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1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數(shù)》知識點整理
1.定義:形如y=(k為常數(shù),k≠0)的函數(shù)稱為反比例函數(shù)。
2.其他形式xy=k(k為常數(shù),k≠0)都是。
3.圖像: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屬于雙曲線。
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
有兩條對稱軸:直線y=x和y=-x。對稱中心是:原點
3.性質: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減小。
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幾何意義:表示反比例函數(shù)圖像上的點向兩坐標軸
所作的垂線段與兩坐標軸圍成的矩形的面積。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邊長a,b,c滿足a2+b2=c2。,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
我們把題設、結論正好相反的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如果把其中一個叫做原命題,那么另一個叫做它的逆命題。(例:勾股定理與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定義: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3.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義: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菱形的性質: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3.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為兩條對角線)
正方形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鄰邊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質: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1.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義:兩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質: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問題常用的輔助線:如圖
線段的重心就是線段的中點。平行四邊形的重心是它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于疑點,這一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寬和長的比是(約為0.618)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
第二十章數(shù)據(jù)的分析
1.算術平均數(shù):
2.加權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公式。
權的理解:反映了某個數(shù)據(jù)在整個數(shù)據(jù)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現(xiàn)及頻數(shù)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shù)的方法。
3.將一組數(shù)據(jù)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捻樞蚺帕?,如果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是奇數(shù),則處于中間位置的數(shù)就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median);如果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是偶數(shù),則中間兩個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就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
4.一組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數(shù)據(jù)就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mode)。
5.一組數(shù)據(jù)中的最大數(shù)據(jù)與最小數(shù)據(jù)的差叫做這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range)。
6.方差越大,數(shù)據(jù)的波動越大;方差越小,數(shù)據(jù)的波動越小,就越穩(wěn)定。
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的步驟:1.收集數(shù)據(jù)2.整理數(shù)據(jù)3.描述數(shù)據(jù)4.分析數(shù)據(jù)5.撰寫調查報告6.交流
7.平均數(shù)受極端值的影響眾數(shù)不受極端值的影響,這是一個優(yōu)勢,中位數(shù)的計算很少不受極端值的影響。
相關知識
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知識點總結(新人教版)
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知識點總結(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軸對稱
一、軸對稱圖形
1.把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如果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這時我們也說這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成軸)對稱。
2.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如果它能與另一個圖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說這兩個圖關于這條直線對稱。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折疊后重合的點是對應點,叫做對稱點
3、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4.軸對稱的性質
①關于某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那么對稱軸是任何一對對應點所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③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是任何一對對應點所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④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條直線垂直平分,那么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
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1.經過線段中點并且垂直于這條線段的直線,叫做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也叫中垂線。
2.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與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3.與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三、用坐標表示軸對稱小結: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關于x軸對稱的點橫坐標相等,縱坐標互為相反數(shù).關于y軸對稱的點橫坐標互為相反數(shù),縱坐標相等.
2.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于一點,這個點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識點回顧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①.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對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線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五、(等邊三角形)知識點回顧
1.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0。
2、等邊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②有一個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及推論: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稱:等邊對等角)
推論1: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平分底邊并且垂直于底邊。即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
推論2: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都相等,并且每個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質: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為銳角,不能為鈍角(或直角),但頂角可為鈍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設腰長為a,底邊長為b,則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關系:設頂角為頂角為∠A,底角為∠B、∠C,則∠A=180°—2∠B,∠B=∠C=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論:
定理: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簡稱:等角對等邊)。這個判定定理常用于證明同一個三角形中的邊相等。
推論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推論2: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推論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
等腰三角形性質
等腰三角形判定
中線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垂直底邊,平分頂角;
2、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與底邊兩端點距離相等。
1、兩邊上中線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一邊中線垂直這條邊(平分這個邊的對角),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平分線
1、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2、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到底邊兩端點的距離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垂直于這個角的對邊(平分對邊),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平分線相等,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線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頂角、平分底邊;
2、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和底邊兩端點距離相等。
1、如果一個三角形一邊上的高平分這條邊(平分這條邊的對角),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兩條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
等邊對等角
等角對等邊
邊
底的一半/FONT腰長/FONT周長的一半
兩邊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中的中位線
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
(1)三角形共有三條中位線,并且它們又重新構成一個新的三角形。
(2)要會區(qū)別三角形中線與中位線。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作用:
位置關系:可以證明兩條直線平行。
數(shù)量關系:可以證明線段的倍分關系。
常用結論:任一個三角形都有三條中位線,由此有:
結論1:三條中位線組成一個三角形,其周長為原三角形周長的一半。
結論2:三條中位線將原三角形分割成四個全等的三角形。
結論3:三條中位線將原三角形劃分出三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結論4:三角形一條中線和與它相交的中位線互相平分。
結論5:三角形中任意兩條中位線的夾角與這夾角所對的三角形的頂角相等。
第十四章整式乘除與因式分解
一.回顧知識點
1、主要知識回顧:
冪的運算性質:
am·an=am+n(m、n為正整數(shù))
同底數(shù)冪相乘,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加.
=amn(m、n為正整數(shù))
冪的乘方,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乘.
(n為正整數(shù))
積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積.
=am-n(a≠0,m、n都是正整數(shù),且m>n)
同底數(shù)冪相除,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減.
零指數(shù)冪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個不等于零的數(shù)的零指數(shù)冪都等于l.
負指數(shù)冪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數(shù))
任何一個不等于零的數(shù)的-p(p是正整數(shù))指數(shù)冪,等于這個數(shù)的p指數(shù)冪的倒數(shù).
也可表示為:(m≠0,n≠0,p為正整數(shù))
單項式的乘法法則:
單項式相乘,把系數(shù)、同底數(shù)冪分別相乘,作為積的因式;對于只在一個單項式里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shù)作為積的一個因式.
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用單項式和多項式的每一項分別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與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單項式的除法法則:
單項式相除,把系數(shù)、同底數(shù)冪分別相除,作為商的因式:對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shù)作為商的一個因式.
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
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先把這個多項式的每一項除以這個單項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語言敘述:兩個數(shù)的和與這兩個數(shù)的差相乘,等于這兩個數(shù)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語言敘述:兩個數(shù)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這兩個數(shù)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這兩個數(shù)的積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義.
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義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分解對象是多項式,分解結果必須是積的形式,且積的因式必須是整式,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須是恒等變形;
(3)因式分解必須分解到每個因式都不能分解為止.
弄清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內在的關系.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互逆變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為積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積化為和差的形式.
二、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關鍵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構成一般情況下有三部分:①系數(shù)一各項系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②字母——各項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數(shù)——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數(shù);
(3)提公因式法的步驟: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確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個因式的項數(shù)與原多項式的項數(shù)一致,這一點可用來檢驗是否漏項.
(4)注意點: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應該是最簡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項式的第一項的系數(shù)是負的,一般要提出“-”號,使括號內的第一項的系數(shù)是正的.
2、公式法
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實質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過來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第十五章分式
知識點一:分式的定義
一般地,如果A,B表示兩個整數(shù),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A為分子,B為分母。
知識點二:與分式有關的條件
①分式有意義:分母不為0()
②分式無意義:分母為0()
③分式值為0:分子為0且分母不為0()
④分式值為正或大于0:分子分母同號(或)
⑤分式值為負或小于0:分子分母異號(或)
⑥分式值為1:分子分母值相等(A=B)
⑦分式值為-1:分子分母值互為相反數(shù)(A+B=0)
知識點三:分式的基本性質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
字母表示:,,其中A、B、C是整式,C0。
拓展:分式的符號法則:分式的分子、分母與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即
注意:在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時,要注意C0這個限制條件和隱含條件B0。
知識點四:分式的約分
定義:根據(jù)分式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式的分子與分母的公因式約去,叫做分式的約分。
步驟: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約去分子與分母的公因。
注意:①分式的分子與分母為單項式時可直接約分,約去分子、分母系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然后約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
②分子分母若為多項式,約分時先對分子分母進行因式分解,再約分。
知識點四:最簡分式的定義
一個分式的分子與分母沒有公因式時,叫做最簡分式。
知識點五:分式的通分
①分式的通分:根據(jù)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幾個異分母的分式分別化成與原來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②分式的通分最主要的步驟是最簡公分母的確定。
最簡公分母的定義: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冪的積作公分母,這樣的公分母叫做最簡公分母。
確定最簡公分母的一般步驟:
Ⅰ取各分母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
Ⅱ單獨出現(xiàn)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冪的因式連同它的指數(shù)作為一個因式;
Ⅲ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冪的因式取指數(shù)最大的。
Ⅳ保證凡出現(xiàn)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為底的冪的因式都要取。
注意:分式的分母為多項式時,一般應先因式分解。
知識點六分式的四則運算與分式的乘方
①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式子表示為: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與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為
②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式子
③分式的加減法則:
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式子表示為
異分母分式加減法: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減。式子表示為
整式與分式加減法:可以把整式當作一個整數(shù),整式前面是負號,要加括號,看作是分母為1的分式,再通分。
④分式的加、減、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減,同級運算中,誰在前先算誰,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也要注意靈活,提高解題質量。
注意:在運算過程中,要明確每一步變形的目的和依據(jù),注意解題的格式要規(guī)范,不要隨便跳步,以便查對有無錯誤或分析出錯的原因。
加減后得出的結果一定要化成最簡分式(或整式)。
知識點六整數(shù)指數(shù)冪
①引入負整數(shù)、零指數(shù)冪后,指數(shù)的取值范圍就推廣到了全體實數(shù),并且正正整數(shù)冪的法則對對負整數(shù)指數(shù)冪一樣適用。即
科學記數(shù)法
若一個數(shù)x是0的數(shù),則可以表示為(,即a的整數(shù)部分只有一位,n為整數(shù))的形式,n的確定n=從左邊第一個0起到第一個不為0的數(shù)為止所有的0的個數(shù)的相反數(shù)。如0.000000125=
若一個數(shù)x是x10的數(shù)則可以表示為(,即a的整數(shù)部分只有一位,n為整數(shù))的形式,n的確定n=比整數(shù)部分的數(shù)位的個數(shù)少1。如120000000=
知識點七分式方程的解的步驟
⑴去分母,把方程兩邊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簡公分母。(產生增根的過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檢驗,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簡公分母中:
如果最簡公分母為0,則原方程無解,這個未知數(shù)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簡公分母不為0,則是原方程的解。
產生增根的條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簡公分母后值為0。
知識點八列分式方程
基本步驟
①審—仔細審題,找出等量關系。
②設—合理設未知數(shù)。
③列—根據(jù)等量關系列出方程(組)。
④解—解出方程(組)。注意檢驗
⑤答—答題。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分式》知識點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分式》知識點
1、分式的概念【兩個特征:形如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A、B均為整式】
下列是分式的是()
A、2+x;B、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C、;D、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2、分式有意義【條件:分母≠0】
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中自變量取值范圍是()
A、x≠﹣1;B、x=0;C、x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D、x.
3、分式值為零【兩個條件:分子=0,分母≠0】
①若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為0.則x=.
②變式:若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為負數(shù),則x.
4、分式的變形【觀察已知分子或分母的變化,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
①下列分式變形正確的是()
A、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B、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C、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D、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②填空: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③把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其中x+y≠0)中的x、y都擴大3倍,那么分式的值()
A、擴大為原來的3倍;B、縮小為原來的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C、擴大為原來的9倍;D、不變.
④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中的分子分母都化為整數(shù),則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⑤已知x+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3,求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
【解析】觀察已知和所求分式的特征得:將分式倒數(shù)得x2+1+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x+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1=32-1=8,
故原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本題關鍵:利用已知進行變形,將所求分式變形為與已知相關的式子】
⑥已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xyz≠0),求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
【解析】利用參數(shù)k,設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k,則x=3k,y=4k,z=5k,代入分式即可求值.
5、約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約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能分解的多項式要先分解】
約分: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③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6、最簡分式【分子分母不能約分的分式】
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其中最簡分式的個數(shù)是()
A、1;B、2;C、3;D、4.
7、最簡公分母【取法:①取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②取所有的字母;③取字母的最大指數(shù);④能分解的多項式先分解,將每個不能再分解的多項式當成一個字母,并取其最大指數(shù)】
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和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最簡公分母是()
A、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B、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C、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D、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8、通分【找出最簡公分母,再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變形】
通分: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與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與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9、分式的乘除【步驟:①除法先化為乘法:除以一個式等于乘以它的倒數(shù),②乘法計算的實質是約分】
①計算: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②化簡求值:當x=1時,求分式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
③已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求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
10、分式的加減【三種類型:①同分母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②分母是互為相反數(shù),需先變成同分母,再相加減;③完全異分母,先通分化為同分母,再相加減】
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③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④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
⑤化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觀察到分母有平方差的特征,故采用分步通分法】
11、分式的乘方【先確定符號,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3;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
12、分式的混合運算【①有括號先算括號,再按先乘方,再乘除、后加減的順序;②可采用運算律簡化運算】
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③若實數(shù)x滿足x2+2x-3=0,則(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的值為.
13、分式的應用
(1)列分式
①已知操場環(huán)形跑道一圈長400米,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出發(fā),沿跑道同向跑步,甲的速度為a米/秒,乙的速度為b米/秒(a>b),甲的跑步超過乙一圈需秒.
②一輛貨車送貨上山并按原路下山,上山速度為a千米╱時,下山速度為b千米╱時,求貨車上平均速度.
(2)比較大小
甲乙兩工人生產同一種零件,甲每小時比乙多生產8個,現(xiàn)在要求甲生產出168個零件,要求乙生產出144個零件,那么他們兩人誰先完成任務?
【解析】顯然,甲乙兩人的生產效率都不清楚,故需設參數(shù)表示,即設乙每小時完成a個,則甲每小時完成(a+8)個,甲完成任務時間是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小時,乙完成任務時間是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小時.
顯然誰先完成需分類討論:【比較兩個式子的大小有兩種方法:求差法和求商法】
求差法基本思路:若甲-乙>0,則甲>乙;若甲-乙=0,則甲=乙;若甲-乙<0,則甲<乙.
求商法基本思路: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則甲>乙;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則甲=乙;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則甲<乙.
(3)分式的探究【裂項法】
觀察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③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④以上等式若成立,請寫出它們的規(guī)律: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⑤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化簡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14、零指數(shù)冪【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注意條件是a≠0】
①比較大?。?-1)020170;
②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則a的值是.
【解析】分類討論:①由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a≠0),即a-2=0,得a=2;②由1n=1,即a=1.
15、負整數(shù)指數(shù)冪【負指數(shù)的實質是倒數(shù),注意:倒數(shù)不改變符號,即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n=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①(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008÷(-7)2008
②計算(a2b-2)3÷(2a-1b)-1,并把結果化為只含正整數(shù)指數(shù)冪的形式
③已知a、b互為相反數(shù),c、d互為倒數(shù),x2=1,|y|=2,求xa+b+(-cd)2018-y-2.
④計算:(π-3.14)0—|1-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1—(-1)2017.
⑤已知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5,求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16、科學記數(shù)法【寫為a×10n的形式,其中n為整數(shù),1≤a<10】
①20170000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②0.0000314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③2.1×10-5的原數(shù)是.
拓展:冪的探究
我們平常用的數(shù)是十進制數(shù),如2639=2×103+6×102+3×10+9,表示十進制的數(shù)要用10個數(shù)的數(shù)碼(又叫數(shù)字):0,1,2,3,…9,在電子計算機中用的是二進制,只要兩個數(shù)碼0和1,如二進制中(101)2=1×22+0×21+1×20等于十進制的數(shù)5,那么二進制中的1101等于十進制的數(shù)______.
【解析】(1101)2=1×23+1×22+0×21+1=8+4+1=13.
17、分式方程的概念【特征:①分母含有未知數(shù),②方程兩邊各式是分式或整式】
下列各式是分式方程的()
A、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B、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C、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D、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m、n、b為常數(shù)).
18、解分式方程【步驟:①去分母:方程兩邊同乘分母的最簡公分母,將方程化為整式方程;②求解:解整式方程,得整式方程的解;③驗根:將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簡公分母,若最簡公分母=0,則該解是增根(所有解均為增根,則原分式方程無解),若最簡公分母≠0,則該解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解方程(1)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2)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3;(3)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
19、分式方程解的概念【滿足原分式方程的根】
關于x的方程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3的解是正數(shù),則m的取值范圍是.
【解析】先將分式方程化為整式方程2x+m=3x-6,解得x=m+6
由方程的解是正數(shù),得m+6>0,得m>-6
但要注意:分母x-2≠0,得m+6-2≠0,得m≠-4
綜合考慮得m>-6且m≠-4
20、分式方程的增根【使得原分式方程分母為零的整式方程的解】
若關于x的方程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有增根,則增根x=,m=.
21、分式方程無解的情況【分兩類:①所有解均為增根,②分式方程化為整式方程后,整式方程無解(未知數(shù)系數(shù)為0)】
若分式方程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第十六章《分式》知識點無解,求a的值.
22、分式方程應用題
①某校初一年學生乘車到距學校40千米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社會實踐.一部分學生乘旅游車,另一部分學生乘中巴車,他們同時出發(fā),結果乘中巴車的同學晚到8分鐘.已知旅游車速度是中巴車速度的1.2倍,求中巴車的速度.
②甲、乙兩個工程隊共同承包某一城市美化工程,已知甲隊單獨完成這項工程需要30天,若由甲隊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由甲、乙兩隊合作8天完成.問乙隊單獨完成這項工程需要多少天?若設乙隊單獨完成這項工程需要x天,則可列方程為()
A、+=1;B、10+8+x=30;C、+8(+)=1;D、(1-)+x=8.
③某商家預測一種應季襯衫能暢銷市場,就用13200元購進了一批這種襯衫,面市后果然供不應求.商家又用28800元購進了第二批這種襯衫,所購數(shù)量是第一批購進量的2倍,但單價貴了10元.
(1)該商家購進的第一批襯衫是多少件?
(2)若兩批襯衫按相同的標價銷售,最后剩下50件按八折優(yōu)惠賣出.如果兩批襯衫全部售完后利潤率不低于25%(不考慮其他因素),那么每件襯衫的標價至少是多少元?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數(shù)據(jù)的分析》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數(shù)據(jù)的分析》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
選用恰當?shù)臄?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
知識點詳解:
一:5個基本統(tǒng)計量(平均數(shù)、眾數(shù)、中位數(shù)、極差、方差)的數(shù)學內涵:
平均數(shù):把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和除以這組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所得的商。平均數(shù)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水平,平均數(shù)分為算術平均數(shù)和加權平均數(shù)。
眾數(shù):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數(shù)(有時不止一個),叫做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
中位數(shù):將一組數(shù)據(jù)按大小順序排列,把處在最中間的一個數(shù)(或兩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叫做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
極差:是指一組數(shù)據(jù)中最大數(shù)據(jù)與最小數(shù)據(jù)的差。巧計方法,極差=最大值-最小值。
方差:各個數(shù)據(jù)與平均數(shù)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shù),記作s2.巧計方法: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數(shù)。
標準差:方差的算術平方根,記作s。
二教學時對五個基本統(tǒng)計量的分析:
1算術平均數(shù)不難理解易掌握。加權平均數(shù),關鍵在于理解“權”的含義,權重是一組非負數(shù),權重之和為1,當各數(shù)據(jù)的重要程度不同時,一般采用加權平均數(shù)作為數(shù)據(jù)的代表值。
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對“權”的意義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術平均數(shù)與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公式。
采取的措施:弄清權的含義和算術平均數(shù)與加權平均數(shù)的關系。并且提醒學生再求平均數(shù)時注意單位。
2平均數(shù)、與中位數(shù)、眾數(shù)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聯(lián)系:平均數(shù)、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都反映了一組數(shù)據(jù)的集中趨勢,其中以平均數(shù)的應用最為廣泛。區(qū)別:A平均數(shù)的大小與這組數(shù)據(jù)里每個數(shù)據(jù)均有關系,任一數(shù)據(jù)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shù)的變動。B中位數(shù)僅與數(shù)據(jù)的排列位置有關,某些數(shù)據(jù)的變動對中位數(shù)沒有影響。當一組數(shù)據(jù)中的個別數(shù)據(jù)變動較大時,可用它來描述其集中趨勢。C眾數(shù)主要研究個數(shù)據(jù)出現(xiàn)的頻數(shù),其大小只與這組數(shù)據(jù)中的某些數(shù)據(jù)有關,當一組數(shù)據(jù)中有不少數(shù)據(jù)多次重復出現(xiàn)時,我們往往關心眾數(shù)。其中眾數(shù)的學習是重點。
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求中位數(shù)時忘記排序。對三種數(shù)據(jù)的意義不能正確理解。
采取的措施:加強概念的分析,多做對比練習。
3極差,方差和標準差。方差是重難點,它是描述一組數(shù)據(jù)的離散程度即穩(wěn)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離散程度小就越穩(wěn)定,離散程度大就不穩(wěn)定,也可稱為起伏大。極差、方差、標準差雖然都能反映數(shù)據(jù)的離散特征,但是,對兩組數(shù)據(jù)來說,極差大的那一組方差不一定大;反過來,方差大的,極差也不一定大。
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由于方差,標準差的公式較麻煩,在應用時常由于粗心或公式不熟導致錯誤。
采取的措施:注意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數(shù)”這一重要特征?;蚴褂糜嬎闫饔嬎?。
這些數(shù)據(jù)經常用來解決一些“選拔”、“決策”類問題。中考中常常綜合在一起考察。
14.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某校組織課外小組對該市進行空氣含塵調查,下面是一天中每2小時測得的數(shù)據(jù)(單位:g/m3):
0.040.030.020.030.040.01
0.030.040.030.050.010.03
(1)求出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和中位數(shù);
(2)如果對大氣飄塵的要求為平均值不超過0.025g/m3,問這天該城市的空氣是否符合要求?為什么?
15.A、B兩班在一次百科知識對抗賽中的成績統(tǒng)計如下:
分數(shù)5060708090100
人數(shù)(A班)351531311
人數(shù)(B班)16121115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各題:
(1)A班眾數(shù)為分,B班眾數(shù)為分,從眾數(shù)看成績較好的是班;
(2)A班中位數(shù)為分,B班中位數(shù)為分,A班中成績在中位數(shù)以上的(包括中位數(shù))學生所占的百分比是%,B班中成績在中位數(shù)以上的(包括中位數(shù))學生所占的百分比是%,從中位數(shù)看成績較好的是班;
(3)若成績在85分以上為優(yōu)秀,則A班優(yōu)秀率為%,B班優(yōu)秀率為%,從優(yōu)秀率看成績較好的是班.
(4)A班平均數(shù)為分,B班平均數(shù)為分,從平均數(shù)看成績較好的是班;
16.某酒店共有6名員工,所有員工的工資如下表所示:
人員經理會計廚師服務員1服務員2勤雜工
月工資(元)4000600900500500400
(1)酒店所有員工的平均月工資是多少元?
(2)平均月工資能準確反映該酒店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嗎?若能,請說明理由.若不能,如何才能較準確地反映該酒店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