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3-27七上3.8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七上3.8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準備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nèi)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shù)成就和磅礴氣勢。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chǎn)生的影響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分析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提高學生辨證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對秦兵馬俑的認識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審美感,提高學生的藝術(shù)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秦漢時期輝煌的文化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操。通過了解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經(jīng)歷和《史記》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形成嚴謹求實的學風,注意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佛教道教在我國傳播的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
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出示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設問:這幅對聯(lián)寫的是誰?引出佛教,師生一起走進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新課學習]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投影:絲綢之路,設問:佛教是怎么傳入的
教者歸納:張騫通西域以后,佛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下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有關佛教的歷史。我們先來完成下面這張表格。
完成表格后提出問題⑴佛教為什么能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師生歸納交流:忍受今生,不再反抗,便于統(tǒng)治者進行統(tǒng)治,更好地對人民進行思想控制。
在統(tǒng)治者的扶植下,許多地方興建佛寺,越來越多的人信奉佛教,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2)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佛教的影子?
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回答。(通過展示圖片來提示學生,進行歸納。從哲學文學藝術(shù)語言文物和勝跡等方面與生活取得聯(lián)系,學生在這里可以從身邊的許多東西聯(lián)系課堂內(nèi)容,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
設問:中國有沒有土生土長的宗教?引出道教
二.‘道教的興起
復習道教產(chǎn)生的思想來源。師生歸納:
A、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思想
B、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shù)
(1)。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下面大家看課本關于道教的內(nèi)容,根據(jù)佛教的問題來提出道教的問題,班級同學分成兩個大組,互相PK一下,互相提問。
教師歸納:剛才我們同學都提了許多道教的問題,可以說我們對道教和佛教現(xiàn)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再交流一下道教的教義。
(投影展示交流)
(2)合作交流:說一說佛教和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廣泛影響
(3)教師總結(jié):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而且對我國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宗教是有益的呢?
總結(jié):在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無法作出解釋,幻想能借助一種神秘的力量來拯救自己。于是便產(chǎn)生了宗教。在封建社會,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勞動人民,妄圖使他們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從而放棄為爭取現(xiàn)實幸福的斗爭。
有人信仰宗教,當然就有人反對信仰宗教,當時最著名的無神論者就是東漢的王充,他的代表作是《論衡》,
(4)思考王充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教者提示利用教材小字部分交流
(5)動腦筋王充在《論衡》中說: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觀點?說說你的理由。
歸納明確:無神論,沒有鬼神。
三、司馬遷和《史記》
出示材料:“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向)異也?!透`不遜(不謙遜)……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p>
思考:這是誰說的呢?你知道他的生平嗎?引出司馬遷
學生利用教材小字部分進行交流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妒酚洝肥侵袊氖返拈_山之作,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以人為本位,記載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社會各階層的人民,這種以人物為中心撰寫史書的方法,成為后代許多史家的典范。而同時《史記》又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有著很高的文學優(yōu)勢。正是因為《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兩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因而在中國史書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拓展延伸: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
歸納:國家統(tǒng)一,文化豐富,能到很多地方去游歷等。出身史官家庭,從小有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統(tǒng)一國家需要一部記錄從遠古到漢代的史書。
投影展示對司馬遷的評價
司馬遷的《史記》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一部史學著作,而這一時期在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導入第三部分內(nèi)容)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在學習秦兵馬俑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前不久發(fā)生在我國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件有趣的事。一個德國游客因為太喜歡兵馬俑了,以至于把自己打份成兵馬俑,希望成為其中的一份子,那為什么一個外國人會對中國秦代的東西如此癡迷呢?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秦兵馬俑的有關圖片。
大家可以看到秦始皇兵馬俑造型精美,神態(tài)副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都不盡相同,正是如此高超的技藝才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駐足參觀,而這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又一次體現(xiàn)。它充分體現(xiàn)了兩千年前秦軍橫掃六國的磅礴氣勢,是中國對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世界藝術(shù)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引起為豪得。
課堂小結(jié):
課后小結(jié)這一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秦漢時期的文化部分人文方面的內(nèi)容,在秦漢是我國封建社會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加大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是中國和外國文化的第一次交流較為頻繁的時期,例如佛教的傳入,而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在不斷發(fā)展,宗教上有道教的產(chǎn)生,文化上有《史記》的出現(xiàn)和藝術(shù)上重大的成就秦始皇兵馬俑的誕生,這都對今天中國甚至世界的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秦漢時期是一個值得我們懷念和自豪的時代。
課后習題1.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是在()
A.秦漢時期B.西漢初年C.東漢初年D.西漢末年
2.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的作者是:()
A.司馬談B.司馬遷C.司馬光D.司馬昭
3.下面對《史記》的敘述不確切的是()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C.《史記》是一部杰出的史學名著D.《史記》是一部文學名著
4.下列史學著作中論及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是()
A.《史記》B.《漢書》C.《后漢書》D.《資治通鑒》
5.秦漢時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馬王堆漢墓畫B.秦始皇兵馬俑C.龍門石窟D.敦煌莫高窟
6、下列人物在《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是:
A、秦始皇B、陳勝C、漢武帝D、班超
7.下列說法中屬于道教精神的是:
A、主張修身養(yǎng)性,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B、人的肉體是要死亡的,靈魂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
C、靈魂能夠轉(zhuǎn)生來世。
D、今生忍受一切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8、如果你對商朝的歷史感興趣,想印證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動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應參考下列哪部史書?
A、《春秋》B、《資治通鑒》C、《漢書》D、《史記》
9.為麻醉人民,統(tǒng)治者歡迎與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義中的哪一點[]
A.靈魂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轉(zhuǎn)生來世
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難,來世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養(yǎng)性,得道成仙
D.修煉方術(shù),煉制丹藥
(二)、材料分析題
.閱讀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回答:①這是什么時候誰的名言?
②作者寫過什么書?
③該書有何成就?
板書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wEI508.cOm 實用文書網(wǎng))
一、佛教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二、王充和《論衡》
三、司馬遷和《史記》
四、轟動世界的秦兵馬
精選閱讀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yǎng)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zhàn)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tǒng)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qū)。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適應封建統(tǒng)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shù)所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zhàn)斗中,發(fā)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nèi)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zhì)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nèi)粘I畹耐獠苛α吭谌藗冾^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zhì),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健!奔磳嵤虑笫堑睾饬咳耸篱g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qū)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chǎn)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zhuǎn)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yǎng)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xiàn)實持消極態(tài)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tǒng)治階級穩(wěn)固統(tǒng)治的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宗教的本質(zhì)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jié)構(gòu)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jié)構(gòu),掌握重點內(nèi)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jié),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立于印度,創(chuàng)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nèi)淌芸嚯y,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jīng)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nèi)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jīng)。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nèi)淌墁F(xiàn)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xiàn)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xiàn)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shù)發(fā)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主張修身養(yǎng)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yī)藥(煉丹、火藥)、武術(shù)(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lián)系前面曾經(jīng)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tǒng)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小結(jié)]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xiàn)
1.道教在民間興起(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shù)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shù)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shù)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shù)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shù)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shù)群像,氣勢磅礴,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高超,人物形態(tài)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地下藝術(shù)寶庫,是世界藝術(shù)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高超的科學技術(shù)、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wěn)定,文化也有新發(fā)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zhì)。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qū)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nèi)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fā)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
教學重點: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jié)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shù)。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nèi)容,然后進行總結(jié)。)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經(jīng)"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為今后的發(fā)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yè)。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fā)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qū)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gòu),搜集各地民歌,經(jīng)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shù)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nèi)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fā)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fā)現(xiàn)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guī)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zhàn)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fā)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zhàn)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xiàn)了極高的雕塑藝術(shù)水平,是世界藝術(shù)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板書設計: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nèi)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shù)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盛的秦漢文化》教案1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昌盛的秦漢文化》教案1”,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18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二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nèi)容。
(3)地動儀的構(gòu)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紙、竹簡
五、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
(板書)(一)、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
1、從竹簡到紙的發(fā)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fā)明的?2)紙的出現(xiàn)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shù)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造紙術(shù)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shù)》
《九章算術(shù)》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jié)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shù)學成就。有很多數(shù)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fā)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fā)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qū)W生點出:中國醫(y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著名醫(y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
五、課堂小結(jié)
秦漢時國家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chǎn),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六、課堂練習見課件制作。
附:板書設計
一、造紙術(shù):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fā)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稱“蔡侯紙”
二、《九章算術(shù)》--成書于東漢的一部數(shù)學著作。
三、醫(yī)學成就:
1、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2、“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
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
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的議器