩歌中的真實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實上,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詩意,無論它們是美的還是丑的,善的還是惡的,明亮的還是昏暗的,只要你發(fā)現(xiàn),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經你說出,都會詩意盎然。
(選自《關于詩學中的九個問題》)
1.從第①段看,人們認為“詩意”是什么意思?聯(lián)系全文看,作者認為的“詩意”又是什么意思?
2.中國當代詩人尋求詩意的現(xiàn)狀是什么?請結合②③兩段做簡要概括。作者認為當代詩人應該怎樣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詩意?
3.文中畫線的“他們應該對著鏡子入神地自我觀望三分鐘,他們會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人他們從未見過”一句,其含義是什么?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A.作者認為中國讀者讀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沒有詩意。
B.作者批評了當今中國的青年詩人在詩歌寫作方面的錯誤傾向。
C.當代詩人在尋求詩意時表現(xiàn)出一種淺薄和庸俗的趣味。
D.詩歌創(chuàng)作中真實事物是第一位的,馬拉美所說的“語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無論禪味或是幻想,無論美丑或是善惡,任何事物都會詩意盎然。
F.“遠方”和“過去”的確有詩意,但那是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詩意。
【語言表達】
1.根據(jù)文意,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反其意而用之,寫一句話填在橫線處。
—個企業(yè),如果有了一兩件拳頭產品,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就自滿自足,就不思進取,它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住腳。不要認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說話時的語氣和停頓不同,會引起意義上的差別。這種差別往往通過標點符號表示出來。請給下面這句話加上標點符號,使之成為意義不同的兩句話。
①我反對他也反對你怎么樣
②我反對他也反對你怎么樣
3.用一句話概括下面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8個字)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國,最維護職工權利的組織莫過于工會;然而在許多民營和外資企業(yè),普遍沒有工會組織;即使有,也是由資方掌握,發(fā)揮不了維護職工權益的作用。
據(jù)調查統(tǒng)計,中國目前有一億多民工游離于工會之外,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在非國有企業(yè)的民工;他們沒有加入工會組織,也沒有規(guī)范的行業(yè)組織,權益無法得到維護。雖然許多民工認為協(xié)商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他們苦于缺乏維護他們權益的工會組織以及專業(yè)的法律顧問。由于法律程序時間過長等原因,民工通常不會求助于勞動監(jiān)察機構;這時如果有工會組織提供義務法律咨詢,或指導他們與業(yè)主談判協(xié)商,民工的權益就能夠得到維護。
答:
12.魚書
【識記積累】
更(gēng)易無垢(gòu)咫(zhǐ)尺
漂泊(bó)融洽無間(jiàn)雋(juàn)品
惡札(zhá)信箋(jiān)翹(qiáo)首云天
一枝之棲(qī)分道揚鑣(biāo)懶散因循(xún)
【課文初探】
1、①用魚書為標題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
②以魚書為題新穎、別致、含蓄。
③具有古樸、文雅的氣息,是作者運用語言的特色。
2、謁,拜訪、拜見。指人們自己很少主動去登門造訪友人,卻渴求著友人經常來作客和自己一敘舊情,收到朋友的書信總是因繁忙瑣事而延遲回信,但卻一樣的期盼著經常收到朋友的來信。表達人們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卻又不肯付出的微妙心態(tài)。
3、這中社會的病態(tài)和變質的感情也憑借了雁足魚書,簡直是對魚書的一種糟蹋,表達作者對社會丑態(tài)的憤慨。
4、《魚書》以“魚書”為話題記敘了寫信的重要作用,描述了現(xiàn)代社會書信往返的各種現(xiàn)象,并回憶了自己人生中與書信有關的三件小事。表達了作者對信的特殊情感及對現(xiàn)代人不屑寫信這一行為的惋惜,也抒發(fā)了他渴求朋友來信的心情。
【基礎知識】
1.B(A項分別是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項分別是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項分別是wō/wā,zhuó/zhuó,mǐ/mí;D項分別是cù/zú,yǐ/qǐ,xiān/xiān)
2.C(渙然冰釋:比喻疑慮、誤會很快消除。甚囂塵上:形容對傳聞之事議論紛紛,現(xiàn)多指某種言論十分囂張,含貶義。平分秋色:比喻雙方各占一半。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指不信任身邊的、熟悉的人的話,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話。)
3.B(A項句式雜糅,“靠的是以藝術來直接表達的”可以改為“靠的是藝術”或者“是以藝術來直接表達的”。C項缺中心詞,“高質量、高速度、高贏利”后應加“方向”一詞。D項“秦俑成為當務之急”主謂搭配不當,應是“艷麗的秦俑彩繪如何保留下來成為當務之急”。)
4.B畢竟——表示追根究底得的結論;究竟——表示結果,原委。這里“畢竟”有分清主次的意思,故選用“畢竟”。采用——認為合適而使用,沿用——繼續(xù)使用(過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故這里用“采用”。鑒別——辨別(真假好壞);鑒賞——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故應采用“鑒別”。
【詩歌鑒賞】
1、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薄耙庇小皫ё摺钡囊馑迹f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情趣盎然。“雁別秋江去”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夠生動活潑。
2、首詩運用對偶、夸張和襯托等手法,寫出岳陽樓的宏偉,表達了詩人歡樂和喜悅的心情。
【閱讀提升】
1、從第①段看,人們認為“詩意”是:語言流暢,意味雋永,有淡淡的哀愁。聯(lián)系全文看,作者認為的“詩意”是:一種使我們超越事物一般狀態(tài)的感覺,使暗淡無光的生命獲得再生之力。
2、中國當代詩人尋求詩意的現(xiàn)狀是:形成一種陳詞濫調,只是發(fā)現(xiàn)了那些描述遠方和過去的詞匯。有勇氣切入生活,觸及真實事物,產生心靈感應。
3、這是一句形象化的說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作者在這一節(jié)的觀點是“詩歌的詩意來自我們對于世界、生活的看法,來自我們對于詩意的發(fā)現(xiàn)”。在這一句前,說“許多人漠視生活中的詩意……實際上,他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心靈”。由此可見,作者認為:詩人應該先了解自己的心靈。答案:詩人應該先了解自己的心靈。
4、A、E。(A項考查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在第①段中的觀點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能正符合人們對于詩意的認識。不是說“沒有詩意”。E項考查對段落內容要點的概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說:“事實上,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詩意,無論它們是美的還是丑的,善的還是惡的,明亮的還是昏暗的,只要你發(fā)現(xiàn),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經你說出,都會詩意盎然。”對于詩歌而言,“丑”和“惡”不是不可以寫,但要抓住它們,還要有詩意的發(fā)現(xiàn),并表達自己對生活、世界的看法,這樣才會詩意盎然。)
【語言表達】
1、有仙之山仍需高,有龍之水仍需深。
2、①我反對他,也反對你,怎么樣?
②我反對,他也反對,你怎么樣?
3、民工呼喚(企盼、期望)維護自己(自身)權益的工會組織。
【寫作訓練】
“一草一木總關情”這一話題盡管相對寬泛,但也有較好的限制性,所寫之“情”必須由“一草一木”引發(fā)而來,行文中不能只談人或事,而置“草”“木”于不顧。材料中所提供的意境,令寫作者馳騁遐想的空間十分廣闊??梢詮囊韵聝牲c思考:一是“化抽象為萬象”。要讓“一草一木”化為可觸可感的萬千形象,奔涌到我們的眼底。二是“萬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讓自然與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的火花。要能從自然之“象”中獲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啟迪。感悟自然,要有較深的內涵,古人說,“意高則文勝”??傊?,用自己的心去與自然溝通,用真情去擁抱自然,就會“在細微處顯出才華”(老舍語),就會寫出獨特的感悟。當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無邊際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蘊。
草木無語,但閱盡世事滄桑:鮮花綻放,枯葉凋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無不充滿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崇尚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情感才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就讓我們放下一切雜念,懷著一份淳樸,帶上一份純真,用一顆感悟的心,走進自然,與山川草木對話,在自然中放飛心靈吧。
【寫作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榮枯常引起人們的諸多感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曼舞的黃葉展示著秋的衰颯?!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荒野的草顯示著無盡的生命力。“無邊落木蕭蕭下”,“霜葉紅于二月花”……一片樹葉,一株小草,短暫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請以“一草一木總關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河渠書學案
河渠書學案
學習目標展示
1、了解“書”的體例,能知道如何來閱讀“書”類文章。
2、通過閱讀,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書》對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華文明的影響。
自主閱讀導引
“書”是《史記》中很有特色的體例,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妒酚洝分泄灿袝?篇。
《史記》中的“八書”是司馬遷創(chuàng)設的八篇分門別類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fā)展情況,表明了司馬遷對治水重要性的明確認識和深切關注?!逗忧肥侵袊谝徊克ㄊ?,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xù)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區(qū)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tǒng)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地區(qū),從而歸結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切。《河渠書》是以后歷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范。
文言現(xiàn)象梳理
1、文言實詞:
⑴一詞多義:
陸行載車,水行載舟:載:乘
隨山浚川,任土作貢任,任隨、隨
同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入海
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續(xù),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與罪徒
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
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兀夯丨h(huán)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絕: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擬:比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shù)不登登:豐收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悼:憐惜
⑵古今異義
害中國也尤甚。中國:中原地區(qū)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至于:到了
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異時: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徑。徑:道直少曲折
漕從山東西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水頹以絕商顏頹:水向下流
⑶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菑通災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道通導
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廝通斯,分開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罷通疲,疲憊,又活用為使動。
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并通傍,依靠,沿著
2、文言虛詞
乃廝二渠以引其河以:來
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以:因此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于:比
湯問其事,因言因:因此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誠:如果
3、詞類活用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富,使……富裕
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東南,向東南
至河三百余里,徑,易漕。漕:漕運,動詞。
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肥:使動,使……肥沃
令齊人水工徐伯表。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確定水流走向。名作動
漕從山東西西:西行,名作動
則田者不能償種田:種田
下御史大夫張湯下:名作動,(天子)交給(下屬)
從斜下下渭。下:流入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唯把治理河菑作為當務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決兮將奈何?奈何:把……怎么辦呢?怎么辦呢?
甚哉,水之為利害也!倒裝句,謂語“甚哉”倒裝了。
難句翻譯現(xiàn)場
1、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參考譯文:禹認為黃河上游地勢告,水流湍急洶涌,難以在平地使順利通過,多次泛濫沖毀堤壩,于是分開兩渠來疏引黃河水流。
翻譯指導:本句要落實這樣幾點:“河”是黃河;“所從來者”,“從來”是水從上游來;“廝”是分開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譯成“來”?!耙笔鞘枰?,疏導。另外,課本的譯文沒有把“于是”翻譯出來,應該翻譯為:這個時候。
2、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參考譯文: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不能對山東諸國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鄭國作間諜游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余里,用來灌溉農田。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注意幾個實詞:“罷”:這里是通假成“?!保瑫r又活用成使動;“并”也是通假,翻譯為“依靠,沿著”;還要落實“興事”“間”“東”。另外,要注意譯文的前后連貫。
3、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
參考譯文:天子從萬里沙祠禱神以后,回來時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隨從人員自將軍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點是:文言詞語:“用事”“臨”“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譯文中“于是”也要補出來。
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參考譯文:水的為利為害太大了!
翻譯指導:本句翻譯注意全句的倒裝,翻譯的時候要把謂語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時,要注意“為利害”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河渠書》?
在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當時對中國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于黃河水災。司馬遷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跡,自稱“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認真調查與總結了大禹治水的方法與經驗;一方面親自參加了治理黃河的偉大工程,跟隨漢武帝“負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黃河下游地區(qū)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陽縣西南)大決口。由此發(fā)出了“甚哉,水之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目的在于歌頌人類戰(zhàn)勝水害、興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在如何處理“人與天”、“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鮮明地表達了他對自然災害的態(tài)度。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確表明他寫《河渠書》,是因為西漢初年所興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實際上是大禹治水業(yè)績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他說:“唯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房,決瀆通溝。作《河渠書》第七?!?br> 2、司馬遷為什么刻意記載西漢初期興修水利的政績?
正是因為“水之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類只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完全可以作到興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馬遷刻意記載了西漢初期興修水利、利國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績,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設河東渠田,始創(chuàng)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水北調工程,修建臨晉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則“不可勝言”,說也說不完。
河渠書贊(唐)司馬貞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溝洫,隨山浚川。
爰淚后世①,非無圣賢。鴻溝既劃②,龍骨斯穿③。
填閼攸墾④,黎蒸有年⑤。宣房在詠⑥,梁楚獲全。
【注釋】
①爰(yuán圓):何處,哪里。
②鴻溝:古運河名。楚漢相爭時,以鴻溝為界,東面是楚,西面是漢。今作界限分明。本句當指鴻溝自滎陽北引黃河,東經中牟、開封,折而向南,經通許、太康,至淮陽入潁水,聯(lián)接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黃淮平原上水道交通網。
??、埤埞牵核追Q“龍筋”,指船底中線通連首尾的主要縱材。穿:透。
??、荛?è厄):阻塞。攸(yōu由):語助詞,無實義。
??、堇枵簦褐咐杳瘢娒?。
??、扌浚汗艑m殿名。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組是:
A、天子以為然,發(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田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道:通導
C、水頹以絕商顏絕:渡,穿過
D、歲因以數(shù)不登登:登上,攀上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
C、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于是為發(fā)卒萬余人穿渠
3、下列每組中對加點的虛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
B、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
C、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
D、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碧熳右詾槿?,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4、對加點的字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現(xiàn)在,今天
B、故道多阪,回遠?;兀夯貋?br> C、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擬:比擬
D、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漕:通行漕船
5、下面每組中加點的虛詞語法和語法相同的一組是:
A、湯問其事,因言。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B、以車轉,從斜下下渭還軍灞上,以待大王之來
C、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于其身也,則恥師矣。
D、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譯文:
②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
譯文: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植槐?。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謫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眻?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yè),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②稱鄭莊。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jié),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③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shù)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
(節(jié)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洗沐,假期,猶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③僦,運送。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存:問候
B.與官屬言,未嘗名吏名:名稱
C.天下費多,財用益匱匱:缺乏
D.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闐:充滿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時議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為賢于己②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門曰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禮賢下士的一組是()
①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②其慕長者如恐不見③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④推轂士及官屬丞史⑤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⑥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莊喜好交友,樂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長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備置馬匹,拜謝賓朋,往往通宵達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說的都是稱贊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薦賢士和屬下的丞史。
C.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說,受其影響,在朝廷議事時,常常隨聲附和,迎合皇上意旨,從不隨便說是論非。
D.鄭莊為官廉潔,平時完全依靠俸祿和賞賜來結交朋友,雖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沒有剩余的財物。
11、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學家的眼光評價鄭莊、翟公“有勢”和“無勢”時的不同境遇,視角新穎。
B.司馬遷的觀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危難之中見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C.啟示后人在交友時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貴貧賤為原則,發(fā)人深思。
D.運用對比手法,如翟公與鄭莊對比,貧富、貴賤對比,將觀點闡述得鮮明深刻。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譯文:
(2)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
譯文:
參考答案:
1、D(D中的“登”是豐收的意思,今天的成語“五谷豐登”仍保留此意。)
2、A(A中的“并”都是通“傍”,依靠,沿著的意思。而B中前一個“罷”是使動,使疲憊,后一個“罷”是罷了,作罷。C中前一個“至于”古今相同,后一個“至于”是“到了……”,D中前一個“于是”是“這時候”,后一個“于是”和今天相同)
3、C(A中前一個“而”指的轉折關系,后一個“而”是承接關系B中的前一個“以”是來,后一個“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中前一個“于”表示在,后一個“于”表示比)
4、D(今:如果;回:回環(huán);擬:比)
5、D(A因而;因為B用;表目的,來C比;對于)
6、①現(xiàn)在如果鑿穿褒斜道,少山坂坡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②這樣,漢中的糧食邊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沒有險阻,比經砥柱漕運方便。
7.B名:動詞,稱名。
8.D均為副詞,“于是”。A.①代詞,指“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②副詞,表推測,“大概”。B.①介詞,表原因,“由于”;②連詞,表目的,“來”。C.①介詞,“比”;②介詞,“在”。
9.B①是說他樂于助人,④是說他重視人才,⑥是說他迎合皇上。
10.C前后無因果關系
11.D“翟公與鄭莊”不是對比
12.(1)他執(zhí)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禮節(jié),憑自己尊貴的身份謙恭地對待客人。(2)憑鄭莊的賢良,有權勢時賓客多得以十為倍數(shù)計算,沒有權勢時情況就相反,況且是一般人呢!
第10課與尹師魯?shù)谝粫鴮W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10課與尹師魯?shù)谝粫鴮W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10課 與尹師魯?shù)谝粫?br>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處癡情的景致,也許只是一朵安靜的小花、一片溫柔的落葉,更或是一輪皎潔的明月。
我要說的這個人,是一位詩意的醉翁,我最珍惜、最仰望、最崇敬的你,唯一的你。
你是一輪明月,也許沒有太陽那么強烈的光輝,卻多了一種高潔,一種野鶴閑云般的灑脫。
(選自江漢狂人的博客)
美字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美文
歐陽修的散文
世稱唐宋八家,實以韓柳歐蘇為最,其他四位,應說是政治家,而非文學家。歐陽修的文風接近柳宗元,他是嚴格的現(xiàn)實主義者。蘇軾宗韓,為文多夸張、豪邁之氣,常常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然后歸納成一句警語,在文章開始就亮出來。
歐陽修的文章,常常是從平易近人處出發(fā),從入情入理的具體事物出發(fā),從極平凡的道理出發(fā)。及至寫到中間,或寫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驚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聲喧唱者,尤為深刻。
歐陽修雖也自負,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他是認真觀察,反復思考,融合于心,然后執(zhí)筆,寫成文章,又不厭其煩地推敲修改。他的文章實以力得來,非以才得來。
在文章的最關鍵處,他常常變換語法,使他的文章和道理,給人留下新鮮深刻的印象。例如《瀧岡阡表》里的:“夫養(yǎng)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br>
在外集卷十三,另有一篇《先君墓表》,據(jù)說是《瀧岡阡表》的初稿,文字很是不同,這一段的原稿文字是:“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與否,不在己。而為仁與孝,不取于人也?!憋@然,經過刪潤的文字,更深刻新穎,更與內容主題合拍。
原稿最后,是一大段四字句韻文,后來刪去,改為散文而富于節(jié)奏:
“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br>
結尾,列自己封爵全銜,以尊榮其父母。從此可見,歐陽修修改文章,是剪去蔓弱使主題思想更突出。此文只記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遺德,絲毫不及他事。《瀧岡阡表》共一千五百字,是歐陽修重點文章,用心之作。
《相州晝錦堂記》是記韓琦的。歐陽與韓,政治見解相同,韓為前輩,當時是宰相。但文章內無溢美之詞,立論宏遠正大,并突出最能代表相業(yè)的如下一節(jié):“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br>
這篇被時人稱為“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的作品,共七百五十個字。
韓琦稱贊他的文章:“得之自然,非學所至。超然獨鶩,眾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萬物,動者植者,無細與大,不見痕跡,自極其工。于是文風一變,時人競為模范?!?br>
道德與文章的統(tǒng)一,為人與為文的風格統(tǒng)一,才能成為一代文章的模范。歐陽修為人忠誠厚重,在朝如此,對朋友如此,觀察事物,評論得失,無不如此。自然、樸實,加上藝術上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見重于當時,推仰于后世。
(選自夢遠書城,有刪改)
【課內挖掘】
歐陽修改文章
錢惟演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手下的許多幕僚大都很會寫文章。有一次,錢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驛舍,叫尹師魯、謝希深和歐陽修三個幕僚各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情。
三個人把文章寫好了,拿出來互相觀看,謝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歐陽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師魯?shù)奈恼氯俣嘧?。尹師魯?shù)奈恼露绦?,文字卻十分精練,敘事清晰,而且結構嚴謹。歐陽修看了,很是欽佩,就帶了酒去拜訪他,向他討教。兩人討論文章的寫法,整整一夜沒有睡。
歐陽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點,就認認真真地重寫了一篇。重寫的文章比尹師魯?shù)倪€要少二十幾個字,內容卻更加完整。尹師魯看了以后,不由得對人稱贊歐陽修說:“歐陽修進步真快,簡直是一日千里!”
歐陽修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說:“寫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還要跟別人商量多?!?br>
(選自歷史典故《歐陽修提倡新文風》)
【課外運用】
想到歐陽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運,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許命運真有某種宿命般的暗示,他這一生雖也曾有過官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的短暫輝煌,而更漫長的歲月都是在一貶再貶的貶官生涯中度過的。自他二十出頭高中進士任西京留守開始,一貶夷陵,二貶滁州,以后便接二連三地再貶揚州、潁州、應天府、亳州、青州,年過花甲時仍難免遭受誣謗,由刑部尚書貶至蔡州。他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都與各種譏讒、誤解、中傷、誣陷、誹謗如影相隨。如果換一個人,不知死過多少回了,也不知會對這個世界懷有怎樣的刻骨仇恨和陰沉變態(tài)的心理了,然而歐陽修一生都無怨無悔,寬容豁達而充滿詩意地活著,甚至可以說,他在不斷的失敗中又最完美地實現(xiàn)了自我。
對一個人的領悟往往要從他人生的第一個出發(fā)地開始,回溯他最初的精神源頭。現(xiàn)在我已走近了這個源頭,我感覺這是一種內心的抵達,不是為了來看風景而是為了探訪一個人的心靈。眼前的祠堂多少顯得有些蒼涼和破敗了,聽說歐陽修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里度過的,但整個祠堂并不屬于他,而屬于一個家族。幼年喪父的歐陽修只是隨寡母一起寄居在這里邊的一間房子里。走過去,一扇門開著,當年歐陽修就是從這扇門里走出去的,在他走后的近一千年,我站在了他的起點。在他讀書的案頭,還放著一冊攤開的線裝書,而燭臺里的那一支蠟燭已經熄滅了千年,只有凝結的燭淚如冰花一樣綻放。
(節(jié)選自《走進歐陽修故里》)
一、基礎鞏固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使人如河上如:如果
B.便遣白頭奴出城遣:派遣
C.及得師魯手簡簡:信
D.怪不如約怪:責怪
解析:A項,如:到。
答案:A
2.下列對“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谥棺勇匪?,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鄯轿虼伺珣腥ザ娊H 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菸吹门c項羽相見?、尢m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呗分衼恚H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喑颊\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嵛嵛匆娖涿饕病、鈭D窮而匕見
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
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
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解析:“見”的意義:①④看見;②推薦,介紹;③⑧表被動;⑤會見;⑥⑦用在動詞前,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⑨發(fā)現(xiàn);⑩顯露,出現(xiàn)。
答案:C
二、遷移發(fā)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題。
尹師魯墓志銘
歐陽修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jié),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于《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茍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保w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愿得俱貶。貶監(jiān)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陜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為經略判官。其后諸將敗于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為兵制之說,述戰(zhàn)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士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于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徙監(jiān)均州酒稅。得疾,無醫(yī)藥,舁至南陽求醫(yī)。疾革,隱幾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節(jié)選自《歐陽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3.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 多:贊美
B.處窮達,臨禍福窮:貧困
C.知伊陽縣知:掌管
D.舁至南陽求醫(yī)舁:抬著
解析:B項,窮:困境。
答案:B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蓋其名重當世于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B.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而元昊臣,西兵解嚴
C.故其卒窮以死又欲訓士兵代戍卒,以減邊用
D.其所以見稱于世者其后諸將敗于好水
解析:A項,均為代詞,指尹師魯。B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順承。C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目的。D項,介詞,引出主動者/介詞,在。
答案:A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的士人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稱呼他師魯,可見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至于他的“忠義之節(jié)”,在當時稱他師魯?shù)娜酥?,未必盡知
B.師魯考中進士后為官許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順利,多次被調動官職、貶官,有時還不得已辭去官職,其原因有他正義直言,敢作敢為,也有“遭父喪”
C.本文還附帶提到了師魯軍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戰(zhàn)、守衛(wèi)成功失敗的要義和抵御外敵的長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師魯在潞州任職,可謂勤政愛民,百姓都擁戴他;在渭州任職時的所作所為,堪稱秉公執(zhí)法,后被人借事中傷,遭貶官
解析:C項,“可惜未能全部施行”這一說法不正確。原文是“皆未及施用”,即都未能施行。
答案:C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
(2)他被世人稱贊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
(3)有違背他管理(節(jié)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
參考譯文:
師魯,河南人,姓尹,名洙??墒翘煜抡J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士人都稱呼他師魯,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世上了解師魯?shù)娜?,有的推崇他的文學才能,有的佩服他看問題有見解,有的贊美他的才干。至于說到他的忠義之節(jié),無論處在逆境還是順境,面臨災禍還是喜慶,都無愧于古時君子之風,然而天下稱贊師魯?shù)娜宋幢厝恐肋@些。
師魯寫文章,簡潔而有章法。博學強記,通曉今古,在《春秋》上有專長。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不隨便停止而胡亂聽從別人的意見,人們也很少能超過他。遇事無論難易,敢作敢當,他被世人稱贊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
師魯年少時考中進士,做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調任山南東道掌書記、做伊陽縣知縣。王文康公薦舉他的才能,皇帝召見面試后,讓他擔任館閣??保终{任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仲淹被貶到饒州,諫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說話。師魯上書,說范仲淹是他的師友,希望能夠一同被貶。師魯被貶監(jiān)管郢州酒稅,又調往唐州。這時,師魯父親去世了,他守孝期滿后,又擔任太子中允、河南知縣的官職。西夏趙元昊造反,陜西一帶興兵作戰(zhàn),大將葛懷敏上奏朝廷起用師魯擔任經略判官。后來眾將在好水打了敗仗,韓公被貶官做秦州知州,師魯則調往濠州任通判。
過了很久,韓公上奏朝廷,師魯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調涇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涇原路經略部署的官職。到潞州任知州,處理政務有仁愛之心,潞州人至今還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龍圖閣。
師魯在天下太平時唯獨喜歡談論兵事,寫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流行于世。他的軍事備戰(zhàn)的主張,講述了作戰(zhàn)、守衛(wèi)成功失敗的要義,全是當時利害所在。又想訓練士兵代替戍守的士卒,來減少邊境的開支,以此作為抵御外敵的長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邊兵解除戒備,師魯離開現(xiàn)職,他的言論主張也得罪了一些權臣。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稱贊師魯?shù)娜耍瑢τ趲燈數(shù)牟拍?,也未必全部了解?br>
開始的時候,師魯在渭州任職,有違背他管理(節(jié)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師,向朝廷上書控告師魯把公家的錢借予部將,師魯被貶做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又調職監(jiān)管均州酒稅。有病,缺少醫(yī)藥,被抬到南陽求醫(yī)。病好了,倚著幾案坐著,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沒有疼愛的表情;和賓客談話,最終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46歲去世。
三、創(chuàng)新語用
7.下面是某醫(yī)院門診“一卡通”掛號流程圖,請依據(jù)本圖,把整個流程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字數(shù)不超過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患者到院后,有卡患者直接到分診臺或在收費窗口充值掛號。無卡患者,如果帶著身份證,先到收費窗口辦卡,并充值掛號;如果未帶身份證,則先到導診臺填寫辦卡申請單,然后去收費窗口辦卡,最后去收費窗口充值掛號。
第12課半張紙學案
12.*半張紙
從容品嘗生命的滋味
當生命的質量、厚度和內涵超出了以往的范圍時,思考的結果也得到了一次飛躍。不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境界,是一種恬然的喜悅。如果讓生命顯示了它寶貴的價值,如同班得瑞音樂般醉卻林木春花、春柳秋月,生命又何其幸哉。
生命的價值是否可以超過平凡,是否可以以一種完全奉獻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不去索求回報,靜靜地愛,靜靜地幫助別人,然后收獲心理上的一份禮物,其實得到最大利潤的還是自己。因為能夠真正品嘗生命樂趣的人,已經被物流沖得七零八落,能留下來的,皆是幸運兒。
斯巴達的生命是剽悍的,雅典的生命是文明的;特魯斯爾坎人在七個小丘上修起圍墻的時候,人類已經懂得品味生命,無論用哪一種方式,愷撒享受的是悲壯、屋大維享受的是神圣。而中國的古文化,人們在奔波放逐中,也能笑著吟唱唐朝的云,宋朝的風。在品味自己生命的時候,也嚼出了歷史的滋味。
昨日歸家時,高空正好一輪稍橢的明月,月光垂直地射入我的百會穴,有一種清心的感覺,瞬間仿佛體會到了什么,卻又什么也沒有,只是在靜靜的樹濱中緊了緊風衣,一步步朝家走去。
相關鏈接
一、作者介紹
斯特林堡(1849—1912),出生于斯德哥爾摩,早年喪母,家境貧困,上大學期間,由于經濟拮據(jù)曾幾度輟學。他當過小學教師、醫(yī)生、報社記者、電報員,后在皇家圖書館當管理員。主要作品有《奧洛夫老師》《借方與貸方》《一出夢的戲劇》《鬼魂奏鳴曲》等。除此之外,還有長篇小說《紅房間》《新國家》;中篇小說《在海邊》;短篇小說集《結婚集》等。
二、寫作背景
受了叔本華、尼采等人思想的影響,斯特林堡對人生持極度悲觀的看法。在他看來,人生不過是一場噩夢,而悲劇的目的就是再現(xiàn)“巨大的不幸”,表現(xiàn)“人生的可怕方向”。他雖是個悲觀主義者,卻又是個理想主義者。對理想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悲觀經常在他身上發(fā)生沖突。他和他筆下的許多人物一樣,有著執(zhí)著的理想、真摯而熱烈的感情。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一種理想的和諧,一種尋求生活的真正價值的努力。雖然這種努力往往以失敗告終,但這種追求本身,就帶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壯與崇高。所以在本文中表現(xiàn)為對人生無常、幸福易逝的感慨,又表現(xiàn)為對追求幸福的肯定。
自主學習
一、字音辨識
1.生難字
徘徊()()走廊()寓所()
遺漏()境域()寬裕()
答案 páihuái lánɡ yù lòu yù yù
2.多音字
傭()傭工()傭金載()記載()下載折()折服()折本()折騰
答案 yōnɡ/yònɡ zǎi/zài zhé/shé/zhē
二、詞語辨析
1.徘徊 猶豫
都指沒有確定。“徘徊”指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也比喻事物在某個范圍內來回波動、起伏,強調動作?!蔼q豫”指拿不定主意。對某件事情不確定,強調心理活動。
(1)面對兩個幾乎同時到達的消息,這位去年被批準為預備黨員的姑娘,毫不________地選擇了投入工作。
(2)融資融券余額規(guī)模年初以來逐月縮水,始終保持在低位________,一季度日均余額9198.20億元,日均余額同比和環(huán)比分別下降23.49%和17.76%。
答案 (1)猶豫 (2)徘徊
2.辨認 辨別
都有指把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區(qū)分開?!氨嬲J”指根據(jù)特點辨別,做出判斷,以便找出或認定某一對象?!氨鎰e”指根據(jù)不同事物的特點,在認識上加以區(qū)別。
(1)孩子往往對社會中存在的誘惑缺乏________能力,有些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為此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開展青少年社會管理等工作顯得刻不容緩。
(2)事情發(fā)生后,劉戈被縣內一家網站搜索,并被附近群眾________出來,很快被“鎖定”為救人英雄。
答案 (1)辨別 (2)辨認
三、成語積累
1.飛黃騰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無可救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過眼煙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垂頭喪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駿馬奔騰飛馳。比喻驟然得志,官職升得很快。指人一下子輕易登上很高的官位。
2.病已重到無法用藥醫(y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3.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4.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
主旨歸納
本文寫一位剛剛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離過去的住所之前對生活的一些追憶,表達了對人世無常、幸福易逝的感嘆,但同時又積極地表達了幸福對人的意義,肯定了人在命運無常之中對幸福地執(zhí)著追求。
文本探究
1.作者以“半張紙”為題目,對結構的安排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說《半張紙》結構藝術的絕妙之處就在于作者緊緊圍繞半張紙進行布局選材。作品先以半張紙引出主人公對往事的回憶,接著又以半張紙連綴起回憶中的一個個生活片段,最后又通過半張紙表現(xiàn)主人公情緒的變化,深化作品的主題。半張紙成了小說中貫穿始終的結構線索,成了小說的靈魂。另外,以“半張紙”為題,將兩年的生活貫穿起來,可以避免許多“過程”的交代,便于進行跳躍式的描述,詳略自由。
2.《半張紙》這篇小說在結構上有怎樣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說《半張紙》結構藝術的絕妙之處就在于作者緊緊圍繞半張紙進行布局選材。
作者對主人公兩年來的一切沒有做細致的描寫,采用類似意識的流動,把半張紙上所提供的一個個電話號碼的先后順序作為主人公意識流動的軌跡,展開情節(jié),推出高潮,收束結尾。初戀的熱情、新婚的甜蜜、失業(yè)的恐慌、就要做父親的驚喜與不安、以及喪妻夭子的巨大悲痛……主人公兩年間的悲歡離合,人生的種種酸甜苦辣都由小小的半張紙連綴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
作者絕妙的構思,精巧的布局,使小說新意頓生。半張紙成了小說中貫穿始終的結構線索,成了小說的靈魂。
另外,以“半張紙”為題,將兩年的生活貫穿起來,可以避免許多“過程”的交代,便于進行跳躍式的描述,詳略自由。
3.作者以哀婉平緩的筆調,描寫了主人公即將離開居住兩年的房間時的復雜心情。這種心情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總體講,主人公心情是“哀婉留戀,若有所失”。男主人公表面上去看是否有什么東西遺漏了,其實包含了對這里的眷戀,但連續(xù)重復“沒有,沒有什么東西遺漏,沒有什么了”,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鎮(zhèn)定,由“淺層心理”而折射“深層心理”,而且他“決定”再也不去回想在這里的往事,更是顯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表面上波瀾不驚,而內心里卻洪浪滔天。
4.從小說結尾可以看出“年輕房客”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蘊含著怎樣的意義?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物形象:小說結尾時,主人公收藏起那彌足珍貴的半張紙,“走出去時并不是垂頭喪氣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頭”,告訴我們主人公將以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奮然前行,去開拓新的人生。
他勇敢地面對命運,承受人生的一切幸與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著驕傲與快樂的姿態(tài),主人公是一位達觀而又堅強的人。
(2)意義:作品以對半張紙的兩分鐘回憶,展示了主人公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兩年。他得到了,也失去了,但畢竟得到過。所以“他高高地抬起了頭,像是個驕傲的快樂的人。因為他知道他已經嘗到一些生活所能賜予人的最大的幸?!保髡咭宰罹实氖闱槭瘴?,不像開頭那般哀戚,境界曠達高遠。小說在短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
5.這篇小說是如何以倒敘手法完成行文布局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品采用倒敘的手法,通過半張紙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對以往兩年間全部悲歡離合的回憶,使得小說的布局別具一格,饒有新意。
小說開始于搬家車輛的離去,男主人公被獨立留在曾經的“家”里,做最后的一瞥,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用一個“但是”,把鏡頭轉向那半張記錄電話的紙條,進而引出主人公對以往兩年間全部悲歡離合的回憶,又以“仔細地將它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里”轉入現(xiàn)實。這樣使得小說的布局別具一格,饒有新意,也讓小說在懸念中變得更有趣味。
寫作特色
1.“線索”的巧妙運用
《半張紙》這篇小說的突出特點就是作者最大限度和極為出色地發(fā)揮了“線索”在小說中的作用。
小說中有一句很關鍵的話,那就是“在這兩分鐘里他重又度過了他一生中的兩年”,從“兩分鐘”到“兩年”,這個涵蓋諸多又極為凝練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張紙”,并以半張紙上一系列名稱和電話號碼為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結果。
2.意識流手法的運用
閱讀《半張紙》,總感覺文本中隱藏著一個人,而我們正是循著這個人的目光進入小說的。這個人或許是搬運工人,也或許是房東。反正他跟“帽子上戴著黑紗的年輕房客”站在一起。整篇小說就是這個“隱含的作者”在視覺及心理上的反映??梢哉f《半張紙》是視覺小說及意識流的雛形。
3.“橡皮”寫作的手法
小說從艾麗絲到銀行,到出租馬車行和鮮花店,到家具行、室內裝飾商,到男子的名字,再到修女,到岳母,到妻子生子,到承辦人,每個關鍵詞,或者說每段濃縮的人生經歷,都只寫了寥寥幾筆。感覺文本細節(jié)像被橡皮擦掉了一些。橡皮留下的空白是給讀者填充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想象延伸,因而有不同的文本,也就有了相異的文本闡釋。這就是偉大作品久讀不厭的原因。海明威的“冰山文體”與這種“橡皮寫作”是異曲同工的。
愛情和面包
奧古斯特斯特林堡
幾個月過去了。離孩子出生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必須要買個搖籃和一些童裝,還需要很多東西,路德維希先生不得不整天穿梭于各家商店??墒羌Z食價格上漲了,艱苦的日子要來臨了!沒有翻譯,沒有校對!人們都成了物質主義者,他們不再讀書,而是用錢給自己買些吃的,人們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異化的、沒有詩意的時代!理想從生活中消失,一對低于兩克朗的雪雞也買不到了。馬車夫們拒絕再免費把候補官員帶到動物園了,因為他們也有妻子和孩子。甚至,連商店老板也要他付現(xiàn)錢買東西。噢,這些實利主義者??!
那一天終于來臨了!深夜,他穿上衣服,跑到產婆那里,又從產床跟前,跑到過道里,去應付債主們。
過后,他懷里抱上了自己的女兒!當時,他哭了,因為他感受到了責任,一種超出他承受力的責任。他決定開始新的生活,但是他已身心疲憊。他得到了一份翻譯工作,但無法專心去做,為了糊口,他不得不馬不停蹄地在商店間穿梭。
他帶著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跑到城里的岳父家。
“我當父親啦!”
“好啊!”岳父說,“現(xiàn)在你有面包給孩子吃嗎?”
“沒有,目前沒有。你得幫幫我,岳父!”
是啊,目前可以!但將來不會!他怎么能養(yǎng)活起他和將來的一群孩子。
他給產后的妻子從霍托格特買來了上等的雞,一瓶約翰尼斯堡閣酒花了6克朗,而且肯定是真品!
最后,付給產婆100克朗。
“我們不該比別人給得少,上尉不也是給了100嗎?”
不久后,年輕的妻子可以下床走路了。噢,她又像一個年輕的姑娘一樣,腰身苗條得如同少女,雖然臉色有點蒼白,但這看上去更迷人。
岳父來了,又私下和路德維希談了起來。
“現(xiàn)在你可不錯啊,暫時不能再要孩子了!”他說,“不然,你會破產的。”
岳父說的是什么話啊!畢竟人家結婚了,彼此相愛!難道就不應該要孩子了嗎?
是啊,可是,必須要給孩子們賺面包!愛——或許是所有年輕人渴望的!但是責任呢?
岳父也成了一個物質主義者!噢,多么可悲的時代??!沒有了理想!
房子被收回,愛情還在,因為它是堅強的。年輕人的心是脆弱的,可是司法機構鐵石心腸。財產即將被扣押,面臨破產的危險。
岳父坐著旅行車來了,要接走他的女兒和外孫女。他禁止女婿去探望她們。只有在他賺得了面包,還了債務后,才讓他們見面。
岳父沒有對女兒說什么。當他把她帶回家時,他有種感覺,似乎他把一個被挾持的女子帶回來一樣。他把無辜的女兒轉借給一個年輕男子一年,現(xiàn)在他找回的是被“玷污”的她,雖然女兒想待在丈夫身邊,但她畢竟不能與孩子住在大街上!
于是,路德維希先生必須一個人留守在家里,看著他的家被人洗劫一空。但這家根本不是他的,因為他沒有付錢。噗!兩位先生拿著削刀,拿走了兩張床和床上用具,他們拿走了銅鍋和全套餐具、燈架和燈,一切的一切!
事后,他孤單一人站在房間里——唉,空空蕩蕩,多么悲慘?。∪绻谏磉呍摱嗪冒。】墒?,她在這個空房子里又能做什么呢!不,現(xiàn)在這樣反倒更好!她的處境不再令他擔憂!
現(xiàn)在要痛苦地面對這嚴峻的生活!他在一家早報社找到了做校對員的工作。午夜時分,他必須來到辦公室,凌晨三點鐘才能離開。他可以保留這個職位,終于沒有走到破產這一步,但提拔是沒指望了。
最后他得到許可,每周看望一次妻子和女兒,但總是在岳父的監(jiān)視之下。并且,周六晚,他必須睡在岳父房間隔壁的小屋里。周日晚上,又必須回到城里,因為報紙在每周一發(fā)行。
當他與妻子和孩子在花園門口告別時,當他走在小山坡上,再次與她們招手時,他的情緒異常糟糕,他感到自己如此不幸福、如此屈辱。她肯定也一樣!
他估算了一下,還清債務還需要二十年!那么,然后呢?他還是不能養(yǎng)活妻子和孩子!那么,他的希望呢?他沒有希望!如果岳父去世了,他的妻子和孩子面對的是一無所有,所以他不敢詛咒岳父——他們唯一的支柱——死去。
唉,生活是多么無情啊,生活讓我難以生存、卻偏偏讓它的寵兒們幸福地享受!
唉,多么殘酷啊,多么殘酷??!生活不能給予雪雞和草莓!多么殘酷啊,多么殘酷??!
【品讀】斯特林堡的婚姻生活曲折坎坷,他晚年生活孤獨,精神一度失常。他被貧窮、挫折感、自責和內疚所圍困,最終陷入癲狂的狀態(tài)而渾然不知。短篇小說《愛情與面包》無疑是他不幸婚姻生活的生動寫照。愛情與面包,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要愛情的人會鄙視要面包的人,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東西等等。要面包的人會嘲笑要愛情的人,笑他們無知,笑他們愚蠢。面包意味著生存,在斯特林堡的筆下,正如他自己所言:“最美好的、也是最痛苦的就是愛情!最高貴的也是最低賤的就是婚姻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