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35.1金屬的性質和利用(第1課時)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5.1金屬的性質和利用(第1課時)學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5章第一節(jié)金屬的性質和利用(第1課時)
【學習目標】1、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及與物理性質相關的應用
2、掌握金屬的化學性質,知道常見的金屬與氧氣、酸的反應;
3、認識常見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4、認識初中化學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學習重點】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歸納
【學習難點】認識比較常見金屬的活動性大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回顧、預習與交流
【舊知回顧】:
1、你知道的金屬單質的化學式書寫
鐵銅______汞_____銀______鋁鈣金____鈉鉑
2、金屬的物理性質
顏色:一般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鐵塊,鋁,銀,銅,黃金。
狀態(tài):一般常溫下為態(tài),汞(俗稱水銀)常溫下為態(tài),
鐵塊等能拉成絲,鋁能壓成鋁箔,做成易拉罐,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性
物理電學實驗中的導線用銅絲,高壓電纜為鋁,干電池的負極材料為鋅片,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性,常用來作導電材料的金屬導電強弱是銀>銅>鋁
鐵鍋用鐵鑄造是由于鐵具有良好的性,并且為食物中添加鐵元素,預防貧血。
※家用熱水瓶內膽壁的銀白色金屬是銀,溫度計中填充的液體是。利用物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其中微觀解釋是:。
燈泡中用作燈絲,元素符號是,因其熔點高且具有導電性。
3、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大多數(shù)金屬為銀白色,具有金屬光澤,有良好的延展性,導電性、導熱性、韌性;鐵等有導磁性。
注意:銅為色,黃金為色,鐵粉為色。
【新知導學】:
a.為何鐵制的鍋鏟需加上木柄?
b.銀的導電性最好,為何不用于制電線?
c.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鐵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二、合作、研討與點撥:探究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活動一、探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探究實驗1:①將鋁箔放在酒精燈上灼燒,觀察顏色發(fā)生的變化
②將銅絲放在酒精燈上灼燒,觀察顏色發(fā)生的變化
鎂在空氣
中燃燒鋁箔在空氣
中加熱鐵在氧氣
中燃燒銅在空氣
中加熱
實驗
現(xiàn)象劇烈燃燒,耀眼____光,放出大量熱,產生一種_____的固體劇烈燃燒,________,放出大量熱,產生一種_____色固體
化學方
程式2Mg+O2點燃2MgO
(銀白色)(白色)
結論:金屬(Fe、Al、Mg、Cu)+氧氣→____________
活動二、金屬與稀硫酸(或稀鹽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2:分別將光亮的鎂條、鐵絲、鋁絲、銅絲浸入到硫稀酸、稀鹽酸中
實驗金屬與稀硫酸金屬與稀鹽酸
現(xiàn)象
化學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結論
板塊三、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探究實驗3:將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
實驗現(xiàn)象
化學方程式(在化學式
下方指明物質的顏色)
三、總結、反思與提升
1、總結:活動一、二、三,歸納出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置換反應:叫置換反應
2、反思:①生活中我們常說“真金不怕火來煉”體現(xiàn)了金的怎樣的化學性質?
②從金屬與稀酸的作用是否可以看出金屬的活潑性強弱?
③完成p117中的“聯(lián)想與啟示”實驗室常用金屬鋅與稀硫酸或稀鹽酸來制備H2,試分別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或
反思為什么不用Mg或Fe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來制取氫氣呢?
3、提升:常見金屬(鎂、鋁、銅、鐵、鋅、金)的活動(潑)性順序
>Al>Zn>>…Cu>…Au
四、自檢、反饋與鞏固
【課堂作業(yè)】
1.下列物質的性質都屬于金屬物理性質的是()
①導電性;②熔點低;③延展性;④有光澤;⑤不易導電;⑥導熱性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
2.金屬鎢廣泛用于制造燈絲,這是鎢能導電且()
A.密度大B.硬度大C.熔點高D.延展性好
3.收藏家收藏清末鋁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該藝術品不易銹蝕的主要原因是
A.鋁不易發(fā)生化學反應B.鋁不易發(fā)生化學反應
C.鋁易氧化,其表面的氧化膜具有保護內部作用D.鋁很難與酸發(fā)生反應
4.為適應火車提速,一些鐵路線上原有的短軌需連接為超長軌。工人常用2Al+Fe2O3Al2O3+2Fe這一反應原理來焊接鋼軌。有關該反應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B.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C.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D.該反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升高
5.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以銅鋅合金(金黃色,俗稱黃銅)假冒黃金進行詐騙活動,為鑒別黃銅和黃金,以下可行且簡便的是()
A.觀察顏色B.放在水中C.加稀硫酸D.磁鐵吸引
【課后訓練】
1.金屬材料在人類活動中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下列性質屬于金屬共性的是()
A.硬度很大、熔點很高B.有良好的導電性、傳熱性
C.是銀白色的固體D.易與酸反應產生氫氣
2.遇稀鹽酸不產生氣體的是()
A.鐵片B.銅片C.鋁片D.石灰片
3.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1)鐵可以拉制成鐵絲是因為它具有____________性;
(2)能用磁鐵便利的收集散落在地上地鐵片是因為它具有____________;
(3)鐵鍋用于炒菜是因為鐵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_性;
(4)盛放在油罐車中的石油產品震蕩后產生靜電,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在油罐車尾部要有一條托底的鐵鏈,這是利用鐵的____________性。
4.某學習小組探究金屬的性質,將一根鋁條放入盛有鹽酸的試管中,現(xiàn)象記錄如下:
反應時間/min158101315
實驗現(xiàn)象少量氣泡較多氣泡大量氣泡反應劇烈少量氣泡反應停止鋁條剩余
試解釋上述實驗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現(xiàn)象的原因
5.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下面掛著一重物A,燒杯中盛有溶液B,試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問題(忽略溶液體積變化)。
(1)若A為鐵塊,B為稀硫酸,則將A放入B中,過一會兒,彈簧
測力計的讀數(shù)(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下同)
(2)若A為鐵塊,B為硫酸銅溶液,則將A放入B中,過一會兒,
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將。
6.實驗室要除去細銅屑中的少量細鐵屑,某同學設計了兩個方案:
方案一:Cu、Fe過濾→洗滌;
方案二:Cu、Fe過濾→洗滌;
兩個方案中,較好的是,理由是。
你是否有更簡便的方法,若有請寫出做法。
7.沂蒙汽車配件廠新購進了一批黃銅(銅鋅合金)。為了測定這批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shù),化驗人員將取來的樣品先加工成粉末,然后利用該粉末與稀硫酸在燒杯內發(fā)生反應。在所進行的三次實驗中,只有一次所取用的稀硫酸與黃銅樣品是恰好完全反應的。有關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實驗次數(shù)123
所取黃銅樣品的質量(g)10.010.020.0
加入稀硫酸的質量(g)100.080.080.0
反應后燒杯內剩余物質的質量(g)109.889.899.8
請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問題:
(1)黃銅樣品與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時兩種物質的質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該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結果精確)
相關知識
5.3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第1課時)學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5.3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第1課時)學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章第3節(jié)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生活中的體驗,知道鋼鐵銹蝕給人類帶來的損失。
2、通過實驗探究鐵銹蝕的條件,掌握鐵被銹蝕的原因。
3、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查閱的資料出發(fā),了解防止金屬銹蝕的常見方法。
4、知道廢棄金屬對環(huán)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學習重、難點】金屬的銹蝕和防護
【學習過程】
一、回顧、預習與交流
【舊知回顧】:
1、回顧課本P5“觀察與思考”,在探究鐵絲生銹實驗中共涉及到哪些影響因素?
2、根據(jù)你對日常生活中鐵制品的觀察和課本預習資料,談談你對鐵銹的簡單認識以及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哪些方法防止鐵的生銹。
3、鋁箔在酒精燈上加熱后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氧化鋁有怎樣的特性?
【新知導學】:
二、合作、研討與點撥
活動一、探究鐵生銹的影響因素
小組合作:根據(jù)一周前的實驗現(xiàn)象,思考交流下列問題。
(1)比較實驗①③可知,鐵生銹需要________
(2)比較實驗②③可知,鐵生銹需要________
(3)比較實驗①②和③,說明什么問題?
(4)實驗④⑤中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反思:個別小組中的實驗現(xiàn)象中可能存在的差異原因?
活動二、對比鐵銹與氧化鋁
物質分類(純/混)結構特點對金屬銹蝕的影響
鐵銹
氧化鋁
交流:(1)判斷下列做法是否合理,為什么?
有人說鐵表面的鐵銹能防止鐵的進一步氧化銹蝕,不能輕易去除;
為使鋁恢復金屬光澤應該將鋁制品經常打磨。
(2)如何去除鐵表面的鐵銹呢?
活動三、鋼鐵的防護
思考與交流:例舉日常生活中的防止鐵生銹的措施并歸納各種防銹措施的原理。
活動四、廢金屬的回收再利用
自主學習:廢金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廢棄金屬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收廢金屬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總結、反思與提升
1、總結鐵的生銹與防護。
2、反思提升:
(1)食品包裝袋中常放一袋粉末狀物質,作脫氧保鮮劑,能防止食品變質,對食品有防潮和防氧化的作用。小華從超市購買的食品包裝盒內取出小袋撕開后發(fā)現(xiàn)內有板結的鐵銹,試推測原粉末狀物質是什么?防潮和防氧化的原理是什么?
(2)下圖是某“暖寶寶”說明材料。
【查閱資料】:活性炭起分散鐵粉透氣防結塊從而能夠達到均衡發(fā)熱的作用。
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與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鐵生銹性質的新認識。
四、自檢、反饋與鞏固
【課堂作業(yè)】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鋼鐵制品表面若生成一層紅色的鐵銹,可阻止鐵的進一步氧化
B.白鐵(鍍鋅鐵)皮比鐵皮易腐蝕
C.不可用鐵桶來配制波爾多液(熟石灰和硫酸銅配制成的農藥)
D.鋁制品表面發(fā)暗時,用砂紙的打磨使其恢復光澤
2、石蠟燃燒和鐵的生銹都是化學變化,它們的共同點是()
A.都需要在點燃條件下進行B.都有發(fā)光現(xiàn)象
C.都是化合反應D.都是氧化反應
3、下列做法能防止鐵制品生銹()
A.自行車臟了用清水沖洗B.用廢酸液沖洗鐵制污水管道
C.在鐵制籃球架上刷一層油漆D.切完咸菜后,盡快將菜刀洗凈擦干
4、某同學用下列四個實驗驗證鐵生銹的反應原理,其中鐵釘最易生銹的實驗是()
ABCD
5、銅器表面會生成,其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該物質含有種元素,從它的化學式可推知,銅生銹的過程空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有關.
【課后作業(yè)】
1、下列各種措施中,不能起到保護鐵制品,防止生銹的作用的是()
A.經常用水擦洗,保持表面的潔凈B.將鐵器表面烤藍
C.鐵器生銹后,及時將表面的銹去掉D.在鐵器表面涂油或刷漆
2、下列有關金屬的說法錯誤的是()
A.金屬具有金屬光澤,常溫下金屬都是固體
B.生鐵和鋼是含碳量不同的鐵合金,其中生鐵的含碳量大于鋼的含碳量
C.炒完菜后,應及時除掉鍋底的水,這樣可以防止鐵鍋生銹
D.金屬的回收利用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3、右圖是探究鐵銹蝕條件的裝置。調節(jié)L端與R端的液面
高度一致,塞緊木塞,一周后觀察。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A.b管中鐵釘不會銹蝕
B.L端與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該實驗說明鐵銹蝕與空氣、水有關
D.若將a管中的水改為食鹽水能加快鐵的銹蝕
4、下列有關鐵生銹的敘述錯誤的是()
A.鐵生銹時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B.鐵生銹時發(fā)生了緩慢氧化
C.鐵生銹時會有難以察覺的熱量放出D.鐵生銹時要吸收熱量
5、小明對鐵的銹蝕進行如下探究。室溫時,將包有樣品的濾紙包用大頭針固定在橡膠塞上,迅速塞緊,裝置如圖。觀察到量筒內水沿導管慢慢進入廣口瓶(凈容積為146mL)。當溫度恢復至室溫,且量筒內水面高度不變時讀數(shù)(此時瓶內氧氣含量近似為零)。記錄起始和最終量筒的讀數(shù)以及所需時間如下表.
序號樣品量筒初始讀數(shù)/mL量筒最終讀數(shù)/mL所需時間/min
(2)1g鐵粉、0.2g碳和10滴水10070約120
(3)lg鐵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10070約70
(4)
(1)實驗①和②說明NaCl可以(填“加快”或“減慢”)鐵銹蝕的速率。
(2)實驗開始后,廣口瓶內溫度有所上升說明鐵的銹蝕過程是(填“放熱”或“吸熱”)過程。
(3)實驗結束后取出濾紙包,觀察到有紅棕色物質生成,該物質的化學式是。
(4)實驗①和③是探究碳對鐵銹蝕速率的影響,請在表格空白處填寫實驗③的樣品組成。
(5)該裝置還可用于測量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計算氧氣的體積含量是
%(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6)現(xiàn)僅提供:置筒、大燒杯、玻璃棒、水、濾紙包
(內含1g鐵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請你幫助小明再設計一個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實驗方案,在右框中畫出實驗裝置圖即可(注明濾紙包的位置)
6、某?;瘜W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對鐵生銹的條件進行了探究.
請回答:(1)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B中生石灰(氧化鈣)的作用是除去氧氣中的水蒸氣,原理是與水反應生成澄清石灰水中的主要成分,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4分鐘后觀察:C處鐵絲依然光亮,D處鐵絲表面灰暗,E中鐵絲依然光亮.說明鐵生銹主要與有關.
(4)D、E處實驗現(xiàn)象對比說明:決定鐵生銹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5)欲想證明溫度也影響鐵制品銹蝕的速度,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呢?
性質活潑的氧氣(第1課時)學案
第2章第一節(jié)性質活潑的氧氣(第1課時)
【學習目標】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觀察相關實驗現(xiàn)象,掌握碳、鐵、硫、磷、石蠟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
【學習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
【學習難點】氧化反應概念的形成
【學習方法】合作探究實驗——討論——歸納
一、回顧、預習與交流
【舊知回顧】:
化學性質是指。物理性質是指,
如物質的等。
【新知導學】:
1.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xiàn)三態(tài)的轉變。一個大氣壓下,溫度時氧氣變?yōu)樯捏w;溫度時,氧氣變?yōu)樯臓铙w。
2.氧氣的化學性質。許多物質與氧氣發(fā)生反應。在某些條件下,物質與氧氣反應比較,如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通常比在空氣中;某些在空氣中不易燃燒的物質在中卻可以燃燒。
二、合作、研討與點撥
(一)認識氧氣的性質
活動一、1.物理性質
在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____色____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密度_____,氧氣______溶于水,液態(tài)氧為________色,固態(tài)氧為_______色。
活動二、2.化學性質
活動與探究:觀察并思考,完成下列內容:
(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xiàn)象: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光;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
光,放出,生成的氣體能使。
文字表達式:。
問題思考:如何證明集氣瓶中的氣體是氧氣?
(2)硫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xiàn)象: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火焰;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色火焰,放出,生成一種有氣味的氣體。
文字表達式:。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xiàn)象: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四射,放出;生成色固體。
文字表達式:。
實驗思考:①將鐵線繞成狀;其目的是,在鐵絲的末端系上,其目的是。
②實驗前需在集氣瓶底鋪或加,其原因是:。
(4)磷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xiàn)象:產生濃厚的煙,放出,生成一種色固體。
文字表達式:。
(5)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xiàn)象:發(fā)出光,放出,集氣瓶內壁有,生成的氣體能使。
文字表達式:。
活動三、3.氧化反應
氧化反應:物質與發(fā)生的反應。
(1)緩慢氧化:在一些條件下,物質與氧氣只能發(fā)生緩慢的氧化反應;如動物的、金屬的、食物的、有機肥的等變化過程中都是包含緩慢氧化作用。
(2)劇烈氧化與緩慢氧化的比較
共同點:;
不同點:。
三、總結、反思與提升
1.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的氣體,許多物質會與氧氣發(fā)生反應,并能放出。氧氣具有性,是常見的劑。
2.氧氣的用途分為和兩方面。列舉實例:,,,,,
3.怎樣用化學方法鑒別分別裝有氧氣、空氣、氮氣的三瓶無色氣體?
四、自檢、反饋與鞏固
【課堂作業(yè)】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氧氣易溶于水B.液態(tài)氧氣是淡藍色的
C.氧氣具有可燃性D.氧氣跟物質反應時都能發(fā)光、放熱
2.下列有關說法不符合實驗事實()
A.鐵絲在氧氣中能燃燒
B.將盛有蠟燭的燃燒匙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產生白色的火焰
C.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濃厚的白煙
D.炭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更旺,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
3.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集氣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細沙的是()
A.鐵絲B.木炭C.紅磷D.蠟燭
4.下列反應不屬于緩慢氧化的是()
A.動植物的呼吸作用B.鐵制品銹蝕
C.食品腐爛D.電燈發(fā)光、放熱
【課后訓練】
1.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以下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描述正確的是()
A.跟其他物質的反應都屬于氧化反應
B.跟其他物質的反應都屬于緩慢氧化
C.跟其他物質的反應都有發(fā)光、放熱現(xiàn)象
D.跟其他物質的反應都有火焰產生
2.如圖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
;
(2)鐵絲繞成螺旋狀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實驗開始時先點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
(5)若將氧氣換成空氣,則該反應________進行(填“能”或“不能”).
(6)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1)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通常比在空氣中__________;(2)在空氣中__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燒的物質,在氧氣中卻________。
3.某同學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他把細鐵絲繞成螺旋狀,一端系在一根鐵絲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點燃火柴后迅速把鐵絲連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氣瓶中,但不見鐵絲燃燒,反復實驗均未成功。
該同學認為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多種:
A.;
B。
4.寫出下列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磷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蠟燭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鎂在空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銅綠受熱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酸氫銨受熱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說課: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1、關于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本質區(qū)別是理念的不同。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如下: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評價的本質功能在于促進發(fā)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九年級學生的第二堂化學課,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化學理論性知識。作為啟蒙階段的學習,它直接影響學生對化學學習認知結構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學生對化學進一步的學習和發(fā)展。新教材減弱了對概念的記憶要求,加強了理解要求,重視化學概念的形成,重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見的變化和現(xiàn)象為素材,引導學生理解物質變化這一基本概念。與具體物質的學習比較,本節(jié)內容缺乏具體性和生動性,整節(jié)課內容單一,但又要達到理解運用的要求,所以對教師有一定挑戰(zhàn)性。
3、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及運用
難點:對實驗現(xiàn)象的正確描述
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這是第二節(jié)化學課,除本節(jié)課重點,對學生來說很多知識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例如儀器的介紹、實驗操作中的要點、化學變化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及物質的化學式。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抓住重點,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對非重點內容應弱化。
4、實驗分析
本節(jié)課中的四個實驗是學生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重要基礎,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實驗,對引導學生學會用教材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應先學會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筆者認為不需刻意替換實驗,待學生有一定化學知識后再設計替代實驗,若學生有新建議也可酌情采納。這四個實驗具有一定層次性,屬于依次遞進關系,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逐一完成,學會觀察、描述實驗和從實驗中得出結論。教材中的實驗可盡量安排由學生動手完成,但在沒有實驗基本技能的情況下學生操作有一定危險,有些操作不規(guī)范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所以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
5、學情分析
化學對大多數(shù)九年級學生而言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但是通過生活學生已經接觸大量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事例,只不過他們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及它們的區(qū)別沒有注意思考過,對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沒有認識。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夠,開始不宜要求過高,隨著學習的深入會逐步記憶理解。
二、過程分析
課題
物質的變化
授課人
簡敏
學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和化學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初步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
3、把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
2、發(fā)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是世界的”、“物質是變化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及運用
難點
對實驗現(xiàn)象的正確描述
教法
實驗討論啟發(fā)教學
教具
準備
教師: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火柴、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燒杯(大、小號)、玻璃片、研缽(杵)、試管架、試管(六支、貼標簽)、滴管、藥匙、水、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flash課件、每個組的標牌
學生(共5組):膽礬(塊狀)、石灰石、稀鹽酸、藥匙、研缽(杵)、試管(一支)(學生所用藥品貼標簽)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前奏
[名言]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挷{(GeorgeB.Shaw)
觀看、思考
在學生心中樹立新型師生關系
導入
新課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后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
觀看、了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
活
動
探
究
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展示廚房中磨碎物質的器具)
實驗3、研碎前后膽礬的溶解
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
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淀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時又盡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lián)系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分
組
討
論
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本節(jié)最重要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yǎng)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
學以
致用
[視頻]兩個變化,由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學生思考判斷
先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頭腦
風暴
盡可能多的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對于學生舉的復雜例子,可留待以后學習或告知可通過網絡學習。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思維,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和網絡學習的方法。
拓展
討論
舉例說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xiàn)象,[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xiàn)象?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了解變化中伴隨的現(xiàn)象,進一步說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jù)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學法
提升
教師說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lián)系,說明事物的變化是復雜的,對復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結束語
物質的變化是復雜的,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留待以后學習。“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努力吧同學們!
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板書設計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一、
定義
伴隨現(xiàn)象
物理變化
無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
破碎、熔化、氣化、發(fā)光、放熱、變色等
化學變化
有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
發(fā)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產生沉淀等
加熱遇冷
研磨
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加入稀鹽酸
通入澄清石灰水
物質的變化
實驗1水水蒸氣水
實驗2膽礬膽礬
藍色晶體藍色粉末
實驗3膽礬溶液氫氧化銅
藍色沉淀
實驗4石灰石二氧化碳
氣體
二氧化碳碳酸鈣
白色沉淀
三、評價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課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學生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機會,重要的結論都由學生總結,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生沒有實驗知識的基礎上都盡可能讓學生實踐;在設計問題時基本上都采用開放式提問,沒有束縛學生,可以說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通過學習學生能辨別簡單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初步學會描述實驗現(xiàn)象。開放性學習存在很多教師無法事先預料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考驗教師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