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詩五首》教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詩五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五首》教案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l)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que)宦化(huan)萋萋(qi)柯(ke)
2.熟讀這五首詩歌。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于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zhàn)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fā)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里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并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官而離鄉(xiāng)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tài),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chuàng)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入韻。中間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jié)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fā)聯(lián)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樣能騎上黃鶴,騰云駕霧,即刻回故鄉(xiāng)。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xiāng)好,月是故鄉(xiāng)明”,自己的家鄉(xiāng)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里能望到故鄉(xiāng)。只覺得眼前江水滾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結合起來寫,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誦的節(jié)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節(jié)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詞為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于思鄉(xiāng)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1、2。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二)請給下面的詩句對一個下句,使它們成為對仗。
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____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2.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課
(一)《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jié)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xiàn)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它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qū),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
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秘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盃€柯人”指晉人王質。據(jù)《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fā)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fā)。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qū),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白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lián)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風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讀《泊秦淮》,注意朗讀節(jié)奏,讀出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太和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世稱杜樊川。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為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秦泊,河名。發(fā)源于江蘇省漂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流入長江。相傳秦時鑿鐘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兩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華地區(qū)。
3,評點: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寫作者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皎潔的月光灑在煙霧迷蒙的水面上,棲在水邊的白沙上,顯得那么旖麗、凄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賣唱為生的樂妓?!逗笸セā酚置队駱浜笸セㄈ岁惡笾髟诮鹆陼r,荒于聲色,作《玉樹后庭花》舞曲。終朝與押客、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世人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詩人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歌聲中聽出了亡國之音,并加以藝術概括,具有典型意義,表現(xiàn)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這首詩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淡煙寒水,夜幕朦朧;一幅是歌樓酒樹,燈紅酒綠。迷惆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jié)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牛黨令狐1的排斥,失勢被貶,一生不得志,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xiàn)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fā)展和豐富。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點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來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團聚,而我因事耽擱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家。時已入秋,年關將近。夜里只聽雨聲淋漓,池水定漲了不少。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今我只身獨處邊遠異鄉(xiāng),什么時候回到長安,夜晚與妻剪燭夜談我在巴山夜晚聽雨思鄉(xiāng)的愁情。這兩句是虛寫,想象回家后與妻子團聚時的情景。
這首詩把秋雨夜景與思婦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四、小結
這三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七言律詩。后兩首是七言絕句?!冻辍肥浅甏鹪姡憩F(xiàn)作者長期遭貶的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諷喻詩,表現(xiàn)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兑褂昙谋薄肥菒矍樵?,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城閾輔三秦()
2.風煙望五津()
3.暫憑杯酒長精神()
4.煙籠寒水月籠沙()
(二)默寫后三首詩。
延伸閱讀
第28課《詩五首》教案
第28課《詩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yǎng)鑒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xiàn)手法。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xiàn)手法。
2.語感的培養(yǎng)和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jù)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范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xiàn)詩詞主旨的優(yōu)秀詩句,應能默寫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fā)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lián)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xiàn)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xiāng)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fā)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后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xiàn)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tài)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jù)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著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jié)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注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范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里,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采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fā)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岸鵁o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yōu)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采,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xiàn)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后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后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弊≡诒娙司幼〉牡胤?,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xiàn)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蔽业男撵`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于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再現(xiàn)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xiāng)村里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里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采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閑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四、自讀《行路難》
1.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744)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抑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2.齊讀詩歌,探究學習。
(1)《行路難(其一)》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內心情感的動作,主要在詩的前四句。第一、二兩句寫的是美酒佳肴。這樣的美酒佳肴誰見了都會產生食欲,更何況是以飲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卻是端起酒杯又推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劍,舉目四顧,使他感到一片茫然。這“停、投、拔、顧”四個前后連續(xù)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郁苦悶和感情的激蕩起伏。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t“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這兩句詩是承上句而來的。當時作者的心情非??鄲炓钟?,自己受詔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漸現(xiàn)生機之時,卻不能被皇帝繼續(xù)任用,被“賜金還山”,遭受打擊之大,無以復加。他感到這處境猶如想渡黃河卻被冰塞滿,無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無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征意義,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這兩首詩。默寫《飲酒》。
第二課時
一、研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解題。
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朗讀詩歌,注意正音,讀出七言詩的節(jié)奏、重音,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質疑字詞。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么。
嗚呼:感嘆詞,哎。
(2)實詞(活用)。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刮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4.全詩段意。(1)秋風破屋——慘
(2)群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一愿
5.思想內容。
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體現(xiàn)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賞析。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jié)。第一節(jié)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芭枴睂戯L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叭亍辈皇谴_數(shù),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jié)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澳洗迦和畚晡夷昀象w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鉆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姓套試@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shù)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jié)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安剪馈倍洌瑢懖急皇褂枚嗄?,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按差^”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鞍捉洝倍洌砻鲝陌彩分畞y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lián)翩,由此時聯(lián)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lián)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jié)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fā)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皬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lián)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于回環(huán)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升華到舍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舍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7.藝術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現(xiàn)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
8.歸納總結。
全詩作者根據(jù)切身的生活現(xiàn)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
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愿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二、鑒賞l: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解題。
讀標題,介紹唐代邊塞詩的特點。
2.研習課文。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jié)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jié)奏。
(3)研讀:以4人為一小組,相互交流,記下疑難之處。
(4)師生共同解讀,討論糾正,掃除詞語障礙。
(5)品味鑒賞。
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睘槭裁凑f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昂觥弊诛@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jié)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梢娨磺卸硷@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3.學生朗讀全詩,并背誦。
三、自讀己亥雜詩》
1.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往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xiàn)。后兩句抒情運用比喻,把落紅比作辭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復地誦讀,仔細地體會作者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和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五首詩。資料鏈接
1.陶淵明:《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后人亦有疑其說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興三年(404)為鎮(zhèn)軍將軍劉裕之參軍,旋又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之參軍。義熙元年(405)任彭澤縣令,在職81天,因不滿現(xiàn)實黑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詔征著作郎,稱疾不就。今存詩辭賦一百二十余篇,多為歸隱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記》最為有名,構想一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王國?!段辶壬鷤鳌肥且黄詡餍缘淖髌??!稓w去來兮辭》敘寫歸隱原因及隱居后的舒暢情懷。賦以《感士不遇賦》揭露時弊最深,鞭笞最力。詩以田園詩成就最高,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飲酒詩二十首》等表現(xiàn)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物的贊美?!峨s詩十二首》表現(xiàn)不負盛年、及時勉勵的積極思想?!对伹G軻》《讀山海經精衛(wèi)銜微木》等篇,寄寓懷抱,頗多慷慨悲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時行樂、人生無常之消極思想流露。藝術上兼有剛健豪放與恬靜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藝術風格。其詩情感真切,意境淡遠,語言質樸,在玄言詩統(tǒng)治晉代文壇時能獨樹一幟。其人、其文不合時尚,故不為當世所重。劉勰《文心雕龍》對其未作評價,鐘嶸《詩品》僅將其列入中品。蕭統(tǒng)為最早重視陶詩者,始編陶詩八卷,并為其作傳及序,但《文選》所選陶詩不及謝靈運多。自唐始被重視,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視。清沈德潛評陶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xiāng)。李白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現(xiàn)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青年時代曾漫游吳、越、齊、魯?shù)鹊亍H鍤q到長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祿山陷長安,詩人逃至鳳翔,退見肅宗,官左拾遺,因直言極諫,改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人蜀。嚴武再任四川節(jié)度使時,表為節(jié)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攜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帶,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杜甫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fā)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4.《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龔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道光九年(1829)進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并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于蘊藉中洋溢著激情,于客觀描述中寄托著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tǒng)名日《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詩五首》語文導學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詩五首》語文導學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語文導學案(83)
年級:初二學科:語文主備:趙光沖審核:
課題:《飲酒》《行路難》課型:新授時間: 2009-6-2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課前自學:
1、知識鏈接:作者及背景。
陶淵明,著名詩人,一名,字,潯陽柴桑人。在其自傳性散文中稱“”(宅邊有五柳樹,因此為號焉)(其青年時曾任過小官,后罷官,歸隱山林,從此不復出仕。其詩作清新樸實自然,世稱田園詩人。本冊我們學過他的《》。
李白(701-762),字,號,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他是繼屈原之后杰出的詩人,世人稱他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與杜甫合稱“”。
《飲酒》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難》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2、給加點字注音:
東籬金樽珍饈投箸
3、解釋加點的詞語。
①結廬在人境②問君何能爾③直掛云帆濟滄海
④玉盤珍饈直萬錢⑤停杯投箸不能食
⑥喧?、呔孩嘈倪h地自偏⑨辨:
課堂自學:
(一)誦讀《飲酒》然后分析解決一下問題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jié)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1、全詩有兩個層次,劃分出來并概括其大意。
⑴第一層
⑵第二層
2、第一層中前兩句用的表達方式是寫作方法是引出了疑問
后兩句的表達方式是修辭手法是。一問一答寫出了作者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3、第二層中這句話是實寫,寫的是自然。這句話是虛寫,
流露出的精神。這就達到了合一的境界。
寫景的句子是,寫了飛鳥晨出夕還的情景。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包含的深刻含義是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在結構上的作用。
本詩的主旨是(二)閱讀《行路難》
1、找出詩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通通
2、前四句寫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
金樽、玉盤——極言清酒、珍饈——極言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
⑴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反應如何?(用詩中的詞語回答)
⑵“”“”“”“”四個連續(xù)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心情。
⑶找出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
3.閱讀中間四句:
⑴“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按贯灡滔薄俺酥蹓羧铡边\用的修辭手法是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的信心。
⑵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個三字句,反復詠嘆,節(jié)奏短促,聲調低抑,運用的修辭手法是、唱出了詩人的心聲。
⑶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合作研討:
1、賞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p>
展示交流:展示課堂自學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討的內容。
檢測延伸:
1、根據(jù)要求寫出《飲酒》中詩文原句。
(1)最受世人推崇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點明詩人居鬧市而心自靜原因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要求寫出《行路難》詩文原句。
(1)詩中表現(xiàn)詩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運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寫景的對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誦默寫:
⑴詩中借優(yōu)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抒發(fā)作者恬淡高遠心境的詩句是。
⑵詩歌中表達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歌詠人生的渴望的詩句是
4、選擇題
⑴、對陶淵明的《飲酒》賞析有誤的一項:
A、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不慕功名利祿的高尚節(jié)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尋找樂趣的恬適心情。
B、本詩平淡自然而詩意雋永,情與景相應成趣。
C、本詩的主旨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D、詩中的“菊”、“山”、“氣”、“日”、“鳥”這些極富詩情畫意的景物都點出了“真意”的所在。2、對本詩理解和分析不當?shù)囊豁?/p>
⑵、對本詩理解和分析不當?shù)囊豁?/p>
A、詩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體驗:要擁有心靈的寧靜,就應該脫離喧囂的環(huán)境,投身到大自然中,盡情體會生活的快樂。
B、“山氣日夕佳”中的“佳”字,寫出了作者對山氣繚繞、夕陽西下一景象的贊美,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愜意情懷。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這種生活讓人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心靈去感受。
D、本詩描寫了恬靜、閑適的生活,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自然相親相融的境界。5.下列對《行路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設宴為之餞行。
B.詩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顧”四個動作,形象地顯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感情的激蕩變化,反映作者積極處世。
C.詩中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作者的苦悶,反映作者消極處世。
D.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2.名言警句積累。
(1)采菊東籬下,_____________。(2)一言既出,____________(3)少壯不努力,_____________。⑷言者無罪,___________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
(6)淡泊以明志,_____________。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1)下列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表面上雖然冷清、凄涼,但表現(xiàn)了詩人自得其樂的情感。
B.這首詩詩人以獨白形式,極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這首詩開頭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這是刻意營造的氛圍。
D.這首詩表現(xiàn)出由“獨”和“不獨”相互轉換的情調,點盡了詩人踽踽涼涼之感。
(2)下列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詩雖然回環(huán)婉轉,但也純乎天籟,詩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詩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漸入醉鄉(xiāng),把冷清的場面寫熱鬧起來,反映作者情緒變化。
C.詩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終作為“有情”之物描寫。
D.詩的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表現(xiàn)自己凄涼之感。
(3)古代詩詞中描寫“月”的詩句很多,請寫出兩句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評析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方法提示:從詩句的內容、意境及在詩中作用評價]
教(學)后記:
25、詩五首教案(語文版)
25、詩五首教案(語文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背誦理解詩詞,體會詩歌意境。
2、過程與方法: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第一首《回鄉(xiāng)偶書》
1、作者簡介及導入課題:賀知章,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xiāng),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xiāng)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揭示題目: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xiāng)偶書》。(師板書課題)
2、據(jù)題質疑:
⑴這里的“偶書”是什么意思?詩人并非著意作詩,只是把回鄉(xiāng)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記下來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1)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2)檢查反饋:⑴①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⑵①指名讀詩②范讀,生畫節(jié)奏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4、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xiāng)來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yǎng)育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xiāng)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F(xiàn)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總結學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lián)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xiàn)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當兒童笑問客人的時候。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⑴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⑵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⑶小結:是啊,“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xiāng),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xiāng)音無改”,這無改的鄉(xiāng)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5、主題:《回鄉(xiāng)偶書》通過寫詩人年老回鄉(xiāng)的感慨和見聞,表達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夜雨寄北》
1、學生齊讀詩歌。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xiàn)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fā)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
是妻子在問丈夫。這樣一問一答,足見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多么真摯。但這問答,并非一處,是彼此相隔一方;不僅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巴山夜雨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不僅遙遠,亦且慘淡,透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
(2)“何當”體現(xiàn)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體現(xiàn)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4、主題:《夜雨寄北》通過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xiāng)之情。
5、課堂小結。
《回鄉(xiāng)偶書》抒寫久客傷老之情。這首詩不事雕琢,言辭親切平和,卻深情表達了回鄉(xiāng)的喜悅和對歲月流失的感傷?!兑褂昙谋薄罚ㄓ址Q《夜雨寄內》),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詩人把秋雨夜景與思念家人的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詩,產生了不凡的藝術感染力。
三、作業(yè)。
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背誦上節(jié)課學習的兩首古詩。
二、《淮上與友人別》
1、詩人簡介,見課文。
2、齊讀全詩。
3、品析詩句:
(1)詩中第①②句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別的時間和地點,美好的春光。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俺顨ⅰ倍郑瑢⒂讶碎g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
(2)詩中的“風笛”、“離亭”有什么意蘊?
烘托了離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題:《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里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5、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聽讀詩文,劃分節(jié)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jié)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jié)奏劃分規(guī)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guī)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jié)奏的規(guī)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br>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jié)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比較一下,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對將要離別的友人是寬慰和勸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tài)度,詩的格調比較昂揚?!痘瓷吓c友人別》就近寫景,情景交融,表達的是分別上路、愁上心頭的惜別,詩風比較細膩、哀婉。
5、主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豁達態(tài)度。
6、有感情地背誦。
四、《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jié)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xiàn)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4、名句賞析:
(1)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qū),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遠的。
(2)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盃€柯人”指晉人王質。據(jù)《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fā)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fā)。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qū),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為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兩種觀點各有依據(jù),講授時不必強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友人共勉。體現(xiàn)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lián)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和進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關練習
2、默寫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